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10月會員日
目前位置:首頁 > >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悲傷(全新珍藏版)
left
right
  • 庫存 = 7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悲傷(全新珍藏版)

  • 作者:舞鶴
  • 出版社:麥田
  • 出版日期:2019-07-25
  • 定價:340元
  • 優惠價:7折 238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1月26日止
  • 書虫VIP價:238元,贈紅利11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26元
  • (更多VIP好康)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本書適用活動
感恩月限定特價,暢銷通通7折!

內容簡介

論二十一世紀台灣文學,必須以舞鶴始。——王德威(知名評論家) 台灣文學,止於舞鶴。——朱天文(知名小說家) 當代台灣最具原創風格的作家 舞鶴最重要的中短篇小說集 全新改版上市 收錄最新創作:新版代序〈就是要這樣第一次就一口咬住〉   /名家讚譽 ﹝台灣資深前輩作家 葉石濤﹞ 舞鶴是台灣文學史中的一個天才型作家。他熟悉台灣歷史的變遷,台灣庶民生活中的禮俗文化、政治、社會等背景,正確地掌握了台灣歷代民眾的生活動脈。 ﹝評論家 王德威﹞ 舞鶴是台灣文學最重要的現象之一,他的寫作實驗性強烈,他面對台灣及他自己所顯現的誠實與謙卑,他處理題材與形式的兼容並蓄、百無禁忌,最為令人動容。論二十一世紀台灣文學,必須以舞鶴始。 ﹝小說家 朱天文﹞ 世間有純粹一詞,只是,有純粹之物嗎? 舞鶴純粹。只不過,純粹之人出現在眼前,大家倒不識。所以說,直信難有,如來難值。所以台灣文學,止於舞鶴。亦所以為什麼王德威說,二十一世紀台灣文學必須以舞鶴始。在這個意義上,舞鶴是我們的師兄。 ﹝中國社科院台灣文學專業研究學者 李娜﹞ 舞鶴以「田野」的雙腳感知島嶼上的未知土地,以手工書寫人心對自由的嚮往,以最無羈的聲音,追問歷史、社會、人性、欲望及其之於個體生存的意義。以一種永遠的批判立場,對台灣社會發出聲音──這是舞鶴生命存在的形式,也是他的文學的隱喻。 / 舞鶴是台灣文學史上重要的代表作家,《悲傷》收錄了他最具代表性的六篇中短篇小說——〈悲傷〉、〈拾骨〉、〈調查:敍述〉、〈逃兵二哥〉、〈微細的一線香〉、〈牡丹秋〉。初讀舞鶴的讀者,最好的起始點正是小說集《悲傷》,不僅文字好讀別具韻味,書中每一篇作品都代表了舞鶴不同時期的創作里程,並反映了台灣不同層面的社會、歷史現象。 寫作是為過去立下紀念碑的方法,舞鶴的小說,不僅為他自己立下個人生命的紀念碑,也為台灣文學畫下了重要的創新里程碑。 〈拾骨〉敘述一位多年為精神官能症所苦的男子,有一天亡母託夢,他發動家人為逝者撿骨。舞鶴對台灣俚俗眾生有深刻的觀察,勇於指出生命不可思議的矛盾與荒唐;故事的高潮是敘事者悼念亡母之際,突然有了性的衝動,因而脫隊去尋歡……愛欲與死亡,悲傷與悼念,〈拾骨〉提供了我們一個詮釋、治療創傷(trauma)的詭異出口。 〈悲傷〉寫一個精神病患者的異想世界,這位精神創傷的男子,狂野不羈、招人誤解卻又引人悲憫。他生命中的悲傷、文末展演的那場死亡嘉年華,無不觸動我們內在深處的「悲傷」情懷,令人動容。 〈逃兵二哥〉寫國家機器——軍隊——如影隨形的控制,任何逃兵都無所遁逃,這猶如卡夫卡式的「家常化」恐怖感,讓人印象深刻。 〈調查:敘述〉寫二二八事件為受難者家屬所帶來的無盡壓力。調查者與報告者一起發明過去,遙擬悲愴;「調查」與「敘述」不只是情治單位監視民心的方式,也是事件倖存者向自己餘生作交代的必然宿命。這篇作品被喻為有關二二八歷史事件的短篇文學傑作。 〈微細的一線香〉白描一個家族頹敗的必然,臆想倫理傳統的絕境;愛恨交加,若斷若續,充滿憂鬱頹廢風格,彰顯了舞鶴現代主義與鄉土寫實主義並行不悖的絕妙創作手法。 〈牡丹秋〉處理一段春夢了無痕的戀情,原是通俗的題材,舞鶴寫來,卻憑添一種存在主義寓言色彩。他描述孤絕的生存環境,曇花一現的人間情義,捨此無有退路的意義追求,別具韻味。 舞鶴說,他的每一篇小說好像是一段時間的小小紀念碑。〈牡丹秋〉是六○年代大學時期的紀念碑。〈微細的一線香〉是府城台南的變遷之於年少生命成長的紀念碑。〈逃兵二哥〉是當兵二年的紀念碑。〈調查:敘述〉是二二八事件之於個人的紀念碑。〈拾骨〉是喪母十九年後立的紀念碑。〈悲傷〉是自閉淡水十年的紀念碑。 王德威在《悲傷》序文中有言:「舞鶴的每一篇作品都處理了台灣歷史或政治的不義層面,但每一篇作品都有令人意外的曲折……」這位當代台灣最具原創風格的作家,為他自己、也為台灣文學,留下了無可取代的生命書寫瑰寶。  

目錄

新版代序:就是要這樣第一次就一口咬住/舞鶴 初版推薦序:原鄉人裡的異鄉人——重讀舞鶴的《悲傷》/王德威 悲傷 拾骨 調查:敍述 逃兵二哥 微細的一線香 牡丹秋 初版後記 舞鶴創作年表  

序跋

【初版序】原鄉人裏的異鄉人——重讀舞鶴的《悲傷》
◎文/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一九八○年代以來,「台灣意識」成為我們美麗島上的熱門戲碼。不論是政治權力的變動,還是文化資源的消長,無不以呼喚原鄉,尋回主體為命題。歷經四百年的浮沉,這座島嶼彷彿蓄積了太多的義憤與悲情,迫不及待要向歷史討回公道。一時之間,文學界也如響斯應。為舊台灣平反,為新台灣請命,千言萬語,成為世紀末大觀。      然而跨過了千禧門檻,回顧過去十幾年台灣論述及台灣想像的轉折,我們不得不警覺它的局限。尤其當原鄉的呼喚成為原道的使命,主體的追尋成為主義的崇拜時,「台灣」所象徵的源頭活水意義,已經打了折扣。島上的激情與喧囂如今仍然方興未艾,未來的動向更不見明朗。我們將何去何從?      靜下心來讀讀舞鶴吧。眼前高談愛台灣、關心台灣歷史、社會、文化的正是大有人在,但讀過,或聽過舞鶴的又有多少?這位作家出身府城台南,過去二十六年來漂流南北。他身無長項,唯一的寄託就是寫作,但其間有十三年之久他卻隱居起來,未曾發表一字。寫或不寫,還有寫什麼,怎麼寫,於他必定是艱難的考驗。舞鶴筆下充斥被國家、政治機器斲傷的生命,沒有前途的慘綠少年,沉迷異色戀情的男女,黯然偷生的原住民,還有憂傷的、躁鬱的尋常百姓。這些人物多半來自中下階層,他們的癡心妄想,喜怒哀樂,構成台灣庶民社會的異樣切片。      這樣的人物及其衍生的故事,其實也曾出現於鄉土文學中。不同的是,舞鶴從頭就拒絕簡化他的立場;他既不對「被侮辱與被損害者」廣施同情,更不承認苦難就必須等同於美德。與主流的原鄉作家比較,他毋寧是極不「政治正確」的。但也正因此,他引導我們進入一個複雜的台灣視野,在在引人思辯。我在他處(《餘生》序論)曾藉舞鶴的作品〈拾骨〉加以發揮,稱他為「拾骨者」。舞鶴探究歷史創痕,剖析人性糾結,尋尋覓覓,儼然是在時間與空間的死角裏,發掘殘骸斷片,並企圖與之對話。經由他另類的「知識考掘學」,已被忘記的與不該記得的,悲壯的與齷齟的,公開的與私密的,性感的與荒涼的,種種人事,幽然浮上檯面。這是舞鶴敘事的魅力,但也更應該是台灣桀驁的生存本質。      舞鶴是台灣原鄉人裏的異鄉人。他是原鄉人,因為他念茲在茲的總是這塊土地上的形形色色。他又是異鄉人,因為他太明白最熟悉的環境,往往存在著異化或物化的最大陷阱。我使用「異鄉人」一詞,聯想到的是卡繆(Camus)半個多世紀前的名作《異鄉人》。舞鶴特立獨行,擇荒謬而固執,何嘗不是你我眼中的頭痛人物。但他顯然有意以他的生活方式及文學寫作,嘲弄、批判我們居之不疑的信念及墮性——他強迫我們與他一起「拾骨」。      舞鶴早在一九七○年代中就開始創作,而且一鳴驚人。〈牡丹秋〉(一九七四)處理一段春夢了無痕的戀情,原是通俗的題材,舞鶴寫來,卻憑添了一種存在主義寓言色彩。他描述孤絕的生存環境,曇花一現的人間情義,捨此無有退路的意義追求,也透露他私淑現代主義的痕跡。另一方面,〈微細的一線香〉(一九七八)白描一個家族頹敗的必然,臆想倫理傳統的絕境,則彰顯舞鶴揮之不去的鄉愁。愛恨交加,若斷若續,由此而來的一股憂鬱頹廢風格,反而猶其餘事。現代主義與鄉土寫實主義在他的創作裏並行不悖,已經在他早期作品中可以得見。      八○年代的台灣,各種運動風起雲湧。舞鶴反而隱居起來,不事生產。逆向操作,似乎一向是他的特色。十三年後,他再度出馬,一連串的小說如〈逃兵二哥〉(一九九一)、〈調查:敘述〉(一九九二)、〈拾骨〉(一九九三)、〈悲傷〉(一九九四),都廣受好評。之後他再接再厲,並兩度進駐原住民社群,寫出《思索阿邦‧卡露斯》(一九九五)及《餘生》(二○○○)兩作。前者見證魯凱族屢經遷徙所產生的傳統絕續危機,後者探堪泰雅族涉入的霧社事件,及其歷史、記憶的紛亂線索。就事論事,誠懇實在,讀來反更令人觸目驚心。      舞鶴也寫了其他小說,如《十七歲之海》(一九九七)、《鬼兒與阿妖》(二○○○)等。觸角及於情色生活揭祕,還有它的倫理辯證。舞鶴有意根據他的「田野調查」,重畫欲望烏托邦(或無托邦)的界線。他未必有驚世駭俗的意圖,卻畢竟因為立論的特異,達到驚世駭俗的結果。如此看來,舞鶴是偏執的,也是世故的;是天真的,也是憂傷的。      初讀舞鶴的讀者,最好的起始點正是小說集《悲傷》。這本小說集包括了前述舞鶴早期的二篇作品,以及九○年代的〈悲傷〉、〈拾骨〉、〈逃兵二哥〉、〈調查:敘述〉等。顧名思義,這不是本快樂的書。然而舞鶴既然從不按牌理出牌,他的部分作品即使在描寫生命最慘淡的時刻,也能讓我們睜大眼睛,有了紛然駭笑的衝動。〈拾骨〉中的敘事者多年為精神官能症所苦,委靡不振;忽一日亡母託夢,他於是發動家人為逝者撿骨。由此舞鶴寫出台灣殯喪事業的光怪陸離,令人哭笑不得。故事的高潮是敘事者悼念亡母之際,突然有了性衝動,因而脫隊尋歡去也。愛欲與死亡雙效合一,這位敘事者終於在一個妓女的大腿間,完成了他孝子悼念亡靈的儀式。      我仍然記得初讀此作的震憾。舞鶴不只對台灣俚俗眾生有深刻的觀察,也更勇於指出生命太多不可思議的矛盾及荒唐。我們怎樣面對悲傷,如何在記憶的殘骸中拾骨,總是舞鶴的關懷所在。但相對一般涕淚飄零的公式,他的立場是:至慟無言,可也無所不能言吧。像〈拾骨〉這樣的小說,其實提供我們一個詮釋、治療創傷(trauma)的詭異出口。      其他的作品中,〈悲傷〉寫精神病患者的異想世界,如此狂野不羈,卻又如此委屈、招人誤解。〈逃兵二哥〉寫國家機器——軍隊——如影隨形的控制,使任何逃兵都無所遁逃。〈調查:敘述〉寫二二八事件為受難者家屬所帶來的無盡壓力。「調查」與「敘述」不只是情治單位的監視民心的方式,也是事件倖存者向自己餘生作交代的必然宿命。每一篇作品都處理了台灣歷史或政治的不義層面,但每一篇作品都有令人意外的曲折,於是〈悲傷〉有了死亡嘉年華式的歡樂,〈逃兵二哥〉發展出卡夫卡式的「家常化」恐怖感,而〈調查:敘述〉中的調查者與報告者竟一起發明過去,遙擬悲愴,合作無間。      舞鶴曾經寫道:      每一篇小說好像是一段時間的小小紀念碑。〈牡丹秋〉是六○年代大學時期的紀念碑。〈微細的一線香〉是府城台南的變遷之于年少生命成長的紀念碑。〈逃兵二哥〉是 當兵二年的紀念碑。〈調查:敘述〉是二二八事件之于個人的紀念碑。〈拾骨〉是喪母十九年後立的紀念碑。〈悲傷〉是自閉淡水十年的紀念碑。      寫作是為過去立下紀念碑的方法,但誠如舞鶴在《餘生》一再強調的,他的碑失去了史詩的、英雄的意義,充其量是「餘生」紀念碑。舞鶴的寫作實驗性強烈,未必篇篇都能成功。我卻仍然要說,他面對台灣及他自己所顯現的誠實與謙卑,他處理題材與形式的兼容並蓄、百無禁忌,最為令人動容。論二十一世紀台灣文學,必須以舞鶴始。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內文試閱

  悲 傷      .我心深處剖開馬路      我「讀大冊」的最後一年,搬到淡水小鎮住在一棟學生公寓的陽台閣樓,打開向西的一扇門是整片的藍海雲天,遠望出海口洶湧的浪像被什麼擋住,互相推擠成一線白濤。據說是與「紅毛」戰爭時,我們智勇雙全的祖先在那裏自沉了幾艘滿載石塊的船,以阻止敵人戰艦的錐頭直戳入我們的內海;也據說由於這幾船石塊,商船再不能直駛到媽祖宮前,它們轉至新興的海港基隆去下蛋,媽祖宮的香火蕭索下去後來被落鼻祖師取代了興隆。聽慣了人間世的爆噪,每當夜深末班客運車掠過後,我面對暗灰青的海口,仔細聆聽遠方海潮被阻于那一線白濤,不斷的潮騷中會有片刻的寧靜;我感覺那片刻的停格是亂恣橫暴中的永恆,這永恆可以慰我心靈的潮騷,至於小鎮的歷史滄桑得失就不是那麼緊要了。——我聆聽這永恆將近三年。其間每年二月和十月,我在陽台閣樓坐看落日正中沉下海口,可惜「紅圓」沉沒的瞬間從沒有預示給我們西方極樂世界的海市蜃樓;我並不為未現世的海市蜃樓而失望,我大約認知「淨土就在現世」這樣的觀點,但我仍感到無以名之的憂傷。我習慣在海潮的寧靜中入睡,朦朧中有一艘艘舢板舟出海的噗嗚。      某日早晨,被轟隆夾著吱怪的響聲驚醒,我懶得下床心想是某家瓦厝又被摧毀成就鋼筋樓房;但那隆轟聲連續了幾日,其中又雜著「碰」「碰」的巨響,我在床上翻來覆去,倒屜尋出來一對海綿耳塞,那吱隆聲似乎就在床下近處,因為它的超貝斯音爆穿破耳塞還將它震了出來。大約是第五或第六日吧,我只著內衫褲踅過陽台向山坡的那面,低頭一望:兩輛怪手推土機外加三輛貓仔運土機,還一只大鐵球來回晃著每一晃去便命中一壁瓦厝殘牆。我趴在陽台垣足足迷糊了十幾分的久,心想他們到底在幹啥麼呢,又鏟山壁又毀成排瓦厝;我回屋內泡了一杯救命濃咖啡,回去趴在陽台直到正午秋老虎,我才想通:完了,是一條新馬路,——就在這裏。我眺見斜對山坡綠林間「鬼屋」的台階上矗著那個黃髮老外,彷彿他鼻頭懸空浮在馬路山溝的泥巴上,我看不清楚也曉得他的眉頭皺得有新削下來的壁褶那樣的深。      我必須找個人說說話,免得被那吱怪聲絞碎腸子。我帶了剩半包的文山茶,顛跛過被鏟成陡壁的邊緣,去跟鬼屋黃毛說「哈囉你好」同時奉上包種茶。黃毛的「中國女孩」沏茶出來,我們坐在千年老榕樹下,眼看觀音山水,耳聽近處鐵球擊著這裏那裏的碰壁聲。黃毛說他想不透「這樣山水中的台灣人怎會變成這樣?」他把「變」發音成「貶」;黃毛自豪說在他們的國度如果有這樣的山水那麼任何的人文景觀都是為這山水而存在的。黃毛吝用「美」這個字眼,他到台灣來是專研道家符籙學派的,顯然道家「守拙」的思想讓他說不出口「這樣美麗的山水」。不過道家喜陰靜,黃毛說這馬路一開鑿他就像被怪手的爪子紋身一般終日渾不自在,他打算搬去道家大本營府城台南,煩請我照顧鬼屋一陣子。我心想照顧鬼屋容易,只要晴雨不論記得來下糞就是;我豪爽答應黃毛,黃毛感嘆「你們台灣人真是能耐吵鬧」,他黑枯瘦的女人笑開一朵糖酸仔花不知為啥高興?      我在號稱「古劇場廢墟」的圓栱柱下,坐看午後三時雲霧罩起觀音的鼻頭。臨時我想到當此時蟄在肉桃樓仔厝的流氓博仔不知在忙些什麼。流氓博仔是我在河堤閒逛時彼此投緣相識的,他說我倆有一種共同的氣質:「努力做個無用的人。」流氓博仔的妻是少見高頭大馬型的女人,大概當年博仔的流氓氣勢壓了她貫了她;婚後流氓丈夫長年坐罐時,她是頭一個敢在七○年代末的河堤擺烤魷魚、小卷攤子的婦人。坐罐回來,流氓博仔長久借住屋頂長草的「白樓」,因為他出罐直直上馬未成被馬腿踢落妻家門外渾身筋骨不知疼了幾多日;我安慰博仔說,據我考據他妻可能是在地平埔格蘭族的後裔,那馬腿不是漢族中看不中用的鳥仔腳,「哦,是鵝卵族,」博仔也就難怪他妻有那樣大的氣力了。——轉入巷內坡道,就看見博仔蹲在肉桃門框下,鳥仔腳邊散著幾尾魚,手中把著柴刀剖著魚的肚,「嘖嘖看這頭一批提早來送死的——」他眼簾未抬便曉得是我某某人的來到,聽說是多年蹲罐練就的功夫,他一例吩咐人家自己倒酒喝,他要「專心一志剖了結束管區太太孝敬的白腹肚。」我品著他妻唾液做的糯米酒,眼看他橫柴開肚,一隻怪手指伸入去扒出唏哩嘩爛的順手一甩剛好落在一隻白肚黑鼻貓的嘴鬚下;流氓博仔嗜喝這「鵝卵族的米酒頭仔」,致使他甘願放棄「江湖一尾龍」的生涯守在這古樓破厝,他妻供應他每日兩瓶,只要他不常去河堤丟人現眼、亂摸女兒。      待到啜了七八口酒後,我才慎重的談起今日早起的大發現。流氓博仔把柴刀往褲帶後腰一插,雙手拎起魚尾魚頭掗進圓栱廊下的大雜鍋,我跟著移坐到大鍋旁,看他比基尼打火機幾度打火取火才燃起鍋底的炭爐。為了強調我的發現「之的重要性」,我姑且發明同時援引「留台學人」道教子黃毛的論證:——清水街就不用說了,像重建街的百年民房,屋底都是生了根發著芽莖的,有根有莖就有神氣,現時把它神鏟了馬路開通也不得神平安;何況大屯山的熔岩養就的小鎮五隻老虎,中央最大的一隻如今被馬路剖了肚,小鎮的明天還有生氣嗎啊呢?我看流氓博仔的眼神牢牢守著他的長年鍋不禁就有氣,還陰陰笑著哼起歌詩來:「白腹剖肚來開路/開給啥人來走路/等到覺悟自己破肚/已經剖到腳 (屁股)後伊條路」。𡂿呵這流浪詩人江湖大歌手他博仔歌聲鳥鳥間就大口吞了一碗酒,說他「不用讀冊」也能夠一世人「包飼包吃」我的發現之的重要性,不過他要我暫且放下我已經過時的大發現,他要帶我去親目發現「現此時正在進行的」這樓仔厝的大祕密。他右手按著腰臀柴刀足尖蹬到樓梯口同時左手比了個曖昧的手勢,——我即時將自己的拖鞋底裝上消音器。      天光從圓栱方窗的草尖洩入來,恰好讓我們窺到:一隻荔子小的奶子,被一隻中指套著印章金戒指的大手揉著;流氓博仔細聲「解讀」說是隔壁厝賣魚丸名家的親戚,逢陰曆十五六河水大漲潮時必來這裏搓奶;奇的是,那奶逐漸腫成桃子大,再一會功夫,果然飽到像門嵌頂的火燄形,——男人禁不住就在奶坡射了精熔岩一般流燙到我的臍孔。「到今日你究竟明白了吧哈,」博仔同我蜲下樓梯:那富貴人家的肉桃因營養過剩,定時要發出「偷人」的火燄,在彼時點煤油燈的大街暗街尤其明顯,大漲潮的因素之一聽說是來自這火焰尖端那點輻射出來的吸引力;可惜,「那肉桃焰奶嗜精,」精子待不到射在「沒有光的所在」,因此世世代代生不出個像樣小孩,「富貴春受天祿」因此敗了家。      流氓博仔捨不得不教我絕招:他用練了多年的鐵砂掌搓著屌支,在日光斜西的前庭,對著門栱上的肉桃發出十九世紀後半葉的淫喚聲。我乘他恍惚之際溜了出來,站在廢墟邊緣又看了一會大鐵球擊碎兩個嵌著苔綠色葫蘆形陶甕的六角窗,想像著那剖肚白腹的滋味。隨後,我上到鬼屋下糞,屋內無人聲,想必黃毛已攜眷南下;我之所以急于下糞鬼屋,一來是持續供給鬼屋真實的人氣,營養它以免它的日式屋頂垮了下來,二來我住的學生公寓時常壞了馬桶。現在那水熔的騷燙下到我臍孔一寸之處;當我蹲下來,自月眉窗望見黃昏帶霧氣的觀音山水時,我暗下決心:在馬路剖穿之前,我要離開這傷心的小鎮。——雖然其後,我整整住了十年。      .你游向「紅圓」,為啥又折了回來      你凝視著「紅圓」;在紅圓貼到海面的瞬間,你划動浸在海水中已三小時多的手腳,奮力游向紅圓。我坐在陽台閣樓凝視著「紅圓」見到你眼瞳中那團映自紅圓的火炙的熱,你繼續划動幾十下後,那火熱熄到只剩一點暈紅,在紅圓將沉沒的前刻,你停止了擺動,浮在暗血色波漣裏;在紅暈微光中,我見你眼瞳罩滿水霧色的茫迷,隨後便在夜暮的海茫灰中失去了你的蹤影。——直到多年後,我才知道:你意識到自己永遠趕不上「紅圓」的剎那,你愣了片刻,決心划向相反的方向,在紅圓的餘光中你奮力游向暗灰。      四個小時前,你在屏東大武營基地搭上飛機,是傘兵例行的空降跳傘訓練。有人許願空降到大都市的酒池,有人許願掉到他假日常去的肉林;你是海邊庄腳出來的子弟,你只願空降到指定的地方,回去馬上有六人一桌的晚餐吃,飯後最好不要有什麼勤務,你可以散步到營區一角吹海風吸支菸。「總有一天會出狀況」的教練機選在今天出差錯,突來的落山風帶來霧塵,離陸地好遠便要求緊急降落;輪到你跳時可以看到海面的浪波沫,你按照學習手則張開傘來,同時你看見至少三個兵直接跳水入海去。你不愧傘兵吊在天空至少六七分鐘吧,你沒有注意到教練機是否衝向海面或者還有能力消失在遠方;一直到現在,你不清楚當時的景況細節,譬如那架教練機的命運,沒有人告知你,你也想不到問起。機上十八名傘兵中,你是唯一獲救者:一對黃昏後流連海灘的情侶,從廢棄碉堡的鎗眼瞥見、幾度忙中幾度瞥見後才確定是人一樣的東西癱在潮水中。海防部隊來了幾個人,栱豬一樣抬你跑過沙灘,聽說你當時張不開鹽漬的眼睛,只喉嚨發著「幹嗯嗯嗯」「幹嗯嗯嗯」的哼聲。      在軍醫院的病床間遊走時,你常這樣介紹自己:「我是自己幹回來的。」那些在庄腳做田、做魚塭的父祖們自小訓誡你:「要做個會幹——的人。」像這回,如果你回不來永久蟄在那海茫茫中,那你就是「不會幹的人」了。「幹你祖外媽咧我是自己幹回來的,」逐漸這裏那裏都聽到你「幹來幹去」的聲腔。你是憑著這種「幹人」的氣力一路「幹」著游回來的,顯然回不來的多是都市子弟,既不懂「幹」的道理也沒有「幹人」的力氣。不久,醫院上下都傳說有一位從鬼門關「自己幹回來的人」;你愛散步去看院內死角的犯人兵,三四個腳鏈手銬挨著鐵柵跟你搭訕的都尊稱你是「自己幹就會轉的人」,當你將菸屁股穿過柵條塞入他們的唇孔時,對方眼瞳中不同尋常人的火燄在你的「海湧厲火」的逼視下當場紛紛熄了三四分不止。      「幹你娘我是自己幹回來的人」這句話傳到精神科某個醫生的耳膜。他藉著例行巡視的機會,觀察了你一陣子,還跟蹤你去角落小軍監看你和犯人兵隔著柵縫眉來目去。你說海水的冰冷可以一秒鐘內凍死翹翹剛從騷熱的女 拔出來的燒屌,那胸溝刺青著愛的女羅剎的流氓兵譏說你那支不被凍成爛香蕉乾啦,你即時現出屌鞭教示大家:——冷凍不怕過頭冷凍過頭的反而激起牠內裏的火山熱,如此冷熱交加鍛鍊成就你千載難逢的肉棒。醫生回到精神科還聽到那肉棒擊打在鐵柵條的吭噹、吭噹;他在吭噹響中思索你所以接近乃至親近犯人兵,若不是由於異質的好奇,便是同質的吸引力,——醫生判斷是後者。他吩咐護士要你明早來精神科掛診。      精神科醫生擬了幾道題問你:(1)你漂流海中時,你害怕嗎?害怕什麼?(2)你是否希望即時獲救?若是沒有,你會不會對什麼感到失望?(3)你自己游了回來,你為自己的精神和肉體的毅力、能耐感到驕傲嗎?(4)在那幾個小時的苦難中,你的心靈受到傷害嗎?譬如說一種被遺棄的感覺。(5)於你的未來,你抱著樂觀、進取的態度嗎?醫生給你一張桌要個實習小護士監著你,因為臨時小軍監那裏有兩個兵拚命對撞著額頭。你用刺毛蟲般的歪膏字寫下答案,同時一隻眼睛不離開小護士的肩鎖骨溜下來滑到衣釦的交叉間:(1)我害怕大白鯊咬了我的大卵巴。(2)我知道他們不會來救,快到晚飯時間大家等著吃晚飯。我爸常說,「吃飯皇帝大。」我長官三番五次訓我們,「吃飽好幹事——先吃飽飯。」失望就是希望嗎?(3)我已經公開說過多少次凡人都曉得「我是自己幹回來的人」啦。(4)我習慣了就好的苦難心靈也會受到一般傷害嗎?(5)「樂觀、進取、奮鬥救中國」。醫生回來時,你剛好用眼力剝開小護士的第一粒衣釦。在整個醫生閱卷的光陰中,你的手指都在桌下掐著伊的肉小腿。醫生吩咐將你的病床轉到精神科;你目視小護士的小腿印著你的指甲印,「印章一蓋肉就到口囉,」你很得意的對醫生說,「好吃。」當時醫生正埋頭開出你平生第一張精神病藥單。      你到精神科的第一件事便是統一了精神病床的收音機頻道,大家只能聽一個空中再會的女人用「極其溫柔」的聲腔向遠方的人們說些他們不能公開聽、也不知道他們有沒有在聽的話,還不時插播一些代號×××××,然後指示一些大家莫名其妙的東西。若是有人錯了頻道,無論午夜或正午,你那隻扒過十萬浬海水的巴掌即刻巴到他腦瓜上;你私下跟小護士說明這是治療精神病的偏方之一,「統一以免錯亂。」此外,你規定三不五時病人要向你「報數」,精神科十二張病床睡了十床九床是病號,你編號1到9,隨時你發令「報數」:123456789九床少不了一床,那就哪怕他精神病發到哪裏去。你殷殷告誡諸鄰床:你是空降不死功在他黨國的,臨時委任你特派到此監察這批頭殼壞去的,不久黨國就要有樣學樣發動全島學習你這種「自己幹回來」的精神,到時你就必要遊行全國去讓人家看模特兒。小護士對你心酸酸到大腿骨,她悄悄自己吃了醫生開給你的藥,只保留無害的維你命丸餵你吃。      某日,一位陌生的輔導官來到病床,命令你立刻打包,拿出一張公文紙在你目前晃了幾晃:「因意外受創,機能損傷,已不適服兵役」等等、等等。你緊緊捏著公文紙研究再研究,還是小護士紅著眼眶幫你打了包,輔導官即刻押著你起行,你堅執著那紙公文不放,也不接手自己的包包,最後那官嘆了一口氣咒了一聲什麼接過包包甩到肩後,一手推著你出了小門大門,你捏著公文紙的手把紙張抖得像秋雞振翼拍翅的響,遮了小護士變了嗓調的叮嚀再叮嚀。當日黃昏,轉車回到故鄉蚵寮,公文紙塞到老爸膝間同時你翻身衝出門外;那輔導官訴苦說,「也不知道在害怕什麼,我說你故鄉的海水到了,他看也不看,——我用大腿壓住他一隻腳,怕他臨時跳車躲到哪裏去。」入夜,才發現你跳到磚瓦屋頂,像一隻蟾蜍守著家屋,屁股朝海面向內陸;家人說各種話哄你下來,你無話無吃蟾蜍一隻堅持守夜勤務。隔早起,庄內的人都來探望,有人說要是掛上金牌那不就是財神童子化身金蟾蜍了嗎?要是金牌滿掛甚至全身鍍金那整個庄不就要發了嗎?可惜你連蹲三夜金牌還上不了身,聽說是高雄大銀樓派來量身訂做的人迷了路找到蛤仔寮;第四日黃昏,後鄰叔公看不過拿了竹排用的長篙捅了一下你屁股,你吃了一鼻嘴泥土才真正回到了自己的故鄉。

延伸內容

初版序∕ 原鄉人裏的異鄉人                 /王德威   ——重讀舞鶴的《悲傷》     一九八○年代以來,「台灣意識」成為我們美麗島上的熱門戲碼。不論是政治權力的變動,還是文化資源的消長,無不以呼喚原鄉,尋回主體為命題。歷經四百年的浮沉,這座島嶼彷彿蓄積了太多的義憤與悲情,迫不及待要向歷史討回公道。一時之間,文學界也如響斯應。為舊台灣平反,為新台灣請命,千言萬語,成為世紀末大觀。   然而跨過了千禧門檻,回顧過去十幾年台灣論述及台灣想像的轉折,我們不得不警覺它的局限。尤其當原鄉的呼喚成為原道的使命,主體的追尋成為主義的崇拜時,「台灣」所象徵的源頭活水意義,已經打了折扣。島上的激情與喧囂如今仍然方興未艾,未來的動向更不見明朗。我們將何去何從?   靜下心來讀讀舞鶴吧。眼前高談愛台灣、關心台灣歷史、社會、文化的正是大有人在,但讀過,或聽過舞鶴的又有多少?這位作家出身府城台南,過去二十六年來漂流南北。他身無長項,唯一的寄託就是寫作,但其間有十三年之久他卻隱居起來,未曾發表一字。寫或不寫,還有寫什麼,怎麼寫,於他必定是艱難的考驗。舞鶴筆下充斥被國家、政治機器斲傷的生命,沒有前途的慘綠少年,沉迷異色戀情的男女,黯然偷生的原住民,還有憂傷的、躁鬱的尋常百姓。這些人物多半來自中下階層,他們的癡心妄想,喜怒哀樂,構成台灣庶民社會的異樣切片。   這樣的人物及其衍生的故事,其實也曾出現於鄉土文學中。不同的是,舞鶴從頭就拒絕簡化他的立場;他既不對「被侮辱與被損害者」廣施同情,更不承認苦難就必須等同於美德。與主流的原鄉作家比較,他毋寧是極不「政治正確」的。但也正因此,他引導我們進入一個複雜的台灣視野,在在引人思辯。我在他處(《餘生》序論)曾藉舞鶴的作品〈拾骨〉加以發揮,稱他為「拾骨者」。舞鶴探究歷史創痕,剖析人性糾結,尋尋覓覓,儼然是在時間與空間的死角裏,發掘殘骸斷片,並企圖與之對話。經由他另類的「知識考掘學」,已被忘記的與不該記得的,悲壯的與齷齟的,公開的與私密的,性感的與荒涼的,種種人事,幽然浮上檯面。這是舞鶴敘事的魅力,但也更應該是台灣桀驁的生存本質。   舞鶴是台灣原鄉人裏的異鄉人。他是原鄉人,因為他念茲在茲的總是這塊土地上的形形色色。他又是異鄉人,因為他太明白最熟悉的環境,往往存在著異化或物化的最大陷阱。我使用「異鄉人」一詞,聯想到的是卡繆(Camus)半個多世紀前的名作《異鄉人》。舞鶴特立獨行,擇荒謬而固執,何嘗不是你我眼中的頭痛人物。但他顯然有意以他的生活方式及文學寫作,嘲弄、批判我們居之不疑的信念及墮性——他強迫我們與他一起「拾骨」。   舞鶴早在一九七○年代中就開始創作,而且一鳴驚人。〈牡丹秋〉(一九七四)處理一段春夢了無痕的戀情,原是通俗的題材,舞鶴寫來,卻憑添了一種存在主義寓言色彩。他描述孤絕的生存環境,曇花一現的人間情義,捨此無有退路的意義追求,也透露他私淑現代主義的痕跡。另一方面,〈微細的一線香〉(一九七八)白描一個家族頹敗的必然,臆想倫理傳統的絕境,則彰顯舞鶴揮之不去的鄉愁。愛恨交加,若斷若續,由此而來的一股憂鬱頹廢風格,反而猶其餘事。現代主義與鄉土寫實主義在他的創作裏並行不悖,已經在他早期作品中可以得見。   八○年代的台灣,各種運動風起雲湧。舞鶴反而隱居起來,不事生產。逆向操作,似乎一向是他的特色。十三年後,他再度出馬,一連串的小說如〈逃兵二哥〉(一九九一)、〈調查:敘述〉(一九九二)、〈拾骨〉(一九九三)、〈悲傷〉(一九九四),都廣受好評。之後他再接再厲,並兩度進駐原住民社群,寫出《思索阿邦‧卡露斯》(一九九五)及《餘生》(二○○○)兩作。前者見證魯凱族屢經遷徙所產生的傳統絕續危機,後者探堪泰雅族涉入的霧社事件,及其歷史、記憶的紛亂線索。就事論事,誠懇實在,讀來反更令人觸目驚心。   舞鶴也寫了其他小說,如《十七歲之海》(一九九七)、《鬼兒與阿妖》(二○○○)等。觸角及於情色生活揭祕,還有它的倫理辯證。舞鶴有意根據他的「田野調查」,重畫欲望烏托邦(或無托邦)的界線。他未必有驚世駭俗的意圖,卻畢竟因為立論的特異,達到驚世駭俗的結果。如此看來,舞鶴是偏執的,也是世故的;是天真的,也是憂傷的。   初讀舞鶴的讀者,最好的起始點正是小說集《悲傷》。這本小說集包括了前述舞鶴早期的二篇作品,以及九○年代的〈悲傷〉、〈拾骨〉、〈逃兵二哥〉、〈調查:敘述〉等。顧名思義,這不是本快樂的書。然而舞鶴既然從不按牌理出牌,他的部分作品即使在描寫生命最慘淡的時刻,也能讓我們睜大眼睛,有了紛然駭笑的衝動。〈拾骨〉中的敘事者多年為精神官能症所苦,委靡不振;忽一日亡母託夢,他於是發動家人為逝者撿骨。由此舞鶴寫出台灣殯喪事業的光怪陸離,令人哭笑不得。故事的高潮是敘事者悼念亡母之際,突然有了性衝動,因而脫隊尋歡去也。愛欲與死亡雙效合一,這位敘事者終於在一個妓女的大腿間,完成了他孝子悼念亡靈的儀式。   我仍然記得初讀此作的震憾。舞鶴不只對台灣俚俗眾生有深刻的觀察,也更勇於指出生命太多不可思議的矛盾及荒唐。我們怎樣面對悲傷,如何在記憶的殘骸中拾骨,總是舞鶴的關懷所在。但相對一般涕淚飄零的公式,他的立場是:至慟無言,可也無所不能言吧。像〈拾骨〉這樣的小說,其實提供我們一個詮釋、治療創傷(trauma)的詭異出口。   其他的作品中,〈悲傷〉寫精神病患者的異想世界,如此狂野不羈,卻又如此委屈、招人誤解。〈逃兵二哥〉寫國家機器——軍隊——如影隨形的控制,使任何逃兵都無所遁逃。〈調查:敘述〉寫二二八事件為受難者家屬所帶來的無盡壓力。「調查」與「敘述」不只是情治單位的監視民心的方式,也是事件倖存者向自己餘生作交代的必然宿命。每一篇作品都處理了台灣歷史或政治的不義層面,但每一篇作品都有令人意外的曲折,於是〈悲傷〉有了死亡嘉年華式的歡樂,〈逃兵二哥〉發展出卡夫卡式的「家常化」恐怖感,而〈調查:敘述〉中的調查者與報告者竟一起發明過去,遙擬悲愴,合作無間。   舞鶴曾經寫道:   每一篇小說好像是一段時間的小小紀念碑。〈牡丹秋〉是六○年代大學時期的紀念碑。〈微細的一線香〉是府城台南的變遷之于年少生命成長的紀念碑。〈逃兵二哥〉是 當兵二年的紀念碑。〈調查:敘述〉是二二八事件之于個人的紀念碑。〈拾骨〉是喪母十九年後立的紀念碑。〈悲傷〉是自閉淡水十年的紀念碑。   寫作是為過去立下紀念碑的方法,但誠如舞鶴在《餘生》一再強調的,他的碑失去了史詩的、英雄的意義,充其量是「餘生」紀念碑。舞鶴的寫作實驗性強烈,未必篇篇都能成功。我卻仍然要說,他面對台灣及他自己所顯現的誠實與謙卑,他處理題材與形式的兼容並蓄、百無禁忌,最為令人動容。論二十一世紀台灣文學,必須以舞鶴始。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作者資料

舞鶴

台灣台南人,當代台灣重要的小說家。作品深具原創性,開拓了台灣小說風格書寫的新紀元。著有《悲傷》、《思索阿邦.卡露斯》、《十七歲之海》、《餘生》、《鬼兒與阿妖》、《舞鶴淡水》、《亂迷》。 二○一一年,《餘生》法文版Les Survivants由巴黎ACTES SUD出版公司出版;二○一七年,英文版Remains of Life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出版。 得獎紀錄:吳濁流文學獎、賴和文學獎、中國時報文學獎推薦獎、台北文學獎創作獎、東元獎台灣小說獎、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獎、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金石堂二○○○年最具影響力好書、金鼎獎優良圖書推薦獎等。 相關著作:《餘生》

基本資料

作者:舞鶴 出版社:麥田 書系:舞鶴作品集 出版日期:2019-07-25 ISBN:9789863446811 城邦書號:RL8901X 規格:膠裝 / 單色 / 256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