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
律師帶你看校園大小事: 老師和家長必知的44個霸凌防制和性平觀念指南
-
室內設計手繪製圖必學4【2024最新考題版】:術科詳解必勝全攻略
-
聖城大馬士革的滅絕與重生:1860年敘利亞大屠殺與現代中東的建立
-
黃金的傳奇史:拜金6000年,黃金如何統治我們的世界
-
黎智英傳:從億萬富翁,到中國最懼怕的批評者
-
為無聲者發聲:達賴喇嘛的七十年和平抗爭,守護西藏及其人民的自由與權利【首刷限定尊者扉頁印簽】
-
戰爭論圖解【經典新校版】
-
查無此史:哥倫布沒有發現新大陸?印度其實沒有咖哩?西班牙人沒有滅掉阿茲特克?深度尋訪歷史上最「偉大」的謊言與真實
-
看懂世界的1001個符號:解析標誌、神祕象徵、文化密碼與視覺隱喻的圖像指南
-
記憶之城:不一樣的京都
內容簡介
哲學慣於瞻前顧後,是左鄰右舍的眼光,是昨日爽約的老友、大後天未必成行的雨。
㊣ 哲學講師、專欄作家,繼《電玩哲學》後的「醒」腦新作!
點一盞思考光明燈,穩固而漸進強化你的邏輯核心肌群,哲學新力量——朱家安以哲學論趨勢,透析生活裡的微渺大局!
㊣ 五大生活提問,三十種無解腦炸時刻,用哲學預防議題謀殺!
「殺人償命,天經地義?」「你被詐騙,因為貪心?」「厭女就是討厭女性?」「言論自由也會傷害言論自由?」……善用邏輯力,難關都是假議題!親切無門檻,哲學濾鏡下的世界,讓人相對寬心!
橡皮擦都有存在的意義,那我們人類呢?
當我們談論哲學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道德乘以慣性加矛盾加成見減愛除以存在,有些問題關乎定義、有些問題太情緒化、有些問題沒人在乎、有些問題攸關生死、有些問題未免太左……
安安!這裡很多問題!!
我們沒理由認為道德價值已經進展到終點
道德價值需要時間進展,許多現在的普世價值,像是「自由」和「平等」,在過去並不普世。人類的道德觀在歷史上不斷變動,我們有把握現在已經走到完滿終點嗎?說不定我們的看法在一百年後的人類眼中,依然非常落後。就像我們看過去的人類裹小腳那樣。
我們沒理由認為我們已經看見了所有錯誤
人類的認知能力還在進展中,意味著社會上現存的錯誤我們雖然察覺得越來越多,但尚未窮盡。……要主張人類社會已經達至道德終點,我們得要認為自己已經辨認出社會上的所有錯誤並且加以改進。我們真的有自信能嗎?
■迎戰生活的哲學思辨∣不同於科學或數學,哲學無以藉由公式或實驗求解,而是在生活的縫隙裡,不斷堆疊提問,透過各種詮釋脈絡,尋求心中的良善,促進我們想要的社會,避免成為不期不待的人。哲學非食材,卻處處入味、越陳越香;哲學亦非律法,道德的罪,總有討論空間。我們每天睜眼即是哲學。哲學是一塊冰、一棵樹,無處不在,無所不是,哲學題讓人如臨大敵,我們持續對生命製造迷霧,迷霧鎖住眾多子題,時間一久問題越積越大,終究返回內心。不設法求索,止不了知識的癢。朱家安從日常子題推動論述,引領讀者進入哲學的生活,探究不同提問形成之因果,從自我與人際關係延展至社會面,談權利義務、價值觀、歧視、道德難題、言論自由等議題,以深入淺出的文義與例證,見微知著,推敲難以規避的哲學命題及其出路。
目錄
吶──前言
■咦──有些問題關乎定義
如何討論「定義」?
宗教是什麼?
青菜有心靈嗎?
心靈和靈魂有什麼不同?
如何算是譴責受害者?
勤勉和禮貌都是好事,渣男跟破麻一樣糟糕,對嗎?
■呃──有些問題太情緒化
為何不相信鬼的人還是會怕鬼?
殺人償命,天經地義,對嗎?
看新聞看到生氣,合理嗎?
為什麼學歷鄙視很蠢?
你被詐騙,是因為你貪心,對嗎?
我講笑話你沒笑,是你沒幽默感,還是我沒幽默感?
當喜劇冒犯人,該罵嗎?
■啥──有些問題沒人在乎
笑話需要優越感嗎?
如何面對難纏的懷疑論者?
若作者已死,藝術品還有正確的「擺法」嗎?
連橡皮擦都有存在的意義,那我們人類呢?
為何不該把AI講得好像有心智一樣?
人類遲早會相信AI有意識,因為人類想要AI有意識
當我們談及時間,我們談的是時間嗎?
■嘶──有些問題攸關生死
為何這麼多人相信墮胎傷身體?
人類有權創造生命嗎?
為何女人可以墮掉男人的受精卵?
為什麼墮胎其實是一種宗教自由?
不能自由殺人的社會,還算自由嗎?
當你殺人,你也拋棄生命權了,對嗎?
■噢──有些問題未免太左
為何有特權的人都不認為自己有特權?
為何社會對女人外貌管得特別多?
厭女就是討厭女性,對嗎?
「厭女」不該譯成「厭女」嗎?
我們都有平等的言論自由嗎?
當「言論自由」傷害言論自由,我們能怎麼辦?
現在社會還不夠進步嗎?怎樣才夠?
內文試閱
〈你被詐騙,是因為你貪心,對嗎?〉
每當詐騙案件引起社會注目,就會有人主張:這些受騙的人就是太貪心、太愚蠢,若當初不貪不笨,就不會受騙。然而,將受騙訴諸於貪心和愚蠢,都不合理:「訴諸貪心」通常只是馬後砲,缺乏實用性,無法推論出有用的行為指引;「訴諸愚蠢」則有害正常的社會互信。
「因貪受騙」的因果分析
說人因為貪而遭致損失,這是一個「因果宣稱」,主張貪是損失的原因之一,並且也暗示一個「反事實預測」:若當初不貪,可能就不會損失。
因果宣稱和反事實預測常常成對出現,這很正常,我們人類探究因果關係,主要就是為了預測未來,幾個例子──
•沒戴口罩近距離談話,是染肺炎的原因之一╱若你當初有戴口罩,可能就不會染疫
•出門前沒檢查口袋,是忘了帶鑰匙的原因之一╱若當初有檢查,可能就不會忘記帶鑰匙
•等級太低,是打不贏菁英怪物的原因之一╱若當初有把等級練上來,可能就能打贏
從上述例子我們可以看見:
1.這些反事實預測都成立,並且他們可以有效幫助人了解如何避免染疫、忘記帶鑰匙和卡關。
2.我們很容易說明為什麼這些反事實預測有實用性:因為他們對應的因果宣稱成立。例如,因為沒戴口罩的近距離談話可能導致你染上肺炎,所以戴口罩或避免近距離談話能讓你遠離肺炎。
考察了這些例子,我們很容易進一步認為,當一個因果宣稱成立,跟他對應的反事實預測就會有實用性。畢竟掌握因果關係,就能預測未來,對吧?
我認為事情沒這麼簡單,讓我們從一個虛構案例說起。
「生理時鐘啟動!」來挑戰了!
生理時鐘啟動!
「生理時鐘啟動!」是我虛構的綜藝節目遊戲,挑戰者在不看時鐘的情況下默數三十秒然後按下浮誇的紅色大按鈕,現場會顯示按按鈕時真實的秒數,若挑戰者在一至三十秒間按下按鈕,會得到跟秒數相同數量的千元大鈔,若超過三十秒才按按鈕,就只能空手回家,並且會受到主持人大肆嘲笑。
在「生理時鐘啟動!」裡,最棒的情況就是你剛好按到三十秒。若沒這麼剛好,二十九、二十八、二十七或者二十五秒也不錯。但若想按三十秒結果超過時間,那就虧大了,什麼也得不到,還會被笑。
若參賽者在「生理時鐘啟動!」裡為了按三十秒而超過時間,主持人可能會虧他,說他「太貪心」。這說法大家應該都會同意,因為相應的判斷看起來沒有什麼問題──
因果宣稱:過於貪心,是他在「生理時鐘啟動!」遊戲裡挑戰失敗的原因之一。
反事實預測:若他當初別這麼貪心,可能就會挑戰成功。
你很難反駁這個反事實預測,特別是當你就是那個失敗者的時候。然而,對其他等待登場的挑戰者來說,就算他們把這個反事實預測放在心上、甚至刺在手掌上,這對於成功挑戰「生理時鐘啟動!」的幫助也非常有限。原因很簡單:「生理時鐘啟動!」的難點在於挑戰者不知道三十秒到來的準確瞬間,光是知道自己可能因為貪心而拖過三十秒最後空手而歸,是沒有用的。而且說到底,哪個參賽者不知道自己「可能會因為拖過三十秒而得不到任何獎金」?當你給參賽者這個建議,只是在重複大家都知道的事情而已。
「不要貪心」這種建議沒有實用性
在「生理時鐘啟動!」裡,若你缺乏準確的時間感來知道自己距離第三十秒有多遠,那光是知道「不要貪心」是沒用的。這案例讓我們知道,就算某個「因果宣稱」成立,因此相對的「反事實預測」也成立,這並不代表這個「反事實預測」有實用性,能幫助人做出正確決定,因為我們可能缺乏關鍵資訊,來從「反事實預測」推論出有用的行動指引。
這也讓我們知道,「不要貪心」這建議無助於提升「準度」。當你接受「不要貪心」的建議,或許你會把自己某些行動的數值修正得小一點(在「生理時鐘啟動!」裡比較早按按鈕、在吃到飽餐廳吃少一點),但問題在於,你並不知道這個修正會讓最終數值變得更好還是更壞,例如,這個修正過的數值確實有可能讓你按到三十秒而不是三十三秒,但也有可能害你按到二十五秒而不是二十八秒。
當然,對於已經在「生理時鐘啟動!」裡落敗的挑戰者來說,「不要貪心」看起來是很合理的建議,因為他們擺明了就是超過三十秒才按,所以數值往下修正是合理的。然而問題是,在一個挑戰的結果揭曉以前,我們根本就無法判斷眼前的挑戰者是否應該依循「不要貪心」的建議去把數值往下調整。是的,你當然可以說,對於所有超時的參賽者來說,「不要貪心」的建議都很合理,但這只是一種「倖存者偏誤」。
換句話說,對於尚未按按鈕的挑戰者來說,「不要貪心」沒有意義,而對於已經落敗的挑戰者來說,「不要貪心」只是馬後砲。說不定上一個按到二十九秒的贏家其實比下一個按到三十一秒的輸家更加貪心,只是他的時間感也更快,兩者剛好抵銷。
「生理時鐘啟動!」遊戲案例跟柬埔寨詐騙事件並不完全對稱,但有一些可以比較之處──
1.對於挑戰失敗的人和受詐騙的人來說,確實我們都可以說,若他當初「不要貪心」,就不會有此下場。
2.然而這完全是馬後砲。若一個人急迫想賺錢,結果受詐騙,大眾會說他貪心;若一個人急迫想賺錢,結果真的掌握到了「看似很扯但是是真的」的機會,那麼他會成為成功樣版,不會被譴責貪心。若貪不貪心之間只有運氣的差別,那譴責運氣不好的人貪心並無意義 。
3.這種事後判斷無助於預測。若有兩個人面對內容不同但賺頭差不多的賺錢機會,在你看來兩個人同樣貪心,你無法僅用他們貪心的程度去判斷他們到底誰會真的賺到錢,誰會遭受詐騙。不管是對當事人還是其他人來說,「不要貪心」都沒有實用性,無法推論出行為指引。
4.就像「生理時鐘啟動!」的參賽者需要的不是「不要貪心」而是更準的時間感,潛在詐騙受害者需要的也不是「不要貪心」,而是正確的資訊。
當然,若你人在機場,眼前就有一個擺明受詐騙的人正要取機票,或許你會認為不管怎樣都該把他攔下來。不過就算是在這種情況,提供正確的資訊應該也比譴責他貪心還合理。而要是他不願意面對真相,相信自己真的受詐騙,對於這種防衛心理,最好的說明也不會是貪心,而可能是資訊不對等、確認性偏誤、自尊和面子。
討論完貪心,現在我們來看看愚蠢。
被騙代表你笨嗎?
許多人覺得被騙很丟臉,這是為什麼詐騙受害者往往不願意求援和報案,也是為什麼有些人會容忍自己受到「感情欺騙」。對一些人來說,受騙就跟被欺負一樣,展現出自己的弱點和不足,然而真是如此嗎?
當你被騙,通常代表你受誘導搞錯實情,並可能因此蒙受損失。若我們把「掌握實情」當成一種「認知成就」,顯示人的認知表現卓越,那搞錯實情似乎顯示相反評價。
然而,要評價一個人的認知表現,不能只看他所相信的是否符實,初步來說至少有這些考慮──
1.人很容易光靠結果來評價別人,然而有時候你只是矇對,這顯示的是運氣的表現而不是認知的表現。
2.人的認知表現除了相信,也包括不相信。如果不管如何都照單全收的人認知表現有問題,那不管如何都拒絕相信任何事情的人認知表現也有問題。多疑的人看起來比較聰明,但那只是看起來。
3.有些時候手上最合理的線索指向的方向剛好不是正確的方向。而一個人手上有哪些線索,通常並不光看你有多少認知能力,也看你有多少錢、多少心力、是否在該議題耕耘十年等等。魔術師通常能成功騙到觀眾(以觀眾無法推測出的方式達成魔術效果),因為觀眾手上的線索全部都是魔術師安排的,你身為觀眾這件事情,註定你很難不「受騙」。人能搞對哪些事,取決於手上有哪些證據,若人手上有哪些證據取決於人的權力而非認知能力,那當人搞錯事情,就不是認知能力的包。
不要相信就好了……是嗎?
相信會吃癟,不信就不會吃癟,所以這是最終答案嗎?
恐怕不是,因為「相信非事實」會帶來損失,「不相信事實」也會。在冠狀病毒疫情期間,全球各地都有許多確診者,要是他們當初不那麼鐵齒,而是合理的相信專家對防疫的建議,就不會確診。
換個方向想,關鍵或許不在於信與不信的差別,而是在於是否「受別人影響去改變信念」。我們有能力騙人去相信某些事情,也有能力騙人去不相信某些事情,對吧?想一下詐騙集團是怎麼說服你不要打165的。
如何維持合作?
不過,我們也不太可能拒絕受別人影響去改變信念,因為這是文明的基礎。人類至今累積的知識、發展的技術和開創的傳統,都是無數人合作得來,若你拒絕受別人影響去改變信念,你就無法參與合作協助改善人類社會,也無法享有人類社會生產的果實。
若將人類社會視為一個大型的合作,信任人的人是高度合作者,欺騙人的人則利用其他人的合作傾向得利。如果合作的效率很重要,我們會建立監察制度,並懲罰和驅逐那些犯下重大欺騙的人。而事實上我們也是這樣做的:社會上許多資源用於防止欺騙。如果所有人都不欺騙,我們能多出許多資源,讓所有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人能靠欺騙得利,是因為其他人願意信任彼此,成為社會裡的合作者。我們不能說信任的心態有什麼問題,因為信任帶來的合作是人類文明的基石。我們大概也無法說人總是有責任去判斷,或者總是應該要有能力去判斷誰值得信任,因為如前文所述,有時候正確的判斷仰賴運氣,而錯誤的判斷不能歸咎於認知能力。
在公領域信任合作系統而非個人
坦白說,我們在生活中實踐的多數合作,也不是源自我們有辦法辨認合作對象本身是否值得信任。你肚子餓,你打開APP點外送,三十分鐘後餐點送到,你請外送員放在門口就好。察覺哪裡怪怪的嗎?你並不認識外送員,不知道他是怎樣的人,而事實上若他願意,輕易就能對食物動手腳。
在這案例裡我們並不算是具體上信任個別外送員,而是普遍上信任由外送平台、店家和外送員組成的系統。而我們知道這個系統還沒有出現會危及食物安全的問題,是因為我們相信若真有這問題,自己當天早上滑手機時就會從社群網站上看到瘋傳的新聞,或者在APP上看到店家的評分下降(事實上你大概也不會真的「看到」,因為評分下降之後的店家恐怕不會出現在畫面上,就像評分下降之後的外送員恐怕不會接到單)。
同樣的,我們也不需要信任在超商幫我刷卡的個別店員,或者寄送掛號信因此能得到我印章圖案的郵差,我不需要知道他是誰、有什麼品行紀錄,我只需要有足夠線索確認超商和郵政系統尚未崩潰就行。
為什麼譴責受害者不是好主意?
當然,基於明顯的原因,上述說法比較難適用於被朋友、家人、伴侶背叛這類私領域問題。不過不管是在公領域還是私領域,我們都有一些理由不譴責受害者「未克盡認知責任」,或者軟弱或愚蠢。在本書前段,討論過「譴責受害者」的問題,現在我們可以進一步補充──
1.私領域的關係也受到社會刻板印象和社會劇本影響,在權力上有不同分配,這讓特定的操弄手段更容易成功,例如近年大家討論的PUA。
2.大致上,「公開承認自己受害」跟吹哨有同樣功能。不管你是希望公領域有更健全的合作方案,還是希望在私領域藉由八卦掌握更合理的交際選擇,你都會希望其他人勇於吹哨。
最後,我想稍微拾人牙慧來讓這則討論有個比較正面的結尾──
心理學家康尼科娃(Maria Konnikova)研究騙術,但自己依然樂於信任別人,在《人慈》(Humankind: A Hopeful History)裡,歷史學家布雷格曼(Rutger Bregman)描述康尼科娃在詐騙議題上的說法:「接受並承擔你偶爾就是會被騙的現實,會好得多。那是為了享受『一輩子信任他人』這種奢華所要付出的一點小小代價。」名演員基努李維(Keanu Reeves)曾說他「不想活在善良被視為缺點的世界」。一個「特性」是不是缺點,取決於世界實際上樣貌如何,而後面這件事情是我們可以改變的。
作者資料
朱家安∣哲學作家。 多年來面無表情地致力於哲學教育,雖然人稱「雞蛋糕腦闆」但其實不受兒童喜愛;雖然喜歡《血源詛咒》但其實打得很爛。 著有簡單易懂的哲學書《哲學哲學雞蛋糕》、《画哲學》、《電玩哲學》,以及同性婚姻爭論的論點分析書《護家盟不萌?》。譯有《來問問哲學家》、《電玩的本質:遊走於真實規則與虛構世界的藝術》。現任:「哲學哲學雞蛋糕」站長、「Readmoo讀墨電子書・閱讀最前線」專欄作家、「udn遊戲角落」專欄作家、「與點堂」哲學講師。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