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5
- 放入購物車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企業的本質: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
- 作者:泰勒.柯文(Tyler Cowen)
-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 出版日期:2022-10-13
- 定價:400元
- 優惠價:79折 316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9月27日止
-
書虫VIP價:316元,贈紅利15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00元
- (更多VIP好康)
分類排行
-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課:啟發比爾.蓋茲創業原力,矽谷祕傳70年禁書,潛能激發必讀經典,「祕密」書中引用多達16次(暢銷百年經典 全新譯本)
-
超前部署賺好股:報酬是靠耐心等待出來的,用16年獲利58倍
-
股市肥羊:從低收入戶到8500萬資產
-
高效人生工作法圖解:GTD、子彈筆記、原子習慣、PDCA,重新理解30個生產力實作方法
-
投資金律(新版):建立必勝投資組合的四大關鍵和十八堂必修課
-
長期買進:財金教授周冠男的42堂自制力投資課
-
大會計師教你從財報數字看懂經營本質【增訂版‧全新案例】
-
持續買進:資料科學家的投資終極解答,存錢及致富的實證方法
-
哲哲的ETF投資絕學:「下殺買、上漲賣」,左側交易 讓我從賠500萬到賺1151萬!
-
慷慨的感染力:在善良被低估的年代,讓善意泛起漣漪
內容簡介
企業,尤其是大企業,在大眾媒體與許多消費者眼中,常常是自私貪婪、為求獲利不擇手段的「黑心企業」、「邪惡巨頭」,然而真的是這樣嗎?在美國,有些人提出「占領華爾街」或高舉社會主義的大旗,讓社會陷入「資本主義vs.社會主義」的論戰。
在台灣也有類似的情況,大型超市和電商摧毀了社區及中小企業,社群網站害我們上網成癮,而且將我們的個資暴露在風險之中。
美國知名的經濟學家、暢銷作家泰勒.柯文(Tyler Cowen),在這本書中,為企業、商業活動而辯護,他針對一些主題,深入探討了社會大眾不盡正確的看法或偏見:
商人比一般人更奸詐
企業執行長的薪水太高了(企業肥貓)
資方都在剝削勞工
大企業壟斷的問題
大型科技公司真的很邪惡嗎?(市占率太高、個資隱私問題)
華爾街有什麼用?
企業對政府的影響力太大(裙帶資本主義)
如果企業這麼好,為什麼還是惹人厭?(把企業擬人化的問題)
作者不光是援引資料來反駁,更結合了許多經濟學家的觀點以為佐證,其核心在於一步步辯證:企業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例如,偉大的經濟學家傅利曼(Milton Friedman)的知名文章〈企業的社會責任便是增加獲利〉(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就被作者吐槽,雖然作者也對於社會主義的解決方法抱持懷疑,但認為這篇文章還是太「意識形態思考」了。其實,當企業懷抱著獲利之外的其他目標(例如環保、平權、ESG等等),並使得員工也相信這樣的理想時,最終都會是成功的企業。商業的文化、知識、理想,乃至於情感根基絕不僅僅是獲利的附屬品,人們會在乎自己所做的工作,也會從自己的工作中尋找意義。
因此作者說:「最佳的商業基本上就是道德企業(ethical enterprise)。」
這種矛盾——不光只是想著賺錢,最後能賺到最多的錢,是企業的一種特質。還有一個矛盾是:企業總是裝得對消費者很友善親切,希望成為你的家人、朋友,但是,企業可能就只是一個法律建構兼抽象實體,並沒有自己的目的、目標和感受。由於企業的此種高度複雜性,我們或許應該用更理性的態度來思考企業,「我們也很難用一套完全公平、感受一致的形象來評斷企業。」
然而作者也並非完全認為企業沒問題,科技巨頭所帶來的人民個資暴露,就是很嚴重的問題,也需要政府、大眾的監督和檢視。
本書不僅回應了對於企業界的諸多質疑,也指出企業在創造就業、提供人們喜歡的商品與服務上的貢獻,它們鼓勵創新、獎勵才華和努力,更培育出社會上最傑出的一群領導者、決策者。
本書也指出關於成功企業的幾項重要因素:信任、價值理想、管理的品質、領導力與決策力、敢於冒險創新,這些,某種程度上也是人類社會、國家能夠妥善治理、永續經營的基礎。
★★★本書為《企業的惡與善》改版★★★
|各界推薦|
►如今的世界裡,無論左派還是右派,都在攻擊資本主義和大企業,泰勒.柯文條理分明而鏗鏘有力的論調,為自由市場的好處辯護,這是我們非常需要的解藥。
——波頓.墨基爾(Burton G. Malkiel),《漫步華爾街》作者
►本書顛覆傳統、迷人、聰明又有趣,溫文有禮的泰勒.柯文為艾茵.蘭德、臉書、高薪CEO以及金融體系說了些好話,他主張美國的大公司其實是國家之寶。這是一本在如今這個時代不得不讀的書。
——凱斯.桑斯坦(Cass R. Sunstein),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推出你的影響力》(Nudge)共同作者
►泰勒.柯文捍衛大企業、金融及科技產業的論點非常有說服力,無論是批評者或捍衛者都能從這本書中得益。
——華特‧弗立克(Walter Frick),《哈佛商業評論》副總編輯
►企業一個最初始的問題,就是裙帶資本主義,泰勒.柯文在這本書中處理得相當平衡而得宜。你在讀這本精心寫就的作品時,要記住,委內瑞拉擁有豐富的石油礦產,同樣將國內的農業及超市等收歸國有化,如今卻連人民都餵不飽。好好培育大企業,同時也要努力改革其缺陷。
——弗農.史密斯(Vernon L. Smith),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柯文是聰明而富於原創性的思想家,特別擅長在更大的、功利主義的觀點下重新架構評論……默默地支持現今的經濟體系。他看起來更像一名律師,而不只是在推銷自己的意識形態。
——《出版人週刊》
►柯文之所以能夠成為全世界最多人閱讀的經濟部落客,正是因為他懂得適時提出逆勢論點的價值。
——《紐約時報書評》
►本書最不尋常的一點,或者可以說是核心概念,就是在過去半個世紀中的某個時間點,原本形象模糊的企業發生了改變——不再是那種只追求利潤至上的官僚組織。泰勒.柯文把現代企業描述成一種「新經濟模式」,是公民社會中的小小次文化,擁有自己獨特的哲學、人際關係,以及迷因(meme)結構。
——薩昆塔拉.潘迪塔拉特涅(Sakunthala Panditharatne),新銳的AI、VR實踐者
►柯文的著作來得及時,比起今日常見左派人士刺耳的論點,他的寫作令人如沐春風。他的語氣平穩而健談,就像在煽動輿論的人頭上澆了一盆冷水。
——《華爾街日報》
►我並不是完全同意他在書中所主張的一切論點,但是很少有人像泰勒.柯文這樣,即使跟他爭論也相當愉快,還能從中學習。他既聰明,也懂得運用數據,反應靈敏,會讓你重新思考許多關於企業如何創造工作及價值等基本假設。美國對企業的報導動機已經扭曲了,總是過度誇大負面消息,柯文就是要撥亂反正。
——美國參議員班.薩斯(Ben Sasse),紐約時報暢銷書《他者》(Them)作者
►完全是柯文的風格,本書一開始提出了與世俗常識相反的前提,但到了最後一頁讀來卻是如此明白,讓你不禁要想為什麼一開始會覺得大驚小怪。
——Reason Magazine
目錄
導讀 「一打多」格鬥賽裏的謎題 黃光雄
第一章 支持商業的新宣言
美國商業的特殊價值 /比起政府,少了偏激多了正直 /誰在當酸民? /簡單路線圖 /商業的崛起、崛起、再崛起
第二章 商人比其他人更奸詐嗎?
相較之下,商業有多狡詐? /稅務差額 /實驗室賽局中的CEO /跨文化遊戲理論 /信任會隨著財富增加嗎? /非營利與營利組織 /我們自身對商業的了解有失公允 /好消息
第三章 執行長太高薪了嗎?
CEO的薪水來自創造價值 /現代CEO的技能包 /偉大的CEO逝去之時 /公司太短視近利了嗎?
第四章 工作好玩嗎?
不盡完美 /公司會透過經濟市場力量來壓迫勞工嗎?
第五章 美國大商業的壟斷有多嚴重?
真正的壟斷問題在哪裡?
第六章 大型科技公司很邪惡嗎?
競爭真的消失了嗎? /大型科技公司不再創新了嗎? /科技讓我們變笨了嗎? /不斷流失的隱私
第七章 華爾街到底有什麼好的?
創業投資帶動了美國創新 /美國股市表現良好,讓美國人富裕 /美國做為避稅及銀行的天堂 /金融業是否失控?是否太大了? /金融科技去何方? /美利堅治世 /美國銀行太大了嗎?
第八章 裙帶資本主義:大商業對美國政府的影響力有多大?
再多談談政府中的商業影響力歷史 /有錢人真的掌管一切嗎? /企業的本質就是會製造特權與國家壟斷嗎? /跨國企業統治了全世界嗎?
第九章 如果商業這麼好,為什麼這麼惹人厭?
我們的幻想,企業也推了一把 /擬人化的缺點
附錄 到底什麼是公司?勞工的煩惱哪裡來?
謝詞
注釋
內文試閱
/strong>比起政府,企業少了偏激多了正直
我們都可以同意,我們的國家最迫切需要的就是正直,尤其是在政治界,今日的政治傾向愈來愈偏激。我們的政府說好聽一點是僵化到無可救藥,說難聽一點就是很可能陷入無法預料的困境。這樣的偏激也造成了完全失控的政治正確與審查機制、激化的種族主義與不公不義、層出不窮的暴動與槍擊事件,還有一連串起訴和腐敗的指控。當代的美國有許多特色都很棒,包括企業界的高度信任也是,但我們的政府卻是愈來愈不可思議。
相較之下,美國商業界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生產力蓬勃、更寬容也更懂得合作,商業不只是提升GDP及經濟繁榮的因素,其持續著眼於製造能夠販售給顧客的產品,並從中獲利,更顯現出一種常態性與可預測性。成功的企業能夠快速成長,但他們也努力創造出穩定而寬容的綠洲,在其中不斷修正生產方法臻於完美。這樣的綠洲能夠吸引並留住人才,讓企業有辦法穩定提供顧客「舒心產品」(comfort product)。商業製造出各種資源,讓我們的生活不但更好過也更舒服,幫我們雕琢出關愛、友誼、創造力與人道關懷的空間。
尤其是美國的大企業更扮演起領頭羊,讓美國的社會氛圍更寬容,例如麥當勞、奇異(General Electric)、寶僑(P&G),以及許多科技大廠等等,在最高法院判決同性婚姻合法之前,就已經為同性伴侶制定了健保及其他法律福利,而在北卡羅萊納州法院想要規定跨性別人士必須使用哪種廁所時,蘋果、輝瑞藥廠(Pfizer)、微軟、德意志銀行、PayPal和萬豪(Marriott)等等企業也發聲反對或抗議,而這樣的反對聲浪最後讓這條法令撤銷。大型企業這樣努力推動包容並不讓人意外,它們擁有眾多顧客,而且仰賴品牌價值生存,不希望在這些顧客當中,有哪一群人覺得自己受挫或遭到歧視,又或是有抱怨的理由,一點都不希望,畢竟如今是社群媒體當道的世代。光是要將獲利最大化這個理由,更不用提有些執行長也滿有良心,就會讓現代的大企業站在包容與接納異己的立場。
尤其是比較大型的公司,你可以把他們想成是空前成功的商業模式,因此能夠體現商業的邏輯,這樣的公司也比規模較小的公司更能夠容忍員工的個人愛好。一間在地經營的烘焙坊或許不願意幫同志伴侶製作結婚蛋糕,但是努力要將自家產品推廣到全美國市場的莎莉公司(Sara Lee),會很樂意做所有人的生意。比較大的公司需要維護自己更為遠播的名聲,也需要招募更多人才來效力,其中有些可能就來自少數團體。所以,若是他們只專心培養幾個在地白人所組成的緊密人際網絡,就不可能生存並成長。
我有時候會說,如果你想要了解當今的世界,最好去讀報紙的體育版,這個版面基本上就反映出美國生活中所謂的日常,不必去讀頭版或政治版。而體育當然也是一種商業。
簡單路線圖
我是來為商業說話的,想要說服各位讀者,商業值得各位多一點愛、少一點恨。或許我也像你們一樣,要退讓出這麼多日常的生活領地,給顯然是自私、重利,甚至可以說腐敗的組織,我也不是完全安心,但是仔細想想,這筆交易要比第一印象看起來的還要划算。確實,最好的狀況是,商業能夠讓我們的生活更有餘裕去做些偉大而高尚的事,能夠利用商業的產物來滿足我們自身的創作欲望、過著更好的生活。
我認為最常用來批評美國商業的那些論點中,有很多都經不起細細檢驗。例如經常有人說,美國商業太過注重季度損益表,卻犧牲了更長期的目標。不過事實上有許多證據都證明,在適當時機這些公司都會考慮得很長遠。有時候,一時的問題比較容易、或者說比較需要解決,也可以做為長遠成功的橋梁,而我們目前手上的證據顯示,美國商業在放眼未來這一點上表現相當不錯。
然後還有美國執行長(CEO)薪水的問題,《金融時報》的專欄作家愛德華.盧斯(Edward Luce,他也是我的朋友)就在推特上形容,他們的薪水「多到不合理」。美國CEO的薪水比起過去確實要高太多了,但這樣的大幅加薪大多是跟著他們所管理的公司規模及市值成長而增長。與常見論點正好相反的是,我們很難論證CEO這樣的職位刻意操弄薪資福利,來敲股東的竹槓,因為只要看看數據就會發現,如此高昂的報酬就是吸引頂尖人才的代價。經營一家大企業,除了要擁有許多各司其職的專業人才,還要承擔起比過去更多的職責,包括媒體、政府與公共關係,還要建構願景、理解客戶並與之溝通、規畫跨文化的全球策略、與政府合作,以及讓公司遠離麻煩。這麼一來,能夠勝任這份工作的適當人選就少了許多,因此他們的酬勞便提高了,這是基本的供需法則。今日的CEO根本就是一才萬用,所以拿這樣的薪水也應該不讓人意外。
一個最常被拖出來鞭打的代罪羔羊就是金融圈,總是被描繪成太過龐大而無法控制。事實是金融圈所掌握的大約是美國總資產的百分之二,不過當然這份資產有所成長,金融圈也就跟著成長。美國金融能夠動用存款,去投資風險較高的股票和創業投資,每年已經為美國賺進幾千億美元,而這些獲利遠遠超過了通常是由金融圈而生的成本。同時,金融圈也並沒有吸走所有為美國經濟出力的人才,不讓他們去從事其他工作,如今美國製造業產品品質提升到新高點就是證據。
最常聽見對商業的批評就是商人狡詐、總會敲竹槓;雖然商界中確實有許多詐騙事件,不過商業圈的人比起其他領域的人並沒有特別狡詐,甚至可能是沒那麼狡詐。商業可以讓我們變成更好的人,例如教我們如何合作更順利。而且有強力證據指出,整體來說比起我們參與其他領域的工作,商業並不會讓我們變糟,當中有很多人大概一開始就不大老實,而如果你有所疑慮的話,看看約會網站上的個人介紹中有多少謊言和不實陳述就知道了。
所以說,商業中有許多問題其實都是我們自己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反映出潛藏在人性本質中,大概放諸四海皆準的不完美,但是我們面對這項事實的反應卻不甚理性,一方面我們疑心商業界在偷雞摸狗,一方面卻又期望企業能給我們工作、照顧我們、幫我們建立交友圈、解決社會問題,而且讓我們擁有毫無風險的消費經驗。
也可以說我們評論各家公司的方式就像我們評論一個人一樣,有時甚至像是評論家人:會考慮到跟我們的關聯,以及對誠信的標準。這麼做是不對的,因為公司行號是法建構(legal construct)兼抽象實體(abstract entity),並沒有自己的目的、目標或感受。比較好的方法是,想一想企業在社會與法律層面上應該扮演什麼角色、發揮什麼功能,而公司的作為如何能夠創造工作機會,並生產商品及服務。不過也就是因為我們習慣用評論人的標準來評論公司,所以很難接受公司背後的掌權者有部分貪腐,或者有時會有不當獲利或貪婪的動機,於是我們會以道德來規範公司而非試著去理解公司。
而且,企業的常見形象通常是完全由自私自利或貪婪無道的個人組成,這個形象也不是對大企業最正確的理解。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是捍衛資本主義與企業的強大後盾,他在一九七○年發表了一篇知名文章,可惜最終卻引人誤會,文章篇名是〈企業的社會責任便是增加獲利〉(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他的重點在於,企業CEO和主管們不應該將股東的資源,分配用在社會公義或其他利他目標。傅利曼認為,對社會有價值的並非獲利,而是意圖,但是在他心中,那些意圖最好透過慈善、非營利組織或政府政策來達成,因為企業無法順利完成這些任務,這麼做也不符合商業的本質。
雖然我相當崇拜米爾頓.傅利曼,也和他一樣對社會主義的解決方法抱持懷疑,不過這篇文章很明顯反映出意識形態會讓人盲目。不僅僅是將獲利最大化的其他目標,最後常常能夠同時增進企業獲利與社會福利,例如在SpaceX工作的人,這家由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創立的公司,運用先進、有時可以說是劃時代的火箭科技來發射衛星,公司員工通常都真正相信能夠在其他星球與星系殖民的夢想;創立Skype的人,以及在那裡工作的主管,似乎都相信能夠拉近朋友、家人與生意夥伴的距離這種理想;還有很多記者和報紙編輯,至少他們都很努力要讓世界變得更好。傅利曼不了解的是,商業的文化、知識、理想,乃至於情感根基絕對不僅僅是獲利的附屬品,人們會在乎自己所做的工作,也會從自己的工作中尋找意義。我們最好將獲利最大化想成是一套方便的說詞,之所以能夠成功提升獲利,正是因為這麼說才不會單單只聚焦在獲利這個目標上。
尤其現在我們處於社交媒體的時代中,能夠直接和消費者建立連結,也讓他們有機會在事情出錯時提供直接的回饋,最為成功的企業將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看得有如救世主一般,他們十分重視要遞送商品、傳達服務給消費者,或許還會宣導自己對社會的特殊願景,員工希望可以相信自己的一切辛勞都是保護環境、對抗貧窮、導正美國這個國家的形象。若是企業能夠灌輸給自家員工和主管一種真心的信念,比起未能灌輸信念的企業,這樣的公司更能夠為自己的目標建立起具有長久競爭力的優勢,能夠建立更高的顧客忠誠度,在公司間的層面也能吸引到更好、更多的合作夥伴。這樣來想:誰會想要嫁給一個老是自私自利、只想從婚姻裡得到最多幸福的人?
作家艾茵.蘭德(Ayn Rand)曾經強調,成功的企業可以做為達成偉大目標的工具,顯示出她對於成功企業的性質知之甚深。蘭德的小說《阿特拉斯聳聳肩》(Atlas Shrugged)中,有個角色叫漢克.里爾登(Hank Rearden),他強調一份工作要有優秀的生產力,其中牽涉到尊嚴、榮譽和理性;而他也漸漸明白,這就是美國之所以偉大最基本的根基。
通常都是那些信仰虔誠或擁有某種強大理念的企業領導者,最能清楚理解一家公司要設定某個超脫獲利以外的使命,有多麼重要,他們知道在自己的人生中,商業和宗教或理想層面絕對不是完全分離的,他們知道自己可以為股東們(還有廣大的社會)做到最好,只要將所有商業、宗教、道德和理想觀點都綁在一起成套。傅利曼本人成功建立起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系,這裡後來成為最多諾貝爾獎得主的發源地,這裡相當倚賴追求真理和成就的「企業文化」,而不只是專注在單一、只與自身相關的目標,例如賺到最多錢、發表最多論文等。傅利曼在談論商業時,不妨多引用自己建立學系的經驗故事,而非扮演屠殺社會主義惡龍的勇者。
也就是說,最佳的商業基本上就是道德企業(ethical enterprise)。
因此,或許你會自問,如果商業這麼好,為什麼我們都對它這麼不信任?這個問題非常好,而我不會避而不答,之後會有更多討論,不過現在我可以說,有部分是因為企業對我們有很大的影響力,而我們又無法控制,才有這樣的反應。例如,消費者組成了團體,就對企業有很大的控制權力,但是單一消費者通常就做不到。確實,許多公司都做過精明的計算後,才會乾脆忽略單一消費者的抱怨,因為他們認為實在不值得浪費時間與金錢來處理。想要打電話給客服,或者想讓保險公司重新估算一份誤遭拒絕的理賠,這樣的經驗一定都是皆大歡喜嗎?以此類推,單一員工對他們的老闆不大有什麼影響力。
有時候,企業感覺就像可怕的鯊魚,在海底打著圈子尋找下一餐,如果這些公司都是無比成功而有效率,感覺又更加嚇人。但是也有些時候,企業就像人一樣,以朋友和保護者的形象出現在我們眼前,敦促我們用最為親暱而富同情心的那一面來評斷它們。難怪我們沒辦法用一套完全公平、感受一致的形象來描述美國的企業,因為這套系統本身便不願意讓我們這樣做。
延伸內容
導讀
「一打多」格鬥賽裏的謎題
文/黃光雄 世新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
這本書書名的原文是Big Business—也許可以翻譯成大商業、大企業或大公司。這本書對誰最有用呢?商人?員工?消費者?投資人?其他人?我把我自己的答案留在這篇導讀的最後。但是閱讀一本書也可以像是走一趟只求好玩不求有用的智識旅程,而這篇導讀扮演一個建議玩法的導遊。
第一個玩法就是解謎:對誰有用?怎麼用?
讀者閱讀這本書時,可以想像自己正在觀賞一場實況轉播的「一打多」格鬥或辯論賽。辯論的題目是「我們應該給予美國的大商業更多的愛、更少的恨」。
正方是這本書的作者泰勒.柯文(Tyler Cowen),反方則包括主張解散大銀行的社會主義者民主黨人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把媒體稱為「人民公敵」的美國總統共和黨人川普(Donald Trump),和眾多其他立場不同的反商人士。雖然讀者應該自己發掘和欣賞作者所使用的格鬥技法,我認為讀者可以特別注重作者在書中所常用的反擊術—「挑戰對手的比較標準」。
當對手提出大企業的缺失,作者反問:「比例多高?和一般人比起來如何?把所有大企業都消滅掉會如何?」這是在辯論時,只會反覆檢驗證據的文弱書生所可以多加學習的。
支持正反雙方的觀眾都可能好奇:這本書的作者和另一位自由市場的捍衛高手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 的打法有何不同?我不能洩漏太多,但是作者在第一章就強調了企業文化的重要性,而本書的最後一章,則提出了作者異於傅利曼的企業社會責任論。
一個值得向中譯本讀者澄清的事情是:本書所講的大商業指的是美國的大型私人公司,而且作者並沒有主張用政府補貼來愛大商業。所以值得解答的另兩個謎題是:為何作者只談美國?不靠政府的愛是怎樣的愛?
另一種閱讀本書的玩法,則是拼圖。
科技業者和金融業者可能看了目錄,就直接跳到第六章「大型科技公司很邪惡嗎?」和第七章「華爾街到底有什麼好的?」可是在科技業和金融業之外,美國還有很多其他的大企業。雖然這不是作者的原意,但讀者可以自己補上大商業或世界經濟拼圖裏所欠缺的板塊。
除此之外,讀者可以做「大公司關係人」的拼圖—第三章談執行長、第四章談員工、第五章談消費者,缺了誰呢?還有一個「邪惡拼圖」可以玩:第二章談奸詐、第三章談貪婪和短視近利、第四章談壓迫、第五章談勾結、第八章談腐化,還有哪些道德缺失可以用來指責大企業?
導讀的最後解答「本書對誰有用?」的謎題—其實有很多答案,最明顯的是反商的評論家和政治人物。
讀過本書,可以預防自己因為提出站不住腳的論點而被打臉;其次有用的是那些拿「不想替邪惡的大企業工作」當藉口而頹廢懶散的人才—消除這藉口,將使生命的潛能獲得釋放。另外一個答案請讀者自己尋找—我的提示是第一章所提到的一本小說。
作者資料
泰勒.柯文 Tyler Cowen
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經濟系教授,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 美國《商業週刊》、《彭博商業週刊》稱他為「最炙手可熱的經濟學家」,也被《經濟學人》譽為「過去十年來最有影響力經濟學家」,《外交政策》雜誌將他評選為「全球百大思想家」。長期為《紐約時報》、《富比士》、《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撰寫專欄。 他著有《企業的本質》(經濟新潮社出版),以及《再見,平庸世代》、《大停滯》、《中午吃什麼》(早安財經出版),以及《好決策背後的潛思考》(天下雜誌出版)等近20本書。他的部落格「邊際革命」(Marginal Revolution)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經濟學部落格之一。 相關著作:《企業的惡與善:從經濟學的角度,思考企業和資本主義的存在意義》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