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
沙鐘屋(兩冊不分售)
-
古文觀止有意思:重返歷史現場的24堂古人智慧課
-
十誡(繼續橫掃日本推理文壇,《方舟》作家最新作品,變態凶手讓全員變共犯!)
-
素食者【亞洲首部榮獲國際曼布克獎作品】
-
日本都市傳說大事典(精裝)(一本蒐盡日本所有都市傳說!校園怪談╳荒郊軼事╳都市異象,306則傳說起源與故事解析,滿足你對恐怖的極致渴望!)
-
鵼之碑(京極夏彥出道30週年紀念作,創作生涯代表作「百鬼夜行」系列最新作)
-
奇岩館殺人案
-
冬季限定夾心巧克力事件
-
酸糖【上下冊套書】(長踞POPO網站濃情館人氣榜、珍珠榜、收藏榜TOP1,總點閱突破350萬,人氣作者LaI最新力作!)
-
大腦切除師(榮獲諾貝爾獎的「奇蹟器官手術」黑歷史!美國亞馬遜破萬讀者好評,改編自真實事件,揭露醫學史上最黑暗的一頁)
內容簡介
◆克莉絲蒂接班人、新一代謀殺天后 露意絲.佩妮
◆橫掃各大獎項、翻譯25國語言、銷售超過百萬冊「三松村系列」正式登台
◆橫掃歐美推理大獎(英國新血匕首獎、美國安東尼獎、巴瑞獎、戴利斯獎、加拿大艾利斯獎的最佳首作獎)
◆六年入圍、四度拿下阿嘉莎獎最佳小說、翻譯25國語言、銷售破百萬冊的超強系列!
◆已由加拿大國家廣播公司改編為電視影集,預計2013年上映
◆榮獲科克斯年度十大推理小說、長踞加拿大與美國獨立書暢銷榜
一支箭射穿了寧靜美好的假象
一具屍體揭發了善良純真的偽裝
一座受死亡波及的小村莊,就此展開狩獵與追捕的遊戲
【精采內容】
三松村位於加拿大魁北克省,是個風景如畫,生活平靜的小村莊。但是就在感恩節的清晨,深受村人愛戴的退休女教師兼業餘畫家珍.尼爾小姐卻橫死在森林裡,身上只有一個貫穿心臟的傷口。由於本地剛進入打獵季節,乍看這起死亡案件像是打獵造成的意外,但真是如此單純嗎?魁北克省警署凶殺組督察長亞蒙.葛馬許奉命帶著他的小組來此辦案。
經過精密檢驗後,確定珍的致命傷是當胸一箭,極其精準,卻仍然無法確定到底是意外的「幸運」一擊,還是精準的謀殺。當地有射箭俱樂部,而且當地人向來夜不閉戶,似乎人人都可取得凶器?
更麻煩的是,葛馬許雖然在得力副手波瓦協助下,溫和又堅定地挖掘著關於珍的各種大小事,卻因為遺囑問題始終無法進入珍的房子。不過,在動機、嫌疑、證據像是失焦畫面層層疊疊套不準,以及許多祕密與細節有待確認的情況下,葛馬許心中卻慢慢浮現一幅圖:
美如伊甸樂園的村子裡,一條邪惡之蛇正隱隱蠢動, 牠是裝模作樣的高手,戴著虛假偽善的面具,披著通情達理、甚至和藹可親的外衣,但骨子裡卻是一顆蛇蠍狼虎之心……
惡魔就在芸芸眾生之間,與我們同桌吃飯、同床而眠
他的面目多變,唯有死者才會看見那張臉真正的模樣,也因此死前的表情充滿了驚訝愕然與難以置信……
【本書特色】
1.老派推理之必要,正統解謎小說的禮讚
2.新世紀紳士刑警登場,揭露真相就在人性裡
3.克莉絲蒂接班人,新一代謀殺天后 史上第一位連得四次阿嘉莎獎的 露意絲.佩妮 強力登台
【名家推薦】
◎余小芳(推理文學愛好者)
◎既晴(推理作家)
◎紗卡(前克莉絲蒂電子報主編)
◎張東君(推理評論人)
◎景翔(資深翻譯工作者)
◎黃羅(推理評論人)
◎詹宏志(PC home Online網路家庭董事長)
◎鍾文音(作家)
◎韓良露(南村落總監.作家)
◎顏九笙(推理文學研究會成員)
◎寵物先生(推理作家)
【好評推薦】
「一件謀殺案,發生在一座小村莊——自阿嘉莎‧克莉絲蒂的瑪波小姐探案以來,經過了數十年,這種水上平靜無紋、水下惡濤洶湧的書寫類型,依然是詮釋人性複雜、多面的最佳舞台。在本書中的三松村裡,居民們表面相處和諧、溫情洋溢,背後卻毒液伏藏、中傷流竄,猶如看似晴空萬里的好天氣,時則陰翳處處、暴雨隨伺,足見露意絲.佩妮善於刻畫凶險、衝突的人際關係之巧妙功力。」
——既晴(推理作家)
「推理女王克莉絲蒂或許難以取代,但露易絲.佩妮儼然就是下一個克莉絲蒂。」
——紗卡(前克莉絲蒂電子報主編)
「看似平靜無波的湖水,下方湖底有山有谷有坑有洞,有各種水生生物蓬勃生長、追逐求活。三松村的和平寧靜只是表象,就待我們像是生態學家般的去觀察解構、抽絲剝繭。(不過這次的珍不姓瑪波不是偵探,而是被害人!!)」
——張東君(推理評論人)
「半封閉的社區,一群多話卻不盡真實的男女,事件發生後,人人有嫌疑,個個有問題。幸好有一個精明的神探抽絲剝繭地解開謎底。看到這樣的設計,無怪乎一般人認為露意絲.佩妮是推理女王克莉絲蒂的繼承人。但佩妮在古典的結構裡卻充滿新意,特別是反映社會問題上,更是如此。而在求證方面,物證與人性心理並重,尤其引人入勝。」
——景翔(資深翻譯工作者)
「在謀殺天后之爭的擂台上,露意絲.佩妮的確占了上風,以她連續六屆入圍決選、連續四屆(2007-2010)贏得『阿嘉莎獎』的傲人成績來看,當代作家之中實在是無人敢望其項背……也只有露意絲.佩妮敢用處女作《風和日麗謀殺案》向阿嘉莎.克莉絲蒂致敬,並獻給二十一世紀的讀者一場以古法烘培、卻飄散著新世紀舒適推理(Cozy Mystery)風味的閱讀饗宴!」
——黃羅(推理評論人)
「偏僻的村落、波瀾的人際關係、觀察力敏銳的警長……僅看簡介會認為,這本書又是一個克莉絲蒂。但包裹在此外衣下的,是作者透過詩與畫呈現的人間風情,包括對故人的思念、對惡魔的憎惡,以及更重要的──對村莊過往的鄉愁。很高興台灣又能看見一部以『地域』為書寫對象的推理系列作。」
——寵物先生(推理作家)
「對所有推理小說迷來說,讀這本書樂趣無窮……一群引人入勝且刻畫得栩栩如生的角色,和充滿轉折與起伏的巧妙情節。」
——雷金納.希爾(Reginald Hill),英國推理小說大師
「我愛死它了……這是一本寫作技巧和故事完整性兼具的推理小說,塑造角色和氛圍的功力高強…令我不忍釋卷。」
——瑪格莉特.約克(Margaret Yorke),英國推理小說作家
「能發掘出一位像亞蒙.葛馬許這般優秀的警探實在令人欣喜,他堅強、冷靜,又深具魅力。」
——彼得.拉佛西(Peter Lovesey),英國推理小說作家、CWA金匕首獎得主
「傑出、情節精妙,通曉人性深層面,觀察力精闢入微,讓人即使在闔上書頁後,仍覺餘韻不絕。」
——安.派瑞(Anne Perry),英國推理小說家
「妙不可言的故事……露意絲.佩妮深知,一個小而封閉的社區,才是最危險的住所。」
——安.葛蘭傑(Ann Granger),英國推理小說家
「初試啼聲,即成佳作──聰明、迷人,故事的鋪陳設定令人拍案叫絕。」
——黛博拉.克朗比(Deborah Crombie),美國推理小說家
「傳統密室謀殺類推理小說的傑作……堪稱現代版白羅先生的督察長葛馬許,偵破一起令人心碎的凶殺案。」
——茱莉亞.史賓塞-佛萊明(Julia Spencer-Fleming),美國推理小說家
「罕見的佳作。」
——《時人雜誌》
「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出道之作……佩妮以看似簡單的文字風格,巧妙地編入精心策畫的複雜情節。」
——瑪莉蓮.史塔西歐,《紐約時報》書評
「一個令人讚嘆的殺人動機、一位魅力十足的警探,加上精采絕倫的氛圍……令人驚豔的小說處女作……期待作者推出更多好讀之作。」
——英國《泰晤士報》
「故事不落俗套,令人愉悅:沒有充滿血腥的殺人案,主角由一群凡夫俗子擔綱。」
——《週日電訊報》
「筆觸優美……自克莉絲蒂之後,我們一直在期待另一個受死亡波及的小村莊現身。三松村系列誕生了。」
——加拿大多倫多《環球郵報》
「要從這本讓人愛不釋手的小說中,挑出最精采的部分實在難以抉擇:有機敏、親切,對發生凶殺案始終感到訝異的葛馬許;有個看起來像是逃離文明理想遁世之地的村莊;還有絕妙且構思精密的情節。」
——《芝加哥論壇報》推理小說書評
「一股賞心悅目的新力量……這是個集假線索、障眼法、古怪行徑和其他妙趣橫生素材於一堂的作品,令人喜愛,新穎獨特」
——加拿大《多倫多星報》
「這是一本比克莉絲蒂的作品更為黑暗、更扣人心弦、更趣味,甚至更令人滿懷希望的小說。它集輕鬆、妙趣橫生和悲慘於一身,是加拿大新進推理小說作家驚世的處女作。」
——薩絲瓦莉,加拿大《卡加利先驅報》
「作者下筆極有把握,故弄玄虛、吊人胃口的功力高強……書中所有元素都令人愛不釋手。」
——英國《Shots》雜誌
「一場令人心曠神怡的閱讀之旅。」
——《Time Out》雜誌
「佩妮猶如藝術大師,把隱藏在眼前的線索,玩得千變萬化。這本獲獎的傳統推理小說,充滿了讓人意想不到的新發現,為本系列往後的故事打下堅實的基礎。」
——《出版人週刊》
「佩妮寫出一篇讓人拍案叫絕、從各個層面衡量都賞心悅目的推理故事……這部小說觸動人心,也挑動思維。死者尼爾小姐的床邊,擺著她百讀不厭的一本書,C.S.路易斯的《驚喜之旅》(Surprised By Joy),這書名和《風和日麗謀殺案》(Still Life)堪稱絕配。」
——Shelf Awareness書評網
「無庸置疑的佳作,它逐步引領讀者,深入這個敘事完美、筆觸詩意,關於愛、生命、友誼和悲劇的故事。」
——《書目雜誌》
「佩妮的處女作鮮活地描繪出小村落的生活……這位高手打造了諸多令人難忘的角色,為讀者引薦迷人的督察長葛馬許,他奉命前往三松村調查命案,在辦案期間,他打心底愛上這座村莊和那裡的居民。」
——圖書館學刊
「理智、聰穎且慈悲,葛馬許注定會紅。切莫錯過這本精采絕妙的處女作。」
——《科克斯書評》
導讀
【導讀】先泡杯好茶,再迎接一場風和日麗謀殺案
◎文/黃羅(推理評論人)
.回歸黃金時期的美好年代
在進入本文之前,先來出個題:什麼東西可以源源不斷,卻決不重覆?
對了,答案就是「時間」。
在時間的長河裡,時光分分秒秒流逝,社會無時無刻在變遷,新的事物層出不窮,即便是一粒不起眼的小沙子,也可能在歲月沖積下形成一顆大石頭;有了新概念的衝擊刺激,一顆小螺絲釘歷經百年之後,也可能演變成一台大型機械。當年寫出〈莫爾格街凶殺案〉(The 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 1841)的愛倫坡(Edgar Allan Poe),大概沒料到自己一篇短短幾千字的實驗之作,卻在百年後成為推理文學的重要基石。
沒錯,在一百七十年後的今天,不管是讀者、評論家,或是研究推理文學的史家,若要探本溯源,最後總會回到〈莫爾格街凶殺案〉上面來。
沿著發展的軌跡一路走來,如今我們讀到的推理小說,不再是像〈莫爾格街凶殺案〉那一類「一或多具屍體、一名身分不詳的凶手,以及一位料事如神的偵探」的故事了。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小說裡大顯身手的解謎者不再只是一部「思考機器」,他們不但有感情,甚至可能因為性格缺憾而有不光彩的人生;同樣地,與偵探對位抗衡的凶手,自然也不會扁平有如一個「復仇者」的代名詞,他們在社會弊病的壓迫下,成了有血有肉卻性格扭曲的殺人魔。難怪從二十世紀末起,逐漸冒出一些宛如B級電影的推理小說,故事中必然有個嗜血殘暴的連續殺人狂,而偵探為了擒凶必須先「知彼知己,才能百戰百勝」,甚至最終把自己搞得神經兮兮、跟凶手一樣癲狂,於是小說讀來血肉橫飛、屍骸遍野,正反兩派一樣變態,差別只在於一線之隔或是五十步笑百步。
當清粥小菜加了一大堆料,口味跟著變重時,你還吃得消嗎?
一樣米養百種人。相信有人照吞不誤,但也有人難以下嚥。對於那些抗拒重口味的讀者而言(必須坦承我自己也是),紛紛不禁開始懷念起推理史上的黃金年代(Golden Age)。在那個美好的時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尚未開打,閱讀推理的人口正迅速擴增,創作類型不但多元化,而且篇幅由短變長,寫作者也不必灌輸控訴社會的微言大義,只要專心構思一個漂亮的詭計,書寫一則有趣而簡單的故事即可。儘管有些不食人間煙火,然而「簡單」畢竟是一種美,足以令人心嚮往之。
歷史告訴了我們一個永恆不變的通則:物極必反。懷舊的氣氛一旦升起,敏銳的創作者自然挺身而出,或許是為了滿足自己,但也可能是為了順應潮流,總之他們願意搖筆吶喊,試圖復興推理黃金時期的文風。當這股潮流愈演愈盛,終於凝聚成不可小覷的力量時,史家便稱這個類似文藝復興的流派為Cozy。
.Cozy推理的五大特色
事實上,Cozy有好幾種拼法,美國人用Cozy,英國人說Cosy,牛津字典甚至說Cozey、Cosey也行,但不管是哪種拼法,字典上面的解釋都一樣是「舒適、愜意」。牛津字典還指出,Cozy這個字詞首度使用在一九五八年五月二十八日《觀察家報》(The Observer)的書評,文中大略提到Cozy是偵探小說的次類型,它的筆觸輕盈,內容詼諧,故事發生在封閉的城鎮裡,偵探必須在看似祥和的氛圍下,調查突如其來的命案。後繼的評論家再鑽研下去,歸納出Cozy這個流派共有五大特色:
(一) 故事的解謎者通常是業餘偵探,而且是個女性。她不會是警察、法醫、檢察官等公職人員,反而可能從事園藝、烹飪、老師、記者、訓犬師、圖書館員之類平淡無奇的工作。在故事的開端,可能是她或她的朋友發現了屍體;也許是她的親人或朋友被控告行凶殺人;要嘛被害者是她認識的熟人,不然就是命案現場的狀況引起了她的好奇心。透過某些人脈管道,她取得警方手上的案情資料;最後之所以能破案,她憑藉的並非精良的裝備,而是對人性的洞察。
(二) 故事的背景通常設定在小鎮、村莊,或者是大城市的近郊。由於這個社區夠小,使得住戶彼此熟識,甚至互相信賴而維持長久的情誼。基於同樣的理由,社區裡永遠不缺八卦素材,一旦出現了奇人異事,很快就會成為大家茶餘飯後的熱門話題。如果偵探本身喜歡旅行,那麼她所到之處,便與當地居民建立起穩定的互動關係。
(三) 故事中的一干角色,會隨著系列作的進展而年歲漸長。在有限制的配角當中,必有一人是凶手。這名凶手通常不是精神病患者,也不會是連環殺人魔,即便被逮捕之後,也不會暴力相向。他們總是表現出理性的一面,談吐清晰得體。他們殺人的動機——不外乎是貪婪、嫉妒和復仇——通常深藏在多年前的事件中,甚至可能是上一代的恩怨。至於其他配角,若非混淆視聽的紅鯡魚(red herring),就是令人莞爾一笑的丑角。
(四) 故事中的凶殺案只發生於幕後,所以讀者知其所以然,卻不見所以然,彷彿有隻負責淨化的電檢之手,將所有血淋淋的畫面、暴力殺戮的場景,以及不堪入目的粗話通通排除在小說之外。謀殺的手段通常不見血,好比下毒或推落懸崖是最常慣用的伎倆。
(五) 故事中會安排一條浪漫愛情的支線,但頂多只是輕輕的擁抱或禮貌性的親吻,決不會讓讀者看到砰然心跳的床戲,或是帶有色情意味的描寫,取而代之的是優美的對話、內心的沉思,以及對早晨充滿幸福感的讚嘆。
.向克莉絲蒂致敬的「阿嘉莎獎」
看到這裡,各位是否覺得似曾相識,彷彿自己應該讀過Cozy派的小說啊!沒錯,說到Cozy派最具代表性的作家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這麼一說相信各位一定馬上恍然大悟。克莉絲蒂的作品全球熱賣,銷量超過二十億冊,在歐美幾乎是人手一冊。她筆下的珍.瑪波(Miss Jane Marple)年約六十至七十歲之間,終生雲英未嫁,在聖瑪莉米德村(St. Mary Mead)偵破了一連串懸案,樹立了「老小姐偵探」的最佳榜樣,同時也為Cozy推理建立了完整的類型公式。
時至今日,Cozy派推理的勢力日漸壯大,已然成為書市上的暢銷商品,後代的評論家索性將Cozy定義為「近似克莉絲蒂作品的推理小說」。在一九八九那一年,美國書迷成立了名為「自家惡意」(Malice Domestic)的年會,該組織定期在華府(Washington D. C.)舉辦一年一度的頒獎典禮,以表彰帶有克莉絲蒂作品特色的傳統解謎小說,而獲選為該年度的最佳作品,將贏得首獎「阿嘉莎獎」(Agatha Award)的獎盃……哦,不,並沒有獎盃,茶壺倒是有一把。但為什麼要頒贈茶壺?理由有二:其一,克莉絲蒂是英國人,而英國人喜歡喝茶,即便家裡死了人也要泡杯茶來喝;其二,Cozy派推理小說是不見血的,既然要謀財害命,在茶裡下毒豈不是最完美的手法?
對於有意角逐「阿嘉莎獎」的寫手而言,「自家惡意」年會所定下的遊戲規則簡單到只有兩條:(一),不可有鉅細靡遺的性愛描寫;(二),不可有誇大的血腥畫面和無謂的暴力場景。所以無可避免地,我們馬上可以聯想到兩件事,第一是參賽作品若能寫得愈像克莉絲蒂愈好,想寫冷硬派小說的人就不必來當砲灰了;第二是贏得「阿嘉莎獎」的創作者,有無可能成為下一任的「謀殺天后」?眾所皆知克莉絲蒂是首任天后,現任天后的桂冠則由菲莉絲.桃樂絲.詹姆絲(P. D. James)戴上。不過詹姆絲年歲已高,九十三歲的高齡實在無法不令人多做點盤算,於是天后接班人之爭已日漸白熱化。若翻開近五年來的「阿嘉莎獎」得主名單,便會發現有個名字立即浮出檯面:露意絲.佩妮(Louise Penny)。
露意絲.佩妮是寫Cozy小說的女作家,她自己也像是從Cozy世界走出來的人物。在一九五八那年,也就是Cozy這個詞首度問世的那一年(這是什麼樣的巧合啊),佩妮生於多倫多,成年後成為新聞工作者,並且在加拿大廣播電台主持節目,報導與政治、經濟相關的時事新聞。她的事業發展順遂,後來轉換跑道到魁北克工作,主播有廣大收視率的晨間新聞。三十多歲時,佩妮遇上真命天子,兩人婚後鶼鰈情深,並開始實現幼年的夢想:寫作。如今她和夫婿住在蒙特婁南部的一個小村莊,離美國邊境很近,飼養了三條狗,是標準的愛犬人士。
.四連霸的準天后
和克莉絲蒂比起來,佩妮的生平一點也不坎坷,她既不害羞且能侃侃而談,也不曾被丈夫劈腿而傷心搞失蹤,但她的小說和克莉絲蒂作品一樣,總是能提供純真又舒適的閱讀享受。她的出道作《風和日麗謀殺案》(Still Life, 2005)立刻引起文壇的重視,書中的故事背景「三松村」可以對號入座,讓人聯想到聖瑪莉米德村這個封閉空間,但她筆下的解謎者亞蒙.葛馬許(Armand Gamache)不單是魁北克警署的督察長,而且還是個男的,完全牴觸了Cozy推理的第一條通則。幸好故事中參與查案的女主角克拉拉是個藝術家兼家庭主婦,而被害人是她的忘年之交,她四周的友人自成一個小圈子——包括詩人、雕塑家、二手書商、餐館老闆——這些設定確實符合了Cozy推理的特色,因此我們判定露意絲.佩妮並未犯規失格,可以當場開釋,無須淘汰出局。
在天后之爭的擂台上,露意絲.佩妮的確占了上風,以她連續六屆入圍決選、連續四屆(2007-2010)贏得「阿嘉莎獎」的傲人成績來看,當代作家之中實在是無人敢望其項背。然而,佩妮也有不利於自己的弱項,首先是她寫得雖好,卻因晚出道而寫得不夠多,至今才發表八部作品,數量上和前兩位天后前輩差了一大截;再者,最大的致命傷是她並非英國人,畢竟「謀殺天后」的頭銜理應由英國人來傳承,這就像007電影若找個美國佬或澳洲人來飾演詹姆斯.龐德,的確是有那麼點不倫不類。
不過若拿把放大鏡來檢視的話,就會發現四連霸「阿嘉莎獎」的佩妮被公認寫得最像克莉絲蒂,但奇怪的是,她創造的偵探葛馬許既不像瑪波小姐,和白羅的形象也相差甚遠。嚴格說來,葛馬許反而比較接近詹姆絲筆下的「詩人探長」戴立許(Adam Dalgliesh),對於詩詞歌賦頗有研究,講起話來引經據典,是個學富五車的紳士刑警。然而有趣的是,詹姆絲雖貴為現任天后,但她老人家很不願意與克莉絲蒂相提並論,因為她個人並不欣賞克氏的純真筆調,說起來這幾乎是推理文壇公開的祕密。如果他日佩妮接下「謀殺天后」的名號,那麼她究竟是誰的傳人,是克莉絲蒂?還是詹姆絲?恐怕這就有得吵了。不過,不管將來我們能否見證佩妮登上天后的寶座,身為一個推理迷,也許現階段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先泡杯好茶(但必須小心身邊有沒有陌生人突然靠近),舒舒服服地坐下來,從她這本處女作《風和日麗謀殺案》開始讀起,盡情享受一場用古法烘培、卻飄散著新世紀Cozy風味的閱讀饗宴吧!
作者資料
露意絲.佩妮(Louise Penny)
國際暢銷書作家,曾獲多項文學獎,至今已奪得八屆阿嘉莎推理小說獎。作 品雄踞《紐約時報》、《今日美國報》、《環球郵報》(多倫多)暢銷書榜 首,葛馬許督察長系列小說已獲翻譯為三十一種語言。二〇一七年,她因貢 獻加拿大文化良多而獲頒加拿大勳章。目前定居於蒙特婁以南的村莊。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