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23世界閱讀日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套書館 > 文學小說
另翼文學套書組 (猜火車+裸體午餐)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猜火車》 經典電影〈猜火車〉原著小說 選擇生活、選擇工作、選擇第一棟房子、 選擇牙醫保險、休閒服和相配的行李箱。 選擇你的未來,但是為何會有人想要做這樣的事情? 住在蘇格蘭愛丁堡附近沒落小鎮雷斯的年輕人,馬克(懶蛋)、賽門(變態男)、屎霸(丹尼)和卑比(法蘭哥),他們靠著領取和詐騙救濟金(其他偷雞摸狗的事情也幹得不少)維生,生活中除了毒品,就是酒精、暴力和女人;生活週遭,不是失業者、在社會底層掙扎求生的人,就是臭味相投的小混混。 馬克雖然一心一意要戒毒,但總是沒戒多久就又毒癮發作而放棄;賽門愛吸安,但是更愛性,他的生活中除了安非他命,就是女人;丹尼個性懦弱,不願意傷害別人,卻總是被人傷害;法蘭哥是個暴力狂,愛充老大,總是領頭做壞事。 這四個從小一起長大的同伴,經歷過好友罹患愛滋病、朋友吸毒而截肢、兄長從軍誤中陷阱被炸死……等事件之後,最後決定聯手幹一票大買賣,打算分贓之後,各自過著自己夢想中的美好人生。沒想到,最受大家信賴的馬克,竟然背叛了多年好友…… 《裸體午餐》 經典電影〈裸體午餐〉原著小說 〈時代周刊〉英文百大小說 垮世代理論教父作品首次在台翻譯上市 《裸體午餐》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小說,不僅重新界定文學的定義,也重新界定美國文化。本書描述一個毒癮者漫遊紐約、丹吉爾等各城市令人膽寒的故事,最後落腳於夢魘般的跨際區荒土。 本書創新的寫作形式、勇於探索禁忌話題,以及筆力萬鈞,直接影響了Thomas Pynchon、J.G..Ballard、William Gibson等褻瀆文學的作家,影響力並擴及音樂、電影等藝術形態,甚至直接衝擊媒體。 《裸體午餐》的完全復原版修正先前法版與美版的錯誤,並將布洛斯的註解穿插於原文中,附錄包括他歷年來針對本書所寫的各式評論,以及初版時刪掉的內容。是研究垮世代文學必備寶典。

導讀

《猜火車》
一個青年的覺醒——重看《猜火車》
◎文/王志成      即使在面世十幾年後,重看〈猜火車〉依然讓人感到驚艷,你可以說是電影在過去十年間,技術或形式上都沒有多大進步和轉變,但是也可以說,本片的導演在各個層面上超前時代甚多,不論是對於敘事的自由揮灑、對於迷幻一代的刻劃,都歷久彌新,跨入二十一世紀了,〈猜火車〉仍然是現在進行式。      這是導演Danny Boyle的第二部劇情長片,在他前一部低成本的〈Shallow Grave〉裡,我們已經看到一個他感興趣的主題:年輕人在誘惑跟恐懼下,彼此產生猜疑和背叛,這個主題延續到本片。〈猜火車〉開場那一大段男主角的旁白,是對於中產階級物質生活的嘲諷和鄙視:「選擇生活、選擇工作、選擇終身志業、選擇家庭、選擇一台大電視機、選擇洗衣機汽車光碟機、選擇健康低膽固醇牙醫保險……」,而結論是:「我選擇不去選擇生活」。這句話可以從兩個層面來加以分析:第一,個體擁有選擇權,從形上來看,是個體擁有主體意識,可以行使自由意志,從形下來看,要在自由民主講究人權的體制內,人才可以有選擇權,而且要衣食無虞(不論是自己賺的、還是別人供養的),才不用身不由己。所謂「選擇不去選擇生活」,還是一種選擇,那是一種消極的抵抗和逃避,不管是對於生命本身、還是社會體制。第二,一個不事生產,沈溺於毒品的成年人,需要毒品的時候,只能向身邊的人偷竊、打劫,這絕對不是「選擇不去選擇生活」,而是抗拒中產社會認定的生活方式,他的存在,跟別人一樣不斷消耗地球物資、然後逃避在藥物所產生的幻覺裡、因為不被同化而自我感覺良好。      本片很明顯地藉由刻劃藥癮者的群聚生活,對於毒品提出批判。片中這群身強體健的青年,雖然也會對於蘇格蘭的政治地位發發牢騷,但是環繞他們生活最重要的核心,無疑是吸食海洛因。長期吸食毒品後,所有人都失去行為自主能力,包括大便失禁、死了一個嬰兒、為了二顆掉進「蘇格蘭最髒的廁所」內的肛門塞劑,而爬進馬桶內去撿。簡單說,為了毒品,每個人都活的毫無尊嚴。這種尊嚴,並不必然如男主角在片頭所描述、只是一種中產階級價值觀的附屬品,而是對於自己生存主體性的掌控,能夠自覺地做出選擇、然後貫徹自己的意志。但是不吸毒的人,卻明顯有情緒失控的暴力傾向,吸毒是對自我的傷害,暴力卻是對整個社會的威脅,這是很諷刺的。當男主角在酒吧被一個年輕美眉釣上,一夜春宵後,才發現對方只是未成年的中學生,那是一個潛藏的警訊:長江後浪推前浪,明明才二十幾歲,但是更年輕的下一代已經要把你推下去了,青春就是本錢、更年輕就更肆無忌憚,連藥物跟流行音樂都在世代交替,何況是人呢。     在影片前半段,充斥著嗑藥後迷幻離奇的世界觀,影片色澤斑斕、每個畫面都在流動、時空自由跳躍銜接、觀點恣意進出主觀意識,洋溢著高亢的超現實活力,這種非線性的敘事手法,奠定了〈猜火車〉前衛的風格。但是過了影片中段以後,話鋒一轉,好朋友被關進監獄、男主角用藥過量被送進醫院、又被強行戒毒。昔日對朋友惡作劇的行為,造成對方生活的全面崩盤,好似大夢初醒,男主角前往倫敦、徹底投入他在片頭批判的中產生活模式,全片反諷的觀點和苦澀的生命觀就不言而喻了。為什麼所有青春期的反叛,都會成為中年以後保守的收編?在這麼巨大、漫長的文明演化進程裡,不管是在哪一種體制下,如果沒有一個個小框框一直制約著你、也會有一個終極的大框框,侷限著人類生存的發展。無論是要成家立業、或者養兒育女,要謀生就是必須在體制內妥協,買藥要錢、一劑藥也不能麻醉一輩子,所以地球上一代代、這麼多的人口,最後都過著大同小異的生活。      自願被馴伏的男主角,過著世俗眼中勤奮有為的上班族生活。他從事房仲業,推銷一種美好生存環境的幻覺,給那些需要居住或歸宿的人,而他自己卻住在一個很沒有品質的小公寓內,這是對他自覺選擇的「生存處境」的反諷,他為了朋友把電視拿去典當,甚至氣到抓狂。成長就是打落牙齒和血吞、承受生存的無奈、接受體制的規範、成為物質的奴隸。〈猜火車〉的最後一段變奏,是那群昔日共嗑藥的損友,找上門來,讓這個已經在過中產生活的男主角,又一次天人交戰。他已經無法再回去過昔日的生活方式,也不能忍受低EQ的失控暴力,這群不識相的朋友,硬是寄居在他努力工作才得以維持的「家」裡,讓他更清楚「今是昨非」,他們已經不是同一個世界的人了。      背叛朋友、把集體交易毒品的錢偷走,這種損人利己的自利行為,很難說是昔日為了吸毒去偷、搶、騙的遺緒,或者是社會化的更上一層樓,他不只是過著中產的公式化生活而已,他還學會了人吃人的手段,再對照片頭他對中產生活的批判,編導對於一個青年被社會馴化的刻劃,真是冷酷無情到了極點,他留下一筆錢給好友,是僅存的一點人性溫暖。形式活潑、觀點鮮明,摻雜在英國式的幽默和狂放的影像裡,讓別的電影都學不來。      這部活力十足、尖刻反諷的作品,捧紅了導演、和飾演男主角的演員伊旺麥奎格,成為活躍於好萊塢的英國影人。Danny Boyle在二○○二年又以〈毀滅倒數28天〉,為B級恐怖片立下新的里程碑,同時也捧紅該片男主角。〈猜火車〉是二十世紀末,來自英倫最具代表性的電影作品。 《裸體午餐》
布洛斯、垮世代、病毒
◎文/白大維(David Barton)  何穎怡  翻譯     威廉.布洛斯(William Burroughs)是垮世代運動(Beat Movement)的精神之父。他比垮世代文人凱魯亞克(Jack Kerouac)、金斯堡(Allen Ginsberg)大上十歲左右。布洛斯家族素有名聲,因為他的祖父(與他同名)發明了布洛斯計算機。哈佛大學畢業後,他的父母雖不算巨富,卻也給他每個月兩百美元的零用金。靠著這筆錢,布洛斯得以隨心所欲過活。他在三○年代前往歐洲,回到哈佛後,就讀人類學碩士學位,之後又到維也納攻讀醫學。     布洛斯的背景迥異成長於困頓勞工家庭的凱魯亞克,也大異紐約中產階級猶太裔的金斯堡。四○年代中期,布洛斯過著雙性戀生活。一九四四年,他與同居人瓊.佛瑪(Joan Vollmer)以及凱魯亞克夫婦一起定居紐約。布洛斯與佛瑪都是癮君子。前者有嗎啡癮,後者嗜食安非他命,也就是四○年代末期黑人爵士樂手分享的毒品世界。你可以說毒品協助垮世代文人打破心理藩籬,勇於拋棄缺乏想像力的世界,成為社會局外人。布洛斯鼓吹詳細研究毒品世界,包括大麻、嗎啡、海洛因、安非他命、中南美洲巫醫迷幻藥物雅哈(yage)。這股巫術元素一直跟隨布洛斯,讓他在五○年代初期奔走墨西哥、哥倫比亞、祕魯,尋找雅哈之謎。        布洛斯的毒品實驗主要在追求布萊克(William Blake)的教誨:「如果眾妙之門豁然,萬物還得本性:即是無窮無限。」(If the doors of perception were cleansed everything would appear to man as it is: infinite.)讀者可用此句比較《裸體午餐》(Naked Lunch)書名之義:在凍結的瞬間,人人可見叉子的盡頭實為赤裸的肉。換言之,感官之門(doors of perception)滌清了,儘管永恆有如叉子盡頭的真相一般醜陋。     布洛斯打破的心理藩籬包括同性戀、非法藥物、非法武器販賣,最後,殺人。一九五一年,布洛斯為了逃避美國法律的追捕,落居墨西哥,一日他玩威廉.泰爾的射蘋果遊戲,失手槍殺了佛瑪。取人性命是他打破的最後一項禁忌,對他的寫作影響甚深,他曾說:「結論雖驚人,我卻不得不承認如果不是瓊的死,我不會成為作家……我長年活在被附身被控制的陰影下,瓊的死讓我接觸『侵入者』,也就是惡靈(Ugly Spirit),讓我終身陷入掙扎,寫作成為唯一的出口。」     布洛斯將垮世代的不法精神推到最極致。他是垮世代運動的教父與倡議者。失手殺掉佛瑪後,他逃亡南美洲,而後到摩洛哥丹吉爾,吸毒與寫作。一九五三到一九五七年間,他的重心在寫《裸體午餐》。布洛斯後來的生活就像終極垮族,整個六○年代都沈溺於毒品並長期禁慾。布洛斯著名的寫作切割技術(cut-up)是將字句切割,而後隨意重組,像魔術師的帽子戲法。切割技術有助他躲避「惡靈」,在此,惡靈也就是理性,它箝制了人類的想像力。布洛斯認識畫家蓋辛(Brion Gysin)後,更加相信切割技術的「魔力」,他開始繪畫,與蓋辛共同以切割技術創作繪畫,以及他種實驗藝術。     終其一生,布洛斯並未間斷跨藝術的合作,他寫作劇本也表演,他的聲音出現在電影原聲帶裡。他的音樂合作對象包括齊柏林飛船(Led Zepplin)、法蘭克查帕(Frank Zappa)、路瑞德(Lou Reed)、派蒂史密斯(Patti Smith)、門戶合唱團(The Doors)、蘿莉安德森(Laurie Anderson)、科特柯本(Kurt Cobain)、R.E.M.,並參與湯姆威茲(Tom Waits)、羅勃威爾森(Robert Wilson)合作的《黑騎士》(Black Rider)歌劇,撰寫裡面朗誦段落。     布洛斯見證參與了整個垮世代文化的興起與退潮。四十年來,他不僅是作家、畫家,也參與音樂等其他藝術創作。這就是BEAT。 所以什麼是BEAT呢?     蓋辛曾說:「語言掩蓋思想,真實的意義只存在於節奏中。」     佩德(Walter Pater)的名言則說「所有藝術都渴求音樂」,美國四○、五○年代的垮世代文化也是一個牽涉畫家、作家、樂人、表演藝術者的「音樂運動」,他們的作品都帶有強烈的「節拍」(beat)感,像鼓奏、心跳或者脈動。     說一個作品有BEAT,意指它很酷,聽起來很時髦。有辦法BEAT,就代表你有能力鑑賞當代的非主流藝術,包括咆勃爵士(Be-bop jazz)、抽象表現主義繪畫,以及凱魯亞克、金斯堡、布洛斯、科索(Gregory Corso)等人的作品。如果你自稱垮世代,你就知道「鳥」(Bird)指的是帕克(Charlie Parker),並且知道貝克(Chet Baker)很酷。這是了解何謂「垮」的最簡單法門,享受這些人的作品,並在繪畫、詩與爵士裡聽到音樂。     但是想要分析何謂BEAT,必須先了解爵士。了解爵士是在傳統音符與旋律上做即興的樂句反覆(riff)。爵士玩耍熟悉之物,讓它變得陌生。因此爵士就是BEAT,BEAT就是爵士。     換言之,如何玩耍文字的BEAT呢?就是用爵士手法玩耍文字的意義。誠如凱魯亞克在艾倫(Steve Allen)訪問秀中說的:BEAT代表至福(beatitude)、沐恩,也代表消沉頹廢(down)、邊緣之外(out),沒有財富與歸宿,像吉普賽人永遠在路上(on the road);BEAT也意含滾蛋走人(beat it),置身美國社會卻是局外人,以當時的情境來說,就是美國黑人。垮世代一直深受美國黑人文化影響,尤其是爵士,閱讀凱魯亞克的《旅途上》(On the Road),你不時看到有關城市黑人角落的描述,或者黑人抽大麻(tea)的路邊酒棧與酒吧。垮世代容易受到美國邊緣外文化的吸引,也在其中茁壯開花。       垮世代拒絕二次大戰之後象徵美國夢的一切:漂亮的老婆、郊區房子、嶄新冰箱、嶄新汽車、三個孩子、一條狗、朝九晚五有退休金保證的工作。為什麼?因為這樣的生活沒有爵士。沒有讓你玩耍生命的空間。在模樣一致的郊區房子裡,如何能有即興發揮或變異的地方?美國夢的重點就是統一標準、統一價值觀。垮世代反對的就是這種對最終穩定與平靜的表象追求。 有人認為病毒其實是複雜生命形態的退化,一度,它可能可以獨立生存,現在卻墮落到生死一線之隔。唯有在宿主身上,透過別人的生命,它才能展現自己的生機。這是對生命本身的背棄,墮落為無機化、無彈性、機械式的生存,這是死物質。——引自《裸體午餐》〈凡夫俗女〉篇。   布洛斯誓言「抹消文字」。他在心靈實驗旅程以及切割(拼貼)技術裡發現所謂溝通(communication)只是病毒由一人跑到另一人身上,文字(word)不過是病毒的外顯形式。為了抹消文字,布洛斯的語言摻雜了褻瀆不敬、古語、俚語、切割技術,以引導讀者認識溝通的病毒本質。換言之,布洛斯的溝通著重心電感應。字面上所示並非他要傳達的意思,你得越過文字去閱讀,聆聽作品的拍子與節奏,才能明白布洛斯對「侵入者,惡靈」的攻擊。   跟所有病毒一樣,溝通的病毒也會突變。政府、公權力、軍事與工業的掛勾、教育系統,甚至核心家庭,都企圖利用它來控制人類成為聽話的百姓。布洛斯的寫作是疾呼反抗。讀者透過他的心電感應,可以察覺人類一旦擺脫社會控制,便有無窮的力量改變所謂的現實。巴布狄倫(Bob Dylan)曾說:「字有大小寫,譬如『知道』(Know),但是我們又知道什麼?」狄倫的結論是人類其實一無所知,他所能做的只是透過音樂改變人們「知」的方式,「知」不再是大寫K與小寫now,而是各有各的體會。所謂的知識乃是個人聆聽世界的能力。布洛斯對美國文學的影響便來自「聆聽」的立場。純粹閱讀《裸體午餐》,你不免覺得反胃、困惑、乏味與迷失。但是如果你能聆聽文字下的BEAT,你便聽見難以想像的幽默荒謬痛苦孤寂,以及靈魂迷失的暗夜,這是本書的核心,也是它對美國文學的最大意義。   就像培根(Francis Bacon)的畫作〈人與肉〉(Figure with Meat),布洛斯的作品也是得超越理性的現實主義,從五內去品味。閱讀布洛斯最好的方法,就是將他的描述具象化。想像自己置身於肉品包裝廠裡的妓女戶。「性」常受欲望與美的幻象蒙蔽,布洛斯筆下的性讓你明白撇除幻象,性慾如何得到直接的滿足。布洛斯對慾與肉的強力描述,讓人覺得肉體炸翻了傳統的欲望。就像抽象表現主義繪畫,改變了美國人對藝術之美的認知。就像切割技術,《裸體午餐》的每一頁都在解剖人與動物的身體。在這個脈絡下,你可以說布考斯基(Charles Bukowski)承襲了布洛斯的精神,專注於對墮落身體的追求。儘管後起之秀有《絕對零度》(Absolute Zero)與《美國殺人魔》(American Psycho)之作,它們對禁忌的突破都未能超越布洛斯。   在布洛斯之前,美國有米勒(Henry Miller)、法國有塞琳(Louis Ferdinand Celine),但是要談布洛斯的脈絡來源,不得不談布萊克(Jack Black)。他的《難以勝天》(You Can’t Win)是美國文學史「失落的巨作」。這本描寫嗎啡毒癮、越獄生涯、偷拐搶騙,尖酸呈現美國二十世紀初刑罰體系的書於一九八八年重新面世,布洛斯寫序。他說:「我引用此書的人物與場景,如果你能憑記憶引述它的句子,逐字不變,五十年不忘,它勢必是本好書。」布洛斯借用布萊克最多之處是社會邊緣人的書寫,這些人儘管對社會「毫無價值」,依然堅守自己迥異於中產階級的價值觀(無論好壞)。這是布洛斯對文學史的最大貢獻。   時至今日,許多人依然視布洛斯為「美國的薩德」。他的作品也素以「無法翻譯」著稱,因為使用太多俚語、穢語,以及古典典故。但是只要讀者願意給布洛斯一個機會,持續閱讀他的其他作品,便能逐漸了解這位二十世紀美國最重要的「反英雄」。   布洛斯就是你最佳的「防毒軟體」。

延伸內容

作者資料

威廉.布洛斯(William Burroughs)

1914-1997 垮世代(beat generation)文學三巨匠之一,被稱為垮世代的理論教父。他因販毒吸毒被判在家監禁,後與同居人逃到墨西哥,又在酒醉後誤殺妻子,被判緩刑兩年。他後來浪跡南美洲、摩洛哥,回到美國後,以《裸體午餐》一書驚動文壇,曾引起審禁官司,許多名人都為他的官司出庭作證。《裸體午餐》交替於現實與虛幻之間,極富實驗精神,初具規模的切割手法(cut-up)對後世的美術、音樂、文學創作均影響甚深。布洛斯在1984年獲選進入「美國國家藝文學會」,《裸體午餐》也獲《時代週刊》遴選為1923-2005年英文百大小說。

厄文.威爾許(Irvine Welsh)

一九五八年出生於愛丁堡雷斯市,他是個廣受讚譽的蘇格蘭小說家,《猜火車》是他第一部,也是最著名的作品。 其他著作包括短篇小說集《酸臭之屋》(Acid House)、《禿鸛夢魘》(The Marabou Stork Nightmare)、《狂喜》(Ecstasy)、《骯髒》(Filth)、《膠》(Glue)、《大廚的臥房秘密》(The Bedroom Secrets of the Master Chefs),以及最近期的作品《愛學校、愛工作》(If You Liked School You'll Love Work)。 厄文.威爾許除了小說創作,也撰寫舞台劇及電影劇本,也導演過短片。他現定居於英國倫敦。

基本資料

作者:威廉.布洛斯(William Burroughs)厄文.威爾許(Irvine Welsh) 譯者:但唐謨何穎怡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另翼文學 出版日期:2014-12-11 ISBN:4717702088606 城邦書號:BA6310S 規格:平裝 / 單色 / 824頁 / 15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