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只有前百分之一的學生才能進的建國中學
以自由校風、狂狷精神為榮的建中何時成為第一志願?
任期最長的賀翊新校長如何帶領建中從太保學校重返第一。
◎雖然不叫一中,卻是臺灣實至名歸的第一中學,建中為何能做到?
◎採訪錢復、白先勇、曾昭旭、焦仁和等多位校友回憶帶領建中重返第一的賀翊新校長
*有中一中、南一中,卻沒有北一中
建國中學今日是臺北市高中的第一志願,也是全臺錄取台大人數最多的名校。賴清德、馬英九、陳建仁、蔣萬安、楊德昌、羅一鈞、賴聲川、蔡明忠、楊照、連加恩等都是建中校友。建中的前身是成立於1898年的第四附屬學校,在日治末期成為臺北第一中學,在戰後「去日本化」的政策下卻沒有跟著中一中、南一中的路線,被第二中學成功取而代之。此外,你知道嗎?
*建中居然曾經是太保學校?
1949年許多流亡學生隨國民黨軍隊撤退來臺,他們經歷戰爭洗禮,習慣攜帶刀械防身、結黨成派自保,「十三太保」即是有名的外省幫。竹聯幫幫主陳啟禮曾回憶道,為了自保才會在學生時代就加入幫派。當時建中配合流亡學生政策,招收不少免試入學的外省學生,因而成為時人口中的「太保學校」。
*聯合招生替建中打造第一志願的不敗之地
1950年代初期,建中在校長賀翊新的政策下,學生人數擴張到6500人。賀校長不僅接納學生,也禮賢下士,安置了不少「流浪學者」,將他們聘為建中教師。雖然初期師生之間有過「莫宰羊、哇卡立供(我跟你說)」這些難以溝通的語言問題,但賀校長在白色恐怖與升學主義肆虐的威權時代,打造出「學生至上,課業第一」的自由校風,為建中打下第一志願的基礎。等到時機成熟,當臺大首次公布了入學考試的榜首姓名、畢業學校與各科成績後,首屆臺大師大雙榜首即是建中的畢業生。如此佳績,使建中一舉成為中學生心中的第一,建立了無可動搖的霸主地位。「建中、附中、成功」三校的排名也自此抵定。
*「升學主義、理工為重」氛圍下的中學教育
除了回顧建中從日治末期到戰後初期的歷史,讀者也將看見臺灣的教育如何在冷戰時期強調軍事強國的風向下,走向以理工科為重的風氣,並發展成為重升學而非職業技能的教育觀。而升學主義又如何讓建中以受益者享受光環。同時也能從教育層面認識戰後初期臺灣社會的省籍情結、語言隔閡、升學困境、意識形態……。當然本書更為讀者揭開建中成為第一志願的關鍵時刻,也許其中一個環節改變,今日的第一志願就換人當了。
◎校友推薦(依就學時間排序)
錢復 前監察院長、蔣經國基金會董事長
焦仁和 前僑委會委員長、前海基會秘書長
吳坤光 建國中學校友會理事長
謝伯讓 臺灣大學心理系教授(建中四十七屆校友)
◎校長推薦
莊智鈞 建國中學校長
陳偉泓 建國中學前校長
◎好評推薦
對於所有關心臺灣教育發展的師長、家長、研究者、建中校友,以及所有對臺灣近代歷史懷抱興趣的讀者而言,這本書都提供了極其豐富的史實細節與值得再三咀嚼的觀點,讓我們深刻理解一所所謂「明星高中」的誕生與其時代的形塑歷程,絕非僅靠學生的天賦資質或社會的偶然追捧,而是歷史機運、政策導向、以及關鍵人物――尤其是如賀翊新校長般具備遠見、智慧與擔當的領導者――在複雜的時代脈絡下共同作用的結果。
――陳佩英,師大教育政策與行政所教育學系優聘教授、教育研究與創新中心主任、《當代教育研究季刊》主編。
作者莊博士集三十年高中教職經驗,爬梳檔案史料,訪談重要校友,重現戰後建國中學的轉型歷程。不僅刻畫學校的發展,也展現自由教育理念與教師格局。校友讀之可重溫舊夢,非校友亦能徜徉紅樓傳奇。
―― 衣若蘭,臺大歷史系教授
德仁老師耗費多年心力,出版這本具文化脈絡的學校歷史專書,對於國內教育學術研究來說,極具開創價值,對於各級學校領導者及教育人員更是一本值得閱讀的好書,我誠摯地推薦。
―― 蔡進雄,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前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所長
本書即是作者分析闡述賀翊新校長為臺北市建國中學的奮鬥故事,由於賀校長的卓越領導,引領建中成為全國第一志願,並持續對於學校進行改進變革的作為與師生的回應和影響。故事娓娓道來,深具可讀性與啟發性,故為之推薦。
――臺北市立大學、輔仁大學退休教授
目錄
推薦 在 威權暗影下追尋自由光譜―― 登峰攀頂高中的歷史建制 陳佩英
序
第一章 討論戰後初期中學校史之必要
一、為何要認識與書寫校史
二、如何書寫校史
三、核心關懷
第二章 從第一中學到建國中學
一、「第四」如何躍昇成「第一」
二、差別待遇下「第一志願」的激烈競爭
三、爭奪「一中」
第三章 建中竟然是間太保學校
一、持續戰亂下的教育環境
二、不安氛圍與失語的差別學習
三、太保學校
第四章 重返第一志願
一、都是第一志願
二、準備做番大事業的賀校長
三、重返榮耀
第五章 建立自由與自律的校風
一、江河日下後的重新收拾
二、解鎖學生的能動性
三、形塑校風
結語
後記
延伸內容
推薦序:在威權暗影下追尋自由光譜──登峰攀頂高中的歷史建制
陳佩英(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曁教育學系優聘教授、教育研究與創新中心主任、《當代教育研究季刊》主編)
與德仁老師相識,始於 2016 年的年尾。猶記那年,我們有幸邀請他加入「愛思客」學習社群,共同探索如何發展真正以學生學習為核心、啟發深度思考與創造力的教育。在社群共學的激盪中,我便深刻感受到德仁老師對於知性探究的濃厚興趣,以及他為鑽研學問投注大量時間與心力的熱忱。作為社群的共同探索者,能多年來近身觀察、並肩共事,見證這樣一位兼具教學熱情與研究深度的夥伴持續深耕,實屬難得。因此,得知他終於將長期對建中校史的關懷與探究匯集成書,細膩爬梳其如何在時代洪流中蛻變轉型的歷程,我由衷為他喝采,也樂於以一位教育同行的身分,為讀者們引介這本力作。
《建中為何是第一志願?賀翊新校長與建國中學的故事》,本書以「第一志願」為核心概念貫穿全書,主要討論賀翊新校長在擔任建中兩任校長期間與全校師生互動的作為。第一任可謂是讓建中從太保學校轉變成「明星高中」的關鍵歷程,由此敘事設計就揭示了一段充滿張力、引人入勝的轉折。今日被視為臺灣高中翹楚、菁英學子嚮往目標的建國中學,其「第一志願」的形象早已深植人心。然而,本書引領我們穿梭時光迴廊,回到歷史現場,撥開層層光環的迷霧,探問:建中是如何從日治時期赫赫有名的「北一中」,歷經戰後初期因收容大量流亡學生、龍蛇雜處而被謔稱為「太保學校」的谷底,最終一步步奠定其不可動搖的頂尖地位?這段從低谷攀向峰頂的歷程,絕非理所當然的線性發展,其中交織著時代的偶然與必然、政策的影響,以及關鍵人物的擘劃與抉擇。第二任則是當建中已成為莘莘學子爭先恐後搶進就讀的「第一志願」時,在社會瀰漫在白色恐怖氛圍與升學主義潮流下,校長該如何帶領全校師生一同重塑「第一志願」的永續價值?建中應如何以學生學習為核心理念持續地與社會對話?
本書的價值,不僅止於對單一學校發展的深入考證,更在於它揭示了戰後臺灣教育體制乃至整體社會變遷的一個重要剖面。德仁老師憑藉其身為建中資深歷史教師的獨特視角,以及歷史學博士的嚴謹訓練,上窮碧落下黃泉,廣泛爬梳檔案史料,並輔以對錢復、白先勇、曾昭旭、焦仁和等多位關鍵校友的口述訪談,立體地重構了那段百廢待興、風雨飄搖的歲月。書中生動地描繪了國民政府遷臺初期,「去日本化」政策的衝擊、省籍隔閡與語言障礙的困境、升學主義的悄然崛起、白色恐怖的肅殺氛圍,以及冷戰結構下教育方針的傾斜(如重理工、重升學)。在這樣一個充滿挑戰與禁錮的年代,教育現場的師生們如何自處?一所學校又如何在壓力下回應社會的期待?
尤其關鍵的是,本書聚焦於傳奇校長賀翊新先生的角色。在那個威權統治密不透風、思想受到嚴密監控的艱困時期,賀校長如何在升學主義與政治壓力下,一方面展現驚人的魄力廣納學生(學生人數一度擴張到 6500 人)、禮賢下士(安置「流浪學者」);另一方面,卻又能巧妙地在體制的夾縫中,擘劃出一方相對自由的可以恣意探索的學術天地,形塑了「學生至上,課業第一」的核心價值,並奠定了建中「自由校風」的核心實踐?這份在威權暗影下對知識追求與人性尊嚴的微妙堅持與巧妙平衡,不僅是建中得以脫胎換骨的關鍵,更映照出當時臺灣社會在困頓中仍存的一絲韌性與對人才培育的殷切期盼。賀校長如何在「太保橫行」的亂象中穩定校園秩序?又如何在資源匱乏的窘境下提升教學品質?他推動的政策,包括配合大學聯招制度的實施,又是如何精準地抓住了時代的脈動,將建中一舉推上第一志願的寶座,並確立了日後「建中、附中、成功」三強鼎立的排序局面?這些深刻的問題,德仁老師在書中都有細膩的考查與發人深省的分析。
閱讀本書,常讓我想起我們在「愛思客」社群中反覆思索的教育本質課題。我們探討如何設計真正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如何透過探究式學習點燃學生的好奇心與內在動機,如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辨與解決真實世界問題的能力。回望賀翊新校長主政時代的建中,我們彷彿看到了一場在特定時空背景下、充滿拓路勇氣的實踐智慧。賀校長所戮力營造的「自由校風」,其核心精神——鼓勵智性探索、包容當時可及的多元思想、信任學生的能動性(agency)——與我們今日所追求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尊重個體發展的理念,有著跨越時空的深刻呼應。儘管當時的「自由」可能更多是相對於校外的政治高壓而言,且不免受到升學主義的強大框架限制,但那份精神的嚮往與實踐,無疑為建中注入了獨特的、至今仍為人稱道的精神活力。這段歷史提醒我們,即使在最嚴峻、最受限的環境下,教育領導者的視野、智慧與擔當,依然能夠在體制內開創出影響深遠的學校生態。
德仁老師完成這本書,不僅是對一所卓越學校歷史的回饋梳理,更是身為一位孜孜不倦的歷史教育工作者,對臺灣教育發展軌跡的深刻反思。他以其一貫的嚴謹與熱情,將冰冷的史料轉化為有溫度、有故事的敘事,查證詳實,論述清晰,文字平實洗鍊卻引人入勝。德仁不僅清晰地梳理了事件的來龍去脈,更努力探究歷史現象背後的結構性因素與關鍵人物的複雜抉擇。這使得本書不僅是校史研究的佳作,更是一部理解戰後臺灣教育史、社會史的優秀讀物。
對於所有關心臺灣教育發展的師長、家長、研究者、建中校友,以及所有對臺灣近代歷史懷抱興趣的讀者而言,這本書都提供了極其豐富的史實細節與值得再三咀嚼的觀點,讓我們深刻理解一所所謂「明星高中」的誕生與其時代的形塑歷程,絕非僅靠學生的天賦資質或社會的偶然追捧,而是歷史機運、政策導向,以及關鍵人物——尤其是如賀翊新校長般具備遠見、智慧與擔當的領導者——在複雜的時代脈絡下共同作用的結果。這段從「太保學校」到「第一志願」的傳奇歷程及其揭示的教育省思,值得我們深入閱讀與珍視。
謹以此序,向德仁老師的辛勤耕耘與研究成果致敬,並鄭重推薦這本擲地有聲的好書。
作者資料
莊德仁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博士,建國中學歷史科教師。長期關注臺灣歷史教育的理論與評量,發表數十篇相關文章,希望能結合理論與實務,致力於提升教與學的興趣,並增進歷史教學的品質。著有《閱讀素養與中學歷史教材教法》。曾任臺北市研究教師,並發表多篇戰後臺灣教育史相關論文。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