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3
- 放入購物車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分類排行
-
七界:希塔療癒技巧的核心思想
-
我會好好聽你說:對話困難的時代,聽人說話,和讓人聽你說話的技術
-
給我40歲的女兒:心理醫師媽媽走過中年之路的38個提醒
-
靈魂日記:身心靈療癒大師羅凱銘從阿卡西紀錄、希塔療癒及家庭系統排列,尋找源頭之光到達彼岸的旅程
-
我32次的放療,與吃喝玩樂:一段罹癌者的自我探索之路
-
Rewire-神經可塑性:用神經科學突破行為模式迴圈,終結焦慮、恐慌和憂鬱,實現最佳的心理健康
-
看不見的更關鍵:如何打通工作與生命的任督二脈
-
練習不被人影響:保持自己步調踏出舒適圈的50個實踐法
-
小熊維尼的幸福語錄:尋找生活中的美好日常
-
變老不可怕,只要你做好準備:心理學博士用科學證據破除老化迷思,陪你一起迎向美好的第三人生
內容簡介
說話讓人舒服的程度,
決定你所能抵達的高度。
《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暢銷作家、實用心理學大師黃啟團最強力作!
10萬學員親身驗證 × 20年教學經驗,教你用「溝通力」翻轉人生!
當當網100%好評,讀者狂讚:學會說話走遍天下都不怕!
為人正直是優點,但說話太直就是缺點。
沒有人願意親吻批評自己的嘴唇,
只有懂得好好說話,
人生才能走得更高更遠。
同樣的情境,不同的回應,
怎麼說,比較能打動人心?
小男孩在公園遊玩摔倒:
媽媽A:沒事吧?一定很痛吧!
媽媽B:男孩子不要哭,堅強一點!
一個女生跟朋友抱怨公司加班:
朋友A:週末要好好休息喔。
朋友B:你不會換個工作嗎?
妻子跟丈夫分享自己朋友家換了新車:
丈夫A:你喜歡那輛車嗎?我們也考慮換一輛?
丈夫B:你這個人怎麼這麼虛榮!
語言如同刀劍,既能成就人,亦能傷人。有時候無心的一句話,甚至足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話每個人都會說,但究竟該「怎麼說」,才能為我們的人生發揮最大的助益呢?
會說話的人字字珠璣、直達人心,不靠虛浮的話術,而是洞悉真實的人性。我們總想靠著語言改變他人,但卻忘了每個人的固執,都藏著一段無法磨滅的人生履歷;每個人的一言一行,都包含著自己對世界的理解,若能夠掌握對方根深蒂固的認知邏輯,只要簡單的幾句話,就能輕鬆改變一個人。
目錄
目錄
第一章 改變人生,從改變說話習慣開始
1.別拿「性子直」欺騙自己,你只是不會說話罷了
2.你想改變別人?那需要足夠的智慧
3.「發光體」還是「黑洞」?
4.對事還是對人?
5.樂觀者還是悲觀者?
6.如何讓人喜歡你?
第二章 語言框架:是什麼限制了你的人生
1.世界無限,除非你自我設限
2.貧窮限制了你的想像力,還是想像力讓你貧窮?
3.三種限制性語言:無助、無望、無價值
4.設框: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
5. Yes Set:你的人生很可能是別人設定的結果
6. SCORE模式:這樣聊天,打開一個全新世界
7.強有力的問題發生器:改變格局和高度的語言模式
第三章 換框和破框:如何跳出囚禁你的牢籠?
1.環境換框:改變場景,改變價值
2.意義換框:如何改變人的感受和行動
3.破框:人在框內,叫囚;人在框外,就是自由
第四章 語言歸類法:智慧語言模式
1.語言是一種能夠改寫歷史的力量
2.上歸類:與持不同觀點的人達成共識
3.下歸類:找出問題癥結,讓問題迎刃而解
4.橫歸類:提升自己的創意能力
5.智慧語言模式:高情商的語言技巧
第五章 催眠語法:繞過你的防衛,給潛意識下指令
1.一句話足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2.猜臆:讀心術的秘密
3.因果:給對方一個幫你的理由
4.複合等同:你是如何被廣告影響的
5.預設:無可反駁的隱藏指令
6.虛泛詞:留白的藝術
7.以偏概全:像樂觀者一樣思考
8.可能性與必須性:把規則隱藏起來
9.遺失行動者:無畫處皆成妙境
10.比較刪減:沒有傷害的比較
11.說話者不明確:讓它像真理一樣
12.動詞不明確:把掌控權留給別人
13.附加問句:讓指令變得溫和
14.同步現有經歷:讓人無法抗拒的指令
15.雙重約束:讓人沒有選擇的選擇
16.延伸引述:故意讓你聽不明白的技巧
17.選擇性違反限制:違反常理才符合常理
18.含糊:一語雙關的催眠指令
19.利用:一切都可以成為資源
20.識別催眠十八法
第六章 反催眠:後設語言模式
1.負面催眠正在吞噬你的人生
2.刪減:把缺失的內容找回來,就能看清真相
3.扭曲:你認為的真實,只不過是你塑造出來的結果
4.一般化:識破「盲人摸象」的局限
5.後設模式是防火牆,可以防止網路中的病毒
6.後設模式的使用原則
第七章 魔術語言:讓心魔在談笑間灰飛煙滅
1.語言中的病毒
2.世界觀:你認為的事實只不過是一種信念
3.後果: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4.另外一個結果: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5.重新定義:重構語言,重構希望
6.意圖:每一個行為的背後都有正面動機
7.上歸類:擴大範疇破除限制性信念
8.下歸類:看清真相就能改變信念
9.比喻:拉寬框架以識破荒唐信念
10.現實檢驗策略:挑戰信念的支撐條件
11.反例:一次例外足以顛覆原有認知
12.準則層次:用更重要的價值準則重新評估信念
13.反擊其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14.改變框架的大小:拓寬思想的限制以改變執念
15.超越框架:從更高的維度看世界
16.魔術語言十四技巧示範
第八章 實用語言技巧
1.感性與理性
2.共情與共鳴
3.指責與負責
4.不良溝通與一致性溝通
5.非文字的語言
6.一對多的影響力
結語 使命宣言
內文試閱
3.「發光體」還是「黑洞」?
人注定要改變世界,不是讓世界變得更好,就是讓世界變得更糟。你身邊是不是有這樣兩種人:
有一種人你跟他相處的時候會感到溫暖、充滿力量,生活在這種人身邊,你感到幸福,因為生命如此有價值。這樣的人我把他們稱為「發光體」,他們像太陽那樣,溫暖人心。
而另一種人剛好相反,你靠近他的時候,會有一種無力感,渾身的能量不知跑哪裡去了,彷彿你遇到了太空中的「黑洞」,他把你的能量全部吸走了。這樣的人我把他們稱為「黑洞」,他們能吸收身邊人的能量,把身邊的人弄得遍體鱗傷。
為什麼會這樣呢?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的語言無形中影響著你。
語言是如何影響一個人的呢?讓我們一起來做個實驗。
現在,請你不要想一隻白貓,不要想一隻有長長尾巴的、正在偷吃魚的白貓。
當我這樣說的時候,你的腦海裡浮現的是什麼?是不是就是那隻長著長長尾巴的、偷吃魚的白貓?
會說話的人說到人歡喜,不會說話的人說到人心死。這是因為語言能夠引發我們神經的某些反應。不信,請看下面的場景。
一位妻子對丈夫說:「你是不是又在想那個女人?」
丈夫腦子裡本沒有女人什麼事,但被妻子這樣一問,只得在腦海中努力搜索某位女性了。
一位媽媽對孩子說:「在學校有沒有人欺負你啊?」
孩子的校園生活本來挺開心的,為了回答媽媽的問題,他忍不住就會想,對啊,今天誰欺負我了呢?然後某件本來早已遺忘的不愉快就浮現於腦海了。
老闆對員工說:「最近遇到什麼困難嗎?」
本來充滿信心的員工,被老闆這麼一問,眉頭緊鎖,立刻思索起工作的困難來,原本滿身的幹勁悄悄沒了蹤影……
這就是語言的焦點,也就是俗話說的「哪壺不開提哪壺」。沒有人提「白貓」時,你並不會去想白貓,可是當你聽到「白貓」這個詞,頭腦中就會不自覺想到「白貓」。
試想一下,如果身邊的人總是對你說「你敢打我?你試試看?」,說得多了,某一天你可能真的會掄起拳頭砸下去的……
語言的焦點有一個小秘密,即人的潛意識無法處理否定詞。怎麼講?比如,前面提到的不要想「白貓」,雖然我讓你不要想白貓,但你的頭腦根本無法分辨否定詞「不要」,於是大腦會直接出現白貓的圖像。
如果不知道這一點,人們經常會帶著好意卻做了壞事。
比如考試前,很多父母帶著關心去提醒自己的孩子:「寶貝,今天不要緊張哦。」但「不要緊張」恰恰引發了孩子的緊張。正確的做法是怎樣的?我們要讓語言專注於正向意義。比如,家長可以對馬上要考試的孩子說:「寶貝,放輕鬆哦,我相信你。」通過這樣一句話將孩子的注意力引到「輕鬆」上。
這一點並非現代人的發現,早在《大學》中就有論述。我們知道,《大學》開篇講的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這三個字特別有智慧。第一個「明」是動詞,第二個「明」是形容詞,「明德」就是一個人本身擁有的好的品德。這句話說的是,教育的根本就是把一個人本來就有的美好品德弘揚出來。怎麼實現這一點呢?心學的鼻祖,明代的王陽明給了一個「致良知」的方法。王陽明說:「我們每個人的內在都是有良知的,如果你不去召喚他,他就在我們的體內沉睡。內在的良知就好像一個在人群裡打瞌睡的人一樣,等待著我們去喚醒他,否則他就一直在體內休眠。」
「長這麼大,你什麼時候最開心?」當一個人被問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即使他眼裡正含著淚水,腦海裡想的卻是曾經最歡愉的那個片刻。這就是語言的魔力。善用語言可以讓人「明明德」、「致良知」;不善用語言的人,則會引發矛盾,甚至暴力。
有人說,每個人內在都住著一個天使、一個魔鬼,這個人是天使還是魔鬼,要看你喚醒了哪一個。為什麼有些人是「發光體」,有些人是「黑洞」,因為前者的語言總是能喚醒你心中的天使,而後者喚醒的是你心中的魔鬼。
對於身邊人來說,我們是黑洞還是發光體呢?我們可以來測試一下:假設有一天你讀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做了一張小試卷給你看,上面五道題,做錯了一道,剛剛學會算術的孩子眼巴巴地看著你,等著你的反饋,做為爸爸或者媽媽,你會怎麼說呢?
如果你說:「錯了,第三題錯了。」這話說出來,孩子眼裡的光會立馬熄滅了,他心裡會想:「我做對了四道題你怎麼看不到?我做錯一題就被你看到了,我身上就真的沒有一點閃光的地方嗎?」這樣的爸爸或媽媽就是黑洞,他們把孩子眼中對未來充滿期待的光芒撲滅了,孩子會越來越想逃離這樣的爸爸媽媽。現在,我們已經很清楚了,黑洞的一個典型特徵就是總愛挑毛病,只看到別人不好的地方,看不到別人好的地方。
同樣的情況,發光體會怎麼說呢?他會說:「寶貝,五道題你做對了四道,真的很棒。你再留意一下第三題,看有沒有發現什麼?對了,這樣改過來,就全對了,你能這麼快進行自我訂正,真的太棒了。」聽到這樣的話,孩子會怎麼反應?他會對自己充滿信心,他會愛上算術,並且愛上爸爸媽媽輔導自己作業的感覺。這樣的爸爸或媽媽就是發光體,他們不會對孩子的錯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那會害了孩子,他們既能看到錯誤的地方,也能看到正確的地方,最終他們總是能夠幫助孩子找到提升的地方。
這是黑洞跟發光體的一個明顯區別:黑洞的語言焦點放在了負面的地方,很難看到別人做到了什麼,只關注別人沒做到什麼,極少給予肯定和鼓勵;發光體的語言焦點放在了正面的地方,他們會關注到一個人能做到的事情上,而不是這個人做不到的事情上,他們從不吝惜肯定和鼓勵,並且相信你能夠做得更好,他們還能在你身上看到很多你自己都看不到的資源。
4.對事還是對人?
現代社會,很多人把「對事不對人」當作最為成熟圓融的處事原則。
俄羅斯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曾經向一個乞丐施捨,朋友知道後告訴他:「這個乞丐不值得施捨,因為他品行非常惡劣,這在莫斯科人盡皆知。」托爾斯泰聽後回應:「我並不是施捨給他這個人,我是施捨給人道。」
聽起來朋友說的是對的,但你會更尊敬托爾斯泰,不是嗎?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來看看這樣一個故事:
張老闆是個暴發戶,剛花了八百萬元買了一輛紅色的法拉利,特意開回老家炫耀。他的兒時玩伴小劉見了很眼饞,掛著一張殷勤的笑臉過來跟張老闆說:「哥,我剛交了個女朋友,我想帶她出去兜個風,能不能借下你的車?」張老闆肯定不能顯得太小氣,他鑰匙一掏,瀟灑地說:「兄弟,祝你約會成功。」一小時後,張老闆接到了小劉的電話,電話那頭是小劉快要哭的聲音:「哥,我一不小心把你的車給撞了。」張老闆這時可能有這樣兩種反應,第一種:「有沒有搞錯?撞壞了哪裡?這車可花了我八百萬,我開了還不到一個月!」第二種:「兄弟,別著急,人沒有傷著吧?你和你女朋友都沒事吧?」
第一種反應是「對事」,第二種反應是「對人」,第一種反應讓對方覺得很冰冷,第二種反應讓對方覺得很溫暖,第一種人是黑洞,他的關注焦點永遠在「事」上,第二種人是發光體,他的關注焦點永遠在「人」上。
只看到事看不到人是很多人的慣性行為,這是因為很多人就是這樣被教育出來的。小時候,你有沒有這樣的體驗?你不小心打碎了一個玻璃杯,當時,你傻愣愣地佇立在現場,不知所措,迎接著父母的雷霆之怒,他們會罵個不停:「你怎麼這麼笨,老打碎東西,說過多少遍了,要小心,要小心,就是不長記性。」如果趕上父母心情不好,他們會順手拿起雞毛撢子、擀麵杖向你的身上招呼:「讓你不長記性。」父母的做法是對事還是對人?顯然,他們只看到事沒看到人,只看到摔碎的杯子,沒看到瑟瑟發抖的孩子。
這時,關注焦點在「人」身上的父母會怎麼辦?他們會第一時間把孩子的手拿過來,關切地問:「寶貝有沒有傷著,給我看看。你先去沙發坐著,媽媽把玻璃碴掃乾淨,別扎到腳了。杯子碎了就碎了,媽媽知道你是不小心的。」在這種呵護下長大的孩子,他一定會感到格外溫暖、格外幸福。
我經常聽到一些痛苦自責的聲音:我知道不該對孩子發火,可是我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事情發生的時候,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怎麼了!看著孩子受傷的眼神,我很悔恨,可下次事情發生時,我還是忍不住對孩子發火。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為一個人永遠給不到別人自己沒有的東西,內心空乏的父母很難養出內心豐盈的孩子,我們當年怎麼被對待,我們就會用同樣的方式來對待別人。當年父母對待我們時,只看到事看不到人,我們對待子女時,也就只能看到事而看不到人。
只看到事看不到人會對我們的子女造成無形的傷害,還會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
我有一位姓邵的學生,是一位著名的律師,他曾經給我講了一個觸動他開始學心理學的真實故事。有一次,他帶著團隊一共七個人去外地辦一個案子,七個人開了兩台車,上車的時候,問題出現了,他是老闆,他的車是最好的,卻沒有一個人願意搭他的車,他的六個同事寧願擠在一輛車上。邵律師開始思考,為什麼我這麼努力,這麼聰明,這麼高智商,這麼好的豪車,卻沒有人願意坐我的車呢?答案只有一個,一直以來,他做事都是對事不對人,這給同事們留下了冷冰冰、不可親近的印象,因此,身邊的人都想要逃離他。
把人生的焦點全都放在事上的人,他的成功是有代價的,他目中無人,身邊自然也就沒有人,他的成功只是一些帳面的數字,而實際上,他的人生必定充滿了孤獨、勞累、淒苦。
如果你是這樣一個只看到事卻看不到人的黑洞,是不是只能無奈地抱怨父母呢? 二十五歲前,我們可以抱怨父母,二十五歲之後,我們就沒有資格再抱怨父母了。我們是自己人生的主宰,應該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我們無法回到童年改變父母的態度,但我們可以從現在開始,通過學習改變原生家庭的影響。
在對事還是對人這個問題上,我們可以引入這樣一個語言技巧:讚美和批評。
讚美別人,我們要從事到人。
美國心理學家傑絲.雷耳說:「稱讚對人類的靈魂而言,就像陽光一樣,沒有它,我們就無法成長開花。」讚揚的力量是巨大而神奇的。受人讚揚、被人尊重能使人感到生活的動力和做人的價值。恰如其分地讚美別人是人際交往的重要手段,它能讓交流雙方進行良性情感交流,實現心靈溝通,有效改善和優化人際關係。不過,讚美也是有技巧的,如果你沒有學會真正的讚美方法,很可能會適得其反。
作家畢淑敏女士曾講過這樣一則真實的故事。有一位女學者受邀到北歐一個教授家中做客,到教授家裡後,教授五歲的小女兒滿臉笑容地來打招呼,這位女學者見這孩子滿頭金髮,極其美麗,情不自禁地誇獎道:「妳長得好漂亮,好可愛啊!」很平常的一句話,教授聽到後卻一下黑了臉,她等女兒離開後,嚴肅地對女學者說:「妳知道嗎?妳剛才的誇獎會害了我女兒。妳因為她的漂亮而誇獎她,而漂亮不是她的功勞,這取決於我和她父親的遺傳基因,與她個人沒有什麼關係。孩子很小,不會分辨,由此她就會認為這是她的本領。她一旦認為天生的美麗是值得驕傲的資本,就會看不起長相平平甚至醜陋的孩子,這就進入了誤區。」這位女學者被教授的教育理念深深震撼了,她連連道歉,這時,教授說:「妳還有機會彌補。一會兒離開時,妳可以誇獎她的微笑和禮貌,這是她自己努力的結果。」
有些父母聽了一些賞識教育的課程,回家後總是把「寶貝你真棒」掛在嘴邊,殊不知,這會害慘孩子,很多孩子邁出了家門,小伙伴和老師不會像父母那樣拚了命地誇他,他的心理落差會非常大,會非常失落。就像上面故事中北歐的教授說的:讚美孩子的時候,應該多讚美他的努力和成就。比如,我們可以這樣說:「寶貝,你能幫媽媽刷碗了,你真棒。」先讚美對方的一件行為,再上升到他的特質,這樣的讚美更容易深入人心,更能產生積極的激勵作用。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社會交往和領導工作中,我們誇讚下屬:「小王,這次的工作完成得很出色,你真是個好夥伴。」這樣他以後就會把工作做得更好。我們讚美朋友:「你昨天在會議上的發言非常精彩,你的口才真好。」這樣,朋友就會更容易接受你的讚美,因為有事例證明他是一位口才好的人。
讚美人時,我們要由事到人,先找到對方做的一件事或者一個行為,進而推斷他的一個特質,這樣的讚美更讓人溫暖。批評別人,要反過來,我們要從人到事。
孩子考試不及格,我們批評孩子:「你這次考試又不合格,真是一個笨蛋。」這樣「從事到人」的批評會摧毀一個人,孩子會真的就認定自己是個笨蛋。如何反過來呢?我們可以這樣說:「在爸爸心目中你一直都是個聰明的孩子。」先肯定孩子「人」的特質,然後說:「可是這次考試為什麼又不合格?你最近是不是偷懶了?還是說你最近遇到了什麼事?」這樣就事論事,無論你的態度多麼嚴厲,孩子都會覺得你是為他好,並且他有自信,自己未來能變好。
下級工作出現不足或者失誤,是常有的事。這時做為領導如果不能及時指出的話,對員工本身、企業都會造成損失。而如果直接批評指正的話,下屬下不了台,他要麼會憤而辭職,要麼會消極怠工,要麼會伺機報復,也將造成惡劣的影響。如何讓下級心甘情願地接受批評呢? 「從人到事」的技巧會很有效。比如,下屬提交的文案裡出現了好幾個錯別字,我們可以這樣說:「看你的文案就知道你是一個非常有學問的人。」首先肯定下屬的人格特性,接下來談事,「像你這麼有學問的人,怎麼會出現錯別字呢?是不是最近太累了,有些粗心,沒有好好檢查,以後一定要好好檢查,不然這樣的文案拿出來,太有損你的身分了。」這樣的批評,對方聽起來很舒服,還能聽得進去。
讚美:從事到人,從行為看特質;批評:從人到事,先肯定特質,再矯正行為。掌握了這個語言技巧,黑洞就能變成發光體,讓身邊的人備感溫暖,讓他們樂於靠近。
綜藝節目《奇葩說》曾經對「對事不對人」展開了討論,主持人馬東說:「人在事先,是人的本能。事在人先,是人的本事!當我們去討論人和事的時候,這一點就是人在事中。」人們常說事在人為,很多時候人和事都是無法分開的。人與人之間產生接觸才會發生事,而事又會反過來促進人與人之間的聯繫。釐清了人和事的先後關係,我們將這些技巧內化在我們的言行中,我們就能由黑洞轉化成發光體。
作者資料
黃啟團
資深心理學導師、企業家,同時也是中國知名圖書網站「當當網」的暢銷作家,朋友和學員都稱他為「團長」。二十多年來他專注於應用心理學教育,將心理學理論成功運用於企業管理、家庭、婚姻、親子教育等領域,投資創建中國最大的心理學網站「壹心理」,擁有超過兩千萬用戶,用有趣、有愛、實用的表達方式為社會、組織以及個人提供有價值的心理學服務。著有大眾心理學讀物《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別人怎麼賺錢,是你不會的》、《圈層突破》等書。 《別人怎麼對你,都因為你說的話》是他融合心理學專業、近一萬小時諮詢經驗的精華代表作,幫助我們洞悉負面語言的陷阱,破除思想深處的限制框架,進而解決日常常見的矛盾衝突,贏得身邊所有人的喜愛。黃啟團:「願你從今天開始你能掌握語言的藝術,不再一味去抱怨、指責身邊的人,他們變成今天這樣,有你的一份功勞。如果你希望他變得更好,從改變你說話的方式開始。」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