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心靈勵志 > 兩性與家庭關係
用創意享受銀髮人生:《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墨瑞教授談老年智慧
left
right
  • 庫存 > 10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用創意享受銀髮人生:《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墨瑞教授談老年智慧

  • 作者:墨瑞.史瓦茲(Morrie Schwartz)
  • 出版社:大塊文化
  • 出版日期:2024-02-01
  • 定價:400元
  • 優惠價:79折 316元
  • 書虫VIP價:316元,贈紅利15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00元
  • (更多VIP好康)
本書適用活動
$499輕鬆升級VIP/外版暢銷必買75折起!
  • $499輕鬆升級VIP/外版人氣新書不錯過!

內容簡介

最後14堂星期二的「前一課」──墨瑞教授現身說法 誰不會老?──在「變老」的同時,成為「最好的自己」。 ◢ 人生最值回票價的準備計畫 ◣ ◆內容簡介 作為深受讀者喜愛的《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的主人翁,墨瑞‧史瓦茲在一九八八年到一九九二年間,寫下這本具有洞察力的感人之作,帶我們探討如何在人生的最後階段仍保持活力、不跟社會脫節。 我到底是誰?我做了什麼?對我而言,什麼是重要而有意義的呢?這個世界是否因為我曾經存在,而有所不同?完全的人性又是什麼意思呢?如果可以用等級畫分,我的位置在哪裡? 深受大家喜歡、銷量高達數百萬冊的暢銷經典《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主要人物墨瑞.史瓦茲,在這本深入且帶有詩意的感人著作,探討了上述問題。晚年生活可能充斥各種困難,但也可以是一個人一生中最美好、最有價值的一段時光。墨瑞以身為社會心理學家、教師、父親、朋友和哲人的經歷,為我們呈現一份探索未來的指引。 書中,墨瑞以安慰人心、冷靜而雋永的語氣,為我們講述富有同理心的見解、故事、軼事和建議。你可以把這本書跟《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一起讀,或者藉此瞭解墨瑞豐富的哲學思考,讓它成為你探索生命與愛等深刻問題的指南。 ■ 如何有創意地老去? 【人生任何階段都該預習的一堂挑戰課】 ★囊括自我提問、自我評估、自我預測、自我觀照──全面照護身心的熟年療癒之書。 ★如果你還年輕,這本書將一步一步引領你深入老年的心理與生理狀態,提前認識老後的自己。 ★如果你逐漸邁入第三人生,可以更多元、細膩地接納、應對、運用身心各方面的變化及挑戰。 ◆名人推薦 王美珍 50+總編輯兼副執行長 朱為民 臺中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 吳佳璇 精神科醫師、作家 吳若權 作家、廣播主持、企管顧問 李偉文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楊寧茵 《全球銀力時代》作者、高齡趨勢專欄作家 瑞夫 萬秀洗衣店主理人 劉秀枝 臺北榮總特約醫師 劉紹華 人類學家 盧美妏 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共同創辦人、諮商心理師 盧郁佳 作家 螺螄拜恩 人氣作家 謝哲青 作家、旅行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鍾文音 作家 推薦 ◆本書特色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主角墨瑞教授現身說法:米奇.艾爾邦的經典暢銷著作,影響力深遠。在他的筆下,老教授在漸失行動能力的生病終點,依然詼諧、從容地面對,不忘與學生對話,傳達深刻的生命臨終經驗。而這本談老年智慧的作品,從墨瑞教授自己的角度更完整呈現他邁入老年的早期已經歷過一輪疾病與衰退的打擊。 ˙坦誠卻實用的熟年生命指引:人類在攀上頂峰後,要如何面對走下坡這件事,老年是最大的考驗與隱喻;年輕時再意氣風發,也不見得知道要如何面對老年,因為一般人都缺乏面對的勇氣、方法與心態。墨瑞教授用感性的文字,翔實記錄自身老化的過程及心境,打造一個安心卻不逃避的空間,讓讀者安靜聆聽內在的聲音。 ˙老年是開發生命潛能的契機:沒有人的生命歷程是一模一樣,老化過程亦然。作者幾經生病的磨難及考驗,還是極盡全力、毫不退縮地直探老年生命的價值。如果這是大多數人類無法避免的過程,那麼除了鄙視、貶低、無奈之外,還可以挖掘出什麼意義,才不枉走過人世這一遭? ˙深刻而不含糊的生命思索:除了老年生活的規畫與評估,墨瑞教授用迷人且生動的說故事能力,借用自己與他人的案例,彷彿重新呈現一堂人生課的場景,帶領讀者去接近第三人生的意義與挑戰,而非寫出一本教條式的通用手冊。 ˙銀不銀髮,都要把人生視作一個整體提早規畫:思考並提前部署第二人生、甚至第三人生,是現在很夯的議題。年輕人若要活得更有滋味及深度,突破、穿越眼前人生的苦與樂,提早瞭解人生後半段,不啻為生涯規畫的一大核心,也就是把人生視為一個生命整體的概念,因為任一階段都會相互影響。 ˙長照是各階層普遍的社會議題:除了內外條件的提升,人們更需要去學習為自己、甚至為家人規畫老年生活。生活的智慧應該隨著年齡累積,甚至超前部署,在青年、壯年就開始探索,而非等到壯年或老年才被迫面對。 ◆各界佳評 書中關於老年的論述不卑不亢、充滿幽默感,讓我們相信:老年讓每個人有機會成為最好的自己。 ──楊寧茵,《全球銀力時代》作者、高齡趨勢專欄作家 世上的傳統智慧都認同我們的生命短暫,如夢一般。很不幸地,大部分的人對於自己的存在既不感到驚奇,也不懂得感激。這是一本很美的書。它告訴我們,我們存在的每一刻都是珍貴的,我們經歷的逆境只是生命旅程的一部分。有幸讀了這本書的人,肯定能在逐漸衰微老去的人生最後章節,獲得更高的意識啟發。 ——狄帕克.喬普拉(Deepak Chopra),印度裔美國作家、思想家及另類療法提倡者 墨瑞一定會很開心:在《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這本書,以及相關的電影和舞台劇獲得驚人的成功之後;在他跟米奇.艾爾邦和我最後一次會談的二十七年後,他再度激勵了所有人。這個可愛的「第二幕」是墨瑞在三十多年前寫下的,後來被他的兒子羅伯發現,重新賦予生命,並加入了自己的智慧。你難道沒有想過墨瑞還有沒有其他的話要說嗎?這就是了。 ——泰德.柯貝爾(Ted Koppel),美國新聞媒體工作者 變老可以意味著變得更好——前提是我們必須遵循墨瑞的智慧。這本重要的著作(他的兒子在抽屜中找到的!),提供我們實用的建議和激勵人心的引導,讓我們不管在任何年紀都能活得健康、有活力。 ——丹尼爾.品克(Daniel H. Pink),《紐約時報》暢銷書籍排行榜第一名作者,著有《後悔的力量》 很多人都希望能有一本人生指南,告訴我們如何好好地老去,就像借用已故墨瑞教授的智慧寫成的經典之作《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而今墨瑞的兒子羅伯做到了,帶給我們這本墨瑞教授親筆寫下的《用創意享受銀髮人生》,它會讓你對老化這份禮物永遠改觀。 ——亞瑟.布魯克斯(Arthur C. Brooks),哈佛甘迺迪政府學院及哈佛商學院教授,紐時暢銷排行榜冠軍作者 在這本智者留下的著作裡,史瓦茲……探討了優雅老去的藝術……不只是年紀大的人,其他人也會想要一窺究竟。 ——《出版者週刊》 這是每個已經活到老(或是計畫活到老)的人必讀的一本書。我只看了幾頁,就發現自己拿起筆開始畫重點、做筆記。這不只是一本書,而是每個想要知道自己黃金歲月會是什麼樣子的人,應該做的練習。買這本書的時候,順便幫自己挑一本漂亮的筆記本——你很快就會寫滿。 ——瑪麗.歐麥立(Mary O’Malley),密蘇里州哥倫比亞市雲雀書店(Skylark Bookshop)

目錄

序 前言 第一章 覺醒 第二章 情緒上的平衡與調節 第三章 結合反向力量 第四章 擴展我們的覺知 第五章 老年歧視與年齡定型 第六章 晚年遇到的議題 第七章 和解 第八章 好好地老去 第九章 成為最好的自己 後記 附錄 充滿關懷的團體

序跋

序   二○○○年代初期,在父親去世的多年後,我重新發現了這份書稿。它被放在我們位於牛頓維爾(Newtonville)的家(門口有楓樹的那間房子),父親書房的抽屜裡。家人經過了許多討論和考慮後,決定我應該編輯這本書,並讓它有機會發表出版。   父親當時大概以為這本書是他對人們最後的貢獻了,完全不知道之後會有《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問世。但是那些熟悉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傑作的讀者,會在這本書認出父親的思維。父親最關注的,依舊是如何讓大家活得更好。他提出一些非常實用的技巧和方法,讓老化過程有創意、有活力,而且充滿喜悅。   我很榮幸,可以在父親寫這本書的時候(詳見後記),坐下來跟他一起討論這些想法。那是一九八九年的春天和夏天,我之前在亞洲待了好長一段時間,才剛回到家。從一九八八年中到一九九二年中,父親構思了這個書寫計畫。我們有機會深入探討他想要傳達的想法,這對於我現在繼續推動這個出版計畫是非常寶貴的過程。   我編輯時的重點之一,是保留父親獨特的語氣。這本書夾雜了父親的兩種溝通方式:既是學術和哲學性的,同時又平易近人,充滿個人的關懷。我希望這樣特殊的混合文體能保留下來。   父親非常有先見之明,可以洞察幾十年後被更廣泛接受的趨勢。他想要創造個人價值不受年齡影響的社會環境。個人心理狀態是他畢生關注的重點。就如同最高法院在一九五四年具指標意義的布朗訴托彼卡教育局案(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譯註:美國最高法院就「黑人與白人學童不得進入同一所學校就讀」的爭執,認定種族隔離在本質上是一種不平等,判決公立學校的種族隔離違憲)的判決,被排擠、自認不如社會主導者的人們的心理傷害是無法彌補的。父親見到年長者或老年人被迫接受自己不如他人的現象,於是希望藉由這本書糾正視聽。   心理層面(觸及父親的專業和學術訓練)是這本書的背景。父親希望提供實用的技巧,幫助大家保持活躍且充滿活力的生活。有一些建議可能是大家所熟悉,例如使用笑聲的方法(第四章),最近經常被提及。另一個貫穿這本書的概念,則是佛教的正念。   這本書的插曲寫法讓它顯得更吸引人,也更有趣。父親認為,個人真實故事的小品和插曲是這本書的核心。   雖然這本書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都強調人道主義和愛無差等,但是兩者截然不同。米奇的著作非常簡潔,著重在父親的哲學觀、社會觀和個人價值。這本書則更具論述性,父親提供許多實例和故事來闡明他的觀點。在某種程度上,這兩本書的相異之處,讓它們成為書櫃兩端遙相呼應的兩部作品。我認為父親會感到非常高興,因為這反映了他最喜歡的哲學模式之一:反向的張力。能夠替父親呈現他的想法,對我來說是莫大的榮幸。這是他在病倒之前最後一項重要的寫作計畫。我在這些書頁上遍處聽見他的聲音,有時彷彿回到我們在牛頓維爾的書房,一起討論這些見解。「沒有人會被迫在『有創意地老去』這項志業退休。」 ——羅伯.史瓦茲,二○二一年六月於麻州布魯克萊恩

內文試閱

前言   晚年是一個很特別的發展時期,伴隨而來的是對老化特有的限制與機會。但是它也可以是你人生最重要的階段,願意的話,你可以在晚年做相當多的改變。有些人認為老化是一連串惱人的過渡時期,許多我們過去以為理所當然的事都不再理所當然了。如果你只是把焦點放在你的老去,為它震驚、羞愧、沮喪、害怕,又或是無法接受這樣的身分轉變,就很難把力氣集中在好好地老去。相反地,如果你可以從容面對自己的老去,把它視為一種挑戰,便可以試著克服老化帶來的問題,幫助你發展成你該有的樣子。   變老是人類的本質。有幸度過中年之後,我們無可避免得去面對一些經歷,當中有失喪,也有契機。除了一些個人的特殊狀況,我們都面臨一些相同的挑戰和選擇。我們是不是能克服面對死亡的恐懼,或一味地否認、試圖逃避它呢?我們是否還願意嘗試滿足最深切的需求,或者已經放棄了呢?是不是能持續發展出智慧,抑或已經陷入絕望呢?是準備「輕柔地步入良夜」(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譯註:英國詩人狄倫.湯瑪斯〔Dylan Thomas〕的同名作品,意在鼓勵晚年的父親力抗生命的消逝,依然活出生命的力量),還是排除所有攔阻,緊緊抓住每一線生機?工業化的現代國家把老年視為沒有用處的累贅,但世界上其實有許多地方的文化將晚年視為一段充滿意義、轉化、靈性和喜悅的時光。我相信這是我們做得到,也想要做到的。   最近,報章書籍或大眾媒體上有愈來愈多文章和預示指出,我們應該調整我們對老年人的觀點,以有別既往的方式和老年人相處、「使用」他們,並賦予晚年新的展望,期許它是一段有成就、有高潮、有創造力的時光。猶太神學家及哲學家亞伯拉罕.赫歇爾(Abraham Heschel)表示:「我們應該在老年把握內在成長的機會,而不是將它視為成長停滯的時期。」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我們的人生可以因為從事最有意義、最有價值和最充實的活動,在這個階段達到它的顛峰。在新聞報導或是生活中,我們不斷聽到那些「晚年有成」的美好事蹟。所以,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停止發展新的觀點、尋求新的視野、敞開胸懷迎接意想不到的事物、尋求新的刺激,以及想要充分活著的強烈渴望呢?沒錯,我們年紀是大了,但是沒有道理攔阻自己透過更寬闊的意識、更深的情感,以及對自我的尊重,來提升生活品質。我們可以發現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發掘自己有潛力成為什麼樣的人,同時探尋一個更完整的自己是什麼模樣。我們可以帶著信心,相信自己可以大幅改變生命的樣貌,努力追求從未料想過的目標。我們可以像榮格(Carl Jung,譯註:瑞士心理學家、精神科醫師,分析心理學的創始人)所說的:「一個人成長和自我實現的最大潛力,出現在人生的後半段。」   年紀大最棒的事,是不再有人盯著你,告訴你該做什麼。我們能自由運用的時間比以前多了。面對挑戰時,外來的獎勵和懲罰減少了,現在我們只能自己獎勵自己或懲罰自己。然而,我們可以創造一個合乎實際又展現冒險欲望的生命,從中感受內在的滿足,並藉此擺脫那些認為我們的日子已經結束、現在的我們既沒用又沒價值的老年歧視。沒有人會被迫在「有創意地老去」這項志業退休。   現在應該是處理那些牽累我們、妨礙我們好好老去、阻止我們成為最好的自己的議題。我希望這本書可以幫助你用最好、最有意義的方式來完成這件事。在這本書中,我將和你分享過去這些年收集到關於老化的見解。我擔任社會學教授四十年所累積的心理學和社會學知識,以及我對人類關係的理解,都對寫這本書有很大的幫助,而我與朋友、同僚之間的談話也是如此。除此之外,我還借鑑了我跟老年人進行的諮詢工作、以老化問題為重點的心理治療小組討論,以及關於老化的一般性文章或學術文獻和老年人自傳。我也特別引用我對自己老化的觀察與反思,還有步入七十歲後的經歷。   我相信,試著成為最好的自己、好好老去,並與我們面對的議題達成和解,是晚年最重要、也最值得努力的目標。我們可以透過追求那些尚未達成的理想,來發揮更多的潛力。在這個努力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讓生活變得更有效力、帶來更多的喜悅,並且選擇我們想要的生活。我無法告訴你追求目標時,應該採用什麼確切的計畫,走什麼途徑或特定的流程,因為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獨一無二,沒有一套改善生命的方法是所有人都適用。但是我會提供一些追求上述目標時可參考的方法。我相信在為自己的目標努力時,你也會找到推動自己前進的方式。   雖然這本書的主要對象是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們及退休人士,但它也適合想要知道「如何度過餘生」的讀者。中年人可以藉此預覽自己的未來是什麼樣子。他們會發現,其中有不少因素與目前的生活息息相關;此外,在努力理解並更適切應對老化中的父母時,我們會學到許多。這本書也適合老人住宅中心和社區居家照護單位的領導者;他們可以針對伴隨晚年而來的機會、挑戰和難題進行小組討論。當然,沒有什麼人會因為太年輕,不能開始為自己的晚年做打算,或從這本書獲益。   我希望這本書適合各種背景的讀者,因為老化的過程也受我們的背景影響。例如,一個從未到公司體制工作的人和一個工作多年被迫優退的人,晚年的經歷勢必不同。同樣地,一個年輕時曾經失能或是患有嚴重疾病的人跟身體沒什麼毛病的人,來到老年也會有不同的經歷。這些差異都會影響我們的老化,以及老化過程中面對的問題。讀這本書時,請多留意那些與你的經驗相關的地方,並發揮你的想像力。   每個作者都喜歡細心的讀者,我也不例外。我希望你不要草草瀏覽這本書。慢慢地讀,仔細思考每個議題,從各個角度看它、跟他人討論,甚至在讀書會互相交流。和你的朋友、同儕和家人一起討論也很重要。記錄他們的想法和反應,或許會對你有幫助。給這些想法應有的時間和思考。這是一本深度探索自我的書籍。它可以幫助你反思你的晚年,以及伴隨而來的各種豐盛的機會,幫助你改變你想要改變的態度和行為。 第1章 覺醒   我清楚記得驚覺自己已經是個老人的心情:先是錯愕,接著是困惑,再來是沮喪,然後梳理心情,最後緩和下來,以及最重要的──接受它。   一九八四年五月我六十七歲,在那之前我極少生病,所以我不怎麼去想生病、變老,或是社會安全局已經正式把我歸類為「老人」這些事。我不把自己當作老一輩的人,而且無意中還帶著一種對年齡的偏見,認為變老意味著衰退、「在走下坡了」,所以老人不值得稱羨。誰想變老啊?我連被認為老都不願意。   我在大學任教,周圍都是年輕人,大部分同事的年紀也比我小。除了少數幾個例外,我在校園外的朋友也比我年輕許多——那幾個例外都活力十足,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當時,我身體健康,朝氣蓬勃,積極參與各種活動,對於外表和行動都比實際年輕這一點感到非常得意。當心臟科醫生告訴我,我的動脈年齡跟二十歲的小夥子一樣時,我自認年輕的想法再度膨脹。因此,我這輩子大多數時候都在密謀強化我的「年輕」形象,對於自己距離七十歲生日不遠矣的事實視若無睹。這樣逃避歲月流轉的結果,意味我很少去想那些隨著年紀增長得面對的問題。你可以說我是個天真的老人,不諳變老這件事——正是我們文化吹捧年輕人、蔑視「老年人」的受害者。   但這一切在一九八四年的春天突然改變了,宛如一聲巨響,我開始受到嚴重的氣喘所苦,還動了前列腺手術。我對這些疾病毫無心理準備;前者正在往慢性病症發展,後者則是上了年紀的男性常有的困擾。轉瞬間,我的身體逼得我不得不服老,一場危機就此引爆,到後來我對自己的身分認定也不一樣了。認清實際年齡的苦澀,以及因衰老而脆弱的身體,讓我不知所措,深受打擊。   我意識到事態緊迫,得振作起來,並弄清楚最好怎麼度過餘生。我的結論是我要追求三個目標──三個讓我們在晚年都能受益的目標。我要健康地變老,所以必須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於是,我開始游泳,注意飲食,服用營養補充劑,每星期做一次深層按摩,同時以針灸治療減緩氣喘帶來的影響。在心理方面,我試著定期靜心冥想,更加關注家人和朋友,並且留給自己放鬆和獨處的時間。另外,我也試著避開令人不愉快的人際關係和情境。最後,我正視面對死亡的恐懼。   生病讓我更深切地意識到,面對老化和最終的存在問題時,我必須留意可以提高生活品質的方法。   於是,我、一個六十七歲的人,開始在暮年學著老去。愈是思考這件事,我就愈是驚奇於我對老年的誤解。然而,頻繁發作的氣喘經常打亂我的思緒。每次發作完後,我便會對自己的不幸和殘弱的身體產生怨念,然後陷入深深的絕望,痛斥身體的背叛。抑鬱之中,我渴望回到生病之前的我。隨著病情好轉,我再度滿足於教學、諮詢和心理治療工作。能夠「恢復正常」、相對自在地呼吸、重返從事幾十年的工作,似乎就是一種祝福。等到症狀完全控制住,身體擺脫束縛後,我對未來的期望也隨之飆升。我開始思考,我要我的老化是一件有創意的事,是一場冒險,是學習新技能、發展新興趣、維繫並加深人際關係的機會。   經歷疾病的不同階段,用一種情感強烈的方式,讓我意識到疾病是如何影響我的感受、抱負和身分認定。在生病的第一階段,我感到沮喪、意志消沉,因為覺得自己是個沒用的人而感到愧疚。第二階段,我稍微覺醒了,發現自己可以從容面對,有時也更有活力。到了最後一個階段,我又可以帶著熱情,積極投入生命長河。意識到自己正在變老之後,我發現自己還有未開發的潛能要實現,開始留意自己對老化的感受與態度,並把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記錄下來。   生病促使我思考幾個重要問題,我相信這也是其他處於晚年的人會問的問題:我能好好老去嗎?我該如何面對自己的死去呢?我要如何保持樂觀,做一個正向的人呢?   雖然飽受氣喘的折磨,我還是持續在大學教書到七十歲才退休;諮詢工作則是繼續進行。退休之後,我面臨到「該怎麼度過餘生?」這個問題。我不想讓心理治療工作成為我的主要活動,但我需要一件讓我有動力、可以激發熱情並帶來挑戰的事情可做。有個朋友建議我寫一本關於老化的書,不僅對我自己也對他人都有益處。於是,這本書誕生了……   儘管在我的生命中,精神層面的正向轉念和生理健康狀況的改善是相呼應的,但我不認為我們需要處在絕佳狀態,才能茁壯成長、好好老去,或是成為最好的自己。資金匱乏、疾病或身體上的障礙,確實會影響我們老化的狀態,至於影響有多大,則取決於貧窮、疾病或身體失能的嚴重程度,以及個人的決心。若不是處於極端的逆境,總有方法可從生活中獲得滿足,就像這篇一九九二年七月十九日刊載於《波士頓環球報》(BostonGlobe)的文章所要表達的。這篇文章講述一位八十一歲的老人儘管有生理上的障礙、疾病和失喪,卻憑著決心持續成長,好好老去。 (未完)

作者資料

墨瑞.史瓦茲(Morrie Schwartz)

在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的著作《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連續五年位居《紐約時報》非小說暢銷排行榜榜首後,成為國際知名人物。在那之前,他是布蘭迪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受人敬愛的社會學教授,以及麻州劍橋市溫室(Greenhouse)聯合心理診所寶貴的心理治療師。墨瑞的寫作內容觸及各種主題。他一生致力於幫助人們瞭解與社會、他人,還有自己的關係。他的第一本著作(與阿弗雷德.史坦頓〔Alfred Stanton〕合著)《精神病院》(The Mental Hospital)發表於一九五四年,讓他成為社會學領域的超級巨星,也為他贏得了正教授的職位,這是他在大學的第一份工作。墨瑞致力於社會正義並珍視每一個人。

基本資料

作者:墨瑞.史瓦茲(Morrie Schwartz) 譯者:張瓊懿 其他:羅伯.史瓦茲/編(Rob Schwartz) 出版社:大塊文化 書系:mark 出版日期:2024-02-01 ISBN:9786267388358 城邦書號:A1400730 規格:平裝 / 單色 / 320頁 / 15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