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工作是生活的核心,
對你的工作賦予「意義」,
才能為生活帶來「價值」!
工作占據人生大部分的時間,
為我們帶來經濟生活的支持、
學習成長的動力、社會接觸的聯繫,
更有助達成人生中的自我實現目標。
但你可曾想過:
為何自己要做這份工作?這份工作對我有何意義?
我或我所屬組織的存在,又具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當你能夠感知到工作的重要意義,
才能持續投入熱情於職場,找到真正的價值與歸屬感。
職場靈性正是人在工作中所展現的生命力,
有助於激發自我實現的動機,凝聚組織成員的向心力。
◎如何加強職場靈性?
•個人領域
在別人需要之時,對他們做一些有益的事。
讓我們成為自己和別人生命故事中的作者。
•企業組織
透過互惠和團結,帶來組織績效的提升,
最終才能轉變成持續追求卓越的組織。
•領導管理層面
以社會交換作為獎勵方式,更能強化員工的激勵行為。
將正在進行的事情,連結到「為何而做」的意義;
強調社會規範層面的象徵性善意,將使人們更樂意貢獻。
本書特色
一、從個人、組織、領導管理三方面,循序說明培養職場靈性的意義與重要性,兼顧理論與案例,適合有心提升職場熱情者入門學習,亦可依循書中提示深入探究。
二、每章末均設置「心靈探索園地」,搭配輕鬆插畫,讓人在閱讀之餘,也能再次反思該章重點,叩問自己內心的聲音。
專業推薦
「本書是中文書籍中少數討論職場靈性的書,內容涵蓋個人和組織的職場靈性,先從個人談起,同時也介紹個人如何提升職場靈性的作法,非常實用。」——翁瑞亨(前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局長)
「作者透過在職場管理的觀察與實務經驗,將精闢又寶貴的心得集結成書,期待像一位傳道的宣教師,分享如何享受工作幸福感的福音。」——鄭頌苑(馬偕紀念醫院 院牧部主任牧師)
「作者藉著《喚醒職場生命力》這本書告訴我們,精確切割下來的三稜鏡,可以折射出豐富的色彩、散發生命力,讓你的人生更有意義。」——杜志挺(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教授)
目錄
推薦序 為生活而工作?或為工作而生活?/翁瑞亨
推薦序 樂在工作,創造人生的價值與幸福/鄭頌苑
推薦序 提升靈性,重新聚焦生命的意義/杜志挺
自 序 一場生命價值的探索之旅
導論篇
Chapter 1 職場靈性的概念
一、如何感受工作的生命力與價值?
二、何謂職場靈性?
Chapter 2 從職場靈性探索工作目的、意義與價值
一、人為了生活而工作,或為了工作而生活?
二、找到自己工作的意義
個人篇
Chapter 3 如何突破個人的困境?
一、如何審視內在身心靈健康?
二、書寫屬於你的人生精采故事
Chapter 4 個人職場靈性的塑造
一、如何提升職場靈性?
二、靈性的養成要素
組織篇
Chapter 5 組織的困惑
一、組織面臨的困難與挑戰
二、如何建立組織的正向價值觀?
Chapter 6 組織中職場靈性的塑造
一、如何塑造職場靈性?
二、靈性為職場帶來的正面效應
領導管理篇
Chapter 7 領導管理的挑戰
一、領導者有形與無形的影響力
二、目標管理帶來的利與弊
Chapter 8 靈性領導的表現與培養
一、用靈性的角度探索領導與管理
二、靈性領導具有哪些價值?
Chapter 9 靈性領導的管理活動
一、靈性領導的管理活動
二、靈性領導的工作典範
註解
內文試閱
Chapter 1 職場靈性的概念
一、如何感受工作的生命力與價值?
工作可以帶給人們經濟生活的支持、學習成長的動力與社會接觸的聯繫,是人生中自我實現的重要部分;但由於現代工作極度要求績效,面臨競爭挑戰、落後淘汰的威脅刺激,使得原本應該具有正向內涵的本質,充滿了無形壓力和沮喪。工作既受社會環境與文化的影響,變得艱難或失去意義,那該如何感受到工作的生命力及價值呢?
現代生活已然呈現出忙(事情多、雜),快(快速、不耐),累(心力消耗、體力疲倦)等不安情況。身心疲怠容易澆熄熱情,主因可能是來自於無法達成他人或自我的期待標準,難以持續卓越成績的表現,遇到瓶頸且無法突破的撞牆期,抑或是對工作內容或環境已經熟悉而僵化。這些會讓我們意識到:
到底在忙什麼,想要什麼?
生命的次序是什麼?
工作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
到底一生要追求什麼?
當我們問這些問題時,便會開始挑戰原來習以為常、理所當然的價值觀,並且希望能從中探討出工作對自我的重要意義,得以持續投入熱情於職場中。
尋求工作意義,發揮更大生命力
我們需要靜下心來,暫緩忙碌的生活腳步,多花一點時間來思考這些問題,因為工作占據了我們人生大部分的時間,亟需正視當中的價值選擇,仔細傾聽生命中的呼喚。這呼喚就如作家布赫納(Frederick Buechner)所說:「你的深沉喜悅和世界的深刻需要的交會處。」
工作者為什麼會希望在職場中,找到意義、價值及歸屬感呢?依Robbins和Coulter(2003)合著的《管理學》中所提的看法:「愈來愈多人希望對於「他們是誰」以及「為何而存在」有更深的了解。他們希望生命有更大的發揮,而不只是一份穩定的工作與薪水;希望能感受到生命中的某些意義,是某些偉大事物的一部分,而不是只為自己而已」。因此,職場靈性經常涉及幾個基本的問題:
為何我要做這份工作?
這份工作對我有什麼意義?
我的存在或我所屬組織的存在,具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探求職場靈性,有助提升工作層次
學者將「藉由對社會有意義的工作,來達到對自我內在生命的認同」的追求心態,稱為Workplace Spirituality,中文則被譯為「職場靈性」。當人類活動愈來愈頻繁,勞動時間愈來愈長時,生命中的滿足與成就感已不能單由家庭或社區中獲得,因此轉而尋求於他們心力耗費最多的所在——工作職場。如果組織正面臨環境變化與不確定性,促使人們產生焦慮時,此時職場靈性更能提供員工一種穩定歸屬、熟悉且充滿意義的感覺。
職場靈性可以帶來內心需求的滿足,我們可以試著從靈性的角度重新定義成功,定位自己的人生方向,確認工作的目的與意義,進而知道自己要過的生活,活出的生命特質。學習問自己「問題」,嘗試探索自己沒意識到的深層動機,找出自己生命和工作的目標,如此探求靈性,方能從肉體享受提升至心靈層次。
不斷發問、持續反思,釐清自身狀況
我多年前曾面臨工作瓶頸,以及職場不順遂,某天去公園運動時,心中突然出現一個聲音:「你要去哪裡?」那時心想,這真是個大哉問!於是開始學習沉潛靜慮,常問自己:「知道你在做什麼?知道你是什麼樣的人(知道你是誰)?知道你要往哪裡去?知道在不同的景況該如何自處?」
問「問題」能夠協助自身釐清狀況,並且解決問題,不侷限於請教別人,自己與自己對話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確認自我是否能清楚回答這些問題,讓困惑疑慮得到釐清;是否願意不斷發問,就像探討倫理議題,不斷地提醒、反思。
哲學訓練會讓人類積極思考生命的意義與目的,無論個人或組織,經歷至某個生涯發展階段,便得試著詰問這類問題,諸如人生或組織的方向、成功的定義等。或多或少,我們都會順從環境而隨波逐流,在不同的環境裡,我們會有不同的行為,所以反省思辨很重要。若不懂得檢視自身所做的決定或所處的環境,找出生命與工作的積極目標,清楚自己的價值理念,就容易受環境影響而順從,甚至為達目的,使用技術上不犯規但有道德瑕疵的手段。
然而順從環境或遵守命令,是否可以成為自己最終對生命交代的藉口?
如果我們盲目追隨自利,像是財富和地位,也許能得到世上的享樂,卻無法了解生命存在的目的和最終實現目標的內在滿足感。人們會努力追求某些事物,是因為感到沒有依靠的恐懼,恐懼形塑了欲望,人性的軟弱使人不得不緊握眼前的利益。有鑑於此,你須學著不斷正視自己的原始欲望,才能觸及內心的深層呼喚。
過去我們重視「相信」什麼,也關注「知道去做」什麼,但事實上真正的關鍵是「想要」什麼,這樣的問題分析能夠幫助我們了解,為何「知識」和「行為」常有落差,並能進一步去弭平兩者之間的鴻溝。
熱情是所有專業的領路人,你有熱情(passion),上天或別人才能憐助(compassion),透過職場靈性的探討,能讓我們找到生命的呼喚,讓我們在職場上對所做的事充滿熱情。
二、何謂職場靈性?
究竟什麼是「職場靈性」呢?其具體表現方式,可能是管理者如何對待員工,以及員工是否受到尊重等;它或許是員工間彼此信任的程度,也可能是管理者作決策行動時,在道德與責任上所呈現出來的水平。
國外的管理學門對此議題已有豐富的研究成果,是日漸受到關注的新興領域,包括職場靈性的內涵、靈性與組織效益間的關係等研究方向。「靈性」一詞的英文spirit,其字源是拉丁文的spiritus,意思是breath(氣息),引申有使生命蓬勃、富有生氣的意思。
目前學者對「職場靈性」的解釋尚有分歧,除了「藉由對社會有意義的工作,來達到對自我內在生命的認同」以外,也有強調職場靈性應有三個概念,包括「有意義的工作」、「群體生活的互動」及「內在生命」;此外,其他還有以「人在工作中所展現的生命力,以及可以強化這個生命力的成分」來闡釋;或認為「職場靈性是指在一個有意義的環境中,人們具有目標導向的行為,彼此之間共用、關心、尊重與認可,從而產生歸屬感、個人滿足感和主人翁意識」。
職場靈性可從兩個方面去討論,其一是超越個人自我或人格自我的期望,另一是清楚掌握自己的使命道德、價值。前者反映在外部行為上,如工作中會安排靜思反省的時間,傾向成為挖掘深層內在力量和智慧的人(或群體);後者則以公開提出問題來檢驗公司的決策,比對是否符合更高的意義和目的,來讓個人和組織在工作中充分地實現價值觀。動機和行動整合在一起,相信除了穩健財務、可持續組織有效的運作外,也可藉著完善的發展方針來提高組織的整體價值。因為「當員工自覺到職場是一種發自內在的自我生命,因此在職場工作就會如同在群體工作一樣具有意義,而在『內在生命』與『有意義的工作』交互影響之下,員工在工作時將會更加投入」。
職場靈性的觀察面向
職場靈性就是人在工作中所展現的生命力,以及可以強化這個生命力的養分,能凝結組織成員的高度認同與向心力,擁有一起成就大事的體認。其實際內容可從四個面向來觀察了解,為何人會重視工作並且投入工作。這些面向包括:(1)個人潛能與價值的完全發揮,或充分的自我實現;(2)工作本身有不凡的意義與目的;(3)工作帶給員工屬於團體,並與別人連結的歸屬感;(4)機構有用心服務顧客、關心員工、貢獻社會的崇高理想與價值,並全力去實現。
職場靈性可激發自我實現
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中,將人的需求劃分為五個層次,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是人類行為動機研究上應用最廣泛的理論。人類潛藏著這五種不同層次的需求,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來的各種需求的迫切程度也會有所不同,而最迫切的需求才是激勵行動的主要原因和動力。
人類的需求是從外部獲得滿足後,逐漸轉求於內在滿足。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後,其激勵作用就會降低,高層次的需求將會取而代之成為推動行為的主要原因。高層次的需求比低層次的需求具有更大的價值,而熱情是由高層次的需求激發,人的最高需求即「自我實現」。
但實際上人生的動機不絕對是階層式的變化,常會在不同年齡或時間而有轉變。馬斯洛認為生存和安全是生命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目標,但我們也常看到有些人往往會為了家庭、工作和興趣,或某些理念,在選擇上並未優先考量生理和安全需求。
我們的選擇便是造就美好生活的方式,我們對於「如何活」的抉擇,就是一種身分認同;選擇活出某種身分,就是真實而有力地陳述我們對美好生活的信念。而我們要探討的就是這種選擇背後動機的思考模式。
個人培養或引發的職場靈性,可以激發自我實現的熱情動機;再透過領導與管理的實務作法去影響,可以把無意識的需求轉變為有意識的需求。對個人而言,個體成長的內在動力是動機,無意識的動機比有意識的動機更重要,當人們發現了最高價值時,就可能會同時在自己的內心中產生並強化這種價值,進一步透過環境及信念的修正和加強,引向個人或組織行為的正面結果。
藉由反思及行為修正,學習並強化靈性的提升,又加上職場氛圍的設計引導,培養管理技巧及靈性領導,將可正向強化員工個人及組織的價值,使其感受充滿生命力,提升效能。
紅蘿蔔或棍子交互使用的激勵手段
最後,即使上述的培養和引導提升了職場靈性,但仍需注意組織反饋的公平性。領導管理除了以身作則之外,組織中的個人能否受到激勵,不但取決他們所獲得的報酬,還以自身所得與他人所得是否公平而定,個人傾向於以付出和比較報酬來全面衡量自己的得失,分配是否合理就常是激發工作動機的因素和動力。
個人或組織很容易產生公平比較的現象,而這公平性不只是單純地表現在有形物質的報酬,比如透過提升個人對他人,乃至組織的某些無形交換(讚賞、肯定),那麼個人所追尋的回報就不會僅限於數字。
在管理理論中,建構出以「紅蘿蔔」和「棍子」交互或同時使用的激勵手段,促使團隊成員持續向前進步。組織或團隊中,不同階級成員所扮演的角色,因為專長能力或各種因素,對生理、安全需求的程度和滿足的時間長短會有所不同,金錢的誘因固然扮演著重要角色,但大部分的工作者將其一生的菁華歲月奉獻給工作,仍然希望得到「社會需求」,甚至滿足「尊重需求」。
然而,面對最後的「自我實現需求」時,卻多在追逐中選擇順流而下以適應現實環境,迴避碰觸此類問題。因此,個人如何探索未意識到的自我價值,組織領導者如何透過靈性領導發展,提升組織團隊效能與成長的動能,將是本書所關注探索的問題。
延伸內容
【推薦序】為生活而工作?或為工作而生活?
◎文/翁瑞亨/前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局長、前恆春、屏東、嘉義基督教醫院院長
為何我要做這份工作?
這份工作對我有什麼意義?
我的存在或我所屬組織的存在,具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當我們每天從事類似的工作,尤其工作的時間占我們每天三分之一的時間,而且是最精華的時間,日復一日,終有一天這些問題會縈繞在我們心中。
到底我們工作是為了賺錢養活自己和家人呢?還是有其他更高超的目的?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中,將人的需求劃分為五個層次,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當人在工作時,最基本的需要是賺取工資,達到溫飽,接下來希望工作安全,人際關係和諧,並受到尊重,最高層次希望達成我們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目的。
有人說:「找到工作的意義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我們看到人可以為了追求生命的意義,而願意「忘我」的付出。當許多人對自己的付出和報酬斤斤計較時,就無法從中享受快感和幸福。
職場靈性就是在探討工作的意義,除了滿足人的生理需求外,還希望安全、良好的人際關係,受到尊重,而且覺得有意義。職場靈性除了影響個人外,對於各級主管的領導管理模式,乃至於整個組織文化的塑造,都有很大的功效,因此這個議題愈來愈被重視。
本書是中文書籍中少數討論職場靈性的書,一開始先說明:何為職場靈性?作者引用很多管理專家的看法,並且對於這個議題有很深入的剖析。本書內容涵蓋個人的職場靈性和組織的職場靈性,先從個人談起,同時也介紹個人如何提升職場靈性的作法,非常實用。
而對於整個組織的運作,如何建立良好的組織文化?如何培養組織的職場靈性?對於領導管理階層也有許多建議,非常值得參考。當然也缺少不了實例分析,如:製造Volkswagen汽車的福斯公司、Yahoo公司等。
本書作者現為嘉義基督教醫院行政副院長,對於醫院管理有二十多年的經驗,在臺灣的醫院管理界頗具名聲,也是醫院評鑑的委員之一。本書可說是作者二十多年來經驗的結晶,尤其對於醫院管理方面有極多的經驗累積,值得借鏡。
對每一位職場工作人員,本書是不可多得的好書,可以一讀再讀,並且使用來提升職場靈性,讓工作更有意義、生活更幸福。對於主管或組織的領導者,特別是希望擁有卓越的領導管理,以塑造優良的組織文化者,更是不可不讀本書,並可將之用於每日的領導工作中。
但願這本書能幫助每一位閱讀者:工作更有意義,生活更快樂!
【推薦序】樂在工作,創造人生的價值與幸福
◎文/鄭頌苑/馬偕紀念醫院 院牧部主任牧師
靈性(spirituality)是抽象概念,目前仍無公認的定義。早期西方文化靈性與宗教的概念沒有區分,靈性即等同於宗教。20世紀靈性覺醒運動後,宗教不再等同於靈性,靈性開始被賦予多元的內涵。
「職場靈性」源自1990年代,管理學界面對職場高度競爭、人際關係疏離、團隊士氣低落等議題反思,所提出之人力資源管理策略,期待提升組織績效。
近年來,醫界也將靈性照顧放入評鑑條文,可見其受重視程度。在病人關懷工作上,人們「靈性安適」大略觀察幾項指標:即生命擁有幸福感;有意義感;有內在力量;與外界保有緊密、和諧的關係。職場靈性探討之目的,所期待能提升工作整體環境的氛圍,也與這些可貴的內涵密切相關。
《聖經‧傳道書》五章18節:「我所見為善為美的、就是人在神賜他一生的日子喫喝、享受日光之下勞碌得來的好處,因為這是他的分。」這經文是對工作之尊貴和神聖性最好的註解。人生能因上帝賞賜的才能,而享受辛勤工作所得的果實,乃是最大的喜樂與滿足。然而,對許多人而言,職場環境不佳、勞動超時、同儕競爭、業績壓力、主管霸凌……都讓工作成為重擔,周而復始,投注那麼多時間在工作,只感到身心疲憊,沒什麼意義可言。
前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先生曾說:「工作就是人生。我人生的意義就是工作,假如沒有工作,我的人生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他套用笛卡兒名言「我思故我在」為「我工作所以我存在」,認為工作使人覺得自己是能幹的、有用的,被社會重視的。
許多熱心服務的義工,雖然沒有支取任何報酬,但是他們卻樂在其中,因為在工作中感受到自己的價值,也因服務受到別人的讚美,獲得極大滿足。這讓我想起母親,在她80幾歲的時候,每回家族二十多人團聚時,她都堅持親自下廚。雖然,她的手藝比女兒、媳婦強得多,吃她煮的美食是極大享受。只是,我們不忍心讓她勞累。最後,兒女還是選擇在旁邊幫忙,讓她盡情發揮。因為,看著兒孫們吃得津津有味,她不僅感到滿足,而且還覺得非常幸福!
工作的確是能給予人價值感、意義感及幸福感的。明晃兄一直是待人仁厚、古道熱腸的人,他透過在職場管理的觀察與實務經驗,將精闢又寶貴的心得集結成書,期待像一位傳道的宣教師,分享如何享受工作幸福感的福音。書中分別由個人省思、組織經營、管理典範等多個面向,說明個體、團隊、組織要怎麼一起努力,確立良好的價值觀;領導者應以身作則、豎立典範,並增進各種關係緊密連結,以共同營造更好的職場氛圍,讓工作環境注入一股充滿熱情的生命力。
我非常榮幸能推薦這本好書,並深信它能為讀者指點迷津,帶來實際的效益與滿滿的祝福。
【推薦序】提升靈性,重新聚焦生命的意義
◎文/杜志挺/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教授
從少年到白頭,我和作者暢談生命和信仰,竟然已經超過了四十年。這次明晃兄將職場的意義和生命力做一完整詮釋,我很榮幸能為本書寫序,作為他四十多年來一脈思緒的見證。
首先,作者要讀者思考的問題是:人生需不需要有目標?這個目標一定要有意義,否則要與不要沒差別,就不算是個目標。《聖經》中的「傳道書」說,一切都是虛空、一切都是捕風;就是說不管是好是壞、努力或不努力,結果不會有什麼不同,這個世界照常運作。所以我們訂下人生目標,努力達成或是達不到,對這世界其實沒多大差別。不過問題不在這個世界而在個人,因為沒有人能將人生走過兩次。
就像本書第三章所提到的少年,提著油將大豪宅逛兩次。第一次少年只注意自己手中的油,怕潑灑出來,很小心地走,結果什麼都沒看到。第二次雖然飽覽美景,但是手中的油潑了。如果有第三次,這位少年一定會走得更小心,既飽覽美景又不潑灑油。不過,人生只有一次,而且沒有選擇,最終都會結束。所以是不是要有意義?其實是在回答自己。
這個世界好像是個三稜鏡。鏡子有三邊,第一邊是個人,第二邊是群體,第三邊是社會。在個人的邊有靈、魂、體三個層面。每個人都希望追求這三個層面的美好。在追求身體的美好上,我們喜愛美貌、健康、舒適、方便等。在追求魂的美好上,我們想要有成就感、滿足感、歸屬感、幸福感等。而對靈的美好追求是人類特有的,我們思考信仰問題、生命意義、人生使命等。在群體的邊,人是群居動物,群體可以小至夫妻或大到企業。人類藉由群體而得以存活、分工,並得到滿足。在社會的邊,則包含了制度、文化、分配方式等多個面向。制度可以有君主制度、極權制度、民主制度等;資源分配方式則對應著資本主義、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或各種修正主義等。
生命其實也存在著一個三度空間的三稜鏡:個人、群體、社會。在這三度空間的任何一個截面,都是一個二度空間的三稜鏡。在這三稜鏡的三個邊,則決定了每個人的生存空間和可能追求生命意義的範圍。例如在一個極權社會,每個人被分配一個角色,歸屬於某個單位。每日勞累工作只得溫飽,此時的生命意義能談的就有限。而當資源豐富,產出多於消耗,角色得以分工,分配漸趨合理,此時的三稜鏡才能折射色彩。如果我們仔細看,在討論職場的生命力時,我們正從三度空間的三稜鏡,截取了一個二度空間三稜鏡的截面。這個截面可以有各種截取角度,所以擁有各種可能。一個三稜鏡的截面代表著我們的生命現況,三稜鏡截面可以跟隨著理念改變,也就是說切下的截面可以有很多可能,可以隨著社會變遷、個人成熟度而改變。
作者在書中告訴我們,藉由生命力的提升,重新聚焦生命的意義。在個人方面要從身體調整為傾向靈性。例如第四章,作者提到可以藉由對死亡不可避免性的認識,強化個人靈性,這點我非常同意。我曾在香港負責EMBA 課程十年,常在第一次上課時告訴這群企業精英,人生終將歸零。當你提升得愈高,歸零的下墮距離愈長,而且會是單獨地、空手地歸零,沒有人能例外。所以我們必須思考:如何讓這段人生最精華的時間,過得最有價值,更懂得敬天愛人。
組織是職場中個體的組合。作者在第六章強調,提高靈性能對組織帶來正面效應。組織的靈性是什麼?當一個組織能讓成員提升內在生命,工作意義和團隊合作就應該能表達出組織的靈性。所以一個組織要有願景,要塑造價值觀,要帶給成員歸屬感、成就感、使命感和聯繫感,這個組織就會是有靈性的組織。
職場生命力的塑造關鍵在於領導者。領導者個人的靈性和價值觀,會決定組織的方向和成就。如何激勵員工、提升效率、具有同理心和同情心、塑造組織文化,和員工的靈性、價值觀結合,是一個領導者的責任。本書的第七、八、九章便帶領讀者在這方面進行深入探討。領導者不只要設立組織目標,負責組織運作,還要帶領組織學習。一個領導者需要在產、銷、人、發、財、資六個重要管理元素,展現靈性管理,並須有正確的倫理判斷,有勇氣帶領組織面對挑戰、突破限制。
最後,明晃兄藉著《喚醒職場生命力》這本書告訴我們,精確切割下來的三稜鏡,可以折射出豐富的色彩、散發生命力,讓你的人生更有意義。作者資料
陳明晃
戴德森醫療財團法人嘉義基督教醫院 副院長 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博士(Ph.D.) 國立中正大學傑出校友 衛生福利部醫院評鑑常務評鑑委員 台灣高階醫務管理師 醫務管理期刊編輯委員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 理事 台灣健康保險協會 理事 精實醫務管理學會 理事
基本資料
作者:陳明晃
出版社: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系所
出版日期:2020-11-06
ISBN:9789869919319
城邦書號:3AB1173
規格:膠裝 / 黑白 / 192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