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家預購優惠】希望:教宗方濟各親筆自傳
-
世界還能變好嗎?劍橋大學教授談12位時代思想巨人,開展平等、正義與革命的關鍵思考
-
錢是虛構的,但我們都選擇相信它
-
懼胖社會:為何人人對肥胖感到恐慌?體重羞恥的文化如何形成,肥胖歧視如何與各種歧視交織並形成壓迫
-
室內設計手繪製圖必學4【2024最新考題版】:術科詳解必勝全攻略
-
創造力的修行:打開一切可能
-
故事餐酒館:混口飯——一場跨界的食物饗宴(以文字品嘗美食,用圖片微醺歷史,十六位各界重磅級人文歷史專家考據研究,有深度沒難度的飲食文化衝擊!)
-
覺照在當下:泰國二十世紀最傑出女修行者的禪修指導
-
台灣廟宇深度導覽圖錄
-
誰的「國語」?誰的「普通話」?:從官方政策、教育現場、大眾傳媒到常民口說習慣,看兩岸語音標準化如何為社會規範、身分認同與國族政治服務
內容簡介
延伸內容
當頭棒喝的新典範
◎文/卜大中(《蘋果日報》總執筆)
看完這本書稿,好像被當頭打了一棒。不是打昏了,而是打醒了。
我一直是亞當.史密斯和富利民(M. Friedman)學派的信仰者,相信管得越少的政府,是越好的政府;而自由市場是自動調節價格的看不見的手。我忽略了其中人性因素造成的干擾,可能比政府的干擾還更為害。
運轉成功的自由市場其實需要一個假設性的前提:每個人基本上都是善良和正義的,至少要有基本的社會責任感。但是,二○○八年金融海嘯的成因讓我們大失所望,原來一小群貪婪、自私、操作技術高超的華爾街金融專家們(例如高盛公司),就可以一手翻雲,一手覆雨,煽動起全球性的金融災難。政府還拿全民天文數字的納稅錢去給他們紓困,因為他們「大到不能倒」;而他們發給自己的年終紅利竟達數十億美元,極端無恥。他們毫無羞恥心、對受連累而破產民眾毫無同情心與罪惡感,還公然鮮車怒馬,招搖過市,對新興主張政府管制的意見冷嘲熱諷。
這些人的惡形惡狀讓我覺察到,公共事務還是需要人性作為基礎。經濟學原先是討論人性與經濟的學問,但經濟學科學化之後,主張價值中立,擺脫對人性的關照,固然成為有利於經濟發展的科學與技術,但若自私貪婪的因素進入而沒有控制機制,後果很恐怖,無異率獸食人。
這本書的後半部就在討論公共事務與人性、道德的關係。前面則討論基本的道德(善惡與正義)問題。我們一般的道德教誨還停留在前現代的世界裡,像是儒家、基督教、佛教等,但是本書推著我們進入後資本主義和後社會主義的後道德議題裡,像是氣候變遷、環境災難、資訊爆炸、基因改造、多元文化、種族融合等全新的分配正義與道德問題。
有段時間,演化生物學(或社會生物學)流行把人類道德意識的來源解釋為基因互助有利於彼此生存。我也是信徒之一。本書也介紹了這種道德起源論,但作者批評基因決定論及「互利原則」還停留在猜測階段,尚無確定的認識基礎(反例很多,像是猿猴類互殺、人類戰爭)。作者認為,構成我們道德世界的,不是基因或利益,而是理由。
本書牽涉的學問領域廣得嚇人,哲學無疑是基本工夫,其中很多部份的敘述氣氛類似桑德爾的《正義》,然後加進生物學、社會心裡學、神經生物學、人種學、動物學、經濟學、政治學、人類學等。作者相信人性具有善的本能、人有道德需求、道德對人類的生存與演化極為重要等。由於全球化的效應,人們越來越無法處理快速全球暈染的重大事物,像是金融風暴,而人性的自私與貪婪,也很難單純以道德教誨可以駕馭,必須仰賴大政府來進行正義與福利的分配與危機的控制。
作者總結各門科學做出結論說,我們的道德由四項元素構成:直覺的道德感、我們的基本原則和信念、對充實滿足生活的嚮往,以及在意他人對我們的尊重。作者提出這四點結論用以涵攝各門學科對道德片面的、見樹不見林的摸象之說。
有趣的是本書一筆帶過東方倫理教誨對道德內化的看法。雖然蜻蜓點水,但也觸及像密宗那樣涉及靈性的開竅點。《榮格與密宗的29個覺》這本書可以補充理解個體化過程與自性諸多神祕的內在聯繫與相互效應。但《無私的藝術》引證多門科學領域,不介入神祕主義與靈性議題,是它保持強大說服力的原因之一。
本書還討論了為什麼不該有戰爭,首先批駁了戰爭爆發的基因散佈理論:「男人越好戰,傳宗接代的機會就越少」;其次否決了我們生物性黑暗面的擴大。但為什麼有戰爭?作者認為是由於缺少強而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霍布斯觀點)以消弭爭端;其次是領域資源的爭奪。他總結認為戰爭不是侵略本能的社會與政治的延伸,而是非理性的、被操縱的恐懼感作祟。作者分析為什麼「人是善的,但人們是惡的」,認為是「從眾」的心理壓抑了為惡的罪惡感,戰爭時善良的人互相殘殺,與從眾有關。
作者與桑德爾一樣,被學術界歸類為「社群主義」(雖然他們不喜歡)思想家,是對新自由主義的反動。主張市場和道德密不可分,反對社會中立,經濟中立,力主政府來建立經濟秩序,阻止人民在市場的競爭中道德淪喪。他提出「經濟人文主義」,主張從政府到中央銀行都要遵守一個信條:「社會要遵行公平、正直、關懷、照顧、誠實和信任的正確價值」。
建議閱讀本書後也閱讀《正義》,尤其到後段時兩人的主張幾乎一致,例如呼籲人們思辨共善的新政治:公民精神、犧牲、服務;市場須有道德限制;貧富差距縮小、團結並加強公民品德;互相尊重的道德對話。本書作者也認為重點在於培養新的態度和倫理。政府的責任不是減少而是增加,尤其要嚴格監督金融機構的危險遊戲。
這是新一回合西方(新)自由派與(新)保守派的鬥爭,接續至少五百年的戰火。此書高舉社群主義的大旗,讓保守派見識到對手新的思想武器。保守派如何應戰是西方思想史上的有趣話題。且讓我們拭目以待。也許今年11月的美國大選之前就可以看到雙方亮出的新觀點之刃。
這本書顛覆了傳統的思惟與見解,應該是金融海嘯的痛苦和啟發,呼籲恢復失去很久的「社會愛國主義」,培養公民匡時救弊,捨我其誰的責任意識。聽起來很教條、很老套,但一股反省的思潮已在歐美興起,正由邊緣進攻中心。台灣的問題呢?我們的普列希特和桑德爾在哪裡呢?
善,從問心無愧做起
◎文/陳長文(國內知名律師)
「如果整個政治體系都腐爛了,而只是淪為滿足私欲的口號、結黨營私、享受特權、恣意專斷,那麼再好的民主都沒有用。」
當我在這本《無私的藝術》書中讀到這句話時,一種心有戚戚焉的感覺油然而生。作者點出了民主政治發展至今的一個核心難題,而台灣的民主政治,似乎也宿命地面臨了同樣的難題。而這也是當今民主國家的人民,對政治與政治人物日趨不滿的主因。太多的口號、黨爭、特權,讓民眾失望。
就以今時今日的台灣而言,不能夠說不民主開放,然而在民主開放之餘,社會的整體道德是否因此而提升?自由的社會帶動了思想的解放,但也在功利至上的資本主義邏輯下鼓勵了貪婪;執政者的權力來自選民的賦予,這在理論上會讓施政貼近民意,可是人民對政治人物卻又普遍的不信任,其理何在?
本書所引述的例子雖以歐美為主,但看在台灣的讀者眼中,也會甚有同感。細閱後當可發現,民主制度的不效率,當非台灣所獨有;但另一方面,這些課程連歐洲國家都尚在學習,也表示了民主成熟的漫漫長路。而中間很多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其實我們對民主政治的不滿,也未必能全部歸咎於政治人物的能力不足或太重私欲。構成社會的群眾本身對於公共問題產生了雙重標準、言行不一的矛盾,也是民主社會開始僵滯、偽善與無效率的重要因素。甚至,我們可以這樣說,人民所不喜歡的政治領袖,也是在民主制度下被人民所一票一票投出來的,政治領袖何嘗不是一面投射人民意向的鏡子,當人民群體出現了對公共政策的雙重標準,政治領袖開始變得言行不一,也就不那麼令人驚訝了。
例如:作者提到,盧森堡 在二○○八年時,提出了一個新的環保政策,對排碳量低的汽車予以補貼,對排碳量高的汽車提高稅率,結果引發了史無前例的抗議行動。
盧森堡的人民向來具有環保意識,他們的知識水準也當然知道個人交通工具對環境造成很大的負擔;再從收入水平的比較來看,盧森堡的汽車稅在西歐已經是最低的了。那麼,富裕而重視環保的盧森堡人民,對於一個符合其善意和長期利益的政策,為什麼會如此反彈?
不久之前,政府因為調高油電價格而引發了民怨,台灣的油電價格在鄰近國家中偏低,這和盧森堡的例子頗有相似之處。書中的一個問句是,對於「既擔心全球暖化又煩惱汽油漲價」的人們,能夠有什麼(民主)政治可言?
處在台灣,我們可以再提出許多類似的問句,例如「既擔心都市公寓老舊的安全問題又煩惱都更對個人財產權的剝奪」、「既擔心簽訂FTA的急迫又煩惱國內弱勢產業的保護」、「既擔心兩岸的對立又煩惱兩岸交流可能的統戰」、「既憂心人才欠缺又要對在大陸優秀大學畢業的台生學歷甄試」。當台灣的人民(甚或民意代表)處於這樣的矛盾的時候,我們能夠有什麼政治可言?
客觀來看,台灣的確處在不同立場的內耗之中,任何重大的改變都舉步維艱。繼續這樣下去,台灣的競爭力還能夠在消耗多久,是讓人不得不憂心的問題。
而把視野再擴大,書中提到了復活節島,據說該島本來是森林茂密的島嶼,後來統治者砍伐森林來製造石像,導致資源匱乏、文明瓦解。而這個例子又何嘗不能投射到現今的世界呢?現在人類一年所使用的石化燃料,地球需要兩百萬年才能形成。當這個趨勢不改變的時候,未來的地球,必然也會成為一個大的復活節島。
這些在本書中俯拾可得的豐富例子,既向我們揭示世界所面臨的普遍問題,也同樣的可讓我們反思台灣的處境與困境。
在本書中,作者從道德的源頭出發,探討「善」的本質和形成的途徑,從實驗去驗證人類行為的隱性準則,並且因此而擴大到對社會現象的解析。書中既往前探討人類行為的「第一因」,又向後預測民主制度的未來,論述深入淺出,是一本難得的佳作。
要改變行為,必須先了解行為的原因。作者認為,人類的道德由四個元素構成:直覺的道德感、我們的基本原則和信念、對一個滿足的生活的嚮往,以及在意他人對於我們的尊重。假設「直覺的道德感」由基因或形而上的人性本質所決定,很明顯的後三者與後天的建構息息相關。
絕大多數人都自認善良,但也很難理直氣壯的說自己一輩子從未做過不善的事,這種矛盾演變到極端,就是純樸的中年男子搖身一變為納粹的劊子手,或者是戰場上種種殘忍的劣行。人類的道德標準有時是相對的,取決於和他人的比較之上,一件不義的事普遍存在時,脆弱的人,有時就會把這種「普遍的不義」當作自己同流合污的正當性,這又是一種人性的難題。
個人要在德性上進步,或許第一個關卡就是要承認自己是不理性的,承認自己的好惡會被環境左右,這時我們該做的就是一方面要慎選自己所處的環境,同時創造一個有益發揚人類德性的環境。換言之,我們很難期待所有人置身於普遍的不義時,仍能保有出汙泥而不染的純善的秉性,既然如此,讓自己離開不義的環境,甚至更進一步不要讓普遍的不義發生,對社會來說,就變得更為重要。
最後,究竟「善」是什麼?有沒有一種「善」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呢?這是一個接近於宗教的問題。也是一個在哲學上被爭論無休的問題。但若問我這個問題,我會提供一個「操作性的定義」:若一件事做起來讓自己「問心無愧」,更不擔心「公諸於世」,那就可當作對自己個人來說,最基本的「善」吧!
也許,當每個人先從這微觀的、個人的、基本的善做起,那麼有一天宏觀的、整體的、無遠弗屆的至善世界,就會有接近實現的時候。
作者資料
理察.大衛.普列希特(Richard David Precht)
理察.大衛.普列希特(Richard David Precht) 哲學家、政論家、德語哲普明星級作家,被媒體譽為「圖書界的米克傑格(滾石樂團主唱)」。 1964年出生於德國索林根市(Solingen),1994年於科隆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其後幾乎任職過德國各大報及電台,並獲得《芝加哥論壇報》記者奬學金。目前擔任呂訥堡大學(Leuphana Universität Lüneburg)哲學名譽教授,以及柏林漢斯艾斯勒音樂學院(Hochschule für Musik Hanns Eisler Berlin)哲學與美學名譽教授。 2000年榮獲生物醫學大獎。第一本哲普著作《我是誰?》一鳴驚人,榮登《明鏡週刊》非文學類排行榜冠軍、德國Amazon不分類冠軍,在榜上蟬聯三年以上。之後的《愛情的哲學》、《無私的藝術》皆為國際暢銷書,共被翻譯超過四十種語言。自2012年起,他在德國電視二台主持自己的哲學節目《普列希特》(Precht)。 他於2015年開始進行一段哲學史的長征,於同年出版《認識世界:西洋哲學史卷一》,隨後陸續出版《認識自己:西洋哲學史卷二》、《做你自己:西洋哲學史卷三》,第四冊已於2022年在德國出版。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