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課:啟發比爾.蓋茲創業原力,矽谷祕傳70年禁書,潛能激發必讀經典,「祕密」書中引用多達16次(暢銷百年經典 全新譯本)
-
股市肥羊:從低收入戶到8500萬資產
-
超前部署賺好股:報酬是靠耐心等待出來的,用16年獲利58倍
-
投資金律(新版):建立必勝投資組合的四大關鍵和十八堂必修課
-
把時間買回來:讓你一本驚醒、一本初衷的經管奇書
-
哲哲的ETF投資絕學:「下殺買、上漲賣」,左側交易 讓我從賠500萬到賺1151萬!
-
高效人生工作法圖解:GTD、子彈筆記、原子習慣、PDCA,重新理解30個生產力實作方法
-
大會計師教你從財報數字看懂經營本質【增訂版‧全新案例】
-
增員攻略:比銷售更值得努力的事
-
慢飆股台積電的啟示錄(全新增訂版):發現一流企業的長相和深度投資價值
內容簡介
曾經在原油市場創造209%報酬率、有高達八十億美元部位可操的交易員,卻在賓拉登被格斃、油價無預警暴跌後,在原油市場重重摔跤,導致所屬公司倒閉。但他卻能在一兩年內重新站起,並在市場上獲得亮眼成績……
這種大風大浪的故事,不僅是交易員的真實寫照,更是整個交易世界的縮影。長年在華爾街打滾的記者凱利,從每個環節深入描寫這些極其低調的交易菁英,為你構築這祕密國度的真實面貌!
「凱利深切了解從新聞傳播、做手操盤到基金經理人的推波助瀾,是如何緊密結盟的相扣環節。」
——盧信昌(國立臺灣大學 國際企業學系暨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談到全球金融市場時,大多人想到的是股票和債券、創投、高科技股IPO……。至於原物料商品呢?原油、黃豆、銅和小麥?簡直乏味到無以復加。
原物料商品交易菁英就是希望你這麼想。
雖然早在美索布達米亞時代,人類就懂得針對原物料商品價格波動從事交易,但直到近十餘年,這類交易才真正躍上巔峰。2000年代原物料價格大幅飆漲,終於使得世人不由得質疑生活必需的原物料成本受到蓄意操縱。
那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世界?
凱利透過幾名「隱形操盤手」引人入勝的故事,揭露了避險基金、銀行、經紀商和監理者分別在這個激烈波動的市場中扮演的角色,你可以看到……
◎美國著名通緝犯馬克.李奇創辦的企業如何精心策畫一項規模無比龐大的併購案,甚至找來英國前首相布萊爾解囊相助;
◎曾經默默無聞的窮小子如何精準預測08年石油的高點與低點,而每天面對市場巨幅漲跌的他,心態穩健到「太太永遠看不出今天交易成果是好是壞」;
◎一個莽撞、自大的人受達美航空之聘來整頓該公司的燃料避險業務,但他卻繼續透過自己的帳戶從事交易,令人質疑……
奇特的性格與戲劇般的經歷,讓這些頂尖的菁英身上更多了些魔幻色彩,若你想知道更多關於這金融史上最精采篇章之一的事,請跟著描寫功力被《時代雜誌》以「精準如外科手術般」讚譽的凱利走進這神秘國度吧。
【口碑推薦】
◎王文靜(商周集團執行長)
◎黃國華(財經作家)
◎盧信昌(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暨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內文試閱
皮耶.安杜蘭對目前持有的八十億美元原油部位非常放心,所以,一整個早上,他都待在倫敦的別墅裡,和個人教練一起進行筋肉強化訓練;例行訓練結束後,他悠閒地讀著彭博資訊電腦終端機螢幕上的資訊,一邊嚼著精益蛋白質食物和土司。那一天是二○一一年五月五日,賓拉登剛被格斃不久,動盪的中東政治局面,似乎注定推高能源價格。
中午時,安杜蘭悠閒地散步到距離他住家不遠的避險基金辦公室。一整個早上,布蘭特原油期貨(Brent crude‑oil futures,這個原物料商品市場的標的是歐洲北海鑽取的石油,也是他最關注的市場)價格都在每桶一二○美元出頭盤旋,他因此感到有點惱怒。早在幾個星期前,他就看好原油交易價格會上漲,但這一陣子,它的走勢卻讓他頗為失望。儘管如此,由於這時美國市場剛開盤不久,交易還非常清淡,故他依照既定行程,在交易辦公室樓下的一間會議室,和《金融怪傑》(Market Wizards)系列書籍的作者會面。
兩人的會議進行約一個小時後,安杜蘭接到他公司某個交易員傳來的一封緊急郵件,那個交易員表示,他才剛離開座位去喝杯咖啡,回來後就赫然發現布蘭特市場下跌了二.五美元。以倫敦下午盤的交易來說,這是非常大的波動,更何況是在短短一個小時內發生,難怪那個交易員對眼前的情況感到極端困惑與為難。
但安杜蘭卻老神在在。他深知原油市場的波動性向來非常大,這樣的起伏並非史無前例。一直以來,他都能悠遊自如地善加利用這種市場波動來獲取利益,例如,有一次,他到醫院做某項手術,甦醒後,發現布蘭特原油價格一如他原先的預測,上漲了十美元。因此,他以平常心面對眼前的情況,繼續和那個作家聊著。他向對方敘述他的交易哲學,也說明自己如何將這套哲學應用到他的避險基金─藍金資本管理公司。這家公司因精準預測到二○○八年原油市場的高點和低點而遠近馳名,具體來說,當年的一個精準判斷,讓藍金公司成為史上最成功的原物料商品避險基金之一。
但樓上又接著傳來大量的電子郵件。布蘭特原油又多跌了幾毛錢,接著再跌一美元。安杜蘭的團隊紛紛湧進交易員聊天室和網際網路,希望取得足以解釋這波下殺走勢的資訊─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增產了嗎?還是因為美國釋出戰略石油準備(Strategic Petroleum Reserve)?但沒有人找到相關的訊息。而就在這個混亂的過程中,藍金公司虧掉了幾億美元。這下安杜蘭再也無法保持專注了,那個作者終於也忍不住問他:「為什麼你一直在看黑莓機?」
安杜蘭草草結束這場會面,急忙趕上樓。他旗下兩名年輕交易員尼爾.帕戴爾和山姆.西姆金(Sam Simkin)坐在各自的電腦前,看起來十分焦急。布蘭特原油期貨在一個小時內跌了好幾美元,而這項原油期貨連番下跌的走勢,也對市場的其他環節形成了明顯的壓力。十幾年來,幾乎每天都浸淫在能源產品交易活動裡的安杜蘭(現年三十四歲),幾乎未曾感受過那麼大的壓力。他打電話給其他幾個交易員,想了解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同時也多發了幾封簡訊出去,但還是沒有人理出頭緒。
無論是什麼原因,眼前的局勢都對藍金公司不利。安杜蘭和他合夥人目前共持有八十億美元的部位,其中多數部位是用借來的資金建立的,而這些部位只有在原油價格上漲的情況下才會賺錢。貸款的保證金只有二十四億美元,所以,如果藍金公司在市場上的虧損超過二十四億美元,那它實質上就等於破產了,而以原油價格當時的走勢來看,那個結局突然好像不是不可能發生。
於是,安杜蘭轉身對他的交易員說:「先賣出價值幾億美元的部位!看看市場的反應再說。」
帕戴爾和西姆金開始忙亂地敲著手上的滑鼠按鍵,迅速透過各自的電腦螢幕完成交易。他們賣出布蘭特原油的期貨及它在美國的對應產品─西德州中級原油(West Texas Intermediate,簡稱WTI,這項產品的價格是隨儲存在奧克拉荷馬州的原油現貨的價格波動)合約。雖然原油價格向來主要受區域原油供需因素影響,但市場參與者對未來價格走勢的不安感受,經常會一覽無遺地表現在期貨市場的價格波動上,因為諸如藍金公司等避險基金,會根據本身對未來幾個月或幾年內的原油價格漲跌預測,在期貨市場上進行投機操作,而這些活動都會影響價格的波動。
要在不多損失一毛錢的情況下,一次在市場上結清幾十億美元的交易部位,其實極端困難。在一般較平靜的交易日,如果有人一次賣出大量的合約(每一單位合約都連結到一千桶石油現貨),其他交易員就會猜測後續可能對方有更大的部位要拋售,於是迅速跟進,希望能搶先賣掉自己手上的原油合約,這當然會導致價格惡性循環般地進一步下跌。尤其是在波動激烈的交易日裡,大量的賣單會使價格遭到更嚴重壓抑。
五月五日那天,藍金公司掛出的初步賣單似乎真的導致市況進一步惡化。布蘭特原油的價格繼續下跌,而這一檔避險基金的交易員也深深感受到,他們每敲一下滑鼠按鍵,價格就又多跌一些。一陣兵荒馬亂的幾個小時後,布蘭特原油價格下跌了六美元,接著是七美元,幾乎完全沒有止跌跡象。
不過,停止拋售的代價更非安杜蘭所能承受,因此,他要求交易員暫停二十分鐘後再繼續賣出。他的目的是指望他們的暫停賣出,能讓市場稍微平靜一些。辦公室裡一團混亂,市內電話和手機響個不停。競爭者和朋友們全都急著打聽進一步的訊息,也有人想釐清各種流言蜚語。所有人都在問:藍金破產了嗎?記者圈也急著了解這個問題的答案。因為所有人都知道,安杜蘭向來喜歡豪賭,而且,大家也都清楚他的風險管理向來比較鬆散。
布蘭特又繼續跌了一美元、五十美分、一美元,簡直是「跌跌不休」。藍金公司也繼續賣出它的部位。到了那天倫敦時間下午七點半,也就是美國市場即將收盤時,每單位的布蘭特合約共跌了將近十.四美元,這是史上最大的波動。雖然終於可以趁收盤暫時喘口氣,但安杜蘭還是驚魂未定。經過統計,藍金公司那天共賣掉了價值三十億美元的部位,老實說,在這麼緊迫的情況下能賣掉這麼多部位,已經有點出乎他的意料。不過,該公司當天的虧損也高達五億美元,更糟的是,它手上還有五十億美元的市場投資部位,而且全是賭原油將上漲的部位。
安杜蘭在那個五月天裡所經歷的一切,足以讓任何一個優秀的交易員威信掃地。不過,對原物料商品交易的世界(在這個領域,一小群影響力強大的參與者不惜承擔龐大風險,針對實體原物料如原油、玉米和銅的期貨價格進行鉅額的投機交易)來說,巨大的市場波動和因此而產生的鉅額利得與損失,卻是見怪不怪。
「Commodity」一詞在口語上是個被濫用的字眼,它被用來泛指各種極端容易取得、幾乎完全以價格來買賣的瑣碎事物─如衛生紙、牛奶、乾洗劑等。然而,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字眼,實體原物料商品(physical commodity)卻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這些商品是農業、工業和商業的必需基礎材料。布蘭特原油或一般常見的大宗穀物─二號黃玉米─被稱為原物料商品(這個名稱讓人聯想到容易取得且不是太有價值的東西)的原因是,無論是在北海何處開採的石油,或任何一塊田地上栽種的玉米,其化學構造全都相同。
一如衛生紙和乾洗劑,那些原物料商品也都是根據價格來買賣。不過,原油和玉米等原物料商品的價格,其實是交易員所謂「基本面」要素的副產品,基本面要素眾多,包括鑽取或栽種這些原物料商品的成本、從產地將商品送到買方手上的運輸成本、特定時間點的買方人數、其他地點的產量多寡,以及那個時間點的買方所開出的具體價格等。
原物料商品市場聽起來或許很深奧,不過每個人都至少聽過其中一、兩種。汽油和原油是其中很重要的兩種商品,另外,廣泛用在iPhone、空調產品電線,及美國一分錢硬幣中少量使用的銅(目前的硬幣多半是用鋅鑄成的),則是另一項重要的原物料商品。再者,幾乎每個人都會消耗玉米、小麥或穿著棉花相關製品。其他比較不那麼眾所周知的原物料商品如因難以捉摸而被稱為「稀土金屬」(rare‑earth)之一的鈰(cerium)元素,其實也被廣泛用在諸如雪茄打火機和電影照明燈泡等通俗用品上。
一般認為,早在很久以前,世人就透過財務投機交易─也就是本書的主題─來賭原物料商品價格的波動。例如,三千多年前,蘇美農夫就懂得搶在作物收成以前,先承諾以一部分收成來交換白銀。那種協議就是現代交易員所謂的「遠期交易」(forwards),史上第一種書面語言(楔形文字)就有記載這種協議。
這種以未來交割為目的的原物料商品交易模式,延續了幾個世紀之久,從古羅馬時代、義大利商業化都市,一直到一六三○年代交易鬱金香花莖的荷蘭交易員,都從事這種交易。後來,原物料商品交易隨著英國殖民主義者傳到美國。隨著一八四八年芝加哥交易所成立,這種交易也漸漸正規化;而在一群更專業的業者一個半世紀的努力奉獻下,這種交易變成愈來愈成熟且精密的虛擬交易。不過最終來說,原物料商品交易本身也是一種專用的利基工具,例如,對隔年(就算是個歹年冬)穀物收成沒有把握但又想確保可靠收入的農夫、平日仰賴特定種類金屬來製造產品的企業為了事前鎖定較低成本,以避免價格大漲導致邊際利潤縮水等,都會善加利用這種交易。長期下來,最需要這類交易的城市不斷創立新的原物料商品交易所,參與這個領域的人也因規避原物料商品風險的需求逐漸成長而增加。
到了二○○○年代,原物料商品交易更蔚為一種新時尚。在一般與專業投資人的積極投入下,原物料商品合約市場的成交量和波動性雙雙大幅提高。「掛牌」市場("listed" markets)─在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和亞特蘭大的洲際交易所(Intercontinental Exchange)等處交易的合約─的成交量,從二○○二年的大約五億筆暴增到二○○八年的二十億筆。
約略在同一段時期,原物料商品合約櫃檯市場(over‑the‑counter market)未到期合約的帳面總金額,更從約八千億美元暴增到超過十三兆美元。這個市場的交易方式是:各方透過電話和電腦(也就是交易所外交易,off the exchange),交易一系列連結到原物料商品現貨的奇特金融商品。曾幾何時,原本總規模只約當全球有價商品總值的零頭的原物料商品合約市場,突然變得風靡一時。
然而,在二○○○年代中期以前,多數投資人還是從未認真考慮將原物料商品納入個人的投資組合,故原物料商品投資的規模相較於股票、債券和外匯而言,依舊是小巫見大巫,因為一般人還是偏好比較單純且容易買賣的商品,如股票和美國國庫券。不過,原物料商品在二○○○年代的幾項長足發展,終於促使投資人改變心意,其中之一當然是原物料商品價格大漲,讓眾人無法不受吸引;另一項發展尤其關鍵:華爾街方面給予原物料商品相關的推銷工作非常優渥的薪酬,銷售人員當然也就不遺餘力地吹捧那些產品。
在二○○○年代初期至二○○八年年中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前,高盛原物料商品指數(Goldman Sachs Commodity Index,以下簡稱GSCI,約當於股票市場裡的標準普爾500指數〔Standard & Poor's 500 Index)的原物料商品指數,後來,標準普爾公司在二○○七年買下這個指數,並在指數名稱前冠上該公司的名號)組成合約的價格,上漲到接近原本的三倍。其中,原油期貨價格上漲到原先的三.五倍,玉米期貨也達到三倍的水準。即使是黃金價格都上漲接近一倍(黃金是一種古怪的原物料商品,它通常只有在股票下跌時期,才會有好表現,但這一次黃金上漲期間,股票的表現卻也相當火紅)。
那段時期的原物料商品市場可說是「隨便買、隨便賺」,而且從州政府退休基金到散戶投資人全都雨露均霑,前者為了分散投資部位風險(將資金投入不相關的市場)而開始將原物料商品納入投資組合,後者則是為了透過原油價格飆漲來獲利,而大量投入原物料商品,只不過,散戶投資人到加油站加油的費用也因原物料商品價格飆漲而比以前貴很多。GSCI及其他原物料商品指數的業務人員到處鼓吹,宣稱這些產品是分散投資組合風險的重要管道。另外,一系列複製股票交易模式但連結到黃金與白銀等貴金屬的證券,也讓一般人變得空前容易從事原物料商品投資,當然,原物料商品市場義無反顧的上漲走勢,更讓拒絕加入這股潮流的人看起來像傻子。
作者資料
凱特.凱利(Kate Kelly)
《紐約時報》暢銷書《快打旋風》(Street Fighters)作家,負責CBNC的華爾街相關報導。她在《華爾街日報》工作十年,曾獲得一座李文史東獎(Livingston Award)和兩座傑瑞德羅伯獎(Gerald Loeb Awards),目前和家人住在布魯克林。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