分類排行
-
【獨家預購優惠】希望:教宗方濟各親筆自傳
-
錢是虛構的,但我們都選擇相信它
-
世界還能變好嗎?劍橋大學教授談12位時代思想巨人,開展平等、正義與革命的關鍵思考
-
懼胖社會:為何人人對肥胖感到恐慌?體重羞恥的文化如何形成,肥胖歧視如何與各種歧視交織並形成壓迫
-
室內設計手繪製圖必學4【2024最新考題版】:術科詳解必勝全攻略
-
創造力的修行:打開一切可能
-
故事餐酒館:混口飯——一場跨界的食物饗宴(以文字品嘗美食,用圖片微醺歷史,十六位各界重磅級人文歷史專家考據研究,有深度沒難度的飲食文化衝擊!)
-
覺照在當下:泰國二十世紀最傑出女修行者的禪修指導
-
台灣廟宇深度導覽圖錄
-
誰的「國語」?誰的「普通話」?:從官方政策、教育現場、大眾傳媒到常民口說習慣,看兩岸語音標準化如何為社會規範、身分認同與國族政治服務
內容簡介
台灣開發歷史不長,從有台北這個名字的出現到現在,也不過一百二十餘年,很難想像,在這裡曾有一座中國式的古老城池存在過,有城牆、衙門、轅門、書院等等典型中國政治思想下產生的建築形式及空間,不過存在的時間,只有短短二十年左右。是什麼樣的因素,讓人花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蓋起一座城池又旋即拆毀?首府定在台北的經過是如何?當時的台北古城又是什麼樣的面貌?為什麼有人不居住在較熱鬧的艋舺及大稻埕反而定居城內?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清代遺跡,真的只有殘留在二二八公園內的幾座石牌坊而已嗎?
清代的台灣史,對一般人而言,是較為曖昧不明的,大多都只有片斷的概念或口耳相傳的鄉野諺語,像是「一府二鹿三艋舺」、劉銘傳是台灣現代化的肇始者等等。但當我們把台北城的發展放入一個時空軸中重新審視,就會發現這些說法並不全面,如清末時的台南府城雖然寸土寸金,但就商業發展而言,艋舺和大稻埕早已超越台南,甚至有面對全世界的貿易網絡;劉銘傳最早推動台灣很多現代化的建設,但到後來因種種因素無法持續。而且我們還會發現,現在流行的官辦民營、合作開發,早在當時就已開始,小南門的出現,其實就是一個典型的土地開發案件。透過這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讓我們不但認識清朝時期的台北城,更可一窺清朝台灣的面貎。
本書以一張極稀有的一八九五年間繪製的台北古城地圖,配合年表、清朝概況圖表、古今地圖對照、二百幅照片及圖像、深入淺出的專題討論,不僅是一本可讀性高的好書,更是一本具查索參考價值的工具書。
■重量級文獻收藏家林于昉推薦。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