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51勞動節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商管理財 > 職場工作術 > 工作技巧
開口就能說重點:60秒內讓老闆點頭、客戶買單、同儕叫好的說話術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 開口就能說重點:60秒內讓老闆點頭、客戶買單、同儕叫好的說話術

  • 作者:齋藤孝
  • 出版社:臉譜
  • 出版日期:2010-06-10
  • 定價:260元

內容簡介

說重點,難;快速說出重點,更難。 但「開口就能說重點」真的很重要! 世界知名企業奇異(GE)甚至將「重點力」列為領導人最需要培養的特質之一。 在生活中,你是否經常碰到以下問題: ‧開會報告時,準備了厚厚一疊資料,可是老闆只給你五分鐘; ‧提案或面試時,說了半天還在外圍打轉,切不進問題核心; ‧簡報演講時,你講得口沫橫飛,台下卻睡呵欠連連; ‧有問題請益時,滿肚子的疑惑不知從何問起,搞得對方面露不耐; 只要你有以上任何一種狀況,表示你不會說重點,在工作、求學與交友上會面臨極大的困難。日本溝通大師齋藤孝繼質問力後,首度傳授:「說重點,一分鐘就夠!」的技術。 話不在多,只要抓住令人印象深刻的那一句;重點說話術七大技巧,教你掌握關鍵的一分鐘! 說重點不單是現代人的關鍵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傳達清楚,千萬不能等到老闆翻臉、客戶起身;能掌握關鍵一分鐘,抓住表達重點,才能成為說服高手!透過本書你將學會: ‧在一分鐘內講出話題的關鍵句 在思考時盡量寫下自己想說的關鍵字,再找出「關鍵中的關鍵」。 ‧用十秒鐘提出一個厲害的問題 發問前先寫下幾個問題,依重要順序排列,並盡量縮短開場白的時間。 ‧用一句話點出你的提案的訴求 以一個主題句或疑問句,完整表達自己想說的本質,讓看到或聽到的人動心。 ‧明確地表達歉意讓人人都氣消 「狀況解釋」先放一邊,辯解和藉口少說為妙,多個賠罪禮會更好。 ‧簡潔地下指令讓工作分配順利 具體的指令讓人人都懂,再寫一張步驟表使大家都掌握整體的程序。 ‧構圖式的商量讓溝通更加圓融 一邊對談、一邊畫出結構圓,溝通雙方都能輕易抓到重點。 ‧將負面的責罵轉成正面的鼓勵 「扣分主義」已經過時,一句鼓勵或讚美都能將人導向正面思考。 「重點力」可以為你的人生加分,以下七種人更需要學會「開口就能說重點」! 說話能說出重點,就能說服眾人;做事能抓到重點,就能事半功倍。只要多練習,人人都能成為「重點達人」,當你身為以下角色時,開口說重點尤能發揮長足的成效: 1.公司裡的管理者,下指令具體,學會製作「步驟表」,迅速掌握工作要點。 2.有創新點子的員工,知道如何用一句話點出訴求,並準備好「勾子」,抓住老闆的心。 3.做錯事情的道歉者,明白「明確道歉」勝過「解釋狀況」,加上「賠罪禮」會更好。 4.喜歡開導他人的人,善用「訓練項目」和「終點」替代長篇大論。 5.腦中充滿疑問的人,知道如何找到一個「好的問題」,並且在十秒內提出來。 6.常常罵小孩的父母,一罵兩個小時是毫無效果的,寫一張「警告備忘錄」更好。 7.獨自參加社交活動的人,學會找到話題,與初見面者交流,發掘連接雙方的一條線。 讀完本書,當老闆或客戶問:「你會說重點嗎?」 你可以大聲的說:「Yes, I can!」

序跋

【前言】你有多少推銷自己的時間?

  語言,就是機會。

  說話方式好,可以獲得人心,可以受人認同,可以安撫對方情緒,功能多采多姿。反之,如果話說的不好,或是語氣用得不對,無論說什麼都毫無幫助。

  現代社會就像是由無數溝通行為所組成的。我們正被迫在前所未有的大量言語中浮沉掙扎。

  在資訊不斷來來去去的狀況下,我們漸漸習慣了「捨棄」。只要覺得電視節目不好看,不要一分鐘我們就「捨棄換台」。評斷、捨棄一個人,速度也不遑多讓。我們往往當場就會決定這個人是「笨蛋或精明」、「有用或沒用」、「迷人或惱人」、「誠懇或隨便」。

  時間真的不多。我們能夠推銷自己的時間僅有一分鐘左右。古代的時間單位是一刻鐘,大約十五分鐘,然而現代的時間卻是以「分鐘」為單位了。如今如果不能立即選擇取捨大量資訊,那麼資訊淨化槽就會塞爆。

  既然別人只能給你一分鐘,那就試著練習把重點濃縮在這一分鐘裡,郵件長度也限定在一分鐘能看完的程度。話語的分量跟效果並不成正比,通常能夠建立關係的關鍵句,只有印象最深刻的那一句。

  我有個學生在教職員錄取考試中嚴重失誤,但是最後面試的時候靠著一句話「我會用靈魂來上課!」而獲得錄用。熱情和人格,是會投射在言語上的。

  首先請培養「一分鐘體感」吧。用嘴巴朗誦本書的一頁,大概就是一分鐘。請隨機使用任何一頁,來掌握「一分鐘體感」。

  想在這麼少的字數之中傳達重點,就需要技巧。比方說在這一分鐘的開頭發問。然後放入三個重點,在一分鐘結束前說出解答問題的關鍵一句,或是讓對方看著某樣東西或圖案,用一分鐘做說明。

  這種訓練應該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每天上課都要做,但是絕大部分的人從來都沒受過這種訓練,就已經出社會了。

  說話簡單扼要又印象深刻,跟天賦沒有關係。一切取決於要不要練習罷了。

內文試閱

第一章 體感「一分鐘」

徹底提升一分鐘的密度

  我總是隨身攜帶碼表。無論是在大學上課,還是舉辦社會人士講座,都一定會帶著碼表。為什麼呢?因為我深深感受過「一分鐘」的重要性。

  一分鐘,一般人通常把它當成很短的時間。但是對我來說,一分鐘其實相當漫長。只要有這一分鐘的容量,就能放進許多重要的話。可是許多人總是大大浪費了這個容量。

  如果一般人有三分鐘,就會用這三分鐘來思考一分鐘的說話內容。也就是把時間稀釋成三倍。可是,有了三分鐘的時間,就應該準備三倍份量的一分鐘話題才對,不是嗎?

  然而我平時接觸大學生與社會人士的時候,絕大多數人都缺乏這種「密度感」。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一分鐘就是「很短」罷了。

  比方說,大家的前言都很長。日本人發言通常會先謙遜一下,例如「或許我講的會有些不順……」、「在這短短的一分鐘裡,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之類的。不然就是像說相聲一樣,灑了一堆「梗」卻一直沒有進入主題。我可以了解想鋪梗的心情,但是物理上並不適合。因為梗如果鋪了三十秒,那正題也就只能說三十秒。

  所以,重點就是訓練自己徹底提升一分鐘的密度。用訓練讓身體記住「高密度」的感覺。有了高密度感覺,再把時間延長到兩分鐘至三分鐘,資訊量就會相當龐大。

  當然,人類的談話內容並非全都是重要資訊,有時候也要調整氣氛,炒熱場子,引起對方的興趣。不是只要密度高就好。但是我認為,語言既然是溝通工具,現代人多少都應該學習密度感。

時間是共享資源

  我之所以這麼堅持「一分鐘」是有理由的。因為感覺上,一分鐘的長度比較容易看出開頭與結尾。

  比方說:我給大學生一項任務,要他們在一分鐘內完成,但是才三十秒我就說「時間到!」那麼學生就會抱怨:「還不到一分鐘啊!」如果四十五秒的時候說時間到,大家也會發現「時間是不是短了點?」要是拖到一分二十秒的時候才結束,就會有人說「這一分鐘好長啊」。也就是說,大家其實已經具有「一分鐘」的時間長度感了。

  但是,一旦我把時間延長到三分鐘,在經過兩分鐘之後,大家就搞不清楚時間了。交談的時候情況更明顯。通常一定要有人說「三分鐘到了」,自己才會發覺。

  讓學生做三分鐘的演說,也沒人能剛好用三分鐘說完。

  大多數人都是用前面一兩分鐘說廢話拖時間,差不多過了三分鐘才打算進入正題。所以很多人都要花上五、六分鐘。時間的感覺,就是這麼容易流失。

  學生演說只要控制時間,問題還不算大。但是有些演說就不是控制時間能解決的。比方說座談會或分組討論會,每個人的發言時間總是有限。

  假設台上有四個組員,每個人分到五分鐘的說話時間,加起來就是二十分鐘。而且主持人一開始也這麼打算。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是第四個發言人,通常輪到我就幾乎沒有時間了。因為前面三個人都會講超過五分鐘。以我的經驗來看,年紀越大的人說得越久。

  如果是學會,超過發言時間就會有人按鈴通知,但是座談會必須尊重出席的學者和教授,總是不好打斷。我隨身攜帶碼表,五分鐘的時間就剛好五分鐘說完。但是順序如果被排在比較後面,就連該遵守的時間都沒了。

  基本上,時間是無人能夠回收的寶貴資源。多數人共享一個活動,代表大家提供彼此的寶貴時間,共享時間貯水池。這麼一來,不遵守時間就等於是一個人夾帶共享資源逃走。如果共享資源是金錢,大家一定都會破口大罵吧。

  但是,這種行為也並非絕對無法原諒。如果這個人的談話密度極高,就可以原諒。談話密度高,大家就會認為「他說得多也是在所難免」。可能還有人會想聽他多說一點。精通話術的人、資訊量大的人,或是知識經驗豐富的人,就可以被原諒。

  基本上,我覺得即使是這些人,也不太應該浪費時間。電視節目上的討論,可以剪接精華部分播放,但是現場討論就無法剪接。這種狀況很容易造成聽眾覺得無聊、本人卻覺得有趣而更加滔滔不絕的窘境。 一分鐘提議法

  即使是公司開會,也有不少上司喜歡從頭到尾唱獨角戲吧。因為上司覺得自己比下屬更有經驗、更有知識,所以認為「我說的話就是有意義」。

  但是我認為,幾乎所有事情都可以用一分鐘,頂多兩分鐘就說得明白。如果超過這個時間,最多只能讓所有人享受鬆懈散漫的氣氛而已。如果所有參與者都想鬆懈摸魚倒也無妨,要是參與者都不想浪費時間的話,長篇大論是無法忍受的。

  再延伸一些來看,沒有討論主題的定期會議這種東西,更是特別危險。我希望開會就是某人用一分鐘提出議題,然後與會者不斷提出意見,交互討論。換個說法,提出基本問題就像日本歌裡面的「發句」,也就是像歌曲的第一句一樣重要。這個起點越充實,其他與會者就會越投入會議討論中。

  比方說,「我覺得應該要進行某件事情,但是目前還搞不清楚,所以我打算邊說邊想……」這樣的開頭,就完全沒有吸引人的地方,只會讓其他與會者感到困擾。

  或許這時會有比較特別的與會者說:「你要不要試著整理自己到底想進行哪些事情?」這樣就不叫會議,而是心理諮詢了。心靈脆弱需要救援的時候,找人商量是很好的方式;但是讓與會者照顧到這種程度,才能慢慢弄清自己的思緒,只會被社會當作不成熟的傢伙。

  如果能明確提出「我就是要做這個」,然後說明「要做這個,必須蒐集以下這些材料」,或是提出兩三個關鍵字,說「目前還沒有提出能夠湊齊這些要素的基本內容」,這樣一來,會議就確實有生產力。

  也可以清楚地說明:「我個人關心這個部分,但是不知道怎麼連接上社會需求」或是「社會需要這個,另一方面,我也知道自己手下有多少能量。有沒有方法結合這兩者?」然後請大家個別提出意見。自己說明「失落的環節」(Missing Link),可以拋磚引玉,激發出許多好意見。

  擅長說話的人,會用一分鐘鋪哏兼說明,讓聽眾覺得「真是聽了一番好話」。這就像說相聲一樣,算是某種能力吧。

  但是在現實商場上,重要的是準備一個讓別人想走過來的空間。也就是講清楚重點,然後挑起對方的衝動。這就需要更高超的技術了。

用「一分鐘訓練」鍛鍊溝通力

  我經常在大學課堂和職場講座上做下面這樣的訓練。

  首先每四人分一組,然後一組裡面每個人準備一分鐘的話題來說。訓練的規則,就是在說話的過程中要確實注視其他三個組員。 

  假設要說的主題是「在你這一生中,最具有知性教養的一段話」。那麼這一分鐘裡面,就要考驗你一生中所有的知性體驗。就好像日本職棒入團考試的考題「讓我看看你最快能投幾公里的快速球吧」一樣。

  但是,在這種完全沒有事先準備的情況下,一般人都會陷入恐慌。所以在設定主題之後,我一定會讓他們有三到五分鐘做準備。可惜大多數人都無法善用這段時間;尤其是學生,一半以上會把這段時間拿來發呆,最後還是陷入恐慌。

  會望著天花板發呆的人,尤其特別危險。利用時間的訣竅,就是聽到「開始想」之後,不要往上看,而要往下拿筆。然後盡量在紙上寫下自己想說的關鍵字,當作標題。接下來挑選其中最重要的,「非說不可」的幾個關鍵字,用紅筆圈起來。最後再找出唯一的「關鍵中的關鍵」,這就是話題的骨幹了。

  這裡說的「關鍵中的關鍵」,可以是不斷重複的話題重點和關鍵句。最重要的是,都要在一分鐘結束之前說出最具震撼力的一句話。這句話,應該不用花到三秒鐘吧。

  不管怎麼說,重點就是像這樣寫在紙上做準備。如果光在腦袋裡面演練,最後幾乎都會失敗。人類大腦的記憶容量沒有自己想像的多,更不用說在分秒必爭的情況下,光靠大腦想說得一字不漏,可說是難如登天。

  順便提一下,我很推薦學生使用一種三色原子筆。如前面所說,在寫關鍵字的時候用藍色,裡面「非說不可」的部分用紅色圈起來。有點意思的哏則用綠色來圈。綠色的部分就是有些偏離主題、但是會讓人覺得「原來有這種看法」、「原來可以扯到那裡」的部分。

  閒話的目的,不是只有傳遞資訊而已,也是為了發揮自己的見解與創意、吸引對方的興趣。所以綠色的閒話也有其必要。

  資訊用藍色,骨幹用紅色,自己的觀點用綠色。每一種顏色的等級都有差別。所以這三種等級不能等同視之,要互相組合,建構立體的內容。 胡塞爾現象學的應用

  「一分鐘訓練」要不斷反覆練習。如果一個人只說一分鐘,其他三個人要發表意見也比較簡單;比方說可以清楚了解剛才他說的哪裡好,哪裡讓人想深入探討等等。

  當四個人照順序發表完之後,再一起指出自己覺得說得最好的人。四個人同時說名字,並且用手指向那個人;這樣一來,馬上就能知道自己得到幾票。一輪訓練下來,頂多五、六分鐘吧。

  接下來再不斷改變每組的成員,重複進行相同的訓練;票數差距因此會慢慢拉大,一個講座裡面的冠軍自然就誕生了。也就是說,花半小時到一小時,就可以找出誰最能夠在一分鐘內說出動人的話。

  說話的魅力,其實很難有絕對而客觀的評價。如果有這方面的專家,或許可以評斷一個人說話有多少資訊量,邏輯是否清楚,訊息是否明確,有沒有引人入勝之類,問題是這種專家並不多。

  但是,既然不斷交換組員可以累積彼此的主觀判斷,那麼,評價自然就有客觀性。這是依據胡塞爾(Husserl)現象學所建立的想法。

  胡塞爾假設,因為每個人都以主觀來觀察事物,所以世界上沒有絕對客觀的東西。那麼,世界就是完全主觀,而毫無客觀性嗎?這也不對。雖然每個人都以主觀來觀察事物,但是只要兩個主觀之間有共通點,那就是共同主觀(中間主觀)。這是一種接近客觀的思維,我們應該就是在這種前提下認識世界的。

  人類的談話中,只要有互相的共同主觀,就等於是一種客觀。如果有些話讓大家都覺得「這個真有趣」,那一定有些話會讓大家都覺得「有夠無聊」。

檢查自己的口頭禪

  平常我在看電視的時候,總會反射性地注意電視上人物的口頭禪。有人喜歡「這個」、「那個」、「嗯嗯」、「啊啊」,有人明明沒舉例卻喜歡說「比方說」,還有人說了「相反地」,話題方向卻依然相同。當事人可能只是無意識地當作口頭禪,但是對我這個聽眾來說,卻會因為被分心而感到煩躁。

  如果沒有人指證,自己便無法發現這些口頭禪。所以只要有機會,我推薦兩人一組,互相檢查彼此的口頭禪。練習到一個程度之後,就互相指出對方的問題,例如「你剛剛說了五次『那個』」。只要知道這些細節,就能大大改善說話習慣。

  如果想做更嚴格的調整,還可以把自己說的話錄起來。這可是非常痛苦的事,因為一般感覺正常的人,後來都會由於發現「我怎麼會說這麼多廢話」而目瞪口呆。

  當然,說話不需要像書寫一樣正確。而且要是說話跟書寫一樣正確,反而會失去語言的濕潤感和蓬鬆感,聽起來特別辛苦。重點是,說的話要能成為完整的文章。通常本人不會發現,但說話時的主詞和形容詞關係經常會產生偏差。

  要不要試著把自己說的話錄個一分鐘起來,然後改寫成文字呢?絕大多數人一定會驚訝地發現:「我竟然有說過這些話!」跨越對自己的厭惡,加以修正,就能學會更精確的說話方式。

  或許你會覺得自己說的話沒有糟到那種程度,但是這項訓練真的非常重要,因為我們其實很缺乏客觀審視自己的機會。

作者資料

齋藤孝

日本企業教育大師、溝通專家、知名教育家。 1960年出生於靜岡縣,東京大學法學院畢業後,繼續攻讀該校研究所教育學研究科博士課程,現任明治大學文學院教授。專長是教育學、身體理論及溝通論。 主要著作有《輕鬆聊出好交情》、《開口就能說重點》、《會議革命(暢銷改版)》、《出聲朗讀日語》(草思社出版,獲得每日出版文化賞特別獎)、《找回身體的感受》(NHK BOOKS出版,曾獲新潮學藝獎)、《成功的人哪裡不同?》(筑摩新書出版)、《一分鐘整理好工作》(PHP研究所出版)、《馬上用得著!聰明的談話術》、《一分鐘傳達重要事項》、《凡人成為菁英的守則》、《一定記得住!一分鐘輸出學習法》(以上皆為PHP新書出版)等暢銷著作。 相關著作:《10秒內言之有物的即答思考法:5天打造你的獨特觀點,立刻放大工作能見度!》《會議革命(暢銷改版)》

基本資料

作者:齋藤孝 譯者:林欣儀 出版社:臉譜 書系:企畫叢書 出版日期:2010-06-10 ISBN:9789862351130 城邦書號:FP2207 規格:膠裝 / 單色 / 192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