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不再理解世界(21世紀百大好書.紐約時報年度十大好書.文學重度讀者熱烈討論話題作)
- 作者:班傑明.拉巴圖特(Benjamín Labatut)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25-05-08
- 定價:400元
- 優惠價:79折 316元
-
書虫VIP價:300元,贈紅利15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85元
- (更多VIP好康)
分類排行
-
酸糖【上下冊套書】(長踞POPO網站濃情館人氣榜、珍珠榜、收藏榜TOP1,總點閱突破350萬,人氣作者LaI最新力作!)
-
鵼之碑(京極夏彥出道30週年紀念作,創作生涯代表作「百鬼夜行」系列最新作)
-
十誡(繼續橫掃日本推理文壇,《方舟》作家最新作品,變態凶手讓全員變共犯!)
-
在文庫旅館等待的書(《星期五的書店》作家連繫人與書本的溫柔新作)
-
反派NPC求攻略(下)
-
沙鐘屋(兩冊不分售)
-
可燃物【橫掃日本推理小說排行榜,年度最強三冠王!】
-
死亡與奇術師(歐美密室推理復興新作,特裝設計「解謎篇」機密袋封)
-
日煉者(邪惡奇幻天才大神超凡驚豔震撼全球祕密計畫,限量典藏豪華全彩精裝版,隨書附贈燙金藏書票「日照倖存的男人」)
-
草迷宮(芥川龍之介讚譽古今獨步的文學宗師.文豪泉鏡花百年妖異經典)
內容簡介
***紐約時報書評年度十大好書、21世紀百大好書***
**國際布克獎決選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決選入圍**
*歐巴馬夏季閱讀書單*
作家陳思宏偏愛推薦.奧斯卡影后娜塔莉波曼狂推「這是我讀過最神奇的書之一」
==看普羅米修斯為人類取火,穿透這黑暗的世界==
==五個關於知識與毀滅、才智與瘋狂的故事==
愛因斯坦收到一封從戰壕寄來的信,信中是廣義相對論方程式的第一個精確解。天才數學家格羅騰迪克切斷所有和世界的聯繫,因為他深怕自己的發現會引發可怕的後果……
揉合了虛構與史實,細緻描摹那些拓展我們認知領域的科學家故事。哈伯、史瓦奇、格羅騰迪克、海森堡、薛丁格——五位科學巨擘都擁有驚世天賦,也都為了存在的終極問題苦苦掙扎;都曾遠離摯愛,墜入孤獨與瘋狂。他們改善了人類的生活,也為難以想像的巨大苦難鋪了路。善與惡之間的距離,從來不曾清晰。
智利當代作家拉巴圖特以緊迫盯人的節奏和眩目的細節,用想像力重塑他們的故事。模糊了歷史、回憶錄、散文和小說的界線,創作出一種獨特的敘事風格,探索藏在科學發展背後的犧牲、瘋狂、暴力與血腥之路。
延伸內容
濃縮而強烈,猶如一顆氰化物膠囊……開啟對於科學在近代釋放出的奇蹟與恐懼的重重探索。
——《紐約客》The New Yorker
這是一幅深入研究、巧妙想像的群像畫,描繪那些受苦天才的輪廓。讀到最後,你會理解足以讓你害怕之事。
——紐約時報21世紀百大好書The New York Times, The 100 Best Books of the 21st Century
扣人心弦的沉思之作,探討知識與傲慢……以哥德小說閃爍的幽光照映二十世紀的科學。在五篇自由浮動的片段中,揭示了知識與毀滅、才智與瘋狂之間的親密關係。
——《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經過藝術潤飾,近乎褻瀆卻令人著迷,講述那些孕育出二十世紀最偉大科學發現的天才與創造的瘋狂……書寫人類對知識的貪婪渴望,以及那背後潛藏的危機……本書難以被定義,也正因如此,讀來更加享受。這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味的獨特之作。
——《出版人週刊》星級推薦Publishers Weekly, starred review
撼動了主流對科學創新英雄敘事的信仰。
——《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黑暗而眩目……呈現出恐怖與美之間難以割裂的連結,生與死的兩端共生共存……科學進步的奇蹟與歷史暴行密不可分。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絕對精采。我整個人被牢牢吸住,一口氣讀完。彷彿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文學類型。
——馬克.海登(Mark Haddon),《深夜小狗神祕習題》作者
我近年讀過最奇特也最原創的書。徘徊在小說與非小說,或波與粒子之間,將現代數學與科學寫成宛如偉大鬼故事一般令人毛骨悚然。
——菲力普.普曼(Philip Pullman),《黑暗元素三部曲》作者
提醒我們小說的力量不僅能將我們帶往另一個世界,更能拓展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展現那些渴望觸及數學奧祕的心靈。
——《衛報》秋季最受矚目書籍The Guardian, Biggest books of autumn
普魯士藍
Azul de Prusia
紐倫堡大審判的幾個月前,醫生替赫爾曼.戈林(Hermann Göring)做身體檢查,發現他手腳的指甲都染成鮮紅色。他們以為那顏色來自他使用二氫可待因成癮,他每天都會服用這種止痛藥,數量超過上百顆。根據威廉.柏洛茲(William Burroughs)的說法,這種藥物的作用和海洛因不相上下,比可待因至少強烈兩倍以上,但是又帶有類似古柯鹼的中樞神經興奮劑作用,因此,美國醫生不得不在戈林出席審判之前治療他對藥物的依賴性。這並不容易。同盟國捉到這位納粹首領時,他拖著一個行李箱,裡面不只裝有扮演尼祿時會搽的指甲油,還有兩萬多劑他最愛的毒品,那幾乎是德國在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所生產的總量。
他用藥成癮不是特例:事實上,整個納粹國防軍都配有自己的冰毒藥片分量。這種藥物的商品名是「柏飛丁」(Pervitin),士兵服用後能夠長保幾個禮拜的清醒,但精神完全失常,狂躁的怒氣伴隨著惡夢般的昏沉,導致很多人無法抗拒席捲而來的興奮感:「絕對的靜默籠罩。一切變得渺小和不真實。我感覺輕飄飄的,重力完全不存在,彷彿飛在自己駕駛的飛機上方。」一位納粹德國空軍駕駛在多年之後寫出這段經歷,他憶起的彷彿是一幅突然間無聲竄出的幸福畫面,而不是戰爭期間生不如死的日子。德國作家海因里希.波爾(Heinrich Böll)當年在前線,他寫過幾封家書,央求家人多寄一點這種藥物:「這裡艱苦萬分。」他在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九日寫給他的父母說。「我希望你們體諒,我只能每兩、三天寫家書。今天寫信的目的是請你們寄多一點柏飛丁……。我愛你們,海因。」一九四〇年五月二十日,他又寫了一封家書給他們,那是一封熱血澎湃的長信,信尾同樣請求:「能再幫我多買一些柏飛丁嗎?我要當備用。」兩個月後,他父母收到的信,只有一行歪七扭八的字:「如果可能的話,請再寄多一點柏飛丁給我。」時至今日,我們知道冰毒是支撐德國不停進行閃電戰的補給品,許多士兵在嚐到藥片在嘴裡融化的苦味時,卻也飽受精神疾病折磨。相較之下,第三帝國的高層領袖享用的卻是全然不同的滋味,當時同盟國如同狂風暴雨的轟炸澆熄了閃電戰,俄國的冬天凍結了他們坦克車的履帶,納粹元首下令摧毀境內任何有價值的東西,留給入侵的軍隊一片焦土;他們面臨全面戰敗,遭到他們自己召喚至世間的駭人景象所壓垮,於是選擇快速的解決辦法,咬破氰化物膠囊,在毒物發出的甜膩杏仁香氣中窒息身亡。
世界大戰最後幾個月,一股自殺潮席捲德國。光在一九四五年四月,就有三千八百人在柏林自殺身亡。在距離首都北部三小時的路程,有一座叫代明的小村莊,那裡的所有居民陷入集體恐慌,因為撤退的德國軍隊炸毀連結村莊和其他地區的橋梁,他們被圍繞半島的三條河流困住,手無寸鐵面對紅軍的暴行。數百個男人、女人和孩童,在短短三天內相繼尋死。一個又一個家庭腰部綁著繩索,涉水進入托倫瑟河,彷彿玩著拔河遊戲,年紀較小的孩子還揹著裝石頭的學校背包。這場混亂沸騰到了極點,連原本打劫村莊屋舍、放火焚燒建築和強暴婦女的俄軍都接到命令,要求他們遏止自殺潮蔓延;他們曾經三度救回一個試圖自殺的女人,她先是拿老鼠藥灑在餅乾上,讓三個兒子最後一次開心享用,再把他們埋在後花園裡的一棵巨大橡樹下,最後準備上吊;女人最後活了下來,但是他們阻止不了一個小女孩拿割斷父母手腕的同一把小刀切開自己的血管。這股尋死決心同樣蔓延到納粹德國上層:五十三位將軍、十四位空軍,十一位海軍自殺,其中包括教育部長伯恩哈德.魯斯特(Bernhard Rust)、司法部長奧托.蒂拉克(Otto Thierack)、陸軍元帥華瑟.莫德爾(Walter Model)、沙漠之狐埃爾溫.隆美爾(Erwin Rommel),當然,納粹德國元首也在內。其他猶豫不決的人,比如赫爾曼.戈林遭到活捉,不過也只是拖延了無可避免的命運。當醫生宣布戈林已能接受審判後,他被紐倫堡法庭判處絞刑。他要求接受槍決:他不想像個普通罪犯死去。當他知道生前最後的願望遭到否決,就咬破他偷藏在髮油瓶裡的氰化物膠囊自盡,他在瓶子旁留下一張紙條,交代他親自處死自己,如同「偉大的漢尼拔」。同盟國試圖抹去他曾存在的一切痕跡。他們清除他嘴唇上的玻璃碎片,拿走他的衣物和個人物品,把他赤條條的屍體送到慕尼黑東部陵園公墓的市立火葬場,就在那裡的一個熊熊燃燒的火爐火化,戈林的骨灰和其他數以千計人的骨灰混在一起,其中包括在斯托爾海姆監獄遭斬首的政治犯、反對納粹政府分子、死於「T4行動」計劃毒手的殘疾孩童和精神病患,以及無數慘死在集中營的罹難者。他的屍體燒剩的部分,在大半夜撒進了文茨巴赫河中,這是從一張地圖上隨機選中的小河,為的是防堵他的墳墓成為後代的朝聖地。但是一切努力都是枉然:時至今日,世界各地的收藏家依然交換著這最後一位偉大的納粹領袖的個人所屬物品,他不但曾擔任納粹德國空軍總司令,更是希特勒的欽定接班人。二〇一六年六月,有個阿根廷人花了三千多歐元,買下這位納粹帝國元帥的一條絲質內褲。幾個月後,這個人又花費兩萬六千歐元買了戈林的鋅銅製盒,也就是藏有他在一九四六年十月十五日用牙齒咬破的氰化物膠囊的盒子。
納粹黨的菁英,都在城市淪陷之前,也就是一九四五年四月十二日最後那場柏林愛樂管弦樂團音樂會結束時,收到類似的膠囊。亞伯特.史佩爾(Albert Speer)是當時的戰爭和裝備部長,也是第三帝國御用建築師,他安排了一個相當特別的表演曲目,包括貝多芬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緊接著是布魯克納的第四號交響曲《浪漫》,第三幕是華格納的《諸神的黃昏》,末尾以布倫希爾德的詠嘆調畫下了句點,最後一幕演奏時,女武神在火葬柴堆獻出生命,熊熊大火吞噬人類的世界、瓦哈拉殿堂和戰士,以及整座眾神廟。當觀眾起身走向出口,他們的耳畔還迴盪著布倫希爾德哀痛的哭喊聲,希特勒青年團的德國少年團成員——年紀大約十歲的孩子們,因為青少年都陣亡在街壘——分發裝在籐籃裡的氰化物膠囊,彷彿那是一場儀式的祭品。其中幾顆膠囊送戈林、戈培爾、鮑曼和希姆萊走上絕路,但是許多納粹領導人選擇在咬破膠囊時在頭部補一槍,怕的是劇毒失效,或者並非他們所期望的即刻無痛死亡,而是罪有應得的垂死掙扎。希特勒深信他的劑量非常充足,但他決定拿他寵愛的「金髮美女」試試藥效,這隻德國牧羊犬被他帶到元首地堡後,享受過各種禮遇,並睡在他的床腳下。俄國軍隊已經包圍柏林,一日日逼近他們的地下避難所,所以希特勒寧願殺掉他的寵物,也不願讓牠落入俄軍手中,但是他沒有勇氣親自下手:他要求他的私人醫生在狗嘴裡弄破一顆膠囊。才剛生下四隻小狗崽的母狗立刻斷氣,由一個氮原子、一個碳原子和一個鉀原子組成的氰化物微分子進入牠的血液後,阻斷了牠的呼吸。
由於氰化物作用是立即見效,因此至今只存在一份描述這種毒物的證詞,那是十九世紀初一位叫普拉薩德(M. P. Prasad)的人所留下,他是一位三十二歲的印度金銀匠,他在服毒後及時寫下三行字:「醫生,氰化鉀。我嚐了。舌頭像在燃燒,味道是酸的。」這張紙條在他所租來了結生命的旅館房間的屍體旁找到。這種毒藥是液狀,在德國稱作「普魯士藍」(藍色酸液),非常容易揮發;抵達沸點二十七度之後,空中會瀰漫一股淡淡的杏仁香氣,是甜的但帶著苦味,不是每個人都能分辨得出,需要擁有一種特殊基因才能做到,而人類中有百分之四十的人缺乏這種基因。因為演化的機率,那些在奧斯威辛、馬伊達內克和茂特豪森集中營慘遭齊克隆B毒殺的人,可能有很大比例沒發現毒氣室裡充滿氰化鉀的氣味,剩下的人則是聞到一股香氣,正如同那些策劃咬破膠囊自殺的人嚐到的氣味。
幾十年前,納粹在死亡集中營所使用的毒物是齊克隆A,也就是在美國加州用來噴灑柑橘園的殺蟲劑,或用在消毒成千上萬墨西哥移民進入美國所搭乘的火車的除蝨藥。那些車廂的木頭都染上一種美麗的藍色,至今在奧斯威辛集中營的磚牆某處仍然可以看得到這種顏色;這兩種藥劑其實都含有氰化物,來自一七八二年第一個現代化學合成顏料的普魯士藍。
這種顏料才出現不久,就在歐洲藝術界掀起一陣騷動。普魯士藍靠著低廉的價格,短短不到幾年,完全取代畫家從文藝復興時期起就用來裝飾天使長袍和聖母斗篷的顏料:群青藍,一種最細緻和昂貴的藍色顏料,從阿富汗克查河河谷洞穴的青金岩磨碎提煉。這種礦物在磨成極細的粉末之後,呈現非常深的湛藍色,一直到十八世紀,一名叫約翰.雅各.狄斯巴赫(Johann Jacob Diesbach)的瑞士顏料生產商創造普魯士藍之後,才有辦法以化學方式仿製。狄斯巴赫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他原本想複製胭脂紅,那種需要攪碎百萬隻母胭脂蟲才能萃取的顏料,這種小蟲子寄生在墨西哥和中南美洲的胭脂仙人掌上,牠們十分脆弱,比起蠶更需要費心呵護,只要風吹、雨淋和結霜,都可能傷害牠們泛白的身體,不然就是遭到老鼠、鳥禽或毛毛蟲吞食。牠們腥紅色的鮮血,如同金銀,是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村落掠奪的寶物。這種鮮血成為獨占西班牙王冠底色的胭脂紅,持續幾個世紀之久。狄斯巴赫想要打破獨霸局面,他把鉀倒進動物骸骨蒸餾液,那是他的助手,一個叫約翰.康拉德.迪佩爾(Johann Conrad Dippel)的年輕煉金術士所創的蒸餾技術,可是混合的結果並不是胭脂蟲的鮮豔寶石紅色,而是一種光彩奪目的藍色,狄斯巴赫還以為他找到了天空的原始藍色,這種傳說中的藍色是埃及人用來裝飾他們神祇的皮膚的顏色。埃及的祭司守護顏色配方幾個世紀之久,後來遭到一個希臘小偷竊走,但是隨著羅馬帝國隕落永遠失傳。狄斯巴赫把新顏色命名為「普魯士藍」,冀圖把誤打誤撞的發現和他的國家建立一種緊密而永久的連結,他相信他所在的帝國越古超今,而只有技高一籌的人——或許還要有預知能力,才能知道他的國家未來將走向衰落。狄斯巴赫不僅缺乏至高的想像力,也沒有基本的經商本領,因此無福消受他的創新所帶來的實質利益,反而拱手讓給他的贊助人約翰.萊昂哈德.弗里施(Johann Leonhard Frisch),這位鳥類學家、語言學家和昆蟲學家把他的藍色顏料變成了黃金。
弗里施靠著在巴黎、倫敦和聖彼得堡的商店批發「普魯士藍」,累積了萬貫家財。他把賺來的錢用在購買柏林斯潘道附近幾百公頃的土地,在那兒開墾普魯士的第一座生產蠶絲的桑樹園。弗里施熱愛大自然,他寫了一封長信給腓特烈.威廉一世,讚頌小小的蠶獨特的優點;弗里施在信中也提到他在夢中預見一個農業轉型的巨大計畫:他看見帝國境內所有教堂的院子裡長著桑樹,綠寶石色澤的樹葉滋養了蠶的幼蟲。威廉一世採行了他的計畫,不過只是敷衍了事,直到兩百多年過後,才由納粹德國極力推行。納粹在廢棄的土地和住宅社區、學校和墓園、醫院和療養院,以及貫穿新德國的公路兩旁,大量種植了兩百萬棵桑樹。他們分發指南手冊給小農,裡面詳細記載經過國家批准的採集和加工處理蠶蛹的技術;採集之後,要放進鍋子火煮超過三個小時,讓牠們慢慢死於蒸氣,把對珍貴蠶蛹的損害降到最低。這個方法,弗里施已在他的巨作附錄提到,那是他窮盡人生最後二十年光陰所完成的一套十三冊作品,他在裡面憑著一股近乎極致的瘋狂,鉅細靡遺分類三百種德國原生的昆蟲。他在最後一冊囊括田野蟋蟀的完整生命週期,從還是蛹的狀態到公蟋蟀求偶的高歌,那是一種尖銳刺耳的叫聲,像是嬰兒的啼哭。弗里施在描述這種叫聲時,也一併提到如何交配,和母蟋蟀產卵的過程,令他吃驚的是,牠們的卵的顏色極為類似讓他成為富人的顏料,而這種顏料從一開始商業販售起,就被歐洲各地的藝術家使用。
第一幅使用這種顏料的偉大作品,是荷蘭畫家彼得.范德維夫(Pieter van der Werff)在一七〇九年完成的《耶穌的葬禮》。畫中天空的雲朵覆蓋了地平線,而遮蓋聖母憂鬱面容的面紗泛著藍光,映照著圍繞在彌賽亞四周的信徒的哀傷,祂赤裸的身體是如此慘白,照亮跪在一旁的女人的臉龐,她親吻祂的手背、膝蓋,彷彿想用嘴唇燒灼治療鐵釘劃開的傷口。
鐵、黃金、銀、銅、錫、鉛、磷、砷;在十八世紀初期,人類只認識一些純物質。化學尚未與煉金術切割,各種具神祕名字的化合物,如鉍、礬、辰砂和汞合金,就像製造各式各樣意外和驚喜的溫床。比如,迪佩爾若沒到畫坊工作,促成「普魯士藍」的誕生,這種顏色根本不會存在。這位年輕的煉金術士自稱虔敬派神學家、哲學家、藝術家和醫生,儘管批評他的人認為他根本是騙子。他出生於弗蘭肯斯坦堡,那裡位於德國西邊,距離達姆施塔特不遠,他從小魅力非凡,如果待在他的身邊太久就會被他迷惑。他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吸引了當代最具分量的科學家,來自瑞典的神祕主義者伊曼紐.史威登堡(Emanuel Swedenborg),讓他成為他最虔誠的門徒,但最後卻和他反目成仇。史威登堡指出,迪佩爾能輕易唆使人背離信仰,再剝奪他們的智力和善性,「最後害他們神思恍惚,自生自滅」。史威登堡曾對他激憤批評,並在文中將他喻為撒旦:「他是最凶殘的惡魔,他沒有任何原則,而是反對所有原則。」他的批評起不了作用,迪佩爾曾因傳布異端思想坐牢七年,在那之後,早已對任何醜聞免疫。他出獄後看破塵世虛榮:拿動物做過無數實驗,不管牠們是活或死,都將牠們凶狠解剖。他的目的是留名青史,成為將靈魂轉換到不同肉體的第一人,他狠毒殘酷,毫無人性,樂在玩弄死在他手上的殘屍,可最後還真的成為傳奇人物。他的著作《肉體生命的病痛與解方》(Maladies and Remedies of the Life of the Flesh)是以假名基督信徒德謨克利特(Christianus Democritus)在萊登出版,他聲稱發現了長生不老藥——賢者之石的液體版本,能夠治癒任何慢性病,喝下的人都能長生不死。他想以這個配方換取弗蘭肯斯坦城堡的產權,但他的汁液飄散噁臭氣味,混合了血液、骨頭、鹿角、牛角,和腐壞的蹄,唯一的用途只有殺蟲和防蚊。由於材料的特性,汁液相當黏稠,堪比幾個世紀後德軍在世界大戰使用的瀝青,他們把這種不具致命性的化學藥劑(所以不受日內瓦公約束縛)倒進非洲北部的水井,用以阻撓巴頓將軍的軍隊和他們的坦克車沿著沙漠追擊而來。迪佩爾的長生不老藥的其中一個成分,就是他剛剛製造出的藍色,後來這種藍不僅裝點梵谷《星夜》的夜空,和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裏》的海水,也裝飾了普魯士軍隊的步兵制服,這種顏色的化學結構彷彿有什麼能喚醒暴力的東西,那是一種暗影,一種從那位煉金術士的實驗遺留下來的汙穢,他肢解活生生的動物,將牠們的殘塊組成可怕的幻想生物奇美拉,妄想以電力讓牠們重生,這些怪物給了瑪麗.雪萊靈感寫下大師巨作《科學怪人》,從她的書中得以窺見科學盲目的進步,而那是人類所創造的最危險藝術。
發現氰化物的化學家便親身經歷這種危險:一七八二年,卡爾.威廉.謝勒 (Carl Wilhelm Scheele)拿著一支殘留硫酸的湯匙攪拌一罐普魯士藍,創造出近代最重要的毒藥。他把這種新化合物命名為「普魯士酸」,並立刻察覺它的超強活性力量無窮。他沒料想到的是,在他死後兩百年,也就是二十世紀中,這種化合物廣泛應用在工業、醫療和化學方面,每個月生產足以毒死全世界人類的劑量。
作者資料
班傑明.拉巴圖特 Benjamín Labatut
智利作家,1980年出生於荷蘭鹿特丹,在海牙、布宜諾艾利斯和利馬度過童年,現居智利聖地牙哥。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南極洲從這裡開始》獲得2009年墨西哥Caza de Letras獎和智利聖地牙哥市獎。《當我們不再理解世界》是第三部作品,也是首部被翻譯成英文的小說集,入圍世界各大文學獎項,廣受好評。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