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7
- 放入購物車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失控的養生:吃有機、做排毒、學靜坐、上健身房,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用——你是真的在養生,還是被商人洗腦?
- 作者:瑞娜.拉斐爾(Rina Raphael)
- 出版社:天下生活
- 出版日期:2023-08-30
- 定價:520元
- 優惠價:79折 411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1月26日止
-
書虫VIP價:411元,贈紅利20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90元
- (更多VIP好康)
分類排行
-
腸胃營養學全書:融合實證、臨床與研究,改善腸道機能、降低疾病風險最重要的保健指南
-
女神歲月無痕─永遠對生命熱情、保持感性與性感,並以靈性來增長智慧
-
人體身心靈系統使用手冊──追本溯源,啟動能量療癒,修復靈魂創痕
-
更新粒線體,根治慢性病
-
人體使用手冊【實踐版】──啟動自癒,排除垃圾,終結難纏的慢性病(暢銷改版)
-
用瑜伽療癒創傷:以身體的動靜,拯救無聲哭泣的心
-
纖維力飲食 破解腸道與健康密碼,以植物基飲食啟動減重、逆轉疾病、優化免疫力的健康革命
-
背痛不是病!:不要再被大腦騙了!憤怒、壓力、低落的情緒才是疼痛的元凶
-
善待細胞,可以活得更好〔限量黃豆棍袋版〕
-
大腦不老化的人都這樣做!:習慣養成x正念減壓x社交互動,58個預防高齡腦技巧,實踐自主生活
內容簡介
★為什麼我們吃有機、做排毒、學靜坐、上健身房,身心還是疲累不堪,壓力反而愈來愈大?
★養生是好事,但為了奉行種種養生建議,我們反而淹沒在商品消費,及令人難辨真假的偽科學中。當療癒的危害變得跟病痛一樣糟糕,會有什麼結果?
養生從原本不起眼的活動,在美國成長為產值4.4兆美元的產業,儼然形成一場全民運動。女性比過去更熱衷追求健康,打精力湯、喝膠原蛋白、上健身房、佩戴水晶,還有從防彈到生酮的各種節食法,每個人都可以從養生世界找到自己需要的法門。但是,為什麼我們會突然間覺得自己哪裡不太對勁?
養生披著層層高明的行銷包裝,訴求從來不只健康,還有比健康更強烈、更吸引人的訊息──讓女性覺得她們可以獲得迫切渴望的一件事:控制。
本書透過生動的報導和深入的觀察,揭開美國養生狂熱的深層原因:女性面對不受重視的對待和生活負擔超載的困境。養生產業告訴我們,只要遵守一套計畫:正確飲食、運動、靜心、採購這個或實行那個,就可以應付生活的混亂。養生建議的初衷或許立意良善,但是為了奉行種種規定,我們反而淹沒在商品行銷、可疑的偽科學,以及愈來愈大的壓力裡。當療癒的危害變得和病痛一樣糟,結果會怎樣?
瑞娜.拉斐爾以養生產業記者的批判之眼、幽默和同理心,檢視女性因為期待救贖,如何走上舖著羽衣甘藍的養生之路。而她自己就是過來人,試遍從「潔淨飲食」到「電擊健身」等各種養生方法,搞得自己身心俱疲,最後猛然覺醒。本書平衡報導養生產業的助益與傷害,破除虛假偶像和戒律,拆穿偽科學和行銷伎倆,讓讀者看清楚養生真正能帶給我們什麼,以及如何建立起更健康的養生產業──更重要的是,為自己塑造更健康、更幸福的未來。
各界讚譽
令人眼界大開……以輕鬆但引人深思的眼光檢視4.4兆美元的養生產業。
──創作歌手 杜娃.黎波(Dua Lipa)
精采……瑞娜.拉斐爾果然內行……非常感謝有這本書。
──演員及主持人 賈米拉.賈米爾(Jameela Jamil)
這本開創性的著作探討我一直懷疑的一件事:養生藏有黑暗的一面,影響女性的自尊、身體形象和心理健康。本書是來得及時的放大鏡,檢視這個一直無人管的產業。
──演員、影集製作人、作家 瑞秋.布魯(Rachel Bloom)
從此以後看到IG上的有機洗面乳廣告,你絕對會有不一樣的想法。我在讀這本書時,不斷和朋友提到我在書中看到的趣事,可見絕對是一本好書。
──紐時暢銷書《The Life-Changing Magic of Not Giving a F*ck》作者 莎拉.奈特(Sarah Knight)
闡釋女性為什麼參加瑜伽營、做排毒,為什麼會認為只能餵小孩吃有機食物,還要從無到有自己做料理……下次看到IG想要說服你,這瓶保健品或那系列昂貴的健身課就是你需要的,請把這本書拿出來再讀一遍。
──紐時暢銷書《Fat Talk》作者 維吉妮亞.索爾—史密斯(Virginia Sole-Smith)
層次細膩又富同理心,探索美國女性投入養生的根本原因,包括對醫療體系的幻滅。瑞娜.拉斐爾主張真正的養生不應是個人主義、消費主義的自我照顧,而是集體追求一個更健康、更清醒的社會。
──《Doing Harm》作者瑪雅.杜森貝里(Maya Dusenbery)
了不起的書……驚喜、啟發、可讀性、娛樂性兼具。
──《Body of Truth》與《Brave Girl Eating》作者 哈麗葉.布朗(Harriet Brown)
不論對養生的支持者還是懷疑者,本書都是極為豐富的深度探索,批判與同理心恰到好處。
──播客節目創作人與主持人 珍.瑪莉(Jane Marie)
女性觀點的誠實剖析……幫助我們看到文化焦慮底下更廣的結構面和社會面議題,對常見的責怪受害者現象和殘酷的樂觀主義,提供及時解方。
──舊金山州立大學博教授、《McMindfulness》作者 羅納德波瑟(Ronald E. Purser)
是啟示,也是革命。以幽默和深入的見解把養生世界完全攤開在陽光下。
──《God Land》作者 麗茲.連茲(Lyz Lenz)
讓本書助你成為聰明的消費者,關掉養生產業製造的這許多噪音。你會對「天然」、「不含刺激性化學物質」、「排毒」、「潔淨飲食」、「淨化」等說法永遠改觀。
──記者與播客節目製作人 凱瑟琳.葛斯汀(Katherine Goldstein)
評析一個靠販賣瓶裝『健康』而創造4兆多美元產值的複雜產業,以精采非凡的文筆點出這個產業必須受到審視和監督的原因。
──《浮華世界》特約記者、紐時暢銷書作家 尼克.比爾頓(Nick Bilton)
專精健康與女性議題的記者瑞娜.拉斐爾,是調查這個龐大產業最合適的人選。
──《科克斯書評》
必讀佳作。
──早安美國(Good Morning America )節目
迫切需要的新啟發。
──《時人》(People)雜誌
細數當代西方各種盲目風潮……敘事格局比題目本身更宏大。
──英國《泰晤士報》
對現代養生產業剖析透澈,筆觸活潑、引人入勝。
──《大西洋》(The Atlantic)雜誌
給了養生產業為何成長如此驚人一個解釋。
──《誘惑》(Allure)雜誌
本書的樂趣在於內部自爆:從鏡子後方發送出各種訊息。
──《衛報》
「以犀利筆觸揭發掠奪式、偽科學的養生產業。
──《每日郵報》
揭示養生產業如何把注重營養和健身的良好觀念,轉化成讓每個人充滿恐懼和壓力的必修課。
──《紐約時報》
寫作精采、講求科學,既不假道學,也不酸諷:瑞娜.拉斐爾是厲害的領路人,一路戳破等著女性的埋伏陷阱,特別是想在這個不斷讓我們失望的世界裡活得好的女性。
──《電力文學》(Electric Literature)
目錄
前言
第1章 為什麼第101個建議還是瑜伽
第2章 莊家永遠是贏家
第3章 我的洗面乳會害死我嗎?
第4章 健身房就是教堂
第5章 只是想要有人聽我說
第6章 不知道就沒辦法治療
第7章 到底應該吃什麼
第8章 新時代水晶球裡的靈性未來
第9章 你還不夠努力
第10章 生物科技駭進未來
第11章 從富養生到平民化養生
第12章 給迷惑者的10個守則
結語
謝辭
參考資料
序跋
【自序】
運動休閒風在2014年蔚為風潮,正好搭上當時其他的生活風格趨勢,比如精品健身房和鮮榨果汁吧的蓬勃發展。那一年,我三十一歲,在紐約市的NBC新聞擔任數位新聞製作人。我有一個預感,有一種文化現象正在形成,我認為起因是喜歡宅在家、科技成癮的千禧世代對運動的渴望。到了2017年,我開始以商業雜誌記者的身分在洛杉磯全職報導養生產業,看到更多趨勢興起,比如潔淨飲食、森林浴、靜心避靜營等,投入的不同年齡層也更多。突然間,不只是你的新時代(New Age)同修對大骨湯的好處如數家珍,你大多數的朋友也琅琅上口,有時候連你媽、你老闆也是。
女性滿腔熱情又迫切地追隨這些趨勢,吃純有機、上ClassPass平台訂閱健身課程、用杏仁飲代替牛奶,都不只是做做而已,而是很快成為她們的個人標誌。這些新習慣、新產品讓她們相信,自己可以改變現況,而在她們心中,現況並不好,而且是已經不好了一陣子。
這些我都知道,因為,其實呢……我就是她們的一分子。
畢竟,誰不想在生活中有一點嚮往的境界呢?我就想。這個產業的魅力,我的抵抗力比其他信眾好不到哪去,我的生活被養生牽著走,舉凡週末要怎麼過、去哪裡度假、上哪些餐廳、用哪些「天然」藥方,都以養生為依歸。我平均每月花數百美元增進健康,其中有一大部分是花在昂貴的精品健身課。
同時,我的食物櫃裡堆滿「天然」葡萄酒,我把「超級食物」和有機蔬菜納入日常飲食,這些東西和大麻氣泡飲料、無蛋純素沙拉醬一起擠在冰箱裡。連我的狗都趕流行:我給牠的乾糧灑上犬類適用的大骨湯(我有我的理由──因為狗大骨湯在打折)。
現在,我有五顆水晶、Mirror互動式智慧居家健身設備、滿滿一鞋盒的護膚面膜、12條瑜伽緊身褲(其中一半有可以搭成套的運動胸衣),還有兩組薰香設備和六種浴鹽。(我家其實連浴缸都沒有,以前度假時經常帶著浴鹽,還會以有沒有浴缸作為篩選旅館的條件。)種種這些都有點古怪,因為不管怎麼看,嚴格來說,我從沒生過病:沒有慢性病、沒有殘疾,每次去健康檢查,結果也全都正常。那麼,這所有的養生儀式,究竟是所為何來?
因為,當初踏上這條路的那個我,感覺並不怎麼好。
時間往前回溯到2014年前後,那個住在紐約市、31歲的我。從遠處看,那情境美得像個夢:住在大城市的單身女子,在美國收視率第一名的晨間節目《今日秀》(Today)上班。這是可以在雞尾酒派對上和別人聊的事情,對方通常很想知道更多,都會問:「那些上節目的名人,你都有機會認識嗎?」
實情並沒有那麼迷人:我在沒有窗戶的辦公室伏案工作,片刻不離座位,平日工作時間長,節奏又快,沒有真正的午休時間,等到傍晚時分,我已經精疲力盡。在那裡任職的七年間,我一度因為肌腱炎嚴重發作,不得不接受四個月的物理治療(一面擔心會因此失去工作)。每天八到十個小時連續不停打字,我的手腕痛到連洗頭時把洗髮精在頭髮上搓揉起泡都做不到。
全年無休的新聞工作環境,壓力沉重的工作日,精疲力盡的我在暖氣不足的公寓套房裡點泰國菜外賣吃,然後窩在沙發上看《唐頓莊園》(Downton Abbey)影集。大部分日子的晚上,我累到連約朋友見個面都沒力氣,哪裡還會去認識新朋友,孤單寂寞成為日常。我也已經三十好幾,年紀愈來愈大,虛榮心也愈來愈焦慮,或者不如說是對容貌漸衰、身材走樣背後代表的意義感到焦慮,我看到肥胖者和老年人在媒體上和約會時得到什麼待遇──絕對稱不上善意。
說來遺憾,年齡歧視在新聞界是普遍現象。我在《今日秀》時,安‧柯瑞(Ann Curry)含淚降格為共同主持人,好讓出位子給比她年輕15歲、活力充沛的莎凡娜‧古里絲(Savannah Guthrie)。事發當天早上,新聞編輯室安靜得很詭異,製作人不發一語,深怕會說出讓自己後悔的話。後來,指示下來了,要他們開始刪除柯瑞在網站上的照片,還有相簿、徵才日活動回顧等等,彷彿她從來不曾存在。
過不久,帶我的主管在休完產假後被迫離職,公司晉升一位比她年輕,也比較沒有經驗的經理接任。雖然這擺明就是歧視,可是我主管的律師說,她很難告得成公司。我們其他人都從中明白了一個道理:不要變老,常保青春,保住工作。
這是一場殘酷血腥的賽事,而我並沒有做好準備,可能是因為我實在太累了。
那養生能有什麼作用?答案是:能提供解方。
養生食品保證我吃了會更有活力,同時還能保持身材苗條。當我睡到半夜醒來,擔心自己會不會孤獨死時,營養品可以助我入眠,睡得更好。我上健身課,就不需要約朋友見面,因為朋友就在那裡。新聞業「垂死」的種種慘況塞得我的大腦運轉不靈,靜心課程宣稱能幫我清除這些雜念,讓心歸於平靜。養生產業說它可以修復我,我不是個壞掉的玩具,只是需要換新電池,而我想要相信。
儘管我確實是在尋找解方,但要說我被養生產業灌了迷湯,也不盡然。生活裡有太多事情讓我感到不舒服,雖然不能什麼都怪罪生活,但我開始懷疑自己的生活方式從根本上就不健康。工作充滿壓力,整天吃油膩的外賣食物,沒完沒了、令人沮喪的相親約會……我極力想要找到方法應付這一切。
我對各種可能性抱持開放態度,而養生品牌彷彿能懂我,他們完全理解像我這樣的人,正被一些很真實的問題困擾。我們覺得身心被掏空,灰心喪志,既孤獨又焦慮,很需要有什麼讓我們提振一下。
我的轉變並非一夜之間發生,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我抗拒這種文化,聽到朋友跟風喝蘑菇咖啡什麼的,就翻白眼嘲笑朋友,但沒多久就發現,自己也不爭氣地站在收銀台前跟著買。因為這些潮流不再是反文化,而成了文化本身,就像有人說的,轉變的開始總是慢慢的,然後就一整個大爆發。
我愈來愈關注自己的健康,就像等待測試的實驗室老鼠。養生感覺很有趣,又很重要:做瑜伽的感覺很好,又是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智慧體能紀錄器能激勵我多動一動嗎?來試試看吧!拔罐據說可以舒解肌肉的緊繃──管他的,大家都在做,這裡面肯定有什麼好處,不是嗎?
2015年,我從紐約搬到洛杉磯,原因很簡單:我想要暖和的環境,西岸的生活看起來更健康、更從容,令我心生羨慕。在這裡,一年到頭都能看到有人在戶外慢跑,洛杉磯人猛灌蔬果汁的樣子,就像我在紐約的朋友下班後來杯龍舌蘭那樣。到了週末,比起購物和去吃頓早午餐,他們更喜歡到魯尼恩峽谷(Runyon Canyon)健行──就算去購物,也一定是去全食超市(Whole Foods)。那時候,這裡似乎是讓每個人都感覺更好的希望國度。
過了約莫一年多一些,我成為《快速企業》(Fast Company)的全職撰稿人,這是一本以科技創新、領導力和設計為核心的進步商業雜誌。我主要寫時尚與美食報導,但是我發現,愈是融入洛杉磯的生活方式,我提案的題目就愈反映出我的蛻變。所以同年,主編同意把養生主題全部交給我,甚至讓我發行一份談論最新養生趨勢的通訊。
通訊取名《豐盛》(Well To Do),我在發刊詞裡這樣寫道:「為什麼時下人人都在喝康普茶、買DNA試劑、下載靜心app?這些發明和新玩意真的能讓人過得更好嗎?它們到底有沒有效?」這些是我要花接下來四年回答的問題,不只在《快速企業》,我也在《洛杉磯時報》(L.A. Times)、《紐約時報》、Medium的《Elemental》,以及養生研究機構回答這些問題。我想知道,為什麼有那麼多女性像我一樣,想要好好喘口氣。
這些年來,我嘗試過各種創新構想,例如心理治療簡訊機器人。我調查過臉書(Facebook)與另類健康團體的鬥爭,報導過銷售「運動休閒化妝品」的美容品牌,也就是健身房專用的睫毛膏和粉底。我還試過更荒謬的東西,包括一款給失眠症患者用的「睡眠機器人」──長得更像是無臉版的華斯比熊(Teddy Ruxpin);還有助眠冰淇淋(絕不是開玩笑)。因為工作的關係,我走訪全美各地的大腦優化實驗室和飄浮艙工作室。
我認識很多社群團體:在猶他州偏遠的滑雪勝地,我和科技菁英一起打造未來的高級養生社區;在阿拉巴馬州的農村,我在烏托邦式的純女性公社度過週末。還有一次,我參加一場「戰勝死亡」研討會,與會的科學家和滿懷希望的老年人相信,他們可以破解長生不死的密碼──說真的,感覺還真像《逃出絕命鎮》(Get Out)續集。
我採訪過葛妮絲‧派特洛(Gwyneth Paltrow)、生物駭客偶像戴夫‧亞斯普雷(Dave Asprey)、派樂騰(Peloton)創辦人約翰‧佛雷(John Foley),還有努力研發新醫療方法的女性科技(femtech)新創事業創辦人。我也與全美各地講究養生的女性訪談,有些人突然開始不吃乳製品,至於為什麼要這樣做,自己也不是很清楚;有些人則在找到自己喜歡的健身房後,感覺宛若重獲新生。
不過,這樣過了幾年後,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我對這個產業的看法變了,而且是徹底改觀。這個一開始以健身、營養與紓壓為訴求的領域,愈來愈讓人看不懂:水晶水瓶、排毒療法,還有可疑的辦公室養生計畫。在採訪無數的創辦人、試過坊間每一種養生趨勢之後,我開始心生懷疑。出於好奇,也出於記者的職責,我開始做功課。那個時候,我已經離開數位新聞製作的忙碌世界,有更多時間深入研究養生品牌引發的議題。
我打電話給醫療專業人員,查證坊間的健康主張。我向科學家求證有關化學成分的疑慮,開始問每個人他們的大麻二酚產品效果如何,並細讀產品標籤上的說明文字。
我開始意識到,不能只從表面看這些公司,他們的行銷承諾常常不合科學,證據少得可憐,有時甚至過度誇大。以市場成長為目標的網紅和意見領袖,太快就跳進販賣恐懼的結論,更糟的是,他們把自己的壓力加諸女性身上。養生產業並不像業者要我們相信的那樣,更令人驚訝的是,我們習以為常,關於什麼健康、什麼不健康的許多「小知識」,都不是真的。
因為媒體處理養生議題,通常更像在做時尚報導,不一定會要求記者查證養生公司的說法。
當行銷訴諸精準的科學資料,我們很容易掉進它的陷阱,養生公司公關部門發布的內容,很多時候都感覺很像一回事。況且,我是幫《快速企業》寫稿,又不是《科學人》雜誌,讀者關心的是投資人動向、市占率、有創意的宣傳、前衛的設計。科學並沒有被忽略,只不過位居次要。
但是,不知從何時開始,大家已能用平常心看待新創公司所謂「改變世界」的宗旨,還有過去被捧上天的那些創辦人。《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公布一份石破天驚的調查報告,踢爆現在已經倒閉的Theranos公司及其詐欺行為,於是我們都開始拿放大鏡審視矽谷領導者的說法。
恕我直言:你可能不會喜歡我在這整個過程中挖到的一些東西。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我也曾猶豫過──如果你發現自己曾經被蒙蔽,只看到事情的片面,那是一種令人很不平衡的感覺。我不想承認一件愈來愈明顯的事情:我們已經習慣接受某些積非成是,而成為常識的養生觀念,因為它們無處不在。雜誌中、社群媒體動態上、美妝店裡,我們被養生宣傳疲勞轟炸,行銷的力量遠比科學證據強大。很少有人會追蹤科學家,但是大家毫無例外都會一窩蜂追蹤名人、網紅和各種品牌,這些對象完全不是健康專家,卻搞得就像健康專家一樣。
我了解得愈多.就愈感到擔心。身為記者,我不得不承認一件顯而易見的事情:養生產業一點都不健康。
內文試閱
第4章 健身房就是教堂
樂芙在她的健身車上向前踩踏,健身車成了她的臨時講壇,金項鍊在她的脖子上宛若乒乓球般左右晃動。五分鐘過去,她又要分享更多人生智慧了:人們不誠實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摒棄這種美德?他們害怕尷尬,想避免難堪的局面,又或者只是想逃避懲罰。如果你覺得自己也犯了以上錯誤,沒關係,樂芙的口氣充滿同理心,還稍作停頓製造效果,接著說:「如果你做到了,阻力再往上加一或兩級。」
你可以稱樂芙為現代健身的守護聖者,結合宗教語彙和流行心理學,打造出一門洋溢非宗派信仰的勵志流汗課程,每堂課開場是以某項「美德」為主題的迷你講道,例如決心、榮譽或勇氣,通常用感人的個人故事來襯托主題。樂芙像手握車把的女祭司,有時會在肢體動作上給予客戶技術指導,但她真正的目標是:讓健身車昇華為一匹載著大夥兒一起反躬自省的飛馬。(派樂騰的課程結合飛輪健身直播與數位社群體驗,用戶可以「看到」其他成員,進而相互競賽。)
樂芙希望你感到心靈上的滿足,不過也要練出飽滿的肌肉。
她因為這種新型態的健身方式竄紅,派樂騰甚至販售「樂芙的週日之約」基本款時尚系列,包括88美元的品牌紫色緊身褲,宣稱能「開啟你的熱情和目標感,完成每週的挑戰」。才短短幾年,這位活力充沛的模特兒/舞者在IG已累積近85萬名粉絲,並登上《紐約時報》、《BuzzFeed》、《時人》、《時尚》(Vogue)等數十家媒體版面。萬聖節時,有粉絲穿上一身行頭打扮成樂芙,連品牌背心和醒目的假髮也沒漏掉。
派樂騰把樂芙的課程形容為「創造一種與自我深度連結的感受」,樂芙則是將自己「作為器皿」獻給觀眾,就連宣傳課程的美術設計概念,也讓人聯想到先知領袖:照片中的樂芙雙臂平舉,健身車基座散發出紫色光環,就像在迪斯可舞廳裡的耶穌——只是耶穌得像樂芙一樣,與愛迪達簽廣告合約才行。樂芙的成功,證明那些貶低大學人文教育的人都錯了,她在福坦莫大學(Fordham University)念的神學課程,似乎完全值回票價。
樂芙是那種你一見就會喜歡,甚至為之鼓舞振奮的人,她的出身就是從痛苦出發、一路堅忍、最終自立自強的曲折故事。九歲那年,樂芙買完冰淇淋一轉身,就被車撞倒,這起可怕的事故造成她的臀部和左股骨骨折,在醫院卧床一個星期,由於大量失血,醫療人員甚至不確定她能否活過來。好不容易從死神手中回來,卻聽到天崩地裂的宣判,醫生告訴她,她再也無法成為跑者,也無望成為運動員,15歲之前她就會患上關節炎。
然而,就在事故發生一年後,樂芙突破凡人肉身的界限,粉碎醫學的預言。幾十年後的樂芙說:「我努力克服這些逆境,並告訴自己,我真的很想動動身體。」
很多人崇拜樂芙,我為本書採訪派樂騰的粉絲,幾乎每一位都細述樂芙如何影響他們。有兩個孩子的在職母親丹妮爾克服了產後焦慮,她表示:「派樂騰救了我……我感覺重新找回自己。」她是一位小學健康教育老師,在那段不願洗澡、每天哭泣的時期,派樂騰向她伸出援手,結果證明結合勵志「生活課題」的艱苦鍛鍊,比她的抗憂鬱藥物更有效(她後來停止服藥)。每天早上,丹妮爾都會登入派樂騰的串流健身課,身邊圍繞著和她一起加入這項群眾儀式的快樂陌生人。
丹妮爾感覺自己的精力可以維持一整天,對未來更覺得充滿希望,對孩子也更有耐心。「我不上教堂,但是我可以想像這就是教堂的感覺。」
今天,派樂騰擁有超過600萬會員,比愛爾蘭人口還要多。派樂騰之所以能成為市場領導者,有幾個原因,其中一個是相較於需要奔波往返實體健身房,派樂騰對已經負荷沉重的美國人(尤其父母)要方便得多,抬腳上樓走進充當健身室的客房,勝過開車前往精品健身房許多。
但是我們已經有諾迪克(NordicTrack)家用跑步機和許多家用健身產品,派樂騰是憑什麼成為中上階層的明星?它有什麼是其他品牌沒有的?
揉合社群和勵志的互動,成就了令人陶醉的產品。
派樂騰的承諾用戶的,遠超過心血管的耐力,它用鼓動人心的語言,許諾各式各樣和踩飛輪無關的事物。把派樂騰稱作飛輪上的「教堂」,或是說他們的課程是「彌撒」,並不為過。事實上,這種相似性是刻意營造的。
2017年,派樂騰創辦人兼執行長佛雷在一場科技產業活動上做了一場簡報,在描述派樂騰那副重達六十幾公斤的鍛鍊設備的市場需求時說,人與組織化宗教的關係衰退到非常薄弱,但是「這不表示人們不再想要那種指引、儀式、社群、音樂、典禮、靈性、沉思和身分認同,也就是星期天早上在教堂或猶太會所裡會有的東西」。
佛雷接著說,大家不只想要健身,還想要別的東西,然後頓了一下,製造戲劇效果──那個千呼萬喚始出來的解決辦法是什麼呢?「參加有教練帶領的團體健身課,再次點亮祭壇的蠟燭,再次聽某個人在講壇上對你宣講45分鐘。」他甚至把品牌健身背心比喻成大衛之星或背上的十字架。「那是你的身分認同、你的社群、你的宗教信仰。」
這個想法一點都不牽強,上健身房也可以是神聖的事,就看你個人要賦予它什麼意義。於是,目標、儀式、團契、紀律和禱告全都融入健身車中,一如社會學家韋德.克拉克.魯夫(Wade Clark Roof)的觀察,宗教是社會的產物,而且不斷被複製。信仰必然會經過創意的調整和解讀,以符合民族的傳統、環境和文化規範。(我在2020年為《紐約時報》寫過一篇組織化宗教改打養生牌吸引信眾回流的報導,許多教堂、會所和清真寺都開辦有氧運動班,舉辦健行,甚至有森林浴禱告計畫。)最成功的信仰都會配合時下需求做調適,與時俱進。7
派樂騰的終極使命是「以健身提升自我、鼓舞彼此、凝聚世界」。從這句話來看,派樂騰就是一種信仰。派樂騰的教練不是大談美德,就是說一些激勵人心的金句,讓人想起小學教室裡的海報:「隨便什麼人都可以放棄,但你不是隨便什麼人」、「不要做你能做的,要做你應該做的」。身體成為我們征服的目標,要把它塑造得更完美,就像原罪的概念,肉體象徵軟弱、不完美,會拖累我們,但是只要堅持和努力,就可以脫離悲哀的處境;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
派樂騰的數位平台或許像新一代的梵蒂岡,但它不是第一個推銷流汗信仰的平台,在結合靈性與團體健身方面,沒有哪個品牌比高級健身房「靈魂飛輪」更受矚目。健身品牌教宗的位子,或許已經換派樂騰坐,但是靈魂飛輪的崛起,可以解釋當前許多健身趨勢興盛的原因。前有靈魂飛輪的一步一腳印,派樂騰才有可能(踩著健身車)奔向主宰健身的寶座。
這些年來,我去過靈魂飛輪十幾次,每一次都讓我驚嘆不已,它的課實在太有趣了,一點不像在健身,反而像和一群熱中晨起運動、開心得不得了的女性一起坐上互動式遊樂設施。
有一個名詞最近被用得有點浮濫,而靈魂飛輪就是最淋漓盡致的體現:崇拜品牌(cult brand)。粉絲根據它的健身課來安排作息,女人們為了心儀的教練天還沒亮就起床,它甚至能左右買房決策──哈佛神學院學生發表的一篇非宗教社群研究報告裡,一位粉絲表示:「我絕對沒辦法住在沒有靈魂飛輪的地方,」9靈魂飛輪已不只是一家精品健身房,它點燃了宗教狂熱。
這股讓人痴迷到盲目的魔力,究竟是憑什麼?
第5章 只是想要有人聽我說
聚集在派特洛神壇前的群眾相信,這位奧斯卡獎得主(說是她的員工可能更貼切)為他們當白老鼠。雖然這些儀式能否真的讓她更健康,目前還不得而知,不過這不是重點,因為Goop提供健康、美麗的動人幻夢。美國文化有一個特點,就是相信一個人只要夠努力,就能擁有或達成任何事物,我們信奉「人是自己的主宰」,而這正是人類成功登上月球所憑藉的信念。清教徒的職業道德與美國例外主義,培養出我們的進取心,不僅讓我們成為勤奮的人,也成為大夢想家。這種獨特組合在我們的領導者身上、市場和保健領域隨處可見,高期望加上堅忍不拔的個人主義,把追求健康的人推向更綠、更全人的樂土。
Goop跳下來當女性迫切需要的聽眾,滿足這個群體渴望聽到的一句簡單卻有力的話:我相信你。女性在忍受多年的貶抑和懷疑後,被認可她們痛苦、認真對待她們的人所吸引。
葛妮絲.派特洛接納這個幻滅的群體,填補一個還沒有被具同理心或非凡抱負的品牌占據的市場真空。Goop發表有關萊姆病、纖維肌痛和其他慢性病的文章,派特洛在著作裡分享另類療法,例如生物磁療(平衡身體的酸鹼值)、蜂毒療法(用活蜂螫傷來治療炎症)。在受夠醫生只會用聳肩回應的病患眼中看來,這些另類療法感覺就像天賜的嗎啡,光是購買那些昂貴的商品,就讓她們感受到照顧和安慰。
那是因為慢性病症的摸索之路,不只極度困擾且痛苦,更是一條寂寞的路。許多女性描述,朋友和家人一開始很願意伸出援手,煮一鍋菜、幫忙帶小孩、跑腿買藥,樣樣都來。但是,幾個星期、幾個月,甚至幾年過去,病人病況沒有改善,人情也就漸漸零落冷卻,送餐、探訪的人愈來愈少。親友不是不關心,只是不善於應對久病不癒的人,我們不習慣,也沒有能力處理醫療失敗,就連在社會層次也是如此。(美國人更喜歡聽成功故事,想聽到勝利、聽到克服障礙!)長期受苦的人都知道,求助的次數就只有那麼多,到了某個程度,就會被視為「負擔」或貼上「還在」生病的標籤。在這方面,病患數位社群和網站,則提供了重要的情感支持。
即使是輕微慢性病的患者,也會尋求解決方案和支持。基於這種思維,Goop推出企圖心最強的產品,也就是一系列解決女性日常健康問題的營養補充品。這些名字取得巧妙(「我怎麼累成這樣?」)、能夠「幫助負荷過重的系統重新平衡」的藥丸,是因為派特洛自己一直感到困倦而研發的。她加入一個大俱樂部:疲勞是10%到20%的基層醫療就診者最常見的主訴症狀。
這些一個月份要價90美元的藥丸,也適合「腎上腺疲勞」的人服用,根據這種理論的說法,過度勞累的腎上腺無法產生足夠的皮質醇。這個病在常規醫學並未得到正式承認,根據梅約診所的說法,腎上腺疲勞(切勿與一般所謂慢性疲勞症候群的「肌痛性腦脊髓炎」混淆)是用於描述一些非特異症狀的俗稱,就像是身體痛、疲勞和緊張一樣,沒有公認的醫學診斷。而Goop的楊格醫生,則把它視為一種「流行病」。
腎上腺疲勞是新發明的詞,用來指稱疲倦感或壓力感。受訪醫生告訴我,腎上腺功能確實有可能衰退,不過通常不是嚴重的腎上腺問題。但只要有人提出,就會有消費者深信自己罹患此病,聽到這個名詞之前,他們可能認為偶爾感到困倦,只是現代生活的標誌,現在則自己當醫生做診斷,並大量購買Goop維他命,然後變成一種具社會傳染力的現象,朋友們突然開始討論起「病況」。這就是Goop和未經證實的療法會變得有害之處,讓某些消費者忽視實際症狀真正的解方。他們的嗜睡可能是由真正的病症所引發,包括免疫系統疾病、甲狀腺疾病或憂鬱症。
Goop營養補充品系列,首日開賣就創下10萬美元的銷售額──即使健安喜(GNC)可以用半價就買到同等的商品。如果女性覺得葛妮絲.派特洛比醫生更了解她們,那就表示醫學出了問題。
Goop的許多準醫學建議都缺乏扎實的科學證據,它的保健建議也似乎全指向同樣的依歸:買更多東西,而且不是隨便的東西,是昂貴的東西。我在Goop大會發現一款42美元的「轉化」花香精油,又稱為「振動」藥物,可以治療各式各樣的疾病,包括社交焦慮、害羞緊張、自我批評和孤立傾向(什麼,它沒辦法連我的Netflix癮一起治嗎?那麼讓排便與我的星座相合呢?)這是科學嗎?也許不是。是高明的推銷技巧嗎?絕對是。
不是沒有人注意到這件事,2018年,來自加州十個郡的檢察官組成調查小組,斷定Goop的產品廣告缺乏可靠科學證據,Goop後來同意繳交145,000美元的民事罰款,已經購買主打「荷爾蒙平衡」的陰道玉蛋的消費者,也可以獲得全額退款。一年前,廣告監督組織「廣告真相」(Truth in Advertising)向加州兩名地方檢察官檢舉Goop,因為他們發現Goop在超過50個情境下,聲稱陰道玉蛋可以治療、治癒、預防或降低多種疾病的風險。
當時Goop很紅,推出招牌香水後宣稱成分可以「增強記憶力」、「治療感冒」、「具有抗生素的作用」。隨後又推出120美元穿戴式能量治療貼片,引起的媒體關注不下於班.艾佛列克(Ben Affleck)背上的刺青,據Goop宣稱,這些貼片可以「重新平衡人體內的能量頻率」,材質與NASA太空服裡用來監測太空人生命跡象的碳導體相同。但NASA不只否認這種材料的存在,一位前NASA科學主任甚至回應說:「哇!真是一派胡言。」
作者資料
瑞娜.拉斐爾(Rina Raphael)
擅長健康、養生、科技和女性議題的記者,曾擔任《快速企業》(Fast Company)雜誌專題撰稿人,也供稿給其他媒體和刊物,包括《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CBS、NBC新聞等,並經營養生產業電子報《豐盛》(Well To Do),專門報導養生趨勢和提供市場分析。她也曾在Today.com和NBCNews.com擔任資深製作人和生活風格主編。瑞娜.拉斐爾目前住在洛杉磯。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