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生活風格 > 旅遊 > 歐洲
一隻貓的巴黎研究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你曾想像自己有天可以像一隻無所是事的貓 ,悠哉悠哉地遊蕩在巴黎的街頭巷尾,管它時間一分一秒過去,管它是晃到了左岸還是右岸。腳走酸逡了,索性就近找一家咖啡館,點一杯卡布其諾,讓自己的思緒天馬行空去;做做白日夢也無妨;或者看看鄰座的人,隨你的意幫他或她編想一則故事……。 生活的步調可以這樣的慢悠悠,而且不造作,唯有在巴黎這城市了! 巴黎,一座帶給人太多想像力的城市,在巴黎,時間竟有了累聚的重量和美感,緩緩悠悠地……。 《一隻貓的巴黎研究》一書中,作者要告訴讀者的是︰他自身在巴黎生活一年期間,在巴黎大街小巷遊走晃蕩中,深刻體驗到,巴黎是一個最適合散步的城市,因為,她不會大到沒車便寸步難行,也不會小到逛起來貧乏無趣。她在歷史的沈澱與有計畫的建設下,自然而然地營造出一種美好的城市氛圍,難有其他城市可媲美。 享受晃蕩的情趣是作者在巴黎的生活美學,他也希冀藉由化身一隻貓的自在遊走,這邊逛逛、那兒晃晃的引領下,讓讀者也放慢節奏,隨著晃遊貓融入巴黎的每一條大大小小街道,以及每一棟歷史建築中。 本書特別的是,除了一幅幅優美細膩的風景畫,尤其運用精細的手繪圖解析每棟知名建築的建築原理以及興建歷史,例如聖母院、艾菲爾鐵塔、羅浮宮……還有巴黎的街道建物特色、廣場和街頭的裝置藝術等。 全書呈現的是︰一種自在緩慢的異國生活節奏,以及對一座城市的深度書寫。

目錄

【推薦文】Paris, the city of Eternal Beauty ◎Zoe佐依子 ■ 第一章 走在巴黎
1.散步在巴黎的迷宮之中
2. 眺望巴黎的市街
3. 塞納河畔的散步道

■ 第二章 巴黎的形狀和顏色
1. 三色旗飄揚的街道
2. 米褐色的巴黎街道
3. 巴黎的藍天和綠意
4. 巴黎的洞穴

■ 第三章 巴黎的建築
1. 艾菲爾鐵塔的美學
2. 集合住宅成尋常街景
3. 巴黎的教堂建築
4. 表演巴黎風景的小道具
5. 巴黎公寓的種種

■ 第四章 巴黎的街道
1. 巴黎的街道如何取名?
2. 道路屬於誰的?
3. 凱旋軸之謎 ■ 第五章 巴黎的生活
1. 咖啡館,這美妙的玩意兒
2. 上街就靠地鐵和巴士
3. 美味之國法蘭西
4. 住哪個區域好?
5. 巨型美術館的利用法

■ 第六章 巴黎的今日
1. 在巴黎念書這件事
2. 從法朗到歐元
3. 既近又遠的日本
4. 全球主義的腳步

■ 第七章 巴黎都市考
1. 巴黎的街道真的「美」嗎?
2. 悄靜的街道
3. 巴黎是活生生的城市
4. 節制的招牌和廣告
5. 黏又不會太黏的人際關係
6. 美麗街道的條件

■ 後記
關於街頭插畫

內文試閱

散步在巴黎迷宮之中

   一九九九年十月到二OOO年九月間,晃遊貓在巴黎待了一年。旅居的這段時間,在巴黎街道到處遊走漫步的過程中,竟成了這城市美好氛圍下的俘虜。

   巴黎是個極適宜散步的城市,既不會大到沒車寸步難行,也不會小到貧乏無趣。全城有好幾處個性豐富、饒具特色的地區。只需花個短短一小時,就能來一趟從高級名店羅列的中產階級區到庶民鬧街的旅行。

   把免稅店林立、觀光客雜沓的地區拋到身後,穿過彷彿可以從中挖到寶藏的拱廊街,再經過可稱之為貓道的狹窄小徑,就會來到阿拉伯人聚集的批發街。也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沿著漢字招牌多得令人懷疑「這裡是巴黎嗎?」的坡道往上走,回頭一望,只見聳入巴黎天際的艾菲爾鐵塔映入眼簾。另外,有時可以從中世紀的教堂建築中感受到歷史的份量,有時卻又會因現代建築的奇偉設計而驚訝不已。

   想要了解巴黎市街的構造,只要爬上艾菲爾鐵塔,或是蒙帕那斯塔、蒙馬特高地等高處即可。從高處俯望即知盡是高度統一得極美的建築物。將這些建築物區劃開的馬路並不是呈現棋盤狀,而是以數個圓形廣場為中心呈放射狀向外延伸,這些馬路又在各個地方以斜角交錯,到處都形成起司蛋糕型的建築。另外,由於不是棋盤狀,所以一條街絕少能讓人立即一覽無遺。大抵上視野的盡頭都會其他道路的建築牆壁阻擋。而阻擋的東西經常是歌劇院、萬神廟或凱旋門之類宏偉的紀念性建築。由於街道的構造如此,所以巴黎的街頭散步,即使不是有意,也無法直線進行,而是那兒走走,這邊逛逛,好像在畫鋸齒一般。又彷彿走在壯麗的石砌建築牌樓所圍繞的迷宮當中一般。

   巴黎是一個有豐富歷史的都市,所以名勝和古蹟不可少。歷史事件發生的地點、知名作家、畫家和音樂家曾經住過的樓房到處可見。走在路上,可以看到宛如倒立的飯勺的褐色標識,插在建築或道路的一角。這是說明巴黎市內史蹟的立牌,上面記載著與名人和事件相關的地點。東京也有類似的立牌,可是大多只標示了「蹟」,很多卻失去了讓人緬懷當時的東西,相對的,在巴黎,卻可看到不少東西從一百年前幾乎沒變的保存到現在。巴黎的建築物中據說有百分之四十都是在一九OO年到一九四O年,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所建。這比起在大戰中化為焦土的東京要好多了。

   不過,另一方面,即使是巴黎,在十九世紀之前的東西,除了像羅浮宮或聖母院這種紀念性的建築物之外,其他留下來的並不多。那是因為在十九世紀中葉,拿破崙三世和歐斯曼進行了一場巴黎大改造,使得多數中世紀的建築物遭到破壞。當時,巴黎的詩人波特萊爾曾對古巴黎的消失嘆惜不已,但從這個大改造中誕生的巴黎,在今日卻得到歷史上的份量,並且綻放出特有的美感。散步時一面欣賞著這類被稱之為歐斯曼風格的建築物,與在東京看著雜居大廈真是有如雲泥之別。

   走累了,可以到附近建築中的咖啡座,點一杯義式咖啡或是「多米」(生啤酒)小憩一番。晃遊貓對紅茶和美式咖啡都不感興趣,因此對巴黎的義式咖啡文化非常感激。近年來美國以西雅圖為基地而擴展的咖啡連鎖店,在東京也相當風行。但在從昔日即可在大街小巷中飲到美味咖啡的巴黎來說,卻不得其門而入。

   於是,晃遊貓時而沉浸在對巴黎歷史的思懷中,時而一邊獵取建築的美麗,同時在食物美味香氣的誘引下,在巴黎的街頭這兒走走那兒逛逛。一邊走一邊思考為什麼「巴黎」這個空間有如此好的居住環境。追尋找巴黎的舒適居住性的祕密也是這本書的目的。

   在此之前,已有很多人談過巴黎的種種,比起只在巴黎停留一年的晃遊貓,更瞭解巴黎,深入其堂奧者更是大有人在。在此,既不是長期居留者也非旅人的晃遊貓,想用遊學者,以及與巴黎這個城市近距離接觸下,某個散步者的觀點,來分析巴黎的魅力,如能得蒙讀者們一路相伴將至感榮幸。 米褐色的巴黎街道

   為巴黎街頭作畫的時候,最常使用的顏色是米褐色,其次是灰色。在近代之前的建築,多是採用手邊可得的素材建造的,所以幾乎完全反映出該片土地的風土特色。以地球的規模來說,像日本這種森林資源豐富的土地,木造建築就發達,像歐洲這種很容易取得石材的地方,石造建築就很普遍;至於石材和木材都難以取得的中東等沙漠地區,就會用泥土凝固曬乾成土磚來建造房子。土地的環境決定建築的材料,也因而衍生出該地特有的文化形態。

   若把範圍再縮小一點來談,歐洲境內雖為同種式樣、同樣的石材建築,但由於各地石材的種類不同,每個地區的建築物就會擁有該土地特有的「顏色」。舉例來說,同樣的哥德式大教堂,德國和法國阿爾薩斯地區都是砂岩形成的紅褐色,但法國北部因為是石灰岩,所呈現出的就是米褐色。現在巴黎的建築大多是由這類石灰岩所建,也因此巴黎便成了米褐色的城市。

   巴黎建築所使用的石灰岩是從哪裡運來的呢?答案是巴黎的地下。巴黎是建築在石膏和石灰層之上,而它的地下則貫穿著網絡般石灰岩的挖掘坑道。據說全長達三百公里以上。坑道尤其集中在左岸,其中有一部分做為都市計畫時破壞的墓地遺骨的收容處。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骷髏穴(les Catacombes)。

   石灰岩建築物在光線的照射下,顏色呈現微妙的變化。晴天時雪白的壁面;雨天時濡濕而變黑;陽光照射下熠熠耀眼的部分與暗沉到影子裡的部分的對比;上午宛如透明一般的白,與帶點晚霞紅的紅等。畫家莫內為盧昂的大教堂畫了很多幅不同時間的面貌,這種心情我似乎也能體會。

   石灰岩壁在歲月的累積下,變成灰暗而接近褐色。前一段時間,巴黎市區曾對這種污損的建築展開修復作業。街道因此變得煥然一新,明亮的米黃也增添了光彩。古蹟建築如聖母院、加尼葉歌劇院都在最近完成了修復工程,恢復了昔日的光輝。看到旅行手冊中古老灰黑、令人感受歲月痕跡的聖母院和歌劇院的照片,再看到實際的建築時,應該都會為它閃耀嶄新的模樣而大為吃驚吧。

   構成巴黎的另一個顏色「灰」,多用於建築物的頂部和底部,也就是屋頂和地磚上。

   屋頂處平緩傾斜,然後來一個大角度的彎折,變為陡直向下,以連接壁面,這種兩階段的傾斜,便是巴黎建築屋頂的特徵,為了紀念十七世紀法國建築家佛蘭索瓦.曼薩爾,特別將它稱為曼薩爾屋頂。這類屋頂多為鋼板鋪成,而鋼板帶有的亞鉛色,就決定了從高處俯瞰時巴黎的顏色。

   雖然有點離題,但法國這個國家的屋頂,真的擁有豐富的鄉土色彩。每處地方所使用的屋頂建材都不一樣,顏色也各有不同。比如南法普羅旺斯地區,使用橘色的屋瓦,大西洋岸不列塔尼地區則用深藍色屋瓦,而接近德國國境的阿爾薩斯則使用紅褐色屋瓦等,各具地方特色。現在的日本建築全都我行我素的任意決定屋頂的素材,這種事既使是在今日的巴黎幾乎很少見,仍統一採取鄉土的顏色,保持著地方色彩的美。

   日本的街道曾經也是清一色的黑色屋瓦,並為此美麗的街景自傲。但現在染了各種顏色的瓦片,還有漆成紅或藍等彩色的鐵板屋頂摻雜其中,真的很難看。在日本的許多地方都市,只要從高台眺望,就會發現在綠色森林中隨便散佈著紅和藍的原色,看起來就如同被丟棄在原野上的垃圾一般醜陋。

   雖然鋪瀝青的道路日漸增多,但地磚仍完好的存在於巴黎的街道中。只要到道路工程的工地去看看,就會發現當年拉丁區的學生撿拾丟擲的地磚,現在仍一塊塊鋪在地上。

   用這種石磚鋪過的地面,雖然看起來很美,但對於汽車來說可就不太好過了。坐巴士的時候,細微的振動會讓車體不斷搖晃,真擔心車子的懸吊裝置或車體會受到損傷。不過詳細的狀況,晃遊貓並不清楚。

   構成巴黎建築的顏色,還有一個,那就是黑。它出現在橫貫米褐壁面的窗戶或陽台的欄杆上。充斥巴黎街頭的歐斯曼式樣建築,雖然也有例外,但大抵上在三樓(在法國則叫做二樓)和六樓(即五樓)都有陽台,並且都裝設了刻有精緻紋路的黑色鐵欄杆。有些街道上的建築,甚至還與隔壁棟的陽台相連,一直連接到視線的盡頭。 表演巴黎風景的小道具

  描繪巴黎風景的時候,有幾樣東西經常出現在畫面中。像是巴黎的天空、歐斯曼風格的建築、在路旁停成一縱列的汽車,以及來來往往的男人、女人……除此之外,還加上街燈與廣告塔、地下鐵的出入口、長椅、電話亭、公共廁所和垃圾箱等,只要在街頭寫生,這些小道具就自然而然的會進入到畫中。這些小道具既是在巴黎,就一定擁有巴黎的設計感,擔任巴黎風景秀的一個角色。

   傳統設計的街燈和廣告塔,在周圍景物中不會顯得突兀,反而很成功的製造出一種景觀。它呈現出的一種自然美,在傳統街道保留不多的日本十分罕見的,因此我們也只能自嘆不如。這一類傳統式設計的街燈和廣告塔等,大多都是在拿破崙三世的第二帝政 (一八五二~七○年) 時代,隨著歐斯曼巴黎大改造而誕生的。換句話說,就是在巴黎風景的主角「建築」起造時一起建立,現在仍完好的保留下來,所以那種不是附帶的自然,其理由是可理解的。   來到巴黎周邊地區,也可以看得到設計摩登的街燈,但是市中心主要卻都仍舊使用煤油燈、瓦斯燈時代留傳下來的傳統式樣。在雨果的小說《悲慘世界》當中,少年葛沃羅修破壞的街燈,或許外形上就是現在街頭的樣子。具裝飾性的優雅街燈,與歐斯曼風格的連棟公寓、在稍晚的十九世紀末~二○世紀初登場的新藝術風格建築,以及地下鐵的出入口等,一同諧調的創造出巴黎的風貌。   巴黎最初設置瓦斯燈是在一八三○年左右,它逐漸取代了煤油燈,到了第二帝政時期才廣泛普及。但是十九世紀後期,人們開始使用電力。於是藉著一八八七年詼諧歌劇院(Opera Comique)發生大火之際,將市內照明全部改成電燈。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瓦斯燈便漸漸消聲匿跡了。   有關廣告塔和地下鐵出入口的部分,這些物件都擁有巴黎獨特的設計,所以都可以說是表現巴黎特性的小道具。這種有著綠色尖頂的廣告塔,又叫莫里斯柱(colonne Morris),它的縮小版模型在紀念品店裡可是搶手貨,真可說是代表巴黎的象徵之一。同時,它也是把雜亂豪華破壞市容的廣告,融入都市景觀的大功臣。   新藝術風格的建築家艾克特.吉瑪(Hector Guimard)設計的地下鐵出入口,也是為巴黎都市畫龍點睛的重要物件之一。由於這個獨特設計的出入口,使得巴黎地下鐵在世界的地下鐵當中獲得特殊的地位。全世界只有巴黎才有這麼「奇怪的」出入口。建於一百年前的吉瑪出入口,現在仍在巴黎風景中伴演重要角色。   在大馬路等地設置的長椅、紅綠燈和道路標識牌等,仔細觀察它們,會發現這些物件都施以曲線性的裝飾,看起來很舒服。紅綠燈之類的柱子,只要用一支普通的杆子就能發揮作用了,但是他們卻費心做了細部修飾,減輕了人工的冰冷感,創造出與都市融合的大自然風景。再者,這些街燈和標幟都以同樣色系,而且是讓人聯想到樹林、低調的深褐色、綠色系予以統一,這也是街道更為調和的重要原因。<br />
<br />   然而,前些日子我前往巴黎時,卻發現此地有了異狀。巴黎的街景變得不美了。我才離開不過一年,照理說巴黎街頭不可能有那麼大變化。建築和小道具也看不出有什麼不同,但是總覺得風景中的某處很礙眼。有些從前沒有的、多餘的東西在擾亂著視線。不久,我終於發現馬路上所到之處都放著草綠色的垃圾袋。就是那東西破壞了視野。許多地方不到十公尺距離,點狀排列著一個個裝垃圾的綠色塑膠袋。從前巴黎街上的垃圾箱是深褐色,可融入規劃好的風景中。但曾幾何時,這些垃圾箱被拆除了,反而用顏色刺眼的垃圾袋來取代。既然是垃圾袋自然就看得見裡面的垃圾。以前的巴黎並沒有像東京這樣,到處看得見裝了垃圾的垃圾袋,但現在卻充斥各角落了。   用垃圾袋取代垃圾箱的原因,一方面是清潔工為了改善自身的工作環境,於是進行罷工,並且想出這個以袋代替箱的方法。另一方面,由於垃圾箱裡被放置炸彈的事件頻傳,所以才改用看得到「內容」的垃圾袋。於是,地下鐵車站裡的垃圾箱,也像遭遇地鐵沙林事件之後的東京一般,全部封閉不再使用了。哎!難道是恐怖份子破壞了街道的美觀嗎?   巴黎街頭的小道具,並不只有剛才提到具傳統式設計的物件。也有像公共電話亭、公共廁所等現代化設計的物件。隨著時代進步,日本的公共電話亭加大了玻璃窗的面積,但全無支柱、完全由大面玻璃組合而成的巴黎電話亭,則可以列入世界上質感最優的類別裡去了。底部的一角斜斜的切割,成為一變形的底座,然後將兩到三個電話亭組合在一起。   說到巴黎的公共廁所,以前巴黎街角都設有一種名叫「蝸牛」的男用便器,名噪一時。不過這玩意兒已經拆除相當一段時間了。現在則是一九八○年開始設置的膠囊狀公共廁所。據說這種廁所是運用高科技設計出來的產物,十分清潔,不過晃遊貓一次也沒用過。有謠言說一旦進去就會出不來,考慮到法國自動販賣機的故障率,這則謠言的可信度也增加不少。

   由整面玻璃隔成、具清潔感的公共電話亭,與一個窗戶都沒有、灰色沉重的公共廁所,正好成為一個對照。但兩者卻都與巴黎街景十分諧調,這是因為透明的玻璃和灰色的金屬,都能融入周圍環境,並不過分突兀的關係。
咖啡館,這美妙的玩意兒

  巴黎的咖啡館真是非常方便的地方。沿伸到路上的露天席、紅或綠的遮陽棚、鉛灰色的櫃台、多少都帶著點氣氛的牆壁(高級店裡是如假包換的新藝術風格,廉價店裡則是新藝術風?),以及雪白圍裙搭配黑領結的打扮,端著托盤在客人間穿梭的侍應生們,這裡真是充滿令人感受「巴黎味兒」要素的空間。

  在東京,說到開放咖啡館,多給人一種有點做作的時髦店家印象。但在巴黎,就算是冷清髒污的小咖啡館,只要天氣晴朗,幾乎都會在外頭擺上桌椅。這種所謂Cafe的空間,可說十分方便,喝喝酒、吃吃飯,當然,也會喝喝咖啡。

  說起咖啡的價格,也有所謂的「銀座價格」(譯注──指同樣的東西,到了銀座可能就會賣兩、三倍的價格)。香榭麗舍或歌劇院區等高級地段,價格高昂,但兩位數以上的區域(十區以上)因在巴黎的周邊,所以價格就便宜多了。幾乎完全一樣的咖啡,一杯的價格在香榭麗舍附近要兩塊半~三歐元,但到了二十區的咖啡館,儘管有椅子可以坐,也只要一歐元。(附帶一提,大學裡自動販賣機的咖啡只要半個歐元的價格就喝得到)。

  剛才說「有椅子可以坐」,是因為巴黎的咖啡館,在櫃台站著喝,屋內的座位、屋外的露天席價格都不盡相同。當然櫃台區最便宜,露天席最貴。

  在一流的咖啡店,即使你坐在露天席,也不會被冷落,侍應生馬上就會趨前為你點餐或結帳;但若是在郊區的小店,大多只有店老板一人,或是老板加老板娘兩人照顧整家店,所以忙不過來的時候也可能屢叫不來。在外國結帳時,按一般風俗大都是在餐桌即可結清,但直接到櫃台付帳有時會比較快。

  一般來說,巴黎的飲食店分為「restaurant」、「bistro」、「brasserie」、「cafe」等四種。街頭最方便使用的店,大概是綜合以上四者的店。換句話說,就是可以吃飯、喝啤酒,也可以喝茶。店面的遮陽棚上也會清楚寫著「restaurant」「brasserie」「cafe」。最近日本流行的「cafe」,似乎也是餐、酒、咖啡都有的綜合店,難道是似是而非的玩意兒?

  今年夏天,突然發現日本可以輕鬆喝一杯啤酒的店,少得令人詫異。到居酒屋去,一定都會送來「多餘」的小菜,只喝一杯啤酒總覺得不太好意思。若是到餐廳更是不可能只喝啤酒了。

  而日本相當於cafe的店,幾乎是沒有販賣酒精類的飲料。小酒吧是不錯的,但除了新宿這種大鬧區,在郊外住宅區根本找不到這種店。關於這一點,巴黎的咖啡館就方便多了,口渴的時候,就往空的露天席一坐,向侍應生點一杯生啤酒,喝乾之後,再坐一會兒欣賞欣賞周遭的景致,然後把零錢放桌上就可以起身離開了。真希望在東京也能找到這樣的店。

  英倫三島之外的歐洲地方,即使是法國之外的國家,也都有類似cafe的地方,像是維也納的咖啡館或義大利、西班牙的酒店bar等。這些地方成了市民的休憩場所,對文學、思想、藝術有相當的貢獻,這些在歷史上是眾所周知的事實。

  前些日子,總部設在美國西雅圖的咖啡連鎖店老板說到,他把在日本和美國的成功,歸於「為人們在公司和自家之外,提供第三個生活場所。」但在擁有咖啡文化的國家,早已如此。其證據就是這個在世界二十幾個國家擁有分店的咖啡連鎖店,卻還不太能在咖啡文化根植之地出現。它已在德國、奧地利等咖啡先進國家設點,似乎也頗受好評,但今後它被接受到什麼程度,還是值得關切的。

  然而,年輕人背離傳統,擁抱新鮮乃是人之常情。在下午茶之國英倫,年輕人似乎也不再愛喝紅茶而改喝咖啡。但咖啡之國法蘭西,咖啡館的數量卻逐年遞減,倒是茶館越來越多。

  其實咖啡館最初出現是在英國而不是法國,而。倫敦第一家咖啡館(英國叫做coffee house)是出現在一六五二年。巴黎據稱為第一家的咖啡館,是在一六七二年,正式的第一家咖啡館則是一六八六年出現。英國雖然比巴黎早些開始流行咖啡館,但十八世紀初期茶館問世後,咖啡館就逐一歇業了。現在巴黎的咖啡館似乎也走上同一條路。

  咖啡的另一個強敵,便是可口可樂了。法國的年輕人對可口可樂瘋狂著迷(在法國只要跟侍應生說coca就知道)。很多人已不沾酒精,餐桌上也都早已不興必備葡萄酒的習慣。年輕人多是吃飯配可樂。這種美國人式的飲食習慣,莫非是速食店造成的影響?這實令嗜辣派的晃遊貓難以相信,只能低頭感嘆。

  話說喜歡咖啡、對豆子講究的日本人,到歐洲咖啡館裡點咖啡時就得傷神了。因為日本人都是用豆子的種類,像是「摩卡」啦,或是「曼特寧」、「藍山」(日本人崇拜藍山是世界有名的)來點選,可是菜單上卻沒有!歐洲人只用「Espresso」、「Cafe au lait」「Cappuccino」「Melange」(維也納)等,以咖啡的沖泡方式來點選的;很少在點餐時指定豆子種類請店家現磨。豆子的種類少說也有十幾種,像這樣指定種類之後,還可以要求以特定方法煎煮咖啡的專門店,據晃遊貓所知,歐洲還沒看過。

  利用咖啡館的目的,除了消解口渴,讓走累的腳適度休息之外,也是為了「方便」一下。眾所周知,歐洲的城市並不像日本到處都可見公共廁所,所以咖啡館就成了「解放」的珍貴場所。就算不是為了找廁所而進咖啡館,但也可以順便先上一下。

  這些咖啡館的廁所以前大多要付費,有個大嬸會擋在廁所門口收錢。不過這種習俗已漸漸消失。大約六年前到巴黎旅行時,看到傳聞中的廁所大嬸(抱歉!),心裡還暗想「好個法國啊!」這次住在巴黎已經沒再看過了。可能是因為這回不像前次,不太去高級餐館的關係。香榭麗舍大道和聖傑曼的高級咖啡館應該還有這種規矩吧。晃遊貓常去的郊外咖啡館,廁所大都免費,但大部分都是所謂的「土耳其式」廁所,不習慣的人可能會有點遲疑吧。

延伸內容

Paris, the city of Eternal Beauty  ◎文/Zoe佐依子

  要寫巴黎,講巴黎,就好像要去觸動心裡那一塊最神祕的喜悅,心裡會猶豫,會顫抖,而一旦觸及了,就一發不可收拾。

  對於古典音樂領域的人來說,法國音樂是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最艱深的,因為隨著音樂歷史的發展,法國音樂一直到美術的印象畫派時才真正大放異彩,而且她深深的與文學和美術連接著,所以想要詮釋法國音樂,光是將譜上的音符,甚至將法語學好都是不足的,只有到巴黎,也許才會有恍然大悟的一天。

  人們覺得巴黎很浪漫,就像音樂家給人的印象一樣,其實巴黎與音樂家的本質都是很孤單的,因為孤單所以他們必須無時無刻要去追求愛,而他們追求愛的方式,就是創作,在創作之後,他們才會迷人。

  住在巴黎那一年,沒有電視,沒有電話,只有收音機。白天就是從塞納河右岸走到左岸,日落時到聖母院報個平安,神奇的是,沒有一天的感覺是相同的。於是學音樂的我,竟然也買了一盒水彩,開始將窗外的風景做了色彩與線條的記錄,還有將鍾愛的法國作曲家白遼士的自傳翻譯成中文,這一切都是如此的自動自發,就像愛情一樣,沒有附帶任何的條件。有一天晚上,天空的月亮似乎都快滲透到我的房間時,我竟然穿上風衣,披上圍巾,再一次穿過塞納河到左岸去看電影,那晚上演的是〈廣島,我的愛〉(Hiroshima, mon amour),看完時已經是凌晨兩點,衝回住處時,總覺得身邊有著無數的幽靈陪伴著我,連牆上的石頭都是有血有肉的,讓我不覺孤單。

  離開巴黎時,雖有萬分不捨,但我知道我與巴黎已經有了一輩子的緣份。

  就在前幾年閱讀到奧地利作家褚威格的回憶錄《昨日世界》中,他描述到年輕時住在巴黎的時光,他是這樣寫的:「巴黎,一個青春永駐的城市……只要是任何人年輕的時候曾經在巴黎住過一年,這段美好的時光,將會緊跟著他的一生。」而看完《一隻貓的巴黎研究》時,又再次激起我「回」去巴黎的慾望,因為是以「貓」謙卑又勇敢的角度去深刻的描述巴黎的種種,而且有趣的是他不斷的將巴黎與東京做比較,更讓人感覺日本文人自省的個性,所以在閱讀的過程, 不但對巴黎有更多的認識,同時也體會到日本文人的細膩心思。

  美麗的事物總是帶有無限的神祕感──有關巴黎的書多得快要淹沒塞納河了,但是巴黎之美的謎始終維持是一個謎,就讓《一隻貓的巴黎研究》為您解這個永遠無解的謎。Bon chance!!!

(本文作者為:台北愛樂電台節目主持人,美國茱麗亞音樂院學士與碩士學位, 國際比利時依莉莎白聲樂大賽銅牌獎得主,教育部法國巴黎公費留學)

作者資料

藤野優哉

曾擔任編輯工作,從事辭典、百科辭典的編輯,1999~2000年間為了繪畫創作前往法國,經常跑出畫室在街上到處閒晃。新宿書房網站的主頁正在連載晃遊貓的新系列《晃遊貓的法國鄉間散步──造訪哥德大教堂的故鄉》。

基本資料

作者:藤野優哉 譯者:陳嫺若 出版社:馬可孛羅 書系:EUREKA圖文版 出版日期:2006-03-24 ISBN:9789867247254 城邦書號:ME1009 規格:穿線膠裝 / 部份彩色 / 288頁 / 17cm×23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