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51勞動節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商管理財 > 職場工作術 > 自我提升
在「沒有問題」裡找問題:思考大師狄波諾翻新你的思考力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經理人月刊》評為2009年值得注目好書! 思考大師狄波諾開課了!大大翻新你的思考力! 學校沒有教的11堂思考課,風行英國十逾年,9~99歲的人都喜歡上! 你是否有以下症狀: ◎整天想、想、想,就是想不出個所以然。 ◎同樣的問題,想不出不一樣的處理方式。 ◎邏輯正確,但是導出的答案常常不對。 ◎經驗豐富,不過擔心經驗會像過期的牛奶。 只要你有其中一個症狀,恭喜你,本書就是為你而準備的! ◎思考力是一種可以鍛鍊的技能,但是學校沒有教 智力和思考力有什麼不同?智商高的人一定比較會思考?邏輯強思考力也就厲害? 智力就像是汽車馬力,一出廠就裝配完成了,思考力則像是駕駛技術,可以透過訓練而精進;不會開車的人即使坐上千萬名車也毫無用處,優秀的賽車手卻能將老爺車的性能發揮到極致。 其中的關鍵不在天生的智力,而是後天訓練的思考力。但是此項影響一個人一生的重要技能,在學校卻找不到相關的課程。 ◎知覺思考方法不正確,邏輯再強也沒有用 知覺是我們看待世界的態度和方式,是思考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哈佛教授大衛.伯金斯(David Perkins)研究證實,90%以上的思考錯誤都肇因於知覺的錯誤而非邏輯的錯誤。如果你的知覺有限,邏輯再精準,導出的答案也是不正確的。所以我們需要的是改變與擴展知覺和思考力的方法及工具。 ◎狄波諾的思考課,風行英國十逾年,9~99歲的人都喜歡上 愛德華.狄波諾是當前最重要的思考大師,他在思考訓練的研究推動上不遺餘力,所開闢的相關訓練課程在英國大受歡迎。《在沒有問題裡找問題》這11堂有趣的思考課中,狄波諾帶領讀者訓練知覺力,建立了一套思考架構,並透過簡單而有效功的工具,讓讀者的思考、決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揮到極致。例如: 當你要擴展看問題的視野,讓思考更周全透徹時,請做PMI練習; 當你期望看到別人沒看到的,想出別人沒想到的,請做APC練習; 當你想從既定的模式中逃脫,讓自己的思考更具創造力,請做po移動練習; 當訊息龐雜你無法做縝密的系統性且長遠性的思考,請做CAF及C&S練習; 如果你的觀點老是與人對立,應該要做ADI或OPV練習,學著戳破別人的邏輯泡泡; 如果你擔心自己會被直覺牽著走,做出後悔一輩子的決定,請做HV與LV練習; 如果你在設計行動方案時卡住了,可以運用「倒退進行」思考法重新啟動; 當你猶豫到底該選哪一個、如何跳出決策的框架時,「布里丹的驢子法」、「最佳生息地法」、「要是……」等十種決策法可以讓你做出最佳的決定。…… 最後最後,狄波諾傳授「TEC:標的—探究—推斷」練習法,讓你五分鐘變身有技巧的思考者! 「他的思考課簡單有趣又有效!」是的,愛德華.狄波諾收服了從4歲到90歲、從唐氏症兒童到諾貝爾獎得主、從沒受過教育的礦工到最高階經理人。 【名家推薦】 ◎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李偉文 ◎國立臺灣大學校長 李嗣涔 ◎98年度全國校長領導卓越獎得主 吳順火 ◎台灣創意遊學協會秘書長 陳木城 ◎卡內基訓練負責人 黑幼龍 ◎PC home Online網路家庭董事 長詹宏志 ◎人文適性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楊文貴

目錄

◎〈前言〉一套有關知覺的思考課程

◎【第1講】思考是一種技能:學校沒教的思考力
智力陷阱∕練習不保證改善技巧∕學校真的有在教「思考」?∕批判性思考只是汽車的一輪∕重點不在邏輯,而是知覺∕改進思考工具

◎【第2講】正面˙負面˙有趣面:戴上思考的眼鏡
簡單到不需要學習∕P:正面∕M:負面∕I:有趣面∕戴上眼鏡再掃瞄∕有趣面不管正反面∕來做個PMI好唄?∕從想一次到想兩次∕練習引導知覺∕隨堂練習

◎【第3講】如果選項有兩個,選第三個:在「沒有問題」裡找問題
簡單的替代∕稍難的替代:L遊戲∕更難的替代:關不掉的鬧鐘∕村莊維納斯效應∕「針對特定論點」玩玩APC∕解釋:往油箱裡倒啤酒∕假設:過程還是答案?∕觀點:我的困難也是對手的困難∕問題:你想到的別人想得到嗎?∕回顧:在「沒有問題」裡找問題∕設計:找出真正不同類型的辦法∕決策:足夠的替代選項∕行動方案:如果有兩個,選第三個∕預測:看現在想未來∕現實:你永遠想不出最好的主意∕克服尋求安穩的習性∕隨堂練習

◎【第4講】沙盤、膠盤還是黏液盤?思考是為了不必再思考
會爬牆不如爬對牆∕誰會花一個月過馬路?∕心智會自動跟著模式走∕你的心智:沙盤、膠盤還是黏液盤?∕思考是為了不必再思考∕辨識:人類心智最了不起的特質∕模式錯,步步錯∕抽取:隱藏的模式∕歸類:要歸併,也要分化∕分析:拆解,檢視∕覺察、覺察再覺察∕藝術:經驗的特殊管道∕退一步,海闊天空∕隨堂練習

◎【第5講】錯誤、意外和幽默:從既定的模式中脫逃
改變模式的機制:錯誤、意外和幽默∕幽默:跳脫模式的最佳途徑∕後見之明與洞見之明∕既有創造力,何需水平思考?∕水平思考:一個中性的程序∕判斷或「移動」:思考的換檔∕po是啥東西?∕找到一塊踏腳石∕隨堂練習∕「理所當然」逃脫法∕隨堂練習∕隨機刺激法∕隨堂練習∕水平思考的普遍應用∕為什麼日本人最愛我的書?

◎【第6講】要資訊,更要思考:射擊式問題˙釣魚式問題
運作力:學校沒教的∕經驗掃瞄:點對點有缺點∕CAF:考量所有因素∕隨堂練習∕C&S:結果與後續∕隨堂練習∕密密閱讀,細細聆聽∕邏輯:獲取和建構資訊∕利用資訊:哪裡找、怎麼找∕要射擊,也要會釣魚∕隨堂練習∕實驗:尋求答案的一種提問∕選擇資訊:恰當的,還是正確的?∕FI-FO:資訊內─資訊外∕隨堂練習∕資訊思考雙刀流

◎【第7講】戳破邏輯泡泡:想想其他人在想什麼
Exlectics:建設性替代模式∕EBS:檢驗正反面∕隨堂練習∕ADI:同意‧不同意‧不相干∕隨堂練習∕知覺的「邏輯泡泡」∕隨堂練習∕OPV:其他人的觀點∕隨堂練習∕建設性設計:畫一幅更詳盡的圖∕協商裡的「變異價值」∕溝通:用接收者聽得懂的語言∕

◎【第8講】用思考帶領直覺:用知覺改變感覺
先思考,再直覺∕三種狀況下的情緒∕知覺可以改變感覺!∕價值觀:情緒的變頻器∕HV與LV:高價值與低價值∕隨堂練習∕價值承載言詞有何價值?∕覺察偽裝的思考

◎【第9講】跳脫框架:決策前框架˙決策後框架
決策前框架:要先思考什麼?∕替代選項是怎麼跑出來的?∕價值觀與優先順序∕決策後框架:該考慮哪些?∕適合現實環境者先行∕考量現實,推測未來∕隨堂練習

◎【第10講】學校沒教的運作力:拆散卡住你的條件匣
運作力:實踐所需的技能∕做事情的三種方式∕有目標,就有次目標∕AGO:標的─目的─目標∕隨堂練習∕標靶:讓它變得又寬又近∕有戰略,也要有戰術∕「倒退進行」思考法∕哪個「條件匣」卡住了你?∕計畫趕不上變化?∕宏觀調控∕人:選擇對的人來做對的事∕風險:每個機會都有風險∕限制:也許持續也許轉變∕資源:能量和行動的工具∕未來:誰的作為攸關你的將來?∕日常生活也用得到的法寶

◎【第11講】我是一個思考者!練習練習再練習
掌控,隨意∕專注,聚焦∕自信,不是自負∕能享受才會覺得有趣∕自我形象:「我是一個思考者!」∕時間紀律帶來思考自由∕你想要有什麼收穫?∕隨堂練習∕對思考的思考∕TEC架構:標的─探究─推斷架構∕5分鐘思考∕符號化TEC∕隨堂練習∕PISCO:目標─輸入─解決辦法─選擇─操作∕符號化PISCO∕隨堂練習∕串聯TEC與PISCO∕練習多了,思考才會迷人∕思考俱樂部∕讓思考技能成為第二天性∕按部就班最有效

◎【第12講】 期末總整理


◎〈結語〉成立一個思考俱樂部

序跋

〈前言〉一套有關知覺的思考課程


  學校教育對思考技能的關注少得令人吃驚,大眾荒謬地認為,擁有資訊和智力便足以應付一切。然而智力就像是汽車的馬力,思考則像是駕馭汽車的技能。有些智力高的人其實是差勁的思考者,反而是一些沒那麼高智力的人卻是較好的思考者。

  政府的就業計畫中,只用5小時教導失業青少年如何思考,就使他們的就業率提高了500%。這些青少年輟學離開學校時,大多認定自己愚笨;一旦他們發現自己一點也不笨,自信心便會提高,不僅應徵得到工作,也能保有工作。

  學校浪費了社會三分之二的才能,而大學則使剩下的三分之一貧瘠化。

  學校確實教導了部分層面的思考,但不外乎邏輯、批判性思考、分析等等。它們確有其價值,只不過僅佔整體思考的一小部分,就像汽車的左前輪是很重要,但是光靠一個輪子還不夠。

  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教授大衛.伯金斯(David Perkins)的研究顯示,90%思考的錯誤肇因於知覺的錯誤而非邏輯的錯誤。著名的哥德爾定理(Goedel’s theorem)證明,你永遠不可能證明一個系統內邏輯起始點的真偽。如果你的知覺是錯誤的,那麼無論你的邏輯有多傑出,得出來的答案都將是廢物。(譯注:哥德爾不完備定理Godel'sincompleteness theorems是指在任何相容的數學形式化理論中,只要它強到足以蘊涵皮亞諾算術公理,就可以在其中構造一個體系中既不能證明、也不能否證的命題。)

  本書提出的方法,都是有關知覺的思考:我們如何看待世界?我們如何改善我們的知覺?這些方法,過去三十多年來已經廣為全球許多學校所採用。在南非的一個礦場裡,完全沒受過教育的礦工學過這套方法之後,打架的次數從每個月210次降到只剩4次。

  空間上,我們有確切而正規的指引可遵循:北方、南方、東方和西方。本書也提供一些正規的指示以導引我們的知覺。假如順其自然,知覺只會專注在吸引我們注意或是符合我們情緒的地方。

  本書中所闡釋的注意力指引,建構的是有助於思考的架構。如果能更看得更清楚局面,你的思慮和行動就會更合宜。

  學習如何思考,會讓你更能掌控生活,不再受環境、情緒和旁人所迫,你可以把事情想清楚再下決定。

  從4歲到90歲、從唐氏症兒童到諾貝爾獎得主、從沒受過教育的礦工到最高階的經理人,這些方法在許多不同的人身上都發揮了功效。它們不但非常簡單,也非常有效。

內文試閱

第1講 思考是一種技能


你有兩種選擇:

  1. 思考和智力有關。智力是由你與生俱來的基因所決定,你無法輕易改變你的思考,就如同你很難改變你眼睛的顏色。

  2. 思考是一種可以不斷改進的技能,透過訓練、練習和學習如何做得更好就可以改善。思考與其他技能沒什麼不同,只要我們下定決心,就能改善思考的技能。

  這兩種完全相反的觀點,可以輕易地融合為一。

  智力就像是汽車引擎的馬力。心智的「智力」潛能有可能在一出生就確定了,至少有一部分是由我們的基因決定。但即使如此,仍然有證據顯示心智的運作會改變大腦內酶的特性,就像使用肌肉也能改變它們的特性一樣。

  汽車的效能並非取決於汽車的馬力,而是駕駛汽車的操控技能。所以如果說智力是汽車的馬力,那麼「思考」就是操控汽車馬力的技能。

  智力是潛能。思考是操作技能。

  如果我必須為「思考」下定義是,以下是我的看法:「思考是操作技能,智力憑藉此技能依循經驗行事。」

  如果我們再進一步查看汽車型錄,就會得到兩項重要的結論:

  1. 如果你擁有一輛馬力強、性能優越的汽車,就有必要增進駕駛技術,不然你將無法充分發揮它的最佳效能,甚至還可能危及他人。同樣的,智力高的人也需要改善他們的思考技能,以便充分運用他們的高智力。大部分的高智力潛能,都以各種方式被糟蹋掉了。

  2. 如果你擁有的汽車馬力較弱,那麼你得培養卓越的駕駛技術,以彌補汽車馬力的不足。所以,自認智力不高的人可以藉由改善思考技能強化他們的表現。

智力陷阱

  在業界廿五年的經驗使我確信,許多自認為智力高人一等的人其實不見得是好的思考者,他們掉入了智力陷阱。這樣的陷阱有許多面向,這裡我只討論其中兩項。

  智力高的人對任何議題都有其觀點,也會運用本身的智力來捍衛觀點。智力愈高的人愈能捍衛其觀點,而愈是如此,他就更不覺得有必要嘗試改變,或是聽取別人的意見。如果你知道自己是「對的」,何必尋求改變或聽取別人的意見?因此許多智力高的人受困於差勁的想法中,因為他們把自己的觀點捍衛得太好。

  智力陷阱的第二個面向是,一個在成長過程中認為自己比別人聰明的人(可能確實如此),會想從中得到最大的滿足。而憑藉聰明才智獲取獎賞最快又最有效的方式,則是「指正別人的錯誤」,這種策略可以使你得到立即的效果,並且建立你的優越感。相對來說,肯定、積極的心態所能得到的回報會少很多,你可能得花上多年時間才能發覺新想法確實管用,更糟的是,你還得仰賴建言的對象會喜歡你的主意。顯而易見,以吹毛求疵和消極心態運用智力更具吸引力;具有「批判性思考」就夠了的荒謬西方觀念,則使得情況更糟。

練習不保證改善技巧

  在求學期間及往後的人生,大部分的人都必須不斷地思考。他們必須在工作生涯中費力思考,下了班也一樣。這一切的思考「練習」,就必然會讓人們成為更佳的思考者嗎?

  不幸的是,練習不保證會改善技巧。

  想想一位已經60歲的記者,每天工作時都得打成千上萬個字。即使一直用兩根手指頭打字到60歲,長期鍛鍊「兩指神功」也不會讓人突然間成為「十指打字」的好手。

  所以,如果你長年練習低劣的思考方式,你將會成為一個「極有技巧的差勁思考者」。

  假如那位記者去上課學習「十指打字」,即使是晚年才開始,也會成為「十指打字」的好手。同樣的,光練習思考還不夠,必須直接專注思考的方法。這正是本書所要討論的議題。

學校真的有在教「思考」?

  不論是世界上的哪個教育體系,都會標榜它們主要的教育目標之一是「教導學生如何思考」。那麼,它們真的教導學生如何思考了嗎?

  只會料理義大利麵的廚師,算得上是位卓越超群的大廚嗎?如果一輛車子只有一側有前輪,還會是一輛有用的車子嗎?義大利麵或前輪本身並沒什麼不對,但只是有就夠了嗎?

  在我們整個教育過程中,有多少學校將「思考」列為課堂上的學科?為什麼不?如果思考是這麼基本而重要的技能,為什麼不乾脆將它列為課程?

  這個問題有幾個「答案」:

  1. 思考本身從來沒有明確列入學校教育的課程,所以現在也不該教。學校教育深陷傳統的泥淖中,決策者的經驗和價值觀都建立在過去的時空環境,然而世界正在改變。

  2. 在一個穩定的世界中,只要教導「資訊」(information)便已足夠,因為這樣的世界會持續至學生終身。資訊會告訴你要做什麼,思考是多餘的。希臘三哲人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建立了「知識」(knowledge)便已足夠的觀念,一旦有了知識,所有其他人就會跟隨你。同樣的,這又是個老舊荒謬的概念。光有知識還不夠,思考中的創造性、建設性、構思和操作層面都與「知識」同等重要。

  3. 大家會認為,我們在上諸如地理、歷史、科學的學科時,就已經學到夠多的「思考」。這是個危險的謬論。我們的確會在課堂上學習到一部分有關分析、資訊蒐集和辯論的思考技能,但是在離開學校之後,我們所需的思考技能遠多於此。然學術界怎麼會知道呢?多年來我的研究成果在業界的應用,使我得到非常清楚的結論:分析和判斷還不足以應付一切。

  4.儘管面對所有相反的證據,有些人仍然武斷地認定思考是無法直接用教的。沒有「思考」這回事,只有「思索科學」或「思索歷史」。雖然每門學科領域確實都有獨特的風格、需求和模式,但還是有某些基本的程序是貫通所有領域的。舉例來說,「評估優先順序」、「尋找各種可能」、「提出假設」和「想出新主意」就適用於所有領域。看完本書之後,你會瞭解我的意思。

  5. 目前沒有實用可行的、直接教導思考的方法。這樣的回答應該是基於無知。實用可行的方法的確存在,例如CoRT思考課程(CoRT是認知研究基金Cognitive Research Trust的簡稱),就已經在許多國家的各種不同文化、不同能力的人身上應用多年了。在委瑞內拉,每個學童每星期得花兩小時在「思考」上,直到學校教育結束;在馬來西亞,高等理學院直接教導思考的課程已經有十年以上的歷史;在新加坡、澳洲、紐西蘭、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國,許多學區的學校都已經採用CoRT課程;美國佛羅里達州戴德郡(全美第四大,一個相當棘手的學區),採用我的「六頂思考帽課程」(Six Hats programme)已經有好些年了。到目前為止,針對教導思考的成效所做的研究中,澳洲昆士蘭詹姆士庫克大學湯斯維爾分校(James Cooke University, Townesville)約翰.愛德華茲(John Edwards)教授的研究成果最為傑出。他的研究顯示,即使只是短短7小時的直接教導思考,也能產生很大的效果。英國在這方面還落後很多。
批判性思考只是汽車的一輪

  有些學校確實有安排「批判性思考」的課程。批判性思考是思考中重要的一部分,但本身仍有不足的地方。就像汽車只有一邊有前輪:輪子本身很好沒問題,只是光這樣還不夠。

  由希臘三哲人所建立的舊式思考概念,使得批判性思考永垂不朽。這個概念的精髓,是分析、判斷和辯論便足夠了:在「尋求真理」時它既然足以勝任,其他的一切自然水到渠成。只要你刪除「不真實」就夠了。

  批判(critical)一字源自希臘文kritikos,意思是判斷。雖然判斷思考有其作用與價值,但缺乏創新(generative)、成效(productive)、創造性(creative)和策劃(design)等非常重要的思考層面。如果讓六位訓練有素的傑出批判性思考者圍成一桌,一起討論,除非當中有人提出建設性的提議,不然他們只會原地踏步,無法進一步達成任何結論。即使是建設性的提議,一開始也會招致所有其他人的批評。

  現今全球各地之所以存在許多延宕多年還難以解決的問題,就是因為傳統的教育誤以為分析、判斷和辯論便足夠了

  我們的科學與技術之所以能夠成功發展,並非得利於批判性思考,而是得歸功於「可能性」體系。可能性體系超越我們的資訊,創造出假說和遠景。它們給了我們基本架構,讓我們可以藉此審查事物,而且有了得以持續進行下去的依據。批判性思考的確發揮了部分功效,因為如果知道你的假說是要接受眾人批判,你就會先設法強化。但只是挑毛病摧毀一個假說,並不能孕育更好的假說;要孕育更好的假說,關鍵就在於創造力。

  從人文角度來看,我們迫切需要打破「批判性思考便足以應付一切」的觀念。若繼續抱持著這樣的觀念,那麼我們永遠不會認真專注在創造性、建設性和策劃層面的思考。

重點不在邏輯,而是知覺

  除了高技術性的部分外,知覺(perception)也是思考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所謂知覺,是指我們如何看待世界。哈佛教授大衛.伯金斯已經證實,幾乎所有的思考錯誤都肇因於知覺錯誤。在現實生活中,邏輯上的錯誤相當罕見;儘管如此,我們依然堅信思考這檔子事不過是要避免邏輯上的錯誤而已。

  在電腦發展初期,有個簡單的縮寫字GIGO(Garbage In Garbage Out.):垃圾進,垃圾出。它的意思是,就算電腦的功能完美無瑕,只要你輸入的是垃圾,輸出的結果還是垃圾。

  同樣的道理完全適用邏輯思考。如果你的知覺有限,精準的邏輯將會導出不正確的答案。不當的邏輯導致劣質的思考,這一點每個人都會同意。反過來說則根本不對:精確的邏輯並不能造就良好的思考。假若知覺貧乏,好的邏輯會讓你得出有缺陷的答案。其中甚至還有個風險存在:良好的邏輯帶給人虛假的自傲,因而更堅持己見、緊抱著錯誤的答案。

  本書與大部分談論思考書籍的不同之處,就是重點不在邏輯而在於知覺。

  目前看來,知覺的作用很可能是「自我組織資訊系統」(self-organizing information system, 參見《思考探奇:心智的歷程》The Mechanism of Mind與《我對你錯》I Am Right You Are Wrong, 兩書中譯本均由桂冠出版)。這樣的系統可以串聯資訊、建立模式。但我們的思考卻也可能因而陷入模式之中,走不出去。所以我們需要採取某些方式來擴展知覺,以及改變知覺(有創造力的)。這些是本書要討論的內容。

改進思考工具

  木匠都擁有、學習如何使用的各式工具。鎚子、鋸子、刨刀和電鑽……,每種工具都有特定的功能,技術熟練的木匠,都知道在什麼時候用什麼工具才能達到想要的效果。

  同樣的,本書也會提出一些非常基本的思考工具,它們都很簡單但十分管用。

  你可以學習、練習使用這些工具,一旦你發展出使用這些工具的技能,即可將它們運用在各種不同的狀況中。

  這些工具,可以說是「引導注意力的工具」(attention-directing tool),掌握了它們,我們馬上就可以隨意引導注意力。否則我們的注意力會遵循經驗所設定的模式,然後陷入其中一直轉圈圈。

  這套方法迄今已經應用了三十年,而且成效卓著。它容易學習、方便練習,也很容易運用。

  比起其他教導思考的方法,這套工具法更簡單也更有效。

  只教導人怎麼避免錯誤,成效終究有限。你若只想避免所有開車上的錯誤,乾脆把車子留在車庫中算了。

  爭辯和討論一個議題可以鍛鍊思考,不過別忘了那些互通技能(transferable skill)。

  追隨卓越導師的思考方式也是一個辦法,只不過前提是要長時間的接觸,以及卓越導師是否唾手可得。

  每項工具都很容易學,一旦學會就能正確運用。

  我們的心智中充滿「描述性的」概念,例如桌子、商店、書籍、教育等等。思考工具的作用,是藉助一些「執行性的」概念來配置心智,使我們能在思考的不同點上,依照自己的期望指示自身的心智該如何運作。思考是一種可改進的技能──只要我們有心改善。

  工具法是一套改進技能強而有效的辦法。本書中會敘述一些最基本的工具,它們取材自基礎的「CoRT思考課程計畫」(CoRT Thinking Lessons programme),這套課程已經成為許多學校的教材,廣泛應用在各個不同年紀與能力的人身上。

作者資料

愛德華.狄波諾(Edward de Bono)

牛津大學心理學、生理學及醫學博士,劍橋大學哲學博士,馬爾他大學醫學博士。狄波諾博士在一九六○年代末期提出「水平思考」的方法,解決了垂直思考法的缺點,曾經掀起一陣熱潮。此外,他在一九八○年代中期提出「六頂思考帽」(6 Thinking Hats)思考法至今被廣泛採用。 他被譽為「創意思考之父」,曾在哈佛、牛津、劍橋、倫敦大學任教。著作超過七十本,《六頂思考帽》及《水平思考法》被翻譯為四十一種語言,不少跨國公司總裁、諾貝爾獎得主及各領域的精英都推介他的著作。

基本資料

作者:愛德華.狄波諾(Edward de Bono) 譯者:吳春諭 出版社:臉譜 書系:企畫叢書 出版日期:2009-05-04 ISBN:9789862350218 城邦書號:FP2193 規格:膠裝 / 單色 / 224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