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5月會員日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藝術設計 > 其他藝術
冰屋考:從風土建築到當代建築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冰屋建築極富特殊魅力,使其成為數百年來人們研究分析的標的。 在分佈全球的各種風土建築之中,冰屋可能是最能勾起人們好奇心與懷舊情懷的建築類型之一。極地天寒地凍的景象與冰屋內部的居家氛圍形成強烈對比,這種風土建築採行系統化的高效率建築方式,運用可消融於無形的冰雪作為建材,搭建出獨有的結構。 本書透過彙集各種具有代表性的類冰屋建築,見證「在地風土」與「當代設計」間的連結,亦為往後的建築研究開闢出富有參考價值的路徑。同時,在面臨全球化與地球暖化的衝擊下,冰屋的存續岌岌可危,我們也希望透過本書,紀念這已傳世千年的經典風土建築。 【精采內容】 冰屋建築發源自北極地區的伊努特文化,基於伊努特人的遊牧生活、北極地區極端的氣候條件與資源極度匱乏的自然環境,就地取材的冰屋建築應運而生。 本書內容詳盡分析傳統冰屋的概念構思,並介紹世界各地以冰屋作為建案靈感來源的建築師、設計師及藝術家及其作品。 本書後半部介紹取法自北極冰屋的建築,讓我們來到瑞典,托爾納河河畔的小村莊優卡斯亞維, 因建造冰屋的成功關鍵在於雪質的好壞,對於這座創新的現代冰屋而言,無論是創作藝術品或是興建建築物本體所用的建材,都直接取自水質澄澈的托爾納河,其澄澈的河水結凍後便成為純淨無瑕的冰塊,於是一棟以澄澈河冰所建造的旅館,屋頂的潔白穹窿如清透的鑽石一般閃耀。 加拿大魁北克也有一棟不遑多讓的冰晶旅館,佔地3000平方公尺,屋頂高度達6公尺。為了建造36間臥室與套房,共需要1萬5千噸的雪與500噸的冰,然而它就和真正的北極冰屋一樣,壽命只能維持幾個月,當春天來臨,這棟旅館便融化成水滴,回到原先冰雪生成的母河之中,啟動新生命的循環,待隔年冬天,再重新打造一次。 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在德國法蘭克福,利用一種特殊的膜料,建造出一頂茶室,也是充滿了北極冰屋特有的風韻。另外,利用拱型內部空間,造成舒適溫暖的物理環境,也是冰屋的一大特徵,南極活動用預製模組屋,就是用同樣的原理,簡單的解決了在南極活動時的禦寒問題。 《冰屋考》是全球最受歡迎的建築師作者阿雷漢德羅.巴蒙(Alejandro Bahamon)又一啟發人心的「從風土建築到當代建築」系列之一,介紹了世界上知名的風土建築,從其歷史演進至今,是如何帶給當代建築豐沛的靈感資源。無論您是建築師、建築設計工作者,或是充滿好奇心的意念旅行家,這本書能帶領您穿越時空,遨遊在世界各地怪奇優異的建案之間,讓您滿載而歸。 【從風土建築到當代建築 系列 特色】 .專業建築編輯搭檔,資料蒐集完整,參考價值一流。 .說今兼講古,交織出當代建築的傳統脈絡,繼往開來。 .收錄建築師訪談,與讀者近距離接觸。 .蒐羅全世界代表性案例,視野全開。

目錄

◎概述

◎風土建築與冰屋
◎從西伯利亞到格陵蘭
◎五千年歷史
◎極地生存險中求
◎按部就班蓋冰屋
◎效率至上
◎甜蜜的家
◎冰屋的未來
◎從風土到當代
◎茶屋(德國法蘭克福)
◎馬德里311事件遇難者紀念碑(西班牙馬德里)
◎冰旅館(瑞典優卡斯亞維)
◎奧卡(巴西聖保羅)
◎巴西國立歐內斯帝諾.吉瑪勞斯博物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
◎語言展館(奧地利維也納)
◎冰晶旅館(加拿大魁北克)
◎瓦隆林務辦公室(比利時法梅恩地區馬爾什)
◎南極活動用預製模組屋(智利屬南極半島柯林斯冰河)
◎威爾斯王妃黛安娜紀念遊樂場(英國倫敦)

◎戶外裝置──未知(美國洛杉磯)
◎冰屋村(瑞士達沃斯克洛斯特)
◎媒體館(德國奧伯斯朵夫)
◎薩米議會(瑞典基律納)

◎圖像來源
◎參考書目及參考網站
◎建築師事務所列表

序跋

概述


◎文/阿雷漢德羅.巴蒙(Alejandro Bahamón)

  在世界各地眾多的風土建築當中,冰屋大概是最能勾起人們好奇心與親切感的一種建築類型。

  在極地之中,冰屋有效地隔絕了戶外的地凍天寒,營造出室內溫暖宜人的起居空間;伊努特人(Inuit)就地利用可隨時間消融於無形的冰雪作為建材;以系統化的高效率工法搭建出冰屋獨有的圓頂結構,種種特點賦予了冰屋建築別具一格的迷人魅力,更使其成為數百年來人們分析研究的標的。

  冰屋建築發源自北極地區的伊努特文化,基於伊努特人的遊牧生活、北極圈內極端的氣候條件,與資源極度匱乏的自然環境,就地取材的冰屋建築應運而生。如同其他類型的風土建築一般,冰屋能提供所有人類生存所需的功能,且施工迅速簡便,也是伊努特族群文化的一大特點。

  清楚瞭解冰屋的各項特色、建造過程以及冰屋與環境的關係,對建築及當代設計而言極為重要。本書將在稍後的內容中詳盡分析傳統冰屋的概念構思,並介紹世界各地以冰屋作為建案靈感來源的建築師、設計師及藝術家及其作品。他們在進行規劃設計時,不約而同地參考了冰屋以雪磚堆疊穹窿圓頂的特徵。另外,還有一些受到冰屋建築潛在影響的獨特設計,我們也將一一介紹。

  本書透過彙集各種具有代表性的類冰屋建築,見證在地風土與當代設計間的連結,亦為往後的建築研究開闢出富有參考價值的路徑。同時,在面臨全球化與地球暖化的衝擊下,冰屋的存續岌岌可危,我們也希望透過本書,紀念這已傳世千年的經典風土建築。

內文試閱

風土建築與冰屋


  談到偉大的建築成就時,我們往往直接略過那些如過眼雲煙般的、建造者無法考據的,或是位處北極這般偏遠地帶的建築。這類非主流的建築通常被劃分在風土建築的範疇中。過去,建築界長期忽視風土建築的重要性,直到西元20 世紀以降,風土建築擺脫了以往民俗觀點的桎梏後,才終於獲得世人的注目。綜觀全球各地文化族群與生活環境紛雜多元,然而散布各地的風土建築卻不約而同地具備了高效能、高環境敏感度、實用、經濟等特質,而這也正是當代的建築設計工作者們希望能從風土建築上汲取的優點。雖然有許多風土建築因地處偏遠、知名度不高,而遭受漠視,不過,仔細探究起來,世界上高達百分之九十的現存建築都屬於風土建築的類型。這些經過無數世代傳承的古老建築型式具有其獨樹一格的特色,與建築流行趨勢和最新建築技術各行其是。

  風土建築的表現形式雖複雜多元,然萬變不離其宗,各類型的風土建築皆與其所屬文化、所處環境及氣候條件密切連結,因而具有強烈的符號意象。但由於風土建築保存不易、數量稀少,因而非常值得進行主題式研究。本書所要探討的風土建築─冰屋─是北極圈內半遊牧民族伊努特人,或泛稱為愛斯基摩人的傳統住居。數千年來,世世代代的伊努特族人在惡劣環境中,過著遺世獨立的生活。不利人居的環境除了塑造出伊努特族的文化特性與團結精神外,亦間接造就了冰屋粗簡的外觀及型式。

  身處極地,想要保命求生,惟有就地利用冰雪迅速搭建出住所,才能有效隔絕外在的低溫與危險。在各種遊牧民族的建築當中,冰屋尤其能展現出極富巧思與變通性的特點。

  冰屋作為伊努特人傳統住屋的歷史可追溯自遠古時期,因此,伊努特文化中的各種儀式與生存法則經由世代傳承,不斷地在冰屋中反覆上演。為使讀者進一步瞭解冰屋建築,我們隨後除了將闡釋冰屋的象徵性意義外,也將說明冰屋特殊的格局配置。冰屋的空間設計乃是配合伊努特族日常生活中各種儀式活動的需求,因此瞭解冰屋建築的空間規劃,有助我們進一步明瞭伊努特族的社會結構(團體中的各個層級以及每位成員份內的工作)以及伊努特人的世界觀(海洋與陸地間的分野,以及女性與男性間的分際)。

  冰屋長久以來扮演著承載與保存伊努特文化的重要角色,但在全球化風潮的衝擊下,伊努特文化在傳統與新式生活型態之間逐漸迷失方向,同時也連帶嚴重危及傳統冰屋建築的存續。更令人憂心的是,與其他類型的風土建築相比,冰屋面臨的是更加嚴峻的環境威脅,也就是全球暖化問題。根據伊努特人親口證實,現在的降雪雪質不如以往,因此愈來愈難用以打造堅固耐久的冰屋了。

  而且問題還不僅止於此,盛行風向的轉變使北極地景地貌產生鉅變,而過去伊努特人賴以辨識方向的天然指標也一一消失殆盡。然而,近幾十年來,為了因應自然環境的改變,生命力強韌的伊努特人也開始學習適應新世界的生活方式。雖然人類可以順應環境調整自己,但冰屋的未來卻令人憂心。在建築原料不足與傳統生活方式逐漸走入歷史的困境下,冰屋正面臨絕跡的危機,惟有透過復興冰屋文化,或者藉由當代建築重新加以詮釋,才可能減緩冰屋絕跡的速度。

  積極捍衛與保存冰屋之所以必要,並不是單純基於懷古守舊的浪漫想法,而是在於為了提出更適居宜人的建築革新方案建築師們經常需要回顧傳統,從風土建築中汲取設計的養分。在本書後半段的內容收錄了許多以冰屋為靈感發想的當代建築實例,透過這些建築實例,我們便可瞭解全球各地的建築師是如何竭力保存珍貴的傳統風土建築。
   
  數個世紀以來,身處北極的伊努特族人彷彿與世隔絕一般,因而在21 世紀間仍能完整保存其傳統文化。為使伊努特文化的保存及發展也跟得上時代的腳步,以年輕世代和成人為對象的新式教育與職業訓練課程積極推動傳統技能的振興。此外,當局也同時引進現代化技術,希望能夠創造出更多商機。伊努特人也持續透過合作的方式發展工藝產業以及觀光業,特別著重在生態與文化旅遊的部分。

  雖然強大的適應能力賦予伊努特人樂天知命的性格,他們目前為止面臨的種種變化,比起迫在眉睫的嚴重環境問題,只能說是小巫見大巫。地球暖化的威脅在整個環極地區已造成明顯衝擊,預估本世紀末大半北極地區中將不見冰雪。由於北極的生活傳統與冰雪息息相關,因此隨著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冰雪質量缺減形成了重大影響。冰雪的大量消融使海平面上升,淹沒了陸地沿岸的村落,也吞噬了海洋哺乳動物的棲息地,狩獵季節也因冰雪減少,使人們無法遷徙而被迫縮短。

  如今,北極冰帽一帶的升溫程度已較地球上其他區域整整高出一倍,短期而言,氣溫攀升乍看似乎可為北極帶來較溫和的氣候,延長夏季時節,吸引原屬於緯度較南地帶的生物向北移居。然而,科學家們已提出嚴正警告,指稱此種現象長期下來將會使脆弱的生態系統失衡,並破壞生物界的食物鏈。這種種改變都將徹底改造北極原有的自然景觀,並迫使其住民為了生存徹底改變其固有生活模式。

按部就班蓋冰屋


  愈來愈多的伊努特人傾向擇地定居,不再以游牧漁獵維生,因此在現代的伊努特生活圈中較難看見冰屋建築,但在加拿大中部地方,冰屋建築仍舊是當地伊努特文化中的基本元素。冰屋的興建工程多由男性負責,且通常需要兩名男性,一名負責排列雪磚,另一名負責裁切雪磚,不過如果要建造的是小型冰屋,便可由一名男性獨力完成。傳統上,婦女與孩童大多扮演從旁協助的角色,例如在冰屋完工後,加以稍事妝點美化。整體而言,在冰屋建造的過程當中,需要不同世代共同參與,父傳子繼的模式也因此形成冰屋建築的眾多特點之一。

  冰屋的規模尺寸依其用途之不同而有所變化,僅作為臨時避難小屋的冰屋徑寬可能不過2 公尺,但作為長期性住宅用途的冰屋徑寬甚至可達4.5 公尺。手腳敏捷的建造者最快能在短短1 小時之內就完成一座冰屋,不過若是想建造供全家人居住的中長期型冰屋,則需要較長的工期。建造冰屋的首要考量就是基地位置與雪的質地。向南或向東微傾的地面可防範盛行風吹襲,因此最適合作為建造冰屋的基地。斜坡有助於暴風雪來襲時使冰雪集中堆積在冰屋的後側(通常朝向東方或南方),如此一來更能加強冰屋的隔熱效果;若地面傾斜度欠佳,只要鄰近有峭壁懸崖或者以人力增建一道擋風牆都還能彌補。為了便於進行獵捕海洋哺乳動物,伊努特人多半習於在海水的積雪上建造冰屋。選定建造地點後,便使用探測器測量雪的均質度,雪具有極佳的隔絕效果,因此非常適合用來作為建材。建造冰屋用的雪必須充分具有可塑性,才能以刀(傳統上多以骨頭或馴鹿角製作)進行切割,由於雪磚會逐漸消融磨損,因此過度鬆軟或顆粒過粗的雪都不可用作建材。雪質探測器多為細長型的骨頭、馴鹿角或木材製成。將雪質探測器插入雪地後,若探測器緩慢下沉,則表示此地的雪相當均勻、質地堅固,且來自同一場降雪。瞭解雪是否於同一時間降下是極為重要的,若使用來自不同時間點降下的雪,雪磚很有可能產生裂隙而崩解。建造一座中型的冰屋約需30~40 塊雪磚。建造者必須先確定雪量是否足供建造1 公尺深的冰屋,若可用雪質量不足,亦可變更設計為高度較高,而直徑較小的冰屋,以確保建築的穩固度。

從風土到當代


  現今許多建築師經常有意無意地從北極冰屋建築汲取靈感,將冰屋元素融入他們的現代創作之中。
接下來的內容將介紹一系列出自世界各地建築師之手的設計案,這些精選建案透過不同的形式呼應或重新詮釋源遠流長的北極冰屋住宅。

  以下圖示可供讀者快速辨識各個建築案例的特徵,包括北極冰屋的建築元素如何被重新詮釋;新式結構設計如何重塑冰屋的外型;建造過程與選材;甚至是綜合以上各種特徵的建築特色。因此,接下來在各個建案介紹的首頁將會分別出現一至三種如下的圖示,以協助讀者辨認各建築案例之特性。

型式

  半球體型的拱頂建築除了可在極為有限的佔地內提供最大的使用空間外,同樣有助於維持室內溫度。

建材

  在北極地區之中,冰雪可說是唯一可作為建材的資源,同時也是效能最高的材料,其絕佳的隔絕性能有效阻隔戶外的酷寒低溫。

建築程序

  螺旋狀的雪磚疊砌工法,便於建造出具有自體支撐力的屋體結構,因而在建造的過程當中能夠避免雪磚坍塌。

案例:茶室

設計者: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Kengo Kuma & Associates)
地點:德國法蘭克福
建案類型:展館
面積:31 平方公尺
建造期程:3 個月
完工年份:2007 年
照片版權所有:法蘭克福應用藝術博物館(Museum für Angewandte Kunst Frankfurt)

  為了展現「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精神,隈研吾的建築團隊特意透過前衛的氣囊結構設計,重新建構歷史悠久的日本傳統茶室。他們企圖打破20 世紀特有的了無生氣的建築型式,在法蘭克福應用藝術博物館一側,創造出一座富有生命力的嶄新建築,與周邊環境以相同的頻率呼吸著。建築團隊選用新式科技膜料tenara 製成充氣雙層膜來塑造茶室結構,並以人造纖維絲聯結裡外兩層膜料。茶室外部均勻分佈的一個個圓點即為膜料接合處,兩兩皆間距60 公分。由於tenara 不像傳統膜材以玻璃纖維為基層,因而獨具柔軟、輕盈且幾近透明的特殊質地,就彷彿是介乎現實與虛幻世界之間一般。

  茶室內部鋪有茶道儀式必備的榻榻米。整體不對稱造型結構的設計有其概念可循,並非由建築師隨興創造。從茶室建築充滿空靈感的白色外觀與其內部通風調節系統,人們不難聯想到遠方的北極冰屋。

  隈研吾透過充氣式茶室展現建築物如何透過「一呼一吸」與周邊環境產生互動。當充氣裝置啟動,茶室吸飽空氣,彷彿進行深呼吸一般,其內部空間也隨之膨脹;而當建築洩了氣後,又如同屏息凝氣似的,茶室空間亦逐漸縮攏。

  茶室在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的革新設計下充滿了生命力,與大都會中無法呼吸的窒悶建築形成強烈反差。透過本建案,建築團隊成功找回傳統冰屋歷久彌新的技術原則,讓薄膜下的小小茶室在自身的「呼吸吐納」間,撫慰著人們的身心靈。

訪談隈研吾

Q:本建案是受到哪些概念的啟發?

A:我從很多事物當中獲得設計靈感,傳統冰屋就是靈感來源之一。其實,北極冰屋與古老日式房屋間有著極為強烈的關聯性。

Q:您如何連結風土建築與您的建案作品?

A:風土建築尊重人體感知,而我所設計的建築同樣也是以人體感知為本。

Q:風土建築可以讓我們學到什麼?特別是冰屋?

A:風土建築是自由奔放的,不拘泥於方正規矩的型態。風土建築不採用混凝土與鋼材作為建材,這個特點透露了許多關鍵所在。冰屋外層柔軟的「肌膚」能傳達給來訪賓客一種舒適感,這也啟發我對建築外部壁板的質地重新進行思索。

為什麼您覺得冰屋已經成為親切的家的符號呢?由於人體是非常脆弱的,因而渴望被一層柔軟的皮膚由外保護,正如同冰屋一般。而這樣一層柔軟的皮膚既能抵禦外在極端的環境條件,也能保護人類脆弱的身體,實在令人驚嘆。

案例:巴西國立歐內斯帝諾.吉瑪勞斯博物館


設計者:Oscar Niemeyer
地點:巴西首都巴西利亞
建案類型:博物館
面積:14,500 平方公尺
建造期程:19 個月
完工年份:2006 年
照片版權所有:Andrés Otero

  以已逝巴西學生領袖歐內斯帝諾.吉瑪勞斯(Honestino Guimarães)為名的國家博物館,位於巴西的首都暨文化中心巴西利亞。該館於2006 年正式開幕,足足較原先規劃的開幕日期晚了近半個世紀,開幕日適逢博物館的建築師Oscar Niemeyer 99 歲的壽誕。他受託擘劃這個曠世建案,為巴西利亞創造出它專屬的藝術珍品。

  在巴西利亞市中心部會廣場的文化複合區內,國家博物館無疑是最醒目的地標建築,這座直徑達90 公尺寬的大型穹窿建築,巍然聳立在一片廣闊的平地中央。Niemeyer 的原始設計是在穹窿屋頂上設置兩個不對稱的開口,使日光能傾注館內頂樓的環景花園餐廳。但後來在實際執行期間,Niemeyer 為使整個穹窿結構達到簡潔純粹的視覺效果,遂將屋頂開口的設計取消,改設一道斜坡步道通向博物館入口。完工後的博物館呈現出潔淨與平和的外觀,整體高度約28 公尺高,與其後方的國家圖書館在視覺上連成一氣。在這個建案當中,Niemeyer 尤其強調建築整體的簡潔性,以及能協調周邊景物的簡樸線條,這些建築特徵我們也能在伊努特人的冰屋建築上觀察得到。

  半球型博物館的內部為一圓拱型室內空間,藝術家們的傑作能夠在此獲得最妥適的展示。這個以人為本的穹窿結構,在最小平面上創造出最大的可用空間。

  國家博物館內外沒有任何稜角,整體結構皆環繞唯一的室內空間而成。躍然於博物館建築內外的流線型混凝土結構展現出自然奔放的氣勢,豐富了整體建築的樣貌,更使整座博物館呈現出一種雕塑之美。

作者資料

阿雷漢德羅.巴蒙(Alejandro Bahamon)

身兼建築師、攝影師與建築類圖書編輯,與全球各地出版社合作出版各種當代建築圖書。擅長解讀當代建築、居住需求的阿雷漢德羅.巴蒙,其編撰的建築書籍,以資料與圖像的完整性和案例的豐富性著稱。

基本資料

作者:阿雷漢德羅.巴蒙(Alejandro Bahamon) 譯者:陳柏蓉 出版社:積木文化 書系:Design+ 出版日期:2013-06-05 ISBN:9789865865191 城邦書號:VQ0033 規格:平裝 / 全彩 / 144頁 / 22cm×22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