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商管理財 > 經營管理 > 創業/開店
7件事,從工作奴到樂活族:贏回自主生活的小本創業
left
right
  • 不開放訂購不開放訂購

內容簡介

絕大多數的小型企業家之所以創業,是為了落實生活理念而非金錢。生活事業與一般事業最大不同在於,前者不為他人的財務利益而經營。追求獨立且為自己工作是生活企業家共有的動力。 1987年,馬克‧漢瑞克斯鼓起勇氣,辭去德州報社的工作,加入美國兩千萬名在家工作者的行列,再也沒有走回頭路。25年後,仍過著自己夢寐以求的自由撰稿生活。美國每年有上千人和馬克‧漢瑞克斯一樣,為了尋求更能發揮創意的工作、對生活發揮更大自主權,或者追逐他們的熱情而離開職場。漢瑞克以廣泛的研究與真人實事,探索這個現象的源頭,包括一群生活企業家的故事,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在個人、財務與專業上得到滿足,除了這些發人深省的例子外,漢瑞克對創業提出豐富、淺顯且相當實用的建言。 本書是強調生活議題而非商業的創業書籍,援用各種診斷與規劃工具、工作底稿,並羅列參考資料(包含書籍、雜誌、機構與網站),幫助讀者: ◎判斷自己是否適合創業 ◎如何在公私領域間取得平衡 ◎發現機會、克服障礙 ◎籌資與理財 ◎評估所需的科技產品 ◎計畫長遠的成長大計

目錄

前言 經營事業也經營自己 

I 成為生活企業家的條件


◎1 理想生活 
‧為獨立而創業 
‧為落實生活理念而創業 
‧以「為自己工作」為榮 
‧在家工作 
‧做愛做的事 
‧心之所嚮 
‧工作量恰到好處 
‧別被科技牽著走 
‧和喜歡的人共事 
‧沒有不能做的生意 
‧邁向瘋狂的一大步 

◎2 創業動機
‧見賢思齊 
‧心力交瘁的中年上班族 
‧特殊生活方式的需求 
‧失業而後創業 

◎3 自由的代價
‧生活事業不是萬靈丹 
‧誰在當家作主? 
‧你不做誰做? 
‧破產上天堂 
‧小型企業主的七個迷思 

◎4 創業的時候到了
‧直覺創業 
‧知識創業 
‧對症下藥 
‧萬事具備,只欠東風 
‧搬開擋路石 
‧觸電時刻 

II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5 生意百百種
‧從零開始 
‧收購現成事業 
‧另一種出路──加盟 

◎6 有理想也要有麵包
‧財務數字是企業健康指標 
‧做生意靠顧客 
‧「成本法」預估獲利 
‧業績≠獲利 
‧商業模式關鍵「點」──損益平衡點 
‧定價攸關商品存亡 
‧80/20集中火力 

◎7 為生活事業找財源
‧尋找金主 
‧「以工代資」進可攻退可守 

III 經營生活事業

◎8 選擇事業伙伴
‧依喜好挑選員工 
‧租用員工 
‧做朋友和合夥,兩回事 
‧顧客不能來者不拒 
‧投己所好 

◎9 馴服科技怪獸
‧科技是助力也是阻力 
‧量力而用 
‧由奢入儉難──平衡長短程目標 
‧愛也科技恨也科技 

◎10 優質成長
‧拒絕有理 
‧不進則退 
‧不斷創業的另類生活企業家 
‧利潤、業績各自成長 
‧權衡輕重 
‧授權互惠 

◎11 功成身退
‧賣個好價錢 
‧找接班人 
‧擁有事業即擁有生活

序跋

前言 經營事業也經營自己


  我在一九八六年十一月打好一份如同我個人的「獨立宣言」,收件人是我過去五年來擔任記者兼編輯的地方報紙發行人。信上寫著:「謹以此信,告知敝人決定辭去現職,經營自由撰稿事業。」信中不僅感激老闆的賞賜之恩,並告知辭職將在兩週內生效。

  這是封措辭客氣,卻不失冷靜與專業的辭呈,簡潔平易的字句,透露出篤定、堅決和信心,儘管明知老闆一定會慰留我。其實他們無法理解也情有可原,畢竟信中並未說明離職原因,但我既不想升官,也不想發財,更何況依我老闆的條件,升官的前提是調派到另一個城市。

  我之所以想成為自由撰稿人,不過是想實現生活理念罷了。辭呈不僅宣告辭職,也實現我大學以來夢想的生活,而且打從擔任記者以來,我大半時間都在兼職。
進入自由業的部分動機,是想擺脫人生中某些不想要的東西。我再也不想在交通尖峰時段跨越整個達拉斯郡,也不想成天淨報導些公司獲利、股東大會和地方商業消息,更不想被人告知,由於龐大企業體出了問題,因此今年我這個小螺絲釘,跟大家一樣只能加薪三%。

  我希望我的文章,刊登在比《達拉斯沃爾斯堡工商日報》(Dallas Fort Worth Business Journal)更稱頭且更有變化的出版品上,也希望報導運動、醫療與文化新聞。我甚至在不久前買的房子裡,用二手家具在飯廳布置了一間工作室,還希望收入充分反映我的實力和努力,而非根據某人的錯誤判斷。

  可是,辭呈在書桌上躺了半年,還是沒遞出去。

  話說回來,就算要成為自由業者,也得預作準備,可是當時我啥也沒做,況且有些事似乎不在我的掌控內,例如在放棄固定薪俸前,必須以較低利的貸款,清償原來的抵押借款,可是我已經被一家銀行拒絕。此外,在退出公司的團體保險前,我得先完成該動的手術,只是這種事很難面對。最後,我還是沒把握從事自由撰稿能否餬口,因此,儘管一心嚮往實現生活理念,卻似乎只是場春秋大夢罷了。

寓生活於事業

  如今,我已依照自己的生活理念生活了二十五年,而且相當成功,並完成上千篇文稿,客戶委託的案子也從未間斷,好幾家全美最大、最負盛名的出版商,都刊登過我的文章,從運動到個人理財的主題都有。

  我可以隨自己喜好安排工作時數,幾乎無須開會,通勤距離是以「呎」而非以「哩」計算,我很少打領帶,寫書評時,既可一面浸淫在最愛的閱讀中,還能賺錢,我也被派到很棒的地方探險旅遊,卻有人替我打點旅費,甚至收到一大堆高科技玩意兒,因為對方希望我在寫技術趨勢的文章與書籍時,將他們的產品記上一筆。

  我的生活格調,完全拜身為「生活企業家」所得之賜,而這種生活方式,也是所得的一部分。其實我一直都算不上富有,出生在肯德基州的丘陵區,生平第一個家,是輛停在陸軍基地的拖車。我在德州郊區長大,家境小康,在四個孩子中排行老二。就讀當地公立學校,幾經波折,終於從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新聞系畢業。辭職前的最後一份工作,是在發行量兩萬份的《達拉斯沃爾斯堡工商日報》擔任助理編輯,年薪兩萬七千七百美元,多過第一份在《畢爾蒙特日報》(Beaumont Journal)報導警方獨家新聞的九千八百美元。

  生活企業家不光是實現生活理念,還得靠事業賺錢。我在暫離奧斯汀到紐約期間,仍保有第一個窩,儘管努力工作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養家活口,而是過想要的生活,但我的收入連同妻子擔任書籍宣傳的所得,不但足以支付褓母費,還能送孩子到私立學校就讀,即使每週工作鮮少多於四十小時,所得竟是為同級雜誌撰稿的兩倍。

  我從不敢奢望經濟狀況如此之好,其實吸引我成為自由作家的,是那神祕的生活方式。

  我過去擔任記者時,多半主跑工商新聞,尤其以小型企業為主,這對我幫助很大,因此從一九九二年起,開始為《企業家》(Entrepreneur)雜誌開闢小型企業管理專欄,報導也散見許多小型企業的刊物上。為了撰寫文章和書籍,訪談過上千位企業家與小型企業顧問,從他們身上了解創業源由與經營事業之道。

  身為記者最不幸的,就是被迫寫些從未親身經歷過的東西。在面對背景與我不同的人時,我就像成天收看奧運轉播的體育記者,試圖進入參賽者的思想中,描述自己未曾從事過的活動,這不僅是項大挑戰,更令我不安,怕被別人「識破」。而這也是我如此熱心指導其他自由撰稿人的原因之一:我無須引用專家話語,因為我就是專家。

  有很多我訪談過的企業家都表示,當初創業的動機,完全與傳統企業家「短期致富」的目標無關,某些傳統企業家確實只想在短期內以小投資賺大錢,退休後高枕無憂。

  本書是一本強調生活議題而非商業的創業書籍,至少我在書中將身為生活企業家的經驗,與我從多方觀察和報導中明瞭的企業家挑戰融會貫通。一般的創業手冊大多僅以一頁或一個段落,交代為生活理念而創業的議題,某些探討在家工作與單飛好處的書雖比較偏重生活,卻未從各個面相,探討事業對生活造成的潛在影響。生活企業家可以在家陪孩子,也可以在家看護生病的配偶、年邁的父母,甚至是自己。即使生活企業家最強調的,莫過於負起自我管理的責任,可是在「做自己的老闆」與單飛之外,還有更多事情要注意。

  成為生活企業家,是為了脫離日復一日的通勤生活、決定何時該走、走到哪裡,而不是受制於像街頭霸王般弱肉強食、以大欺小的企業文化。生活企業家愛住哪兒就住哪,無須因調職而被迫三、五年搬一次家。生活企業家可以和自己喜歡的人共事,不必周旋於頤指氣使的老闆、慾求不滿的顧客,以及會在背後捅你一刀的同事間。

  與其說生活企業家在經營事業,倒不如說在經營自己。本書第一部分探討你是否具備成為生活企業家的潛力,以及想成為怎樣的生活企業家?為了平衡報導,我也詳述生活企業家的潛在缺點。最後談到若決定與企業一刀兩斷、成為生活企業家時遭遇的難題,並提出諸多解決之道。

  第二部分進入生活事業的現實面,探討成為生活企業家的基本選項,包括開創全新事業、買下現成公司、加盟與從事自由業等。接下來探討如何讓公司賺錢。如果事業能支持你實現生活理念,獲利便成為必要條件,然後開始探詢籌措創業資金的管道,讓事業動起來。

  第三部分探討生活企業家的四個關鍵議題:挑選共事對象、選擇並管理技術、兼顧企業成長與控制,最後是驗收成果。第八章將說明如何行使生活企業家的權力,與那些可能對你生活方式產生最大正面影響的員工、顧客、供應商等人往來。

  第九章是我最愛的主題:「技術」。行動電話、筆記型電腦和個人數位助理器(PDA)既能載舟、亦能覆舟,因此本章將探討如何評估科技產品的需求,防止被科技牽著鼻子走。第十章談到兩種最要不得的「企業家精神迷思」:企業一定要追求成長才能存活,以及成長必須付出代價。本章將使你了解,無論成長與否,都無須犧牲生活品質或事業的存活力。最後一章則駁斥生活企業家的另一個普遍迷思:「只著眼於金錢,反而無法讓財富源源不絕。」以及「做愛做的事,鈔票自然來。」,這些其實是不切實際的講法,現實比這複雜,但只要精心安排生活事業,將足以支持財務上的長短期需求,也將具備可長可久的價值──可變現資產或新創事業,讓後代子孫藉此實現自己的生活理念。

  本書多為我的親身經歷。每位生活企業家背後,都有些在需要時給予精神支持的人,而我則在一位好友的鼓勵下,再度嘗試房屋轉貸成功。我在辭職前,曾兼做目前的工作,其他人也如法炮製,以測試自己適不適合成立生活事業。我之所以避開要求過多的客戶,以堅定卻尊重對方的態度,為我的服務交涉出公平售價,同時甘願接受看似毫無勝算的賭博,例如在沒有工作、身無分文、居無定所、甚至舉目無親的情況下搬到紐約市,因為我相信我會成功,至少能克服困難。

  本書前言是我的親身體驗,但書中不只是我的故事,還有更多不同的生活企業家獨特的表達方式,每個人都有值得學習,或成為你靈感來源的可能,希望能因此深受感動而加入我們。

作者資料

馬克.漢瑞克斯(Mark Henricks)

基本資料

作者:馬克.漢瑞克斯(Mark Henricks) 譯者:陳正芬 出版社:商業周刊 書系:藍學堂 出版日期:2012-04-11 ISBN:9789866032059 城邦書號:5BWB0025 規格:平裝 / 單色 / 240頁 / 17cm×22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