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心靈勵志 > 勵志故事
不幸福人生指南:14種保證命運悲慘的思考與行為模式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特別活動

內容簡介

◆銷售突破2,200,000冊 ◆暢銷30年的經典著作 ◆德語原文版問世30年,擁有2,200,000名讀者口碑。中文版首度問世,每章有精美全彩插畫,讓「不幸福」賞心悅目。 「本書的成功與歷久彌新證明了:它的智慧,至今世人仍迫切需要。」 ──世界報(Die Welt) 認識「不幸福」是邁向美滿快樂人生的第一步 這本關於(不)幸福的經典著作,自1983年出版以來,盤踞德國各大排行榜,再版無數次,銷售突破220萬冊。瓦茲拉威克的心理治療專業背景,讓他游刃於各種理論之間,並擅長援引生活小故事為實例,而學者深厚的分析功力與犀利見解,每每能一語道破問題核心,讓人恍然大悟,原來我們一直努力陷自己於「不幸福」中,又一再拒幸福於門外而不自知啊! 大不同於指導「如何追求幸福」的勵志書籍,或可說完全與該類書籍如出一轍,瓦氏誠懇、認真地「指導」我們「如何追求『不』幸福」,就像眾人已默默行之有年那般,只是現在終於清楚意識到過往「不幸福」的行為模式,並進一步掌握箇中要領,將伎倆演練得更臻純熟完美,就能成為表裡如一的「不幸福」達人。關於如何健康地創造病態身心,如何無限上綱地曲解他人意圖,如何順理成章地大鑽牛角尖、理直氣壯地為小事抓狂,如何痛快地耽溺於美化過去且不必醒來,如何找到正當理由永遠無法達成既定目標,如何藉由簡單的自我暗示讓自己不快樂、不滿足、人際關係緊張……。書中均提供具體有效的方法,詳細敘述步驟,step by step帶領我們實地操作,從入門到進階,邁開大步走在不幸福的人生道路上。 任誰都知道,幸福何其虛無縹緲、遙不可及,但是倘若能將書中原則奉為圭臬,只要反向思考,對此不作不為,你要的幸福豈不易如反掌、唾手可得?感謝瓦氏這條幽默風趣、充滿智慧的捷徑。 幸福虛無縹緲,不幸福隨手可得。 何必苦苦尋覓幸福?只要掌握你不要的不幸福! 【好評推薦】 「本書的成功與歷久彌新證明了:它的智慧,至今世人仍迫切需要。」 ──世界報(Die Welt) 「這位心理學家提出令人莞爾、充滿智慧的生活『反』提案。大不同於一般常見的心理勵志書籍,他大膽揭露了我們是如何日復一日掉入自設的『不幸福』陷阱中。」 ──廣文報(General-Anzeiger) 「只談『幸福』,會造成人的『不幸福』;若準確地談『不幸福』,反而會抓到『幸福』多一點。本書的思想方法正是『負面消去法』。反向思考有如禪宗的當頭棒喝,它經常能發揮『一言驚醒夢中人』的效果。」 ──評論家 南方朔 「它說的道理真好,只是,要能接受,絕對需要心態健康,樂觀堅強正直。想必德國讀者有此雅量。臉書營運長Sheryl Kara Sandberg說女性常有自責體質;我算是少數虛不受補,雪上加霜。相信台灣讀者比我有能力欣賞本書!」 ──作家 盧郁佳 「本書內容完全符合標題所言,詳細描述了通往深沉、無止盡的不幸福的道路。但誰若還是比較想要得到幸福,就得好好解讀一下字裡行間的嘲諷與言外之意。」 ──amazon.de‧德國亞馬遜書店 【本書特色】 ◎本書不追求虛無縹緲的幸福,而是逆向操作,具體探討何謂「不幸福」,為什麼要「不幸福」,怎麼做可以「不幸福」。 ◎書中分析並指導十四種讓自己不幸福的方法,從入門到進階,適用於不幸福俱樂部的菜鳥與高手。 ◎作者的心理學背景,游刃於各種理論之間,加上對人性的深刻觀察,援引生活小故事,幫助我們打破對不幸福的成見,真心誠意認識不幸福。 ◎全書寫作新穎脫俗,筆調幽默風趣、充滿智慧,給讀者笑中帶淚的深層思考。

目錄

推薦文

導言

第一章 這一點最重要:必須要忠實於自己……

第二章 四套處理過往的把戲

第三章 俄國人與美國人哪裡不同?

第四章 鐵鎚的故事

第五章 丈夫手裡的豆子

第六章 被嚇跑的大象

第七章 自我實現的預言

第八章 千萬可別「抵達」啊!

第九章 你要是真心愛我,你會喜歡吃大蒜

第十章 請自動自發!

第十一章 愛我的人,肯定哪裡不對勁

第十二章 人因樂於助人而高貴

第十三章 這些瘋狂的外國人

第十四章 遊戲人生

結語

內文試閱


第九章 你要是真心愛我,你就會喜歡吃大蒜


保證命運悲慘的思考與行為模式之九 在與他人(尤其是親密伴侶)的溝通中,極力混淆「對象層面」與「關係層面」,並設下胡攪蠻纏的圈套。

  「他人便是地獄」(L'enfer, c'est les autres),這是法國哲學家沙特(Jean-Paul Sartre)在《密室》(Huis clos)劇本尾聲的經典名言。各位親愛的讀者,倘若目前為止在你的印象當中,我們尚未討論到上述主題,只是一直專注於自演自導的不幸福,那麼你的感覺完全是正確的。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人際關係」這座巴洛克式的地獄吧!

  在此嘗試先從方法層面大略審視主題。早在一百多年前,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就曾提醒過世人:「關於事物的陳述」以及「關於關係的陳述」,兩者必須嚴加區分!「這顆蘋果是紅的」,是一項關於這顆蘋果某種特質的陳述。「這顆蘋果比那顆大」,則是一項涉及兩顆蘋果之間關係的陳述,因此該陳述不是單單指涉其中一個或另一個,「比較大」本身也並非兩顆蘋果當中某一顆具備的特質。倘若硬要將此特質歸於其中某一顆蘋果,根本就是荒謬至極。

  這項至關重要的區分,之後得到了英國人類學家暨溝通行為專家葛雷格里‧貝特森(Gregory Bateson)【註一】進一步的研究,並予以發揚光大。貝特森明確指出,在每個信息當中,總是同時包含了這兩種陳述。也就是說,每個溝通都有「對象層面」與「關係層面」。貝特森幫助我們更清楚理解到,如何與夥伴或伴侶(任何一種都行,越是親近的越好)迅速交惡。

  讓我們假設一下,有位妻子問丈夫:「這是我看了食譜煮的湯,好喝嗎?」如果他確實覺得好喝,便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好喝!」妻子聽了會十分開心。如果這湯著實不怎麼好入口,而他也不在乎會不會讓妻子失望,那麼他仍然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不好喝!」可是問題來了,萬一碰上的情況是(根據統計,也是比較常發生的情況),他覺得這湯實在有夠難下嚥,但又不想傷妻子的心,那麼他該怎麼辦呢?換個方式解釋,在所謂的「對象層面」上(這個例子指的是「湯」),他的回答應該是「不好喝!」但他不想讓妻子不高興,因此在「關係層面」上,他的回答必須是「好喝!」他究竟該怎麼說才對?他的回答不可能既是「好」同時也「不好」,「好又不好」這種模稜兩可的答案只能當成笑話看。因此,他必須想出其他說法,例如「很特別的味道」之類的,藉此殺出重圍,並祈禱妻子能體會他的用心良苦。*當然,成功的機率可說是微乎其微。以下是我某位朋友的真實故事,頗值得世人效法。

  我的朋友與他的妻子完成了蜜月旅行,返家後的第一頓早餐,他的太太就在新居的餐桌上擺了一大包玉米片。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她出於善意(在關係層面上)但又錯誤地(在對象層面上)以為,丈夫喜歡吃玉米片。我這位朋友不想傷太太的心,於是決定以上帝之名,姑且先把不愛吃的東西嚥下去,等到這盒吃完再跟妻子說明,要她以後別買就是了。然而,身為一位賢慧的妻子,他的太太總是細心留意生活起居上的大小事,於是就在第一盒玉米片快吃完之前,她又買了兩大盒回來!時至今日,他們倆已結婚十六年,對於「委婉地」向妻子坦承,他其實恨透了玉米片,我的朋友早已不抱任何希望了。我們不妨想像一下,萬一他的太太知道實情,會有什麼反應呢?

  順道一提,在這方面,德文的日常口語表達似乎比英文或義大利文來得明白乾脆一些。例如「Would you like to take me to my plane tomorrow morning?」(「你樂意明天早上載我去搭飛機嗎?」誰會「樂意」早上六點開車去機場啊?)或是「Ti dispiacerebbe far la cena stasera?」(「你介意煮今天的晚餐嗎?」當然介意!我哪來的閒情逸致啊?上了一天的班累得要死,晚上回家怎麼可能煮出一頓飯!)這都是經典的例子。是的,我知道,「正確的」回答必須分別滿足溝通的兩個層面,例如我們可以這麼回答:「噢不,沒事去機場我完全不感興趣,但是我願意幫你這個忙,載你到機場。」

  相信各位讀者已能揣摩出這種溝通模式的獨到之處。因為,就算對話的一方能夠順利地以上述方式作答(誰會這樣矯揉造作地說話呢?),如果另一方只在對方真正「樂意」去機場的情況下,才願意接受對方的幫助,那麼情況就依然不樂觀。不論回答的人再怎麼解釋或硬拗,都逃不出「關係層面」與「對象層面」胡攪蠻纏的圈套。在徒勞無功的爭辯中,最後只會讓雙方一肚子火而已。

  各位都看到了吧,這一招確實很容易,一旦領悟了兩個溝通層面的基本區別,就能夠不只是「不小心地」,還可以「刻意地」掀起一場混戰。本章標題「你要是真心愛我,你就會喜歡吃大蒜」,將「愛」與「大蒜」混為一談,是我所知道的最佳範例。 就連新手也會覺得混淆的手法簡單易學,因為「關係層面」的陳述有它一定的難度。針對各種「對象」,包括大蒜在內,我們都很容易開口侃侃而談,可是「愛」要怎麼說呢?各位不妨找機會認真地試一下。解釋一個笑話會破壞它的幽默,但更可以確定的是,針對似乎是最理所當然的人際關係形式,做無休無止的爭辯,保證會讓問題的雪球越滾越大。深夜尤其是進行這類討論的最佳時機,大約到了凌晨三點,就能將原本再簡單不過的事扯到面目全非。就算雙方都已筋疲力竭,也不可能入睡了。

  若想完善上述的技巧,還可以應用「特定的提問方式」以及「特殊範疇的要求」兩種花招。前者的標準範例就是:「你幹麼生我的氣?」被質問者自己非常清楚,他根本就沒有在生對方或任何人的氣。然而這種提問方式硬是假設了,質問者比被質問者更清楚他的腦袋在想些什麼,而且像是「我完全沒有生你的氣啊!」這樣的回答,也都不會被認為是真的。

  這種花招也以「讀心術」或「看穿人心」而聞名。它之所以百試不爽,就是因為人們可以為了一個小小的心情及其影響,就一路爭吵到末日審判的法庭。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當負面的情緒被歸咎到自己身上時,大多數人都會立刻抓狂!

  至於另一個花招「特殊範疇的要求」,它的操作模式同樣也是先對你的伴侶進行莫名其妙、嚴重的指責,倘若對方想釐清你到底在說什麼,表示他已掉入陷阱。就在你收網之前,可以給他一點額外的提示,並說:「如果你不是你一直是的那個人,那你就不必再問我了。依你目前不曉得我在說什麼的情形看來,顯然你的人已經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言下之意,對方似乎得了精神分裂症。使出這個殺手?,給對方扣上「精神病」的帽子,向來都能獲得極大的成功。在少數的情況下,當事人或許會挑明了要問清楚,在別人眼裡他到底是哪裡瘋了?對此你可以再反問:「你要是沒瘋的話,你就會知道我在說什麼了!」又是對方精神有毛病的另一項佐證。

  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在上述的應答方式中隱藏著令人讚嘆的機巧。對方想要弄個明白的企圖,瞬間就讓你乾坤大挪移,轉到完全相反的方向去。不管是否默默接受了「我們是正常的,而你是瘋的」這種關係定義,還是固執地否認到底,到頭來他都是瘋的!經過這段針對人類精神問題的徒勞探索後,對方若不是無助並憤怒地拉扯自己的頭髮,就是無奈地陷入沉默中。然而即便如此,也只是再一次證明了,別人有多清醒,而他自己有多瘋狂!

  早在英國作家路易斯‧卡洛爾(Lewis Carroll)的《愛麗絲鏡中奇遇》(Through the Looking-Glass, and What Alice Found There)一書中,便已深刻描繪了上述機制。黑皇后與白皇后不僅指控愛麗絲妄圖爭辯什麼,還拿她的精神狀態作文章:

  「愛麗絲開口說:『可是這完全沒有意義啊……』黑皇后打斷她的話說道:
  『這不正是最悲哀的地方嗎!就連這點也應該有其意義啊!妳覺得,要是乖一點也沒有意義的話,那麼到底小孩子為什麼要乖呢?即使是一個笑話都具有某種意義,更何況我認為,小孩肯定比笑話具有更多的意義。這是妳無法爭辯的,就算妳用上雙手一起爭辯也一樣。』
  愛麗絲反駁說:『我才不會用雙手去爭辯呢!』
  黑皇后回答:『也沒有人那麼說啊!我的意思是,就算妳用上雙手也辦不到。』
  白皇后接著說:『她現在正處於一種狀態,非得爭辯些什麼她才高興,只不過她並不清楚自己要爭辯的是什麼!』
  黑皇后表示:『真是一種差勁又惡毒的個性!』接下來是一陣漫長、令人不安的寂靜。」


  在一些自認為有能力處理這類狀況的機構中,上述手法獲得成功的應用。例如,他們會讓所謂的「患者」根據自己的評估來決定,是否要參加小組討論。萬一「患者」經過考慮後拒絕參加,他會被鄭重要求說明理由,因為讓機構參考理由對他是有助益的。然而不管「患者」說了什麼,其實都不重要,因為那是一種抗拒的徵狀,所以他的確是病了!到頭來,他能選擇的只有參加團體治療一途。他也不能讓人發現自己是迫於無奈,否則又會被視為仍然處於抗拒、不理智的狀態。他不僅要「自動自發地」參加,還要向其他參與者坦白,自己病了,需要治療。在帶有精神病院色彩的大型社會系統裡,這套方法被冠上「洗腦」這個既無禮又反動的名稱。這些說明逾越了本指南的適度範疇,我們還是言歸正傳吧。

  在人際關係中還有一種很有效的干擾因素,操作方法是:給你的對象兩條路走,一旦對方選擇了其中一條,你便打蛇隨棍上地指責他,為何不選另一條路。在溝通研究中,這項機制被稱為「選擇的錯覺」。其基本模式大致如下:如果對方做「A」,那麼他應該做卻沒有做的就是「B」;反之亦然。本書導言提到了丹.葛林寶所撰寫的《如何當個猶太媽媽》,在書中可以找到清楚的範例(關於「猶太媽媽」的概念,可以參閱第十九頁註釋的說明):

  「送兩件運動衫給你的兒子馬文。當他第一次穿上其中一件時,你就用傷心的眼神看著他,並且問道:『難道你不喜歡另一件嗎?』」

  在「選擇的錯覺」這個領域中,大部分的青少年也都是天生好手,他們輕而易舉便能調轉矛頭的方向。夾在兒童與成年之間的灰色地帶,他們動不動就向父母要求,應給他們年輕成年人所享有的尊重與自由。然而,一旦涉及到成年人的責任義務時,他們又會立即舉起擋箭牌:他們仍年幼,還不足以承擔此重任。倘若父母親在盛怒下脫口而出,真希望自己沒有生下他們,這時他們也會毫不遲疑地埋怨父母是天底下最差勁的爸媽。這讓我不禁想起,維也納歌舞表演者蓋哈德‧布羅納(Gerhard Bronner)【註二】有一首描寫飆車惡少的美妙歌曲:「……雖然我不知道我要騎到哪裡,但正因為如此,我要飆到那裡去……」

  不少精神病學家以及心理學家試圖釐清一件事:為何我們很容易受到「選擇的錯覺」這種機制的擺布,但是當選擇個別出現時,我們卻可以毫無困難地一一拒絕?如果我們想把人際關係弄得很僵,就得善加利用這項經驗事實。以下是幾個專為新手設計的簡單練習:

  一、先請求某人幫你做某一件事。等到對方開始進行,你便萬分迫切地請他再幫你做另一件事。由於對方只能依照順序,不能同時幫你完成這兩件事,所以你贏定了!倘若對方想先完成已經著手在做的那件事,你便向對方抱怨,怎麼都不把另一件事當一回事;反之亦然。要是對方被惹毛了,這下子又逮到好機會,你可以滿腹委屈地向對方抱怨,他最近怎麼這樣喜怒無常!

  二、請你先說或先做某件讓人覺得嚴肅或逗趣的事。接著,你再根據伴侶的反應來責難他,怎麼用那麼不正經的態度去看待如此嚴肅的事,或是他怎麼一點幽默感也沒有。

  三、懇請你的伴侶閱讀這一頁,並且向他表示,此頁字裡行間所描述的正是他對你的那種態度。也許他會承認你是對的,並且一肩扛起操控你們關係的一切責任,不過他這樣反應的機率近乎零。十分有可能的情況是,他會反駁你的說法,這也不要緊,你同樣還是贏家。你可以對他說:「要是我默默地忍受你的操控,你就會食髓知味,得寸進尺;同樣地,要是我把這件事拿出來跟你討論,你又會用『我並沒有操控你啊!』這種話繼續操控我……」於是你向他證明了,他(藉由反駁)再次做了你所宣稱的「那件事」。

  以上只是幾個簡單的例子,真正有天分的不幸福追求者甚至能以逢迎諂媚的姿態來施展這一招,最後連伴侶也不禁要認真地問自己:他該不會是真的瘋了吧?無論如何,他的腦袋會變得混亂茫然,行為舉止失措。使用這個招數可以證明自己的正當與正常,同時帶給別人巨大的痛苦。

  層級式地要求確認,這一招也相當管用。一旦對方給了確認,你便可以繼續往下一個更高的層級要求確認。導言提到了連恩所撰寫的《心有千千結》一書,其中有許多大師級的範例。它們的共通點就是,讓「真的」這個關鍵詞發揮極大的作用。以下這個範例也是出自同一本書:

「你愛我嗎?」
「是的。」
「真的嗎?」
「是的,是真的。」
「可是真的是真的嗎?」

  可以想像接下來發生的事,彷彿聽見原始林裡的回音,去而復返。

  既然我們提到了連恩,就再為各位介紹另一種策略。

  我在本書導言中宣稱,要完全以「正面的」角度去定義「幸福」是很困難的。至今也未見有衛道人士出面呼籲,不得賦予「幸福」任何「負面的」意涵。

  清教徒有句檯面下的名言是這麼說的:「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只要它不會讓你開心。」一位參加了「幸福是什麼?」座談會的來賓(本書導言也曾提過),發表了與上述格言大同小異的看法:「我認為,在當前的世界局勢下,我們根本就沒有什麼資格談幸福。」然而,這位來賓未曾透露的一點是:究竟在哪個歷史時期中,人們口中的「當前的世界局勢」在過去或未來不是那個當前的世界局勢呢?我們不得不承認,相同的時間背景下,雖然在黎巴嫩的西貝魯特(Beirut)有五十多萬無辜的居民飽受缺水之苦,可是我們真的很難只為了一杯乾淨的飲用水而雀躍不已。就算一夕之間世界各地「爆發」了幸福,身為衛道的悲觀主義者也不必感到氣餒,因為到時還是可以拿出連恩的處方,指責滿心歡喜、天真無知的伴侶說:「你怎麼可以在耶穌為了你而被釘上十字架的人間尋歡作樂呢?難道祂是為了尋歡作樂嗎?」接下來將會是一片令人窒息的沉默。

【註釋】
1.貝特森(1904-1980)受過人類學的訓練,曾在新幾內亞與峇里島研究模式與溝通,之後從事精神醫學、精神分裂與海豚的研究。對於早期控制論有重大貢獻,將系統和溝通理論引入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對於今天關於學習、家庭及生態系統的理解,有一定的影響。著有《心智與自然》(Mind and Nature)。
*某些「溝通訓練者」由衷地認為,確實存在著某種「正確的」溝通,人們可以像學外語那樣,去學習正確溝通的文法。受過這類訓練的「語言純正癖者」,在面對上述情況時應該會這麼回答:「我覺得這湯並不好喝,可是我衷心地感謝妳為了烹煮這湯所付出的心力!」也唯有在這類專家所寫的書中,我們才能夠看到妻子感動地環抱丈夫脖子的場景。

2.布羅納(1922-2007)也是奧地利的作曲家、音樂家、作家,對於二次大戰後的奧地利文化貢獻卓著。

延伸內容


本書能一言驚醒夢中人!

◎文/南方朔

  這是個不久前才發生的事。英國智庫「新經濟基金會」設定了一項「快樂星球指數」,根據該項指數,它認為在全球一七八國裡,南太平洋的小小島國萬那杜,乃是世上最快樂幸福的國度。但這個新聞發布後,萬那杜的網路報卻表示,這件事還是最好別讓大家知道,人們知道後就會變得很不快樂幸福!

  我最近重讀《小王子》,又想起小王子的那句名言:「重要的事情是看不見的。」他的意思是在說,大人們經常都會被各種目的所左右、所扭曲,把其實並不重要的問題當成重要。重要的愛和責任反而看不見。所謂的幸福大概就是小王子邏輯裡的,不重要卻被當成重要的問題。我們小時候都讀過王子公主的童話,但這種童話一寫到「他們從此以後就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就再也寫不下去。這似乎也顯示了「幸福快樂」是一種「夫復何言」,已無話可說的境界。

  「幸福」究竟是什麼?大概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說法。我們只能說它是一種朦朧的情愫。但朦朧的東西,當它作為一種美學欣賞的標準,或許還不錯,但朦朧這種境界一旦用到了現實世界上,它可能就成了糾紛之源。人們會為了追求朦朧的幸福,而虛構出許多不幸福。幸福的「正」還沒有講清楚之前,不幸福的「負」卻已發揮了很大的破壞作用。它使人喜歡鑽牛角尖、自尋煩惱,喜歡自己去製造矛盾,喜歡去製造懷疑的性格。一個平平常常的世界,無形中就產生了許多漣漪,甚至於波濤。

  以前我在上課及演講時,經常會講到一種「負面消去法」的思想方法論。所謂的「負面消去法」,乃是在說,人類在思考問題時,經常會先設定一種不明確的大概念,如「自由」、「平等」、「幸福」就是這種概念。由於這種概念太不清楚,反而滋生出無數爭執糾紛,因此為了讓問題搞清楚,我們不宜去談「自由」、「平等」、「幸福」的正面,而應從負面去談「不自由」、「不平等」、「不幸福」。如果社會上的「不自由」、「不平等」、「不幸福」少了一點,自然而然就等於「自由」、「平等」、「幸福」多了一點。把負面一點一點地消去,正面才可能出現。因此對於「幸福」問題,談什麼是「幸福」,只是治絲益棼,我們還不如只談什麼是「不幸福」。例如,「不幸福」這種感覺是如何產生的?它到底是真是假?他有什麼是庸人自擾?它的心理學機制為何?這也就是說,我們與其去談「幸福」,要去追求「幸福」,不如先去談「不幸福」。只談「幸福」,會造成人的「不幸福」;若去準確地談「不幸福」,我們反而會抓到「幸福」多一點。

  我的「負面消去法」思想方法論,在讀了奧地利心理學家瓦茲拉威克這本《不幸福人生指南》後,我驚訝地發現到我真是「吾道不孤」,因為本書的思想方法正是「負面消去法」。他沒有和許多勵志作家一樣去誇誇而言「幸福」,卻是反向操作,去談「幸福」所造成的「不幸福」。作者為學有專精的心理學和心理治療以及溝通專家,他在討論「不幸福」時,其實早已超越了「幸福」和「不幸福」這個課題,而進入了人的自尋煩惱、自鑽牛角尖、自我不快樂等深層心理分析和溝通心理的領域。他舉證精確,下筆幽默,能道人之所未道,任何人讀了這本著作,對自己和別人一定會有更多理解。

  因此,在這篇導言裡,我談了「負面消去法」這種思想方法論後,我願更進一步來談這種反向思考的哲學問題。

  近代人類已習慣於一條鞭式的理性主義。對許多問題,我們一開始就設定名稱式的大概念,然後從這個大概念衍申出各種問題,「幸福」問題就是個例子。如果有人反向思考來談「不幸福」,就會被認為是犬儒、虛無。這種哲學態度其實是很偏狹的。因為在世界上,討論問題的方法可以無限,正面一條鞭式的理性主義,有時根本抓不到問題的要點,需要反向思考來加以彌補。在比較新的哲學上,這已被稱為「負面的啟蒙」或「反向的啟蒙」。這也是我一向主張,當問題走進了死胡同,越談越亂時,人們就應該反向思考,反向思考有如禪宗的當頭棒喝,它經常能發揮「一言驚醒夢中人」的效果。

  這本《不幸福人生指南》,談的是「幸福」問題,但卻換了方向,從「不幸福」切入。它對人們是個當頭棒喝,希望在夢中的我們,會因此而驚醒!

作者資料

保羅.瓦茲拉威克(Paul Watzlawick)

保羅.瓦茲拉威克(Paul Watzlawick) 1921年出生於奧地利南方克恩騰邦(Kärnten)的菲拉赫市(Villach),2007年逝世於美國加州的帕羅奧圖(Palo Alto)。大學時攻讀哲學與語言學,畢業後前往瑞士蘇黎世的榮格研究所(C. G. Jung Institut)進修心理治療。 1957-1960年在中南美洲薩爾瓦多擔任心理治療教授,自1960年起為美國加州帕羅奧圖心理研究所(Mental Research Institute)精簡治療中心的研究員。此外,他也於史丹福大學醫學中心擔任心理與行為科學、精神醫學與行為科學臨床教授,擅長分析溝通行為與模式,並以「溝通理論」聞名,他曾說:「人無時無刻都在溝通。」即便是沉默、沒有回應、極力避免溝通,事實上仍是一種「溝通行為」。 一生著作豐富,《與改變共舞:問題如何形成?如何突破和有效解決?》(Change: Principles of Problem Formation and Problem Resolution)受到美國大學人文科系師生的重視並普遍研讀,另有代表作《人類溝通的實際行為》(Pragmatics of Human Communication)和《建構的現實》(Invented Reality)等。《不幸福人生指南》為百萬超級暢銷書,書中許多寓言故事今天已為人所熟知。德國《世界日報》(Die Welt)評論:「這本書的成功證明了,書中的智慧歷久彌新。」

基本資料

作者:保羅.瓦茲拉威克(Paul Watzlawick) 譯者:王榮輝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Live & Learn 出版日期:2013-10-04 ISBN:9789862724590 城邦書號:BH6001 規格:平裝 / 部分彩色 / 160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