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10
放入購物車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測試:死後生命的世界與終極驗證(法國長銷30萬冊靈性經典)
- 作者:史岱芬.艾力克斯(Stéphane Allix)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25-04-29
- 定價:400元
- 優惠價:79折 316元
-
書虫VIP價:300元,贈紅利15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85元
- (更多VIP好康)
本書適用活動
內容簡介
法國長銷靈性經典,銷量突破 30 萬冊!
一場超越生死的測試,一場改變認知的旅程……
死亡不是一個絕對的終點!
「當父親去世時,我在他的棺木裡放了四樣物件。
我沒有告訴任何人,然後請來幾位靈媒──那些聲稱能與亡者溝通的人。
他們能夠發現這些物件嗎?這就是測試。」
這場測試,不只是對靈媒能力的檢驗,更是一場對「死後仍有意識」這一假設的挑戰。
戰地記者的理性與靈性碰撞───
法國戰地記者──史岱芬・艾力克斯(Stéphane Allix)以記者的嚴謹態度,找來六位靈媒進行測試。他親身經歷了一系列超越理性範疇的現象,而結果不僅令人震驚,更進一步驗證了相關科學研究的發現:
〈死亡,或許並不是終點,而是另一種生命形式的延續。〉
靈媒如何獲得訊息?這是一種天賦,還是一種詛咒?
臨終時,我們將會經歷什麼?
死後,我們將去向何方?意識是否仍然存在?
尋求靈媒的幫助,能讓我們更容易面對喪親之痛嗎?
如何分辨真正的靈媒,避免受騙?
這不只是一本探討靈媒能力的書,更是一場顛覆認知的探索旅程。除了與靈媒的對話,本書更深入探討:臨終者的經驗、靈魂離開身體後的可能狀態,以及人類如何看待死亡。
我們是否能用不同的方式來理解死亡?能否與逝去的親人建立新的連結?本書自出版以來,始終是法國探討死後意識議題的代表性作品,帶領無數讀者重新思考死亡的本質。
當我們對死亡有不一樣的思索維度與看法,對於今生也將有不一樣的活法。
【本書特色】
1.法國靈性書籍暢銷經典,銷量突破 30 萬冊!
長踞法國靈性書籍排行榜,授權10國語言(德、義、西、葡、波蘭、荷蘭、俄、土耳其、簡中等等)。作者以清晰而充滿情感的筆觸,帶領讀者探索**「死後意識仍存續」這一重大命題**。
2.懸疑 x 科學:戰地記者 vs. 靈媒的六場測試
這不只是一本靈性書籍,更是一場「融合懸疑推理與科學調查」的探索之旅。作者如同鍥而不捨的偵探,試圖在六位靈媒的話語中拼湊線索,解開靈媒、亡者與自身的關聯。而那些來自「死後意識」的訊息,竟意外符合現實!
3.最具客觀性的死後意識研究書籍之一
有別於「前世今生」類型的書籍,本書以實驗驗證的方式,來探討「死後仍有意識存續」的可能性,並採用相對科學的視角來審視靈媒的現象。
4.兒子與亡父的「靈魂對話」,一場橫跨生死的重逢
作者以戰地記者的冷靜與嚴謹,結合細膩的敘事能力,將六位靈媒的生命故事,以及父親生前未曾透露的一面,交織成一場父子跨越生死的對話。這本書不只是對死後世界的探索,也是一場心靈療癒之旅──幫助讀者重新認識逝去的親人,並從中找到與死亡和解的力量。
5.顛覆生死觀,鬆動對生命本質的理解
「如果死亡只是另一種狀態的開始,那麼我們對「人生」的看法,是否也該改變?」
本書不僅探討死亡的科學與靈性意涵,也帶來更深層的哲學思考──如果生命只是能量的轉換,那麼,人生的意義又該如何重新定義?
這場關於死亡的終極思索,或許無法揭開所有的謎團,但它無疑能帶給我們全新的生命視角,讓我們用不同的方式去理解人生、面對死亡。
【媒體&讀者好評】
★「這場調查動搖了人們的既定信念。」
──《Paris Match》雜誌
★Amazon讀者Jacky Bourgogne__我非常喜歡史岱芬.艾力克斯(Stéphane Allix)的作品,因為他能夠將自己對來生的懷疑與信念傳達給我們。他的調查分析非常縝密,並透過清晰而富有情感的語言呈現給讀者。事實上,這位記者曾多次經歷至親離世,因此他不斷地進行調查,而他的結論明確無誤:對他而言,生命確實在死後仍然存在。然而,即便如此,面對這種超越物理法則的現象,他有時仍會產生懷疑──就如同我們每個人一樣。
★Amazon讀者LD__這本書讓我驚艷,讓人捨不得放下,又不想太快讀完。
史岱芬.艾力克斯(Stéphane Allix)展現出無可挑剔的客觀態度,與我們分享他的個人探索,卻並未刻意說服我們。他的敘述方式像是在與摯愛之人分享心路歷程,真誠而毫無保a留,不帶任何評判的恐懼。
他極力保持誠實,唯恐被誤解,甚至被視為騙子。因此,這本書既顛覆認知,又充滿真摯的情感,讀來令人震撼。
我在一次長途旅行中讀完這本書,然後把它留在了新喀里多尼亞──我將這本書送給兩位在距離10,000公里外相遇的敏感而美好的人們,作為一份友誼的象徵,一次短暫卻深刻的邂逅紀念。這種情感難以言喻,因為有些情感的力量,遠非言語能夠承載……這本書正是如此。我希望這幾句話能讓你產生閱讀它的衝動。自那之後,我已將這本書送給許多親朋好友,也深深感謝我的朋友Béné,將這本書帶入我的生命旅程。
「祝大家閱讀愉快!這是我第一次為一本書留下評論,因為它讓我用全新的視角看待生命與死亡,卻依然保留了我的自由意志。」
Bravo, 艾力克斯先生!我在旅途中讀完這本書,而您的書,讓我的旅程變得更加深遠……
目錄
◆ 前言
◆ 亨利(Henry)
◆ 多米尼克(Dominique)
◆ 克莉絲黛兒(Christelle)
◆ 皮耶(Pierre)
◆ 羅安(Loan)
◆ 佛羅倫絲(Florence)
◆ 結語
◆ 死亡、哀悼歷程與通靈──與克里斯多夫.富黑醫師(le Dr Christophe Fauré)的實務訪談
◆ 附錄 若你們想諮詢靈媒……
內文試閱
引言
父親去世時,我在他的棺木裡放了四樣物件。我沒告訴任何人,然後詢問了一些自稱能與亡者溝通的靈媒。
他們找得出這些物件嗎?
這就是測試。
我父親尚皮耶.艾力克斯(Jean-Pierre Allix)於二0一三年六月十六日去世,享年八十五歲。他是令人敬佩的父親,我愛他,現在仍愛著他。父親教我做一位把承諾和榮譽感視為最重要美德的人。鼓勵我要求自己如同我要求他人一樣,當一個自我要求嚴謹的人,並為自己的傳承感到自豪。要我保持好奇心,明辨是非,但也要學會聆聽,不要太急著下評論。父親以身作則,讓我見識到生命充滿了驚奇,而正是這驚奇的力量,無論年齡多大都能使我們免於絕望。他教我如何觀察、閱讀、理解和探尋,帶我認識了托爾斯泰、福樓拜和斯湯達爾,並灌輸我寫作的重要性,要言之有物,還要能帶來閱讀的樂趣。他說,「一篇文章,就是一首音樂。」
當你們讀到接下來的內容,將更能理解為什麼我認為我父親不僅僅只是一個特殊實驗的簡單對象而已──我讓六位靈媒(兩位男性和四位女性)參與這個測試。父親是我的隊友,也是這本書中看不見但卻貫穿其中的關鍵人物,他時而艱難、時而激情地參與其中,偶爾甚至還帶了點幽默感。
在他生前,我們曾多次談論過死亡──二00一年,在阿富汗的一場意外中,我失去一個弟弟,他失去一個兒子,死亡這個話題在家中經常被提起。我們父子倆討論過,假使在他去世後,一起進行這項研究會是多麼有趣啊。
葬禮那天,我獨自待在殯儀館的廳房裡,就在棺木蓋起來要密封前的幾分鐘,避開所有人的目光,我將四樣物件和一張字條放入棺木,藏在覆蓋他遺體的功德布下。從那一刻起,直到棺木蓋上,我一直待在旁邊,確保沒人看到藏在父親身旁的這些物品。因此我十分確信,直到今天為止,我是唯一知道在棺木裡藏有物品的人。
在二0一三年六月二十二日這個星期六早晨,我將以下物件放在父親身旁:
— 一支細長的畫筆;
— 一條白色壓克力顏料;
— 他的指南針;
— 迪諾.布扎第(Dino Buzzati)的《韃靼荒漠》(Désert des Tartares)口袋版,這是他最喜愛的其中一本書;
— 放入米色信封裡的小字條。
就在將物件放入棺木前,我細心謹慎地將它們一一拍下。接下來我對著父親說話,目光定在他身體上方的空無之處,而非他的大體。向他解釋我正在做什麼,而他的任務則是告訴靈媒這些物件是什麼。一年多後,我邀請了幾位靈媒來參與一個小實驗,但對於這個實驗的細節,我一直沒有說明得很具體⋯⋯
科學與通靈
我們真的可以和亡者交談嗎?一些靈媒男女聲稱可以,甚至以此為業。其中有些人並不是江湖騙子。那麼他們是誰呢?這個測試的目的是考驗六位以嚴謹、誠信和擁有被認可的專業技能而聞名的靈媒。
在法國,能專業使用這種特殊能力與另一個世界交流的人數比我們想得到的還多。成千上萬的人諮詢過他們,但很少有人談論這些事情。通靈的挑戰是什麼?有調查依據嗎?這些能力是真的嗎?這是一種可以簡化為某種詐騙的社會現象嗎?某些靈媒是無意識的,或其實是完全有意識的欺騙?通靈是一種集體幻覺嗎?一種源於無法克服喪親之痛的人之自我說服嗎?還是說這是與另一個世界的真實交流?對於從事靈媒工作的人來說,這是一種天賦還是詛咒?是使命還是幻覺?透過這六次會談和你們即將一起參與的六場試驗,我會竭力以嚴謹和客觀的態度來回答所有的問題。
靈媒聲稱亡者就在他們身邊──他們能看見、感覺到並與之交談──他們獲得資訊,就只是因為亡者在他們的耳邊低語!經過分析後你們會發現,有資料顯示這個觀點是可能的:我們的人格特質或自我意識在肉體死亡後會以某種形式繼續存活,而能與靈媒進行交流。
死後仍存在著某種生命型態,在今天是一個合理的假設。而對通靈現象的科學研究,讓這個假設得以證實。
靈媒是能與一位或與多位逝者連結來獲取資訊的人,有時這些資訊甚至是與對方極為私密的。生平第一次見面,靈媒竟然就能獲取這些資訊,令人感到不可思議!事實上,這是通靈現象中最神祕的一點,因為直到今天,還沒有任何傳統科學的解釋足以證實這樣的事情怎麼可能發生。
當靈媒面對一個不認識的個案,通常都是第一次見面,就能提供相當多的具體事實,並聲稱這些訊息是來自往生者。問題是:這些訊息從哪裡來?關於靈媒主題的研究已持續了幾十年,尤其是心理學家蓋瑞.史瓦茲(Gary E. Schwartz) 或最近幾年的風橋研究所(Windbridge Institute)的茱莉.貝希爾博士(Julie Beischel) 進行的研究。這些研究的重點主要在分析,在條件嚴格控制的狀況下,靈媒能接收到哪些性質的訊息。
要取得陌生人的資訊,傳統上最可能的主要手段是詐欺或是設騙局,也就是,靈媒事先取得了目標對象或是往生者的相關資訊。茱莉.貝希爾博士解釋,她的研究方案排除了這種可能性,在整個實驗期間,靈媒只知道亡者的名字,無法獲得以外的資訊。她說明還有另一種常見的手段,也就是冷讀術,指靈媒從個案身上察覺到的視覺或聽覺線索來提供與個案相關的訊息,所謂的「讀心術」。為了防範這種情況,在茱莉.貝希爾進行的實驗中,扮演個案角色的人實際上不會與靈媒在同一個房間內,而主持實驗進行的人對於受試者或潛藏的亡者也一無所知。最後一種可能的解釋則是:靈媒提供的訊息過於籠統,適用於所有人。為了排除這種可能性,貝希爾會要求靈媒回答有關亡者的四個具體問題:外貌描述、性格、嗜好或喜歡的活動,以及死因。
經過大量連續的實驗所獲得的結果,得以明確地排除傳統上的解釋,比如詐欺、引導性提問或是暗示。藉由這些嚴謹的條件設定,像茱莉.貝希爾和蓋瑞.史瓦茲這樣的研究者就能排除過去所有傳統的解釋。
那麼,靈媒是如何獲得他們本來一無所知的生者和亡者的資訊呢?面對這兩種假設,研究者解釋所獲得的結果:靈媒可能真的與亡者交流,或者是出於一種心靈感應,而心靈感應此一解釋本身就已經相當超自然。第二個假設是指,靈媒能夠讀懂前來諮詢者的心思,他不是透過與亡靈對話,而是從面前這位知道這些資訊的人腦中來截取訊息。
儘管如此,這種形式的心靈感應看來是一種被動行為:在這種情況下,靈媒接收到的是畫面、稍縱即逝的影像,但在與亡者交流時,靈媒談的是真正的互動對話。更有甚者,在許多情況下,靈媒所提供的訊息是當事人作為個案參與實驗時並不知情的。正如蓋瑞.史瓦茲指出的:「我們常常會接收到當事人認識但未曾預期會出現的人。有時候,我們還會接收到當事人認為是錯誤的資訊、或是他們不知道的資訊,但後來卻被證實為真。」心靈感應心靈感應這一點讓人深感困惑,因為如果靈媒是透過心靈感應的瞬間感知來獲取資訊,那麼接收到的資訊應該不會與諮詢者的既有認知相矛盾。此外,正如茱莉.貝希爾所強調的,心靈感應本來就是許多靈媒日常實踐的一部分。他們表示,自己能夠清楚區分心靈感應和與亡者的溝通,因為這兩者帶來的感受截然不同。而且,他們是從童年起就已經歷過這種區別。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探討這個現象。
因此,用茱莉.貝希爾的話來說,對通靈能力的科學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接收到異常的訊息是事實,但我們無法確定它來自何處。有研究資料支持意識存續的觀點,死後仍然存在著某種生命型態。我們某部分的人格特質或某部分的自我意識,在肉體死亡後,仍能以某種形式存在,並且能與靈媒溝通。研究資料也支持了其他與意識存續無關的假設:透視能力、心靈感應或預知能力可能讓靈媒獲取資訊,而不一定要透過與亡者溝通。然而,自從我們開始研究靈媒的經驗現象後,我們現在傾向於認為,死後意識存續的觀點是最受研究資料支持的解釋」。
依據所有這些研究,以及我自己近年來所做的研究 ,在我看來,死後仍然存在某種生命型態,這不僅僅只是個有力的假設而已。十多年來,我持續在世界各地訪查,並見了與死者有過驚人的接觸經歷的研究人員、醫生、男男女女和小孩。多年來我與靈媒一起工作、互動交流,在這段時間裡,我一直保有嚴謹和客觀的記者角色。而正是這種立場,讓我今天體認到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死亡並不是生命的終點。
此外,我希望透過本書為這場辯論貢獻一份力量,也就是你們即將在後面讀到的無可爭辯的結果。但除了想證明生命在死亡後仍然延續之外,我還希望能探索這種跨越兩個世界之間的交流是如何建立的。生者與亡者之間,究竟如何聯繫。我孜孜不倦地詢問靈媒:當我們的肉體化為塵土後,我們會變成什麼?死後我們的個體意識會發生什麼變化?我現在確信,我們會繼續存在Parce que l’on continue à être,我要再次強調這一點。但會變成什麼?是與我們在世/生前一模一樣的人嗎?還是我們的個體性格會有所轉變?去世後的最初幾週我們會經歷什麼事?我們會去哪裡?會遇見誰?
我父親在去世後變成了什麼樣的存在,與我交流的那個人是誰?
邀請你們來看看這些我經旬累月研究後所理解的事情,真是嘆為觀止啊!接下來的六個章節,每章都專門介紹一位靈媒,並完整呈現與她或他的測試會談。過去我從未在訪談中走得這麼深入。這些訪談為生命的終結、死亡、來生以及與亡者交流,帶來前所未有的見識。在最後一章,專門研究臨終關懷的精神科醫師克里斯多夫.富黑(Christophe Fauré)提到哀悼歷程的特點,並提供我們關於死亡和通靈的貼心建議。
寫這本書改變了我的生命。或許它也會改變你的。
亨利(Henry)
對這次會面我感到非常不安。我認識亨利.維紐(Henry Vignaud)好幾年了,我們之間有真正的友誼。第一次見到他是在二00六年十一月,那時我帶著五年前在阿富汗去世的弟弟托馬(Thomas)照片來測試他。這場第一次會談的結果令人印象深刻 。亨利對我一無所知,但毫無疑問的是那天他與我弟交流了。
然而,我心中滿是疑問。從他接待我的小公寓走出來時,我內心充滿了驚訝和抗拒。驚訝的是,亨利提供了很多極為精確而詳盡的細節,關於我弟的生活、個性、和他特殊的死亡情況,等等。客觀來說,這些細節應當只能來自一個人:我弟本人,但他五年前即已去世!令人抗拒的是,因為事實逼我面對──我弟在過世後與我交談──而我的心還沒準備好接受他的離去。
這種抗拒的心態如此頑固,它緊緊抓住任何一絲可疑,不放過任何一丁點機會。比如,在二00六年十一月那天,我困惑的是,亨利從未說出我弟叫托馬。他精確描述托馬在一場車禍中的死因,頭部受傷以及事發地點,但卻沒有說出他的名字。這似乎很矛盾。為什麼亨利聲稱我弟和我們一起在房間裡,卻不直接對我說:「嘿,對了,告訴他我叫托馬」?這令我難以理解、覺得不合邏輯,而無法說出名字,這一簡單的事實就削弱了其他那些完全無法解釋的可信性:亨利提供很多其他準確的訊息。
後來我找到導致這種看似矛盾的原因。這也是我非常想和那些接受我提議接受測試的六位靈媒一起探討的問題之一。簡而言之──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會在書中常常提到──靈媒用來感知亡者的話語、圖像和各種資訊的大腦部位,與負責口頭傳達這些訊息給前來諮詢的活著的世人,所動用到的大腦部位並不相同。幾年前,茱莉.貝希爾博士在亞利桑那州圖森市(Tucson)接受我訪談時向我解釋過這一點:「姓名和日期對許多靈媒來說是個問題。我認為這是因為這些資訊取決於左腦。名字是一種標籤,而數字和標籤是由大腦的左半球處理。我們認為通靈能力主要是透過右腦進行的。因而在正常情況下,由左腦進行篩選的資料就更難以感知和解釋。」我們可以比較一下這種情況和剛醒來的頭幾秒鐘。在那一刻,你腦海中可能還留存剛剛做的最後一個夢。它就在那裡,你能感覺到它夾帶的力量和喚起的感受,而這個記憶就刻在你心底。但當你在床上動一下,甚至還沒起床,它就消散了。當你試圖把它寫下來或告訴身旁的伴侶時,奇怪的是你所使用的詞語會破壞部分的夢境。透過講述或書寫下來,你把它簡化為話語。經由重新組合,它幾乎變成了另一件事。事實上,你剛剛從做夢的右腦切換到試圖描述夢境的左腦。這樣就「卡住」了。然而,你仍保有一些夢境片段的模糊感覺:還有更多的……有一點你想不起來……這顏色是……怎麼說呢?沒辦法,不管再怎麼努力,還是找不到合適的字眼。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對靈媒來說,正如我們即將了解的那樣,有點雷同:在通靈時,他必須同時留在夢境那個精微的空間,他與亡者有轉瞬即逝的感知,並用話語轉述給你。有能力在不影響感知的情況下,不斷地來回切換左腦和右腦,就是成為一個厲害的靈媒之祕密。
當我在巴黎開車前往亨利所住的區域時,思索著我們的友誼會如何影響這次會面。我們之間的相互信任會讓他在測試中比較沒有壓力嗎?亦或相反,這次實驗的挑戰會讓他無法發揮嗎?壓力是當個體必須連結到精微感知時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就定義上來說,這些感知是精微而稍縱即逝的。我們可以假設這些微妙的感知與直覺或第六感有關,會立即受到任何一絲情緒的影響。而壓力、擔心無法成功的恐懼,是一種巨大 / 強大 /強烈的情緒。所有參與這次測試的靈媒都無法擺脫受到這種巨大的情緒所影響。
儘管我們相識已久,但亨利從未見過我父親,假設他在一年多前得知父親的死訊,除此之外他對父親一無所知。不清楚他去世的情況,更不可能知道我在殯儀館密封棺木時計畫的祕密實驗。但奇怪的是,亨利從未提到他要連結我父親,然而,你會看到,確實是他來了……
延伸內容
【媒體&讀者好評】
★「這場調查動搖了人們的既定信念。」
──《Paris Match》雜誌
★Amazon讀者Jacky Bourgogne__
我非常喜歡史岱芬.艾力克斯(Stéphane Allix)的作品,因為他能夠將自己對來生的懷疑與信念傳達給我們。他的調查分析非常縝密,並透過清晰而富有情感的語言呈現給讀者。事實上,這位記者曾多次經歷至親離世,因此他不斷地進行調查,而他的結論明確無誤:對他而言,生命確實在死後仍然存在。然而,即便如此,面對這種超越物理法則的現象,他有時仍會產生懷疑──就如同我們每個人一樣。
★Amazon讀者LD__
這本書讓我驚艷,讓人捨不得放下,又不想太快讀完。
史岱芬.艾力克斯(Stéphane Allix)展現出無可挑剔的客觀態度,與我們分享他的個人探索,卻並未刻意說服我們。他的敘述方式像是在與摯愛之人分享心路歷程,真誠而毫無保a留,不帶任何評判的恐懼。
他極力保持誠實,唯恐被誤解,甚至被視為騙子。因此,這本書既顛覆認知,又充滿真摯的情感,讀來令人震撼。
我在一次長途旅行中讀完這本書,然後把它留在了新喀里多尼亞──我將這本書送給兩位在距離10,000公里外相遇的敏感而美好的人們,作為一份友誼的象徵,一次短暫卻深刻的邂逅紀念。這種情感難以言喻,因為有些情感的力量,遠非言語能夠承載……這本書正是如此。我希望這幾句話能讓你產生閱讀它的衝動。自那之後,我已將這本書送給許多親朋好友,也深深感謝我的朋友Béné,將這本書帶入我的生命旅程。
「祝大家閱讀愉快!這是我第一次為一本書留下評論,因為它讓我用全新的視角看待生命與死亡,卻依然保留了我的自由意志。」
Bravo, 艾力克斯先生!我在旅途中讀完這本書,而您的書,讓我的旅程變得更加深遠……
作者資料
史岱芬.艾力克斯 Stéphane Allix
戰地記者的轉折:從前線報導到靈性探索 1988 年,19歲的艾力克斯前往阿富汗(當時正值蘇聯撤軍),成為戰地記者,並在該領域工作近十五年,直至 2001 年。 2001年,他的弟弟托馬(Thomas)在阿富汗因車禍去世,享年三十歲。這場悲劇讓他離開戰地新聞,轉向死後意識與瀕死經驗的研究,並展開全球探索,與醫生、研究者和靈媒交流。 2007年,他創立「超自然經驗研究院」(INREES),專門出版瀕死經驗、靈性現象、超常經驗等議題的雜誌與期刊。此外,他於2010年和2013年曾推出並主持紀錄片系列《超自然調查》(Enquêtes extraordinaires),深入探討靈魂、瀕死體驗、通靈現象等議題。 艾力克斯出生於藝術與學術世家,父親為地理學教授暨畫家,母親則是雕塑藝術家。他以科學與調查的方式探索死後意識與人類意識的未知領域,著有多部相關著作,每次出版皆登上法國暢銷排行榜。本書《測試》(Le Test)為其最知名、最暢銷的代表作,在法國及國際間引起廣泛討論,銷量突破30萬冊,至今長踞排行榜。基本資料
作者:史岱芬.艾力克斯(Stéphane Allix)
譯者:蕭筌(Zi Hsiao)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光書系
出版日期:2025-04-29
ISBN:9786263905269
城邦書號:BM4003
規格:膠裝 / 單色 / 296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