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酸糖【上下冊套書】(長踞POPO網站濃情館人氣榜、珍珠榜、收藏榜TOP1,總點閱突破350萬,人氣作者LaI最新力作!)
-
沙鐘屋(兩冊不分售)
-
十誡(繼續橫掃日本推理文壇,《方舟》作家最新作品,變態凶手讓全員變共犯!)
-
素食者【亞洲首部榮獲國際曼布克獎作品】
-
明日,明日,又明日【暢銷精裝珍藏版】
-
盜墓筆記外傳 雨村筆記(1)
-
大腦切除師(榮獲諾貝爾獎的「奇蹟器官手術」黑歷史!美國亞馬遜破萬讀者好評,改編自真實事件,揭露醫學史上最黑暗的一頁)
-
在文庫旅館等待的書(《星期五的書店》作家連繫人與書本的溫柔新作)
-
可燃物【橫掃日本推理小說排行榜,年度最強三冠王!】
-
日煉者(邪惡奇幻天才大神超凡驚豔震撼全球祕密計畫,限量典藏豪華全彩精裝版,隨書附贈燙金藏書票「日照倖存的男人」)
內容簡介
延伸內容
德國作家丹尼爾.凱曼的《丈量世界》可視為對數學家/天文學家高斯和科學家/探險家洪堡所立的「雙傳」,卻是以小說行之。 歷史名人的小說化屢見不鮮,以十九世紀歐洲為背景的,這兩、三年譯成中文的就有南非作家柯慈的《聖彼得堡的文豪》和愛爾蘭作家托賓的《大師》,分別以一個驚心事件或幾年時光的生活切片,來追索杜思妥也夫斯基和亨利詹姆斯兩位小說家的內心世界。以真實人物為主的小說,需要結合史實資料和想像力,《丈量世界》主人翁的精采傳奇和他們所生存的變動時代,先天上使小說的意象豐富且多姿。 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葉,地球還有許多邊陲,宇宙還有更多未知,正是許多探險家和科學家大展身手的時代。德國(統一前)的高斯和洪堡是其中的佼佼者。 被譽為「數學王子」的高斯,雖然出身窮苦平民,卻是數學神童,十幾歲時多次解開數學難題,二十出頭出版《算學研究》,即已完成他數學上的畢生傑作,然後轉向研究天文學,長期觀測星球,解明許多天體運行的原理,經由計算,推測行星的軌道和位置。是科學家也是探險家的洪堡,出身富有貴族家庭,於十八、十九世紀之交,與邦普蘭結伴到南美洲探險,以科學儀器測繪地理、氣候,研究動植物等自然生態,並攀登欽博拉索山創造前此未有記錄的高度,回返歐洲後,他的研究和探險仍然持續到他的暮年。 主角是數學家、科學家,小說對他們這部分的成就都以淺顯易懂的文字敘述和比喻,作者著力的毋寧是他們波瀾壯闊同時又不乏磨難的人生。於是我們看到高斯撫著痛苦的臉頰,因為理髮師(沒錯,那是沒有牙醫的時代)用鉗子錯拔了他的牙齒;我們看到他嫖妓;我們看到他想到重要的原理而從溫存中的女子身邊起身;我們看到他去見一個行為奇怪的小老頭——大哲學家康德……於是我們也看到洪堡在亞馬遜河上行舟,帶著造型與他截然不同的嚮導;我們看到他被永遠揮之不去的蚊蟲叮咬;我們看到他帶著他那不離身的奇特儀器,踩在海拔五千八百公尺高峰上的深雪中;我們看到他在叢林裏躲避著美洲豹和食人族;我們看到他以名滿天下之姿,在回程中拜訪一個落後地區立國不久的總統湯瑪斯.傑佛遜…… 傳奇從一八二八年兩位大師的第一次會面開端,平行倒敘兩人一靜一動充滿驚奇的前半生,等回到會面點之後,繼續他們之間心靈、智慧碰撞的火花,他們在社會思潮變化和政治動亂下受到的影響,他們的互動和友誼,以及料想不到且深具意義的結局。 兩位大師生命歷程固然大為不同,卻有相通之處,那就是他們都花了數十年的歲月在丈量世界,高斯在家鄉測量土地,洪堡則遠赴西班牙和南美新世界。從實體推而廣之,他們也在丈量宇宙,丈量他們(還有許多其他的人)所拓展的知識世界。 這種求知的熱情來自對理性世界的服膺,一如高斯老是抱怨「人們根本不想應用自己的理解力,……不想思考」,一如洪堡不放過他所經的每一座山,他說,一座山,如果人們對它一無所知,不知道它有多高,這對理性是一種侮辱,會讓他感到非常不安。這種態度後來就演變成理直氣壯的:「因為想知道,所以要知道。」 在幽默並充滿警語的字裡行間,作者試圖揣摩兩位主人翁對人生的觀照。似乎天縱的才情也不能使他們在青春正盛之時免於孤寂和沮喪。高斯在《算學研究》完成前夕突然有所感觸,覺得科學、他的研究、甚至他整個人生都好陌生、好多餘。洪堡會懷疑:「我們的豐功偉業終將毫無用處,不管我們如何功成名就,最後終會消失,……腐朽、灰飛湮滅。」高斯研究概率的計算,得出一個人生結論:大家總認為,我們的存在方式是由自己決定的,我們開創人生,努力賺錢,娶妻生子,然後衰老死亡,但實際上自然法則主宰我們。 宿命如此,人如何面對?洪堡說,沒有人生來具有使命,我們唯一能做的,只是下定決心去假裝自己有一項使命,一直假裝到連自己都信以為真。為了達成使命,他必須付出代價,刻苦自己,對自己殘酷。 英雄遲暮,人生來到它悲哀的一面,思考不再敏銳,探險不再自由,於是天才的生命熟成,面對人世有了寬容,對知識有了謙遜。 他們理應有寬容和謙遜,因為諸如高斯之前的幾個數學神童,面對幾乎是上帝代言者的高斯,洪堡老是被世人忽略的密切探險夥伴邦普蘭,那種痛苦的瑜亮情節,然而他們都超越了薩利耶里面對阿瑪迪斯.莫札特的嫉恨,選擇了愛上帝選擇的天才。 丹尼爾.凱曼以高斯和洪堡狂飆的歲月呈現了生命的深沉。
作者資料
丹尼爾.凱曼(Daniel Kehlmann)
1975出生於慕尼黑,父親是奧地利知名導演米歇爾.凱曼,母親是演員達格瑪.梅特勒。1981年舉家遷至維也納,就讀於一所耶穌會學校,其後在維也納大學攻讀哲學與德國文學。1997年出版第一本小說《貝爾宏姆的想像》。 擔任美茵茲、威斯巴登、哥廷根大學的詩學講師,多年來獲獎無數:憨第德文學獎(紀念法國哲學大師伏爾泰的文學獎)、艾德諾基金會文學獎、多德勒爾文學獎(表揚傑出現代小說家的獎項)、克萊斯特獎(紀念德國天才作家克萊斯特的文學大獎)、世界報文學獎。2008年榮獲呂北克湯瑪斯曼會社頒發的湯瑪斯曼獎。凱曼的評論常見於各大報章雜誌,其中包括《明鏡週刊》、《衛報》、《法蘭克福匯報》、《南德日報》、《文學》雜誌、《全文》雜誌。 以《我與康明斯基》獲得讀者廣大迴響,《丈量世界》的翻譯語言已超過48種,全球銷量突破800萬冊,成為德語文學自二戰後最偉大的一項文學成就。目前定居於維也納與柏林。 作品計有(非完整列表): 《貝爾宏姆的想像》(Beerholms Vorstellung) 《陽光下》(Unter der Sonne) 《馬勒的時間》(Mahlers Zeit) 《極遙之地》(Der fernste Ort) 《我與康明斯基》(Ich und Kaminski,商周出版) 《卡羅斯.蒙狄法在何方?》(Wo ist Carlos Montúfar?) 《丈量世界》(Die Vermessung der Welt,商周出版) 《這些矜重的玩笑》(Diese sehr ernste Scherze) 《一隻狗的安魂曲——對話集》(Requiem für einen Hund. Ein Gespräch mit Sebastian Kleinschmidt) 《名聲》(Ruhm. Ein Roman in neun Geschichten,商周出版) 《F》(F,商周出版)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