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
【獨家預購優惠】希望:教宗方濟各親筆自傳
-
錢是虛構的,但我們都選擇相信它
-
世界還能變好嗎?劍橋大學教授談12位時代思想巨人,開展平等、正義與革命的關鍵思考
-
懼胖社會:為何人人對肥胖感到恐慌?體重羞恥的文化如何形成,肥胖歧視如何與各種歧視交織並形成壓迫
-
室內設計手繪製圖必學4【2024最新考題版】:術科詳解必勝全攻略
-
創造力的修行:打開一切可能
-
故事餐酒館:混口飯——一場跨界的食物饗宴(以文字品嘗美食,用圖片微醺歷史,十六位各界重磅級人文歷史專家考據研究,有深度沒難度的飲食文化衝擊!)
-
覺照在當下:泰國二十世紀最傑出女修行者的禪修指導
-
台灣廟宇深度導覽圖錄
-
誰的「國語」?誰的「普通話」?:從官方政策、教育現場、大眾傳媒到常民口說習慣,看兩岸語音標準化如何為社會規範、身分認同與國族政治服務
內容簡介
台灣曾經兩度落入殖民主手中而成為殖民地。一次是在中日甲午戰後被割讓給日本,一次是日本結束對台殖民統治,由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台灣在擺脫日本殖民統治後,迎上前來的是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落後於日本殖民帝國的中國,本書作者將這種比先前殖民時期更加困頓的二度殖民危境稱為後殖民情境。
從日治時期至二二八事件,台灣人的國族認同經歷了極大的轉變。由原本以孺慕中國之情抵抗日本的大規模同化政策,變為誓不做中國人。
作者從司馬翎和雲中岳所代表的通俗文學,六○、七○、八○年代老、中、青三代藝文人士的作品,以及九○年代的青少年和居處弱勢地位的原住民,來評估台灣於後殖民的情境中所從事的文化反省,並由此省思台灣後殖民時期人們的國族認同。
作者資料
盧建榮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州立大學歷史系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並兼任國立台北大學歷史系教授、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教授。 主要專長是中國古代文化史和當代台灣文化史,著有《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台北:麥田,1999)、《入侵台灣》(台北:麥田, 1999)、《台灣後殖民國族認同,1950-2000》(台北:麥田,2003),以及《從根爛起:揭穿學閥舊體制操弄教改的陰謀,1990-2002》(台北:前衛,2002)等書及各式論文、文章百餘篇。 作者於二十世紀九O年代將歐美新史學(即新文化史)引進台灣,除了為文評介此一學風,更有系統地主持譯介工作,使台灣增添數十本西方名著譯作,在使台灣躋身華文世界史學文化工業的領先地位上,功 不可沒。此外,作者不僅開學術新風氣,還身體力行,取史學先進國之治學進路,研究中國與台灣的歷史,這使得讀者在閱讀其作品時深感別開生面。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