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23世界閱讀日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心靈勵志 > 心靈成長
不再裝沒事,我允許自己不開心:正視負面情緒,還原內在秩序的36則轉念對話
left
right
  • 庫存 = 8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不再裝沒事,我允許自己不開心:正視負面情緒,還原內在秩序的36則轉念對話

  • 作者:高莉娟
  • 出版社:木馬文化
  • 出版日期:2022-05-11
  • 定價:330元
  • 優惠價:9折 297元
  • 書虫VIP價:281元,贈紅利14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66元
  • (更多VIP好康)
本書適用活動
城邦6折優惠全年專享,快搶好康/其他

內容簡介

生活好煩、人生好難,別再叫我裝沒事! 今天起,我對自己誠實,允許自己不開心! 我們嚮往幸福,卻害怕努力不會得償所願; 所以學會裝沒事,又討厭自欺欺人的自己。 壞情緒如影隨形,還有無敲響幸福的可能? 每種負面情緒的背後,都有深層的需求等著被理解。 從「允許」開始,我們將啟動與真實自我的對話! ▲情緒像是面鏡子,反映我們真實的需求: 我們煩悶,因為希望日子過得更美好; 我們焦慮,因為在意未來的不可控制; 我們委屈,因為不甘蒙受不公的對待; 我們冷漠,因為不願在關係中受傷害…… ▲允許自己有真實感受,是善待自己的第一步! 情緒不分對錯,一味逃避與壓抑,只會陷入惡性循環的痛苦, 我們需要的,是好好和情緒對話、共處,好好理解自己。 書中36則生活情境X對話指引,陪伴你: ★ 看見隱藏在情緒下的傷,精準理解負面情緒的真切訴求 ★ 恰如其分的接納自我,活出情緒自由、真實放鬆的自己 ★ 在人際關係中得到穩定的滋養,更好地愛與被愛 ▲情緒是我們對外界最自然的反應。 快樂的是你,難過的你也還是你! 不須否定、也不必偽裝,只需要全然擁抱真實的自己。 現在起,讓我們培養收穫幸福的能力: ‧麻煩不是問題,害怕麻煩才是問題。 生活總是由無數的麻煩組成。當我們確定自己想要做什麼的時候,哪怕事情真的很麻煩,我們也會樂在其中。 ‧如果你輕視自己,就是輕視創造你的力量。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自有使命,能夠找到並試著去完成使命的人,一定是很棒的! ‧幸福的含義是「寬容、不指責自己,並允許自己做任何想做的事」。 無論我們處於什麼狀態,有什麼想法,只須承認他們的合理性, 不因「做錯了」而責難自己,這就是幸福。 吳姵瑩 愛心理諮商所所長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誠摯推薦

目錄

目錄 第一章 壞情緒的祕密:發現負面感受裡藏著的傷痕 理解負面情緒背後的真實訴求 迷茫:對未來的期許會用「偽焦慮」綁架你 煩悶:生活的麻煩多少次讓你不知所措 委屈:為什麼你的心總是容易受傷 孤獨:冰封關係,始於冷漠的心 自責:羞恥感是讓你不斷墜落的深坑 第二章 壞情緒的消解:深度清理錯誤思維裡的頑疾 你的人生不是命中註定的死局 集體思考的枷鎖正在反覆拖累你 自視醜陋的人看不到自己的價值 向內審視,方能擺脫外在框架的限定 接納平庸的自己,活出不落俗套的人生 從原諒中釋放,還原更好的自己 第三章 好情緒的起點:守住界限來穩定內心的秩序 數算感恩,鍛鍊重新快樂的能力 說出你的介意,給歉意表達的機會 瞭解他人和自己共通的人性軟弱 真正的成熟就是守住情緒的界限 處理好情緒,等於照顧好身體 在當下的時光裡主動投入一份愛 第四章 好情緒的持續:自由傾聽內在驅動力的指引 允許自己做自由且「無用」的人 放棄對他人的期待,獨自成長 傾聽內驅力的指引再出發 自信自尊,你的人生更值得 不屬於你人生的東西要放手 為你真正熱愛的事情而努力 第五章 親密關係溝通:享受真情互動的滿足 當今社會,婚姻只是一種選擇而非必需 好的伴侶關係是「愛而知其惡」 親密關係中,講道理是必要的 滿足我們對愛和「需要別人」的渴望 溝通:你的傷心是能被允許的 懂得幸福婚姻的良性運轉比例 第六章 正向感情建立:培養收穫幸福的能力 珍惜每個當下,幸福就如約到來 重建安穩生活的秩序感 在生活的洪流裡穩住自己的格局 正能量的朋友是一盞明燈 朋友是我們主動選擇的親人 幸福是一種能力,不是一種狀態

內文試閱

理解負面情緒背後的真實訴求 歲月會教我們如何接納自己 我有一個朋友小K。多年前,他將自己描述為一個「孤僻、自卑、傲慢、懷疑的男孩」,他的目標是成為一個散播「正能量」的男人。 但多年後的現在,他又說:「我現在很討厭別人說我正能量。我現在知道什麼都不是絕對的。」 貧寒、離異的家庭使他形成敏感的性格,可是現在我會在他寫給兒子的信中看到,他已經變換了想法,接受了自己所有的不完美。 正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更多經歷的發生,以及對自身的反思,他終於意識到:唯有接受自己的全部,才可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尊重內心的負面情緒 很多人都樂於看到被好情緒充滿的自己,例如喜悅、開心等,討厭被沮喪、憤怒等情緒所籠罩。 實際上負面情緒是一個個訊息,借由它們,我們得以調整自己對待世界和他人的態度,並看到真實的自己。如果一味逃避或壓抑那些負面情緒,我們就會被衝突所左右,被細小的生活日常「撕裂」成碎片。 我們原以為逃離負面情緒會變得輕鬆、幸福,可是實際結果是帶來了更痛苦的體驗,讓這種掩耳盜鈴的事情停止發生吧! 我有個朋友最近經歷了憂鬱情緒。我問她發生了什麼,她把這幾天的事情講了一遍,我直覺地認為,她的憂鬱情緒和以下事情有關: 老家的表弟來她所在的城市出差,並打電話說過幾天要來家裡拜訪一下。 她很排斥這樣的事情,第一,她和表弟多年沒有聯繫,見了面也不知怎麼招待;第二,她很清楚表弟做的生意和她老公所從事的行業有很大關聯,表弟來家裡並不是看望她,而是想借老公開拓事業。 開拓事業也不是不可以,但作為親戚好像就有了特權:不必按照行規提前說定怎麼發展,收入怎麼分成。 但她不能拒絕表弟來家裡,甚至要收拾出房間給表弟住──家裡有四個房間,再去訂飯店未免讓親戚們認為見外。 她就這樣陷入了憂鬱中,每天萎靡不振,渾身無力。我跟她說:「如果你不喜歡,可以不讓表弟來家裡啊,至於生意的事,請他直接跟你老公聯繫不就行了?」 她說:「那不是很冷漠嗎?我平時一年回不了老家一次,本來跟大家接觸就少,人家來了都不見面,哪有這樣做姐姐的!」 我又說:「但他有覺得你是姐姐嗎?他要是當你姐姐、感情深厚的話,你早早就訂好餐廳,收拾好房間等他來住了,還會抗拒嗎?你說你冷漠,我倒覺得那是因被索取而產生的憤怒,這不是冷漠,這是捍衛自己好嗎!」 後來朋友推說孩子的補習班太忙,沒時間招待,請表弟直接和她老公聯繫。而她老公只和她表弟匆匆吃了頓午飯,而表弟也只要求她老公幫他找工作,再沒說別的。 事情過去後,朋友說她想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接受自己對某些人就是很冷漠的事實,是很舒服的。以前她經常做著「冷漠」的事,卻又害怕自己是個「冷漠」的人。她深究原因發現,是她媽媽經常把親戚放在很高的位置,認為親戚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就算勉為其難也要去做。她認同了這一點,同時也擔心如果媽媽知道她沒有好好招待表弟,會埋怨她不懂事。她就這樣壓抑自己、滿足他人,而將自己推入了憂鬱情緒中。 現在她終於知道,接受負面情緒傳遞給她的訊息並尊重自己的感受,才是最人性化、最合理的方式,這讓她有真正活著的感覺。 在情緒裡發現真實的自己 很多人對憂鬱有著誤解和偏見,每說到憂鬱就會聯想到憂鬱症,畢竟憂鬱症是現今社會提及頻率比較高的一個詞。但實際上憂鬱是每個人都有可能遭遇的一種感受,但不是每一個人都有「症狀」的表現。現實生活中我們也許會聽到這樣的話: 你看起來性格挺開朗/善解人意的,怎麼還會憂鬱/有負面情緒呢! 如果你是當事人,你聽到這樣的話有什麼感受呢?也許更沮喪,更憤怒,因為被人丟進了「不應該有情緒」的處境,你與那些否認你有情緒的人之間,隔著厚厚一層看不見的東西。如果你也否認自己的感受,責怪自己「為什麼別人都能高高興興的,我怎麼就不會呢」,那無疑會對你的心理產生更壞的影響。 因此我們需要懂得,負面情緒是正常的心理反應,沒有好壞之分,重點在於我們如何對待它。覺察,是接受它的第一步。 比如你感覺到了憤怒,這也許是出於你想控制別人而不得,此時你就知道「我應該尊重對方的想法和選擇」;也許是他人侵犯了你的界限,就像對方沒有經你同意就把你的照片上傳到網路一樣,此時你應捍衛自己的權利,告訴對方「我不喜歡,請你立刻停止這樣做」;或者像我的朋友一樣偶爾經歷憂鬱,她應該察覺了自己在多大程度上沒有在意自己的感受,反而去關注了別人。 有情緒並不代表我們自己是不好的,它只是向我們傳遞訊息,我們可以從中得知應該如何對待自己。 接下來我們需要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心理暗示說的是一種內在信念,根據「吸引力法則」,一個人的內心相信什麼,他就會得到什麼。比如你告訴自己「雖然我現在很難過,但我知道我有能力走出去,我不會一直這樣的」,或者「我會處理自己的情緒,沒有人比我更瞭解自己」。 心理暗示一定要是正向的、肯定的,而不是帶有否定詞語的,比如你可以說「我要快樂起來」,而不要說「我不會再悲傷」。 中醫講究一句話:「通則不痛,痛則不通。」這句話放到情緒的疏通上一樣行得通。有了負面情緒,不發洩、不表達,它就永遠堵在那裡;事情看似過去了,但是身體知道,它還在那裡,輕則引起心理不適,重則帶來身體的疾病。 發洩包括自寫自話,自言自語,或找朋友傾訴,以及尋求諮商師的幫助。在我諮詢的過程中,經常會有案主起初情緒高昂,但說著說著自己就搞清楚了事情的來龍去脈。有一個案主曾這樣說:「我還以為是別人把我氣到了,實際上是自己找氣受!」 每一種負面情緒的背後都有一個真實的訴求,比如有人喜歡拿別人的長處比自己的短處,或者看著別人什麼都好,自己卻一無是處。看起來他是在自我貶低,但他真實的訴求不過是「我想得到你對我全身心的關愛」,或「求求你,抱抱我」!當他看見並懂得自己嚴重被忽視甚至被虐待的悲傷,他也就不會再透過自怨自艾的方式來表達他的不滿、憤怒和委屈了。 有一段話是這樣說的:如果你的處境充滿悲傷,那就容易被悲傷所觸動,但你本身並沒有這種悲傷;如果你的處境充滿恐懼,你就會被恐懼所觸動,但你並非生來就感到恐懼。在所有條件反射的背後,我們需要發現真實的自己。 「真實的自己」,看起來像一個哲學命題,但它是一個人的情感能否自如的基礎:他能夠清楚地感受到自己的情緒、情感或需要,可以接納自己所有的感受,也可以向他人和世界明確地表達自己。這就是真實。 和一個真實的人相處,哪怕他有各種各樣的缺點,你也會很喜歡他,這種喜歡表現的是人與人之間能量的流動,它能夠讓人享受到關係中的舒服和順暢。而一個不真實的人,哪怕渾身充滿了正能量,相處起來你也會覺得被什麼東西卡在了那裡,你會有逃跑的衝動。因此,希望我們都成為一個真實的人,在自己幸福的同時也給他人帶來幸福! 從負面情緒中發現真實的自己: ‧覺察自己的情緒,盡量探究它的源頭。 ‧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告訴自己「我有能力處理好自己的負面情緒」。 ‧透過合理有效的途徑發洩負面情緒。 ‧學會表達負面情緒背後的訴求。 你的人生不是命中註定的死局 突破你既有的心理模式 我們都會意識到自己想要追求幸福,但潛意識中的我們都是在追求自己已經習慣的既定模式,無論那是不是好的。這是致命的誘惑。 我的朋友越越跟我說,她被朋友拉去聽了一場名人演講,這位名人是位女性,很年輕,有很多響亮的頭銜。這位名人的生活和工作一般是這樣的:早上四點起床,晚上十一點結束工作,即便在嘈雜的人群中也能迅速進入忘我的工作狀態,休息時間則用打太極拳的方式增加體能。 越越說,名人就是名人,她能感覺到這位名人的生命力是那麼旺盛,精力那麼充沛。她也想擁有那位名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讓自己高效運轉起來,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做著枯燥、半死不活的工作,拿著微薄的薪資。 我和她說:「那你就去啊,你不用早晨四點起床,六點起床就足夠了,四十分鐘用來做早餐、吃早餐,八點上班,你還有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可以掌握。」 她說:「時間擠一擠都會有,但是我要用那些時間做什麼?」 我說:「你的英語不是學得很好嗎?你不是打算考翻譯證照嗎?趕早不趕晚。」 她說:「這個提議蠻好的,但是我總有一個很隱隱約約的想法,我覺得我不能這麼勤奮,這樣很可怕你知道嗎?」 後來我們就這個問題聊了很多,她終於說出,只有「笨人」才需要勤奮,勤奮也代表著「不是那麼聰明」,既然不聰明,就不會取得多麼高的成就,她很害怕自己努力了一番最後效果不理想,那不就更證明自己的確很「笨」嗎?所以她一方面很想去有效率地學一下有關英文翻譯的課程,一方面又有一股力量在阻止她那麼做。這些想法搞得她很難受。 如果說真有什麼力量在阻止她做想做的事情,那也只是她自己,因為她正經歷著一種致命的誘惑,那種誘惑隱而不發,祕而不宣,很多年來她都不曾察覺。 我問她,「只有笨人才需要勤奮」,這種想法是怎麼來的?你是在說全世界有頭有臉的人都很笨嗎?因為人家都很勤奮。她說,那不一樣,對方已經成功了就不算「笨」了。她想了想又說: 我記得小時候我爸經常說「聰明的小孩不需要努力,成績就會很好」,我也是不怎麼用功學習的學生,成績也還可以。但是後來讀大學甚至工作以後,我發現整個需要學習的系統根本不再是小時候的那種學習方式,我心裡一下子沒了把握,又不敢太努力太勤奮,這個狀態真是讓我蠻抓狂的。 因為擔心自己太努力了,萬一得不到意料中的結果,就不再是一個「聰明小孩」了,所以乾脆不努力、不勤奮,這樣的話即便沒有多少成績,至少不會讓自己崩潰。 好吧,有時候我們非常渴望的事物不是誘惑,我們不曾察覺的心理模式才是誘惑。 一再重複的情緒模式 我的案主F,她經常被吃飯問題搞得筋疲力盡。原因是她認為自己不能照顧自己,只能求得他人,比如媽媽、婆婆、老公、姑姑,做飯或訂餐給自己吃。她的理由很充分: 我不喜歡吃自己做的飯;餓了不馬上吃就會吐;吃得不舒服也會吐;有時候我光想想「吐」這個字,也會吐;我不能允許自己吐,因為吐了會控制不住地渾身發抖,那太可怕了! 所以吃飯這個事情使她不能離開家,不能離開可以照顧她的人。但她對生活環境又非常不滿意,她想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重新開始她的工作和生活,可每每燃起這個希望,某些限制性因素又會狠狠地將她打回憂鬱狀態。 曾有一段時間我對她充滿了憤怒,因為我們總是在意識層面上玩「思辨遊戲」:我努力讓她接受我的說法,但她有一百種理由讓我認為自己的觀點不足信。後來我意識到自己的反移情,原來在她的生活中,她就是這樣被迫接受「別人以為正確」的觀點的。人人都想改造她,想讓她按照自己認為對的方式去行動。而且她媽媽是個絕對不能接受負面情緒的人,一旦她表現出任何害怕、焦慮、頹廢的情緒,媽媽的反應要嘛是厭惡、不屑,要不就是也被嚇到的樣子。於是她的情緒就沒有了宣洩的出口。她由此發展出的信念是:有情緒是不好的,甚至因自己的利益受損害而產生的發洩行為也會遭報應。 由此可知,她的「吐」代表了什麼:不好的東西一定要吐出來。當情緒沒有出口的時候,胃就代替了發洩的功能。 在她的生活中,「不被理解」是一個主要模式。這像一個咒語,一再使她做出不被理解的行為。比如她認為自己嫁得不好,一生都毀了,她常因此覺得委屈、憤怒,卻又不敢公然表示什麼,只好在父親面前痛哭。她祈求父親能夠可憐她,至少可以安慰她一下。以前她生病都是父親帶她去看醫生的,但是那一次,父親非常厭惡和惱火,大概是父親實在不清楚她想要什麼吧。但是父親的反應又印證了她的信念:我都已經這麼痛苦了,你還一副冷漠的樣子,我就知道你們不會對我好! 似乎,不敢表達要求,只能用痛哭的形式發洩不滿,就是為了完成一個模式──這個世界沒有人可以理解接納我! 「沒有人可以理解接納我」,這種凍寒的感受從早年就被植入了她的內心,雖然這種感受很不好,但是它很熟悉,所以在之後會被一再重複。重複是因為,熟悉感是一種誘惑。 脫離熟悉感的誘惑,開展新道路 熟悉的東西帶給人安全感。因熟悉而進行的自動選擇有一個別稱,叫作「命運」。 當你說「我命不好」的時候,也許會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充斥你的內心,外部世界也會因不好的暗示而給你的生命帶來嚴重阻礙。於是你愈發認定自己命運不濟,也懶得去抗爭些什麼。 在我看來,一個人身處的環境並不是理所當然的命運安排,往往是對待環境的無意識態度,才導致了生活中的困苦。當我們懂得自己的心理模式或內在信念是什麼時,我們就漸漸遠離了那種致命的暗示,新的可能性也就展現在面前了。 如果你問:「如果我找到自己的內在模式是什麼,就能夠改寫自己的命運嗎?」多數情況下是這樣的。人的無意識是個很神奇的存在,它無時無刻不在努力地幫助人們適應環境、發展自我。但它需要被理解、被看到。當你能夠準確地理解它,這本身就是一種能量,這種能量會給你的意識帶來靈光一閃,讓你瞬間開悟。 一如本文開頭提到的越越,她意識到看起來是「聰明」限制了她,但其實是她害怕和事物真正去連結,害怕將自己真正投入事物中,因為她沒有這種正向的體驗。隨後她恍然大悟,原來勤奮的含義指的是「有目標、有興趣,從而持續投入精力」這樣的一個過程。當她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她很興奮,很自覺地改變了一些行為方式,比如她買了一批床邊系列英文名著,配合錄音每天早上聽四十分鐘。 如果你說:「我理解了自己的內在模式是什麼,但還是不能做出改變。」那麼極有可能是你理解得不準確,或者你深信自己太弱小,不想承擔改變帶來的痛苦和責任。就像我的案主F,她的內心有太多恐懼,那些恐懼像四面不通風的牆將她緊密而嚴實地包圍,以致她看起來是個成人,但恐懼卻讓她一直停滯在孩童時期。 有一個詞叫作「幻想式崩潰」,它帶來的感受是這樣的:「我一輩子也就這樣了」「事情沒法辦」「還能怎麼樣啊」「等我過完這個生日/過幾天/做完這件事就去死」,等等。我們因為崩潰的體驗而不敢對生活有任何期待,也不敢對生活進行任何探索。 我很想說,人都是一體兩面的,比如陰和陽,現實和幻想,物質和精神,意識和無意識。我們不能只揪住一面而忽視另一面。就拿現實和幻想來說,實踐是在現實中的通行證,如果沒有實踐,整個人會掉入幻想中,這也是恐懼的來源。 如果我們對自己多一點信任,哪怕戰戰兢兢地將一隻腳跨出舒適圈,也許就離今後的開疆闢土不遠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自我價值感會被一再確認,這又會反過來增強自己的勇氣。 *  *  * 因此,當我們想說「我的命不好」時,不必相信這個謊言,要相信自己的真實存在。想一想從此刻開始,我能夠為自己做點什麼?我有什麼?我怎麼利用已有的資源?我可以承擔的方式又是什麼?如果你肯換個看待問題的角度,也許現狀就變成了實現自由的雙翼。 當我們發現總是事與願違時,試著: ‧找到我們的內在模式是怎麼運作的,比如我們的信念,或我們通常是如何應對困難的。 ‧從實踐開始,改變不合理的信念或模式,想想可以為自己做點什麼。 ‧不要因為改變太小而否認這種成功,相反地,要及時獎勵自己。獎勵的內容應是自己真正認同和喜歡的。

作者資料

高莉娟

心理諮詢師,沙盤遊戲治療師,從業五年來,幫助眾多心理患者走出人生困境。 喜歡文字,相信能透過文字與這個世界保持真情溝通。

基本資料

作者:高莉娟 出版社:木馬文化 書系:life 出版日期:2022-05-11 ISBN:9786263141643 城邦書號:A0500783 規格:平裝 / 單色 / 288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