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
敬畏神,讓你無所畏懼:6 週領受改變你一生的智慧
-
博物館裡的臺灣史:博物館與紀念場址如何建構臺灣人身分認同、形塑歷史記憶,定調「臺灣的故事」
-
錢是虛構的,但我們都選擇相信它
-
上一堂思辨歷史課:瑞典提案的歷史思維刻意練習
-
多巴胺國度:在縱慾年代找到身心平衡
-
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淡泊一點也無妨,活出快意人生的99個禪練習!
-
野生的東歐:偏見、歧視與謬誤,毒舌背包客帶你認識書上沒有寫的歐洲(下冊,北馬其頓、希臘、土耳其、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摩爾多瓦、烏克蘭、俄羅斯篇)
-
野生的東歐:偏見、歧視與謬誤,毒舌背包客帶你認識書上沒有寫的歐洲(中冊,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波士尼亞、蒙特內哥羅、阿爾巴尼亞、科索沃篇)
-
黃金的傳奇史:拜金6000年,黃金如何統治我們的世界
-
達賴喇嘛:1990-2024攝影記事
內容簡介
本書是薩依德在去世前仍然念茲在茲、與日本文壇巨擘大江健三郎英雄所見略同的最後代表作。
人不免要老、要離世,即使懷抱深刻的偉大藝術家亦不免此一命運。然而,面對此一無法違抗的命運,人生漸次接近終點,藝術家的作品風格將產生什麼樣的轉向?
偉大的藝術家在他們的人生漸近尾聲之際,他們的作品如何生出一種新的語法,這個新語法,薩依德稱之為「晚期風格」。
人生的晚期階段,肉體頹圮崩壞,準備開始面對最終之境。歲月與疾厄如何作用在人的身上,特別是如何作用在一名藝術家身上,死亡對於他們的生命又將提出什麼形式的叩問,這就是這本書討論的焦點。
薩依德認為莎士比亞與威爾第的晚年作品呈現了一種祥和與睿智的氣味。
但他在《論晚期風格》這本書中考察了貝多芬、湯瑪斯.曼、理查.史特勞斯、惹內和莫扎特的晚年作品,指出他們的特質迥異於那種超脫世俗的靜穆。
他們的晚期風格,不僅不是和諧與解決,而是冥頑與難解,更是未解決的矛盾,在他們的晚年作品中並非表現得成熟與圓融,反而表現得更孤僻,更不守常規,展現了精神上的自我放逐,一種刻意不具建設性的、逆行的創造。
直至薩依德去世前,他都還處於寫作這本書的過程,因此它是一件未完成的作品,也是薩依德在撒手人寰前念茲在茲的一本著作。
本書是薩依德在其人生最終階段最重要的學術與生命關懷,這位當代最有影響力的知識分子勾勒了一條全然不合世俗的晚期風格論述。
與薩依德同於一九三五年出生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就說,薩依德晚年思考的這項主題,他在自己未察覺的狀態下就寫進了自己的小說中,而將其解讀出來的,則是艾德華.薩依德!
作者資料
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
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 1935-2003) 1935年11月1日出生於耶路撒冷,在英國占領期間就讀埃及開羅的西方學校,接受英式和美式教育,1950年代赴美國就學,取得哈佛大學博士,1963年起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講授英美文學與比較文學。薩依德著作等身,其中以《東方主義》(Orientalism, 1978)聞名遐邇,為當代舉足輕重的文學學者暨文化批評家,尤其對於後殖民論述的建立與發展發揮了決定性的影響,並以知識分子的身分投入巴勒斯坦政治運動,其學術表現和政治參與都引人矚目。本書精選薩依德近三十年接受世界各地人士訪問的紀錄,相較於其他論述,對其學思歷程有最完整的呈現。2003年9月25日薩依德病逝於紐約,享年67歲。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