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
【獨家預購優惠】希望:教宗方濟各親筆自傳
-
世界還能變好嗎?劍橋大學教授談12位時代思想巨人,開展平等、正義與革命的關鍵思考
-
錢是虛構的,但我們都選擇相信它
-
懼胖社會:為何人人對肥胖感到恐慌?體重羞恥的文化如何形成,肥胖歧視如何與各種歧視交織並形成壓迫
-
室內設計手繪製圖必學4【2024最新考題版】:術科詳解必勝全攻略
-
創造力的修行:打開一切可能
-
故事餐酒館:混口飯——一場跨界的食物饗宴(以文字品嘗美食,用圖片微醺歷史,十六位各界重磅級人文歷史專家考據研究,有深度沒難度的飲食文化衝擊!)
-
覺照在當下:泰國二十世紀最傑出女修行者的禪修指導
-
台灣廟宇深度導覽圖錄
-
誰的「國語」?誰的「普通話」?:從官方政策、教育現場、大眾傳媒到常民口說習慣,看兩岸語音標準化如何為社會規範、身分認同與國族政治服務
內容簡介
證據如何能說話?一件件個別的證據,或一堆堆,一落落成疊成冊的證據又能說怎樣的話?歸根究柢,要看掌握證據的人,或面對證據的人們,意欲為何?希望追求些什麼樣的問題,達到如何的果效,解決些什麼疑慮?
本書收錄六篇中國的案類以及一篇案類語意學分析。前者六篇分別為:由唐至宋的禪宗「公案」;由宋而明,點滴積累,反覆演變,而成教人為學入門方式,且兼有門派演變作用的「學案」;醫學著作的「醫案」;由近世中國社會心態上對證據的信仰的倚賴,演變為一種對宿命的推斷、臆測和辯解的「星案」;載記明清法律推理的「刑案」;由案類型文獻進而探求中國式推理心態的社會文化史軌跡,而展現在文學藝術上的「公案劇」。
本書以涵蓋各知識領域的中國案類奠基,擬與《讓證據說話──對話篇》中所收錄的近代西方類似的專業記錄作一評比,見其異同,思其淵源。
作者資料
熊秉真
美國布朗大學歷史學博士,哈佛大學理學碩士。曾任師範大學、輔仁大學等校歷史系所教授,現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與「明清研究會」召集人。致力中國歷史上兒童生活與家庭、兩性問題研究經年,發表相關中西文論文數十篇。成書者包括《幼幼:傳統中國的襁褓之道》(台北:聯經,1995)、《安恙:近世中國兒童的疾病與健康》(台北:聯經,1999)、《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台北:麥田,2000)等,另編有《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9)。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