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海上的世界地圖:歐洲航線百年紀行史1861-1964
left
right
  • 庫存 = 7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海上的世界地圖:歐洲航線百年紀行史1861-1964

  • 作者:和田博文
  • 出版社:馬可孛羅
  • 出版日期:2019-01-03
  • 定價:480元
  • 優惠價:79折 379元
  • 書虫VIP價:379元,贈紅利18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60元
  • (更多VIP好康)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本書適用活動
世界閱讀日書展39折起!

內容簡介

這是日本人的「大航海時代」 走出鎖國的德川幕末,迎接新時代的來臨 本書將跟隨日本遣歐使節、船員、藝術家和文學家的紀行, 一探東亞島國在明治維新迎向西化後,如何面對異文化帶來的衝擊? 如何透過外邦人的鏡像,定義什麼是「日本人」? 如何確立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繪製出心目中的「海上的世界地圖」 十九世紀後期至二十世紀前期,日本人前往歐洲主要有三條路線,歐洲航線、西伯利亞鐵路和經由美國。其中最多人利用、對日本人認識世界影響最大的,應該還是歐洲航線。……在香港可以體會「英國人令人驚嘆的東方經營」,在新加坡可以目睹「日、英兩國的勢力」。進而,行經每個停靠港,一路往歐洲前進的過程中,可以學到「刀和匙的拿法、西式浴缸的使用法」和一點簡單的英語。也就是說,歐洲航線負起了「船中大學」的角色,路途中可以研究「洋行學」。 ——和田博文 十九世紀中後期開明治維新後,日本人開始迎向全面的西化。此時除不斷有西方的人、事、物傳進日本,日本人也透過定期開向歐洲的船班,開啟屬於日本人的「大航海時代」,繪製他們心中的「海上的世界地圖」。 類似像「土佐丸」這類的海上郵船,航程中會經過東亞、南亞、中東,再轉進地中海來到歐洲,航程可能會多達兩三個月。途中也會經過像上海、香港、新加坡、檳城、亞丁、蘇伊士、塞得港、開羅、拿坡里、馬賽、直布羅陀等諸多停靠港。每一回的靠港對日本船客來說都是異文化的衝擊,是充滿驚奇的新世界。 在這些船客中,有正式遣歐的使節團,有伊藤博文等政要名人,有東鄉平八郎、乃木希典等將領,也有像金子光晴這類的文人。當他們來到西方人在亞非的殖民地,接觸到形形色色的殖民者和被殖民者時,他們可能對科技進步的西方人感到欽羨,也可能對「未開化」的亞洲和非洲人感到同情或鄙夷。自此,日本人開始反省自己的文化,開始追尋海外帝國之夢,定位日本人在亞洲、在世界的位置。

目錄

序章 海上的世界地圖:歐洲航線一世紀 第一章 幕末至明治遣歐使節航海記(一八六一至一八七三年) 第二章 十九世紀後期列強控制的亞洲海洋(一八六三至一九○二年) 第三章 日俄戰爭後的帝國與侵略南方(一九○二至一九一三年) 第四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德潛艇無限制擊沉商船(一九一四至一九二一年) 第五章 一九二〇年代旅行季節的到來(一九二一至一九三一年) 第六章 法西斯的跫音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一九三一至一九四五年) 第七章 戰敗後的歐洲行與歐洲航線客船時代的結束(一九四六至一九六四年) 後記 歐洲航線關係年表 作者簡介  

序跋

【作者後記】
  當我在共同研究中追查日本人的巴黎、倫敦、柏林體驗時,正好看到片段的歐洲航線紀錄,心想以後要找個時間來描繪它歷史的整體面貌。今日,只要坐上直航的班機,十幾個小時就能到達歐洲的主要城市。你可以抱著從東京到關西出差的輕鬆感,從我們到達的機場,坐地下鐵、巴士或計程車進入市內,再像在國內都市中步行般,漫步於異國的都市空間。   十九世紀後半到二十世紀前半的一世紀卻不是如此,日本與歐洲的文化落差,遠比今日大得多。居留在巴黎、柏林的日本人數不超過三位數。即使是最常見到日本人蹤影的倫敦,也不超過一千五百人。自然而然的,日本人社會的規模狹小,不可能累積豐富的技巧去面對困境,一旦面臨意外的狀況時,語言的障礙便大大的阻擋在前。   旅行的意義,到了二十世紀後半,有了大幅度的變化。十九世紀後半至二十世紀前半的旅行,人們不是坐在機內看完幾部電影後到達目的地,而是在體驗著與各種文化圈的差異或落差,經年累月的反芻它的意義。去歐洲的日本人,最常搭乘的是以日本郵船為主的歐洲航線,所以,他們並不是到達目的地的剎那,而是從踏上旅途的第一步,就開始體驗異文化。然後旅行者花一個半月、更早期甚至是四個月的時間,去反芻旅行的意義。   本書的書名「海上的世界地圖」,包含了多幅性質迥異的地圖,它表現著十九世紀後半至二十世紀前半的東海、南海、印度洋、阿拉伯海、紅海、地中海的海港都市、海峽、運河、要塞島、燈塔、制海權、船舶。列強的勢力圖也是其中之一,這份地圖反映了殖民地,意即瓜分世界的結果。日本走進明治維新時代時,地圖已經被英國、法國、荷蘭等分成幾種顏色,但是它並不能長久,經由第一次世界大戰重新瓜分世界的嘗試,地圖不斷地在修正。   走歐洲航線旅行的日本人,接觸亞洲、中東、地中海的異國風土與文化而形成的概念地圖,也是「海上的世界地圖」之一。從日本「內地」出發的船舶,雖有時代和國籍的不同,但都是經過上海、香港、新加坡、檳城、可倫坡、亞丁、蘇伊士、塞得港等,到達馬賽和倫敦。旅行者利用港口停泊的時間上岸一遊,體驗異地的風土、氣候、居住、飲食。它成為與自我文化相比較的契機,也是確認自我身分的契機。   透過「他者」這面鏡子,照映出多層面的自己。自己這個故事,會一再地與國家、民族、人種等共通性的故事重疊。「海上的世界地圖」也包含了日本在意圖成為遠東帝國目標下,進軍國外的狀況,以及所謂「大東亞共榮圈」的未來預想圖。在我們追尋歐洲航線的歷史時,近代日本追求殖民地夢想的步履也跟著浮現出來。   從現在這時間回頭看,我約在十年之間寫了三本關於氣球、飛行船、飛機、鐵路、船隻的書,包括《飛行之夢:從熱氣球到投下原子彈1783-1945》(二○○五年,藤原書店)、《西伯利亞鐵路紀行史:連結亞洲與歐洲的旅行》(二○一三年,筑摩選書)以及本書。我的原意並不是想以交通為主題寫出海陸空三部曲,可能是我意圖揭開現代主義如何貫穿近代日本的期望,將交通召喚來了吧,因為交通體現了現代主義的明與暗。   收集、分析龐大資料的過程中,一本書應有的形象,一點一滴地從不可見的遠方展現它的面貌。但是,不論撰寫哪一本書,在付梓出版前,作者都無法認清它的空間,寫完稿子、收齊插圖,發送給編輯之後,打造書冊空間的作業才真正開始。本書是第三本與岩波書店編輯桑原涼先生、設計師松村美由起先生一起合作打造書冊空間的書,很高興每次都能度過一段愉快的時光。   和田博文,二○一五年九月二十九日  

作者資料

和田博文

一九五四年生於橫濱市,神戶大學研究所文化學研究科(專攻文化基礎論)博士課程肄業。曾任東洋大學文學院教授,倫敦大學SOAS客座研究員,巴黎第七大學博士後,中國的研究所客座教授等。著作有《西伯利亞鐵路紀行史:連結亞洲與歐洲的旅行》(筑摩選書,第三十九回交通圖書獎)、《飛行之夢:從熱氣球到投下原子彈1783-1945》(藤原書店),在台的出版作品則有《資生堂的文化裝置:引發時尚革命的美學教主》(蔚藍文化)。

基本資料

作者:和田博文 譯者:陳嫻若 出版社:馬可孛羅 書系:Historia歷史學堂 出版日期:2019-01-03 ISBN:9789578759473 城邦書號:MU0019 規格:膠裝 / 部份彩色 / 384頁 / 15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