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10
放入購物車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大滅絕首部曲:感染
- 作者:傑瑞.李鐸(A. G. Riddle)
- 出版社:奇幻基地
- 出版日期:2019-04-29
- 定價:399元
- 優惠價:79折 315元
- 書虫VIP價:315元 (成為VIP?)
- 書虫VIP紅利價:299元
本書適用活動
內容簡介
一場逃無可逃、攸關存亡的戰爭,沒有人能是局外人!
★美國亞馬遜百大名家、暢銷科幻系列「亞特蘭提斯進化三部曲」作者,又一醫療科幻驚悚傑作!
★橫掃美亞三大科幻排行榜冠軍,作品總銷量突破 4,000,000 冊!
★作品翻譯成24種語言發行全球,近3000位讀者星級好評!
【各界驚豔推薦】
生物人類學教授 王道還|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物理系博士 余海峯|
名人書房主持人 詹慶齡|馬偕紀念醫院兒科住院醫師 戴裕霖|
作家 譚劍
【英國衛報大讚】
本書之精湛出彩,有如閱讀暢銷大師丹.布朗與麥可.克萊頓的傑作!
一項籌謀千年之久的祕密計畫,
一個野心無比龐大的黑暗組織,
即將引爆一場沒有極限、無法談和的死生之戰……
DAY 1:320人感染,0人死亡
非洲肯亞衛生部緊急行動中心,接獲曼德拉醫院通報疑似伊波拉病毒變異疫情,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及世界衛生組織,迅速派出由佩彤.蕭醫師主導的醫療團隊前往調查;她到了當地不久,卻隨即被莫名集團擄走!
DAY 5:5千萬人感染,1萬2千人死亡
全球公衛網發布猛烈廣泛性流感分支新變種警訊,呼籲各國提高警覺追蹤。而戴斯蒙.休斯全身痛楚地在囚室中醒來,他不知道自己是誰,也不知道為何身在此處,眼前只見一個臉上布滿火焰傷疤的男子說:「席捲全球的戰火已燃起,你就是始作俑者!」
DAY 8:38億人感染,62萬人死亡
珮彤發現自己與戴斯蒙皆是被跨國組織「季蒂昂」綁架,戴斯蒙遺忘的過去似乎與該組織導致全球感染災情的神祕科學研究——魔鏡計畫——息息相關?外界的災難鋪天蓋地而來,關鍵全繫在他的腦中,但戴斯蒙怎麼也想不起來!
DAY 10:46億人感染,100萬人死亡
從所未有的病毒以驚人的速度和致死率擴散全世界,珮彤和戴斯蒙只剩下幾天的時間能夠破解魔鏡計畫、拯救全人類,兩人是否可以來得及逃離宰制、阻止一切悲劇?只是,他們並不知道,伴隨漫天風暴的暗黑過去和深遠糾葛,也早已蠢蠢欲動,蓄勢待發……
全球進入終極緊急狀態,種族滅絕警鈴高聲響起,人類別無選擇,只能迎面對抗!
【《大滅絕首部曲:感染》各界驚豔讚賞】
本書之精湛出彩,有如閱讀暢銷大師丹.布朗與麥可.克萊頓的傑作!
——英國衛報
李鐸刻畫塑造人物的功力總是凌駕於周遊科幻驚悚情節之上!
——出版人周刊
這本書巧妙地將虛擬假說與現實環境的威脅結合,並揭露了人們和政府可能如何反應。讀來令人反省並關心自己所在的這個世界!
——亞馬遜評論
疫病、恐慌、陰謀、人性揉合入巨大恢弘的敘事架構,猶能遊刃有餘緊扣命題抽絲剝繭,是作者科幻驚悚之作的再進化版。
——名人書房主持人、資深新聞主播,詹慶齡
一翻開這本書,我就被感染了。除了我熟悉的非洲、病毒、醫療,這本書更融合了科技、人性、與末日。多次想逃離書中的血腥災難,卻不自覺被陰謀背後的驚奇吸引,無法不沉浸這本科幻懸疑小說。
——馬偕紀念醫院兒科醫師,戴裕霖
【「亞特蘭提斯進化三部曲」亞馬遜讀者絕佳好評】
完美融合真實歷史與科學幻想的上乘傑作!
——Holly Y
精采萬分又高潮迭起的小說,其中幾個重大轉折讓人不可思議!
——Katya Taylor
一本完全無法放下它的作品,我拿起來後只能一路看完,停不下來!
——Amazonian
新型態冒險動作驚悚推理文學!超級緊張刺激啊!
——Watsondrums
作者精巧揉合科技、歷史以及無止境想像力的故事,完全值得花時間一讀!
——Ryan Horvath
驚悚、刺激、懸疑、陰謀、娛樂,充滿各式天外奇想的快感冒險!
——BeachReader
雷霆萬均的處女作!一鳴驚人、雄心萬丈的解讀永恆奧祕之作!
——EMW
滿分五星推薦這個故事!如此神奇美妙詮釋失落的亞特蘭提斯之謎!
——Doxymom
令人難以置信的一本書,在讀完前我不肯離開它一秒鐘,非常高興能找到它!
——Derek D
大滅絕檔案三部曲——
大滅絕首部曲.感染
大滅絕二部曲.密碼(2019年6月上市)
大滅絕三部曲.未來(2019年7月上市)
序跋
【台灣版獨家作者序】
親愛的讀者們:
臺灣版在我心裡一直有個特別地位,雖然現在自己的作品已經翻譯為二十多種語言、在三十個國家發行,但最初的起點就是臺灣。
五年前,臺灣出版社奇幻基地買下《亞特蘭提斯.基因》(我的處女作)翻譯版權,是第一個賞識我作品的海外出版社,隨後其他國家才有人跟進。《亞特蘭提斯.基因》在奇幻基地的推廣下,也獲得了很大迴響,所以我非常高興能夠繼續在臺灣推出作品,包括各位手中這本新書。
目前我已出版的七本作品裡,《大滅絕首部曲:感染》有十分特殊的意義。我耗費兩年時間收集素材,完成它的理由很簡單:疫病的全球爆發性是極其複雜的議題,我希望能夠盡可能精確詳細描述過程讓大眾知曉。書中故事幅度涵蓋了全球,並且從科學角度深入探討病原究竟如何傳播、往後的流行病可能會以什麼方式顯現。
我當然希望虛構情節永遠不會成真,只是沒有太大的信心。現代社會比從前更容易遭到全球流行病侵襲。
距離上一次真正意義的全球大流行已經過了一百年。一九一九年西班牙流感肆虐各地,每五人就有一人感染,估計有五千萬人喪生,超過歷史記載的任何疾病。西班牙流感殺死的人數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三倍,得到的關注和研究卻少了很多。
一九一九年地球人口約為十九億,但現在總人口已經超過七十五億,換句話說,自從上一次全球規模的瘟疫以後,人口成長為百分之四百。除了單純看人數,也要思考這麼多人類代表的生物質量,加總之後人類的生物質達到三億五千萬公噸,這個數字的意義可以這樣理解與思考:我們的生物質比綿羊、雞、鯨魚、大象——加起來——還要多。應該說牠們加起來其實也不到人類生物質量的三分之一,所以人類是病原大量繁殖最好的目標。
此外,現今人類相互連結的程度亦遠勝過往。航空和物流使人們在國家與都市之間的流動以分鐘和小時為單位,相較一百年前仰賴船運、火車和卡車的年代疾病散播速度加快許多。今日的疫情只要幾小時就能大規模爆發。
撰寫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思考著這些問題。自從為人父之後,我自然地為孩子要面對的各種危險感到憂心忡忡,而我認為全球性瘟疫會是其中最具威脅性的一種。透過這個作品,首先我當然希望寫出好故事,但同時也期許能夠喚起大家對流行病的關注。這是人類共同面對的難題,也唯有地球上所有社會團結合作才能克服難關。
除了自然產生的疾病意外,另一個威脅是生化戰。歷史走到現在,人類的科學技術終於達到足以製造新病原的水準,我們甚至可以滅絕自己。但這種慘劇是否會發生?我們能不能攜手對抗現存與未知的危機?
許多讀者向我表示這本書徹底改變他們對疫病與人類定位的觀點。希望它也能激發各位思考,當然更重要的是希望大家讀得開心。
最後也請各位好好保重——沒人能知道下一波疫情會在何時出現。
傑瑞.李鐸內文試閱
序幕
這艘美國海岸防衛隊巡邏艦已經在北極海域搜索長達三個月之久,但成員們仍然不知道目標究竟是什麼。上次靠岸時,一個多達三十人的科學團隊,帶著裝了怪異儀器的十二口箱子登船,他們的身分與裝備同樣成謎。海冰日復一日在希利號前方破裂碎散,防衛隊員執勤時皆依照上級指示,維持無線電靜默狀態。
低調、單調的生活,自然引發許許多多流言蜚語。大夥兒用餐、休息、下棋玩牌或打電動的時候,都忍不住發表起自己的臆測。主流意見認為此行目的是尋找潛水艇或沉沒的軍艦,不是美籍就是俄籍的,另一個可能就是裝載了危險物質的貨櫃。少數人堅信目標是幾十年前冷戰時期被發射後,掉落在這片海域的核彈。
美國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凌晨四點時,艦長艙房壁上的電話鈴響起。他沒開燈,伸手就拿起話筒。
「我是米勒。」
「艦長,請停船,找到了。」致電者是科學團隊領導人漢斯.埃莫瑞克博士,他說完這句話,便直接掛斷了電話。
下令艦橋停船之後,沃特.米勒艦長迅速更衣,前往研究室。他和部下們同樣好奇究竟找到了什麼,更重要的是,海底裡那玩意兒會不會危及船上一百一十七條人命。
米勒對艙門兩側衛兵點頭示意以後,低身鑽入門內,裡頭十幾個科學家圍著幾個螢幕,正議論紛紛。他靠近以後,瞇眼觀察,畫面中是蒙上一層綠光的海床岩石,幾個鏡頭之間,有個暗色橢圓形的物體。
「艦長。」埃莫瑞克博士的嗓音細得像曬衣繩,卻仍足以攔阻米勒,「此刻我們分身乏術,不方便招呼您。」博士走到軍官面前,似是要請他離開,不過米勒站穩了腳跟,動也不動。
「我過來看看能怎麼協助各位。」米勒說。
「我們這邊能夠處理,艦長。請您保持目前位置,還有無線電靜默。」
米勒指著螢幕,「你們找的是潛水艇。」
埃莫瑞克沒有回應。
「美國的還是俄國的?」
「應該……算是多國聯合。」
米勒微瞇眼睛,不太明白。
「抱歉,艦長,這兒還有很多事情要忙,我們馬上就要發射深潛器。」
他點點頭,「了解,博士。祝好運。」
艦長離開以後,埃莫瑞克吩咐兩名年輕研究員守住門口,「別再讓人進來。」
博士回到自己座位,在電腦上發送加密郵件:
發現應為RSV米格魯號船骸,開始進行調查,座標與初期影像詳見附件。
※
三十分鐘後,埃莫瑞克博士率領另外三名科學家坐上深潛器,開始降至海底。
地球另一邊,貨運船健太郎丸號,正從非洲索馬利亞沿岸橫越印度洋。
鄰接艦橋的會議室內,兩名男子已經爭執了一整個下午,吼叫很大聲,吵得船員時不時緊蹙眉頭。
一位軍官走過去敲門,等待回應時提心吊膽。但裡面兩個人置若罔聞,繼續朝著彼此痛罵。
他再敲一次。裡頭安靜了下來。
軍官吞口口水,推開了門。
康納.麥克廉(Conner McClain)站在長桌後面,原本就遍布疤痕的一張臉在震怒之下,面目更加可怕。他一口澳洲腔劈里啪啦講了一串話,音量只比剛才略小一些。
「上尉,你的報告最好有重點。」
「報告長官,美軍找到米格魯號了。」
「怎麼找到的?」
「利用最新的海床測繪——」
「是飛機、潛水艇還是船?」
「船。希利號,美國海岸防衛隊的破冰船,而且已經發射深潛器了。」
「他們知道米格魯號上有什麼了嗎?」
「無法確定,但應該還沒有任何發現。」
「很好。擊沉那艘破冰船。」
會議室內另一人終於出聲:「康納,住手。」
「我別無選擇。」
「你可以的。這就是機會。」
「什麼機會?」
「給世人看看米格魯號承載了什麼。」
康納轉頭對部下發令:「上尉,按照命令執行任務。下去吧。」
艙門很快地關閉,康納朝會議室彼端那人繼續說:「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刻,豈容那些暴徒投票表決?」
※
潛水艇外艙門開啟時,埃莫瑞克博士屏息以待。
他身後的彼得.芬奇博士緊盯著筆電螢幕,「安全,無洩漏。」
「輻射呢?」埃莫瑞克問。
「可忽略。」
埃莫瑞克隨即帶著三個科學家攀爬階梯,降至船內,眾人頭罩上的LED白光燈,穿透了墓穴般的黑暗。他們緩緩走過狹窄通道,小心翼翼地不敢讓任何東西接觸衣物。只要稍微一點刮傷,很可能就會要了他們的小命。
抵達艦橋後,埃莫瑞克用頭燈照亮牆壁上的銅牌,「阿爾法一號呼叫普羅米修斯,訊號如何?」
希利號上一個科學家立刻回應:「收到,阿爾法一號,視訊音訊清晰。」
銅牌上刻著:
RSV米格魯號
香港,一九六五年五月一日
Ordo ab Chao(注)
埃莫瑞克離開艦橋,進入艦長艙房搜查。夠幸運的話,應該能找到船長日誌,也就知道米格魯號到底去了什麼地方、發現什麼祕密。如果他沒猜錯,改變人類歷史方向的科學奧祕證據,就在這艘潛水艇之中。
耳機傳來芬奇博士斷斷續續的說話聲:「阿爾法二號呼叫阿爾法一號,聽得見嗎?」
「聽得見,阿爾法二號。」
「我們下來實驗室這一層了,該進去嗎?」
「進去吧,阿爾法二號。要小心。」埃莫瑞克停在黑暗走道上說。
「呼叫阿爾法一號,我們看到兩間檢驗室,裡面有金屬桌,長度大約十呎,出入口採取生物圍堵式封鎖。其餘空間塞滿排列整齊的儲藏罐,外形類似金庫裡的保險櫃。該打開檢查嗎?」
「阿爾法二號,不要打開。」埃莫瑞克連忙說:「儲藏罐有沒有編號?」
「有。」芬奇說。
「那先找到清單。」
「等等,我們發現管子上面嵌著金屬碟……」芬奇停頓片刻,「碟子有類似窺孔的設計,裡面是骨頭。人骨。等等,不對,不可能。」
另一個科學家開口:「這邊罐子裡是哺乳類,貓科,品種無法確認,存活時就被冰封,目前還沒解凍。」
埃莫瑞克聽見了金屬碟前後滑動,有如攝影機鏡頭的沙沙作響聲。
「阿爾法一號,你該下來親眼看看,這裡簡直是諾亞方舟。」
埃莫瑞克舉步穿越狹窄走道,仍然小心避免裝備受到擦撞。「阿爾法一號呼叫普羅米修斯,你們有沒有留下二號三號四號回傳的影音?」
沒反應。
埃莫瑞克停下來,再次呼叫:「普羅米修斯,阿爾法一號呼叫,聽得見嗎?」
呼叫第二次、第三次後,一陣巨大轟隆聲傳來,他腳下的海床晃動不已。
「普羅米修斯?」
1
艾利姆.基貝(Elim Kibet)醫師坐在白牆圍繞的四方辦公室內,望著太陽掠過肯亞東北的一片崎嶇。曼德拉轉診醫院是一棟位於世界最窮困角落的破舊建築物,前陣子他成了這裡的主事者,可能有人會說他接下一個爛攤子,他自己則是覺得萬分榮幸。
緊閉房門外,突然響起的尖叫劃破沉靜,護理師的喊叫隨著急促腳步聲而來,「醫生,緊急狀況!」
沒有指名道姓,但大家都知道叫誰,因為這裡只剩下一個醫生。經歷恐怖攻擊、政府也不肯派兵駐紮地處郊區的這間醫院,醫護人員走了一大波,後來還付不出薪水,怨不得員工紛紛丟下崗位,另謀生路。凋零的醫院只剩下少數人力勉強維持,他們或許是無處可去,也或許是覺得救人要緊。基貝醫師則是兩種條件都符合。
他披上白袍、衝進走廊,跑向呼救聲來源。
曼德拉郡是肯亞最貧窮的行政區,人均年收入僅兩百六十七美元,等於每天才七毛三分。雖然位在肯亞、索馬利亞和衣索比亞三國交界上,這鄉下地方卻連柏油路也沒個一條,想填飽肚子得看老天爺臉色。然而艱困環境培養出當地人樂天知足的性格,最單純的美好與最極致的殘酷相互輝映。
其他地方聞之色變的致命疾病,到了這裡只是生活日常,而且還談不上是最大的威脅。附隨於蓋達組織的伊斯蘭恐怖份子、通稱青年黨的「聖戰者青年運動」,時常攻擊本地政府機構,出手冷酷,毫不留情。不到一年前,青年黨士兵在曼德拉郡外攔下一輛公車,要求穆斯林乘客主動離開,對方不但不從反而以肉身作為基督徒乘客的盾牌,下場便是青年黨不分宗教,將車上所有人拉下來,排排站盡數槍斃。那天死了三十七人。
艾利姆快步穿過昏暗長廊,暗想著恐怕又有人遭到恐攻。
但出乎他意料的是,來到檢驗室的是兩個年輕白人男性,他們深色的頭髮又長又亂,汗珠沿著濃密鬍鬚滴滴滑落。其中一個站在門邊,手裡提著攝影機,另一個躺在檢驗臺上,閉著眼睛,腦袋轉來轉去,空氣中瀰漫腹瀉與嘔吐的噁心味道。
兩個護理師在旁邊進行初步檢查,其中一位從他嘴裡抽出溫度計以後,轉頭說:「醫生,攝氏四十度。」
門口那個年輕人聽了,手一鬆,攝影機落下,吊掛在他腰間。他疾步竄了過來,拉住艾利姆的上臂。
「救救他!」
艾利姆抽出自己的手臂,將年輕人輕推回角落,遠離檢驗臺。
「我會盡力,你先別過來。」
乍看病患症狀,像是盛行於熱帶和亞熱帶的瘧疾,距離赤道不過兩百五十公里遠、又特別貧窮的曼德拉是典型疫區。地球上每年超過兩千萬人感染瘧疾,其中將近五十萬人死亡,死者之中非洲病例佔九成,這塊大陸上每一分鐘都有一個孩童因瘧疾而死去。常常也有來到肯亞的西方人感染就醫,但瘧疾並非不治之症,所以艾利姆心裡燃起希望,立刻戴上藍色手套,進行詳細診斷。
病人幾乎已失去意識,不斷扭動頭部和喃喃囈語。艾利姆拉開他的上衣之後,立刻改變診斷:因為他的腹部至胸部已布滿紅疹。
符合症狀的是傷寒,同樣在當地很常見,致病原傷寒沙門氏菌通常在戶外水池繁殖。幸好傷寒也有辦法治療,而且醫院尚有庫存的抗生素氟諾酮,就是對症藥物。
但艾利姆的希望在病患睜開眼瞼以後,瞬間破滅。回視著自己的眼珠子中,黃疸很明顯,左眼眼角還冒出了血水,沿著臉頰滑下。
「退後!」艾利姆張開雙臂,將兩個護理師擋在後頭。
「怎麼回事?」一起過來的年輕人急問。
「大家都出去。」醫生說。
護理師一聽,立刻撤離現場,但年輕人仍不死心,「我要陪著他。」
「你非離開不可。」
「我說不走就不走。」
艾利姆仔細打量他,感覺事有蹊蹺。攝影機、對方裝扮和現身化外之地,都透露古怪。
「請問大名?」
「盧卡斯.特納(Lucas Turner)。」
「特納先生,你們為什麼到這裡來?」
「他生病了——」
「不,我是說,你們為什麼會在肯亞?又為什麼會來曼德拉郡?」
「工作。」
「什麼工作?」
「城市鍛造計畫,類似新創政府的群眾募資。」
艾利姆搖搖頭,這傢伙說什麼鬼話?
「你知道他得的是什麼病嗎?」
「或許吧,所以你趕快出去。」
「我不走。」
「聽我說,你朋友得了很危險的病,而且恐怕會傳染,你留在這裡就是曝露於風險之下。」
「到底是什麼病?」
「我不能——」
「你不是說你知道嗎?」盧卡斯逼問。
艾利姆回頭多看兩眼,確定護理師出去了才開口:「馬爾堡病毒,」他壓低聲音,但看盧卡斯一臉茫然,只好再解釋:「也有可能是伊波拉。」
盧卡斯汗水淋漓的臉上,一下子沒了血色,蒼白皮膚更烘托出頭髮的凌亂不堪。他瞥了一眼仍躺著的朋友,接著乖乖轉身走出去。
艾利姆回到檢驗臺,告訴病人:「我去打電話找人幫忙,一定會想辦法治好你。」語畢隨即摘下手套,丟進垃圾桶,再取出手機拍下紅疹,請病患睜開眼睛也拍攝一張,兩張照片都傳送到肯亞衛生部。
離開檢驗室之後,艾利姆首先指示護理師守在門外,除了自己不准任何人進入。幾分鐘內,他換上全身防護服、面罩、鞋套、護目鏡,帶著目前唯一可行的手段回來。
就著昏暗燈光,艾利姆在房間內的木桌上擺好三個塑膠桶,貼著褐色膠帶,分別寫上用途:「嘔吐物、大號、小號」。其實艾利姆並不認為病患現在的狀態可以配合分離三種排出物,但處理伊波拉或類似感染必須遵守標準程序,他並不打算破例。即使物資和人員都不足,他也堅持盡力而為,提供最好的治療,因為這是自己的職責。艾利姆用小紙杯分裝好針對二次感染的抗生素藥丸,又取出一個標籤上注明ORS(口服補液鹽)的瓶子。
「來,吃藥了。」
病人伸出顫抖的手接過,吞下藥丸又從瓶子喝了一口,兩者混合的味道糟糕得讓他整張臉皺了起來。
「我知道很苦,但還是得喝,你千萬不能脫水。」
感染伊波拉病毒的人死亡率約為一半,就算免疫系統足以對抗病症,急性期腹瀉導致的脫水也常常能致命。
「我一會兒再回來。」艾利姆說。
出了檢驗室,他小心脫地下個人防護裝備,院內已經沒有足夠裝備,提供應該來照顧病患的醫護使用。現在急需更多裝備和外界助力,同時除了病人,連盧卡斯也必須隔離,直到確定他是否也被感染。
中年醫師思考著下一步該如何是好,護理師又叫喚他過去。
艾利姆跑到分流站,居然又見到一個個子很高的白人倚著門框。與盧卡斯他們相比,這人年紀大一些,但臉色已經發青、不停冒汗,身上纏繞著腹瀉與嘔吐的氣味。
「他是一起的?」艾利姆問。
「不知道,」護理師回答:「機場那邊送過來的。」
「先生,麻煩把衣服拉起來。」
高個兒照做,軀幹上也長了大片紅疹。
艾利姆再次拍照發送到衛生部,然後對分流站護士說:「送去二號檢驗室,不要接觸,保持距離,也別讓其他人進去。」
他趕快撥號到肯亞衛生部緊急行動中心,接通之後立刻就說:「這裡是曼德拉轉診醫院,我們有麻煩了。」
2
「自己被狠狠揍了一頓」,是他清醒以後的直覺反應。身上的肋骨疼得要命,兩腿很痠痛,摸到腦袋左邊的腫塊時,他立刻縮了手。
身體下面是一張持大號雙人大床,鋪得很整齊。陽光從薄簾外射入,光線除了使視線模糊之外,更刺得顱骨內那份抽痛更加厲害。
他閉上眼睛,別過了臉。
幾秒以後,他重新緩緩睜開雙眼,看到床頭小桌上,有盞銀燈和一疊便條紙,紙張頂端印的是:柏林協和酒店。
他試著回想自己什麼時候入住,卻沒有半分印象。更糟糕的是,他不知道今天幾月幾日、為何身在柏林。其實,他連自己的名字都想不起來。我怎麼了?
他坐起身子,蹣跚走入浴室,每踏出一步肋骨就刺痛一回。他從卡其褲裡拉出藍色鈕釦襯衫,看見身體左半邊有很大一片瘀青,中間呈藍黑色、邊緣深紅。
他望向鏡子裡的自己,回望他的五官端正、顴骨高聳,濃密金髮散至眉毛,末端微微捲翹;膚色略顯黝黑,不過手掌膚質光滑,應該是坐辦公室的白領階級。他看了看頭上腫起的地方,面積有些大,幸好沒破皮。
手探進口袋裡,只撈到一張名片大小的紙條。仔細一看是乾洗店的八折優惠券。
翻到背面,不知是他自己還是誰,潦草地留下三行字:
ZDUQ KHU
7379623618
()
看起來是什麼密碼。
可是他頭痛得沒辦法思考。
他把優惠券放在浴室櫃上,走了出去,穿過寢室到了客廳,卻立刻凍在原地。
地上倒了一個人,面色死白而且似乎沒了呼吸。
房門前方、死者身旁地板上,又是一張白紙。那是住宿費用清單,上面寫著自一週前開始計算的內容,有好幾次送餐服務,沒有取用小冰箱內的任何飲食。
關鍵是最上面注明了客人名字:戴斯蒙.修斯(Desmond Hughes)。他立刻意識到這就是自己的名字,可惜看見歸看見,並沒有勾起什麼回憶的跑馬燈。
地上那人高高瘦瘦,頭髮灰白稀疏,修理得十分短,穿著深色西裝外套、白襯衫,沒打領帶。脖子上的肌肉結實,但有一圈瘀青。
戴斯蒙跪在死者旁邊,正要檢查他褲子口袋有沒有東西,但動作卻倏地中斷,彷彿身體還保有一些本能,所以又拿了書桌底下小字紙簍裡的塑膠袋充作手套,確保不留下自己的指紋和DNA。
從那人口袋中掏出了錢包與一張塑膠員工識別證,屬於「昇華生技公司」。卡片上沒寫職稱,只有名字「岡特.索恩」(Gunter Thorne),大頭照吻合側躺在薄地毯上的屍體,德國身分證與信用卡上也都是同樣的姓名。
戴斯蒙將東西重新放回對方口袋,輕輕掀開男子西裝衣領,看見底下有黑色手槍肩帶。
蹲了一陣子的腿腳很痠麻,他站起來伸展舒緩,順便掃視四周狀況。環境整齊清潔,感覺得出才剛打掃過。麻煩的是毫無線索,找不到行李,衣櫃空蕩蕩的,小保險箱沒上鎖也沒放東西,甚至連盥洗用品也付之闕如。
再讀了一遍帳單,沒有電話紀錄。
這是什麼情況?彷彿他來這兒就只是吃點東西。或者避人耳目。自己住在柏林嗎?要不是客廳倒了一位岡特.索恩的屍體,戴斯蒙早就打電話要櫃檯推薦一間好醫院去做身體檢查。但眼下還不行,得先搞清楚這是怎麼回事。
看來只剩一個辦法了。
返回浴室,他拿起乾洗店優惠券,盯著背面三行圖文瞧了片刻,赫然發覺自己明白括號的意義。財務報表會以這種格式代表負數,也就是虧損,要從累計結餘中扣除。
為什麼自己懂得這種東西?他在金融業工作嗎?
戴斯蒙坐回床上,拿起便條紙。解碼關鍵是什麼?虧損、扣除,也就是減法。
括號內有三個菱形,代表減三。應該沒錯——最後一行是解碼密鑰,前兩行則是訊息內容。戴斯蒙忽然想起來了:這是簡單的代換式密碼,更精確地說叫作「凱撒移位密碼」,凱撒大帝就是以這個模式為書信加密。
於是他將字母都倒退三位,也就是Z變成W、D變成A,連數字也如法炮製,得到結果是:
WARN HER 4046390385
(警告她)
數字如果按照三三四的格式分開數列,就得到404-639-0385。
文字是:警告她,然後有一個電話號碼。可是要警告什麼?他朝浴室與客廳中間望過去,還看得到岡特.索恩的遺體,說不定他是昇華生技派來的,「她」也是目標之一。但這也有可能是自己設下、誘捕岡特的陷阱,而「她」是幫忙自己的共犯。無論如何,「她」那邊或許有答案。
戴斯蒙拿起了電話,撥出號碼。
響了三聲,一個女子接聽,聲音不太清醒:「我是珮彤.蕭(Reyton Shaw)。」
「嗨,我是……戴斯蒙.修斯。」
對方忽然精神一振,重新開口:「你好。」
「妳好。」他不知從何說起,「妳……在等我電話嗎?」
珮彤.蕭朝著話筒嘆了口氣。戴斯蒙聽見布料摩擦的窸窸窣窣聲,大概是她從床上坐起身,「怎麼回事啊,戴斯蒙?」
「我們認識嗎?」
珮彤的語調轉低了些,「戴,這不好笑。」
「呃,我的意思是……能不能告訴我妳是誰?在哪兒工作?拜託。」
沉默半晌,「我是珮彤.蕭。」聽他沒反應,她只好繼續說:「流行病學家,目前在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工作。」
此時,客廳那頭有人敲了門。三下,力道不小。
戴斯蒙想了想,桌上時鐘才早上七點三十四分,這時間不可能是飯店人員過來整理房間。
「還在嗎?」珮彤問。
又敲三下門,更響亮。接著一個男人的低沉嗓音傳來:「Polizei(德語:警察)。」
「珮彤,聽好,我認為妳會有危險。」
「啊?什麼意思?」
再來的三下敲門更加猛烈,聲響足以驚醒隔壁房間的客人。「Polizei! Herr Hughes, bitte ffnen Sie die Tr. (警察!修斯先生,請開門)。」
「我再打給妳。」
他迅速掛斷電話後,顧不得腿部疼痛,飛快竄到房門前,從窺孔往外看去。外面站著兩個穿著制服的警察,一名深色西裝男子隨行在側,大概是飯店的保全主任。
西裝男子正拿出房卡,對準了門鎖。
延伸內容
【編輯推薦】這是一場永恆的戰爭,沒有人能是局外人
◎文/蘇雷(奇幻基地編輯)
2015年在台暢銷破五萬冊的「亞特蘭提斯進化三部曲」超人氣作者傑瑞.李鐸,今年帶來了新作《大滅絕首部曲:感染》。這位曾經因為自費在亞馬遜KINDLE平台出版電子書而狂踞排行週破百週紀錄,最後被廣大讀者要求出紙書收藏後,也迅速賣破100萬冊,在亞馬遜排行榜上留下了驚人的15000千筆讀者好評!知名度及支持度暴漲的傑瑞.李鐸,甚至名列亞馬遜百大作家,在類型小說作者分類中一度位列NO.2,僅次於暢銷經典大師級前輩《冰與火之歌》作者喬治.馬丁。
前作「亞特蘭提斯進化三部曲」是以人類史上的[大躍進]為發想,結合基因進化和病毒發展的奇思妙論,寫下考據嚴謹、格局恢弘又充滿冒險想像的系列,一直以來無法得解的歷史謎團和物種演進提出了大膽有趣的詮釋,也獲得了叫好叫座的口碑與市場反應。
這次的新作,是作者看到公衛人員在第一線為全球人類阻擋不知名疫情的奮戰新聞,因而有感而發,親自研究大量資料和文獻長達三年後,下筆從一位志工醫師在非洲義診,發現新型態猛烈感染性病毒的故事開始說起,結合真實科學理論和未來想像寫出的一部醫療科幻懸疑小說。
本書延續了這位作者一貫考究織密的風格,佐以平易近人的故事語法,結合當代議題與延伸發想,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與主角一起解謎推理,經歷危機四伏和困難重重的冒險犯難,並於潛移默化中吸收深奧科學知識與見聞,同時漸漸意識到世界上不知名角落裡的事件,牽一髮而動全身,其實全球每一種生物彼此都習習相關。
在地球村的年代裡,全世界的聯繫更加緊密、快速,以前認為遠在天邊的疫情,可能現在眨眼間已來到你我身邊,或者早就潛伏在每一個人的體內,小則引發一波流行,大則攸關種族的興衰生存,而這一場只能贏不能輸的戰爭,沒有任何人能是局外人。作者資料
傑瑞.李鐸(A. G. Riddle)
曾經花費十年時間開創、經營網路公司,爾後決定投入小說創作,這也是他夢寐以求的志業。李鐸成長於北卡羅萊納州的小鎮,之後進入北卡羅萊納大學Chapel Hill分校就讀,他在那兒和一位自小結識的友人創辦了第一間公司。目前居住佛羅里達州的帕克蘭,非常樂意收到讀者對自己作品的回饋。 他的處女作「亞特蘭提斯進化三部曲」上市後取得了驚人的成績,在美國銷量超過200萬冊,被翻譯成24種語言,並即將拍攝電影。他曾一度位列美國亞馬遜科幻類圖書作家榜第二名,僅次於喬治.馬丁。 著有:「亞特蘭提斯進化三部曲」、「大滅絕檔案三部曲」、「冰凍地球三部曲」 官網:http://www.agriddle.com/ 相關著作:《冰凍地球首部曲:寒冬世界》《大滅絕二部曲:密碼》《大滅絕終部曲:未來(完結篇)》《大滅絕終部曲:未來(限量作者親筆簽名版)》《大滅絕二部曲:密碼(限量作者親筆簽名版)》《大滅絕首部曲:感染》《亞特蘭提斯.新世界(亞特蘭提斯進化終部曲)》《亞特蘭提斯.瘟疫(亞特蘭提斯進化二部曲)》《亞特蘭提斯.基因(亞特蘭提斯進化首部曲)》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