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2025周年慶
目前位置:首頁 > > 文學小說 > 翻譯文學 > 歐美文學
呼叫助產士:關於生命、喜悅與艱困年代的真實故事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售出20多國版權,三部曲英國暢銷逾100萬冊,美國暢銷10餘年! ◆改編之同名影集收視為BBC近10多年最高,集集破1,000萬人次,擊敗《唐頓莊園》、《新世紀福爾摩斯》! 五○年代倫敦東區小人物勇敢迎向苦難與希望的故事,經過歲月的遞嬗,依舊散放熠熠動人的光輝。 五○年代,倫敦碼頭區的生活極為艱辛。惡劣的居住環境、貧病交迫的貧民窟、龍蛇雜處的妓女院,正是芳齡二十二歲成為助產士的作者珍妮佛.沃斯所目睹的世界。沃斯不僅在此遇見了志同道合但性格迥異的同僚與修女,也逐漸融入當地居民的生活,一窺這些人物時而令人哀傷心碎、時而鼓舞人心的生命故事。 不論是每次生產都得面臨母嬰雙亡的危險,卻始終不放棄希望的佝僂症婦女布蘭達,或為逃離家暴搭上前往倫敦的渡船,卻淪落風塵最後被迫與新生女兒分離的十五歲小妓女瑪麗,或是在腦震盪的情況下早產,卻因護子心切而奇蹟恢復意識的多產婦女康奇塔,,都彰顯出女性的母愛與堅韌。 透過作者躍然紙上的文字,讀者彷若來到二戰後的倫敦,進入髒亂擁擠、殘破紛亂的街坊,目睹最真實的庶民生活。逃過二次大戰魔爪的人們在飽受戰火摧殘的狹窄公寓裡,勇敢迎向苦難與希望的故事,見證了大時代下人性的光輝與美好。

導讀

〈導讀〉 當助產士成為熱門影集的主角


◎文/黃于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社會系博士候選人)

  英國廣播公司(BBC)每年都會推出令人期待的優質影集,但是只有少數可以順利跨越國界,成為其他國家觀眾也引領期盼的節目。根據珍妮佛.沃斯的「助產士三部曲」編劇的「呼叫助產士」影集,便是這樣的佳作。

   這部BBC自評為該公司二○○一年來最成功的影集,自二○一二年一月開播第一季後,每個週日晚上吸引超過一千萬名英國民眾守在電視機旁觀看,也榮獲二○一三年英國電視精選獎、國家電視獎以及英國影藝學院電視獎等大獎。這部影集更紅過大西洋,在美國公共電視網(PBS)播出後,獲得《華盛頓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各大報的好評,觀眾的回應也都很正面與熱烈。二○一三年五月PBS播放第二季最終回次日,電視娛樂新聞「今夜娛樂」(Entertainment Tonight)專文盛讚「呼叫助產士」是當時正在美國播放的BBC影集中最好的一部,勝過「唐頓莊園」與「新世紀福爾摩斯」。瑞典、挪威、冰島、芬蘭、西班牙、希臘、澳洲、紐西蘭的電視台也紛紛和BBC簽約取得播映權,台灣的公共電視也於二○一三年年初播放第一季影集。

   相較於近年不少以醫師為主角、醫院為背景的重口味、戲劇張力強的美國電視影集,例如「急診室春天」、「實習醫師」、「怪醫豪斯」,「呼叫助產士」這部以一向低調的醫護照顧者助產士為主角的影集,何以會在英美如此受歡迎?從報紙影評、觀眾在影集官方網頁上的留言,以及個人的觀賞經驗,至少可以歸納出三個理由。

   第一是故事內容的豐富度與寫實風格。這部影集的腳本,即沃斯女士的三部曲,本身就是一部生動精采、有狄更斯風格的二十世紀英國社會史與小人物生命傳記穿插的縮影。當中記錄了工人階層的家庭生活、社區裡的互動;貧民窟裡隨處可見的疾病與貧困;所謂的現代避孕科技(特別是避孕丸)普遍使用前,女性面對頻繁的懷孕與無止境的育兒、家務;以及教會協助底層生活者時的努力與限制。

   面對二次戰後倫敦碼頭工人社區困苦的時代背景,「呼叫助產士」說故事的方式真切而不矯情。透過片中主角助產士Jenny Lee的第一人稱旁白,誠實地述說來自英國中上階級的年輕助產士們對於社會底層生活的無知與錯愕。近距離直視這些在貧窮與髒亂中掙扎的人們,助產士們一開始覺得勉強。但是教會的信念與和社區民眾相處的經驗,特別是來自於工人階級家庭的信任與尊重,讓這些助產士逐漸學會謙卑、體會到這是一份意義非凡的工作。她們選擇接受與協助,而非評價她們服務的對象。

   第二個引起觀眾熱烈迴響的是助產士這個特別的醫療專業。在影集中,修女和助產士擔任整個社區的生產照顧工作,包括孕婦家訪、社區診所的產前檢查和二十四小時隨時待命的接生工作;只有在特殊案例或緊急情況時,才會請醫師支援或是將產婦送到醫院。值得點出的是,片中呈現了透過個案負責制(caseload midwifery)---即每位婦女從產前照護、協助分娩、產後探視,都是由同一位助產士負責---助產士、教會修女得以與被照護婦女建立一份屬於女性的、特殊的親密感和信任關係。正是這樣特別的醫病關係,使這部以女性人物、女性情誼為主軸的影集,成為動人的劇情片。

   這樣細膩忠實的呈現以產婦為主體、也依照產婦身體狀況主導的生產過程,非常具有女性主義自我賦權的精神。影集官方網頁與臉書粉絲頁面上有許多觀眾回憶自己或母親當年生產時就是找助產士協助,多數都肯定那是非常特別、親密的生產經驗。不少在一九五○年代執業的助產士或護士也熱情地分享當年執業時的照片,跟著影集進行了一趟難得的時光憶舊之旅。

   第三個受歡迎的理由是這部影集在製作上的細膩與專業。當年因為她的文章而催生出沃斯女士助產士三部曲的助產系講師泰芮.柯茨(Terri Coates),成為這部影集的專業顧問,協助製作團隊在劇中如實地回復當年助產士執業相關的設備、技術、流程等細節,甚至到街景的安排、民宅內部的擺設,都顯示了製作團隊對於該片歷史背景細節的認真求證。柯茨的助產學院學生也在接生的場景中擔任替身演員,特別是協助一些接生過程中手部動作的拍攝。

   除此之外,「呼叫助產士」作為一部受歡迎的影集,裡面當然也有款款愛情、有宗教情懷、有超越禁忌的愛、有英式幽默、有尋找自我等等淡而有味、動人心弦的情節。BBC在第二季創下更高收視率後宣布,將於二○一四年推出第三季。有記者問道影集編劇海蒂.湯馬斯(Heidi Thomas)是否會有創作劇本的壓力,她說一點也不會,因為沃斯女士的三部曲有太多故事可以讓她發揮。

   的確,筆者雖然在看完兩季影集後才開始閱讀三部曲,卻絲毫不會感到不耐,反而深深為原著更豐富的內容與親切的寫作風格所吸引。這部打動人心的回憶錄,值得大家細細品味。

內文試閱

  聖雷蒙德助產士協會的助產士們,在位於倫敦碼頭區貧民窟內最貧窮的地帶工作。十九世紀後半,在碼頭區流行霍亂、傷寒、小兒痲痺症及肺結核的期間,她們還是孜孜不倦的工作,是當地唯一值得信賴的助產士。二十世紀初期,她們經歷了二場世界大戰;一九四○年,當倫敦的碼頭區遭遇密集的空襲時,她們仍然堅守著自己的工作崗位,在防空洞、教堂的地窖及地下車站接生嬰兒。她們將自己的人生投注在這份需要努力不懈,並且無私奉獻的工作上,因此整個碼頭區的區民全都認得她們,居民們不只對她們抱持著尊崇與景仰的態度,言談間更是充滿真摯的情感。

   這就是我初次認識的聖雷蒙德.諾納托斯助產士協會:一個修女的分支機構、完全信奉並謹守清貧、貞節與順從的誓言,同時也是合格的護士和助產士。最後,我成了這個團體的一份子,這個出乎我意料的結果,卻成為我人生中最重要的經歷。

濃霧

  康奇塔.華倫即將生下第二十五個孩子。康奇塔又向修女們預約了在家生產,並且申請了產前拜訪。容光煥發的康奇塔依舊十分健康,而且在懷孕二十四週前,單從身材也看不出她已經懷孕。這次和上次一樣,無法確定她的懷孕期,但她年紀最小的女兒是一歲大。藍滿懷期待的興奮表情,看來就像他才剛要迎接他的第二個或第三個孩子一般。

  沒人知道康奇塔為什麼會走到後院,她可能是滑倒在結冰的地面上,或者是因為濃霧而被某些東西絆倒。她想必重重的摔了一跤,並且由於輕微的腦震盪,而有一段時間躺在冰冷的水泥地上。當時屋裡只有一個不到五歲的孩子,因此一直到其他孩子放學後,才發現恢復了意識並且正在地上爬行的康奇塔。這時,她才在孩子們的攙扶下起身走回屋子。

   康奇塔在那晚臨盆。修道院在十一點半時接到電話,由於是我負責的案件,所以我被叫去接聽電話。那一刻,我嚇呆了,不只是因為康奇塔早產,更因為外頭的天氣狀況。我要怎麼去萊姆豪斯?電話中,一個比較年長的孩子向我大致描述了康奇塔的狀況,我問的第一個問題是:「你打電話給醫生了嗎?」他打了,但醫生不在家。「繼續打,因為你母親可能受傷了。如果有腦震盪的話,她的體溫會明顯下降,除了接生以外,她還會需要一些醫療處理。你立刻再打電話找醫生。另外,我和醫生要去你家可能會花上一點時間。」

  才過了一會兒,便有二個警察騎著自行車抵達。二台自行車前後都裝上了非常明亮的大燈,分別照亮前後約二碼的距離。我們靠著人行道前進,二個警察則是分別在我前後護送。由於路上沒有其他車輛,因此我們可以用非常驚人的速度前進。

   十五分鐘內,我們就抵達了華倫家。我上樓來到康奇塔身旁。她的臉色非常蒼白,不時發出呻吟,而且眼睛下方有些亮粉色斑點,體溫三十九度多。康奇塔的脈象微弱且斷斷續續,因此我起初無法測出她的脈搏,但在更仔細量測後,測出脈搏是一百二十下。我也幾乎量不出她的血壓。她的呼吸微弱而急促,一分鐘大約是四十次。我靜靜看著康奇塔,幾分鐘後,她開始陣痛。這次的陣痛似乎很強烈,她的表情由於疼痛而扭曲,喉中還迸出一陣尖銳的呻吟。儘管她睜著眼,但我不認為她有辦法看到任何人。

   我問麗茲,醫生知不知道這裡的狀況。她說,醫生已經接到通知,但他目前正在其他地方出診。因此,華倫家的案件改由另一個醫生接手,但就連這個醫生也去出診了。這個時間似乎倫敦所有的醫生都極為忙碌,這個城市的濃霧的確是名符其實的凶險。

   我告訴他們,我們得盡快安排康奇塔入院。我去找那二個警察商量這件事後,一個說他會打電話給醫院,另一個則是保證會嘗試聯絡當地的家庭醫師,如果找到人的話,就會護送他來這裡。不過,救護車要怎麼抵達仍是懸而未決的問題。

   我回到康奇塔身旁後,便開始陳列出接生用具。我很有可能得獨自面對一個早產且身受重傷的女人。

  我想判斷康奇塔正處於哪個分娩階段,卻沒有辦法讓她躺好。我只能藉由子宮收縮的強度和頻率,來評估她目前的分娩狀態。而她目前的子宮收縮頻率大約是每五分鐘一次。我試著聽診胎心音,卻聽不到任何聲音。

   「寶寶還活著嗎?」藍問。

   我不想說得太直接,因此模稜兩可的回答他:「不確定,不過看來不像。因為你太太今天不僅受了風寒,甚至還陷入昏迷,所以她現在感冒了。這些都會影響到胎兒。而我目前聽不到胎心音。」

   康奇塔目前所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以她目前的生產階段而言,嬰兒通常是處於胎位不正的狀態。嬰兒通常是頭先娩出,若是臀部先娩出,生產的難度就會比較高。若是枕橫位或肩先露的情況,嬰兒更是無法產出。胎頭通常會在第二十六週後,才會下降到骨盆的部位。一個二十八週的嬰兒,已經大到足以在子宮收縮的推擠下,堵住子宮頸。這時,如果沒有透過手術的處理,將會導致嬰兒死亡。我試著透過觸診來確認嬰兒的胎位,但卻毫無所獲。如果可以進行內診的話,我就能確定胎位,但我們根本無法說服康奇塔配合。

   我只能等。每一分鐘似乎都變得很漫長。現在康奇塔的子宮收縮是每三分鐘一次,心跳加快到每分鐘一百五十下,呼吸變得更加微弱了。我無法測量到康奇塔的血壓,只能祈禱著很快就有人來通知我們,醫生或者是救護車抵達了。可是這些事都沒有發生。除了康奇塔在子宮收縮期間的輕微呻吟外,房間裡鴉雀無聲。

   子宮收縮逐漸增強後,康奇塔開始尖叫。那是我此生所聽過最可怕的聲音。我實在很難想像,她正在發燒而且虛弱不堪的身體,竟可以發出如同來自體內深處既淒厲又駭人的尖叫聲。康奇塔不斷尖叫,她空洞的眼神帶著狂亂的恐懼,聲音在牆壁和天花板間不斷震盪。她朝著藍亂抓,並在藍的臉上、胸膛和手臂留下許多的血痕。藍試著抱住康奇塔,安慰她,但她根本無法平靜下來。

   我感到無助。我不敢讓她服用止痛藥來減輕疼痛並保持平靜,因為她的脈搏和血壓異常,任何藥物都可能會要了她的命。我想,如果嬰兒的胎位正常,她還有機會活下來,如果是枕橫位,而救護車又遲遲無法抵達,她就會死於難產。我根本無法靠近她身旁去觸摸她的子宮,甚至無法抓住她的腳,她就像一頭掉進陷阱的野獸似的瘋狂掙扎著。

   可憐的麗茲看來似乎嚇壞了。藍懷抱著深切的愛意,依然不斷試著抱住康奇塔,並且安撫她。康奇塔像隻鬥牛犬似的使勁咬住藍的手臂。藍雖然沒有失聲尖叫,但還是痛得皺起眉頭,滿臉冒汗。不過,他並沒有試著去扳開康奇塔的嘴巴,或把她推開。我擔心康奇塔可能會咬斷藍的肌腱,幸好她後來放開藍的手,並倒向床鋪的另一側。

   隨後,一切忽然結束了,就像剛發作時那麼突然。康奇塔發出一聲可怕的尖叫,猛力一推,血水、嬰兒、胎盤等全湧出到床單上。接著,她全身乏力的往後倒下。

   我感覺不到康奇塔的脈搏,她的呼吸似乎也停止了。但我可以感覺到她的心跳,因此我使用聽診器檢查,確認她的心跳雖然微弱且不規則,不過依舊持續的搏動。嬰兒的膚色泛紫,看來似乎毫無生命跡象。我從梳妝台上拿來腎形大盤子,把所有東西全撈進盤裡,再把盤子放回梳妝台。

   我說:「我們得盡快清理她的身體,讓她感到暖和舒適,這會有助於她目前的狀況。麗茲,妳幫我拿幾條溫暖的乾淨床單,以及二壺熱開水。我要立刻檢查產出的胎盤是否完整。如果我們可以讓她喝點熱飲的話,對她的身體會有幫助。最好可以準備一些熱蜂蜜水,如果可以在裡頭加入一茶匙的白蘭地更好。目前最重要的是處理她的休克狀態。我們現在只能祈禱她的出血狀況不會再惡化。」

   藍走到門外下達一些指示,同時安撫他那些驚慌的孩子。麗茲和我開始清理康奇塔身子下方骯髒的床單和布巾。才過了一會兒,藍便拿著乾淨的床單和二壺熱開水走回房裡,麗茲和我則是試著移動床上那具癱軟的軀體,讓她可以用舒服的姿勢躺著休息。

   藍走到梳妝台,麗茲和我背對他忙著照顧康奇塔。隨後,我們聽到了抽氣聲。

   「他還活著!」

   「真的嗎?」我大喊。

   「真的,他還活著。寶寶還活著,他正在動。」

   我衝向梳妝台,看著腎形盤上那灘血污:那灘血確實在波動。我屏住氣,隨後看到躺在血污中的小東西動了動腳。

   天啊!我差點就淹死他了。

   我伸手抓住嬰兒的腳踝倒置,嬌小的身體幾乎無法讓人感覺到他的重量;他的大小大約如同我曾經抱在手上的新生幼犬。我的腦海中迅速閃過許多念頭。

   「我們得要立刻夾住並剪斷他身上的臍帶。然後,我們得讓他保持溫暖。」

   是個小男嬰。

   我感到十分內疚,五分鐘前我就該夾住他身上的臍帶了。如果他不幸喪命,就完全是我的錯了。但沉浸在良心的自我譴責毫無益處。我夾住並剪斷臍帶後,藉由觸診他脆弱的胸腔,確定了他正在呼吸;他安全度過了這場劫難。藍已經把一條小毛巾用熱水浸濕。我們替男嬰穿上衣服。他輕輕的動了動頭部和雙手。我們三個人全目瞪口呆的看著這個小生命,因為我們都沒看過這麼小的嬰兒。我想到我應該清理他喉嚨裡的黏液,卻又擔心自己會弄傷他。無論如何,拿起導管時,我才發覺導管太粗了,根本無法放進他的嘴裡。即使是正常的嬰兒,強行把導管放進他的嘴裡也不恰當。因此,我一手將他抓起成幾近倒置的姿勢,再伸出一根手指輕輕摩擦他的背部。

   我沒有照護早產兒的經驗,所以也不知道該怎麼處理。但直覺告訴我,應該要把他安置在溫暖安靜的場所,而且最好能提供一個幽暗的環境,以及頻繁的餵食。不過,房間裡沒有嬰兒床,嬰兒要安置在哪兒好呢?就在這時,原本靜靜躺著的康奇塔開口用西班牙文問道:「孩子,我的孩子,我的孩子在哪?」

   我們彼此互望。我們原本以為她睡著了或陷入了半昏迷的狀態,看來她不僅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也想要看看她的寶寶。

   「我們得讓她看寶寶。麗茲,妳告訴她,嬰兒很小,大家都得要非常小心。」

   麗茲告訴康奇塔後,康奇塔露出微笑,並疲倦的嘆了口氣。藍從我手中接過寶寶,並坐到他妻子身旁。他把寶寶托在手上,湊近康奇塔眼前。由於康奇塔的眼神曾經有數分鐘呈現失焦和空洞的狀態,因此我不認為她看到了孩子,或者清楚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因此她應該會預期看到一個足月的孩子。我聽到麗茲再次向她解釋:「寶寶很小。」

   康奇塔瞇著雙眼,想看清楚藍托在手上的小東西。每個人都可以看出她費了很大的勁,而她的意識也逐漸清醒。接著,她突然抽了口氣,顫抖著伸出手觸摸她的寶寶。她微笑,並呢喃著:「我的寶貝,我親愛的寶貝。」她的手就這麼擱在藍的手上,緩緩入睡。

   就在這時,機動小組抵達。

延伸內容

不只是另一種選擇——沃斯的助產江湖


◎文/郭文華(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

  二○○六年六月日本國會通過「健保構造改革」法案後,大阪發生以下的事件:一位即將臨盆的孕婦,詢問過十九家醫院後仍無法找到病床生產,最後竟在等床位時在浴室中產出胎兒。這個類似二○○三年邱小妹的人球事件(日本稱為「出產難民」),不但凸顯長久以來醫事人力的缺乏,也讓本來便甚囂塵上的「醫療崩壞」說法更加盛行。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強迫「在家生產」的情境,與當時不得不出手協助的救護車人員;它們喚起很多婦女早已遺忘的生命經驗:叫產婆或助產士來接生。《呼叫助產士》便是這樣一本書。它是初出茅廬的助產士沃斯與她的倫敦回憶,二○○二年推出時造成一股旋風。她感性但不濫情的筆觸刻畫出一個個交織著喜悅與擔憂的生命,修道機構與底層社會的活潑交會,為一九五○年代英國的公共衛生與助產技藝留下鮮活的紀錄。

   在她的筆下助產不是生物醫學化(bio-medicalization)下婦女的另一種生產選擇。從科技與社會研究(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udies)的角度看,這段貴重歷史也為搖搖欲墜的英國國家健康服務(National Health Service)提供改革的另類出路。當少子化成為「常態」,婦產科乏人問津,保險面臨嚴峻的財務危機時,這本書提醒讀者檢查氾濫下適當科技的重要,更呼應以社區為中心,以家庭醫學為核心的基層衛生價值。沃斯的工作印證了這一點:她不只是一個助產士,更是公衛團隊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社區健康營造的一環。

   力挽追求極限醫療,但忽略社會紋理與衛生需求,失速崩壞的健保制度,或許就從這本發人深省的小書開始。

作者資料

珍妮佛.沃斯(Jennifer Worth)

曾於英國霍丁皇家巴克希爾醫院接受專業護士訓練,後移居倫敦接受助產士培訓,結業後調派至懷特查佩爾的皇家倫敦醫院擔任病房護士,也曾調至伊斯頓的伊麗莎白.加勒特.安德森醫院工作。 1973年辭去護理職後專心研習音樂,翌年榮獲倫敦音樂學院音樂教師執照,曾至英國和歐洲各地巡迴演出。 退休後才開始動筆寫作,雖然14歲即輟學,從未受過高等教育,卻以真實生動的文筆,刻畫出過去身為護理人員時所目睹五○年代英國倫敦人民生活景象。 令人惋惜的是,作者已於2011年與世長辭,無緣得見據其回憶錄改編之同名BBC電視劇。 著有: 助產士三部曲之一:《呼叫助產士》(Call the Midwife, 2002) 助產士三部曲之二:《濟貧院的陰影》(Shadows of the Workhouse, 2005) 助產士三部曲之三:《再見,倫 敦東區》(Farewell to East End, 2005) 相關著作 《再見,倫敦東區:助產士們的最後榮光》 《呼叫助產士:關於生命、喜悅與艱困年代的真實故事》 《濟貧院的陰影:市井小民堅強求生的感人故事》

基本資料

作者:珍妮佛.沃斯(Jennifer Worth) 譯者:楊士堤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漫遊歷史 出版日期:2013-06-05 ISBN:9789862723791 城邦書號:BUB008 規格:平裝 / 單色 / 368頁 / 15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