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升級vip‧最後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心靈勵志 > 心靈成長
自我的追尋(修訂新版):倫理學的心理學探究
left
right
  • 新書尚未入庫
    貨到通知我
  • 自我的追尋(修訂新版):倫理學的心理學探究

  • 作者: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
  • 出版社:木馬文化
  • 出版日期:2025-05-28
  • 定價:400元
  • 優惠價:79折 316元
  • 書虫VIP價:316元,贈紅利15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00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自我,是愛欲利己的理由,還是開創潛能的動力? 《逃避自由》續篇,佛洛姆人本倫理學經典 歸納現代人五種性格原型,認識自己 人只要活著就必須擁有創造性,發揮潛能。 不為別的,而是為了自己。 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為了成為一個人。 本書可視為《逃避自由》的續篇,為現代人孤獨不安的心理困境提出積極正向的解決之道,將觸角伸展至人生面的整體觀照,是理解佛洛姆思想的重要書單之一。 承繼《逃避自由》的論述:現代人缺乏心理資源來應對個體化和社會化之後的孤單不安狀態,因此寧願放棄自由,將決定權奉還給各種權威。佛洛姆強調個人的幸福快樂不假外求,必須落實到自己本然的性格與潛能,並發揮創造力,如此才能體現真正的自我。同時,以健康人性為基礎所衍生的道德倫理和價值判斷,必然能夠引導全人類走向良善的面向,開創利己利人的社會文明。 本書也是「性格學」方面的重要著作。佛洛姆歸納出五種現代人的性格原型,包括「接受型取向」、「剝削型取向」、「囤積型取向」、「市場型取向」與「創造性取向」,前四者都是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被現代社會不良影響而塑造出來的負面性格,唯有最後一種「創造性取向」,是健康人生不可或缺的特質。 佛洛姆重申「人本倫理」的價值,闡明社會倫理的規範應以人性為基礎來發展,他將倫理議題重新融入心理學的探究,說明人本主義倫理學的價值即在證明每個人都擁有幸福的權利,以及愛人的能力。書中認識自我,努力做自己,為自己而活的論點,為茫然失序的現代人找到了成就美好人生的明確方向。 專文導讀 周偉航(哲學博士) 好評推薦 葉啟政(前臺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萬毓澤(中山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南方朔(社會觀察家) 湯舒雯(作家)

目錄

【推薦序】才要出發去找答案◎周偉航 前言 第一章:問題 第二章:人本主義的倫理學——生活藝術的應用科學 一、人本主義倫理學和威權主義倫理學 二、主觀主義和客觀主義的倫理學 三、人的科學 四、人本主義倫理學的傳統 五、倫理學和精神分析 第三章 人性和性格 一、人的處境 二、人格 第四章:人本主義倫理學的難題 一、自私、愛己和利己 二、良知,人的回歸自我 三、快樂和幸福 四、信仰作為性格特徵 五、人的道德力量 六、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的倫理學,普世性和社會內部的倫理學 第五章 今日的道德難題

序跋

前言 ◎埃里希.佛洛姆 這本書在許多方面都可以說是《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的續作,我在該書裡試圖分析現代人如何逃避他自己和他的自由;在這本書裡,我要討論倫理的問題、導致人們實現自我的種種規範和價值的問題,以及其種種潛能的問題。在《逃避自由》裡談到的若干觀念,難免在本書裡有所重複,雖然我盡可能縮短重疊的討論,卻無法完全略而不提。在這本書的〈人性和性格〉一章裡,我討論了前書沒有探討過的「性格學」(characterology)相關主題,而僅約略提到在前書討論過的若干問題。想全盤了解我的性格學的讀者必須兼讀這兩本書,雖然那對本書的理解而言並非必要。 許多讀者或許會訝異於一個精神分析師居然也探討起倫理的問題,尤其是認為心理學不僅必須揭穿虛偽的倫理判斷,它甚至可作為建立客觀有效行為規範的基礎。這個立場和現代心理學流行的趨勢正好相左,他們強調「適應」而不是「善」,而且支持倫理相對主義(ethical relativism)。作為一名執業的精神分析師,我的經驗讓我更加相信,人格研究不管是在理論上或治療上,都不能忘了倫理的問題。我們的價值判斷決定了我們的行動,我們的心理健康和幸福也奠基於那些判斷的有效性。如果只把價值判斷視為無意識的、非理性欲望的諸多合理化—雖然這沒什麼不可以的—那將使我們對於整個人格的想像變得偏狹而扭曲。歸根究柢,精神官能症本身就是道德挫敗的徵兆(儘管「適應成功」絕對不能說是道德成就的表徵)。在許多情況裡,精神官能症的症狀是道德衝突的特定表現,而治療的成功與否,則取決於對個人道德難題的理解和解決之道。 心理學和倫理學的分道揚鑣是不久前發生的事。過去偉大的人道主義倫理思想家大抵都是哲學家和心理學家,他們的作品也是本書的依據;他們相信對於人性的理解和對其價值規範的理解是相依互存的。另一方面,佛洛伊德及其學派雖然釐清了不理性的價值判斷、而對倫理思想的進展貢獻卓著,但在價值問題上卻採取相對主義的立場;無論是對倫理學理論的發展,或是心理學自身的進步,這樣的立場都有負面作用。 在精神分析這股潮流中,榮格(C. G. Jung)是最引人矚目的例外。他承認心理學及精神治療和人在哲學和道德方面的難題息息相關。儘管這個承認本身極為重要,榮格的哲學取向終究只是導致了他和佛洛伊德的決裂,而沒有超越佛洛伊德、推論出一個以哲學為取向的心理學。對於榮格而言,「無意識」和神話已成為啟示的新來源,正因為它們的出處與理性無關(nonrational),所以它應該凌駕於理性思考之上。致力於探討真理、並主張它們所信仰的真理是「真正的」真理的,正是西方世界的一神宗教以及印度和中國偉大宗教的力量。雖說這個信念造成對其他宗教的瘋狂迫害,但是它同時在信徒和對手身上灌輸了對真理的尊重。雖然榮格兼容並蓄地讚美任何宗教,卻也因此在他的理論中放棄了這個對於真理的追尋。任何體系,只要它是非理性的,任何神話或象徵,在他眼裡都是等價的。在宗教方面,他是個相對主義者,那是他所極力駁斥的理性相對主義(rational relativism)的消極面,但不是對立面。這種非理性主義(irrationalism),不管是以心理學、哲學、種族或政治觀點作為託辭,都不能說是進步的,而應該說是反動的。十八和十九世紀理性主義的挫敗,並非因為它信仰理性,而是因為它的概念太過偏狹。而理性的不減反增,以及對於真理永不退讓的追尋,則可以匡正片面的理性主義——它不是以偽託宗教為名的蒙昧主義。 心理學既不能和哲學及倫理學分家,更不能與社會學和經濟學離異。我在本書中一再強調心理學在哲學方面的問題,並不意謂著我認為社會經濟的因素沒有那麼重要:我之所以片面地強調它,完全是因為陳述的考量。我希望能再出版一本書,探討以心理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的互動為中心的社會心理學。 精神分析師看多了種種非理性渴望的執拗和頑固,對於人們是否有能力自主管理、是否能夠擺脫非理性激情的枷鎖,或許抱持著悲觀主義的想法。我必須說,在我的精神分析工作裡,反而是一種相反的現象漸漸打動了我:為了追求幸福和健康而激發出來的力量,正是人類的自然稟賦之一。「治療」意謂著排除那些使各種稟賦難以實現的障礙。再說,相較於有那麼多人罹患精神官能症,大多數身處逆境的人居然都能相對保持健康,這個現象或許更讓我們困惑吧。 不過我似乎必須再提醒一件事。現在有很多人期待心理學書籍會指引他們獲致「幸福」或「心靈的平安」,然而這本書沒有任何這方面的建言。它只是試圖以理論去釐清倫理和心理學的問題;它的目標是要讀者反躬自問,而非安撫他們。

內文試閱

【內文選摘】 第一章 問題 我說,誠然,知識是靈魂的糧食;而我的朋友啊,我們必須小心,智者學派(Sophist)自吹自擂他們所販賣的東西時,他們並沒有欺騙我們,就像商販在批發或零售給身體的糧食一樣;因為他們都是良窳不分地吹噓他們的商品,卻不知道什麼是真正有益或有害的;他們的顧客也不明就裡,除非剛好遇到行家或醫生。同樣的,那些在城裡到處兜售知識的人,躉售或零賣給缺乏知識的人,也會不分好壞地吹噓它們。朋友啊,如果說他們很多人並不明白知識對靈魂的作用,我也不以為 怪;而他們的顧客恐怕也一無所知,除非買家剛好是靈魂的醫生。所以說,如果你能抉擇善惡,你應該可以安全無虞地購買普羅塔哥拉(Protagoras)或任何人的知識;否則,我的朋友啊,就請你收手,不要把你最寶貴的利益押在碰運氣的遊戲上。因為相較於買肉或沽酒,購買知識的危險性可是大得多了…… ——柏拉圖《普羅塔哥拉篇》(Plato,_Protagoras) 幾個世紀以來,驕傲和樂觀的精神一直是西方文化的特點;他們之所以驕傲,是因為他們擁有理性作為理解並支配自然的工具;他們之所以樂觀,是因為他們實現了人類最不切實際的夢想,也就是為最大多數的人成就最大的幸福。 人的驕傲是其來有自的。人類憑藉著理性打造了一個物質世界,它的實在性是童話、烏托邦夢想與異象所望塵莫及的。人類駕馭著種種自然能量,確保擁有一個有尊嚴的、多產的生活所需的物質條件。儘管他們有許多目標仍未達成,但無疑已近在咫尺,而創造的問題(那是以前的問題)原則上也已經解決了。而今,在人類歷史中,他們破天荒地得以相信,人類的世界大同以及征服自然的理想再也不是夢,而具備實事求是的可能性。他難道不該感到驕傲,對自己及未來信心滿滿嗎? 然而現代人卻焦慮不安,越來越困惑。他們努力工作,奮發向上,但是隱隱覺得所作所為都是枉然。雖然他們支配物質的權力日漸擴張,卻對於個人生活和社會覺得很無力。他們雖然創造了更新更好的工具來支配自然,卻也困在那些工具的羅網,再也看不見那唯一能賦予它們意義的目的地——人們自己。他們雖然成了自然的主人,卻也成了自己一手打造出來的機器的奴隸。雖然他們擁有關於物質的豐富知識,但是對於人類存在最重要且根本的問題卻一無所知:人是什麼,他應該過著什麼樣的生活,人類可以釋放且用以厚生利物的能量有多麼巨大? 當代人類的危機使人放棄了啟蒙運動的嚮往和理念,它曾預言我們在政治和經濟上的進步已經展開。他們把進步的觀念說成童騃的幻想,反過來高喊「現實主義」,一個對人類完全沒有信心的新語詞。人的尊嚴和力量的觀念,在幾個世紀以前曾給予人們力量和勇氣以創業垂統,如今卻遭到質疑,暗示我們必須回頭接受人終究無力而渺小的事實。這個想法駸駸然有摧毀我們文化成長的根基之虞。 啟蒙運動的理念對人們說,他們可以信任自身理性的引導,設定有效的倫理規範,他可以依靠自己去認識善惡,而不必憑藉啟示或教會的權威。啟蒙運動的座右銘「勇於認識」正蘊含著「信任你的知識」的理念,也成為現代人奮鬥和成就的誘因。然而此刻,對人類自主性和理性的懷疑暗潮起伏,造成了一種道德困惑的狀態,既沒有啟示、也沒有理性可以指引人們,結果就是接受相對主義的立場,認為價值判斷和道德規範僅僅是品味問題或個人偏好,在這個領域中不會產生客觀有效的陳述。但是,既然人們的生活不能沒有價值和規範,這個相對主義就只是讓他們成為不理性的價值系統下的廉價犧牲者。他們轉向一個立場,即使那個立場早被希臘的啟蒙運動、基督宗教、文藝復興以及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所推翻:國家的需求,對於強人領袖的神祕特質、威力強大的機器,以及物質成就的狂熱,成了他們的規範和價值判斷的根源。 我們要對此置若罔聞嗎?我們都同意只能在宗教和相對主義之間二擇一嗎?我們也要讓理性在道德問題上退位嗎?我們真的相信自由與奴役、愛與恨、真與偽、正直與機會主義、生與死之間的抉擇,都只是許多主觀偏好的結果嗎? 的確,我們擁有其他選擇。有效的倫理規範可以、也只能靠理性來建立。正如由理性推論出的其他判斷,人也可以明辨對錯並做出價值判斷。在以人的自律和理性為基礎的價值體系方面,已由人本主義倫理學思想的偉大傳統奠下基石。這些體系奠基於一個前提,也就是說,要了解什麼對人是好的或壞的,我們必須先認識人性。因此,它們基本上也是心理學的探究範疇。 如果說,人本主義倫理學是以人性知識為基礎,那麼現代心理學,尤其是精神分析,對於人本主義倫理學的發展而言,則是最有力的刺激因素之一。然而,儘管精神分析讓我們大大增長了對於人的知識,但是關於人應該怎麼生活、應該做什麼等等的認知,卻沒有什麼進展。它的主要功能一直是「揭露真相」,證明價值判斷和倫理規範是不理性的(而且經常是潛意識的)欲望和恐懼的表現,因此沒有什麼客觀有效性可言。雖說這個揭露本身很有價值,但是如果它一直局限在批評方面,也會漸漸乾涸。 精神分析在嘗試將心理學設定為一種自然科學時,誤把心理學和哲學以及倫理學的問題分家。它忽略了一個事實,也就是除非我們就人的整體去探討人,包括他為存在找尋意義和答案的需求,以及探索何為生活規範的需求,否則我們沒辦法了解一個人的人格。佛洛伊德所謂的「心理人」(homo psychologicus),正如古典經濟學的「經濟人」(homo economicus),都只是向壁虛造的解釋罷了。不了解價值和道德衝突的本質,就不可能明白人類及其情感和心理上的困擾。心理學的進步並不是在於讓所謂「自然」領域和所謂「精神」領域分道揚鑣而專注於前者,而是回到人本主義倫理學的偉大傳統,從身心的整體面向去探討人,相信人的目標是做自己,而達到該目標的條件就是要追尋自我。 我寫本書的目的,是要重申人本主義倫理學的有效性,證明我們對於人性的認識不會導致倫理的相對主義,相反的,它讓我們相信,倫理行為規範的源頭必須在人性本身覓得;道德規範是以人的天性為基礎,違反了天性才會導致心理和情感的崩潰。我將證明成熟而整全(mature and integrated)人格的性格結構——有建設性的性格——構成了「德性」的根源和基礎,而「惡行」其實和人的自我或自殘無涉。人本主義倫理學的最高價值,既不是捨己,也不是自私或自戀,更不是對個體的否定,而是真正對人性自我的肯定。他必須認識自己,也要了解自己擁有努力向善和創造性的能力。

延伸內容

迷人的價值,含意深遠! ——《星期六評論》(Saturday Review) 激勵人心且思想豐富……佛洛姆的學說在哲學和心理學領域作出了偉大的貢獻,就連普通的門 外漢也能從中獲益! ——《倫理學期刊》(Ethics) 佛洛姆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有獨創性且大無畏的思想家。 ——《紐約時報
【推薦序】才要出發去找答案 ◎周偉航(哲學博士) 《自我的追尋》是心理學家佛洛姆最具代表性的倫理學作品之一,但倫理學一直是掌控在哲學家手中的學門。因此這本書的地位就顯得有些尷尬,沒那麼心理學,也沒那麼哲學。 那麼,這是本半調子的書嗎? 不是。從這本書中,可以找出學界因為「尷尬」而錯失的重要研究方向,甚至書中的設想,正可對應近二十年來以心理學理論探討倫理學議題的熱潮。要說清這本書的價值並不容易,不如就從我自己談起。 我是哲學學門出身的倫理學研究者,不過我的研究方向卻沒那麼「哲學」,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學術著作是跨領域的研究,會被列入「描述倫理學」這個領域。「描述倫理學」是「倫理學」的次分科,主要探討的是真實的道德現象與其背後的成因,除了哲學方法之外,也會運用到大量的社會學、人類學,以及心理學的研究成果。 我所引用、參考的描述倫理學文獻,多半都是一九八○年代以後的成果,這些社會學、人類學與心理學研究,通常與傳統哲學有非常巨大的落差,「一看就知道是另一種學」。因為主題、方法與治學態度上的差異,有些倫理學者主張應把描述倫理學「踢出去」,讓他們自成一個學門,改名為「描述道德學」。這樣的說法在應用倫理學(這是需要探討大量實際案例的倫理學次分科)興起之後「暫時消音」,但哲學界對於描述倫理學的敵視態度,一直沒有消退過。 為了說清這種敵意,不妨舉個例子來說明這些倫理學的次分科。像「什麼是錯」這種問題,就是探討善惡本質的「後設倫理學」;而像是「為什麼殺人是錯的」,則是「規範倫理學」;以上兩者是倫理學界的研究主流。「為什麼軍人在戰場上殺人也有可能是錯的」,這是應用倫理學,受到特定學門的重視,並由倫理學家支援其教學與理論建構;至於「為什麼大家覺得殺人是錯的」這種問題,則是「描述倫理學」的範圍了。但是,「為什麼大家覺得殺人是錯的」這種討論,聽起來就很有心理學的味道。 相對於哲學和倫理學,心理學在近五十年也有驚人的進步與發展,並且往醫學與生物化學靠近,因此一些關於描述倫理學的討論,也慢慢不再成為心理學研究的主流。結果,很弔詭的狀況就出現了:對於「為什麼大家覺得殺人是錯的」,哲學家認為應該由心理學家來解釋,但心理學家又認為這是哲學家的「業務」,於是就沒人研究了。這不能算是踢皮球,而是一種誤解所造成的錯失,就這樣,許多有趣的議題就在彼此的推讓過程中被擱置,漸漸被遺忘,而隨著學門分化與專精,這種狀況看來只會更嚴重。所幸,除了學界之外,還有許多文化人注意到這種問題,願意將目光焦點放在倫理學「還沒有那麼分化」的時刻,透過重現當時的經典來探問整合各方的可能性。 的確,在描述倫理學剛發展的時期,這個領域並沒有對於方法論上的成見。哲學家還對心理學研究保持一定的興趣,而心理學家也有很豐沛的哲學知識。由現代角度看過去,這些作品顯得相對「原始」,但原始歸原始,這些作品至少有以下的意義。 第一個意義是,即便這些作品中的描述倫理學理論已為當代的研究者所捨棄,但也可透過再次梳理這些理論的成敗經過,找出一些尚有作用的「瀰因」,供作進一步發展的參考。第二個意義是,如果我們要從學門分化的現狀找到整合彼此現有成就的鑰匙,這些作品或許潛藏了某些關鍵或可能性。第三個意義是,如果沒有這些作品,就不會有之後的學術發展,因此透過這些作品,我們可以重建學理發展上的脈絡,鑑古知今。 佛洛姆的《自我的追尋》就是這樣的作品。在這本書裡,佛洛姆想要重建心理學與倫理學的關係,並且強化其所主張的人本主義倫理學的立場,以反對啟蒙運動後盛行的相對主義與威權主義。 《自我的追尋》成書在一九四七年,那是二次大戰結束之後,世界正從破敗之中重建,而佛洛姆當時在美國推動許多研究組織的創設工作。當時各主要學術流派生機蓬勃,企圖針對各種研究主題大展拳腳,但佛洛姆卻突然轉過頭,思考過往哲學與當代心理學的互動問題。哲學與心理學在數十年前才正式分家,但就佛洛姆看來,兩者之間還存在許多的可能性,心理學仍能從哲學過去的成果中「提取」出一些參考資訊,而不必從頭開始對人性進行倫理學研究。 他的相關建議至今仍然有效,心理學者可以針對過去哲學家的個人看法展開分析,並得到對該時空的描述倫理概觀。這會對應到前述的第一個意義。 佛洛姆的人文主義倫理學,正是建構在亞里斯多德的經驗思維模式上,而離開了柏拉圖的理性霸權路線。二十一世紀的現在,居於主流的規範倫理學,正是從亞里斯多德脈絡中脫胎而出的「德行倫理學」(本書中譯為「德性」)。德行倫理學家成功整合了許多當代的社會學、心理學,以及人類學的研究成果,但德行倫理學家是在一九七○年代以後才慢慢走出這條路,而佛洛姆則早在一九四○年代就強調了這種可能性。這也就對應到了上述的第二個意義。 最後,佛洛姆早在英美分析哲學極盛之期,就已經看出這類啟蒙運動思潮的發展困境,指出企圖以理性建構公式來解決一切問題的基本預設,看來太過於樂觀。也因為其與法蘭克福學派學者在戰後以歐陸思潮力抗英美哲學,才能刺激當時的學者從過分的學術樂觀中脫出,重新思考啟蒙運動的負面影響,並從舊有文化中提出有益的成果。這會對應到上述的第三個意義。 佛洛姆轉身思索過往的倫理學成果,並試圖找到一條出路。他以心理學的角度印證哲學倫理學上的想法,而證成了自己的人本主義倫理學。當代倫理學研究者或許會很輕率地將他劃分為「不就是新亞里斯多德派?」「人本主義倫理學即是強調人格的德行倫理學。」「是最早期跳出行為倫理學的嘗試,但沒有離開士林哲學的成就太遠。」……但是,這些說法都是玩弄名詞,已離開「人」太遠。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佛洛姆貼進「人」呼吸的研究方法吧!如此才能展開倫理學探究的「初心」。

作者資料

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 1900-1980) 二十世紀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和哲學家,是精神分析文化學派中對現代人的精神生活影響最深遠的學者。他擅長以社會學角度看待現代人的心理與行為,試圖以人本主義精神分析理論來改善現代人的處境和精神狀態,同時也是人文主義倫理學的倡導者。 佛洛姆的理論調合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綜合人學的微觀與社會學的宏觀面向,是現代美國心理學研究獲致重大發展的關鍵人物。主要著作有《逃避自由》、《自我的追尋》、《愛的藝術》、《健全的社會》、《人類破壞性的剖析》、《擁有還是存在?》等,對當代社會心理學的建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基本資料

作者: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 譯者:林宏濤 出版社:木馬文化 書系:木馬人文 出版日期:2025-05-28 ISBN:9786263148147 城邦書號:A0500944 規格:平裝 / 黑白 / 248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