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 Living
閱讀與生活電子報
No. 219 NOV. 2025

折價碼:HLQU636FG
使用期限:2025 / 11 / 30
(使用方式詳見頁底說明)


文/城邦書虫公司總經理 林福益

如果這個世界再也沒有書

  這陣子,負責通路業務的同事感嘆,又有幾家指標意義的獨立書店收掉了。書店的消失,早已不是新聞,也不是臺灣獨有的現象。書店一家家的關,或許代表的是經營不易、讀者流失,更令人憂心的是,會不會有一天,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書?

  如果這天來臨,意味著再也沒有翻頁的聲音、沒有紙張的氣味、沒有那些被筆劃下的小小註記;就連電子書也不復存在。沒有、沒有小說、沒有那一行行曾讓人落淚、微笑、或重新相信自己的文字。這樣的世界,我們會變成什麼樣子

  出版人無奈,現在的人都不讀書了。雖然我始終相信,還是有一群需要閱讀的人。只是,隨著身邊能夠聊書的人愈來愈少,我不禁懷疑,對於另一群人遠離書本的人來說,沒有書的這一天,其實已經來臨

  這是一個資訊流動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快的時代。我們習慣在螢幕上「閱讀」認識世界,在影音裡獲得視覺故事,在AI生成文章裡尋找靈感知識。用「滑」代替「翻」,以「搜尋」取代「思考」。我們的眼睛比以前更忙碌,但關機離線之後,經常有一種心是空的落寞感,那是因為:外界的聲音太多,內心的聲音卻太少。

  有時候休假想放空,打開電視追劇或漫無目的地滑手機。本以為是一種消磨時間的輕鬆樂趣,卻無福消受劇情開展、影音內容譁眾取寵誇張演繹的強烈聲光單向刺激。常常撐不了幾集,就想逃離螢幕的框架餵養,回到書本裡去尋求自由奔放的想像。相較於影音內容,閱讀書本文字似顯枯躁,至少,這是一種可以自己決定翻頁的速度,並提供了沈浸感,在腦海裡構築出每個人獨一無二的畫面與認知感受。

  書的可貴,不只是保存知識,而是一種節奏,讓人學會「慢」

  閱讀一本書的過程,是不求速成的反覆對話,我們得靜下來,讓字句滲進心裡;得停頓、思索,甚至在某個段落裡暫時迷路。書要求的是全神貫注、給它時間。姑且不論書籍內容是否打動說服你,在閱讀的過程中,已然給了我們「專注」「時間」。想想,這不正是凡事講求即時、速效的時代,最難獲得的兩樣東西。

  如果這個世界沒有書,我們依舊必須學習。再多的網路資訊或AI答案,只是知道「結果」而非建立「思路」;非從書籍文字的閱讀中,只是掃過畫面而非走進故事。快速且大量的資訊,或許會讓我們變得更聰明,但也可能變得更淺薄、更容易被外界操控。因為我們失去了那份「安靜地與自己對話」的能力。當文字不再被細細閱讀,而只是被快速掠過,我們理解的,不再是思想,而只是資訊。

  不可否認,科技確實帶給我們前所未有的便利。短影音能在一分鐘內讓你笑、讓你哭;AI能在幾秒鐘內寫出一篇像樣的文章。但這些內容,就像速食能暫時填滿時間,卻難以滋養靈魂。書的價值,在於它讓人停下來、想一想:「我為什麼會被這句話感動?」「我從這段故事裡看到了什麼自己?」這種內在對話的過程,正是閱讀最珍貴的地方。

  書,是人類靈魂的容器。每一頁都承載著某個時代的呼吸與情感。當我們翻開書頁,其實就是在與一個靈魂相遇——那可能是幾百年前的哲人、遠方的詩人、成功的偉人,或只是某個普通人真誠的心聲。書讓我們在無形中學會傾聽,理解共感。當書消失了,我們或許仍能從AI那裡聽見故事,但那種「被理解」的溫度,不復存在。

  沒有書的世界,或許依然充滿聲音與畫面,但心裡的那盞燈,可能會漸漸暗淡。因為我們再也找不到能讓心慢下來的節奏,也失去了「自己找答案」的心智重量。如果書真的從世界上消失,我想我們最懷念的,不只是那些裝訂精美的封面,撫觸書頁的感受,而是那段與自己獨處、與文字同行的時光。那是靈魂被同感的時刻,讓人在繁忙世界裡找回安靜的方式。

  我愛閱讀、樂於推薦好書,並不是為了書本或出版產業發聲,而是想喚起大家「記得」閱讀的心,要好好「保護」自己。科技愈昌明,我們不該只是被資訊推著走,而是應該學會停下來,思考,然後再出發。只要你願意翻開一本書,哪怕只是為了那片刻的安靜。或許在咀嚼文字之間,找回的不只是知識,而是一種「還想成為更好的人」的力量。

  相信,我們都還願意閱讀書本。因為那不只是對文字的熱愛,更是讓我們不至於在這個喧囂的世界裡,迷失自己;也是對靈魂的,溫柔守護

書虫公司總經理 林福益

如對本電子報有任何意見,歡迎惠賜意見批評指導,謝謝。來信請寄 ramson_lin@hmg.com.tw
推薦閱讀:
《在文庫旅...》
名取佐和子連繫人與書本的溫柔新作
《正念自律》
讓人分心、充滿干擾的時代保持專注
《像隨筆作...》
松浦彌太郎從寫作中獲得救贖的生活
《在世界盡...》
又淚又笑,讓你想讀更多書的故事
注目作家

主僕太香的《奇譚蒐集錄》

文/獨步編輯室

  編輯選書,和作為讀者喜歡書,是兩件事情。

  我常常說服自己,編輯選書要超越喜好,作家故事情節發展不如己意,完全不減損於選書的心,作家的技巧面、選題精神,有時甚至就是在某處的創作靈魂打中了編輯,在「綜合分數」上,認為,這是一個值得支持和值得被看見的作家和故事,那麼就有可能被選中。喜好這種事情,可以成為動機,但無法成為結果。以我自己來講,「技巧」方面的欣賞,會全面壓倒性使我的感官麻木——糟,馬上就要推翻之前說過的話了,取巧地說,好技巧,就是我的喜好吧。

  《奇譚蒐集錄》在一些發展和構成上,對我而言還可以更棒,但我認為有兩件事情,讓我實在是非常「喜歡」這部作品。第一是設定,因為到第二集,直接構成文案主題,不怕暴雷,「人鬼」的設定對我來講是非常聰明的萬用要素。這是一部民俗懸疑故事,描繪少數民族或歷史,如果直接下手,有可能被詬病文化挪用,因此清水朔直接設定一個虛構的介質,那就是「人鬼」,他們基於作家刻意安排的歷史因素是弱勢族群,而且要「躲藏」,因此必須學習「融合」,無論是學習和人,阿伊努人,或者是其他地區的「文化」,隱身其中,尋求活路。而作為故事的意義上,恰巧提供清水朔一個「創作空間」,她可以把人鬼放在任何她想安排情節的「位置」,讓他們折射出另一種文化,用這個角度來寫少數民族或瀕臨消失的文化,是一個聰明的「起點」

  另一個點是,清水朔的文筆非常柔軟,她並不華麗,可說是樸實,用字也不是那麼天花亂墜,但可以簡單三兩下「描繪」出一個場景,食物的香氣,人物的動作,又或者一句台詞。而那個畫面會很讓人留下印象,就像是只有一個瞬間被創作之神附身的快門,她可以捕捉到靈光一現的場面,而那些畫面會揪住人的印象,在關鍵的情節中力道會很強。

  好的設定讓她可以彈性運用許多好題材,好而瞬間的鏡頭會讓人在閱讀時獲得快感。《奇譚蒐集錄》則還有第三好。這個好就是個人口味而已,我已經許久許久,沒有看過這麼香的主僕了。

  不愧是喜歡《十二國記》,深諳主僕之香的作家。

  請各位喜愛的朋友們,務必大力說出愛,讓更多熱愛主從的人可以一同共襄盛舉。

推薦閱讀:
《奇譚蒐集...》
奇幻小說新銳.清水朔震撼登場之作
《SIN原...》
原罪系列最終大結局,迎來惡魔之王!
《最後的鑑...》
宮部美幸盛讚!破解人性的鑑識天才初登場
《銀雪輪舞...》
東野新作、改編電影,阿部寬領銜主演!
閱讀與生活

  AI可以幫我們預測降雨,但玻璃窗留下的水漬和污垢,還是需要我們把手伸出窗外,用「那個東西」去把灰濛濛的玻璃清潔乾淨。

  日常生活中太多工具、用品,或許是太常見了,反而從來沒有在意它們的本名,只會「那個」「這個」的叫。如果能好好地指認它們,說一句「今天的刮水器也很棒!」、「謝謝馬桶吸盤的艱辛」,心情應該也會好起來吧。

  在現在這個AI時代,似乎很多事情都省力多了,但需要我們動手做的地方還有不少呢。

  例如最近不停下雨,雨傘濕答答的很麻煩,是不是用力甩一下就好?這樣會不會費力之餘也容易不小心甩到旁人?

  《那個東西怎麼用?:生活百貨超圖解》收錄了一系列撇步,總共12個類別、91種圖解,涵蓋衣食住行和防災應急各層面,讓我們更有效地活用工具,包括怎樣更快速地去除雨傘水滴、怎樣用刮水器清潔玻璃的最佳方式。

  如果不會叫,也不會用,日用品也不再是日用品了吧。

  有些「那個東西」,雖然平時很常見,但可能在突發或緊急情況才用得著,它們的用法也需要我們了解,以免遇事時不知所措。例如車子沒電了,怎樣跟別的車借電

  面對意外,或嚴重的天災,雖然還有雙手,但物資短缺,我們也可以把常見的材料,轉變成救援的用品。例如報紙,除了禦寒,還可以做成固定骨折位置的夾板,膠帶也可以常備多些,除了避難時連接紙箱等材料,也可以修補、療傷、通訊。

  沒錯,日用品的用途,往往不只一種,誰想到橄欖油除了煮菜時用到,還可以護髮和預防感冒?

  生活智慧需要經驗累積,也需要細心整理傳授,這本書就是這樣的一本生活智慧說明書,不但實用,而且有趣,貫徹了日本人看待日常百物、精進技藝的認真態度。

推薦閱讀:
《有靈2 ...》
植物如何深植於阿美族的信仰、日常中
《自己究竟...》
大谷翔平開拓世界的 80 句精神話語!
《一棋一會...》
統一獅啦啦隊的 Faye 斐棋首部寫真
《灰燼花園...》
2025 金漫獎年度漫畫獎入圍作品!
編輯說書

  《你是小文的戀情》是日本漫畫家宮崎夏次系的第一部長篇,自2021年發行單行本之後,在日本亞馬遜獲得了廣大讀者的迴響。這套漫畫有個看似既尋常又哪裡怪怪的設定,尋常的部分是故事主要關於三位青梅竹馬沒有出路的三角戀,不尋常的部分是其中一位早已死去,而因為他的死去這段三角戀情於焉才正式展開。

  女X女X惡靈的愛情故事,透過小文、三舟與死去青梅竹馬下地的惡靈視角的轉換,構築出小文既執著又憨慢的愛戀宇宙。那是光與黑暗並存的畫面,用以呈現喜歡這個情緒的暗面,三邊單向箭頭指向的是試探、誤解、忽略與執意,是喜歡所帶來的極樂與極苦,一個下在後青春的逗號,永不完結的愛情故事

推薦閱讀:
《雨夜協奏...》
Misa x A.Z. 首次聯手|雙作者限量簽名版
《日本滑雪...》
史上最全面滑雪終極指南!照著玩就對了
《愛情往返...》
限量特裝版|韓國網漫百萬人氣 ABO 作
《謝沅瑾馬...》
年年引頸期盼,謝沅瑾老師最強開運寶典
閱讀特輯

  有時候大家會說瑪莎拉蒂、勞斯萊斯等等名車用售價來看就是在路上跑的房子。不過,我們熟悉的汽車作為一種封閉式的交通工具,有空調、窗戶,還有遮天蔽雨的車頂,就像是可以在路上奔馳的一個個小小的房子。與房子一樣,汽車可以容納人,同時也要滿足外觀、功能、成本等等各方面的要求。於是,汽車設計在發明後的百年間,吸取政治、經濟、社會審美、科技進步等等各方面的衝擊,成為了一門特別的工藝。

  比如經典的福斯金龜車,概念部分來自希特勒對國內運輸的要求,因應政治與社會氛圍誕生,在戰後更一舉成為德國標誌性的車款。義大利經典的飛雅特500小車、以及《豆豆先生》中不斷出現的Mini小車,都來自戰後資源稀缺的經濟風向。

  在11月新書《汽車的設計史》中,對於各種設計都有其見解的建築史大師黎辛斯基,以身為汽車癡的角度細數了從第一部內燃機汽車發明140年來,與我們關係密切的汽車如何從一開始笨重、行動遲緩的機械,轉變成如今各式各樣不同的車款。

推薦閱讀:
《Size...》
東西愈大愈好嗎?改變你對世界的看法
《暗示效應》
暗示可以減輕病症,還可以竄改記憶?
《無限可能...》
哺乳類胎生其實一點也不進步?
《火新世》
人類與「火」共舞的未來,會燃向何方?
優惠活動
折價碼使用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