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
多重宇宙:量子力學、超弦理論、9+1維度時空,人類對宇宙的最新真相探究
-
聽見老樹的呼救:從阿里山吉野櫻、柳營老榕樹到草屯鳳凰木⋯⋯橫跨全台的「搶救老樹」紀實,走進傷病現場,重啟人與自然的生命對話
-
大腦持久力:IQ高、過目不忘就是頭腦聰明嗎?——腦科學家告訴你維持「大腦韌性」更重要!
-
你的身體,不可或缺的分子:賀爾蒙、營養素、基因、酵素......210種維持人體機能的生物圖解
-
探索時間之謎:從天文曆法、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
-
邏輯解謎:150+謎題、4週大腦訓練,讓頭腦越玩越靈光!
-
萬物的名字:博物學之父布豐與林奈的頂尖對決,一場影響日後三百年生物學發展的競賽【普立茲傳記類獎】
-
與眾不同的大腦:為什麼我們能理解科學和藝術?電腦與AI會影響大腦的演化嗎?
-
鹿角蕨日記簿:栽培與觀賞
-
麵包有可能是負三個嗎?用最有趣的方式認識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的數學觀念、應用與啟發
內容簡介
為什麼大腦會創造音樂呢?為什麼有些旋律會讓人想翩翩起舞?為什麼有些簡單的歌曲,有時卻能傳達出深刻的情感力量?
我們總以為藝術是奢侈品,而不是必需品;是社會的產物,而非演化的產物。然而,音樂的創造能力卻是人類演化的重要轉捩點;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音樂形式。音樂只是一種奢華的享受,還是一種生物的基本需求?在《腦內交響曲》這本精彩的書中,作者揭露音樂與大腦的連結。他表示,早期人類並未區分音樂、舞蹈、儀式和宗教的不同──這些都是同一個活動中的一部分,會運用到整個大腦的意識區;語言、動作、視覺、情感、聽覺、觸覺、社會互動全都包含在內。作者主張,音樂之所以必要,正因為它涵蓋許多不同的大腦部位;音樂使大腦的各個部位調和,也讓我們與他人的大腦調和。
《腦內交響曲》帶領我們進入現代與古老的表演及儀式,從音樂與大腦的連結解釋我們常有(或較不常有)的經驗。作者從神經科學與人類學的角度,探討各種不同的音樂風格,從葛利果聖歌到現代的嘻哈音樂一應俱全。透過大膽的學術性論述,《腦內交響曲》剖析人類生命中一股重大、熟悉、但難以理解的力量,提供一番銳不可當的新視野。
作者資料
威廉‧班宗(William L. Benzon)
認知科學家,《社會與演化系統期刊》(The Journal of Social and Evolutionary Systems)之編輯委員,並著有《視覺造影:二次電腦革命》(Visualizations: The Second Computer Revolution),也是音樂團體「歐亞非聯盟」(AfroEurasian Connection)創始人之一。
基本資料
作者:威廉‧班宗(William L. Benzon)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科學新視野系列
出版日期:2003-06-23
ISBN:9789867747983
城邦書號:BU0038
規格:416頁 / 15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