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
與注意力不足過動大腦和解!ADHD生活終極指南
-
變老不可怕,只要你做好準備:心理學博士用科學證據破除老化迷思,陪你一起迎向美好的第三人生
-
如何好好告別生命:《斷食善終》3,一百九十個台灣個案接觸經驗、十八個故事分享,斷食自然往生的執行步驟與觀念釐清,臨終者最需要的善終指引
-
像隨筆作家一樣生活:松浦彌太郎的寫作與思考方式
-
離開前的最後一課:與癌末病人的生命對話,25個看見愛與祝福的告別故事
-
家庭系統評估與會談:在社會脈絡下探索家庭,掌握評估與會談的技巧
-
不能沒有父母:父母不是你無法獨立的理由,成功脫離依賴,解開束縛,重建健康的愛與連結
-
我們身上有光:屬於你的引導式筆記
-
如果明天是生命的最後一天:人生不用完美,只求不留遺憾!打造富足心靈的36堂課,找到獨一無二的幸福
-
正向人脈提升守則:內向i人或外向e人都能提升好感度的13個社交科學
內容簡介
二○○一年二月,科學家宣布人類基因體中只含有三萬個基因,而不是原先預期的十萬個。這個驚人的衝擊讓某些科學家開始相信,光是基因不足以讓人類成為萬物之靈,我們的獨特性是經由後天教養而來的。於是,生物學界又陷入削足適履的先天與後天爭論中。
廣受好評的科普作家馬特‧瑞德利認為,不斷新出現的證據遠比這個迷思有趣多了。後天教養必須依賴先天的基因,而基因仍需要後天的教養才能發揮作用。基因不只是建造大腦構造的工程師,它也會吸收發展中的經驗,對社會線索作反應,甚至參與記憶的過程。基因對人類心智而言,是原因也是結果。
在發現DNA雙股螺旋結構的五十年後,《天性與教養》記錄了我們對基因認識的又一新革命。作者細述百年來先天論與後天論者的爭執,解釋人類為何可以同時擁有自由意志,又能受本能及文化的驅動。對於基因如何建造大腦來吸收經驗,《天性與教養》中有最新的精采論述。
作者資料
馬特.瑞德利(Matt Ridley)
牛津大學博士,專研行為演化。是英國生物學家、全球知名科普作家,TED Oxford講者。曾於《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擔任科學記者。 著有暢銷書《23對染色體》、《天性與教養》、《世界,沒你想像的那麼糟!》、《克里克:發現遺傳密碼的那個人》、《紅色皇后》、《德性起源》、《無所不在的演化》等書,獲得高度評價。 作品暢銷近百萬本,被譯為三十種語言。《天性與教養》獲得2004年美國科學院科普類最佳好書獎,《克里克:發現遺傳密碼的那個人》榮獲2007年美國科學史學會大衛獎,《世界,沒你想像的那麼糟!》入圍2011年英國非文學書籍最高榮譽山繆強森獎決選。 相關著作:《天性與教養:先天基因與後天環境的交互作用》《無所不在的演化:如何以廣義的演化論建立真正科學的世界觀》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