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藝術設計 > 其他藝術
傾圮的明日:楊順發、姚瑞中、洪政任、陳伯義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傾圮的明日 故事與靈魂的跡印 城市如果是一具身體,廢墟則是那些我們知曉名目卻可能不曾關心過的血肉經脈。自以為熟悉,但陌生的程度卻遠超出自以為是;以為對這日常居止的城市瞭若指掌的可以在腦海中瞬息舖設出鉅細靡遺的風景輪廓,但其實看到的,不過是那心臟跳動、四肢擺動、臉面上的五官眉目。或者,僅是詳讀了掌上、眉角的那絲縷細紋卻足以美麗的誤會成這城市的巷弄盡在方寸之間。但這方寸,是誰的方寸?是哪一段時間哪一個人?是哪一座瞬息生滅的城?傾一座城,可以說是為了成全愛一場,那又是為了什麼,可以傾一座城的歷史? 楊順發、姚瑞中、洪政任、陳伯義四位攝影藝術家作品,是從臺灣這塊傳統與現代兼備的土地上,探索其獨有的社會反思與精神共鳴,旨在表達整個社會在急遽工業化過程中或因地處熱帶所遭受之天然災害肆虐後所遭遇的傷痛,這些作品是從一種人們習以為常、愉悅寧靜表象下所形成晦澀幻滅的心靈觀點切入。在他們的作品中,多以不同的廢墟作為主角或場景,讓這些因為各種原因而被荒棄的建物以可見的原始姿態或蜃樓般的佈景無聲地呈現出曾經的故事;他們的同質性,在於以疏遠卻又敏感細膩的手法,間接道出悲傷的情事,進而喚起共鳴,讓觀者旋即反思自身的懼怕與困境,而這無疑也是臺灣攝影所獨有的特色之一。在攝影的世界裡,一切的問題都脫離不了視覺感知及介於真實與心靈間的模糊曖昧;介於遊走於肉眼可辨的高度具象現實,以及在充滿情感、回憶與理念的抽象世界裡,心靈所欲見之偶然彼端的模糊曖昧。

目錄

Préface Jean-Luc MONTEROSSO Preface Jean-Luc MONTEROSSO 序 尚-盧克.蒙特侯梭 Lendemain chagrin. Des traces d’histoires et d’esprits Michel FRIZOT Mournful Morrow. Traces of Stories and Spirits Michel FRIZOT 傾圮的明日 故事與靈魂的跡印 米榭勒.費佐 Toute ruine est un commencement SU Ying-Lung Ruins as a Commencement SU Ying-Lung 從痕跡中讀出故事 – 廢墟作為扉頁,身體成為字句 蘇盈龍 YANG Shun-Fa 楊順發 YAO Jui-Chung 姚瑞中 HUNG Cheng-Jen 洪政任 CHEN Po-I 陳伯義 Présentation des Commissaires Introduction of Curators 策展人簡介 Présentation des Artistes Introduction of A

序跋

作者序
  記憶是由生命中無數的痕跡堆砌而成,有些痕跡會越來越深,有些痕跡則是越來越淺,終至消失。但這些消失的痕跡真的是消失了嗎?還是只是在一個被遺忘的地方繼續蔓延,長出新的痕跡?這些被遺忘的地方,是我們生命中的廢墟,廢墟中卻因為生命的痕跡而繼續存在,並輾轉返生成另一種記憶,一種無法確定是否存在過的記憶。藉由楊順發與洪政任的作品,這些在現實中已然逝去的痕跡帶著我們探索這一塊土地曾經的記憶與燦爛過的歲月,而這些記憶歲月都在這些展出的影像中與藝術家的表現手法裡,似曾小小興亡,敘述了整個地區的變化與蛻成,進而對這塊土地上的人文與風景產生印象與興趣。因為他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城市中一個聚落裡的表象,而是在時光中已然消逝但還魂成另一個故事的光景。而陳伯義與姚瑞中的作品,則讓我們看見在文明的背後、繁華後的廢墟,在時間與時間的交疊中,曾經生活的痕跡被洗刷成另一道又一道的光影。

延伸內容

推薦序
◎文/尚-盧克.蒙特侯梭(歐洲攝影之家 館長)   感謝駐法國臺灣文化中心的支持,這是歐洲攝影之家首次呈現臺灣藝術家作品,展覽主要內容是關於臺灣年輕的攝影面向。   米榭勒.費佐與蘇盈龍兩位策展人為了呈現臺灣這個地方在快速工業化過程中,但同時又與自身傳統緊密結合的演變軌跡,他們選擇了楊順發、洪政任、陳伯義與姚瑞中這四位攝影藝術家從不同的角度觀點闡述。   這四位藝術家各自以相異的方式從觀察到的改變中傳遞出真實:棄置的屋舍、莫拉克颱風的殘痕、蒙太奇式的時間抹滅、廢墟等,儘管這些作品中的現實如此赤裸直接,但也同時流露著一種沉重的詩意,以及如同展名所訴說的鄉愁。   《傾圮的明日:楊順發、姚瑞中、洪政任、陳伯義》無疑地反映了一個事實,一個在盲目全球化與過度追求改變影響下而有所犧牲的社會現況。 ◎文/Jean-Luc Monterosso(Director, Maison Européenne de la Photographie)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Maison européenne de la photographie, thanks to the Centre Culturel de Taïwan in Paris, is presenting Taiwanese artists, particularly from the young photographic scene.   Brought together by the curators Michel FRIZOT and SU Ying Lung, the work by the artists YANG Shun-Fa, HUNG Cheng-Jen, CHEN Po-I and YAO Jui-Chung deals with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of a country that is strongly attached to its traditions.   Each in their own way was able to render these realities into mutations: abandoned houses, traces of Typhoon Morakot, photomontages of a time that has been destroyed, sites in ruins. Despite the realism of their work, it contains a great poetry and a nostalgia that runs right through to the title of the exhibition.   “Lendemain chagrin. Quatre photographes taïwanais” (Mournful Morrow. Four Taiwanese Photographers) will surely find an echo in our society gripped by the dizzying pace of globalization and its spectacular metamorphoses. ◎文/Jean-Luc Monterosso(Directeur de la Maison Européenne de la Photographie)   C’est la première fois que la Maison européenne de la photographie, grâce au Centre Culturel de Taïwan à Paris, accueille des artistes taïwanais, plus particulièrement issus de la jeune scène photographique.   Rassemblés pour l’occasion par les commissaires d’exposition Michel FRIZOT et SU Ying Lung, les artistes YANG Shun-Fa, HUNG Cheng-Jen, CHEN Po-I, YAO Jui-Chung présentent un travail récent sur les différents aspects de l’industrialisation rapide dans un pays fortement attaché à ses traditions.   Ils ont su rendre chacun à leur manière, ces réalités en mutations: habitations abandonnées, traces du typhon Morakot, photomontages d’un temps effacé, sites en ruines…malgré le réalisme du propos, on retrouve une grande poésie, et une nostalgie inscrite jusque dans le titre même de l’exposition.   « Lendemain chagrin. Quatre photographes taïwanais » trouvera sans aucun doute un écho dans notre société elle aussi en proie aux vertiges de la mondialisation et à ses spectaculaires métamorphoses.

作者資料

米榭勒.費佐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榮譽高級研究員、教授、攝影史及攝影理論學者。曾編輯出版鉅著《新攝影史》(Könemann, 1998),並出版諸多相關學術研究論文、專集,如:《觀看的歷史》(1989)、《亨利.卡第埃–布列松,剪貼簿》(Steidl, 2006);或是專題研究,如:《艾第安﹣朱爾.馬黑:動態攝影》(Delpire, 2001)、《安德烈.柯特茲》(Hazan, 2010)、《潔荷曼.庫勒》(Hazan, 2015)。同時他也因為對那些被排除於正統史學外事物的興趣而廣為知名:如討論攝影普遍性使用的《身分》(1986)、業餘攝影作品的《相片拾遺》(Phaidon, 2006)、攝影刊物《看過:攝影雜誌(1928-1940)》(La Martinière, 2009),或是分析攝影中感知方式的《相片成謎》(2015)。

蘇盈龍

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國立臺南藝術學院(現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畢業,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明代繪畫之風格分析。2002-2009年於高雄市立美術館展覽組擔任展覽執行策劃工作,策劃並執行過多檔當代藝術、現代藝術、古書畫文物展。曾與北京故宮博物院、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法國羅浮宮、法國國立亞洲藝術吉美博物館、法國世界文化館、法國建築與遺產之城等單位合作,具有豐富之國際合作經驗。近來旅居法國專注於台灣早期攝影影像之收集整理,並與攝影史學者米榭勒.費佐共同工作,目前為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藝術與語言中心之博士候選人。

基本資料

作者:米榭勒.費佐蘇盈龍 出版社:城邦印書館 出版日期:2016-02-26 ISBN:9789869267038 城邦書號:3AD1002 規格:精裝 / 全彩 / 120頁 / 24cm×25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