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7
- 放入購物車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分類排行
-
我是對的!為什麼我不快樂?:終結煩煩惱惱的幸福密碼
-
逆轉墨菲定律:如何讓你擔心的事不再發生
-
那些神話教會我的人生:從眾神、英雄的故事思索生命難題的意義與解答
-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瑞典每30人就1人閱讀.韓國2022讀者最愛年度之書】
-
練習好好變老──你一定會老,但要老得自在從容!醫學博士從112個關鍵字解讀高齡人士的心理與行為邏輯,消除你對老後的恐懼與不安
-
風是我的母親:一位印第安薩滿巫醫的傳奇與智慧
-
可以善良,但你要有底線不當好人:人際關係斷‧捨‧離,勉強自己和別人好,不如找人真心對你好(暢銷特藏版)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暢銷300萬冊!英國心理諮商經典,附《蛤蟆先生勇氣藏書卡》組)
-
最難對抗的就是你自己:如何控制自我、保持謙遜的26個心態管理法則
-
變老不可怕,只要你做好準備:心理學博士用科學證據破除老化迷思,陪你一起迎向美好的第三人生
內容簡介
這本書,寫給青春期的你,以及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師長,
讓我們一起度過厭世、擺爛、人際困擾、學業煩惱,
讓生活充滿正能量,不再怒吼「你們就是不懂我」!
青春期真的很煩?!
明明你已經長大了,大人為什麼還是不放手讓你做自己想做的事?
為什麼大人不能多懂你一點?反而覺得你黑化了?
青春期的你,是不是覺得——
.大人太煩,可不可以不要再囉嗦了?
.交朋友很麻煩,各種人際關係讓你很困擾?
.為什麼不能一直打手遊,明明那麼好玩?
.不知道自己有什麼長才,未來該怎麼辦?
.社會上那麼多有的沒的事,到底關你啥事?
……
來看看「生活中的心理學博士」黃揚名老師和他兒子的對話,他用32個青少年關心的問題,或是提供建議,或是真心聆聽,也不怕丟臉的寫出自己青春年少時的懵懂無知和尷尬故事,或許可以給你一點新的想法,找到你自己想要的方向,讓你知道青春期也是值得期待的!此外,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師長,也可以一起看看或是跟孩子一起討論,聊聊書中的問題和對話,思考作者做為人父的的真心建議,你們或許更能懂彼此一點。
【暖心推薦】(依推薦人姓氏筆畫序)
想用最簡單有效率的方式讓父母能切中要點真正了解你的需求嗎?,那麼這本直白真誠、毫無保留展現父母內心小劇場的書,正是青少年/青少女們最能知己知彼的「父母使用說明書」;而對於在育兒教養路上,每一位都是從新手出發的父母,更是可以成為充分有感並產生共鳴的親子對話指引。——《Ashley在這裡愛說話》主理人、親子生活教育家 Ashley艾胥黎
……這些藏在青少年心中的問題,透過黃揚名老師的拆解、剖析、梳理和澄清,提供爸爸媽媽很好的思考框架,幫助我們在面對青少年時有更好的預備。而青少年讀者看過之後,也許可以感覺有一點共鳴,有一點啟發,彷彿有人陪著你一起,更容易找到自己的方向。——陶璽特殊教育工作室創辦人 曲智鑛
面對青少年,有著許多不安與焦慮的你,也是如此嗎?明明對孩子有滿溢的愛,卻不知該怎麼好好傾訴。不妨,就讓揚名老師替你說吧!將這本《你們就是不懂我!》交給孩子,讓他知道,父母的提醒未必總是刁難,父母的想法未必都是控制。就讓這本乘載著父母殷切期盼的情書,代替自己,透過有力的第三者的言語,讓孩子明白那些我們想說卻無法自行說出的情話吧!──諮商心理師 李家雯(海蒂)
讀這本書讓成年人有機會和孩子以及住在自己心裡的青少年對話,在對話中尋找更多對話的可能性。未必見得有答案的問題更值得嘗試著回答。——輔仁大學醫學院臨床心理學系副教授 林慧麗
本書不論對青少年讀者、家長及任何需與青少年互動、工作的人,都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可以幫助青少年更好地理解自己和身邊的人,也可以幫助教師們更好地理解學生,並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和指導,更直接提點父母親如何幫助孩子度過青春期,成為他們成長路上的良師益友。——臺北市芳和實驗中學校長 黃琬茹
親職其實是一門兼具因果推理、實務驗證的科學。可惜大多數的父母都只能選修自己的原生父母開的課,也就只會用受自己父母潛移默化的理論、方法再教養下一代。作者敞開雙臂歡迎其他父母走進他的家,讓他們有機會看到別人家的父母、而且還是具有心理學專業的父母,怎麼思考與應對青少年的日常,藉此打開教養的新視界,進而對親職這門學問有更靈活的體會。——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雷庚玲
目錄
〈推薦專文〉打開一本沒有終點只有愛延伸的「親子使用說明書」 Ashley艾胥黎
〈推薦專文〉一本來自爸爸給青少年兒子的情書 李家雯(海蒂)
〈推薦專文〉陪伴青少年成長的父母指南 曲智鑛
〈推薦專文〉在父子對談中看到大人心裡蠢蠢欲動的青春之歌 林慧麗
〈推薦專文〉走向彼此,讓我們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 黃琬茹
〈自序〉青春期的正能量讓關係更美好
第一部 自我篇
1. 如果活著不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人生有什麼樂趣?
2. 我可以當Youtuber嗎?
3. 社會上多數人都是普通人,那我為什麼不能立志當個普通人?
4. 如果沒有找到自己喜歡的事物,是不是很糟糕?
5. 總是拿我跟別人比來比去的,不煩嗎?
6. 為什麼我就是沒有網紅的外表?
7. 跟別人不一樣,可以嗎?
8. 我只能做好事,不能做壞事嗎?
第二部 關係篇
1. 爸媽怎麼都那麼囉嗦?
2. 為什麼大人說的都對,我說的都錯?
3. 為什麼要多交朋友,當邊緣人不行嗎?
4. 為什麼就是對我不公平?
5. 我不能有偏見嗎?
6. 要跟一個人當朋友,就要包庇他嗎?
7. 什麼時候該開始談戀愛?
8. 該怎麼面對別人的閒言閒語?
第三部 學習篇
1. 分數有那麼重要嗎?
2. 我就是讀不懂,怎麼辦?
3. 干擾這麼多,好難專心,怎麼辦?
4. 怎麼學都學不完,那可以放棄學習嗎?
5. 那麼多事情要做,怎麼規劃自己的時間?
6. 怎麼樣能讓自己聰明一點?
7. 要怎麼選擇自己要念什麼?
8. 該怎麼面對情緒的影響?
第四部 價值篇
1. 人工智慧那麼厲害,那我幹嘛要繼續學習?
2. 手機的使用成常態,該怎麼抗拒誘惑?
3. 虛擬世界比較精彩嗎?
4. 被即時反饋制約了,怎麼逃脫?
5. 生不如死的社會,跟我有關嗎?
6. 理財很重要嗎?
7. 地球真的只有一個?那幹嘛要有太空計畫?
8. 什麼都在變,不變的是什麼?
〈後記〉青春期也是值得期待的
內文試閱
總是拿我跟別人比來比去的,不煩嗎?
親愛的:
之前老師在班群貼了一個公告,想問問有沒有家長可以進班分享自己的職業,我本著想要多認識青少年的心情,有點想要報名。但我覺得要尊重你的意願,就問了你的想法,你毫不猶豫的說:「不要,拜託你不要去。」
雖然你沒有告訴我為什麼你不希望我去,但我想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你不希望自己被拿來和我做比較。很多人都喜歡把父子、兄弟等拿來做比較,像是說你比爸爸更優秀,或是你怎麼沒有弟弟那麼有禮貌之類的。如果是陌生人做這樣的比較,殺傷力還小一點;若這個人是親朋好友,往往就會讓人忍不住惱怒。我小時候,很不喜歡人家拿你爺爺和我做比較,我最不喜歡聽到別人說:「揚名,你和你爸真的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後來,我成了大學老師,在外人眼中是繼承衣缽,但我其實不太喜歡被這樣形容。
有人之所以喜歡這樣比較,我覺得有幾個原因:一個是希望可以拉近和你之間的關係。比方說,有一些很少見面的親戚,說你長得很像爸爸,其實是希望讓你覺得他們和你之間不是完全沒有關係的,你們有一個共同認識的人,就是我。第二個原因,是因為群體中,我們為了區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往往會本能的想要幫人貼上標籤,而做比較就是其中一種常被使用的標籤。
就像我在教書的過程中,會接觸到來自不同高中的畢業生,若過去有一個來自某間高中的畢業生讓我印象深刻,未來遇到同一所學校畢業的學生時,我會有兩種可能的反應。一種就是,「你跟之前哪個學長或學姊很像,真不愧都是某高中畢業的學生」;另一種則是,「你怎麼跟之前哪位學長或學姊差這麼多,你確定你們是讀同一所高中的嗎?」不管比較的結果是相同,或是相異,追根究柢,都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太懶惰,想要用更節省能源的方式,來幫助自己做區分。
這樣的比較真的無所不在,像是不少藝人也常常會被拿來做比較,比如很多樂團都會被拿來和五月天做比較;或是泰勒絲也常常被拿來和其他暢銷男歌手或女歌手做比較。泰勒絲曾說過一句話,我覺得很不錯,在這邊跟你分享:
I don't compare myself to anyone else; I don't make comments about anyone else because they do what feels right for them, and that's okay by me.
我從來不會拿自己跟別人比較,我也不評論別人,因為他們做他們覺得對的事情,我覺得這樣很好。
●―你沒辦法阻止別人比較,但你可以不要在意無謂的比較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我們很少會拿你和弟弟做比較,比較多的是點出你們的不同。因為,我們知道這樣的比較非常沒有意義,雖然有可能會對其中一個人有一些好處,但對另一個人造成的壞處,遠遠勝過好處。若我們在場,有別人要對你們品頭論足的話,我們都會站出來幫你們打圓場,就是避免你們被別人比較。
但是,有時候這種提醒根本沒有用,因為人們很難改變自己的習慣。而且,當人們不覺得自己做的事情有錯,就更沒有動機想要做出改變。像我就聽過很誇張的故事,有朋友家中有個小孩發展比較遲緩,但一些親友還會說,「你這個做哥哥的,怎麼連弟弟都會的數學,你都還不會。」
所以,我後來練就了一些做法,在這邊不藏私跟你分享。首先,我會先有禮貌的謝謝他們的指教。假設他們是在強調我和誰很像,我接著就會回他們,「可是我會這個,他不會喔。」假設他們是在強調我在哪部分比誰好,我就會回他們,「謝謝,可是那個誰在某件事情上,比我更擅長。」假設他們強調我在哪部分比誰差,我就會回他們,「確實是這樣,那我還要跟他多學習。」通常當我這樣優雅回答的時候,這段對話就會快速畫上句點。
●―有好的對象可以學習,不要抗拒
雖然我不喜歡被別人拿來比較,但是若換一個角度來看,其實並不是完全不好的。試想一下,如果有人跟你說,你《傳說對決》的排位比你另一個同學差,你應該不至於太不高興,反而會讓你產生鬥志,想要把遊戲打得更好,才可以打敗那一位同學。也就是說,在比輸的時候,我們可以告訴自己,我有一個可以模仿的對象;在比贏的時候,也不要太自負,而要看到自己有哪些部分是有優勢的,哪些部分又可以更加提升。
念國中的時候,我有幾個一起念書的好朋友,我們雖然是競爭關係,但我們也會彼此觀摩,了解為什麼這個人在某個科目總是可以輕鬆拿下高分。現在回頭看那段時光,會覺得有這樣的隊友其實還蠻幸運的。所以,我鼓勵你不要害怕比較,而要用一個比較正確的心態來看待各種比較。
但是,一些沒有必要的比較,你也要練習放下。因為沒有人可以在所有的比較之中獲勝,如果你沒有刻意提醒自己要放下一些比較,而是在結果出來之後才想要做出改變,有時候想不被影響也很難。就像我自己在大學任教,通常會被外界用我們的學術發表來做評量。但是,我知道那不是我最看重的指標,所以在那些方面比輸的時候,我並不是那麼在意。
爸爸的建議
多數人應該都不喜歡被比較,就算要跟別人比較,也不會喜歡比輸的感覺。但是,在現行的社會制度下,很難完全不比較。除了逃避可能會被比較的場合之外,或許你也可以轉換一下心態來看待比較。
1把比較當作自省的機會。
不會定期自省的人,其實不容易發現自己哪些部分比較好,哪些又表現得比較不好。就像沒照鏡子的時候,我們可能很難發現自己鼻子上沾到了髒東西。這些來自別人的批評指教,就像是照出你內在能力上的特徵,讓你看到自己看不到的部分。若有人對你很嚴苛,你其實該感謝他用放大鏡來檢視你,讓你可以發現自己很難發現的部分。
2比較本身不是一件壞事。
如果你把比較當作是點出兩者之間的差異性,就會發現,這並不是一件壞事。我們之所以會不喜歡比較,是因為我們沒有用正確的心態來看待比較後的結果。比方說,當有人說你怎麼比弟弟沒有條理,你可以解釋為,這個人發現弟弟比你更會整理東西這個事實,僅此而已。你不用過度詮釋,認為自己被批評了,或是幫自己貼上一些負面的標籤。如果你願意,你可以把這些標籤當作可以讓自己更好的提醒,那麼比較就不是一件壞事。
3輕鬆看待別人的建議。
面對別人的批評時,要理性面對,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你要這樣想,不少人只是脫口說出你比誰差、或比誰好,他們根本也沒有什麼別的意思。既然別人不是用很認真的態度,你為什麼要那麼認真呢?你更該做的事情,是自己心中有一把尺,定期用這把尺來評估自己的表現,而不要太在意別人對你的點評。
爸爸的心裡話
我是一個很不喜歡比較的人,因為我覺得很多比較看似公平,實際上一點意義也沒有。因為每個人天生的能力就不一樣,他所處的環境也不同,為什麼我們可以用同樣的標準來幫這些人做比較呢?但是,我必須承認,在我們的社會中,很難完全排除任何的比較。我們好像只能提醒自己,在那些我們重視的指標上,要能夠達到自己期許的水準。至於那些我們可能不那麼看重的事情,就不要因為比較而輕易影響了自己的心情。
希望有一天,我們可以用個別化的標準,來取代看似公平的統一標準。在那天還沒有到來之前,我希望你可以幫自己制訂一個屬於你的評量標準,定期檢視自己的狀態,若有不如自己預想的,可以想辦法做一些提升;若有超乎預期的,也別忘了給自己一點肯定。
你一定做得到的小行動
你最不喜歡別人拿你的什麼部分來做比較,為什麼?
人工智慧那麼厲害,那我幹嘛要繼續學習?
親愛的:
你那天說資訊老師跟你們介紹一本繪本《Alice and Sparkle》,因為這繪本的圖和文字,都是利用人工智慧生成的。老師還半威脅的跟你們說,這學期也要你們如法炮製,用人工智慧來製作一本繪本,當作期末作業。
你說同學們一開始非常興奮,覺得可以不用自己寫、自己畫,可以輕鬆交差。但是,老師分享了這個作者的創作過程之後,你們就發現事情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因為用人工智慧來繪圖的時候,若沒有用額外的指令,對於圖片的控制力是很低的。你說你才不擔心,因為這一定還是比自己動手容易,所以根本沒放在心上。
聽你這樣說,我不知道該慶幸你的神經大條,還是該替你的不擔心感到擔心。我馬上問你,「那你有試用過老師講的工具了嗎?結果又如何?」你很有自信的說:「當然有,我覺得就沒什麼問題。我還請它寫一個跟空氣有關係的笑話,你一定想不到吧!」當時,我很努力地想,想要證明人腦應該還是比人工智慧聰明一點。但是,我真的想不到。後來,你很得意的告訴我:「為什麼空氣不肯跟音樂家結婚?因為他只是個吹噓大師,沒有真正屬於他的東西!」
你還順勢問我,我會叫學生用人工智慧來寫作業嗎?當時我愣了一下,因為在我的理念中,學生應該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用人工智慧來幫自己寫作業,這到底哪裡跟獨立思考有關係了?不過既然國中老師都敢放手讓學生用人工智慧來寫作業,理當更開放的大學老師,怎麼可以輸人呢?我停頓了一下之後,就告訴你當然會。
你似乎感受到我心中的猶豫,又加碼要我「講個例子來聽聽吧!」我就說,我在普通心理學的課程中會介紹一個跟學習有關的理論叫做工具制約,就是人的行為會因為行為的後果而改變。通常我都會叫學生利用工具制約,來設置一些可以改變人類行為的做法。既然要用借助人工智慧,就要換個方向,問他們要怎麼提問,人工智慧給出來的答案會是最好的。
我的回答想必出乎你的意料,但應該還算合理,所以我感受到你默默認同了。本來以為我就可以解脫了,想不到你又接著問我:「那如果人工智慧那麼好棒棒,那我們還要念書幹嘛?我們應該只要學習怎麼好好提問,不就好了嗎?」如果是幾年前的我,應該會很有自信的告訴兒子,那可不行,因為現在的人工智慧還很笨。可是,現在一些證據都顯示,人工智慧在某些任務上,可以達到人均的水準,所以我不能這樣搪塞過去。
我反問你,「你怎麼知道它的答案是正確的呢?有些可以馬上檢驗的,當然沒有問題。可是,如果你問的問題是沒有辦法檢驗的,那你怎麼知道它給的答案是正確的呢?比方說,你如果問人工智慧,要怎麼當一個好兒子,你怎麼判斷這個答案是正確的呢?」你還沒等我講完,就插話說:「我更想問它,怎麼當一個好爸爸,然後把這些念給你聽!」
●―面對人工智慧的發展,學習也該改變
我知道的答案沒有辦法完全說服你,因為你心裡想著,既然都可以請人工智慧幫忙了,為什麼還要那麼辛苦的學習。某種程度上來說,我也認同,像是我自己在工作上,也會利用人工智慧來幫我寫程式碼,或試用一些自動化的工具,來提升工作效率。
但是,我更想回歸我們為什麼要學習這件事情。對我們遠古的祖先來說,學習是為了要生存,如果沒有學會面對天敵要逃跑,可能就活不了。對現代人來說,學習其實也是為了生存,只是我們面對的挑戰不是會把我們吃掉的天敵,而是像金錢、壓力、生命的意義等等的課題。至於為什麼學校不教你們那些,這個我實在也沒有好的答案。如果可以的話,我也認同教育需要有很大的變革,而且是做有意義的變革,而不是為了一些意識形態去做改變。
我認為,現在的學習應該把重心放在思辨的能力,判斷事情的對與錯。這件事情看似簡單,其實不太容易。就像你玩《傳說對決》,如果沒有實際使用過某個角色、某個武器,你怎麼會知道它是比較好發揮的呢?即便有關於這個角色、武器的說明,但在不同情況下使用,就會帶來不同的結果。一個有經驗的玩家,才能做出好的判斷。
當然,你也可以找一些方法來幫助你做驗證,以剛剛《傳說對決》的例子,你就可以問比較有經驗的朋友,讓他給你建議。除了問人之外,你也可以用一些有權威性的網站、書籍等來做驗證。總之,用人工智慧省下的時間,也不是都拿去玩樂,而會需要用在別的部分。如果你以為人工智慧可以讓你不用學習,有很多時間可以玩樂,就有點曲解人工智慧了。
●―那麼該怎麼運用人工智慧?
對現在的你來說,你可以利用人工智慧來輔助你學習一些你感興趣的東西。我記得你之前很想要寫遊戲程式,也確實用scratch jr.寫了一些東西,這就是一個可以嘗試的方向。你可以先去圖書館找一本寫遊戲程式的書,有一個可以參考的基底,再善用人工智慧的協助,來幫你處理一些你沒辦法解決的問題。用寫程式來熟悉人工智慧,是很好的一個做法,因為你可以馬上驗證人工智慧給的答案是不是正確的,就沒有前面我提到的疑慮。
但是我要提醒你,寫遊戲程式比起要創作一本繪本,或是請人工智慧講一個笑話難多了。千萬不要覺得,你只要請它寫一款好玩的遊戲,就會得到成果。偷偷告訴你,我有下過這個指令,結果得到的是像《終極密碼》的遊戲,我想這應該不是你心目中想要的遊戲吧!這可能是目前的限制,也可能是這些人工智慧公司的陰謀,不想要讓你免費得到太好的東西,不然對他們來說,並沒有好處。
所以,對現階段的你來說,人工智慧大概還是需要一些工人智慧的輔助。也就是說,你那天真的以為只要靠人工智慧,我就什麼都不用會的想法,現在還是行不通的。雖然這樣說,但我鼓勵你可以好好研究一下,看看怎麼讓人工智慧幫上自己的忙。
爸爸的建議
面對科技,年輕的一代總是比年長的一代更在行,所以與其說是建議,還不如說是我的一些心得。我相信,即使是現在,你一定就知道一些我不知道的用法。所以,若你願意,我們可以多切磋切磋,或許彼此都會有所成長!
關於人工智慧,我的幾個心得是:
1不要有太美好的期待。
雖然我們會看到很多人分享自己用人工智慧做了一些很厲害的事情,但是這些厲害的事情,往往不是輸入一個指令就可以完成的。就像你的老師介紹的那本繪本,背後是很多的微調,才生成的產物。
2建議用在你能掌握的事情上。
人工智慧的產物,看似美好,但不見得沒有問題,至少現階段來說,出問題的機率還是高於我們的預期。所以,我比較建議你用人工智慧來做一些你可以掌握的事情,也就是說,你可以確認它是否正確。像我就會用人工智慧來幫助我做初步的中翻英,然後自己再去潤飾,就會比起從頭開始翻譯快上很多。
3多參考別人的使用經驗。
網路上有很多人會分享自己使用的經驗,我鼓勵你可以多參考別人的經驗。像是前一陣子,有學生就告訴我,在問問題之前,可以給人工智慧一個人設,得到的答案會好很多。比方說,你想要知道怎樣可以降低自己緊張的情緒,問這個問題之前,可以先請人工智慧從一個資深心理師的角度來回答問題,獲得的建議就會專業很多。
爸爸的心裡話
我知道你心中有很多的無奈,覺得既然人工智慧能夠做那麼多,自己為什麼還要學習。我不否認,隨著科技的進展,很多的學習看起來有點多餘。但是,這並不表示你就不用學習,而是學習的型態和目的該有一些轉變。
在體制內,這件事情可能不容易改變,但是並非完全不可能。如果你有什麼想法,我都很願意跟你討論,看看我們是不是可以做一些有趣的嘗試。若你願意,你也可以拿一些有趣的想法去跟老師討論,或許老師也會覺得這是可以試試看的方案!
不管如何,我希望你能夠用一種開放、包容的態度來面對這些新科技。多去想想怎麼善用這些科技來幫自己成就更多,而不是只想著怎麼運用科技幫自己減少麻煩。
你一定做得到的小行動
找一個人工智慧的應用方案,如ChatGPT,體驗一下,然後想想這個方案,可以應用在自己平常做的哪些事情上。
延伸內容
【推薦序】打開一本沒有終點只有愛延伸的「親子使用說明書」
◎文/《Ashley在這裡愛說話》主理人、親子生活教育家/Ashley艾胥黎
小男生總是古靈精怪,還記得他看完佐藤真紀子《媽媽使用說明書》後,煞有其事也做了一本小冊子,A4白紙摺了幾折以紙膠帶當書背,那時候才小學二年級的他,歪歪扭扭的字跡書寫都是他特意對媽媽的特質觀察、以及打算向媽媽爭取的各項權益,諸如:如何順利要求使用平板電腦、在什麼樣的時機點能有效爭取購買遊戲裡寶石與配件、如何與姊姊們公平分配「該做的家事」……等條列項目,對於他看完書後的有樣學樣,乍看內容是忍俊不已,沒想過自己成為孩子的小型田野調查對象,而且研究設計與目的還有模有樣地被記錄下來。這觀察與實作的後續奏效,對小兒更是鼓舞,甚至加碼有了針對兩位姊姊的使用說明書版本……
和家中大孩子的溝通模式,愈來愈偏向手機訊息聯繫,我們有一個名為【好好好】的三女子line群組,其中最多的是媽媽轉傳有共感的網路文章、平台影片連結,然後摘要重點、再加上「媽媽的想法」,還要美編用吸睛的line圖示引起她們的注意!只是這些訊息多數貌似已讀不回,偶爾訊息下方那迷你的按讚小符號,甚至看得出來應該是心情大好,才會回傳貼圖表示:朕,知道了!雖然看起來像是媽媽的一廂情願,但漸漸地,因為有了這樣的共同資訊基礎,對忙碌在課業、在校園的高中生與大學生來說,逐漸內化成為我們母女間,最沒有認知落差、可以馬上互動的話題開關!
《你們就是不懂我!》從第一頁開始到最末,彷彿獲得同溫層支持般的心滿意足,然後意猶未盡。如果沒有日常「以量取勝」的親子互動累積,如果沒有常態溝通的熟悉理解、如果沒有因為在乎彼此言行情緒的對等,我想是很難無中生有這32道親密相關的青少年答客問!尤其書中那些百分百符合青少年/青少女的現實情境,以及理性坦白關於「爸爸/父母立場」的打開天窗說亮話,不慍不火特別忠實表達每一位願意陪伴孩子與時俱進的熟齡成年人,所有絮絮叨叨直想把自己人生經驗與見識閱歷傾囊分享、濃縮為精華希冀成為下一代成長養份、減少跌撞的父母心!
當年那本小兒為媽媽量身打造的「媽媽使用說明書」,如果「想同理父母的思緒脈絡好減少不必要的嘮叨噪音嗎?想用最簡單有效率的方式讓父母能切中要點真正了解你的需求嗎?」,那麼這本直白真誠、毫無保留展現父母內心小劇場的書,正是青少年/青少女們最能知己知彼的《父母使用說明書》;而對於在育兒教養路上,每一位都是從新手出發的父母,更是可以成為充分有感並產生共鳴的親子對話指引。
付出愛與被愛,是所有親子成長共乘的原點與初始,而其中最珍貴的,便是「知道自己被理解與尊重」,那是獨一無二的包容與溫暖!祝福所有親子,都能暢享這段青少年與大人一起邁向成年獨立與熟齡寬廣的所有美好與無憾!
【推薦序】陪伴青少年成長的父母指南
◎文/陶璽特殊教育工作室創辦人 曲智鑛
在《你們就是不懂我!》這本書中,可以看見一位有耐心的爸爸和兒子分享自己對於這個世界的認識,探討的主題從學習、交友到價值觀、人生觀。試想,有多少家長曾把親子溝通當作這麼重要的一件事,願意花時間整理自己,並且用尊重孩子的方式讓他理解,陪伴他長大。
我們都知道,青春期孩子的身體與心理都正急遽變化,這樣內在的不穩定也讓他們在面對外界環境刺激時常容易有過度激動的反應,想要做自己,尋找自我定位的本能也讓他們容易和身邊的大人衝突與對立,在我過去所著的《天賦就是你的超能力》中特別用半獸人來稱呼這個時期的孩子,大人的理解和支持是讓他們穩定進化的關鍵,而黃揚名老師的新作《你們就是不懂我!》是最好的示範,讓我們看見大人如何溫柔的堅持,在不同生活事件中,有意識的傳遞重要的價值觀給我們的孩子。
書中每個篇章都用問題開場,像是「如果活著不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人生有什麼樂趣?」、「社會上多數人都是普通人,那我為什麼不能立志當個普通人?」、「如果沒有找到自己喜歡的事物,是不是很糟糕?」「跟別人不一樣,可以嗎?」、「我就是讀不懂,怎麼辦?」、「該怎麼面對別人的閒言閒語?」、「什麼時候該開始談戀愛?」、「那麼多事情要做,怎麼規劃自己的時間?」這些藏在青少年心中的問題,透過黃揚名老師的拆解、剖析、梳理和澄清,提供爸爸媽媽很好的思考框架,幫助我們在面對青少年時有更好的預備。而青少年讀者看過之後,也許可以感覺有一點共鳴,有一點啟發,彷彿有人陪著你一起,更容易找到自己的方向。
常有人說,孩子小的時候要趕快教,長大了就來不及了,我認為這樣的觀點是不對的,小時候要教,長大了更應該要教,青春期的孩子正面對各種不同人生課題的挑戰、不同發展任務的考驗,這個時期的他們更需要有一個軍師。認識自己是每個人一輩子的功課,青春期的孩子是,父母們也是,就像我在《曲老師的情緒素養課》中提醒的,平時刻意的整理自己,練習覺察與反思,梳理自己過往的生命經驗能讓一個人變得穩定。
黃揚名老師的書寫其實就是非常好的策略,未來,爸爸媽媽們在和青春期的孩子開口前,給自己一些時間把想說的話寫下來,整理好想法和心情後再說。我相信成為一位稱職的父母親是需要學習的,《你們就是不懂我!》這本書是幫助我們增能重要的學習材料,誠摯的推薦給大家!
【推薦序】一本來自爸爸給青少年兒子的情書
◎文/諮商心理師、《教養是合作》作者、兩個孩子的媽/李家雯(海蒂)
「愛孩子,怎麼這麼難?」這是我當了兩個孩子的媽後,十幾年來常有心路歷程。尤其當孩子進入青春期,更常覺得難以招架孩子給予的挑戰。捉得太緊,害怕孩子反抗逃跑;放得太鬆,又擔心孩子偏離跑道。朋友笑我,「你不是諮商心理師?也會對教導孩子這麼無助和焦慮嗎?」我總笑說:「心理師回到家中,也只是普通的媽媽,我們都有屬於自己關卡。」
不知,你是不是也常有這樣的為難?在工作和專業上,明明算是游刃有餘,在自我專屬的領域裡是獨霸一方的英雄,卻唯獨在面對自己的孩子,總脆弱無助的找不到方法,不知所措。或許在孩子面前,身為父母的我們會如此難為,無法多言,是因為我們明知自己是愛之深,卻又不願責之切的破壞了親子之間的關係。於是對孩子,說多、說少,都擔心是錯。然而,教導規範,提醒正確價值觀,與孩子維繫親密的連結兩者必然是互相牴觸的嗎?或許未必……
翻開揚名老師的《你們就是不懂我!》一書,你會發現這是一本父親寫給兒子的情書,讀者不只能讀見書中滿滿的愛,也會讀到字裡行間裡,來自父親給孩子深切與堅定的提醒,那是身為父親能給孩子的專屬浪漫。
關於未來,揚名老師提醒孩子:重點不在於「要成為什麼樣貌」,而是在這條探索的路上多帶著一些好奇,多允許一切可能,將重點放在嘗試與感受,「因為嘗試的目的,不是為了要成功,而是去體會那個過程,校準自己在一個舒服的位置。」關於交友,他也提醒孩子:縱使朋友再重要,都不該讓友誼凌駕於自身的價值觀與道德對錯之上,因為「沒有任何一段關係是值得人不顧一切去維持的。」關於行動與抉擇,他提醒了孩子:與其盲從於主流,你得更細細地去留意自己的內心,「尋求內在的滿足感作為自我行動驅力」,才不會使自己成為盲從無法明辨是非之人。
在這本《你們就是不懂我!》中,揚名老師將關於青春期成長的愛與痛,化為一篇篇的情書,對青少年在自我探尋的旅途中,可能會遭遇的迷惘與困惑,傾聽且回應於這些文字中。
這本書名叫《你們就是不懂我!》,而我也會想,身為父母的我們,不也常覺得,其實孩子也常常不懂爸媽的心意嗎?我們對孩子總有滿滿的愛與期盼,卻不得其法;如同孩子們也是在追逐父母眼光,希望被認同,卻又夾雜在渴望獨立的拉扯中。
面對青少年,有著許多不安與焦慮的你,也是如此嗎?明明對孩子有滿溢的愛,卻不知該怎麼好好傾訴。不妨,就讓揚名老師替你說吧!將這本《你們就是不懂我!》交給孩子,讓他知道,父母的提醒未必總是刁難,父母的想法未必都是控制。就讓這本乘載著父母殷切期盼的情書,代替自己,透過有力的第三者的言語,讓孩子明白那些我們想說卻無法自行說出的情話吧!
【推薦序】在父子對談中看到大人心裡蠢蠢欲動的青春之歌
◎文/輔仁大學醫學院臨床心理學系副教授、發展心理學家/林慧麗
(兩個現在十幾二十歲孩子的媽媽)
青少年發展階段的獨特性
這是一本專門談論成人與青少年概念交流的互動記錄兼運用手冊。人類的青春期為什麼需要特別被劃分出來討論?發展心理學家又為什麼要把人生分階段?難道人類發展不是一點一滴逐漸累積起來的量變嗎?然而當我們走進幼兒園的廁所時,會發現這個小小孩專用的硬體根本不是用「量的改變」就可以理解的。幼兒園的廁所是沒有隔間,也不分男女生的。
人類發展的量變,累積到某個程度時會出現跳階的成長。一些在發展後期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例如瑞士日內瓦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中,用來測驗小小孩是否已經具有具體運思能力的數字保留概念作業與三山作業,如果拿來詢問大部分中高年級的小學生,可能會被孩子白眼。
同樣的道理,看起來高大、反應又快的青少年,在這歷經生理急遽變化的幾年當中,雖然看起來認知能力有著成人的抽象特質,有些能力甚至可能超越成熟的個體,但是尚在累積中的社會經驗、對於世界的完美期待、對於自己擁有能力的未知,就好像電影裡剛獲得超能力的超級英雄,躍躍欲試,卻又不確定要如何控制最恰當。
本書特色
這是一本值得品嘗的讀物。從細膩到宏觀,每個層次面面俱到。每一章的主題起始於提問與對話,由對話中延伸到不同的思辯層次。可以是更高更抽象的哲學思維,也可以是每一天會遭遇的問題。抽象的層次滿足了青少年還在成形當中的自我統合衝突思辯,讓剛剛開始面對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最後一個階段的抽象形式思維的青少年,由具體經驗的實踐操作中,挑戰自己認知中理想與現實限制兩者之間的衝突。這是個沒有捷徑的歷程,需要經由重複的螺旋式的思辯,才有機會看到發展中的個體主動建構出來的認知成果。
書中挑戰的問題不但經典,也具有現代觀與前瞻性。經典的友伴與愛情的問題並不是青少年階段專有的問題,但卻是成長過程中非常核心的議題;在人類發展理論最近提出「逐漸成形的成年期(emergent adulthood)」的階段中,人際問題仍舊是核心之一。事實上,這個問題會持續在一個人的一輩子中不斷地浮現。
除了經典的挑戰,還有最新的科技環境帶來的新挑戰,例如書中反覆出現的網路世界與科技產品遊戲的議題。今年是二○二三年,現在已經成為青少年父母的這一群人(包括我自己在內),自己的成長過程中還沒有這些新的客觀條件帶來的全新挑戰,但是被迫一定要面對這個新的科技帶來的全新問題。書中對話發人深省。
每一個成人都曾經是青少年
已經長大的人如果陪著孩子成長,還有機會再重溫一回青春。這本書裡的對談擦出的火花,似乎訴說著這樣的情懷,又極其理性,能夠回歸到每日生活實踐之中。有些人只是生理上變老了,但是心裡頭還住著一個一直不想長大的、反骨的青少年。有些人也許大部分的時候都被歲月磨著催著,看起來成熟穩重大方,但是時不時就會需要把蠢蠢欲動的青春之心壓壓好,免得被看穿,一不小心就壞了大事。
讀這本書讓成年人有機會和孩子以及住在自己心裡的青少年對話,在對話中尋找更多對話的可能性。未必見得有答案的問題,更值得嘗試著回答。
文末要指出本書最大亮點之一——喜歡問問題的黃家哥哥太令人激賞了!因為這些提問,我們才有機會讀到這本好書。謝謝!
【推薦序】走向彼此,讓我們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
◎文/臺北市芳和實驗中學校長 黃琬茹
黃揚名教授此本關於如何引導青少年度過青春期的指南,以自我經驗為主,篇章結構清晰、語言簡潔易懂,貼近讀者的生活體驗,讓讀者能感受到作者真誠的關心和支持,也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書中所提出的觀點和建議。本書強調了溝通的重要性,運用自然、親和、坦率的家書形式(包含對話與問答),提供了具體的溝通技巧和建議,示範了親子間如何換位思考、同理表達的眉角;並從自我、關係、學習、價值等四大面向剖析各種現象及議題,談到青少年的成長和發展,以及可能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作者針對青少年常見的困擾,提供了一些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鼓勵青少年應多方且深入探索自我,建立健康雙贏的人我關係,面對時代環境的劇烈變化應積極調適與因應、保持好奇與學習。
本書不論對青少年讀者、家長及任何需與青少年互動、工作的人,都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可以幫助青少年更好地理解自己和身邊的人,也可以幫助教師們更好地理解學生,並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和指導,更直接提點父母親如何幫助孩子度過青春期,成為他們成長路上的良師益友。
要陪伴前額葉尚未成熟、又受到環境充斥大量資訊衝擊的青少年,雖不至於得站在同一高度,但一定得有更大的耐心及說理的能力,這種「說理」包含自我經驗的反思與分享、價值觀的澄清與引導,目的無非是為協助孩子建構其自主性與責任感。但請謹記:權威屏絕溝通、武斷阻斷對話,如何讓孩子願意聽、聽得懂且心悅誠服,才是關鍵智慧;大人們必須持續學習與練習,保持高度自我覺察並緊追時代脈動,才能在陪伴孩子成長的同時,也重新回溯自我,跟孩子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影音
不被理解的父母(1)
https://youtube.com/shorts/Plo7tu04StM?feature=share
不被理解的父母(2)
https://www.youtube.com/shorts/EcgKJilQn7w
不被理解的青少年(1)
https://www.youtube.com/shorts/mlI1hwGREqo
不被理解的青少年(2)
https://www.youtube.com/shorts/QQy5HX0wWZ0
不被理解的青少年(3)
https://www.youtube.com/shorts/9x8I4ehfXZw
作者資料
黃揚名
英國約克大學心理學博士,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喜歡分享心理學,希望更多人可以因為心理學而受惠。以教育為志業,當廣播主持人是夢想,會出書是有點意料之外的事。陸續出版了《心理學家爸爸親身實證的注意力教養法》、《讓孩子這樣愛上學習》、《不焦慮的心理課》、《開啟高效人生的心理課》、《午夜時分的心理課》等書。 ■ 生活中的心理學博士|FB粉絲頁 ■ 心理學博士陪你輕鬆育兒|FB粉絲頁 ■ IG: 生活中的心理學博士 ■ IG: 心理學博士陪你輕鬆育兒 相關著作:《午夜時分的心理課:心理學博士陪你一起自問自答,用科學讓生活有餘裕,人生更自在!》《開啟高效人生的心理課:心理學博士教你善用科學方法,處理生活大小事,過自己想要的人生!》《不焦慮的心理課:心理學博士教你活用科學方法,消解生活中的不安與混亂,不再窮忙!》《讓孩子這樣愛上學習:玩出學習腦!用大腦行為科學養成孩子主動學習的好習慣》《心理學家爸爸親身實證的注意力教養法:揭秘兒童大腦發展規律,用腦科學遊戲讓孩子學習有效率,養成好品格和生活好習慣》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