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家預購優惠】希望:教宗方濟各親筆自傳
-
世界還能變好嗎?劍橋大學教授談12位時代思想巨人,開展平等、正義與革命的關鍵思考
-
錢是虛構的,但我們都選擇相信它
-
懼胖社會:為何人人對肥胖感到恐慌?體重羞恥的文化如何形成,肥胖歧視如何與各種歧視交織並形成壓迫
-
室內設計手繪製圖必學4【2024最新考題版】:術科詳解必勝全攻略
-
創造力的修行:打開一切可能
-
故事餐酒館:混口飯——一場跨界的食物饗宴(以文字品嘗美食,用圖片微醺歷史,十六位各界重磅級人文歷史專家考據研究,有深度沒難度的飲食文化衝擊!)
-
覺照在當下:泰國二十世紀最傑出女修行者的禪修指導
-
台灣廟宇深度導覽圖錄
-
誰的「國語」?誰的「普通話」?:從官方政策、教育現場、大眾傳媒到常民口說習慣,看兩岸語音標準化如何為社會規範、身分認同與國族政治服務
內容簡介
目錄
◎前言 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第一章 追求舒適
現代家居設計偏向思古情懷,這是一種時代錯亂?或對傳統的渴盼?還是我們對現代世界的不滿?還是,我們忽略了過去所極力追求的事物?
◎第二章 隱私的誕生
中世紀的住家,裡面經常擠滿了人。當時缺乏餐廳、酒吧和旅館,房屋就成了娛樂和買賣的公共場所,裡面除了家人外,還住滿了員工、僕役、學徒、友人……
◎第三章 家庭生活
十七世紀拜訪荷蘭人的客廳不需脫鞋,但要上樓時,就得脫鞋,因為當時的人仍視房屋下層為公共場所,而房屋上層則屬於私人空間
◎第四章 椅子的樂趣
為什麼某些民族會坐在椅子上呢?是因地面寒冷而出現的功能性設計嗎?但為何生活在寒帶的日本人不坐椅子而採蹲踞姿態呢?
◎第五章 裝飾與舒適
喬治亞式內裝飾的魅力之所以持續不減,因為它代表家居生活、優雅和舒適最成功的結合,舒適的雛型概念進入了歐洲人的意識
◎第六章 室內通風與照明
在維多利亞時代,人對氣味的敏感度大幅提高,對烹調的油煙味極為恐懼,因此總是盡可能把廚房設在較遠的地方;而且也禁止客人在室內抽菸,所以要抽菸就得到屋外或廚房
◎第七章 家居環境科技化
十九世紀出現各種人力操作的家庭用具,例如縫紉機、打蛋器,還有洗衣機和洗碗機,外觀都和我們現在使用的極為相像,只不過要用人力轉動
◎第八章 風格設計
安妮女王式的室內設計風格,和嚴謹考證的歷史性風格相比,有更大的自由運作空間;而它另一項優點,即房間可以依屋內進行的活動而設計,充滿了靈活性
◎第九章 極簡風格
有人玩笑地將極簡裝潢描述為「刻意炫耀的節約」,就像直接向製造商訂購沒有型號的豪華汽車,它代表一種精微的派頭主義
◎第十章 舒適的變革
舒適在人類歷史上不單出現了質變,也出現了量變,它已是一種大眾商品,一九二○年以後,舒適的家居生活不再是部份人士的特權了
序跋
前言
◎文/黎辛斯基
在我接受建築學教育的六年期間,有關舒適的課題只在課堂上談過一次。提出這個課題的是一位機械工程師,他的職責就在於鼓舞我的同窗與我一探空調和暖氣的奧秘。他告訴我們甚麼是「舒適區」(comfort zone),就我記憶所及,所謂舒適區就是為顯示溫度與濕度間的關係、而用陰影在座標圖上繪出的一塊腎臟形狀的區域。位於這塊腎形區以內代表著舒適,以外都是不舒適區。顯然,對於這個課題,我們需要知道的僅此而已。這原應是一個極富探討價值的課題,而學校當局居然將它如此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實在令人稱奇;就像正義課題對於法學、或健康課題對於醫學一樣,在建築專業的養成過程中,舒適也應該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課題。
也因此,儘管對舒適只能說一知半解,我仍然寫下這本書。不過我並不因而感到歉意,因為誠如米蘭‧昆德拉所說:「做為一個作者並不表示宣揚真理,它意味的是發掘真理。」我寫這本書的目的,不在於闡述舒適的意義以令人信服,我的用意只在於發掘舒適的意義,而且最主要是為自己而進行發掘。我以為既然抱持這種態度,著作這本書相對而言應較為簡易,或至少我可以直截了當、暢所欲言。這是我犯下的第一個錯。由於最近剛完成一本有關科技的書,我心想,機械裝置應該會在家庭發展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結果我又錯了,我終於發現家居生活是一種與科技幾乎無關的理念,或者至少可以說,在家居生活理念中,科技充其量只算得一種次要考慮而已。
我曾經設計並建造房屋,但這些經驗往往令我困惑,因為我發現學校教給我的那些建築理念,即使並非全然背離我的客戶們對於舒適的傳統觀念,卻也經常不能照顧到他們的想法。我不是個一味堅持自己主見的設計人,我總是設法滿足客戶的需求,但在這樣做的同時,我常隱約有一種不得不妥協的委屈感。直到與內人合力建造我們自己的房子時,我才從第一手經驗中發現原來現代建築理念竟如此貧乏。我發現自己一次又一次地訴諸有關老房子、老房間的記憶,設法了解它們為什麼讓人感覺如此坦然、如此舒適,同時也開始猜想婦女或許比男人更了解家居舒適;事實證明我的這個猜測沒錯。
這本書談的不是室內裝潢。我的家居理念主要談的也不是家居生活的現實。此外,儘管這本書涉及歷史,我關切的對象是現在、是目前。就歷史部份而言,我的這本書引用了多位學者的著述,並在書尾附註中一一列明,不過我要在這裡特別舉出使我深蒙其惠的兩本著作:馬里奧‧普拉茲那本描繪過去的非凡之作《室內裝潢圖解史》(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Interior Decoration,倫敦,一九六四),以及桑頓的《真正的裝潢》(Authentic Decor,紐約,一九八四),這兩位作者的博學都是我永難望其項背、令我深感嘆服的。
我藉此也要向以下給予我建議與協助的親友們申致謝忱:我的妻子莎莉,第一位閱讀我的稿件、提出看法的人就是她;約翰‧盧卡奇(John Lukacs),他在當這本書還只是一個構想時不斷給我鼓勵;我的經紀人布洛克曼;還有我的編輯史奇夫與史楚謙。承蒙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給予六個月假期,使我得以致力完成這本書。麥基爾的布雷卡德-勞特曼藝術與建築圖書館(Blackader-Lauterman Library of Art and Architecture),以及麥克蘭南研究圖書館(McLennan Graduate Library)的工作人員也像過去一樣,給予我無價的支援。
延伸內容
舒適是住宅的必要條件
◎文/漢寶德
不論自住宅設計反省的觀念,或自住宅建築發展史的觀念,這本書都是很有細讀價值的。
二十一世紀開始,我們仍然站在後現代的漩渦裡。這個時代追求的是視覺的刺激,是花樣的翻新;因此住宅建築及室內空間都成為創造性藝術。在上世紀的最後十年中,世上進步的國家迅速地累積了龐大的財富,使得中產階級有能力在居住建築上花費大量的金錢,滿足豪華住所的夢想。所以室內的閒置空間增加,與生活無直接關聯的裝飾性、陳設性的需要增加。自上世紀六○年代以來盛行的裝置藝術,悄悄地進到室內設計領域裡,使前衛的居住建築空間及家具等設備逐漸脫離了生活。這是一時之風尚呢?還是重要的觀念的革命呢?
自本書作者黎辛斯基先生的觀點,這算不上革命,只是一時的風尚。因為在他看來,住宅建築的發展史是以舒適為主軸的。只有在生活舒適與便利的發展上有基本的突破,才稱得上革命。
根據這個觀點,現代住宅建築的革命完成於上世紀的前二十年,並不是我們所熟悉的新美學的誕生。既不是大玻璃帶來的明亮,也不是純淨的立體主義的布置;而是家用科技的發明。因為電力已可很廉價地供應一般中產階級的家庭,加上其他機械的發明,所以美國一般人都可享受中央暖氣、電燈照明、自來冷熱水系統,甚至廚房中大部分的設備了。
在作者的眼裡,現代主義的大師中,不但爭議較多的范.德.羅赫的作品是有貴族意味的一時風尚,即使是柯比意的平民化的純淨作品,也談不上真正的進步。因為一般人的生活中,風格是沒有意義,變來變去,沒有滿足人類在居住環境中進一步尋求舒適的需要。
作者的觀點並不是沒有爭議之處。當富裕的社會來臨,很多人可以負擔舒適的基本住家之後,就會追求精神上的滿足。因此生理的舒適也許不宜再視為住宅建築發展的主軸。未來的住家中可以有完全考慮舒適的空間,也可以有全為視覺美感存在的空間。可以有坐下去就不想起來的椅子,也可以有只能看不能坐的椅子。住家不再只是一個溫暖的窩,而且是使自己感到有尊嚴,有價值的地方。
可是回顧歷史,把住宅設計中舒適的需求視為必要的條件,仍然是值得肯定的,因為這仍然是世界上大多數人所追求的夢想,同時也是他們現實生活中的需要。正如作者所指出,建築家太重視藝術面了,對於提升舒適的水準不但不太注意,簡直沒有盡到責任。因此住宅建築的進步很慢,而且都是行外人所帶動的。即使今天的住宅,已經十分豪華可觀,仍然沒有考慮到現代生活中的基本便利。這實在是值得建築界認真反省的。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的譯筆流暢,讀來是很輕鬆的。
作者資料
黎辛斯基(Witold Rybczynski)
波蘭裔,一九四三年出生於愛丁堡,蒙特婁麥基爾大學建築學士與碩士,曾於賓州大學教授都市學。定期為《大西洋月刊》、《紐約客》、《紐約時報雜誌》等撰稿。著作以建築、科技為主,廣泛論述家居、建築與工業技術等主題,《金窩、銀窩、狗窩》榮獲1986年「加拿大總督獎」;《遠方林中的空地》榮獲費城雅典娜年度文學獎、克里斯多福獎、魯卡斯獎、查爾斯泰勒非小說類文學獎,另著有《讀建築》、《論休閒》、《關於城市建築,我想說的是……》、《關於坐下這件事:從實用到時尚,看微物史大師黎辛斯基為我們介紹椅子的歷史》等。2007年獲頒「文森斯庫里獎」,表彰其在建築、歷史文物保護與城市設計領域的貢獻。現與妻子定居費城。 相關著作:《金窩、銀窩、狗窩:一段追尋「舒適」的住宅建築發展史》《關於坐下這件事 : 從實用到時尚,看微物史大師黎辛斯基為我們介紹椅子的歷史(附作者親繪插圖)》《關於城市建築,我想說的是……建築思想家黎辛斯基的城市再思考》《論休閒——從閒閒沒事幹到比上班還勞累,啟發消費咖啡、小說、園藝、運動賽事的一段歷史(增訂版收錄秀拉名畫書衣大海報)》《讀建築:從柯比意到安藤忠雄,百大案例看懂建築的十大門道》《流動的大都會:黎辛斯基的城市規畫再思考》《螺絲起子與螺絲:一定用得上的工具與最偉大的小發明》《金窩、銀窩、狗窩:家的設計史(經典復刻版)》《「一定用得上!」螺絲、起子演化史》《等待周末:周休二日的起源與意義》《金窩、銀窩、狗窩:人類打造舒適家居的歷史》《螺絲、起子演化史》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