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
樹說時間的故事:一部跨越千年的生命史詩,述說自然共生、氣候變遷與人類未來的啟示
-
科學素養:看清問題的本質、分辨真假,學會用科學思考和學習
-
探索時間之謎:從天文曆法、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
-
土 地球最後的謎團:尋找養活100億人的土壤
-
齒顎不正: 一個隱藏的流行病的故事
-
萬物的名字:博物學之父布豐與林奈的頂尖對決,一場影響日後三百年生物學發展的競賽【普立茲傳記類獎】
-
當動物拳腳相向時:動物為何而戰?從生物學看衝突、排擠、搶奪與強制交配如何形塑動物行為
-
甲蟲日記簿(增訂版)
-
最強IT・科學超圖解:AI、半導體、核分裂、量子力學、太空電梯……創造我們世界與未來的180個物理必修課
-
解密「你」的大腦設計圖:你的大腦為何與眾不同?神經科學家帶你深入你的腦袋,解開它的設計與運作之謎
內容簡介
◆本書榮獲一九七九年美國國家圖書獎.當代思想類。
◆本書榮獲一九八○年美國國家圖書獎.一般非小說類。
一部真實記錄性靈探索、跨時空的自然書寫經典,一段遠離世俗追尋生命意義的旅程!
心智與大自然最無私的對話
是身體的試煉,心念的釋放!
「喜馬拉雅空氣清新,山顯得近在眼前,面對這壯觀的山水,淚水靜靜浮上眼眶。這幾週來不受干擾──沒有信件、電話、不必應付旁人的需求──我的腦袋很清楚,自動自發回應萬事萬物。這種感覺很驚人。」
一九七三年,彼得.馬修森與動物學家喬治‧夏勒深入西藏邊界尼泊爾境內的多爾泊區,目的是研究當地特有的喜馬拉雅藍羊。不過,倆人還有另一個目的,就是希望能一窺雪山中最珍貴美麗的傳奇生物--雪豹。
這「自然以待」及「科學研究」兩種文化態度上的差異,在作者以研究者的身分進入藏區這佛學的精神發源地時,形成了不太明顯、卻一再挑戰讀者心念的對立衝擊。我們如何看待事物、如何安置自我,都在這主觀與客觀、主體與客體的對應中遊移流轉。
全心全意接受現狀,是藏民生存的一種冥想!
書中記錄了藏區山水、藏人生活,以及兩個研究者和一群藏人嚮導長途跋踄翻山越嶺追尋藍羊的成果。但這趟旅程重要的並非結果,而是過程中作者不斷回溯自我生命歷程的禪修思念,以及更令人著迷的藏人生活與宇宙觀,他們雖生活貧困簡拙,性情卻豁達明朗,無私無邪,反而更貼近禪佛的天人合一境界。
【名家推薦】
◎傅月庵 (茉莉二手書店執行總監)
◎劉克襄 (自然觀察家、知名作家)
◎簡媜(知名作家)
【導讀推薦】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往哪裡去?』一次喜馬拉雅山尋找藍羊的學術研究,最終卻成了窺看自己內心那頭雪豹的生命之旅。彼得‧馬修森(Peter Matthiessen)生平代表作,跨越時空的自然寫作經典。『道假諸緣,復需時熟』。他之後,只怕少有人能寫出如此扣人心弦的同類作品了吧。」
──傅月庵(茉莉二手書店執行總監)
作者資料
彼得.馬修森(Peter Matthiessen)
集自然學家、探險家、小說家於一身的彼得.馬修森,1927年生於紐約市,1950年自耶魯大學畢業,並開始寫作生涯。1951年創辦《巴黎評論》(Paris Review)。 彼得‧馬修森當過三年的漁夫,曾在長島東端任職海洋拖網船船員,也當過出租漁船船長。 他經歷多次的荒野探險、足跡遍及阿拉斯加、加拿大西北區域、亞洲、澳洲、非洲、尼泊爾等地,寫下膾炙人口的作品《山牆下》(Under the Mountain Wall)、《藍色子午線》(Blue Meridian)、《沙河》(Sand Rivers)、《非洲沉默》(African Silences)、《雲霧森林》(The Cloud Forest)。 跟隨日本禪師修行多年的彼得‧馬修森,將自然書寫與性靈禪修的的體悟揉合為一的《雪豹》,不僅二度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更是持續近四十年不墜的經典著作。小說作品:《在天主的場域玩耍》(At Play in the Fields of the Lord)、《遙遠的托爾圖加島》(Far Tortuga)等。2008年再以小說《陰影國度》(Shadow Country)三度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桂冠。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