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類排行
-
人生的五種財富:設計你的夢想人生,時間、社會、心理、身體、金錢財富都豐收
-
稻盛和夫給年輕人的忠告
-
增員攻略:比銷售更值得努力的事
-
思考吧!啟發創造性思維的大師課──創意思考之父狄波諾,教你用水平思考法找到新點子
-
持續買進:資料科學家的投資終極解答,存錢及致富的實證方法
-
投資金律(新版):建立必勝投資組合的四大關鍵和十八堂必修課
-
贏在邏輯思考力:玩一場擴張邊界的遊戲
-
台灣AI大未來:解析最新的AI趨勢、台灣情勢、企業布局與個人發展
-
不確定性的力量(Next Big Idea Club年度選書):在變動時代擁抱未知,突破思維框架,提升創造力與決策能力
-
大量買進: 專注本業,閒錢All In——大俠武林教小資變富有的實戰練習
內容簡介
趨勢不是命運,是可以預測與駕馭的技術
別再盲目跟風,打造自己的風口優勢才是關鍵!
》 顧客旅程 × 商業模式 × 設計思考 × 敏捷開發
台灣、東南亞跨產業上千名經理人共同見證
IBM、PwC數位轉型顧問,前爭鮮集團總經理
── 江勇慶 ──
》當市場風向瞬息萬變,企業該如何辨識趨勢、抓住機會、創造價值?
》本書提供一套跨越洞察、設計與執行的系統性方法,幫助讀者在變局中看清趨勢動向、建立清晰策略。從顧客體驗分析、商業模式設計、設計思考到敏捷開發,作者以實戰經驗拆解創新落地的關鍵技術,結合多元案例與評估工具,協助企業走出跟風盲點,打造屬於自己的風口優勢。
》本書適合所有想看懂變化、掌握趨勢、引領轉型的商業實踐者。
▎專文推薦
Casey|前爭鮮餐飲集團台灣區執行長
Ray|犀牛盾共同創辦人
陳俊銘|JC Training 創辦人
▎風口好評
呂志豪|臺灣科技大學EMBA執行長
許景泰|商戰CXO 執行長
Mr. Market市場先生|財經作家
▎如果你是……,這本書值得你一讀:
※ 新創團隊與創業者,正在思考未來團隊的路徑與方法
※ 企業內部創新推動者或顧問,正在努力建立創新文化
※ 企業中的轉型負責人,正在苦惱如何排除轉型的阻力
※ 想理解新趨勢與創新邏輯,提升自己的商業思惟能力
培養趨勢洞察力,在每波浪潮前端提早卡位,掌握市場風向乘風而上!
── 寫給每一位在變局中尋找方向的實踐者 ──
目錄
第一章 風口思維的基礎觀點
【掌握風口,從趨勢辨識到機會實現的總體思維】
一、什麼是風口?──從風口經濟到機會窗口的解析
二、風口的形成條件:趨勢、技術、政策與需求的交會
三、如何辨識風口?──五大風口預測雷達
四、風口不等於成功:從跟風到乘風的策略差異
五、風口中的盲點:從FOMO心態到集體決策偏誤
六、打造自己的風口:需求創造與文化引導的策略
七、台灣案例解析:哪些企業成功乘上風口?
第二章 顧客旅程的技術
【從使用者洞察出發,建構創新策略的起點】
一、顧客旅程的理論基礎與發展歷程
二、顧客旅程的五大階段詳解與實務分析
三、企業深入分析顧客旅程的價值與風險管理
四、顧客旅程分析三要素之深入探討
五、市場實務案例深入解析與顧客旅程圖實操
第三章 商業模式的技術
【如何將洞察轉化為可持續價值的架構】
一、商業模式的定義與核心構成
二、從顧客需求洞察延伸出創新商業模式
三、價值創造、傳遞與擷取的整合設計
四、動態商業模式的調適與風險管理
五、從顧客旅程到商業模式的實務對接
第四章 設計思考的技術
【強調以人為本的需求轉譯與創新設計能力】
一、設計思考的核心精神與流程概述
二、洞察深層需求:觀察、訪談與共情技巧
三、問題定義與創意激發的策略
四、原型快速驗證與用戶回饋整合
五、設計思考與商業模式/顧客旅程的整合應用
第五章 敏捷式迭代的技術
【快速驗證與持續優化的商業執行能力】
一、敏捷思維的興起與應用概述
二、從需求洞察到MVP的開發迭代
三、用戶回饋與持續改版機制
四、跨部門協作與敏捷文化建構
五、敏捷執行與設計思考、商業模式的整合
第六章 企業轉型面臨的挑戰與突破方法
【轉型實務操作上的問題與解決方案】
一、轉型為何總是失敗?——來自內部組織的五大阻力
二、從管理模式到思維模式:領導層的轉型試煉
三、人才斷層與組織學習力的矛盾解法
四、制度難鬆、策略難變:打破轉型進度停滯的三大關鍵
五、技術導入不是轉型的全部:科技與商業的落差補洞
六、打造轉型韌性:從失敗中累積策略肌肉
第七章 各國的創新趨勢與思維
【不同國家的文化特色帶來的影響】
一、美國:從科技驅動到生態平台的創新典範
二、德國:深耕工藝與工業4.0的轉型路徑
三、日本:職人精神下的漸進式創新
四、中國:政策驅動與市場規模的雙輪創新模式
五、以色列:軍事轉民用的前瞻創新生態系
六、北歐國家:永續與社會價值導向的創新實驗場
第八章 風口思維技術如何應用於各行業
【風口思維如何在不同行業的特性下發揮】
一、餐飲業
二、製造業
三、醫療業
四、金融業
五、汽車業
六、零售量販業
七、航空業
第九章 總結
內文試閱
風口的形成條件:趨勢、技術、政策與需求的交會
風口不是偶然的運氣,也不是突如其來的天賜商機。從商業與策略的角度來看,風口的形成是一種結構性變動下的結果性機會,其本質來自多個力量的交會與放大,而這些力量包括了技術創新、政策推動、社會文化變遷、消費行為重組等。
本節將解析風口形成的四大條件,說明其背後的必然性,讓我們能以更理性的視角預測與掌握風口出現的脈絡,並為下一步的創新與商業設計奠定基礎。
▎趨勢的醞釀:風口從來不是一夜之間出現
每一個被認為是風口的現象,其實往往都已有數年、甚至數十年的醞釀。例如:
‧電動車風口:早在特斯拉(Tesla)成功之前,電動車技術已發展超過20年。
‧AI人工智慧風口:ChatGPT的爆紅並非偶然,而是深度學習、大模型演進、雲端運算成熟三者交疊所致。
‧共享經濟風口:Uber與Airbnb的成功,來自智慧型手機普及與網路支付的成熟結合。
這些案例都說明:風口並不是新東西,而是「時機到了」的東西。而時機到了的背後,是趨勢漸進推動的結果。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大層面觀察風口的形成。
▎科技突破:風口的技術基礎
風口的第一推力,通常來自於關鍵技術的突破或成熟。這種技術可以是:
1. 顛覆式技術(Disruptive Technology):如區塊鏈、量子電腦、基因編輯等,改變原有商業規則。
2. 延伸式技術(Enabling Technology):如行動支付、雲端儲存、5G、低功耗晶片等,提升應用效率。
3. 整合式技術(Converging Technology):多項成熟技術結合,創造新應用場景(如IoT + AI + 感測器 = 智慧城市)。
技術是風的發源地,當技術跨過實用性門檻,風便開始形成。這些技術不見得是新的,但一旦達到應用臨界點(Tipping Point),市場將迅速啟動。例如:
‧台灣的電商產業,早期受限於信用卡與物流環節,直到行動支付、超商物流普及後,才真正起飛。
‧生成式AI,雖早已有深度學習,但直到Transformer模型與GPU運算成本下降,才產生ChatGPT這類能使用、普及化的應用。
▎政策與法規:風口的加速器
政策與法規看似是限制,但對某些產業而言,卻是解封與釋能的關鍵推手。常見的政策型風口條件包括:
‧法規鬆綁:如台灣金管會開放第三方支付、虛擬帳戶、數位身分驗證。
‧政府補助與投資:如新能源補貼政策帶動電動車成長。
‧基礎建設推動:如5G建設、AI雲端計算中心、智慧電網等。
‧國家戰略轉向:如台灣「2050淨零碳排」政策導致綠能、碳權等風口快速浮現。
舉例而言,Lalamove、Uber Eats等平台物流服務之所以能在台灣快速崛起,很大程度仰賴政府對「共享經濟」模式的認可與部分開放法規的彈性空間。政策本質上是市場的外部信號,一旦配合技術與需求,就能扮演風口的推進器。
▎需求轉變與消費文化:風口的價值基礎
風口能否成形,最終仍需回到「需求」本身。再好的技術、再鬆的政策,如果沒有真實的用戶痛點與強烈動機,就難以持續發展。而需求也非靜態,它受到時代文化、價值觀、人口結構等因素的影響。常見的需求轉變包括:
‧生活方式的改變:如單身人口增加導致宅配、外送需求上升。
‧風險意識提高:如 COVID-19 疫情後遠距、無接觸式需求激增。
‧永續意識崛起:消費者願意為環保、減碳、多元平等理念買單。
‧便利與個性化的追求:如客製化商品、即時服務、虛實整合體驗。
這些需求改變的背後,是文化與社會價值觀的結構性轉變。企業若能洞察其深層邏輯,就能預判出即將吹起的風。
▎條件交會才是真正風口
真正的風口,從來不是單一條件造成的結果,而是多個要素的時間差交會:科技成熟 + 政策支持 + 社會需求成形 + 商業模式出現
舉例來說,Gogoro 成為電動機車的領導品牌,背後條件包括:
‧台灣城市交通問題與環保壓力(需求)
‧政府補助電動機車、提供停車與充電政策(政策)
‧電池交換系統技術突破(技術)
‧消費者對智慧科技接受度提升(社會文化)
這些交會創造出「兩輪電動機車出門」的風口,不只是Gogoro 品牌操作成功,更是Gogoro 站上了這股交錯之風。
▎從觀察到行動:辨識風口的起手式
了解風口的形成條件,是為了在資訊混亂的時代中不迷失方向。不需要等風來,也不該無腦追風,而是應該具備以下能力:
‧辨識正在形成中的條件交會點。
‧追蹤趨勢的技術、政策、文化支撐度。
‧分析需求是否有結構性變化,而非暫時性熱點。
‧以顧客旅程與設計思考方式,確認真實動機與痛點。
這些能力,將在本書後續章節中一一展開,讓您能超越一般觀察者,成為風口的駕馭者。
▎結語:風的方向,取決於結構的變動
在風口時代,最忌諱的是錯把浪花當風向,把熱點當藍海。真正的風,往往在我們還來不及命名之前,就已經開始吹拂。而看見風的方式,從來不是等待,而是理解結構變化的本質,洞察背後的條件組合。
唯有理解風從何來,才知道風往哪裡去。
延伸內容
無論是企業領導者、主管,或是希望把理論轉化成成果的實務工作者,我相信都能從此書中獲得啟發。尤其在這個變動快速的時代,書裡的方法和思路,能讓組織更有方—— Casey|前爭鮮餐飲集團台灣區執行長
我常常聽到同仁回饋說:「和江顧問談過之後,原本模糊的地方突然清楚了。」那種「清楚」並不是因為有人幫你下了結論,而是因為他讓你自己找到最適合的解法。
—— Ray|犀牛盾共同創辦人
作者Chris長期專注於企業轉型與創新策略的實務輔導,累積了豐富的戰略視野與第一線經驗。他不僅陪伴眾多中大型企業完成數位轉型與組織創新,也協助新創團隊在激烈競爭中找到突破口。
—— 陳俊銘|JC Training 創辦人
作者資料
江勇慶 企業高階輔導顧問,專精於數位轉型、商業模式優化、B2B/B2C銷售流程與組織效能提升,曾授課輔導台積電、聯發科、香奈兒、太古可口可樂等百餘家知名企業,培訓經理人超過千人,足跡遍及兩岸及東南亞。 歷任實威國際大中華區總監、IBM顧問協理、PwC資深顧問,並擔任爭鮮集團台灣區採購暨製造事業處總經理。除企業輔導外,也擔任EMBA講師、專欄作家與政府顧問,曾獲邀於VOGUE、中廣、數位時代等媒體專訪,致力推動實戰導向的創新與轉型策略。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