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家預購優惠】希望:教宗方濟各親筆自傳
-
世界還能變好嗎?劍橋大學教授談12位時代思想巨人,開展平等、正義與革命的關鍵思考
-
錢是虛構的,但我們都選擇相信它
-
懼胖社會:為何人人對肥胖感到恐慌?體重羞恥的文化如何形成,肥胖歧視如何與各種歧視交織並形成壓迫
-
室內設計手繪製圖必學4【2024最新考題版】:術科詳解必勝全攻略
-
創造力的修行:打開一切可能
-
故事餐酒館:混口飯——一場跨界的食物饗宴(以文字品嘗美食,用圖片微醺歷史,十六位各界重磅級人文歷史專家考據研究,有深度沒難度的飲食文化衝擊!)
-
覺照在當下:泰國二十世紀最傑出女修行者的禪修指導
-
台灣廟宇深度導覽圖錄
-
誰的「國語」?誰的「普通話」?:從官方政策、教育現場、大眾傳媒到常民口說習慣,看兩岸語音標準化如何為社會規範、身分認同與國族政治服務
內容簡介
目錄
作者資料
陳瑞麟
中正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歷任中正大學哲學系系主任(2015-2018)、國內外多個科哲、哲學、科技與社會(STS)等學術組織的理事會理事長、常務理事、主席等。主要專長是科學哲學、自然哲學與科學史、科技與社會研究。在國外內學術期刊、論文集出版超過七十篇中英文論文,著有七本論著如《認知與評價:科學理論與實驗的動力學》(台大出版中心),近來重要學術成果為與國際學者合編英文論文集 Individuation, Process, and Scientific Practices (OUP, 2018)。目前研究興趣在於科學形上學和台灣哲學與思想問題。
史書美
生於韓國,臺灣讀大學,美國讀碩、博士,現任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比較文學系、亞洲語言文化系,和亞美研究系合聘教授,以及香港大學中文學院陳漢賢伉儷講座教授。著作大多發表在美國,為華語語系研究的創建人及主要立論者。其論文散見美國的主要學術刊物如PMLA等,部分著作已翻譯成華文、法文、西班牙文、日文和土耳其文。專著包括《現代的誘惑︰書寫半殖民地中國的現代主義(1917-1937)》與《視覺與認同:跨太平洋華語語系表述、呈現》,另合編Minor Transnationalism、Creolization of Theory、Sinophone Studies: A Critical Reader、Comparatizing Taiwan等書。
湯志傑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旨趣為藉系統理論及歷史社會學之助,釐清傳統中國到現代臺灣的長期社會結構演變,晚近開始嘗試將世界史的面向也整合進研究視野中,尤其關注多元現代性與文明比較的問題。近作如“Towards a Really Temporalized Theory of Event: A Luhmannian Critique and Reconstruction of Sewell’s Logics of History”、〈驚不驚奇有差嗎?西方觀點燭照下對華夏文明秩序源起觀念的初探〉、〈文明與暴力共存的弔詭:從蹴鞠、擊鞠與捶丸的興衰管窺華夏文明的文明化歷程〉。
廖朝陽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博士,回國後在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任教。主要的研究範圍包括文學與文化理論、比較文學、精神分析理論、科技與文化、後人類理論、電影理論、佛教思想等。研究成果多發表於學術期刊,其主要關懷為探討真實與知識的落差及相關議題。近年來特別著重在結合精神分析的無意識說與佛教思想的「無明」觀點,作為處理力與勢的切入點,藉以闡述在知識不確定的存在情境下,人仍然可以以物為師,突破主體意識的有限性,擬想一種真實的倫理。
蕭立君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現任《中外文學》總編輯(自2105年1月起),研究領域包括後殖民理論、加勒比海文學文化、精神分析、批判理論、種族論述等,最新研究計畫專注於東亞脈絡下之批判理論、在地理論、及阿岡本學說與政治性。蕭立君近期的著作收錄於Comparatizing Taiwan(Routledge 2015)這本專書中,亦曾於《中外文學》發表過有關臺灣脈絡下理論知識的論文(2014年3月);其他論文刊登於Concentric: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2010),M/MLA Journal(2008),以及CLCWeb: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2007)等國際英文期刊。蕭立君曾任“This Shipwreck of Fragments”: Historical Memory, Imaginary Identities, and Postcolonial Geography in Caribbean Culture and Literature(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09)一書的主編,亦為該書寫引言及其中一篇章;此外,前述2007年發表的期刊論文爾後獲收錄於Representing Humanity in anAge of Terror(Purdue UP 2010)這本專書當中。
李鴻瓊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包括當代西方文學與文化理論、文藝復興文學、臺灣文學與文化等。於西方理論方面,研究對象包括Lacan、Benjamin、Deleuze、Žižek、Agamben、Badiou等思想家及相關流派。於臺灣研究方面,主要以當代比較文學為方法,從西方理論的角度,分析臺灣文學、電影、藝術、政治社會議題等。晚近研究嘗試結合東西思想,進行實驗性的理論論述。曾擔任《中外文學》、《文山評論》、《藝術觀點ACT》期刊之專輯編輯。
廖咸浩
美國史丹福大學文學博士,哈佛大學博士後研究,曾任臺大外文系主任暨研究所所長,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臺北市文化局局長,臺大主任祕書。曾任華盛頓大學、維也納大學、查爾斯大學等校客座及特約講座教授,並於普林斯頓、芝加哥、墨爾本、香港中文等大學任訪問學人。現任臺大外文系教授,逢甲大學特約講座教授,及財團法人語言訓練測驗中心執行長。研究範圍包括:文學及文化理論、比較詩學、英美現代詩、當代小說、紅樓夢、道家美學、華人離散、臺灣文學及文化等。著有散文集《迷蝶》,評論集《愛與解構》、《美麗新世紀》,編有《八十四年度小說選》、《臺北學》(I)、《臺北學》(II)。另有專書《紅樓夢的補天之恨》、《後臺灣文學》等書即將出版。
梅家玲(Chia-Ling Mei)
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現任臺大中文系特聘教授,兼文學院臺灣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兼括中國近現代文學、臺灣文學與漢魏六朝文學。曾先後擔任捷克查理大學、中國清華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香港嶺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客座教授。著有《從少年中國到少年臺灣─二十世紀中文小說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性別,還是家國?─五○與八、九○年代臺灣小說論》、《世說新語的語言與敘事》、《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等。另編有《性別論述與臺灣小說》、《臺灣現代文學教程:小說讀本》、《文化啟蒙與知識生產》、《臺灣研究新視界:青年學者觀點》等。
陳東升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研究興趣主要在都市社會學、經濟社會學、社會設計與社會創新、以及科技與民主,由於長期參與審議民主的推動,因此現在倡議參與式預算的直接民主實作,以達到鞏固與深化臺灣民主制度的目的。同時透過「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的參與,在臺灣發展出一種可以結合理論和實作的知識典範,以便彰顯人文及社會學科知識累積的社會意義。
呂紹理(S. L. Lu)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曾任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教授,現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著有《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執行並共同編撰《深坑鄉志》。《水螺響起》一書獲選為日本交流協會年度翻譯事業,於2006年出版日文版《時間と規律:日本統治時代に於ける近代的時間制度導入と生活リズムの変容》;《展示臺灣》一書則入圍第30屆金鼎獎最佳圖書及最佳著作人。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近代化學工業、農學與臺灣和東亞農業變遷之間的關係。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