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目前位置:首頁 > > 商管理財 > 投資理財
掌握趨勢的風口思維:從需求洞察到商業創新,達成高速成長的四階段執行攻略
  • 新書尚未入庫
    貨到通知我
  • 掌握趨勢的風口思維:從需求洞察到商業創新,達成高速成長的四階段執行攻略

  • 作者:江勇慶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25-10-09
  • 定價:450元
  • 優惠價:79折 356元
  • 書虫VIP價:338元,贈紅利16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21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趨勢不是命運,是可以預測與駕馭的技術 別再盲目跟風,打造自己的風口優勢才是關鍵! 》 顧客旅程 × 商業模式 × 設計思考 × 敏捷開發 台灣、東南亞跨產業上千名經理人共同見證 IBM、PwC數位轉型顧問,前爭鮮集團總經理 ── 江勇慶 ── 》當市場風向瞬息萬變,企業該如何辨識趨勢、抓住機會、創造價值? 》本書提供一套跨越洞察、設計與執行的系統性方法,幫助讀者在變局中看清趨勢動向、建立清晰策略。從顧客體驗分析、商業模式設計、設計思考到敏捷開發,作者以實戰經驗拆解創新落地的關鍵技術,結合多元案例與評估工具,協助企業走出跟風盲點,打造屬於自己的風口優勢。 》本書適合所有想看懂變化、掌握趨勢、引領轉型的商業實踐者。 ▎專文推薦 Casey|前爭鮮餐飲集團台灣區執行長 Ray|犀牛盾共同創辦人 陳俊銘|JC Training 創辦人 ▎風口好評 呂志豪|臺灣科技大學EMBA執行長 許景泰|商戰CXO 執行長 Mr. Market市場先生|財經作家 ▎如果你是……,這本書值得你一讀: ※ 新創團隊與創業者,正在思考未來團隊的路徑與方法 ※ 企業內部創新推動者或顧問,正在努力建立創新文化 ※ 企業中的轉型負責人,正在苦惱如何排除轉型的阻力 ※ 想理解新趨勢與創新邏輯,提升自己的商業思惟能力 培養趨勢洞察力,在每波浪潮前端提早卡位,掌握市場風向乘風而上! ── 寫給每一位在變局中尋找方向的實踐者 ──

目錄

第一章 風口思維的基礎觀點 【掌握風口,從趨勢辨識到機會實現的總體思維】 一、什麼是風口?──從風口經濟到機會窗口的解析 二、風口的形成條件:趨勢、技術、政策與需求的交會 三、如何辨識風口?──五大風口預測雷達 四、風口不等於成功:從跟風到乘風的策略差異 五、風口中的盲點:從FOMO心態到集體決策偏誤 六、打造自己的風口:需求創造與文化引導的策略 七、台灣案例解析:哪些企業成功乘上風口? 第二章 顧客旅程的技術 【從使用者洞察出發,建構創新策略的起點】 一、顧客旅程的理論基礎與發展歷程 二、顧客旅程的五大階段詳解與實務分析 三、企業深入分析顧客旅程的價值與風險管理 四、顧客旅程分析三要素之深入探討 五、市場實務案例深入解析與顧客旅程圖實操 第三章 商業模式的技術 【如何將洞察轉化為可持續價值的架構】 一、商業模式的定義與核心構成 二、從顧客需求洞察延伸出創新商業模式 三、價值創造、傳遞與擷取的整合設計 四、動態商業模式的調適與風險管理 五、從顧客旅程到商業模式的實務對接 第四章 設計思考的技術 【強調以人為本的需求轉譯與創新設計能力】 一、設計思考的核心精神與流程概述 二、洞察深層需求:觀察、訪談與共情技巧 三、問題定義與創意激發的策略 四、原型快速驗證與用戶回饋整合 五、設計思考與商業模式/顧客旅程的整合應用 第五章 敏捷式迭代的技術 【快速驗證與持續優化的商業執行能力】 一、敏捷思維的興起與應用概述 二、從需求洞察到MVP的開發迭代 三、用戶回饋與持續改版機制 四、跨部門協作與敏捷文化建構 五、敏捷執行與設計思考、商業模式的整合 第六章 企業轉型面臨的挑戰與突破方法 【轉型實務操作上的問題與解決方案】 一、轉型為何總是失敗?——來自內部組織的五大阻力 二、從管理模式到思維模式:領導層的轉型試煉 三、人才斷層與組織學習力的矛盾解法 四、制度難鬆、策略難變:打破轉型進度停滯的三大關鍵 五、技術導入不是轉型的全部:科技與商業的落差補洞 六、打造轉型韌性:從失敗中累積策略肌肉 第七章 各國的創新趨勢與思維 【不同國家的文化特色帶來的影響】 一、美國:從科技驅動到生態平台的創新典範 二、德國:深耕工藝與工業4.0的轉型路徑 三、日本:職人精神下的漸進式創新 四、中國:政策驅動與市場規模的雙輪創新模式 五、以色列:軍事轉民用的前瞻創新生態系 六、北歐國家:永續與社會價值導向的創新實驗場 第八章 風口思維技術如何應用於各行業 【風口思維如何在不同行業的特性下發揮】 一、餐飲業 二、製造業 三、醫療業 四、金融業 五、汽車業 六、零售量販業 七、航空業 第九章 總結

內文試閱

風口的形成條件:趨勢、技術、政策與需求的交會 風口不是偶然的運氣,也不是突如其來的天賜商機。從商業與策略的角度來看,風口的形成是一種結構性變動下的結果性機會,其本質來自多個力量的交會與放大,而這些力量包括了技術創新、政策推動、社會文化變遷、消費行為重組等。 本節將解析風口形成的四大條件,說明其背後的必然性,讓我們能以更理性的視角預測與掌握風口出現的脈絡,並為下一步的創新與商業設計奠定基礎。 ▎趨勢的醞釀:風口從來不是一夜之間出現 每一個被認為是風口的現象,其實往往都已有數年、甚至數十年的醞釀。例如: ‧電動車風口:早在特斯拉(Tesla)成功之前,電動車技術已發展超過20年。 ‧AI人工智慧風口:ChatGPT的爆紅並非偶然,而是深度學習、大模型演進、雲端運算成熟三者交疊所致。 ‧共享經濟風口:Uber與Airbnb的成功,來自智慧型手機普及與網路支付的成熟結合。 這些案例都說明:風口並不是新東西,而是「時機到了」的東西。而時機到了的背後,是趨勢漸進推動的結果。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大層面觀察風口的形成。 ▎科技突破:風口的技術基礎 風口的第一推力,通常來自於關鍵技術的突破或成熟。這種技術可以是: 1. 顛覆式技術(Disruptive Technology):如區塊鏈、量子電腦、基因編輯等,改變原有商業規則。 2. 延伸式技術(Enabling Technology):如行動支付、雲端儲存、5G、低功耗晶片等,提升應用效率。 3. 整合式技術(Converging Technology):多項成熟技術結合,創造新應用場景(如IoT + AI + 感測器 = 智慧城市)。 技術是風的發源地,當技術跨過實用性門檻,風便開始形成。這些技術不見得是新的,但一旦達到應用臨界點(Tipping Point),市場將迅速啟動。例如: ‧台灣的電商產業,早期受限於信用卡與物流環節,直到行動支付、超商物流普及後,才真正起飛。 ‧生成式AI,雖早已有深度學習,但直到Transformer模型與GPU運算成本下降,才產生ChatGPT這類能使用、普及化的應用。 ▎政策與法規:風口的加速器 政策與法規看似是限制,但對某些產業而言,卻是解封與釋能的關鍵推手。常見的政策型風口條件包括: ‧法規鬆綁:如台灣金管會開放第三方支付、虛擬帳戶、數位身分驗證。 ‧政府補助與投資:如新能源補貼政策帶動電動車成長。 ‧基礎建設推動:如5G建設、AI雲端計算中心、智慧電網等。 ‧國家戰略轉向:如台灣「2050淨零碳排」政策導致綠能、碳權等風口快速浮現。 舉例而言,Lalamove、Uber Eats等平台物流服務之所以能在台灣快速崛起,很大程度仰賴政府對「共享經濟」模式的認可與部分開放法規的彈性空間。政策本質上是市場的外部信號,一旦配合技術與需求,就能扮演風口的推進器。 ▎需求轉變與消費文化:風口的價值基礎 風口能否成形,最終仍需回到「需求」本身。再好的技術、再鬆的政策,如果沒有真實的用戶痛點與強烈動機,就難以持續發展。而需求也非靜態,它受到時代文化、價值觀、人口結構等因素的影響。常見的需求轉變包括: ‧生活方式的改變:如單身人口增加導致宅配、外送需求上升。 ‧風險意識提高:如 COVID-19 疫情後遠距、無接觸式需求激增。 ‧永續意識崛起:消費者願意為環保、減碳、多元平等理念買單。 ‧便利與個性化的追求:如客製化商品、即時服務、虛實整合體驗。 這些需求改變的背後,是文化與社會價值觀的結構性轉變。企業若能洞察其深層邏輯,就能預判出即將吹起的風。 ▎條件交會才是真正風口 真正的風口,從來不是單一條件造成的結果,而是多個要素的時間差交會:科技成熟 + 政策支持 + 社會需求成形 + 商業模式出現 舉例來說,Gogoro 成為電動機車的領導品牌,背後條件包括: ‧台灣城市交通問題與環保壓力(需求) ‧政府補助電動機車、提供停車與充電政策(政策) ‧電池交換系統技術突破(技術) ‧消費者對智慧科技接受度提升(社會文化) 這些交會創造出「兩輪電動機車出門」的風口,不只是Gogoro 品牌操作成功,更是Gogoro 站上了這股交錯之風。 ▎從觀察到行動:辨識風口的起手式 了解風口的形成條件,是為了在資訊混亂的時代中不迷失方向。不需要等風來,也不該無腦追風,而是應該具備以下能力: ‧辨識正在形成中的條件交會點。 ‧追蹤趨勢的技術、政策、文化支撐度。 ‧分析需求是否有結構性變化,而非暫時性熱點。 ‧以顧客旅程與設計思考方式,確認真實動機與痛點。 這些能力,將在本書後續章節中一一展開,讓您能超越一般觀察者,成為風口的駕馭者。 ▎結語:風的方向,取決於結構的變動 在風口時代,最忌諱的是錯把浪花當風向,把熱點當藍海。真正的風,往往在我們還來不及命名之前,就已經開始吹拂。而看見風的方式,從來不是等待,而是理解結構變化的本質,洞察背後的條件組合。 唯有理解風從何來,才知道風往哪裡去。

延伸內容

無論是企業領導者、主管,或是希望把理論轉化成成果的實務工作者,我相信都能從此書中獲得啟發。尤其在這個變動快速的時代,書裡的方法和思路,能讓組織更有方—— Casey|前爭鮮餐飲集團台灣區執行長 我常常聽到同仁回饋說:「和江顧問談過之後,原本模糊的地方突然清楚了。」那種「清楚」並不是因為有人幫你下了結論,而是因為他讓你自己找到最適合的解法。 —— Ray|犀牛盾共同創辦人 作者Chris長期專注於企業轉型與創新策略的實務輔導,累積了豐富的戰略視野與第一線經驗。他不僅陪伴眾多中大型企業完成數位轉型與組織創新,也協助新創團隊在激烈競爭中找到突破口。 —— 陳俊銘|JC Training 創辦人

作者資料

江勇慶 企業高階輔導顧問,專精於數位轉型、商業模式優化、B2B/B2C銷售流程與組織效能提升,曾授課輔導台積電、聯發科、香奈兒、太古可口可樂等百餘家知名企業,培訓經理人超過千人,足跡遍及兩岸及東南亞。 歷任實威國際大中華區總監、IBM顧問協理、PwC資深顧問,並擔任爭鮮集團台灣區採購暨製造事業處總經理。除企業輔導外,也擔任EMBA講師、專欄作家與政府顧問,曾獲邀於VOGUE、中廣、數位時代等媒體專訪,致力推動實戰導向的創新與轉型策略。

基本資料

作者:江勇慶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新商業周刊叢書 出版日期:2025-10-09 ISBN:9786263906853 城邦書號:BW0880 規格:平裝 / 單色 / 336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