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7
放入購物車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分類排行
-
【獨家預購優惠】希望:教宗方濟各親筆自傳
-
錢是虛構的,但我們都選擇相信它
-
世界還能變好嗎?劍橋大學教授談12位時代思想巨人,開展平等、正義與革命的關鍵思考
-
懼胖社會:為何人人對肥胖感到恐慌?體重羞恥的文化如何形成,肥胖歧視如何與各種歧視交織並形成壓迫
-
室內設計手繪製圖必學4【2024最新考題版】:術科詳解必勝全攻略
-
創造力的修行:打開一切可能
-
故事餐酒館:混口飯——一場跨界的食物饗宴(以文字品嘗美食,用圖片微醺歷史,十六位各界重磅級人文歷史專家考據研究,有深度沒難度的飲食文化衝擊!)
-
覺照在當下:泰國二十世紀最傑出女修行者的禪修指導
-
台灣廟宇深度導覽圖錄
-
誰的「國語」?誰的「普通話」?:從官方政策、教育現場、大眾傳媒到常民口說習慣,看兩岸語音標準化如何為社會規範、身分認同與國族政治服務
內容簡介
「同化於文明」、「同化於民族」
日治時期結束之後,殖民仍給臺灣人和臺灣社會帶來重大的影響
為了扎扎實實地轉換為「臺灣人」,我們必須不斷地冷靜省思這一段「同化」教育的歷史意義。
本書主要是透過日治時期「同化」教育的分析——有關近代化論述和實際政策內容,以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的互動關係──繼而去探討近代臺灣人認同意識之內涵、特質及意義。
由於掣肘於「國體論」這個近代日本的政治文化,臺灣的國語「同化」教育中含有相當程度的近代性,以及日本獨特的精神文化。而根據「國體論」,臺灣人取得平等待遇的條件取決於「同化」教育的程度。因此為了爭取平等待遇,臺灣人以選擇性、自律性的態度積極去接受「同化」中的近代化,應該不是妥協而是一種「以接受作為抵抗」的抵殖民。因為如此對應「同化」的方式,必然會壓縮到殖民差別統治的正當性,或動搖到「國體論」。
跳脫出「漢賊不兩立」的傳統抵抗觀,我們發現臺灣人在日治時期不斷圍繞著近代文明這個議題,與統治者之間產生賦與、接受、希求、拒絕、自立、抑止的複雜互動。在這個互動過程中,統治者被迫不斷的調整其「同化」政策並大量普及教育機構。而在「以接受作為抵抗」的歷程中,臺灣人以機巧的抵抗方式達成了近代化。
不過臺灣人利用「同化」教育強烈追求近代文明的態度,相對的淡化了其保存或強調傳統文化的意願和形象。而透過如此的抵殖民過程和經驗,所形構出的漢民族共同體「想像」,成為戰後臺灣人認同意識的特質與基礎。
作者資料
陳培豐
臺灣臺北市人。日本早稻田大學日本語日本文化碩士、日本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著有《「同化」的同床異夢》、《想像和界限》、《歌唱臺灣》。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