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
【獨家預購優惠】希望:教宗方濟各親筆自傳
-
錢是虛構的,但我們都選擇相信它
-
世界還能變好嗎?劍橋大學教授談12位時代思想巨人,開展平等、正義與革命的關鍵思考
-
懼胖社會:為何人人對肥胖感到恐慌?體重羞恥的文化如何形成,肥胖歧視如何與各種歧視交織並形成壓迫
-
室內設計手繪製圖必學4【2024最新考題版】:術科詳解必勝全攻略
-
創造力的修行:打開一切可能
-
故事餐酒館:混口飯——一場跨界的食物饗宴(以文字品嘗美食,用圖片微醺歷史,十六位各界重磅級人文歷史專家考據研究,有深度沒難度的飲食文化衝擊!)
-
覺照在當下:泰國二十世紀最傑出女修行者的禪修指導
-
台灣廟宇深度導覽圖錄
-
誰的「國語」?誰的「普通話」?:從官方政策、教育現場、大眾傳媒到常民口說習慣,看兩岸語音標準化如何為社會規範、身分認同與國族政治服務
內容簡介
後殖民理論是當代發展最快、爭議最多的文化論述之一。此一論述至少包含兩種向度:一是檢視宗主國對被殖民土地的佔領終結後,所產生的文化、經濟,及政治後果;一是辯證殖民與被殖民者的關係,如何在歷史的殖民主義終結後,依然支配我們想像與生活的空間。在這兩種向度下,有關第一/第三世界之別、東方主義、跨國投資、國族屬性、文化符號流徙等議題,已一再引起廣泛爭辯。
在統獨之爭方興未艾、香港九七已然逼近的時刻,後殖民理論對臺港及大陸的學者,具有獨特歷史意義。本書自四個角度,探討此一現象。【評介篇】綜論重要後殖民論說的源頭,及其「渡海而來」的意義。【辯證篇】介紹在文化實踐的過程中,後殖民觀點所引生的對話或爭辯。【文學篇】探討語言、文本、國族記憶的互動關係。【影像篇】凸顯電影媒介在跨國文化工業中,所扮演之微妙角色。
本書的作者,分別來自臺灣、香港、大陸、東南亞及歐美華人社群,他(她)們自不同政治及文化立場,提出對後殖民理論的看法。論證精密,感懷亦深,交流與交鋒的意義並存,為中文學界第一本有系統說明後殖民理論的文集。
作者資料
張京媛、劉禾、張國慶等人
《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作者簡介: 【評介篇】 張京媛 劉禾 張國慶 張錦忠 李佩然 【辯證篇】 葉維廉 梁秉鈞 邱貴芬 廖咸浩 廖炳惠 陳曉明 張頣武 【文學篇】 洛楓 鄭恆雄 孟悅 【影像篇】 廖朝陽 梁秉鈞 戴錦華 張頣武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