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7
- 放入購物車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分類排行
-
成語裡的心理學:一句「刻骨銘心」,竟暗藏了佛洛伊德、榮格、阿德勒的情結說?跨時空連結古人智慧與思想科學
-
最難對抗的就是你自己:如何控制自我、保持謙遜的26個心態管理法則
-
變老不可怕,只要你做好準備:心理學博士用科學證據破除老化迷思,陪你一起迎向美好的第三人生
-
Rewire-神經可塑性:用神經科學突破行為模式迴圈,終結焦慮、恐慌和憂鬱,實現最佳的心理健康
-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瑞典每30人就1人閱讀.韓國2022讀者最愛年度之書】
-
你願意,人生就會值得:蔡康永的情商課3
-
療癒原生家庭創傷
-
親密恐懼:為什麼我們無法好好愛人,好好被愛?
-
七個習慣打造幸福家庭
-
我扛得起水泥,扛得住人生:泥作阿鴻,工地裡的水泥哲學家
內容簡介
「我們並不因為別人對我們的好而愛他們,而是因為自己對他們的好而愛他們。」——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
為什麼會吵的小孩有糖吃?
為什麼合理麻煩別人,會擁有廣泛人脈?
為什麼善良的人卻容易被欺負?
為什麼恭維別人,會更加被瞧不起?
為什麼父母總是對我們無微不至地關愛?
為什麼親密關係中,付出愈多離愛愈遠?
善用「富蘭克林效應」,讓你擁有好人脈,
不論在職場、交友、戀愛都能無往不利。
簡單!耐用!顛覆!
翻閱本書,立刻改善你的人際關係!
美國開國元勛富蘭克林擔任賓州議會祕書時,希望獲得一位議員的支持,卻始終沒能奏效。一次偶然機會,富蘭克林得知這位議員收藏了一本罕見的書,於是寫了一封信,希望能借閱此書。
議員很快派人把書送了過去,富蘭克林還書時,附上了一封感謝信。在下一次國會會議時,這位議員主動與富蘭克林交談,兩人從此成為了無話不談的密友,並且他們的友誼延續了一生……
想取得一個人的支持,先找他幫個別的小忙,就會有意想不到的轉機!這種神奇的現象,被稱為「富蘭克林效應」。
✨ 人脈推薦 ✨
品牌再造學院院長/王福闓
亞洲華人提問式銷售權威/林裕峯
國際管理顧問、國際禮儀專家/洪繡巒
談判溝通超業培訓師/鄭立德
AI寫作教練/鄭緯筌(Vista Cheng)
【自序】好關係,靠麻煩
也許,這將顛覆你的固有認知。
200多年前,美國開國元勛班傑明.富蘭克林說:「曾經幫過你一次忙的人,會比那些你幫助過的人更願意再幫你一次忙。想取得一個人的支持,尤其是圈子外的人的支持,那就先找他幫個忙,事情會出現意想不到的轉機。」
後來,這種神奇的心理現象,被人們稱為「富蘭克林效應」。
200多年過去了,隨著心理學學科的發展,「富蘭克林效應」也一次次得到了驗證,這個顛覆人們原有認知的心理現象,如今廣泛運用在人際交往中。
原來,我們以為麻煩別人會給他帶來困擾,從而引起他的反感,所以我們盡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甚至寧可選擇放棄,也不願意麻煩別人。實際上,好關係是麻煩出來的,沒有互相麻煩,關係就無法建立。讓他幫你一個忙,這會讓他感受到被認同和尊重,能夠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
原來,我們以為天道酬勤,只要不斷付出就能得到回報,所以在討他人喜歡時,我們總是習慣付出,結果往往卻不盡如人意。實際上,在社交圈付出的原理往往不適用,一味付出可能換不來回報,根據「富蘭克林效應」:引導別人為你付出會更有效,人們在一件事情上付出愈多,對它的態度就會愈喜歡。
偉大的文學家托爾斯泰也對這一效應深表贊同,他曾在《戰爭與和平》一書中寫道:「我們並不因為別人對我們的好而愛他們,而是因為自己對他們的好而愛他們。」
這一心理效應帶給人們認知上的升級,進而解釋了生活中的諸多問題:
為什麼會吵的小孩有糖吃?
為什麼合理麻煩別人,會擁有廣泛人脈?
為什麼善良的人卻容易被欺負?
為什麼恭維別人,會更加被瞧不起?
為什麼父母總是對我們無微不至地關愛?
為什麼親密關係中,付出愈多離愛愈遠?
…………
本書透過大眾心理學知識結合我對生活的洞察,深入分析人與人之間親密關係的建立與相處,透過認識自我,超越自我,轉變思維模式,進而提升自我價值感。這本書不是新興成功學或者勵志版心靈雞湯,不會告訴你如何通往成功之路,更不會像傳統人際交往類書籍一般,教你如何察言觀色、圓滑處世、討好主管、人際厚黑學等老一輩已經被時代淘汰的觀點。
21世紀的人際關係,應當建立在平等自由之上,這本書探討新時代人與人相處的模式,轉變固有思維,尊重每一種性格人群的自我選擇,突出人的個性與精準心理需求,人際交往的模式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一個社會愈發達,就愈能顧及多元人群的心理感受。
在書中我將心理學知識通俗易懂地融入現實生活中去,這不是一本專業的心理學書籍,而是一本人人都能讀懂的人際交往手冊。本書由富蘭克林的事蹟引出,深入解讀「富蘭克林效應」在生活中的應用,除此之外,還包含了人際交往、認知升級、自我提升、親密關係等內容,其中對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困擾做出解答:
如何高情商的麻煩別人?
如何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如何表達出自己的不滿?
如何戰勝社交焦慮,克服對陌生人的恐懼?
如何擁有共情能力,做到移情溝通?
如何有效打造個人品牌?
如何保持一段長久的親密關係?
如何用儀式感拯救無趣生活?
如何在生活中瞭解一個人的人品?
內向、高敏感人格如何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
…………
我小的時候就能敏感地感知到別人的語言、動作、表情、語氣中表達的內在含義,這並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共情能力太強,讓我一度陷入痛苦之中,我具備敏感型人格的所有缺點:玻璃心、內向、不敢表達、內心複雜、多愁善感……,由於能夠感知到別人的痛苦,我生怕因為自己的原因,給別人造成困擾。
就如太宰治所說:「太敏感的人會體諒他人的痛苦,自然就無法輕易做到坦率,所謂的坦率,其實就是暴力。」
我曾以為,我的一生都將因為性格的缺失,陷入這幫人無法理解的糾結之中,但我不甘,這樣的生活過於沉重,於是我學習了大量的心理學知識,對自己的內心做出反思和質疑,我發現這種性格不完全是一種缺陷,反而是一種能力:感知與體驗。
我知道性格難以改變,於是我盡量剔除性格中讓人厭惡的缺點:多疑、自卑、玻璃心、軟弱,並且發揚性格中的優點:共情力、洞察力、敏感力、獨處力……
透過這些年不斷對自己的內心進行改造,一方面我更能感知這世間之美,心中漸漸從陰霾走向陽光自信,正因為我有過這樣的經歷,所以更能體會內向型人格所面臨的困惑和優勢。另一方面,我將多年對人性的洞察寫了下來,在社交媒體上受到了好評,於是我打算將它們出版成冊,去影響更多的人。
在觀察人群時,我發現不好意思打擾別人並不是一種美德,躲在自己的世界裡,失去了與外界的聯繫,那些坐擁眾多人脈關係的交際達人,卻喜歡和朋友們互相合作幫助,在互相幫助中增進感情,達到目標,於是我總結出:好人脈,是麻煩出來的!
後來在一次閱讀中,我發現了「富蘭克林效應」,這與我的觀點不謀而合,就像跨越200多年的一次對話一般,頓時我靈感大開,將自己的經驗與思考寫了下來。
高情商的社交關係,需要掌握人的心理感受,在保持自我的同時,帶給人們舒適的心理體驗,認識自己,並且對自己進行改造,讓平等、理解、包容、自信融進生活,融進我們的骨子裡去。
人們常說一個人的「成熟」就是在於圓滑、功利、老練,為了在這個社會生存,就需要隨著環境而改變自我,恕我無法認同。
一個真正的能人,懂得如何保持自我的本心,用實力、真心、品質、修養、格局來換取他人的信賴,贏得他人的認可,好的關係在於互相支持,互助共贏。新一代的年輕人有著一項艱巨的任務:轉變傳統的社交模式,構建和諧平等簡單的人際環境。
如果你能夠透過本書有一點思維上的轉變,我認為我的價值就已經得到體現,讓我們一起成為人群中堅持自我,互助友愛的人,建立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傳染給更多的人,讓社會少一些歧視、偏見、惡意、不公,讓每一種性格特徵的人,都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允許人們有著更加多元的相處模式,我想這與你我都息息相關。
感謝你,陌生人。
目錄
PART1 好關係都是麻煩出來的
1. 麻煩出的好關係:獨立戰爭中的天才謀略家
2. 好的人脈不怕麻煩,就怕沒聯繫
3. 關係的建立,都是一種「富蘭克林效應」
4. 難以割捨的沉沒成本
5. 討喜的人: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6. 會「麻煩別人」也是一種高情商
7. 30個基本:別讓感情,敗給相處
PART2 別讓不好意思,錯失有效人脈
1. 拒絕敏感者:克服被拒絕的恐懼
2. 擺脫社交焦慮,別把交往當負擔
3. 移情溝通:讓表達更有感染力
4. 內心敏感、多疑、玻璃心人群的生活指南
5. 骨子裡清高,內心卻自卑
6. 好狀態不靠忍,駕馭你的負面情緒
7. 識人術:8條技法教你看人不走眼
PART3 保持分寸感,需要掌握關係邊界
1. 深到骨子裡的教養,是有邊界感
2. 拒絕≠被討厭,高情商的人這樣「Say No」
3. 當代都市青年生活指南
4. 生活充滿希望,用自由救贖靈魂
5. 與人衝突,是一種能力
6. 美酒雖好,但別強人所難
7. 讀心術:人際交往中的實用心理學技巧
PART4 建立個人品牌,成為不可或缺的人
1. 有效打造個人品牌
2. 有哪些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
3. 提升認知結構,搭建知識體系
4. 如何取得他人的信任?
5. 成為一名優秀的普通人
6. 文案變現:新媒體時代下的必備技能
7. 有哪些相見恨晚的生活道理?
PART5 彼此需要,讓我們走得更近
1. 付出愈多,離愛愈遠
2. 儀式感拯救無趣生活
3. 依賴型人格的自我蛻變
4. 怎麼保存戀愛中的新鮮感?
5. 為什麼愈來愈多的女性不願意結婚了?
6. 打扮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7. 不畏艱難,要成為自己的女神
作者資料
陳允皓
‧「ONE · 一個」人氣作者 ‧「簡書」專題主編 ‧「知乎」人氣專欄作家 心理諮詢師,「富蘭克林效應」被測試者之一,致力於自我提升和生活方式的寫作。 遊學歐洲潛心研究心理學多年,探索不為大眾所了解的種種心理學現象,以其獨特的視角和生活哲學,贏得了無數年輕人的青睞。 作者為本書多次向諸多心理學家請教,歷時2年進行修訂。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