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社會科學 > 教育
用五感學習:那一年,我到學校學種菜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 用五感學習:那一年,我到學校學種菜

  • 作者:川上康介
  • 出版社:臉譜
  • 出版日期:2012-08-09
  • 定價:260元

內容簡介

再徬徨的心靈也能在田畦裡的五感學習中找到勇氣和方向 認真面對、穩健成長,每天進步一點點,有一天會發現自己信心滿滿…… 從這所學校的菜田裡培養出的學生會讓人相信這個道理。 瀧井種苗是日本最大、全球排名第四名的種苗公司,其附設的園藝專門學校位於日本滋賀縣,是一所專收十八歲~二十四歲學生的農業學校,近年來成為日本父母努力想送孩子去就讀的學校,甚至許多頂著高分成績的學生寧願捨棄進入頂尖大學與企業的機會也要選擇念這所學校。因為,來這裡就讀的學生在短短的一、兩年內,一定能以超乎常人三倍的速度成長、蛻變。 學生在這裡學習什麼?又學到什麼? 本書作者川上康介在一次的採訪體驗中和這所學校的學生接觸,過程中令他訝異的是「一個二十歲的年輕人,竟然說出唯有累積豐富人生經驗的成人才會說的話」,作者說自己從沒遇過二十歲年輕人有這種氣質的,更特別的是,在這所學校的每一位學生都是這樣的氣質。基於這個原因,作者決定深入探究。他花了一年的時間,在這所已經被譽為「日本農業界東大」的學校深入參與各項活動、課程,與學生一同生活、一同耕作、一同歡笑,然後將當中的點點滴滴如實描寫出來。 .穿長筒膠鞋衝刺跑步、磨破腳是必修課程。 .不在意手弄髒,才會讓種苗想活下去。 .堆田壟整地的「夏之陣」,必須靠意志力才能撐下去。 .認真看待植物研究的每一步程序,會學到做人處事的道理。 .「獵兔」是一年一度的大事,體現的是積極向前的進取力。 夾雜著歡笑、淚水、願望和目標,本書記錄的是汗水、是青春,也是年輕人為目標而努力的過程。熬過難受的腰痠背痛、隨時會讓人中暑昏倒的熾陽,以及令人完全無法思考的疲累,對人生再徬徨的人也能在田壟裡的五感學習中找到勇往邁進的魄力和智慧。 這所學校、這片田地作育出無數英才。 就連年屆不惑的我,也獲得了成長。 如果我今年只有十八歲,一定會毫不遲疑地選擇這所學校。 「白蘿蔔以它自己的生命歷程,讓我看到了何謂生物、何謂個性。 在我即將邁入不惑之年時,白蘿蔔教導我重要的人生真理。我愈做愈起勁,不論是長的、短的、粗的、細的,每一根白蘿蔔我都愛不釋手。 我絲毫不在意從未停過的雨,因為採收早已變成一件有趣的事情。勞動身體的疲累感,遠不及於拔出一根根成熟的白蘿蔔,確認它們生長狀況的喜悅來得真實。」 ──川上康介 這所學校一定還有更多人生中應該學習的真理 「自從我來這裡之後,我的父母與老家的朋友都說我『變溫柔了』、『懂得體貼別人』,我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如果硬要找出理由的話,我想是因為我接觸植物的關係吧! 我在實習的過程中學會這個道理,也慢慢改變了我的日常生活與待人接物的態度。我不斷在思考我的夥伴現在正想什麼、心情如何,關心夥伴更勝於自己。在不知不覺中自然產生這樣的改變。」 ──山中景星,二○○八學年度瀧井若葉寮宿舍舍監 【名家推薦】 ◎王福裕(大王菜舖子主人) ◎朱天衣(作家) ◎吳明昌(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學院院長) ◎吳東傑(綠色陣線執行長) ◎李偉文(作家) ◎阿不(《居家堆肥活用百科》作者、各級學校農藝課程講師) ◎張瑋琦(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助理教授) ◎梨山阿寶(寶蓮園主人) ◎郭華仁(國立台灣大學農藝學系教授) ◎陳惠雯(幸福農莊主人、秀明自然農法協會理事長) ◎詹怡宜(TVBS新聞部總監) ◎劉克襄(自然生態作家) ◎蔡珠兒(作家) ◎蔡培慧(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 ◎賴青松(《青松e種田筆記:穀東俱樂部》作者、穀東俱樂部農伕) ◎賴嬌燕(燕銘農產主人) ◎戴立忍(導演) 【好評推薦】 「教育的挑戰並不在教出天才,而是因材施教。同樣的,「只能在肥沃土壤生長的品種,根本沒有研究開發的意義」;瀧井種苗,不但要育出能在貧瘠、石礫茁壯的品種,更經由附設的農業學校教育學生從土壤、栽種體會生命與生長。瀧井賣的不僅是種子,還要培育精彩人生、豐富社會的種苗。」 ──吳東傑(綠色陣線執行長) 「這真是一本非常特別又難得的書。 拿到書稿時,原本以為是類似這些年在台灣非常夯的,回歸田園務農的心得分享或者加上一些實務經驗與知識,後來發現不只是如此,一邊看一邊想起自己當年服預官役受訓時的情景,同時對照著作者描述這農業學校學員的蛻變,也不斷令人思考該如何培育孩子具有應付時代變遷下的新能力。 日本的文化、生活與趨勢,跟台灣非常相似,因此日本的困境也將會是台灣的挑戰,這一本書非常值得關心台灣未來的朋友參考。」 ──李偉文(作家) 「為何一個簡單的「農」可以讓我從五歲孩童一直教到六十歲的阿公。一切的答案都在這裡,讀完此書後你將知道並相信:「當我們真誠的面對土地、接觸農業與照顧植物時,你將發現農藝裡蘊藏著足以改變我們一生的成長、轉變與療癒的力量。」」 ──阿不(《居家堆肥活用百科》作者、各級學校農藝課程講師) 「本書展現了食農教育不能只是「體驗」,而須落實在日常的實踐中,才能培育出堅毅的青年。相信關心食農教育的朋友,會和我一樣為這本書動容!」 ──張瑋琦(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助理教授) 「稍微讀了書裡的內文,就深深地被吸引了,……與其說是「耕作方法」的報導,這本書還不如說是貨真價實的「生命指南」,許多扎實的生命智慧,透過一個個活跳跳的年輕生命,在笑中帶淚的故事裡,帶領我們省思及成長。」 ──陳惠雯(幸福農莊主人、秀明自然農法協會理事長) 「羨慕作者的採訪觀察機會,得以目睹培育成長後的實際變化,更羨慕這些年輕學員們,透過揮汗勞動與栽種收成的循環,學習到人生中無可替代的寶貴功課。」 ──詹怡宜(TVBS新聞部總監) 「不管耕種與否,在大地的面前,我們其實都是農校生,都該來讀這本書。」 ──蔡珠兒(作家)

目錄

◎前言

◎序章  在懷念的景色裡
◎第一章 開學典禮──學生各懷心思
◎第二章 穿上長筒膠鞋,奔馳於田地間
◎第三章 瀧井三倍速成長法則
◎第四章 夏之陣──「大聲吶喊吧!」
◎第五章 場員就是培育學生的農家
◎第六章 收穫──邁向明日
◎第七章 農田是作育英才的推手

◎面臨關鍵時刻(代替後記)
◎第六十四屆(平成二十二學年度)畢業生名冊

序跋

【前言】


  我想寫的不是與農業有關的書籍,而是不局限於農業主題,描繪一群平凡年輕人「學習」與「成長」的過程,也就是教育之道。

  在採訪現代農業的過程中,我接觸到這所學校,認識了這裡的學生。他們總是活力十足,親切有禮,積極努力。

  現代日本給人的印象就是死氣沉沉,年輕人沒有霸氣;但是與他們接觸之後,我發現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他們打開人類與生俱來的五感,透過大腦、身體與心靈,細心培育、努力成長、無私教導並充分學習。

  無論身為父母、老師或公司主管,教育英才都是最困難的課題;對於想要成為英才的人而言,積極成長、持續努力,也不是輕鬆就能達成的目標。即使如此,只要心中有「農田」,人類就能健康茁壯。這一年的採訪經驗讓我如此堅信。

  「農田」是作育英才的推手。

  這所學校蘊藏著現代日本最需要的寶物,以及幫助日本重拾活力的關鍵。

內文試閱

序章 在懷念的景色裡


  坡道右邊有一處大彎道,位於右邊的瀧井研究農場附設園藝專門學校,就是我在過去的一年半裡,來到這擁有原野故鄉景致的甲西町十多次的目的地。

  走進氣派的正門,與站在警衛室外的警衛打招呼。學校幅員廣大,還要再往內走一段路。沿著緩坡開墾的農田延伸至遠方,其中搭建著許多塑膠溫室。

  往前走一百五十公尺左右,右轉就能看見我要去的大樓,位於山丘上的是學校校舍兼行政大樓,其下方是學校所有學生一起生活的「若葉寮宿舍」。剛健樸實的外觀,完全沒有任何裝飾的建築物,代表了這所學校的精神。

  瀧井種苗是一間以種苗聞名的公司,員工超過七百名,在海外十一個國家設立據點,營業額高達四百二十四億日圓(二○○九年五月∼二○一○年四月結算),也是日本最大、全球排名第四名的種苗公司。瀧井種苗公司創業於江戶後期一八三五年(天保六年),熱心研究農業的京都農民大森屋治右衛門(第一代瀧井治三郎)從京都優質蔬菜採集種子,並因應附近農家需求開始做起種苗培育與販售的生意。

  明治時期更發行目錄,成為日本種苗郵購的先驅;大正時期開始出口至國外,摸索種苗店全新的發展之道。瀧井治三郎商店也在此時期改名為瀧井種苗株式會社,持續發展。

  之後更推出「桃太郎番茄」、「惠比壽(南瓜)」、「千兩(茄子)」、「青首大根(白蘿蔔)」等獨領風騷的蔬菜品種,至今已成功研發出一千五百種蔬菜和五百種花草的新品種,持續領導日本與全世界的農業發展。

  一九三五年(昭和十年)瀧井種苗在京都府乙訓郡設立長岡實驗農場(即後來的瀧井長岡研究農場),一九四七年(昭和二十二年)更附設了這所園藝專門學校。並於一九六八年(昭和四十三年)遷移至現在的滋賀縣湖南市。秉持著學校成立以來始終不變的理念,亦即「唯有培育擁有高超技術的農民才能繁榮日本農業」,實施以培養農家接班人為主軸的實踐教育,至今栽培出超過三千名畢業生。瀧井研究農場附設園藝專門學校不只是農業的精英養成所,也可譽為「農業界的東大」。

  受到近來興起的「農業風潮」影響,我在一年半前首次到這所學校採訪,所有學生都住在學校宿舍,學習農業技術,獨特作風讓我相當感興趣。

  學員共有六十名本科生(一年級生)與三十名專攻生(二年級生)。全部都是十八到二十四歲的男學生,而且採行住校制,學費、課程費用、住宿費與伙食費一律免費。不過校規相當嚴格,可以媲美自衛隊。

  上課方式分為戶外農田實習與室內理論課程兩種。本科生一年要完成一千五百小時的實習,與三百七十小時的理論課程;專攻生則要完成一千七百三十八小時的實習,與一百三十二小時的理論課程。實習地點的面積相當於十五個東京巨蛋,學生必須在寬敞的田地中奔跑,實習後還要統整當天的學習內容,提出實習日誌。

  剛入學的第一年所有學生都要住兩人房,與另一位同學一起住。早上七點起床、晚上十一點關燈,時間安排十分嚴格。不能有私人電視,也禁止使用行動電話。外出或外宿必須事先向學校申請,門禁時間為晚上十點。宿舍內嚴禁喝酒,如發生打架等暴力行為就立刻退學。在學時包括回家省親皆禁止開車或騎摩托車,每個學生都有整理房間與打掃環境的義務,校長每個月會有一次突擊檢查。包括明定事項與不成文規定在內,學校與宿舍建立了各種嚴格規範,違反規定的學生必須接受懲罰。

  二○○九年(平成二十一年)夏天,為了完成雜誌的體驗採訪單元,我與該校學生從早到晚一起行動,發現這裡的生活比傳聞還要嚴酷。姑且不論自己年齡上的體力落差,從早上到傍晚不停歇的實習工作真的很耗費體力。經歷過嚴格社團活動洗禮的學生暫且先擺一邊,從未參加過社團的人一定馬上就舉手投降了。

  回到宿舍之後依舊沒有個人隱私。吃飯與洗澡都有時間規定,一整天不可能有獨處的機會。想去便利商店必須走二十分鐘以上,而且還要在登記簿上註明自己要去哪裡才能出門。即使白天工作感到疲累,也完全沒有一個人好好放鬆身心的時間。不只課業繁重,毫無娛樂,行動也不自由,生活也不方便,簡直是苦行僧般的煉獄。

  如果我是高中剛畢業的十八歲小伙子,一定會很猶豫要不要來這所學校就讀。我在日本國號改成平成的那一年到東京念大學,當時我住在新宿區的公寓套房裡,那已經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那間套房很小,浴室還是塑膠材質的套裝衛浴。家具只有一張床、桌子、電視機與電話而已。即使如此,我還是覺得一個人住很寬敞。而且每天蹺課去打工,晚上不睡覺,白天睡到很晚才起床,任何時間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吃飯、喝酒、出去玩、到處閒晃,一時興起就出去旅行。   當時身邊沒有人管我,現在回頭想想,雖然居住空間很小,但行動很自由,讓我充分揮霍自己的青春。即使當時一事無成,沒有做過一件能令我感到自豪的事情,但那段日子還是讓我有許多體驗,獲益良多。

  這學校的學生過著與當時的我完全相反的生活,但他們依然過得充實愉快。雖然他們難免會對自己的處境有所怨言,但基本上日子過得很快樂,無所不談、笑口常開。他們在受限的自由中找到生活樂趣,將不方便與無聊轉化成笑梗,輕鬆帶過。從他們身上我感受到堅強的人性,我自己也感到很欣慰。

  最讓我驚訝的就是,有一次我與他們一起實習時,發現他們的行為舉止相當成熟。在八月某天的實習課中,學生的工作是採收小黃瓜與番茄,他們在炎熱的太陽下工作,一直做到下午三點。

  後來場員要他們休息一下,於是當天一起工作的十二、三名學生一起到農具間避陽。他們直接打開水龍頭喝水潤喉,就在此時,有一輛小卡車開了過來,車上載著剛從田裡採收的大西瓜,那是要慰勞他們的點心。西瓜沒有冰鎮,但我從來沒吃過這麼好吃的西瓜。鮮甜的西瓜汁撫慰了疲憊的身體。大家圍坐在一起吃西瓜的景象,更讓人感受到西瓜的美味。

  這所學校的學生無論出生地、學歷、經歷和個性都不同,有人的眉毛經過精心修整,可以看出在進學校之前曾經是一名小混混;也有人喜歡熱鬧,總是能炒熱現場氣氛。另一方面,也有人沉默寡言,總是帶著微笑靜靜聆聽大家說話;當然也有人不知該如何與大家打成一片,個性害羞內向。

  剛開始大家一邊吃西瓜一邊隨意聊天,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這群學生會默默觀察彼此的狀況,讓所有人一起加入談笑的話題。只要看到有人不說話,就會主動跟對方聊天;如果看到有人一臉無趣的模樣,就會故意用西瓜籽丟對方,搞笑惡整。互相注意對方的心情,維持愉快的氣氛。

  團體生活一定會有好相處與難相處的人。不過,也因為是團體生活,更需要包容與關懷,才能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如果我眼前的這群人是已經出社會的上班族,這樣的表現一點也不足為奇,但他們只是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

 想想自己二十歲的時候,遇到與自己合不來的人,根本不可能理睬對方,也不認為這樣的表現有什麼問題。直到出社會兩、三年之後,我才體會到「與大家和睦相處」的處世智慧。坦白說,我自己到現在都還不確定是不是真的能與大家和睦相處。而且我發現他們每次見到我的時候,都會以最合宜的方式與音量向我打招呼,吃午餐時看到我茶杯空了,也會立刻幫我倒茶,大家都很親切,希望我在這裡能過得舒服愉快。

  在這所學校生活,不只能學到農業技術,還能鍛鍊出身為農民應該擁有的體力與意志力。此外,還能充分學習到忍耐、努力與正常作息的重要性。而他們表現出的細心與體貼,又是完全不一樣的收穫。

  當天晚上,我問其中一位學生:「自從就讀這所學校之後,會不會覺得自己更善於與人相處?」

  「自從我來這裡之後,我的父母與老家的朋友都說我『變溫柔了』、『懂得體貼別人』,我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如果硬要找出理由的話,我想是因為我接觸植物的關係吧!植物不會說話,所以我一定要主動去了解它們的狀態,觀察葉片、檢查葉子背面、看看花朵、確認莖部的生長情形──如果我無法接收到植物想要傳達給我的訊息,它們很快就會枯萎或是生病。

  我在實習的過程中學會這個道理,也慢慢改變了我的日常生活與待人接物的態度。我不斷在思考我的夥伴現在正想什麼、心情如何,關心夥伴更勝於自己。
在不知不覺中自然產生這樣的改變。」(二○○八學年度若葉寮宿舍舍監.山中景星同學)

  才二十歲的年輕人,竟然說出唯有累積豐富人生經驗的成人才會說的話。而且臉部表情與說話語氣都很沉穩,表現出堅定不移的中心思想,完全沒有「裝老成」的做作感。我從沒遇過這樣的二十歲年輕人,不只是山中同學,這裡的每一位學生都擁有相同的氣質。

  人類在田地栽種植物,與此同時,田地也在培育人類。聽了他的一席話,不禁讓我心有所感。

  這所學校一定還有更多人生中應該學習的真理。

  基於這個原因,我想要進一步了解瀧井研究農場附設園藝專門學校。在這裡,他們培育出建構未來社會的人類新芽,並細心呵護成健康的種苗,幫助他們在這裡落地生根,並邁向全球開花結果。我想以一年的時間近身觀察他們成長茁壯的模樣,我一定也能從這所學校和學生身上學到更多人生體驗。

  於是,從二○一○年(平成二十二年)春天開始,我頻繁造訪滋賀縣,超乎想像與預期的邂逅與人生體驗正在那裡等著我。

第七章 農田是作育英才的推手


  在這所瀧井園藝專門學校裡,保留了許多可以用「古代」與「沒效率」來形容的做法,獵兔活動應該可以說是最極致的表現吧!一百個人花了一整天去追捕抓到後就會放生的野生兔子,而且獵兔活動並不是每次都會成功,之前也有過像我今天一樣一隻都沒抓到的失敗經驗。

  曾經有某位場員開玩笑地說:

  「我可是領薪水去抓兔子的喔,這種事在其他公司根本不可能發生。」

  追捕兔子的確毫無利益可言,但舉辦這項活動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所有人在大自然中盡情奔走,大聲吶喊,享受成就時的喜悅、失敗時的不甘,最後再一起開心大笑。緊密連結的一體感是其他地方沒有的人生體驗。

  就像校長說的一樣,透過獵兔活動,我親眼見證到學生強健的體力、精神力與團結力。一整天在深山中東奔西跑,卻沒見到任何人的臉上帶著倦意,所有人都遵照隊長的指令,大聲呼喊、追捕兔子的模樣,完美體現團隊合作的真義。

  我的體會不只如此,全程參與獵兔活動,也讓我接觸到瀧井最重要的瑰寶,那就是無論何時都要積極向前的進取力。

  沒有一個人因為抓不到兔子而沮喪,農耕與獵兔都同樣是以大自然為對象,不可能凡事得償所願。失敗就承認失敗、好好反省,然後一笑置之,再度往前走。只要有這股進取力,人生之路就沒什麼好怕的了。在笑聲不絕的聚餐派對中,我領悟到這個道理。

  研究農場的場員藤林希美小姐告訴我,農業領域中有一門學問叫「社會園藝學」。藤林在念研究所時曾經研究過園藝醫療,我以「農田的培育本能」為採訪主題尋求她的見解,她告訴我「社會園藝學」這門學問,就是研究「植物與人類」、「園藝與人類」和「園藝與教育」等的關係。社會園藝學的第一把交椅是九州大學農學院名譽教授松尾英輔老師。我為了進一步了解社會園藝學,前往松尾老師目前定居的福岡縣小郡市進行採訪。

  「不只是人類,所有動物天生都有食用植物的本能。大家常說只要身邊種植綠色植物就能放鬆身心,正確來說應該相反才會。對動物而言,植物的存在代表『有水源』、『有食物』,以及『遭遇外敵時可以藏身』等意義,也就是說,動物待在植物身邊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如果沒有植物就會讓人陷入缺乏狀態,因而感到焦慮與壓力。」

  從一九五○年代美國就持續研究社會園藝學,日本則從九○年代開始,由松尾老師等人推廣普及。適逢日本在八○年代後期到九○年代掀起園藝風潮,改變了日本人看待植物與人類相互關係的觀點。

  「一直以來園藝與農耕都被定位成帶有經濟收益的生產行為,審慎觀察人們在無意識下發展園藝與農耕所帶來的各種成效,就是社會園藝學的基礎。

  研究主題包括改善環境、恢復並增進心理與生理機能、形成地區社會、文化傳承,或是人類在追求個人與社會成長,植物所扮演的教育角色等。植物、園藝與農作行為所擁有的力量相當廣泛,過去人們從來沒注意過這些重點,自從掀起園藝風潮才受到各界注目。」

  人類可以從植物成長時的照顧與呵護中,學習到兩種體驗。分別是透過五感感受的「感覺體驗」,以及藉由活動身體體會的「動作體驗」。

  「園藝與農耕不只統合了這兩種體驗,更能讓人重複學習。藉由欣賞、嗅聞與觸摸等感官,察覺植物『需要水分的滋養』或是『生病』等狀態,並因應需求採取適當的對策與動作。感受植物現況與採取行動等方式,不只能讓人紓解壓力,還能觸發人類本身擁有的『培育』本能。

  再者,結合這兩種體驗還能誘發人類天生的創造力,湧現『希望能結出更大的果實』、『希望開出更美麗的花朵』或是『希望能製作這類加工品』等想法,促進農業發展。人們可在這一連串過程中體會到思考的愉悅和成就的喜悅,進而產生信心,建立自我評價,惕勵自己邁向下一個階段。」

  老師說的話與我個人的經歷,以及採訪學生時聽聞的體驗完全相符,讓我感到相當驚訝。話說回來,由於瀧井學生獲得的成長全部來自於植物,因此他們的成長一般人也能做到。

  「培育自己以外的生命,必須擁有為對方著想的能力,也就是『關懷體貼的心』。種植植物其實就是一種培養『關懷力』的行為。

  近來社會上不斷發生虐待幼童或棄養小孩的新聞,小時候沒有機會養小動物或種植植物的年輕人,根本沒機會喚醒自己的『培育』本能,在這種背景下長大或許就是造成這類憾事的原因。」

  農田是作育英才的推手。學生的改變讓我體會到這個道理,松尾老師的一席話更確定了我這樣的信念。

  此外,根據松尾老師的說法,像瀧井這樣集體種植農作物的做法,可讓人獲得更大的成長。

  「由一群人共同完成種植植物的個人行為,可以創造多重溝通效果,建構共通價值觀,產生彼此之間的連帶感。同伴的存在讓人確信『自己並不孤單』、『能幫助他人』,還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意義』,也更想往下一步邁進。」

  若葉寮宿舍的夥伴與場員的相處,讓他們更有信心邁向未來。像瀧井這樣的學校如果能再多一點,相信一定能改變日本。

  「以前在福岡縣的某處鄉鎮曾經有一段時期,當地國中的校風相當敗壞,後來校方讓學生種植菊花,結果原本血氣方剛的學生很快就變得沉著穩定,也解決了當地的煩惱。我認為日本應該將園藝視為一種人格教育,鼓勵小學生接觸植物,幫助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

  如果可能,每個家庭都應該有片小小的田地,建立全家人一起栽種植物的環境,就能紓解全家人的壓力,身心也會變得更健康。更棒的是,這個做法可以建構出良好的社會環境。」

延伸內容

種苗培育的精彩人生


◎文/吳東傑(綠色陣線執行長)

  教育的挑戰並不在教出天才,而是因材施教。同樣的,「只能在肥沃土壤生長的品種,根本沒有研究開發的意義」;瀧井種苗,不但要育出能在貧瘠、石礫茁壯的品種,更經由附設的農業學校教育學生從土壤、栽種體會生命與生長。瀧井賣的不僅是種子,還要培育精彩人生、豐富社會的種苗。

思考該如何培育孩子具備應付時代變遷下的新能力

 
◎文/李偉文(作家)

  這真是一本非常特別又難得的書。

  拿到書稿時,原本以為是類似這些年在台灣非常夯的,回歸田園務農的心得分享或者加上一些實務經驗與知識,後來發現不只是如此,一邊看一邊想起自己當年服預官役受訓時的情景,同時對照著作者描述這農業學校學員的蛻變,也不斷令人思考該如何培育孩子具有應付時代變遷下的新能力。

  日本的文化、生活與趨勢,跟台灣非常相似,因此日本的困境也將會是台灣的挑戰,這一本書非常值得關心台灣未來的朋友參考。

農藝裡蘊藏力量


◎文/阿不(《居家堆肥活用百科》作者、各級學校農藝課程講師)

  在短短六年時光中,我從對農業的一無所知,及至今天在幼兒園、國中小與社區大學教授各種農藝相關課程。為何一個簡單的「農」可以讓我從五歲孩童一直教到六十歲的阿公。一切的答案都在這裡,讀完此書後你將知道並相信:「當我們真誠的面對土地、接觸農業與照顧植物時,你將發現農藝裡蘊藏著足以改變我們一生的成長、轉變與療癒的力量。」

落實食農教育才能培育出堅毅的青年

 
◎文/張瑋琦(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助理教授)

  本書展現了食農教育不能只是「體驗」,而須落實在日常的實踐中,才能培育出堅毅的青年。相信關心食農教育的朋友,會和我一樣為這本書動容!

揮汗勞動學習到寶貴的功課

 
◎文/詹怡宜(TVBS新聞部總監)

  我絕對相信人與土地之間能產生各種奇妙的互動,也相信這三百六十五天的農業學習是很棒的教育過程。羨慕作者的採訪觀察機會,得以目睹培育成長後的實際變化,更羨慕這些年輕學員們,透過揮汗勞動與栽種收成的循環,學習到人生中無可替代的寶貴功課。

在大地的面前,我們其實都是農校生

 
◎文/蔡珠兒(作家)

  看了書,真希望我也能進這所學校,耕種,讀書,作息起居,俯仰思索,以身體感受生活,學習自然和土地之道。

  農藝是人類最原始的知識,最重要的生活技能,在資本主義時代,這門學問被擠到邊際,瑟縮一角,日漸零落失傳,然而進入新世紀,農藝卻捲土重來,成為新興的身心救贖。種植,除了收穫生鮮食物,勞動健身,平衡環境和生態,更可鍛鍊心性,滋養心靈。不管耕種與否,在大地的面前,我們其實都是農校生,都該來讀這本書。

打造更寬廣的生命空間

 
◎文/陳惠雯(幸福農莊主人、秀明自然農法協會理事長)

  曾經,我也是標準的「都市俗」。對農業明明就一竅不通,卻還是帶著鄙視的眼光看待這個行業,認為這是個辛苦、不賺、骯髒又沒前途的行業。

  這也難怪,有哪種行業像農業這樣,雖必須在戶外承受風吹日曬雨淋,也很費體力、摸土摸泥搞得髒兮兮,卻連個基本底薪都沒有,如果老天不幫忙,遇到個風災、雨災什麼的,還可能連本都賠掉了!如果不是「被家業綁住」、或者「頭腦不清楚」,還是想逃避什麼的,幹麼要挑這個工作?

  我是因「愛吃」而踏入農業的領域;為了「孩子的健康」而持續務農;領悟到「農的深奧」而沉迷;想要「保護地球」而努力推廣秀明自然農法。

  每年春、秋兩季,也會舉辦小型的「農民私塾」課程,讓更多對生態農業有興趣的人,可以知道如何加入這個領域。所以這本書,可說讓我看得津津有味。

  剛開始,我對「瀧井」這家在日本很有名的種苗公司所開設的學校,可說是不抱好感,認為:「再怎麼教,也是教怎樣噴藥、灑肥料,製造出不健康的食物」,連認同都很難,更別說寫什麼推薦文了!

  但是,稍微讀了書裡的內文,就深深地被吸引了,因為裡面描述的年輕人,不就是十幾年前我,或者哪個私塾學生的寫照嘛!與其說是「耕作方法」的報導,這本書還不如說是貨真價實的「生命指南」,許多扎實的生命智慧,透過一個個活跳跳的年輕生命,在笑中帶淚的故事裡,帶領我們省思及成長。

  我印象中,現代的日本年輕人,和台灣的草莓族幾乎沒兩樣,軟弱、沒有挫折忍耐力、不懂得設身處地為人著想……。而這本書,除了想務農的人要認真看,去思考要是自己處於這樣的狀況會怎樣?該以怎樣的態度來工作、生活?

  同時,在這個孩子少,每個孩子都被當成寶的情勢下,對於每個為人父母的人來說,這樣的教育模式應該會帶來好的衝擊吧!

  借用裡面的一段話:

  「培育自己以外的生命,必須擁有為對方著想的能力,也就是『關懷體貼的心』。種植植物其實就是一種培養『關懷力』的行為。」

  如我現在深信,且在書中也一再被闡述的:農業,可不是只有辛苦而已!農地,也是打造更寬廣的生命空間的教室。

  讓我們一起隨著書中的每個年輕主角,找回我們的熱血!也從書中,找到耕耘自己心中夢田的方向與動力吧!

或許我們都需要一個機會

 
◎文/蔡培慧(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

  或許我們都需要一個機會,感受到生命、感受到熱情、感受到個人之外天地有情的存在。《用五感學習:那一年,我到學校學種菜》是一本田野上的青春之歌;它讓我們知道原來農耕正是這個機會。

  書中提到學生青木裕哉說:「我很喜歡親自栽種作物,而且真正投入之後,才體會到農業這麼難,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農業的深奧在哪裡呢?是對作物的認識、水文的理解、土壤的沃腴……還是另外存在著難以言傳必需身體力行的奧義。是的,存在著得用五感探知的玄妙,那是伴隨著作物成長而顯現的生命的奮鬥。我曾經在翻土之後的田間,看到黃豆嫩芽迎風搖曳,那是前一季收成時散落的果實,掙扎地探出頭來,完成植物的天職──開花結果繁衍後代。

  學生前澤萬里則從一個令人畏懼的、年記較長的同學慢慢變成別人會直呼其名的夥伴,因為他體會到合作的重要。他提到:「之前打網球時,我是一位單打球員,我一直認為一個人也能完成所有的事情。然而瀧井的實習課程卻讓我明白一個人什麼事都做不到,這裡的每一項工作都要結合眾人的力量,彼此鼓勵支援才能完。成長到這個歲數我才第一次體會到團結合作的重要性。」里間場員、專攻生、老師、校長,那股專注著要把事情做好的熱情,感染著前澤,體會到與一群人在一起努力的可貴。所謂的合作,它可不是道德化的要求,它是人們生活與勞動中熱情的傳遞與凝聚的必然結果。

  看著書中年輕人的銳變,你會知道某種超越的力量曾經存在,人們或許撞上了或許錯過了,田間野地上身體力行的農耕給出了道法自然的空間,人們日日操持其中,堆起田壟、培育種苗,在某種瞬間,方才體驗道法自然的況味。生命、熱情、天地有情共同落地在農耕這個介面上,透過身體勞動以完美協調。

  然而「與其說這麼多,用身體學習才是最快的方法,大家立刻試試看吧!」。生活在台灣的我們是幸運的,城鄉的距離往往在一、二個小時車程,走入農村,參與農家體驗勞動,讓你與孩子們藉著農耕領會生命的過程、熱情的厚度與超越的存在吧。

幸福的生命力

 
◎文/賴嬌燕(燕銘農產主人)

  在日本運用五感教學的學校不多,書中所敘述的景象宛如當年我在日本長野八岳中央農業實踐大學校所經歷過的一切。當時的同學是二十四小時一起患難,一起掃牛糞,一同走過膝蓋深的豬糞池,一起經歷夏天溫室內攝氏五十度的高溫,一同在攝氏零下十九度的溫度下挖山藥,一起歡笑與流淚;這些都是校方為了訓練學生成為一個獨當一面的未來農業者所設計的課程。透過五感的實務操作與理論結合,讓身體自然記憶大自然的變化。

  現在我不論是教學、製作加工品,出田園庄這本書或者務農,都以五感學習為主要方向。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體悟,讓自己透過五感學習了解天地的奧祕,植物也因透過人類注入的愛,自然會散發出幸福的生命力,所以我覺得五感學習的感覺真的很棒。

一所讓心底種籽發芽的學校

 
◎文/賴青松(《青松e種田筆記:穀東俱樂部》作者、穀東俱樂部農伕)

  打從掄起鋤頭,下田摸索農務的第一天開始,心底便不斷納悶著,為什麼沒有一所學校可以教人如何當農夫呢?或許有人會不服氣的說:「我們不是有那麼多農學院跟高農嗎?」可是大家或許都沒注意到,農學院的畢業生成為農改場研究員、農學院教授、農政官員或園藝科老師的機會不小,但是真正成為農夫的機率應該趨近於零!那想當農夫的年輕人去念高農園藝科總錯不了了吧?可是……高農的老師不也都是農學院的畢業生嗎?這群高學歷的理論專家會種田嗎?

  回想起鄉間終生務農的阿公與叔伯,論起種田的本事可是個個精彩!無論是使起鋤頭的架勢,還是安排菜蔬四時輪作的巧思,更別提那一竹在手,千變萬化的籮筐編織工夫;還有那溝底魚蝦隨時手到擒來的機靈巧手,真可謂是俯仰天地之間,天生萬物盡以養人的最佳寫照!可是,在那個窮得根本別想上學的時代,這些農家必殺祕技究竟是誰傳授的呢?原來,當時的農家便是最佳的農學校,養豬的阿公、種稻的阿爸、醃蘿蔔的阿媽跟生火炊煮的阿母,甚至於上樹捉蟬捕鳥的阿兄,都是最現成的實習助教,而無所不在的大自然,才真正是世世代代農家最偉大的老師!

  然而,曾幾何時,日漸凋零的老農,日益衰蔽的農村,甚至於日趨複雜的農產流通市場,都讓農家無法也不足以負起農民養成教育的重任!原以為這一代的新農夫,註定了要走上獨自摸索、土法煉鋼的道路,直到聽聞這所瀧井園藝專校的消息,才發現農夫教育還有這麼精彩的可能性!整整三百六十五天的共同學習與生活,高達五比一的實作與理論課程比,隨時陪伴與解惑的農場研究員,再加上日復一日挑戰體能與意志極限的勞動量,不愧是一所以培養農家接班人才為目標的農民實戰學校!

  尤其是「活用五感,盡情學習」的教育精神,簡直要讓所有吃過台灣教育苦頭的人感動落淚!在偏重學科筆試成績,單一推崇學術傾向成就的大環境裡,許多文字理解、語文表達較弱的孩子們,便一路搭上生存競賽中直達谷底的升降梯!可是放眼我們的鄉里漁村,處處可見一張張木訥寡言的黝黑臉孔,一群群不願放棄的堅毅身影,是這些用盡渾身所能堅守崗位的生產者,才讓我們有機會衣食溫飽,享受生命!

  即使是建中、台大畢業的孩子,也只有少數人會當上教授或研究員,更多的孩子們需要成為木匠、漁夫、麵包師傅、司機、樂手、售貨員和農夫,來支持我們每天更美好的生活!給他們一所能讓心底種籽發芽的學校吧!真心盼望有一天,所有想種田、唱歌、做麵包跟做木工的孩子們,都能找到真正為他們設計與著想的學校,開放出屬於每個獨特生命最燦爛的花朵!

作者資料

川上康介

川上康介(Kawakami Kousuke) 記者。一九七一年出生於鹿兒島縣。 早稻田大學教育學部畢業。進入株式會社文藝春秋任職,負責《週刊文春》、《CREA》、《TITLE》等雜誌編輯工作。之後任職於《GQ JAPAN》(美商康泰納仕日本分公司)編輯部,二○○五年成為自由記者。採訪與執筆領域十分廣泛,涉獵時尚潮流與農業等不同面向。 著作有《我想成為農民》(農民になりたい/文春新書)。

基本資料

作者:川上康介 譯者:游韻馨 出版社:臉譜 書系:心靈養生 出版日期:2012-08-09 ISBN:9789862351932 城邦書號:FJ2041 規格:平裝 / 單色 / 224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