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23世界閱讀日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親子教養 > 教養/育兒
我家就是國際學校:波蘭媽媽X台灣爸爸的地球村教養經驗
left
right
  • 不開放訂購不開放訂購

內容簡介

21世紀,沒有國際觀就沒有競爭力! 一定要出國留學才能教出地球村小孩? 錯,用對方法,不用出國留學,不用花錢上補習班, 在地一樣可以教出人人稱讚的國際小孩。 魏多麗(Dorota Chen-Wernik)是波蘭籍漢學碩士,意外和台灣籍的陳怡光結婚後,兩人決定要讓自己的孩子不僅嫻熟父親的語言文化,也要了解媽媽的語言文化,同時也要熟悉最常為國際人使用的英語。他們不僅了解台灣和波蘭,也熟知世界其他國家的文化和風俗。波蘭媽媽和台灣爸爸是如何讓孩子在異國仍舊講中文和波蘭語,更嫻熟英語呢?他們夫妻對於國際化教養的想法是什麼呢? 本書中,這對國際聯姻夫妻要以他們家的教養經驗和讀者分享,他們如何教出國際化的兒女,但又不需要出國留學! 【本書特色】 ◎波蘭媽媽和台灣爸爸的堅持,所以兩個小孩的台中波英四語流利,而且還精通各項才藝。 ◎波蘭媽媽*台灣爸爸的美、英、波、台四地教養經驗 ◎培養小孩國際觀的方法和教材大分享 【名家推薦】 ◎自主學習倡議者 李雅卿 ◎立法委員 黃志雄 ◎中央研究院院士 劉兆漢 ◎政大教授暨臺灣另類教育學會理事長 鄭同僚 ◎國家研究院院長 吳清山 ◎立法委員 林淑芬

目錄

〈推薦專文〉
◎1. 你想教出怎樣的孩子?/自主學習倡議者 李雅卿
◎2. 鋪設一條快樂學習的道路/黃志雄
◎3. 我所認識的魏多麗Dorota/中央研究院院士 劉兆漢

〈自序〉自己教出多文明的國際化小孩

第一篇 理念就這一個:擁有國際觀的孩子


◎第1章 住過三大洲的孩子
‧在美國西雅圖
‧英國生活大不同
‧回臺灣之後

◎第2章 我的故鄉波蘭
‧波蘭生活
‧波蘭飲食
‧波蘭教育改革

◎第3章 幼稚園生活
‧英國幼稚園生活
‧我所了解的臺灣幼稚園
‧在家蒙特梭利

第二篇 千挑萬選之後

◎第4章 千挑萬選之後
‧前車之鑑
‧深入了解和思考

◎第5章 是照顧,還是補習?
‧一樣小學兩種學習方式
‧波蘭課後照顧服務班與臺灣安親班
‧學才藝是為了發掘真正的興趣

第三篇 走過許多冤枉路之後

◎第6章 學好語言就這麼簡單

‧不學ㄅㄆㄇ的中文學習
‧學好英文並不難
‧波蘭文也要認真學
‧學臺語要環境

◎第7 章 Sonlight
‧選擇的理由
‧不用教科書的課程

第四篇 理想靠實踐

◎第8章 同胞姊弟,學習不同調
‧專題做五個月的姊姊vs.主題只能維持一週的弟弟
‧中波英三語並行的學習

◎第9章 孩子們這樣學

‧主題報告
‧在旅行中學習

◎第10章 人際網絡與網路學習
‧孩子的人際關係
‧網路學習經驗分享

〈跋〉整理之後再出發

〈附錄〉

◎歡迎加入自學行列
◎自學相關部落格
◎網路學習資源

序跋

〈自序〉$自己教出多文明的國際化小孩$


  我們家是一個多文明(multicivilizational)的國際自學家庭。多文明國際是因為我們家的成員有臺灣人、波蘭人和美國人,而且我們長住過歐美亞三大洲。自學是因為我們要建立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和學習態度,勇於挑戰現況和不會人云亦云,積極擁抱未知當一輩子的好奇寶寶,所以我們選擇讓女兒和兒子都不到學校去接受制式的國民教育。

  我先生Tim從小就不太能夠乖乖的在學校上學,光是幼稚園就轉了三所才畢業,國中畢業後考上國立高中,但報到那天去游泳,錯過了截止時間而失去入學資格,又不想補習一年後重考,就一個人跑去英國當小留學生,成為電影哈利波特(Harry Potter)拍攝Hogwarts School魔法學校的國王學院(The King's School, Gloucester)自英皇亨利八世在1541年創校以來第一位臺灣學生。Tim在蘇格蘭愛丁堡大學讀商業及電腦雙主修一年級的三月,台灣發生了野百合學運,熱血青年的他一放暑假就趕回來臺灣參加運動,卻因為是役男不能再出境,Tim就考插大轉入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二年級。

  婚後,我們搬到美國西雅圖,Tim進入華盛頓大學商學院讀MBA,那年是克林頓總統競選連任,我們倆冒著大雨去派克市場(Pike Place Market)參加他的造勢活動之後,Tim決定去修國際研究的雙碩士。基本上,他的求學過程如此的坎坷都屬於自作孽,誰教他不願意乖乖地循序漸進,按部就班地把「學程內」的書讀完。

  我則剛好相反,從小學到高中每年都當選模範生,除了10歲時因父親去美國依利諾大學工作,全家在美國住了2年,和大三那年陪父親來臺灣國立中央大學擔任客座教授半年,及隔年得到第一屆臺灣教育部和外交部中歐獎學金留學一年之外,一路上讀的都是波蘭的第一志願高中、大學和研究所。

  這樣的結合,為什麼要選擇不讓孩子去上學,而要在家裡自己教呢?雖然我和Tim的學習經驗差距如此之大,但是同樣在學習進路上都有過不只一次的跨國和跨領域「換跑道」經驗。

  我在去美國之前完全沒有接觸過英文,那時的波蘭教育還在共產黨政府的集權管制下,雖然課程內容的難度高但缺乏創意。我在10歲去到美國後直接進入採混齡上課,學風開放的依利諾大學附設的金恩小學(King's School)就讀,不但能以英文學習無礙,一年後還修習了俄語和法語。

  Tim在台灣讀的是中文課本,去英國不到一年就能在全英國普通中學會考 (GCE Ordinary Level)中的數學科拿A。六年沒碰過中文課本的他只花了三個月時間準備考插大,就可以進入國立大學,從原本在蘇格蘭愛丁堡大學主修商業和電腦轉到英文系。

  乍看之下,現在Tim 在倡議自學和我在家教小孩都是用非所學,但我們每天都在用曾經學習過的研究方式和溝通方法。我們深信孩子怎麼學比學什麼更重要,因為錯誤的學習態度影響的不只是一個科目學不好,而是一輩子沒有能力面對新的挑戰。在這個國際化的世界裡,知識是唾手可得的大宗物資,孩子需要的長期競爭力不是在短時間內能答對幾題選擇題,而是在面對沒人提過的問題時能自己設法找出答案來。

  過往的學習經驗讓我們在日後選擇自己在家裡教多文明的小孩是很重要的定心丸。從我們自己的求學經驗中,我們體會到教育制度的存在是要成就學習而非領導學習,誠如馬克吐溫所言:「別讓學校影響到你的學習」。家長們應該停止焦慮孩子們的評量成績,因為選擇題測不出他們的潛能;老師們應該停止依賴紙筆測驗做為學習評量,因為考試並無法看出每個孩子的特質;大學應該停止用考試成績做為唯一的選才方式,讓上學和自學的孩子都有機會入學。其實不管家長用什麼方式教,孩子學什麼科目,只要認清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和能力,而不是為了準備考試,不論是自學或上學都可以教出多文明的國際化小孩。

內文試閱

主題報告


  前面章節陸續提過一些孩子們學習的方式,這一章,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深度學習,且能有效提升孩子獨立研究和資料呈現能力的方法。

  明秀和明哲從小學低年級開始做主題報告,首先我會和孩子一起討論報告主題及呈現方式,包括海報、Lapbook、小書或照片集,而呈現方式多半取決於我們可以取得的素材。比如說我們要做一個旅遊的報告,因為會有許多照片、地圖、車票、景點簡介等,我們可能會選擇用 Lapbook或照片集的方式來呈現。如果要整理孩子用中文、波蘭文和英文學過的人體器官名稱就會選擇海報。

  由於主題的決定是和孩子的興趣有關,因此明秀和明哲所做的報告就不一樣,像明秀做過 4個與天文學和太空有關的報告,而明哲做過汽車和卡車、食物群組以及火山結構的報告。明哲的專注力較短,所以他的報告會比較精簡在幾天內就可以完成。明秀的報告規模就很大,通常要好幾週才可以完成。明秀在小學階段每完成一個報告,我們就會徵詢她設籍班的導師何時去學校和班上同學分享她的研究報告。老師通常會建議在段考結束後,老師無需趕課且同學沒有考試的壓力時去,一方面明秀會得到成就感,二方面則可以訓練她的表達能力。上了國中之後,由於班上幾乎沒有一天不考試,所以明秀也就沒去和同學分享,現在明秀不但能自己決定報告主題和可以獨立完成,並且協助明哲完成他的報告。

〈Box〉Space Project by 明秀

  受到我當太空科學家的外公影響,我從小就對太空有興趣。有一天媽媽送我一套和太空有關的資料Eyewitness Space Project Pack,裡面有很多太空人和太空船的照片、以及和他們相關的剪報資料,於是我們就開始腦力激盪要如何用這些材料來做一個和太空有關的報告,最後決定做一個人類探索太空的時間軸。

  時間軸呈現從1953年蘇聯發射載著兩隻猴子的火箭進入太空到2004年第一次由私人發射太空船進入太空,比較特別的是我們的時間軸是文圖並茂,而且是圖說部分是我第一次用電腦,一個字母一個字母慢慢地打出來,我曾經在2007年公共電視「下課花路米」節目中介紹過這個報告。

〈Box〉食物群組報告 by 明哲

  我從《Usborne網路連結第一人體百科全書》(Usborne Internet-linked First Encyclopedia of Human Body)上學到吃健康的食物。我也從網路上學到關於食物群組和健康食品。

  我媽媽告訴我,我可以做出不同的食物群組的海報。我用了很多食物照片的貼紙。我還做了一個和食物群組有關的小冊子,並且完成一些Enchanted Learning 網站上的工作單。

學好英文並不難


  明哲雖然是在臺灣出生,但從小就開始接觸英文。從嬰兒時期開始,我會放英語的兒歌給他聽,兩三歲時,我開始讀英文的繪本給他聽,即使現在他已經自己會看書,我還是繼續讀書給他聽。即使家長無法自己讀英文書給孩子聽,仍然可以透過英語的有聲童書,讓他有機會沉浸於英文的環境。家長無需太擔心一開始孩子聽不懂內容,因為有豐富圖案的繪本可以邊聽邊看,此外孩子還可以習慣正確英語發音的聲調。我們的做法,是讓明哲坐車時聽 Julia Donaldson寫的一系列怪獸 Gruffalo的書,DK出版的世紀名著,如《Peter Pan》(《小飛俠》)和 Black Cat出版的《The Secret Garden》(《祕密花園》)等的有聲童書。此外,明哲從 6歲開始就會早起,6點起床後就自己放有聲童書的 CD,一邊聽一邊玩樂高積木,有時會跟著書一起讀文字,現在他 9歲,已經在聽長篇幅的童書,像是 Roald Dahl寫的《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巧克力冒險工廠》)。明哲在兩三年前開始聽《The Magic Tree House》(《神奇樹屋》)有聲童書的 CD,被主角安妮和傑克的冒險故事深深吸引,現在他就非常喜歡看這個系列的英文童書,由於這個系列也有中英雙語版,他也會接觸到中文。

  在家裡,我和孩子講波蘭語,Tim和孩子講華語或臺語,而我和 Tim之間講英語。雖然我知道明哲聽得懂英語,但我不知道他到底會不會說英語,直到 2年前我們全家去日本旅遊時,認識一個澳洲來的自學家庭,他們小孩的年齡和明哲差不多,孩子們之間用英語溝通無礙,我們才發現原來明哲會講英語!

英文教材選擇多

  以英文教材來說,敦煌書局和他的網站上就有非常多的選擇,裡面有很多臺灣叫參考書、美國叫練習本的圖書,書的圖片和色彩都很活潑、漂亮,字都很大,寫完一頁就撕掉一頁,很有成就感,撕到最後只剩封面和封底。另外,全國的好市多(Costco)大賣場也都可以買得到這樣的書。這些練習本的程度從學齡前到小六都有,而且答案就書的後面,很方便父母親使用,可是,孩子的英語能力在一定水平以上才有辦法使用這些英文材料。所以,不管怎樣,父母其實都還是得費心思地去找,才能挖到合適自己孩子用的。

用電腦軟體學語言

  明哲喜歡用電腦,但我們不讓他玩那些殺來殺去的遊戲。我們還住在美國時,明秀就用過一家 Knowledge Adventure公司的產品,他們從 1991年起推出一系列 JumpStart和 MathBlaster品牌的學習軟體,裡面大量使用遊戲和動畫,使用者必須過關斬將才能晉級,能否晉級在於能不能解決問題,而不是按鍵速度快就可以了。Knowledge Adventure出版過一系列的語文、數學等等不同領域的軟體,從最簡單到最難的都有。明哲現在還是繼續用以前明秀用過的軟體,因為要學的基本內容不會改變,沒必要再買最新的版本。

  JumpStart其實就是在遊戲中放入學習內容,是一種 educational game,它比較像是把練習遊戲化,或者說學習遊戲化,把學習變成像玩遊戲一樣好玩。

  在遊戲開始時,JumpStart會先讓孩子玩針對閱讀、拼字、算數、圖型和聽力等不同領域的遊戲,測量出孩子適合學習的程度,並根據孩子的表現調整學習遊戲的難易度,同時它有一個後臺系統,用簡單易懂的長條圖讓家長了解自己的孩子在不同學習領域的進度。使用這個軟體對明哲的英文很有幫助,因為它的遊戲說明是電腦講出來的,螢幕上沒有太多字,因為年紀小一點的使用者可能只有幼稚園程度,即使看不懂文字說明,可是他們會聽。遊戲的進行中會有一個像動物或機器人的角色跳出來對使用者講話。如果孩子按錯鍵或在遊戲內走錯地方,角色會建議孩子試試看另一種方式,所以明哲想要闖關就得聽得懂很多英語說明,而他的聽力就是在這樣情境下,被訓練得幾乎與同年級英語系國家的小孩相等。這樣的學習對他來說就滿有趣的,因為有很多互動,也因為玩這一系列的學習遊戲軟體,讓他在許多學習上有機會大大提升實力。

語言學習網站

  現在 JumpStart還有網路版,可以在線上和其他同年級夥伴一起玩,但是和臉書 Facebook等社群網路線上遊戲不同的地方,在於它內建許多安全機制來保護孩子的隱私。

  在 JumpStart之前,明哲也用過 Starfall.com的英文學習網站,主要是以學習字母和自然發音為主,透過豐富的動畫和簡單的句子,讓孩子不斷地重覆練習閱讀和聽力。孩子在網站上閱讀較長篇的故事時,若遇到不會讀的單字,可以點在字上聽聽看該怎麼讀。

〈Box〉英語有聲童書

  有聲童書是一個讓孩子在還無法識字前,提早接觸英文的工具,就像我們小時候學母語,也是先聽大人說話好幾年才開始自己會說話和識字。全國的敦煌書局可以買到英語的有聲童書,臺北市大安區金華街有一家「禮筑外文書店」專賣兒童英文書,臺北市立圖書館總館的兒童英語圖書館也可以借得到,當然還可以透過國內外的網路書店買到。有些英文的有聲童書是由專業配音員,以製作廣播劇的方式錄製,聽起來就很熱鬧,適合年紀較小的小孩。我認為學齡前的孩子聽有聲書比看英語的兒童影片更能夠幫助他們培養聽力、專注力和想像力。

在旅行中學習


  旅行,尤其是 long stay是最能深度認識一個地方。我們在安排旅行時,都希望能帶入學習歷史、文化和地理上的知識。波蘭,當然是我的第一選擇,我們就盡量每年會去波蘭一次。我們在波蘭的旅行,時間都會很長,可能至少一到二個月,而且會挑不同的時間點前往,主要是想讓孩子看到四季不同的情境,不管是自然的地理情境或人文的節慶等等。

  在波蘭,我們最主要的基地是外公外婆家,此外,如果是暑假,我們會去波蘭東北邊的湖區,租民宿住約 2個禮拜,民宿很大,就在湖邊,湖約 4公里長,500公尺寬,湖邊只有 10幾戶人家。在那兩個星期間,每天就是看看書、游泳、划船、踩水上腳踏車(類似新北市新店區碧潭那種,但是在碧潭泛舟實在是太擠),孩子們也喜歡在森林裡騎馬。此外,我們也會在那邊碰到其他家庭,或是跟幾個朋友家庭相約在那邊相聚,因為波蘭人的房子都不大,而且歐洲人非常重視暑假,所以我們相約在湖邊,讓我們幾家的孩子有機會深入交往。

  每一次去波蘭,除了外公外婆住的首都華沙附近,我們也會去看別的城市。波蘭的面積比台灣大十倍,又沒有高速公路,即使開車也要很久才能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有一年,我們去波蘭北邊最大的城市 Gdansk港,除了參觀城裡的幾處名勝外,因為是開車,還能能機動停留在我們感興趣的景點,例如城堡、教堂等等。波蘭南邊是山區,我們也有開車去遊歷一些著名的地方,特色城市、國家公園等等,比如我們去過古都克拉夫夫(Krakow)、山城 Zakopane。

  兩年前,我們去了波蘭最偏遠、人煙最稀少的東南邊角落旅行,認識到當地特有的東正教信仰和教堂建築風格。基本上,我們每一次都去不同的地方旅行,因為每個地方的文化都不一樣、人文環境和地理景觀也很不相同,這是我們希望孩子能學習的一點。

其他國家的旅遊學習

  我和 Tim都喜歡滑雪,明秀、明哲也從小就開始滑,所以我們每年冬天會去有雪的國家滑雪,一開始是去 5天、10天,從 3年前開始,每次會去住約一個月,如此一來就不需要天天拚命滑雪,就可以進行一些比較深度的旅遊。比如上次去日本,我們租了一間休業的民宿,這樣的生活經驗就很豐富。

  這間民宿很大有 10間房,我們跟一個澳洲家庭共同分攤費用,我們先到住一個月,他們比我們晚到只住兩星期。雖然空間很大,平常各住各的,但還是會一起在客廳、餐廳和廚房互動,晚上小朋友就會一起玩牌、聊天、講故事。因為房子主人不在,所以必須自己打點各種事情,就完全是生活在當地的感覺。像日本新潟縣下雪可能一天就下一層樓高,所以早上起床後房子就被困住了,沒有路出去,就得靠自己在雪堆中挖出一條路來,所以我們全家大小每天早上得一起鏟雪。此外,因為房子老舊要靠點煤油爐取暖,若睡覺前忘記加油,早上起床室內溫度可能只有 5度。類似這樣的當地人生活方式,只有親身體驗過才會了解,如果是參加旅行團、住旅館,完全沒有這種體驗的可能。

  此外,因為停留時間長,就會認識鄰居,明哲、明秀就認識附近民宿老闆的小孩,他們年齡相當,就容易玩在一起,馬路結冰很滑,他們當成雪橇滑道衝得不亦樂乎,像這樣的經驗只有長時間停留才會碰到,而且是無法事先安排的節目。

  2009年,中華民國滑雪滑草協會遴選出包括明秀在內的 6位有潛力的小選手去日本長野冬季奧運比賽場地的野.溫泉(Nozawa Onsen)接受一個月的移地滑雪訓練。我和另一位協會的教練帶他們一起去,於是就安排小朋友去日本學校,體驗日本學生如何上課,跟日本小朋友交流,這幾個臺灣孩子也參與了編織籃子手工藝課程、學習越野滑雪和參加野.溫泉小學校冬季運動會……等當地特有的活動,所以每次出國都有很不一樣的體驗。

  我們選擇常去日本,很重要的一點是因為 Tim的日文能力足以跟當地人溝通,而且他有要好的日本朋友,所以對日本人的文化和風土民情有些基本認識,即使我們在日本住得比較久或住在比較偏遠的地區時,也都不用擔心生活和溝通的一些問題。我覺得,帶孩子做深度旅遊時,家中有人擁有足以與當地人溝通的語言能力,以及了解當地風俗民情,是非常重要的一點。但是,讓孩子事前做點功課,也是很重要的。

  比如,2011年底去加拿大,也有很不一樣的體驗。前往加拿大之前,我決定讓孩子更深入了解這個美麗的大國,於是從 Enchanted Learning網站上下載一些給明秀和明哲的學習單。明秀還上維基百科搜尋有關加拿大所有省份的資料,完成她填寫每個省和地區的學習單,同時還製成圖表,比較每個省的面積和人口。

  明秀和明哲很認真地學習有關加拿大的地理,因此在旅行中,他們對我們造訪的城市如多倫多和渥太華,或是開車經過的蒙特婁,都有一些認識,也清楚瞭解我們所在的魁北克市旁的一大片結冰的水面實際上是一條河,而不是海或是湖。

  我們不論到哪裡旅行都會帶著功課,這次去加拿大時原本就安排要學習古羅馬時期,在旅行中,剛好參觀到魁北克文明博物館,那邊同時有好幾個不一樣的展覽,其中一個是關於古羅馬時期的文物及生活方式,因為和孩子的學習內容相關,他們也很興奮想參觀這個展出。我們四個人一起進去,我和 Tim一整個博物館都快看完了,孩子們卻還在看古羅馬特展,因為展出的內容有很多是可以跟他們在學習到中的古馬羅歷史互相印證,所以真的要很仔細的看,這一方面是我們孩子的個性,另一方面也是跟他們養成的學習方式有關。換成在臺灣學校的校外教學,可能就是孩子走馬看花很快地逛完一圈,抄抄學習單交卷了事就結束了。

  此外,博物館為了這個特展還特別開發了一個 App,可以事先下載或當場租借 iPod使用。這個 App是英語和法語雙語發音,裡面有個遊戲,遊戲邀請參觀者扮演偵探,要根據 App裡面的提示和依據展出文物所提供的線索,來尋找答案。例如在某個古羅馬時期的文物上面會有一些文字,孩子得要在展覽廳裡根據 App給的提示找出文物放在哪邊,找到文物後還得找出那段相關的文字才能過關,一邊解謎,一邊參觀,所以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即使沒有
App,我們去參觀展覽前,我都會準備一些學習單給孩子帶去,要他們找出展覽中的幾幅畫和作品,或提出問題讓孩子思考、回答。

臺灣小旅行

  既然住在臺灣,深度了解臺灣是一定必要的。

  臺灣的自學家庭會組團去到各地參訪,我們曾參加過幾次由熟悉臺灣史地的陳建一老師帶領的親子遊學。出發前建一老師會和家長們舉行一個行前說明會,討論要去的地點和注意事項。一般行程大約三天兩夜或四天三夜,由老師負責包一輛遊覽車,一行人浩浩蕩蕩地從臺北市出發,有點像校外教學。但和校外教學不同的是學校孩子是去放空,通常一上車就學生各自玩自己的、玩手機、電動、唱歌、講笑話、吃零食等,沒有學習的活動。親子遊學團的小朋友坐在遊覽車的前面,老師一上車就開講介紹沿途的史地特色,還會播放一些公視「下課花路米」和「我們的島」節目和目的地相關的影片,這樣孩子到了目的地後就更能有效統整當地的歷史、地理和人文。例如:在八卦山上可以遠眺鹿港,就知道為什麼當初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地點,很多人要佔領這裡是為了掌控制高點,因為它是彰化平原唯一凸出來的一塊地﹔到八卦山的尾端去看濁水溪下游,這一整塊地區當初是沒有辦法開發的,可是為什麼後來成為台灣的米倉,是因為蓋了大圳,孩子就能理解八堡圳對彰化平原開發的重要性。

  這種親子遊學團我們參加過三次,這種旅行的好處是建一老師會深度講解,而且老師會打點好一路的行程安排,並解說歷史人文背景,於是家長也能充分放鬆。我們去過彰化平原、
屏東古戰場和花蓮原住民部落,行程中的學習比較著重歷史、地理和生態,因為老師很喜歡談地貌、地形、河流等,是一個統整性的課程。

  不過因為參加遊學團的孩子年齡層很廣,從小一、小二到國一、國二都有,每個孩子能接受的內容、速度、範圍都不太一樣,所以有時候老師講解的內容並不適合所有的小朋友。當然,有些地點孩子比較感興趣,有些就沒有那麼好玩。像去屏東縣佳冬鄉時,由於當地大量抽取地下水養魚導致塭豐村嚴重地層下陷,這些地方就讓孩子印像深刻,因為放眼望去,屋頂在平地,一樓在地底下,超抽地下水的結果好可怕!視覺上效果真的很強烈。可是去到「牡丹社之役」的「石門古戰場」,孩子就覺得無聊,因為什麼都看不到,只有一個紀念碑,一堆草和幾棵樹,老師講得口沫橫飛,孩子們,甚至連我們這些大人都覺得有些無趣。

行前簡單規劃,事後詳細報告

  除了和其他自學家庭組團遊學之外,我們也會自己安排旅行。比如,2011年,我爸爸媽媽來臺灣時,我和 Tim就安排全家和他們一起去金門。因為明秀和明哲從來沒去過金門,在出發前,我先給孩子們一些故事書看,像是金門縣政府文化局出版的《阿金的菜刀》、《老房子說故事》和金門國公園管理處出版的《幫風獅爺穿衣服》等系列的童書和繪本。

  金門的景觀很有特色,像古厝、碉堡和坦克車等,另外還有一些是必須知道背景故事才知道它的特別之處,例如實施長達 36年之久的戰地政務時期,所以我先給孩子書看,告訴他們金門在哪裡,在那裡曾經發生過哪些事情等等,也會先給他們看地圖,因為到了當地不一定能察覺到周遭的環境。例如給孩子看 Google Earth的模擬,讓他們從高空俯瞰就知道金門距離廈門只有 5公里遠,到時候我們站在慈湖海邊遠眺對岸的廈門國際會展中心,視覺感受會很強烈。我先告訴他們,地圖上的這裡就是中國,你現在站的位置就是這麼的近,為什麼打仗時會很危險,因為對方連你都看得到,當然砲彈會打到你。讓他們先從地圖上了解金門是多麼小的一個島,多麼接近中國。

  平常我們在臺灣開車旅遊連旅館都不會預訂,會開到當地再找。有一次我們從臺北開車到台東的史前博物館,在行前我們會跟孩子講目的地要去哪裡,一路上會經過哪些地方,可以去看什麼景點,也會約好台東的朋友見面,大致上行前只跟孩子們講這些。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回家以後的討論,像是去過哪裡?看過什麼?他們需要思考、整理之後,才會真正學到東西。

  每次旅遊回來以後,明秀和明哲必須做一個旅遊報告,報告裡面可能包含照片整理、車票、景點的介紹等一路上蒐集回來的東西。因為重新整理過一遍,他們的印象才會比較深刻。

臺灣的節慶祭典與本土文化

  臺灣和波蘭一樣很多民間習俗和信仰是溶合在一起的,但由於我們家如果信仰基督教禁拜偶像,因此我們在過傳統節慶時就不會到廟宇去拿香跟人拜,但偶爾會去參觀體驗一下氣氛。譬如過年時會去在臺北市萬華區的龍山寺看熱鬧。或是像在平溪放天燈,但不一定是元宵節那一段時間。像臺中市大甲區的鎮瀾宮媽祖遶境時,我們就是以去看廟宇的建築和去了解文化的角度來看整個活動,而不是以信仰的角度去看它。

  雖然我們家不拜拜,但我們會參加祭祖和掃墓,像是去台中時,Tim會帶我們全家一起去龍井看祖厝,看我公公出生的房子。還有每年清明節掃墓也很重要,我們會趁機讓孩子認識家族、先祖,讓他們知道陳家的祖先從中國福建省漳州來,在臺灣定居到了他們這代已經是第 10代了。

  在歷史方面,比如每年的 2月 28日我們就會帶孩子去參加二二八的紀念活動,讓他們了解為什麼要紀念這一天,而不只是過一天可以放假的日子。

  至於有關學習原住民的部分,明哲和明秀從小就很喜歡聽風潮出版的荷蘭人與臺灣原住民故事有聲書《Vu Vu的故事》,以及閱讀青林出版的原住民故事繪本《射日》。親子遊學團之前有一些行程會走訪原鄉,介紹原住民與漢人開發和日本統治間的衝突歷史,雖然我們對原住民的文化與歷史認識有限,但還是會帶著明秀和明哲去了解。比如我們去烏來玩時就會跟孩子解釋泰雅族的習俗和原住民參與高砂義勇隊的歷史背景,也會帶孩子去故宮博物院對面的順益原住民博物館參觀,去花蓮時會去參觀布洛灣台地的太魯閣族工藝展示館,去臺東時會去阿美族民俗中心體驗原住民生活方式。

  不過這樣的學習方式是比較淺層的,我和 Tim認為要深入認識臺灣原住民必須涉及原住民的姓氏、土地歸還、民族正名及社會、經濟與教育弱勢的現況,我們希望孩子大一點時,能用比較全面和宏觀的角度來看待這些議題。

延伸內容

你想養出怎樣的孩子?


◎文/李雅卿

  陳明秀,陳明哲,台灣少數最幸運/幸福的學生之一。說他們幸運,是因為他們擁有陳怡光和Dorota這樣的父母,說他們幸福,是因為父母決定陪他們走在適性成長的自學之路上。也因此,這個世界就多了兩個精彩的孩子,為自己和他人,創造出更美麗的生活。

  在台灣推動自主學習近二十年,學校從小學辦到高中,非學校從培力學園到在家自學,無數的父母問過我:「我的孩子能自主學習嗎?我的孩子可以在家自學嗎?」我總是誠實地回答:「我沒見過不可能自主的孩子,但是孩子能不能自學?甚致能不能好好學習,要看父母和環境。」

  太過自信的父母,會修剪過度,讓孩子長不出自己的樣子;沒有自信的父母,孩子心理無所依憑,反而充滿邊界失去的不安;有些假民主之名的父母,養出狡獪的孩子,有些誤解自由的父母,孩子讓人頭疼……,這些孩子如果送到好的學校,遇到好的老師,或者還有希望導正,勉強在家自學,恐非親子之福。

  可是,台灣大部份的學校確實讓人不安,這是為什麼近二十年來,有的人努力辦另類教育學校,有的人致力在強迫入學條例下,打通小學到高中自學的合法之路。這個父母教育選擇權安靜(偶而也需要抗爭一下)而漫長的革命中,陳怡光先生,近年來扮演著自學法制化的重要推手和正向的領導角色。如果說目前教改界有人不知道教選盟的陳爸,倒是難以想像的事。

  很高興怡光把他們家的自學經驗整理出書了。書中Dorota以親切的筆調,清楚說出他們的理念、作法、並分享了教材教法。不但自學的家庭可以參考,對在家自學的好奇者、研究者來說,也是一本很好的介紹書和健康案例。

  不過我希望大家不要看到怡光家的故事後,覺得自己無法做到像怡光和Dorota這樣,以致不敢讓孩子在家自學。因為外在的學習資源是可以依自己的條件來創造的,重要的是理念,以及因理念而起的實踐力。

  身為父母者,要問的是:「我想養出什麼樣的孩子?」之後再來了解「我的孩子是什麼樣的小孩?」然後才是環境的創造和資源的尋求。

  請記得:「疑問是學習的開始」,當你不知道怎麼理解孩子,或不知道怎麼寫申請書,或不知道怎麼面對親朋好友,或不知道……時,請到非學校論壇https://groups.google.com/group/nonschool?pli=1,或自學地圖https://www.alearn.org.tw/,那兒有許多自學的先行者,他們都像怡光一樣,願意提供一切助力。但是,助力終究只是一種助緣,自己的孩子,還是得挽挽袖子,自己來的。

(作者簡介:
李雅卿,台灣自主學習的倡議者,兩位自學者的母親,很多孩子和父母的朋友。新北市種籽親子實驗小學創辦人,前台北市自主學習(國.高中六年一貫)實驗計畫主持人,前自主培力學園主辦人,另類教育與非學校教育法制化的鼓吹者, 2010年退休後隱居山中,不問世事。)

鋪設一條快樂學習的道路


◎文/黃志雄(現任立法委員)

  我認識怡光已有許多時間,一個標準的四口之家,陳怡光是道地的台灣人,妻子Dorota來自波蘭,怡光告訴我,因為不想陷入追逐夢幻學校的陷阱,擁有MAB與國際研究雙碩士學位的他,與擁有華沙大學漢學碩士的波蘭裔太太Dorota商量後,夫妻倆決定一肩扛下教育子女的責任,選擇以在家自學的方式教育下一代。

  在家自學這個教育方式在台灣已默默實行許多年,有將近一千個家庭選擇非制式的教育方式,讓孩子適性發展擺脫填鴨筆試的束縛。就像怡光他們的小孩從小就處在一個國際環境當中,從生活中自然地學習中文、台語、波蘭語及英語。台灣的學校教育讓孩子花太多時間應付考試,而非學習做完整的人,這會讓孩子變成考試機器;僵化的教育方式,也無法讓孩子有多元學習的機會,對於不同國家的文化也無法有更深層的接觸。因為當前孩子的學習環境中,考試項目才是學習的重心,其他所謂的多元學習、適性發展、國際化等都只是其次。

  然而,學習不一定要學校,我從怡光的身上看到這樣的特質,他們一家人以非制式教育的方式,把孩子教養的很好,因此我很樂意把這本書推薦給所有關心教育的家長、朋友們,藉由書本讓我們進一步了解學習不該侷限於考試、教科書、補習中,而是從各種多元的環境中,刺激學習的想法與慾望,用對方式才能讓孩子有更快樂的學習環境與更佳的發展空間。

我所認識的魏多麗 Dorota


◎文/劉兆漢

  我第一次看到Dorota,她還是一個被抱在母親手中的小嬰兒。那年(1974年),我剛開始跟她的父親 Andrzej Wernik 在研究工作上合作,應邀去他位在華沙附近Belsk的實驗室訪問。在那裡,我第一次跟她全家見面,和Wernik 家開始了到如今已近四十年的情誼。1980年左右,他父親應邀來到我當時工作的美國伊利諾大學一起合作研究,她隨父母在學校所在地 Urbana 城住了兩年,進了一所與大學密切合作的實驗小學,也實際經驗了美國小學生生活,奠定了她英語能力的底子。

  當時大家工作壓力雖然很大,但實驗室的同事與家人,也會盡量找機會相聚分享各家下一代成長的喜悅。我當時與Andrzej 同一間研究室,除工作項目討論外,也常常漫談時事及歷史,彼此對對方國家的背景及現況,增加了很多的瞭解。也得知他的妻子瑪麗是一位出色的scientific editor(科學編輯),夫妻都是滿有人文素養的科學家。

  再看到 Dorota 時,她已是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了。我1990年回到台灣,在中央大學任職。1993年,有一個機會,中大太空科學所請 Andrzej來校擔任客座教授,Dorota 陪他來台。當她告訴我她在華沙大學讀的是漢學Sinology,已是大三學生時,我相當驚訝,一方面感嘆時間的飛逝,一方面是因為她選擇的領域。接著她表示對台灣文學有興趣,想研究白先勇的小說,希望利用在中大半年的時間,蒐集資料,寫碩士論文。我立即察覺到,我印象中的小女孩,已成長為一位有主見,並且做事有規劃的現代女性了。

  Dorota在中大聽課,同時也積極參加文學院同學的課外活動,英語系四年級每年推出自導自演的英語舞台劇,是年度大事,我相信當時是透過共同參與舞台劇的製作,Dorota 與 Tim(怡光)相識、相戀,終成眷屬。這段國際姻緣一直是中大校園中,大家津津樂道的佳話。

  1999年左右,某天,Dorota和Tim 突然出現在我中大的辦公室,推著一台娃娃車,可愛的小明秀乖睡在內,原來,她們從西雅圖回台探親,返校訪問,也讓我跟她們的新生女兒見面。當時在興奮感慨之餘,談起在國外她們將如何教育下一代,Dorota 已經有一些想法,提到蒙特梭利的教法,以及她希望能走的路。

  本書陳述了Dorota及Tim 夫婦過去將近十年實踐他們想法的心路歷程,他們為了讓自己子女能成為「多文明的國際化」小孩,選擇了「自學」這條路。這路在任何國家本來就不好走,在台灣因為是新嘗試,尤其會碰到更多難題。書中從陳家四位成員的角度,各自表達各人在「自學」過程中嚐到的甜、酸、苦、辣,可讀性很高,對也想走「自學」這條路的家庭,提供許多可以借鏡的實例,也誠實的陳顯出走這條路所需的各種資源。同時,對台灣推動多元入學的實施方案,也說出了他們的一些看法。在閱讀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Dorota 如何堅定自己以「自學」方式教育子女的信念,如何不辭辛勞的充實自己,如何偕同怡光利用最新的網路科技,為子女創造學習資源。這人格特質及軟實力,才是讓他們夫婦能成功地實踐他們理想最重要的因素。而來自多元化背景父母的身教,也將長遠的影響明秀、明哲的一生。

(作者簡介:
劉兆漢,中央研究院數理科學組院士,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學會會士(IEEE Fellow)。曾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中央大學校長。)

作者資料

魏多麗(Dorota Chen-Wernik)

Dorota從小就喜歡教書,中學開始在波蘭華沙擔任英語家教,讀大學時在中壢教英語補習班,住在英國時任教於蒙特梭利幼稚園。Dorota 是華沙大學第一位研究台灣鄉土文學的漢學碩士,也是1994年教育部和外交部頒發第一屆中歐獎學金得主。她喜歡讀書給女兒和兒子聽。

陳怡光

自學圈內人稱陳爸的陳怡光從小就有教育選擇意識,對按部就班過敏,幼稚園轉了三所,中學從台灣讀到英國,大學又從英國讀回到台灣,去美國讀MBA,卻以企管和國際研究雙碩士畢業。陳爸喜歡邊帶狗散步邊聽「經濟學人」雜誌的有聲書。

基本資料

作者:魏多麗(Dorota Chen-Wernik)陳怡光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ViewPoint 出版日期:2012-04-30 ISBN:9789862721353 城邦書號:BU3052 規格:膠裝 / 全彩 / 208頁 / 17cm×23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