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醫療保健 > 保健養生
圖解東洋醫學:60帖中醫保健處方×60種常用中藥材×人體經穴圖完全公開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了解中醫的第一選擇 中醫看診必備指南、中醫系學生必讀 超圖解.零障礙.超易讀 一次搞懂中醫診療、漢藥處方、穴位按摩、保健藥膳等東方醫學的大智慧。 啟動身體自癒力,自己的健康自己就能把關! ◎氣血是什麼?真的有元氣存在嗎? ◎感冒為什麼會氣虛? ◎火燒心是怎麼一回事? ◎為什麼把脈就知身體大小事? ◎為什麼體質跟五行(木火水金土)有關? ◎科學中藥(濃縮劑)有效嗎? ◎什麼原因造成體質偏寒或偏燥? ◎體內為什麼會陰陽失調? ◎食材如何分熱性、溫性、涼性、寒性? ◎補藥和藥膳怎麼吃才有效? ◎不同的經穴、奇穴位置怎麼找? ◎任督二脈在哪裡? ◎按摩的手法有哪些? ◎針灸治療如何進行? ◎氣功真能運氣治病? 關於中醫療法的大小事,一本就通! 東洋醫學主要是激發身體的自然治癒力,藉以維持健康、改善疾病的傳承醫學,源自二千年前的古代中國,其治療法有利用動植物、礦物等為藥的漢方,以及利用經絡和經穴概念的針和灸、按摩與指壓等的手技療法、將藥膳與藥草茶等融入日常生活裡的養生法等。 ◎居家常備寶典,完整收錄各項漢方醫療資訊: .中醫診療方法大公開 .中醫常用語解說 .常備中醫處方介紹 .常見中藥材說明 .正經十二經脈×奇經八脈位置圖 .人體經穴位置圖 .食材性味功效及最適體質速查表 【名家推薦】 ◎陳旺全(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 ◎沈建忠(長庚大學中醫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溫崇凱(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長、溫崇凱中醫診所院長)

目錄

審訂推薦序 前言 第一章東洋醫學的基礎理論 東洋醫學的定義與歷史 東洋醫學與西洋醫學的健康觀 東洋醫學的基礎理論(1)整體觀 東洋醫學的基礎理論(2)陰陽論 東洋醫學的基礎理論(3)五行學說 五行色體表 東洋醫學的基礎理論(4)氣、血、津液 何謂氣? 氣失調 何謂血? 血失調 何謂津液? 津液失調 氣、血、津液狀態的診斷 東洋醫學的基礎理論(5)臟象學說 何謂腎? 何謂貯藏在腎裡的精? 腎失調 何謂脾? 脾失調 何謂肝? 肝失調 何謂肺? 肺失調 何謂心? 心失調 何謂六腑? ◎專欄:豐富人生的陰陽相對性 第二章東洋醫學的診察與診斷法 以四診來診察 四診技術 四診(1)望診 望診之一的舌診 四診(2)切診 切診之一的脈診 切診之一的腹診 四診(3)聞診 四診(4)問診 以八綱辨證來診斷 表裏、寒熱、虛實、陰陽 以八綱辨證來分析證候 本證與標證 依據病因、病機來決定治療法 病因──誘因與素因引起的複合現象 病因(1)外邪 病因(2)內邪 受外邪影響的內邪 ◎專欄:東洋醫學的診察症例 第三章東洋醫學的治療法 與西洋醫學治療法的差異 異病同治與同病異治 漢方藥的治療 漢方藥的取得與處方 漢方藥的服用法與副作用 生藥基本作用的分類 氣藥 血藥 津液藥 熱藥 主要漢方處方一覽表 代表性生藥一覽表 關於藥膳 食材的作用 藥草茶的作用 ◎專欄:中醫學與日本漢方的差異 促進經絡運作的治療 正經十二經脈 奇經八脈 何謂經穴? 經穴種類與寄穴、阿是穴 經穴、奇穴的找法與按法 何謂針治療? 針治療的方法 何謂灸治療? ◎專欄:應用在各領域的針灸治療 手技療法 按摩療法 指壓療法 西式按壓療法 氣功r 外氣功與內氣功r 內氣功(1)調身 內氣功(2)調息 內氣功(3)調心 ◎專欄:中醫學與芳療 第四章東洋醫學的治療最前線 現代病的治療與東洋醫學 現代病的治療與東洋醫學(1)糖尿病 現代病的治療與東洋醫學(2)過敏 婦女病與東洋醫學 東洋醫學不孕、子宮疾病 美容醫療與東洋醫學 運動與東洋醫學 東洋醫學的最前線

序跋

前言
◎文/仙頭正四郎(東京醫科齒科大學臨床副教授、醫學博士)   擁有超過二千年歷史的東洋醫學,是以長年累積的經驗為主的傳統醫學,但其根本並非只靠經驗的傳承而已,而是不斷仔細觀察,並以大自然的哲理來考察觀察結果,再逐漸累積出一套理論體系成為主軸。   這個主軸對我們來說,絕非特殊的東西,因為東洋醫學認為人的身體與疾病,源自周遭發生的事物,以及自然界裡肉眼能見的變化與現象,是非常貼近我們生活的原理原則,所以人的身體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更與大宇宙合為一體,若想瞭解東洋醫學,並非一定得學習艱深的理論不可。例如季節的變化與大自然的現象等,是所有人實際體驗過的事,只要以這種機制來思考人的身體就行了。   本書將活用圖解方式,從理論到實際的治療,淺顯易懂地介紹有關東洋醫學的種種,相信只要閱讀本書,就能有助大家瞭解東洋醫學的基礎。   不過若想確切地瞭解東洋醫學,最重要的還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並相信自己,再依據自己的判斷來導出結論。   不必想得太複雜,只要仔細思考,直到自己能接受為止,並融合自然界與生活、自己活到目前為止所見聞的一切、自己的所有體驗等,來面對問題即可,相信這就是走向東洋醫學世界的最佳入口。期望本書能成為大家走向東洋醫學世界的契機。

內文試閱

東洋醫學與西洋醫學的健康觀   健康觀是指「對健康的看法與價值觀」,若要分別用一句話來形容西洋醫學與東洋醫學的健康觀,前者是恆常性,後者是變動性。 西洋醫學的健康觀重視正常值與基準值   東洋醫學與西洋醫學的健康觀(對健康的思考方式),同樣存在莫大差異。   西洋醫學對健康觀的根深柢固思維,就是「身體和心理能維持一定的狀態就叫健康,一旦超出這個狀態就叫疾病」。例如體溫只要維持平常的溫度,就代表正常,只要一發燒,就表示生病了,必須開處退燒藥,讓身體回復正常。同樣的道理,只要脈搏和血壓、血糖值、心電圖等數據或影像資料,能保持一定的正常值,就表示健康。這種思考方式稱為「恆常性」。   以恆常性為主的健康觀,因為目的很明確,就是要「讓數據回復到正常值」,所以很容易明白。但很可惜地,有些時候身體狀況明明不佳,數據卻顯示正常,或明明身體狀況很好,數據卻顯示異常,此時恆常性就無法說明清楚,也很難掌握無法測量到的現象。 東洋醫學的健康觀主張身體狀況本來就會隨時變化   相較之下,東洋醫學的健康觀主張「體內的所有東西本來就隨時在變化,這種狀態才叫健康」,而當這種變化因故停滯時,會引發失調與疾病,這種思考方式稱為「變動性」。   我們人類的心理與身體,不論在飲食還是居住環境、天氣、人際關係等方面,都會隨時受外界影響,同時也會受老化與體質的變化、疲勞、壓力等,來自體內的影響。但即使身體承受這種來自內外的影響,只要擁有自然治癒力,就能將這些影響排除出去,進而維持健康。   但身體若因故無法順應這些影響,全身就會失衡,體內也會出現異常變化,這種變化就是失調,就是疾病。東洋醫學為治療這些症狀,會著眼在釐清體內是如何失衡,再設法靠病患自己的力量,取回身體平衡。例如發燒時,治療重點不會擺在如何退燒,而是一邊幫助身體不被發燒消耗掉體力,一邊設法提高病患對抗發燒的能力。 東洋醫學的基礎理論(3)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是將自然界與人體內分為木、火、土、金、水五個要素(五行),認為這五個要素在一定的關係下,會互相保持平衡的概念。 木、火、土、金、水是五行的構成要素   陰陽論是從陰與陽的兩個角度來觀察自然界與人類,而用來補足這個概念的就是五行學說。五行學說認為「自然界與人體都是由木、火、土、金、水這五個要素構成,且各要素皆遵循一定的法則運作,不但彼此互有關係,更從中取得平衡」。   這裡所指的木、火、土、金、水,都象徵自然界裡的東西,其性質分別如下:木就像樹木會生長枝葉一般,擁有往四面八方擴展而去的性質;火就像火焰和熱一樣,具有快速上升的輕快性質,以及燃燒物品的性質;土含有豐富的養分與礦物質,能孕育各種生命與礦物,代表豐潤與濃郁的性質;金就像能透過人類的手改變形狀的金屬一樣,擁有順從與變更、改革等變化的性質;至於水的性質,則像流動的河川一樣,能滋潤及冷卻周遭的一切,並朝著下游流動而去。   東洋醫學認為人體的功能裡,同樣存在這種五行性質,並主張唯有各要素維持平衡且發揮功能,才是健康的狀態。 生成關係的相生與抑制關係的相剋   五行是透過相生與相剋的兩個關聯性,保持彼此的平衡。   相生是指某要素生成某特定要素,以五行來說,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關係,只是當這種相生情形若無限制地持續下去,就會造成各要素過剩。因為在相生的關係裡,木燃燒時會出現火,火燃燒殆盡後會變成土,土堆積到一定程度後會產生礦石(金屬),而礦石只要一堆積,就會從地底湧出水來,水就能幫助木成長為大樹,而只要大樹一燃燒,又會出現更大的火……。一旦這種情形重複下去,生成出來的要素力量就會愈來愈強大,最後會失衡。   與這種相生關係成相反作用,用來抑制各要素的力量,讓各要素變小的關係,就是相剋,就像水能滅火、火的熱能融化金屬般,擁有抵消彼此性質的作用。   五行就在這種相生與相剋的情形下,彼此增強或減弱,進而維持整體的調合,但只要這種調合關係失衡,身體就會出狀況。 氣、血、津液彼此擁有關聯性   氣、血、津液並非單獨發揮功能,而是彼此相關、互相發揮功能。例如氣是生成血和津液的根源,同時扮演循環的協調者;另一方面的血,所含的養分是製造氣的材料;津液則是隨著氣和血循環全身,並負責支援氣和血發揮功能。   氣、血、津液必須在體內循環,才能發揮應有的功能,一旦循環出現異常,身體就會出現失調的情形。循環異常有可能是各自的量不足,也有可能是活動紊亂,所以要掌握氣、血、津液的狀態時,必須分析各自的量與活動情形。   要分析氣、血、津液的量時,必須先分析各自的生成原料是否足夠,以及生成機制是否沒有問題。要分析氣、血、津液的活動情形時,必須先分析活動原動力的要素(熱等),以及調整活動情形的機制是否沒有問題。 以四診來診察   東洋醫學的獨特診察法稱為「四診」,分別為望診、切診、聞診、問診,會依據這些診察法得來的資訊進行診斷,並決定治療方針。 望診、切診、聞診、問診的四診察法   西洋醫學的診察,都是以血液檢查、尿液檢查、X光檢查等為主,將身體狀態數據化或影像化後,再依據結果做出診斷。但東洋醫學並不會進行這些檢查,而是由醫師透過五感收集各種資訊,這種診察法稱為「四診」。   四診是指望診、切診、聞診、問診。望診等於西洋醫學的視診,主要是透過眼睛觀察病患的體格、臉色、皮膚光澤等,以從中取得資訊,所以觀察舌頭顏色與形狀的舌診,也是望診的一種。   切診是實際觸摸病患身體的診察法,所以診察脈象的脈診,以及觸摸肚子的腹診,都是切診的一種。聞診是從聲音與氣息味道等,透過聽覺與嗅覺取得資訊的診察法。問診是直接聽取病患有關病狀及自覺症狀、平常的身體狀態等資訊的診察法。   四診的意義在於這四種診察法都必須進行過一次,稱為「四診合參」,因為綜合這四診得來的資訊,對掌握病態非常重要。 四診的大原則在於擁有陰與陽的觀點   以四診進行診察時,不會只以片斷的資訊來推測特定的病態,例如「臉色蒼白所以是血虛」,或「心情煩躁所以是氣滯」,而是以陰與陽的觀點來綜合考察種種病態,這也是最大的原則。從四診得來的種種資訊中,經常包含互相矛盾的資訊,要在這種情況下進行準確的診察,必須從矛盾的資訊中設法找出共通點來,因此需要以陰陽的觀點來分析。   陰的狀態會呈現在分量、形狀、大小、滋潤度上,陽的狀態會呈現在活動、力量、彈力、熱、顏色上,所以從尿量與舌頭的形狀、身體的大小、皮膚的滋潤度等資訊,可以判斷出陰的強弱,而從動作與力量強弱、皮膚的彈力與臉色等資訊,可以判斷出陽的強弱,之後只要將收集來的這些資訊,進行綜合分析,就能推斷出陰陽的平衡狀態。   東洋醫學就是如此從四診中取得資訊,並以陰陽觀點進行分析,再依據分析結果進行八綱辨證,以推測出疾病的發生部位及原因,進而診斷病態。至於最終導論出來的病態就稱為「證候」,決定證候的則是辨證。

作者資料

仙頭正四郎/監修

醫師、醫學博士,日本高雄醫院京都車站前診療所所長。1957年生,東京醫科齒科大學醫學系畢業,同校研究所修了。除在京都看診外,也在該校醫學系擔任兼課講師及臨床副教授等職,致力於活用中醫學觀念,提供每一位病患最適合的治療法。日本東洋醫學會漢方專門醫師。著有《讀體術體質判別‧養生篇》(農文協)、《標準東洋醫學》(金原出版)等。

基本資料

作者:仙頭正四郎/監修 譯者:蕭雲菁 其他:瀨尾港二、羽根善弘、山本淑子(協助監修)賴建守、仲山真由美、岡崎昌典(協助監修) 出版社:漫遊者 書系:悠活YOHO 出版日期:2014-11-13 ISBN:9789865671167 城邦書號:A1020191 規格:平裝 / 彩色 / 224頁 / 17cm×23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