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日本知名教育專家教您培養出快樂、懂愛、合群又獨立的幸福女孩!
讓孩子變得親切、聰明的充滿愛與快樂的教養術
「愛的能力」+「聰明生活的工作能力」=「女孩的幸福力」
快樂女孩的背後,一定有快樂的媽媽!
培養出快樂、懂愛、合群又獨立的幸福女孩,做父母的不能不看本書!
【精采內容】
培養快樂女孩的捷徑提示:
◎「自我肯定的感覺」,是父母能送給子女最大的禮物。
◎用「肢體接觸」和「正面的話語」盡量傳達愛
◎散發被愛氛圍的傑出女性,秘密就在「自我肯定」
◎教導孩子「吵架過後也能和好」
◎孩子10歲後,父母要進入育兒方式的「換檔」
◎「具體」教導孩子「正確的性知識」
◎培養「自然與男性應對的能力」
◎拋開「離婚家庭的孩子不幸福」的迷思
◎自立工作的能力 和 愛的能力,兩者的平衡很重要
◎比起「誇獎」,更重要的是「同樂」的態度
◎青春期的小圈圈是克服「女子戰場」的方式
◎父母要留意手機個人簡介網頁和學校網路地下討論區
◎嚴禁檢察孩子的手機和隨身物品
媽媽和女兒是很特別的一種關係~既親密又矛盾!
千萬別讓媽媽的不小心,影響到女兒未來的人生!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養育「快樂女孩」的基本方法
快樂女孩的背後,一定有位快樂媽媽
‧養育女孩 好處多多
‧教養三階段
‧以觸碰和積極的言語傳達滿滿的感情
‧到了學習規範的時期 可以制定「我們的家規」
‧為了孩子的將來著想 要讓孩子能遵守社會的規範
‧青春期 孩子的轉變
‧到了10歲 孩子下課後最好能回家
‧鼓勵女孩學鋼琴
‧比起誇獎 有共同感到高興的事也很重要
‧找到孩子的「小小努力」具體地給予誇獎
‧雖然要誇獎孩子 但不要變成「過度自信」
‧幼年期的「食育」 決定女孩的品格
◎第二章 發揮女孩「學習力」的法則
--為了養成孩子對知識的好奇心和上進心
‧比起男孩 女孩的集中力較高
‧用「肯定的話語」開啟孩子想努力去做的開關
‧「媽媽的期待」會激起孩子想挑戰的精神
‧從「自己考慮看看喲」幫助孩子提高興趣
‧不直接說破 耐心等待孩子自己發現
‧努力讓早期教育感覺是快樂的事
‧請用心營造早期教育的氛圍
‧念書 不要在孩子的房間 要在客廳
‧與父母一同念書 可以讓孩子學習的開關打開
‧真的會念書的小孩的秘密法則
‧沈默寡言的小孩 幫他選擇有溫和氣氛的學校
‧與其煩惱選公立好 還是私立好 學校的本質比較重要
‧選擇不會只看 偏差值 或 升學成績 的學校
‧國中可以直升高中的學校 其優點、缺點
‧把最開始去考的學校 當做可以確定考上的學校
‧不要侷限在 「最好考上第一志願」
◎第三章 養育女孩「戀愛力」和「結婚力」的方法
--散發愛的氣息的不凡女性的秘密為「自我肯定力」
‧愛人與被愛女性的共通點
‧培養可以和男性自然互動的能力
‧如果只有姐妹的話 可以和朋友的兄弟互動
‧讓小孩感覺到爸爸媽媽是相愛幸福地結婚
‧要教孩子吵架後要和好
‧丟掉「離婚家庭的小孩是不幸的」的觀念
‧傳達「為了幸福 不得不離婚」的訊息
‧不管是離婚或結婚 都持正面的態度
◎第一章 養育「快樂女孩」的基本方法
快樂女孩的背後,一定有位快樂媽媽
‧養育女孩 好處多多
‧教養三階段
‧以觸碰和積極的言語傳達滿滿的感情
‧到了學習規範的時期 可以制定「我們的家規」
‧為了孩子的將來著想 要讓孩子能遵守社會的規範
‧青春期 孩子的轉變
‧到了10歲 孩子下課後最好能回家
‧鼓勵女孩學鋼琴
‧比起誇獎 有共同感到高興的事也很重要
‧找到孩子的「小小努力」具體地給予誇獎
‧雖然要誇獎孩子 但不要變成「過度自信」
‧幼年期的「食育」 決定女孩的品格
◎第二章 發揮女孩「學習力」的法則
--為了養成孩子對知識的好奇心和上進心
‧比起男孩 女孩的集中力較高
‧用「肯定的話語」開啟孩子想努力去做的開關
‧「媽媽的期待」會激起孩子想挑戰的精神
‧從「自己考慮看看喲」幫助孩子提高興趣
‧不直接說破 耐心等待孩子自己發現
‧努力讓早期教育感覺是快樂的事
‧請用心營造早期教育的氛圍
‧念書 不要在孩子的房間 要在客廳
‧與父母一同念書 可以讓孩子學習的開關打開
‧真的會念書的小孩的秘密法則
‧沈默寡言的小孩 幫他選擇有溫和氣氛的學校
‧與其煩惱選公立好 還是私立好 學校的本質比較重要
‧選擇不會只看 偏差值 或 升學成績 的學校
‧國中可以直升高中的學校 其優點、缺點
‧把最開始去考的學校 當做可以確定考上的學校
‧不要侷限在 「最好考上第一志願」
◎第三章 養育女孩「戀愛力」和「結婚力」的方法
--散發愛的氣息的不凡女性的秘密為「自我肯定力」
‧愛人與被愛女性的共通點
‧培養可以和男性自然互動的能力
‧如果只有姐妹的話 可以和朋友的兄弟互動
‧讓小孩感覺到爸爸媽媽是相愛幸福地結婚
‧要教孩子吵架後要和好
‧丟掉「離婚家庭的小孩是不幸的」的觀念
‧傳達「為了幸福 不得不離婚」的訊息
‧不管是離婚或結婚 都持正面的態度
序跋
前言
◎文/諸富祥彥
這二十幾年來,我身為教育顧問,和很多人討論過各種育兒問題。現在我擔任明治大學的教授,從事育兒及教育方面的心理學教學。
在女孩的教養上,有一些男孩教養上沒有的特殊煩惱。本書的目的在於傳達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培養出「能夠擁有愛人、被愛的幸福人生,並且找到自己生存價值的聰明女性」。
多數父母都希望掌上明珠最好能和一般大眾一樣,有幸福的婚姻,過著平凡幸福的人生。即便沒能結婚,「反正就是希望女兒能幸福!」身為育有一個女兒的父親,我也感同身受。
但這其實真不容易。根據林林總總的調查結果顯示,在我們孩子這一代,每三到四人就有一人終生未婚!換句話說,可預想一輩子就這樣都沒結婚。
況且,即便能結婚,這也是個三對夫妻中有一對以離婚收場的時代。
此外,考量未來日本社會的狀況,令千金的結婚對象非常可能沒有固定工作,或是就算有工作也會慘遭裁員,生活陷入困頓。再說,人有旦夕禍福,結婚對象說不定年紀輕輕就撒手人寰。
想到這裡,最近「婚活(以結婚為目標所從事的各種交誼活動)熱潮」可窺見許多現代女性「以家庭主婦為志向」,但不得不說,這是一種「風險極高、全憑運氣」的人生哲學。
「能和年薪超過千萬日圓的男人結婚,女人就能幸福」,這樣的人生哲學在另一半生病、被裁員、遭減薪等無法預測的小變化,就可能一舉瓦解,是非常危險的生活方式。
但正因為如此,我才不希望心愛女兒的人生得「為了生活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
在這樣的思考下,期盼女孩能養成:
「懂得去愛人,懂得被愛,進一步經歷美好的戀愛、結婚,建立幸福家庭的能力」「即便不結婚,也要能充分擁有自己的生活,並且有值得努力的職業,樂在其中的工作能力」以上兩者。換句話說,「戀愛.結婚能力」+「聰明生活的工作能力」=「女孩的幸福能力」。
要培養這股「幸福能力」,最初的基礎就是嬰幼兒時期充滿愛和快樂的育兒方式!
我的想法是這樣。
掌上明珠是「宇宙送給父母最珍貴的禮物」。同時也給了爸媽身為父母、身為一個人學習成長的重要機會。每一個孩子的靈魂都賦予專屬於這孩子背負的任務(生存的意義與使命),因而來到這個世界。孩子的靈魂來自隱形的世界,當他們降臨這個世界時,選擇了媽媽、爸爸,還有他們的DNA,來到這裡。
當孩子們還在天上,那個隱形的世界時,靈魂便持續觀察著媽媽和爸爸,「我要降臨到他們身邊,在那個地面上的世界裡,我的身體要借用他們的DNA!這麼一來,就能完成自己該學習的事物。相信他們倆會給我完成任務所需的愛、養分、DNA,還有成長需要經歷過的嚴格挑戰!」孩子們就這樣選好了媽媽和爸爸,慢慢降臨到這個世界。
請各位用這樣溫暖「發自內心的目光」守護著孩子。
從幼兒時期就以這股「充滿關愛的眼神」看著令千金,對她將來成為「能擁有幸福人生的女性」,是最重要的關鍵。
親暱不可分的肢體接觸,緊緊的擁抱,還有親吻。加上不斷對孩子訴說「妳好棒!爸媽愛妳。妳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寶貝!」
「我真的好幸福哦!」
能讓令千金打從心底有這種感覺,就是最成功的育兒。
至於基礎,還是老話一句,最重要的就是母親本身的「愛和快樂」。母親本身不動如山,保持安定的幸福以及穩重的情緒,當一個「孩子有什麼困難時,永遠可以回歸的心靈安全基地」。育兒過程中再也沒有任何事比這個更重要!
希望各位的育兒之路,從明天開始將有滿滿的愛,精采無比!
本書將我身為教育顧問二十多年經驗為基礎,為讀者介紹許多實現理想育兒的具體知識與方法。
願本書能助廣大讀者實現充滿愛與幸福的育兒。
內文試閱
快樂女孩的背後,一定有快樂的媽媽!
本書將針對女孩的教養提出具體建議。不過,在這之前我想先讓各位讀者知道堪稱「基本中的基本」、「大原則」,也就是「最重要的關鍵」,那就是──「母親本身要保持快樂。這是培養快樂女孩的大原則」。
女孩會直接受到同為女性的母親生活方式的影響,母親等同於女兒的人生範本。
如果母親每天都過得很開心,想必女兒也會感覺到:「哇!活著真好,真快樂!」將更積極面對人生。相反地,若是母親每天都過得很難過,女兒就會認為「活著好累,好辛苦啊」,自然而然抱持著負面的人生觀。
「孩子還小的時候,別出去工作,應該要當個百分之百的媽媽,教養孩子。既然是母親,就該辭掉工作,先放下自己感興趣的事,全心全意放在孩子身上!」
有些媽媽一心秉持這種想法,把自己的工作和感興趣的事全放在一邊,將人生的熱情全數投注在教養子女上。
當然,如果是個非常喜歡小孩,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全心期待著和孩子在一起的媽媽,這種做法不會有任何問題。
然而,育兒比想像中來得辛苦,如果每天的生活只繞著育兒打轉,很難不累積壓力吧。
壓抑著自己想做的工作和興趣,純粹出於義務與責任感來帶孩子的話,這股不滿的情緒一定會傳達到孩子身上。
很多人至今還相信「三歲幼童的神話」,也就是「孩子三歲以前應該要讓媽媽自己帶」。然而,翻遍全世界的心理學調查報告,對這個說法目前尚無任何佐證。
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母親本身即為快樂的女性。即便母親外出工作,一天之中有大半時間將孩子交給托兒所,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只有四個小時,但這四個小時之中,媽媽卻能保持百分之百的幸福,這樣就夠了!這麼一來,女兒也會感受到這股幸福。「媽媽跟我在一起的時候都好開心。真幸福!」
將孩子培養成快樂女孩的最佳捷徑,就是母親本身發自內心感到快樂。
請各位先把這個道理牢牢記在心中。
教養期之後,建立「家規」
低年級之前,每個孩子都還是愛撒嬌的小寶寶,保持溺愛期的氣氛,繼續寵愛孩子也無妨。
然而,教養期正如其名,就是該好好教養孩子的時期。
在這個階段,孩子藉由升上小學,以及更換班級等,學習到克制自我,以及配合社會規則的方式。家長不能把一切都交給學校,也該從自己的口中清楚指導孩子「社會上的規則」、「該做的事」,以及「不該做的事」。
「女孩的教養」重點有下列三點:
1.清楚用語言表達「不行」及「NO」。
2.尊重孩子自發性的行動與判斷。
3.訂出必須遵守的最低門檻──「家規」
◎清楚用語言表達「不行」及「NO」
有些父母面對子女的任性,即使抱怨還是心不甘情不願地傾聽,或是認為把事情鬧大太麻煩。這種狀況一再反覆下,孩子會認為「只要哭鬧就能無往不利」,久而久之便無法控制或克制自己的行為。
只是,情緒化的斥責,或是不講道理,只說「不行!」等這類高壓式的說法並不好。最理想的方法是耐著性子,柔聲勸導,以信任為基礎,好好要求孩子。
○ 「在這裡吵鬧的話,會影響到其他客人喔。媽媽知道妳一定可以的,妳要是小小聲說話,媽媽會很高興喔。」
這裡的重點在於「媽媽會很高興喔」,母親自稱「媽媽」,以本身當作主詞,說出自己的感受。像這樣以「我」為主詞,表達自己的心情,比較容易一下子打入孩子的心裡。這叫做「第一人稱訊息」。「第一人稱訊息」中,不去否定孩子,目的在於傳遞母親本身的想法,讓孩子容易坦然接受媽媽說的話。
比較一下相對的例子。
X「在這種地方吵吵鬧鬧的,(你)怎麼這麼壞!為什麼(你)都不聽話呢!」
類似這樣,以「你」為主詞來斥責孩子的說法是行不通的。聽到這樣的斥責,孩子會認為「媽媽討厭我」、「我是沒用的小孩」,很可能會出現自我否定的現象。
◎尊重孩子自發性的行動與判斷
孩子通常會有自己的想法,「想做這個」、「想嘗試這樣」。他們未必都能照著父母的交代,而會積極依照自己的想法,還有將自己想到的點子付諸行動。
或許很多時候從父母的角度來看,會覺得「太花時間、動作慢吞吞」、「感覺不會順利完成」,但千萬別否定或阻止孩子的這些行為,而要耐著性子支持孩子,「好,你去試試看。」尤其面對女孩子,父母總想著「不想讓女兒經歷失敗」、「希望幫孩子做好」,所以母親經常在「這樣做比較好」,「別這麼做」的心態下,一不小心就會插手、插嘴,擅自為孩子安排。
不過,像這樣插手、插嘴,擅自為孩子安排的行為,非但對孩子沒幫助,還剝奪了孩子獨立自主的心。「反正自己思考也沒用......」、「只要照媽媽交代的去做就好......」最後可能變成像傀儡一樣。
◎訂出必須遵守的最低門檻──「家規」
小學階段的女孩子,會仔細觀察父母的行為及反應,當作範本,同時判斷哪些事情能不能做,哪些事情是否正確,用自己的方式去學習。
小學階段是孩子學習判斷善惡、社會規則,以及培養禮儀最理想的時期,但建議在這些狀況下不要過度瑣碎去提醒孩子。
只要訂出「不可以這樣!」這類最低門檻的「家規」,讓孩子自己來遵守這些規定。
「到了別人家要記得打招呼、要叫人。」
「天黑之前一定要回家。」
「絕對不可以跟朋友借錢,也不可以借錢給朋友。」
「絕對絕對不可以對朋友說傷人的話,像是去死或是醜八怪這些話。」
讓孩子確實遵守這些「家規」,就能成為保護孩子身心的重要「框架」。
為了孩子的將來,要讓孩子遵守社會上的規則
最近有不少家長會因為「全家人出國旅遊」、「為了避開假日人潮,想挑人少的平日去遊樂園玩」這類理由,也就是為了休閒娛樂讓孩子向學校請假。
「別這麼死腦筋嘛,有什麼關係。請個假也還好吧。」雖然也能理解家長的想法,但我個人實在不建議這種做法。
每個人都想在平日避開人潮出遊,或是在價格便宜的時期出國玩,但若凡事都像這樣為了配合自己方便而設下「特例」,孩子可能會認為「想偷懶的時候偷懶也無妨」、「把自己的方便放在第一位沒什麼不對」,以為只有自己能適用這樣自私的規則。
如果這種自私的規則能適用一輩子,也沒問題。但是,出社會工作之後,不可能因為一己方便而偷懶、把業務丟一邊,身邊的人也無法接受這麼任性的做法。到時候陷入困境的就是孩子本身。
即便在朋友家裡是認可的行為,但建立「自家家規」將是孩子內心的依歸。一開始孩子可能會抱怨:「我們家太嚴了,朋友家裡的規定比較鬆啦。」不過,久而久之,孩子對這些規則會視為「有我們家的風格」,心態上也會趨於穩定。和孩子一邊討論,一邊訂出「我們家有我們家的做法」、「這是我們的家規」,無法說明的部分就直接規定。
青春期在育兒上的「換檔」
孩子到了十歲左右進入青春期,就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同時對父母的指示、父母訂出的規則也會感到不耐煩。
「大人最囉嗦了。」
「我有自己的想法啦!」
經常能見到從這些想法所產生的反彈。此外,和朋友的關係變得更親密,這個階段的人際關係轉為以和朋友的互動為主,比和家人、父母來得重要。
尤其是女孩子從小學四、五年級到高中一年級這段時期,都把心思放在「在朋友圈中該如何保持互動」,和以「自己重於他人」,維持自我步調的男孩子相較之下,女生基本上是「他人重於自己」,對於自己與身邊朋友的人際關係相當敏感。
要跟誰交朋友,要打進班上哪個小圈圈,該怎麼撐過女生之間出現的陰險、霸凌等,這些都是在學校社會上攸關生存的問題。
根據日本國立教育對策研究所的調查顯示,小學四年級到國中二年級之間,曾遭受「霸凌」、「排擠」的孩子竟然高達約九成!很遺憾,府上的孩子也無可避免的遭到「霸凌」及「排擠」。
話雖如此,即便憂心、乾焦急,事情也不會解決。
在不少案例中,家長面對孩子的煩惱太過焦急,忍不住想幫忙,導致過度干涉,反而讓問題變得更嚴重,造成孩子心情低落。
朋友、升學、異性互動等,青春期的女孩有很多煩惱。身為家長,能為孩子做的就是母親要先做好心理準備,穩定情緒,讓孩子感覺「無論發生什麼都不要緊!」然後保持一段距離,觀察守護孩子的一舉一動,一旦孩子發出求救信號就「用心傾聽」。相較於孩子在十歲之前,母親凡事都要面面俱到的育兒方式,這個階段需要大幅換檔。
孩子到十歲時,母親要回歸家庭
事實上,「觀察守護」對很多母親來說,反而比凡事干涉要來得辛苦。
過去我在育兒議題的演講中,一再提出「孩子到十歲時母親要回歸家庭」的建議,但社會上多數人認為「孩子念小學之前,母親應該待在家裡,到孩子差不多十歲可以自立時,媽媽再外出工作」。
然而,包括我在內的許多心理諮詢顧問同業,都抱持完全不同的想法。
十到十五歲的青春期,是孩子尤其是女生在一輩子裡心理狀況最不穩定的時期。做母親的最好能陪在孩子身邊,在孩子面對痛苦的狀況時,隨時都能主動發出求救信號。理想狀態是能盡量做到在孩子放學時就在家中。
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別插嘴,只要守護」。
不要出意見要求孩子「做這個好,要這樣做」,也不必對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一一反應,保持雍容大方的穩定情緒,讓孩子知道「一旦覺得難過,媽媽隨時都能出手相助喔」。若是因為工作關係無法早歸時,即便和孩子相處的時間短暫,也別忘了要營造出讓孩子能放鬆緊繃情緒的氣氛。
比起「誇獎」,更重要的是「同樂」的態度
近來為了讓家長多鼓勵孩子,「誇獎式教育」的教育理論成了主流。但我個人認為這類「誇獎式教育」有個很大的缺陷。
因為「受到誇獎」等於是一種「獎勵」,會養成「不受到誇獎就不主動的孩子」;「想受到誇獎才動手整理」的孩子,到最後會變成「沒有誇獎就不動手整理」。
那麼,該怎麼做才好呢?
我的答案是不要採取「誇獎式教育」,而是「同樂式教育」。父母要捨棄上對下的誇獎態度。
「做得真好。爸爸好開心喔!」
「不要氣餒啊,你已經比之前更努力了吧?媽媽很佩服你喔!」
「媽媽好高興呢!」
像這樣對努力的孩子傳達父母本身喜悅的感覺,非常重要。
有些父母會拿孩子和兄弟姊妹或朋友做比較,「只在孩子贏過其他人時才誇獎」。拿這種誇獎的方式最糟糕,會養成孩子只把重點放在與其他人的競爭輸贏,一旦發現沒有獲勝希望就完全不想努力。
孩子到了學校或補習班念書之後,生活中也充滿了許多不得不競爭的狀況,如果家長也在意孩子和其他朋友間的輸贏,會讓孩子養成只在獲勝時感到自我滿足,一旦輸給其他孩子就覺得自己毫無價值。
面對孩子別再「誇獎、斥責」,應改變成「與孩子同樂」的態度。話雖如此,就孩子的角度來說,還是希望「自己努力之後,能獲得媽媽的誇獎」。遇到這種情況,就要巧妙地誇獎孩子。
訣竅有下列三項?
1.即時誇獎。
2.誇獎時看著孩子雙眼,摸摸孩子的頭。
3.誇獎時針對的不是結果,而是「努力的過程」。
「即時誇獎」,就是讓孩子當場立刻獲得稱讚。根據各式各樣的心理學實驗,做了某件事之後,距離獲得報酬的時間越短,結果顯示越能提升能力。
「看著孩子的雙眼誇獎」,是溝通的基本。孩子比大人想像中來得更敏感,要是不直視孩子的雙眼,他們就會認為「真的這麼想嗎?說不定只是嘴上說說。」
同樣地,誇獎時「同時摸摸孩子的頭」,會讓誇獎的言詞更容易傳達到孩子心裡。在孩子十歲左右之前,撫摸著頭誇獎的效果十分驚人。
至於最重要的一項,就是針對「努力的過程」來誇獎。
如果只誇獎考試或比賽的成績,孩子也會變得只在乎「結果」(成績或勝負),一旦持續成績都不好時,就會認為「反正我就是沒用......」進而放棄一切、意志消沈。
如果父母改以誇獎過程,像是「你平常每天只用功二十分鐘,今天念書念超過一個小時耶,媽媽覺得你好棒喔!媽媽很高興喔,總有一天一定會有好成績的。」
這麼一來,孩子心裡也會想,「原來努力也是能獲得認同的。」如此便能提高努力的意願。
在孩子開始感興趣後,就能談「性」
從小學高年級到中學二年級左右這段期間,孩子開始對異性,以及性事方面產生興趣。意識到自己喜歡的男生,想要跟對方聊天、牽牽手,有時候會進一步想約會或親吻。
近年來,中學時有過第一次性經驗的也不罕見,到了十六、七歲還沒有過性經驗的話,好像在某些學校還會被朋友奚落:「妳還是處女啊?」
不過,坦白說,我覺得在中學時期就有性經驗並不是好事。
第一次性經驗再早也要在高中之後,最好是等到大學時期會比較理想。在中學時就有過第一次性經驗的女孩,一問之下不少都是「被男方強迫」也就是對性事都抱持否定的想法。
要讓孩子清楚了解「性愛是為了幸福而存在」,就應避免太早急於有性經驗。
別讓孩子被類似「不早點找人上床就落伍了」、「到了高中還是處女很奇怪耶」這種沒有根據的胡說八道所迷惑,要很明白地告訴孩子:「性愛是與心愛的對象在愛情交歡上很珍貴的行為。」
若有機和孩子觸及性事相關的話題時,千萬別只丟下一句「還太早」,或是因為難為情而打馬虎眼;應該認真面對,告訴孩子「性愛不是玩玩而已」、「這不是跟不愛的對象隨便玩玩的遊戲」,說明性愛的重要與可貴。
「具體」教導孩子「正確的性知識」
話雖如此,不管大人再怎麼苦口婆心的說「性愛不該是隨便玩玩的遊戲」,還是有孩子就是這麼做。雖然知道「中學時有性經驗還太早」,但遇到心儀的對象提出要求時,還是忍不住回應。要全面禁止孩子的性行為,是不可能的。
因此,希望家長務必做到這一點,就是確實指導孩子正確知識。
「進行性行為時一定要使用保險套。」
有些人聽我這麼說可能會很生氣,「跟小孩說這種事,不就是等於鼓勵性行為嗎?哪有女生的父母建議用保險套,豈有此理!」
然而,實際上的確有很多高中生在性行為時因為沒有避孕而懷孕的例子。
指導孩子使用保險套時,不能只是輕描淡寫說「是為了避孕」。
必須清楚且具體地告訴孩子:「使用保險套是男生愛的證明。」
「如果對方是真心喜歡妳,就一定會戴保險套。有些不戴保險套的男生會說一些藉口,像『戴了之後不舒服』或是『妳根本不愛我吧?』這種男生最差勁,他們的目的只為了做愛。媽媽認為,跟這種人上床保證很糟糕。性愛是跟喜歡的人身心合一,是非常美好的事。所以千萬不要選那種隨便玩玩、見異思遷的人,要挑選打從心底珍惜妳的對象......」
「做愛就算沒戴保險套,只要不射精在體內就沒關係」有這種錯誤觀念的國高中生多到驚人。家長千萬別過於樂觀,認為「我們家小孩不會這樣......」為了保護孩子,務必找機會指導孩子正確使用保險套的觀念。
另外,要培養孩子正確的性知識,重點就在於千萬別將性事話題視為家中禁忌。父母若是對性事話題保持稍微開放的態度,當孩子在性方面出現擔憂時也比較容易開口討論。
女孩面對「好朋友小圈圈」的壓力
女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克服的最大難關之一,就是女孩子之間拿捏困難的交友互動。
到了小學三、四年級左右,女生就開始建立起兩到四人感情好的小圈圈。
然而,這種好朋友小圈圈未必讓人感到很舒服。因為要維持這樣的小圈圈,就必須壓抑自我、配合同伴才行。
為了配合其他同伴,有時候得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被罵了也要忍耐。對女孩子來說,打入好朋友小圈圈是一項辛苦的考驗。
「我們家禮奈最近在班上好像多了一些朋友,不過其中似乎有些壞孩子,讓她很傷腦筋。」
來找我諮詢的這位母親,家中有個小學四年級的女兒禮奈。她感受到禮奈的交友關係出現微妙的變化。
我:「禮奈被找麻煩而感到困擾嗎?」
母:「不是,被找麻煩的不是禮奈,而是另一個從一年級就跟她很要好的朋友,小愛。過一陣子班上有遠足,這三、四個好朋友小圈圈約好到時要一起吃便當,不過其中帶頭的女生說:『禮奈要一起來可以,但是不能帶著小愛。如果要跟小愛一起的話,我們就不讓妳加入。』禮奈想跟大家一起吃便當,又不能不理小愛,好像為此很煩惱。還問我:『媽媽,該怎麼辦呢?』」
我:「差不多到了小學四年級,就會開始出現這種狀況......」
母:「我這樣告訴她。『媽媽了解妳想跟大家一起吃便當的心情,也懂得很難去制止其他人說這種話。所以如果妳婉拒跟小愛一起,跑去跟大家吃便當,媽媽也覺得無所謂。不過,這麼一來,有可能妳跟小愛的感情就沒辦法和之前一樣好了。
妳覺得不能再和小愛做好朋友也無所謂嗎?』」
從「設身處地了解孩子心情」開始
我:「禮奈夾在中間真可憐。媽媽說得很有道理,不過最好能先站在禮奈為難的立場安慰她比較好。『居然有這種事啊,真辛苦妳了,朋友這樣跟妳說,妳一定很為難、很難受吧......』像這樣,如果媽媽也站在同樣的立場,是不是也會煩惱『該怎麼辦』呢?」
母:「......對耶。煩惱的時候找人商量時,一開始會想先聽到『真辛苦你了......。很難受吧』這樣的話。」
我:「孩子的心情也一樣啊。比起『不如這樣做』的建議,會更希望父母能設身處地,了解自己不安的心情。如果能得到媽媽的體諒,就能提起精神,接下來再自行判斷。換句話說,不需要以上對下的態度教導孩子『做這種討人厭的事情不好』,只要從旁協助讓孩子思考該怎麼做就行了。」
有些家長遇到孩子遭到霸凌,或是遭同學排擠時會很生氣。但是,做父母的在這種狀況下,首先該做的是聽聽孩子難受的情緒,然後設身處地著想。
要讓孩子坦然說出難受的心情,家長不要慌張失措,而要以沉著的態度仔細傾聽孩子的心聲。
作者資料
諸富祥彥
出生於日本福岡縣。明治大學文學部教授、教育心理輔導師、教育學博士。曾任筑波大學研究所及千葉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主要著作有《養育男孩子的方法》、《養育女孩子的方法》、《養育孩子的教科書》等。http://morotomi.net/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