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心靈勵志 > 心靈成長
EQ:決定一生幸福與成就的永恆力量〔全球暢銷20週年.典藏紀念版〕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內容簡介

◆20週年典藏紀念版 ◆全球熱銷突破500萬冊! ◆翻譯超過40種語言、衍生著作無數 ◆《時代》雜誌最具影響力商業書之一 提升個人潛能、有效掌握情緒力量的劃時代經典鉅著 EQ——是人人都能養成的基本生存能力。 是主宰情緒的智慧, 也是自制力、熱忱、毅力與自我驅策的根源。 讓你在人生的每個重大時刻,都能做出最好的選擇! 我們如何能讓下一代過得更好? 有些高智商的人一事無成,而智力平庸的反而表現非凡,這要如何解釋? 我認為答案就在本書的書名——EQ,這個詞彙涵蓋自制力、熱忱、毅力、自我驅策力等面向。 我們可以將這些能力教給下一代,幫助他們發揮與生俱來的潛能。 ——丹尼爾.高曼(EQ之父) 本書自1996年出版以來,「EQ」已成為人們的日常用語,其概念更遠播全球無數角落。 利用大腦與行為科學的突破性研究,丹尼爾.高曼在本書打破了IQ基因決定論,提出探討人生成就的全新角度——「EQ」,說明這項涵蓋自制力、熱忱、毅力、自我驅策力的能力,才是決定個人成功、快樂與否的關鍵。 EQ的影響遍及生活各個層面,高曼於本書中闡述如何更有系統地培養EQ,包括提高自覺、有效處理情緒低潮、在逆境中維持樂觀與毅力、培養同理心,以及彼此關懷合作與社交等重要能力。可以說,EQ不僅攸關個人的心理健康,更有助於人際和諧;而隨著新的市場力量使得職場生態丕變,高人一等的情緒能力對於個人職涯發展更是至關重要。 值得慶幸的是,EQ不但可以學習,更可從小加以培養。父母、教師、每一位領導者、每一位關心社會的人士,在提升自我之餘,也都能把這樣的能力教給下一代,幫助他們發揮與生俱來的潛能,擁有更美好豐富的人生。 情緒只要能適度地引導,便是一種智慧,是我們思想、價值觀與生存能力的指南。誠如亞里斯多德所說的,問題不在情緒本身,而在於情緒本身及其表現方法是否適切。我們最終要探討的是:如何透過鍛鍊EQ,將情緒與智慧結合,讓自身成為情緒的主宰、而非情緒的奴隸,才能活出更有覺知的自己。 【名人推薦】 作者提出一個打破典範的革命性觀念——不僅能豐富人類的對話,更將永遠改變人們對話的內容。 ——《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 終於出現一本深入探究情緒智商的心理學書籍。高曼原本就以寫作與觀念整合見長,這項才華在這本書裡得到最好的發揮。 ——霍華德.嘉納(Howard Gardner)(多元智能之父、《破解APP世代》作者) 高曼宛如一個高明的導師,而且教導的是他最拿手的科目……本書深入探究人類的情感領域,在豐富的新知識與博大的舊智慧之間出入自得,左右逢源。 ——《紐約時報》書評 這是一本極具可讀性的好書,作者廣泛探究當代心理學與教育學界最先進的研究結果,就智能的真義提出精闢的見解。 ——《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這是一本聰慧而大膽的書⋯⋯高曼在此為調和科學與常識而奮鬥。 ——《費城詢問報》(Philadelphia Inquirer) 本書的內容兼及廣度與深度,寓意深遠,引導世人以全新的角度思索家庭與社會諸多弊病的根源。 ——卡巴辛博士(Jon Kabat-Zinn, Ph.D.)(《喚醒你的知覺》(Coming to Our Senses)作者) 幾千年來無數思想家苦思一個問題而不得其解——人類如何運用情感來理解自身的處境並參與群體生活?高曼超越了記者的角色,提出前人未有的創見。 ——克拉馬醫學博士(Peter D. Kramer, M.D.)(《神奇百憂解》(Listening to Prozac)作者)

目錄

各界推薦 序 致中文版讀者序——人生的處方 前言|亞里斯多德的挑戰 PART 1 情緒中樞 1 情緒的功能 2 情緒失控 PART 2 EQ的意涵 3 智人的愚行 4 認識自己 5 激情的奴隸 6 整體性向 7 同理心的根源 8 社交技巧 PART 3 EQ的應用 9 親密的敵人 10用「心」管理 11心靈與醫藥 PART 4 改變的契機 12家庭的試煉 13創傷與二度學習 14性格不等於命運 PART 5 情緒識字率 15情緒文盲 16情緒教育 附錄 1 何謂情緒? 2 情緒心靈的特徵 3 恐懼的神經機轉 4 青少年問題防範計畫的要點 5 自我科學班的課程內容 6 情緒與社會能力的學習效果

序跋

前言│亞里斯多德的挑戰
  任何人都會生氣,這沒什麼難的。但要能適時適所、以適當的方式對適當的對象恰如其分地生氣,可就難上加難。   ——亞里斯多德,《尼可馬亥倫理學》(The Nicomachean Ethics)   那是紐約市一個燥熱難耐的八月午後,熱得人汗流浹背,煩躁不安。我在麥迪遜大道搭巴士要回飯店,那位中年黑人司機親切的一聲「你好」,著實讓我愣在當場,他顯然對每一位乘客都一視同仁。而每個人也都和我一樣,在熱天加塞車的雙重影響下,誰也沒心情回應他。   隨著公車蝸步前進,車內的氣氛漸漸有了奇妙的轉變。只見司機自顧自充任起導遊來,一路稱揚路過的天然與人為的景致:這家商店正在大減價,那家博物館正在舉辦難得一見的展覽,路口的電影院正在上演一部很好看的影片,你們知道嗎……他對這城市的種種好處似乎滿懷喜悅,以致滿溢出來傳染給每個人。大家在下車時都已擺脫沉悶的重擔,當司機大喊:「再見,祝天天愉快!」人人都報以微笑。   這段回憶深印在我腦海已長達二十年。當時我剛拿到心理學博士學位,但對當日公車上奇妙的心理變化並未特加留意。事實上,當時心理學對情緒的機轉所知極有限。那些乘客就像某種病毒的帶原者,將公車上快樂的因素傳播到城市的各個角落。那位司機簡直就是紐約市的和平使者,揮灑魔力,將乘客心中躁鬱之氣轉化為吹開心胸的和風。   但我們隨意翻開這一週的報紙,相反的現象卻比比皆是:   某校九歲同學大鬧校園,在課桌、電腦與印表機上潑灑油漆,破壞停車場上的一部車子。原因是某三年級同學譏笑他是個乳臭小子,他要給對方一點顏色瞧瞧。   某舞廳外面一群青少年因無心碰撞導致推擠,最後一人拿出點三八自動手槍掃射,造成八名青少年受傷。報導指出這種因自認遭輕視而引發槍殺的事件,最近幾年在全美愈來愈普遍。   根據一項報導,十二歲以下的殺人事件中,五七%的兇手是父母或繼父母。其中近半的父母指稱「只是在管教孩子」,而引發致命管教的事件多是小孩擋住電視、哭鬧、尿布濕等瑣事。   某德國青年因放火燒死睡眠中的五名土耳其婦女與小孩而被審判,該青年屬於一新納粹組織,自稱工作不順利、酗酒,並將他的厄運歸咎於外國人。他以幾乎聽不見的聲音說:「我對我的所作所為深感懊悔與無限的慚愧。」   每天的報紙無不充斥著這類粗暴混亂的新聞,彷彿一股原始衝動到處失控亂竄。其實,這正反映出情緒脫序的廣泛現象,任何人都不免有過這類情緒失控而事後悔之不已的經驗,即使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也多曾耳聞目見。   類似的新聞在過去十年來穩定增加,顯示出我們的家庭乃至整個社會,情緒表達與管理能力普遍低落,率性妄為的情形時有所聞。鑰匙兒回到家只有電視相伴,許許多多孩童在陰暗的角落被忽略或虐待,醜陋的婚姻暴力比比皆是,這在在顯示出普遍性的憤怒與絕望。這樣的情緒病態是全球性的,抑鬱症者的急遽增加與侵略行為的愈演愈烈,都是有目共睹的;青少年攜槍上學,車禍糾紛動輒演變成暴力事件,時聞被解雇的員工回公司瘋狂掃射……過去十年來,精神虐待、駕車射殺後逃逸、創傷後壓力異常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等專業名詞愈來愈常見諸報端。   本書的主旨在於從看似無意義的行為中尋找意義。身為心理學家兼《紐約時報》記者多年,我一直很關心科學界對非理性領域的理解。我注意到兩大反其道而行的趨勢:一者對人類的情感生活愈來愈悲觀,一者卻提出了若干樂觀的解答。   豐富之旅   我希望在本書中能充當讀者的導遊,透過科學的角度引領大家探索人生與大千世界的種種迷惑,情緒與智慧的結合則是我們的終點站。一路走來,相信能帶給讀者或多或少的幫助。在感覺的領域加入認知的成分,效果就像物理學的量子理論,可以改變我們所觀察的事物。   本書第一部提出腦部情緒結構的新發現,試圖解釋情緒沖昏理智的經驗。書中就喜怒哀樂等情緒爆發當刻的腦部運作進行剖析,藉以揭露不當的學習經驗如何導致不由自主的情緒習慣,以及如何才能克制不當的衝動。最重要的是,我們從神經學的研究,窺見了形塑下一代情緒經驗的窗口。   第二部是本旅程的大站,旨在探討先天的神經構造如何影響人生的基本技能:EQ。想想看,你是個善於克制衝動的人嗎?是否能看透別人內心深處的感受?是否有長袖善舞的才華,或者如亞里斯多德所說的,能夠「適時適所、以適當的方式對適當的對象恰如其分地生氣」(讀者如對神經構造不感興趣,可直接從第二部開始閱讀)。   我們將智力一詞做了新的擴充解釋,而其中的EQ是我們最重要的生存能力。第三部指出EQ的影響遍及生活各個層面,不僅攸關人際關係的和諧,隨著新的市場力量使得職場生態丕變,高人一等的情緒能力更成為決勝的關鍵。此外,負面的情緒習慣對健康的危害絕不亞於抽菸,情緒平衡則是確保健康與幸福的不二法門。   與生俱來的情緒基因決定每個人的性格基調,但腦部的相關機轉極具可塑性,也就是說性格不等於命運。第四部探討的是,兒童時期的情緒學習經驗便是相關機轉的形塑力量,可為我們的基本EQ建立扎實或拙劣的根基。所以說,童年與青春期是奠定情緒根基的關鍵期,對一生都將造成深遠的影響。   當然,還是有些人在成長過程中其EQ未獲適當的培養,第五部探討的是這些人可能面臨的阻難,包括抑鬱、暴力行為、飲食違常(eating disorder)、嗑藥等。同時介紹一些率先實施情緒教育的學校。   書中也提出了一些讓人憂心的統計資料,譬如某大型研究發現一全球性的趨勢:現代兒童的情緒問題比上一代嚴重。這一代的孩子比較孤單、抑鬱、易怒、不馴、容易緊張、憂慮、衝動、好鬥。   我想,解決之道在下一代的教育,目前我們的情緒教育可謂放牛吃草型,後果自是每下愈況。我們必須思索如何將理性與感性教育結合起來。本書最後就提供EQ基礎教育的學校做了一番巡禮。我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自覺、自制、同理心、傾聽的藝術、衝突的解決與互助合作等,都將納入正規教育。   《尼可馬亥倫理學》一書是亞里斯多德對美德、人格與完善的生活所做的哲學思考,他的目標是以智慧經營情感生活。激情只要適度地引導便是一種智慧,是我們思想、價值觀與生存能力的指南。然而激情很容易走偏鋒,誠如亞里斯多德所說的,問題不在情緒本身,而是情緒本身及其表現方法是否適切。我們最終要探討的是:如何將情緒與智慧結合,讓我們的社會更有禮有序。

內文試閱

第一章 情緒的功能
  惟有用心才能辨識事物的價值,光憑肉眼是看不到事物的精髓的。      ——聖艾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ery)《小王子》(The Little Prince)   先讓我告訴讀者一個真實故事。前些日子,有一列火車行經路易斯安納灣區,不幸因一艘大遊艇撞毀橋樑鐵軌,導致火車翻覆水中。火車中的瓊西夫婦一心只想到女兒的安危,眼見河水氾漫入車廂,費盡全力將女兒送出車窗,夫婦兩人不及逃生,慘遭滅頂。獲救的女兒安德芮因腦性麻痺須以輪椅代步。請讀者試想想看,瓊西夫婦臨終前一刻腦中想的是什麼?   瓊西夫婦為拯救女兒奮不顧身的作為,確實展現出非凡的勇氣。這種為子女犧牲奉獻的故事在歷史上屢見不鮮,在人類未來的進化歷程中也必然會一再重演。生物學家或許會解釋說,這是人類為了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的本能反應,但對於危機當刻的父母而言,這無非是愛的表現。   這一捨己救女的偉大行為證實了無私的愛(乃至所有情感),對人類有多重要,危急時刻的唯一指引就是我們最深沉強烈的情感,這也是人類得以代代延續的重要原因。這是多麼偉大的力量!正因抱持著為子女可以犧牲一切的堅定意念,才能超越個人求生存的本能衝動。從理智的角度來看,這種犧牲似乎是非理性的,從情感的觀點來說,卻是唯一的選擇。   情緒何以能經過進化的歷程佔據人類心靈的核心位置?社會生物學家認為,人類在危機時刻的反應可提供解釋。人類在面臨危險、痛失親人、遭遇挫折、維繫夫妻關係、建立家庭等重要情境,都不容理智獨力擔綱,必須仰賴情緒的指引。每一種情緒都是可立即付諸行為的明確指示,而且一再證明可充裕應付人生的挑戰。經過進化過程的無數演練,這些情緒武器深印在神經系統中成為心靈的自發傾向。   想探討人性卻忽略情緒的重要是種可悲的短視。拉丁文中,人類(Homo sapiens)一詞意指思考的族類,但仔細想想現代科學揭露的情緒之謎,便明白這個說法大有誤導之嫌。經驗告訴我們,任何決策過程中情感考量的比重絕不亞於理性,甚至時有過之。然而社會卻過度強調智商的重要,忽略了情緒當道之際,再高的智力也是罔然。   當激情淹沒理智   下面再告訴你一樁不慎引發的悲劇。15歲的麥蒂想和父親開個玩笑,躲在衣櫥裏,待父母訪友歸來時突然跳出來嚇他們,當時是清晨一點。   然而爸媽卻以為麥蒂當晚會去朋友家住,因此進門時聽到屋裏有聲音便非常緊張,父親立刻拿起手槍到女兒的房間查看;只見一個人影自衣櫥裏跳出來,父親慌亂中開了一槍,打中女兒頸部。12 小時後麥蒂傷重身亡。   恐懼正是人類進化過程中遺留下來的一種原始情緒。恐懼促使我們保護家人遠離危險;恐懼促使父親抓起手槍搜尋隱身在家中某個角落的入侵者;恐懼使他在尚未認清對方是誰,甚至來不及聽出女兒的聲音,便扣下致命的扳機。進化生物學家認為,這類自發的反應已深烙在我們的神經系統上,因為在史前史一段漫長的關鍵時期,這樣的反應不僅攸關人類存亡,更關係著重要的進化任務——將這個自我防衛基因傳遞給下一代。麥蒂的故事是極可悲的反諷。   從長遠的進化歷程來看,情緒的確是人類的絕佳武器,但對照日新月異的現代文明發展,我們的進化腳步顯然已追不上。事實上,史上最早的法典如漢摩拉比法典、希伯來十誡等,都試圖駕御、控制或馴服人類的情緒活動。佛洛伊德在《文明及其不滿》(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書中也說,社會必須制定規章來壓制人們由內而外洶湧澎湃的情緒。   儘管有社會的規範,激情壓倒理智仍是常見的現象,這是人性使然。我們生下來便具備掌管情緒的神經基本構造,進化歷程證明這是過去數萬世代以來最理想的生物設計,至於是否最適於最近五百代,乃至最近五代,恐怕還有待進化的考驗。我們的情緒機轉是過去百萬年來緩慢進化的結果,近一萬年雖歷經人口爆炸與文明的快速發展,在情緒的生物留言板上還無權置喙。   總之,我們對任何情境的判讀與反應都不只源自個人的理性判斷與經驗,還擺脫不了老祖宗的影響,也因此有時候不免造成麥蒂的悲劇;在面對後現代的困境時,竟不自覺祭出百萬年前荒野求生的本領。這個荒謬正是我所要探討的課題。

作者資料

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

情緒教育大師。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曾擔任該校客座教授。美國羅格斯大學「組織EQ研究協會」聯合主席,四度榮獲美國心理協會(APA)最高榮譽獎項,並且獲頒心理學終身成就獎。 高曼博士亦是優異的科普記者,任職於《紐約時報》,負責撰寫行為科學與大腦研究的報導,並榮獲許多獎項。經典著作《EQ》翻譯成40個語言,在全球熱銷逾500萬冊。 他自哈佛研究所期間的印度之旅開始,對靜觀產生了長期的興趣,其博士論文的主題是關於「靜觀可以阻斷身體對壓力的反應」。

基本資料

作者: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 譯者:張美惠 出版社:時報出版 書系:NEXT 出版日期:2016-01-15 ISBN:9789571365237 城邦書號:A2201386 規格:平裝 / 單色 / 400頁 / 15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