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23世界閱讀日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唐史可以這樣讀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這本書,從唐詩觀大唐盛世,以唐詩為引子,講述唐史知識,是為讀者提供的一本不同以往閱讀歷史的新的切入點,文學創作往往根植在大歷史的土壤中成長茁壯,而中國文學極精華的唐詩,就是蓬勃發芽於大唐盛世的多元文化與民風中。 唐詩的繁花碩果,是從唐史——唐代社會生活——這棵參天大樹上生長出來的。我們觀賞繁花碩果,可以進而觀賞生長繁花碩果的參天大樹。同樣,我們欣賞唐詩,也可以進而了解產生唐詩的唐史。 唐詩對唐史的反映是廣大的、豐富多彩的。以膾炙人口的唐詩名句為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包含著唐朝的軍事制度;「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可能和唐朝的均田制不無關係;「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反映了唐朝的中外關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反映了安史之亂的現實;「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關係著王叔文集團政治革新的史實;「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背後是唐朝的科舉制度;「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背景是唐代士子的漫遊風氣;「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背景是唐朝經營西北與士人的出塞從軍;「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反映了唐代官員的服飾和等級;「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寫照了唐代的風俗和時事。諸如此類,舉不勝舉。 唐詩對唐史的反映,可以激發我們對唐史的興趣,或許也可以補充我們對唐史的知識。當然,也可以深化我們對唐詩的認識。 【目錄】 從杜牧的〈過魏文貞公宅〉看貞觀之治 從王維的〈使至塞上〉看西域拓展 從杜甫的〈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看唐代教育 從孟郊的〈登科後〉看科舉制度後的文官體系 從孟浩然的〈過故人莊〉看均田制下的經濟生活 從王維的〈和賈至舍人早期大明言官之作〉看外交關係 從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看唐文人的世界漫遊 從杜甫的〈春望〉看安史之亂 從李白的〈早發白帝城〉看官員的流放 從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看唐朝的從軍與出塞 從白居易的〈中隱〉看士子的求仕與隱逸 從李商隱的〈登樂遊原〉看唐朝興衰

內文試閱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唐代士子的漫遊】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開元十六年(七二八)陽春三月,長江兩岸,煙花爛漫。李白佇立在鄂州(今武昌)黃鶴樓之上,目送故人孟浩然的船帆,順江東下,漸行漸遠漸小,漸漸融化在碧水青天之間。孟浩然此行,是漫遊揚州。在唐人的世界裡,漫遊,是如此的美麗、詩意。

漫遊與愛詩風氣

  唐人愛好漫遊,和唐人的愛好詩歌有關,和崇尚文學的科舉制度相關。

  唐朝是詩的時代、詩的國度,所以被稱為「詩唐」(聞一多《說唐詩》)。唐代進士科舉制度是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唐代科舉制度的特徵,一是實行考試面前人人平等(除賤民階層外),為廣大寒士提供了自魏晉南北朝以來所沒有過的廣闊前景。二是崇尚文學、崇尚人文,其標誌就是以詩考試、以詩取士。陳寅恪先生說:「吾民族所承受文化之內容,為一種人文主義之教育。雖有賢者,勢不能不以創造文學為旨歸。」(〈我國學術之現狀及清華之職責〉)

  唐代科舉制度,是把中國文化崇尚文學的傳統提升到了空前高度,落實到了政治制度。這就激勵了廣大士子要提高文學才能,寫詩的才能。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其中大有奧妙。以司馬遷為例,人人都知道,「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遊,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宋蘇轍《欒城集》卷二十二〈上樞密使韓太尉書〉)。唐人漫遊天下,目的正是遊覽天下名山大川,形勝古跡,結交天下之士,從而開闊眼界心胸,發展文學才華,使文章有奇氣。

  唐人的漫遊,就是詩的漫遊,以山川入詩,以詩會友。唐人在青年時代漫遊之前,都已經過十年寒窗的準備。李白「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上安州裴長史書〉)、「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贈張相鎬二首〉之二),甚至有「鐵杵磨成繡花針」的傳說。杜甫「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壯遊〉),少小時也下過苦功,成績不俗。不然,哪來本事以山川入詩,以詩會友呢?

李白的漫遊傳奇

  唐人的漫遊,往往帶有傳奇色彩。就說李白。李白從小就是漫遊的命,五歲時隨父親李客從碎葉遷居蜀中,可以說是李白的第一次漫遊。李白〈關山月〉詩云:「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這詩很奇,在大自然中,明月本是自東向西運行,在李白的詩中卻是自西向東運行。明月從西域東行玉門關內的畫面,其實就是李白自己幼年從西域東遷玉門關內的經歷的藝術投射。李白的漫遊天下,更產生了說不盡的傳奇故事。

  洞庭湖畔洗骨葬友 開元十二年(七二四),李白離開蜀中,沿江東下,開始了「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的生活。數年之中,南窮蒼梧(在今湖南),東涉溟海(今江浙)。開元十三年(七二五),李白與蜀中友人吳指南同遊於楚,指南死於洞庭,李白如喪親人,穿上喪服,伏屍痛哭,臨時葬吳於洞庭湖畔,即赴金陵(今南京)。開元十五年(七二七),李白重返洞庭,掘開墳墓,見吳的遺體筋肉尚在,淚如雨下。他手持利刃,削去腐肉,洗淨遺骨,包裹起來,背負而走,借錢營葬於鄂州城東。

  揚州散金三十萬救人急難 開元十四年(七二六),李白東遊揚州。他見落魄公子,便慷慨解囊,救人急難,不到一年,散金三十餘萬,自己卻由富轉貧了。
安陸許相國孫女招親 開元十四年(七二六),李白因鄉人司馬相如賦描寫雲夢澤之事,心下好奇,便沿江西上,去觀雲夢澤。結果未曾見雲夢澤,倒被家住安陸(今湖北安陸)的許相國家小姐(高宗時宰相許圉師的孫女)看中,將李白招了親。李白成了許相國孫女婿,以安陸為家,繼續漫遊天下。

  長安北門與鬥雞徒衝突歷險 開元十八、 九年(七三○─七三一)間,李白初遊長安。在長安北門,李白與鬥雞徒發生衝突和對峙,被大批鬥雞徒圍困,幸虧友人陸調衝出重圍,火急報警於御史臺,始得倖免於難。當時的長安,鬥雞徒多是禁軍士兵,後臺則是皇帝寵信的宦官。長安北門接近皇宮,這夥鬥雞徒的背景,也就可想而知了。李白的不畏強橫,也由此可見。

  命高力士脫靴 入朝,可以說是李白一生中一次特殊的漫遊。天寶元年(七四二)秋,玄宗下詔徵召李白入朝,召見於金鑾殿。玄宗用七寶床賜宴,並親手調羹,請李白品嘗,說:「卿是布衣,名為朕知,非素蓄道義,何以及此?」命李白供奉翰林。玄宗看似禮遇李白,實際是以李白的文章來點綴昇平。《舊唐書‧李白傳》載:「(白)嘗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脫靴。」才不管他是玄宗寵信的宦官呢!李白天生傲骨,在朝終究無法與統治者合作,天寶三年(七四四)春便被賜金還山。

  被呼為謫仙人 在長安紫極宮,賀知章一見李白,就為他的風姿風骨所傾倒,又讀他的〈蜀道難〉詩,讚歎再三,呼李白為謫仙人。杜甫〈飲中八仙歌〉云:「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寫出了李白的仙姿和傲骨。

  北上幽州探虎穴 天寶十年(七五一),朝野上下盛傳安祿山將反,只有玄宗不信。李白憂心忡忡,冒著危險,由河南北渡黃河,經邯鄲到幽州(今北京),深入虎穴,洞察安祿山必反,登上戰國時燕昭王招賢的黃金臺,為國痛哭。李白詩〈留別于十一兄逖裴十三遊塞垣〉云:「且探虎穴向沙漠,鳴鞭走馬凌黃河。」〈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云:「十月到幽州,戈鋋若羅星。君王棄北海,掃地借長鯨。呼吸走百川,燕然可摧傾。心知不得語,卻欲棲蓬瀛。」就是此行洞察安祿山必反的生動寫照。又作〈遠別離〉詩,用驚心動魄的隱語,抒發了國將危亡而君主不察的隱憂。

  在李白一系列的漫遊傳奇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李白性格中的仁義、正直、勇敢和冒險精神,這,正是唐人精神氣質的代表。沒有這樣的精神氣質,也就不會有唐人漫遊天下這道歷史風景線了。 漫遊:唐詩的搖籃

  唐人的漫遊,為的是遊覽天下名山大川、名勝古跡、歷史遺跡,感受那裡的風土人情。杜甫創造了一個新詞──「壯遊」,李白亦自稱「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這些詞語、詩句,都是從親身經驗中跳出來的,包含了真情實感,所以那麼新警,那麼貼切。

  唐人的漫遊,都在唐詩裡留下了痕跡。漫遊詩要占唐詩的一半以上。李白寫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說:「黃河如絲天際來。」(〈西嶽雲臺歌〉)黃河,是多麼的飄逸!「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贈裴十四〉)、「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哮萬里觸龍門」(〈公無渡河〉)、「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黃河,又是多麼的氣勢磅礡!王灣寫長江:「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次北固山下〉),寫出了長江浩瀚雍容的氣度;杜甫寫長江:「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寫出了長江洶湧澎湃的氣勢。杜甫寫泰山──祖國的五嶽之首說:「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望嶽〉)一脈青綠的山色,綿延齊、魯兩古國大地而未盡,多麼神韻駘蕩,又是多麼氣勢磅礡!王維寫終南山說:「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終南山〉)寫出了終南山的高遠和遊山的趣味。李白寫秦嶺蜀道說:「噫吁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蜀道難〉)寫出了蜀道的艱險、高危和磅礡。孟浩然寫洞庭湖說:「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杜甫寫洞庭湖說:「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陽樓〉)寫出了洞庭湖那浩浩蕩蕩橫無涯際的宏偉氣魄。

  再看唐人寫邊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出塞〉)王之渙筆下的玉門關,何等雄偉,又何等溫柔、蒼涼!「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王維筆下的大漠、長河,在落日的照耀下,是何等氣派,又是何等安詳!「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筆下西域的八月雪,是多麼奇特,又是多麼美麗!

  再看唐人寫各地的風土人情:「營州少年厭原野,狐裘蒙茸獵城下。虜酒千鍾不醉人,胡兒十歲能騎馬。」(〈營州歌〉)高適所見的東北胡兒,粗獷豪邁;「越女天下白,鑑湖五月涼」(〈壯遊〉),杜甫所見的江南女子,秀麗溫柔;「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宿五松山下荀媼家〉),李白面對淳樸好客的江北荀媼,滿懷感激;「結髮為妻子,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妝。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新婚別》),杜甫目睹送郎上前線的河南新娘,感動難忘。神州大地,吾土吾民,各地的風土人情,在唐人的漫遊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美好印象。「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臺歌〉)、「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雲。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李白〈夜泊牛渚懷古〉)、「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杜甫〈蜀相〉),遍布祖國各地的歷史遺跡,先聖先賢的流芳餘韻,同樣也在唐人的漫遊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美好印象。
祖國的山河大地、歷史遺跡、風土人情,在唐代的漫遊詩中得以寫照,成就了唐人的性情、靈氣、詩才,也成就了唐詩。

漫遊:結交天下士

  唐人的漫遊,為的是結交天下之士,四海朋友。所以杜甫晚年回憶早年漫遊,作〈壯遊〉詩後,又作〈憶昔〉詩,專門回憶昔日的交遊。詩云:「憶昔開元全盛日」、「天下朋友皆膠漆」。這如膠似漆親密無間的友誼,大半是結交於漫遊。唐人喜歡交遊,特重友情。李白詩集中大半是交遊詩,交遊人名多達兩百多位。最令李白傾倒的朋友是前輩詩人布衣孟浩然,兩人訂交,大約在開元十四年李白漫遊安陸時。李白為孟浩然寫了六首詩,「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贈孟浩然〉),寫出了孟浩然澹泊高潔的品格、灑然塵外的風姿,和自己的一片景仰之情。前引〈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則是用至深的友情,最優美的畫面,為孟浩然送行。李白天生傲骨,可是對朋友卻是這樣真誠。

  李白與杜甫的會面,如聞一多先生說:「我們該當品三通畫角,發三通擂鼓,然後提起筆來蘸飽了金墨,大書而特書。因為我們四千年的歷史裡,除了孔子見老子(假如他們見過面),沒有比這兩個人的會面,更重大、更神聖、更可紀念的。我們再逼緊我們的想像,譬如說,青天裡太陽和月亮走碰了頭,那麼,塵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遙拜,說是皇天的祥瑞。如今李白和杜甫︱詩中的兩曜,劈面走來了,我們看去,不比那天空的異瑞一樣的神奇、一樣的有重大的意義嗎?」(《唐詩雜論‧杜甫》第一五四頁,古籍出版社,一九五六年)李白與杜甫的會面,大約是在開元二十五六年的梁宋之遊,參與者除李白與杜甫外,還有高適。杜甫當時有〈贈李白〉說:「二年客東都,所歷厭機巧。」是指李白旅居洛陽兩年,尋求出路,歷盡世間爾虞我詐;又說「李侯金閨彥,脫身事幽討」,是指李白本應為朝廷文臣,但不得志,便從世間脫身,從事尋幽訪勝的漫遊,對李白理解得多麼深切(以上參考鄺健行《杜甫新議集》)。杜甫後來回憶說:「昔我遊宋中……憶與高李輩,論交入酒壚。兩公壯藻思,得我色敷腴。氣酣登吹臺,懷古視平蕪。」(〈遣懷〉)難忘三人之間的詩酒之會、吹臺勝遊。天寶三年至四年間,三人又有齊魯之遊。杜甫當時作〈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說:「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寫出兩人間親如兄弟的情分。杜甫後來回憶說:「昔者與高李,晚登單父臺。寒蕪際碣石,萬里風雲來。」(〈昔遊〉)又說:「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春歌叢臺上,冬獵青丘旁。呼鷹皂櫪林,逐獸雲雪岡。射飛曾縱鞚,引臂落鶖鶬。」(〈壯遊〉)難忘那一段裘馬清狂的漫遊生活,好不痛快淋漓。分別時,李白贈詩給杜甫:「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分別後,李白寄詩給杜甫:「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沙丘城下寄杜甫〉)李白對比自己小十一歲的杜甫,感情是真摯的。那時李白早已名滿天下,杜甫才三十四歲,他的詩歌還處在成長過程中呢!李白為最傾倒的前輩友人孟浩然寫了六首詩,為無名後輩杜甫寫了三首詩,可見他對杜甫的器重。

  杜甫對李白,更是一往深情,終其一生,時間愈久,懷念愈深。「寂寞書齋裡,終朝獨爾思」(〈冬日有懷李白〉)、「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春日憶李白〉)、「南尋禹穴見李白,道甫問信今何如」(〈送孔巢父謝病歸遊江東兼呈李白〉)。這些詩是安史之亂爆發前所寫,寫出了杜甫對李白的思念和問候。安史之亂爆發後,李白為參與平叛入永王璘幕府,在唐室內部的皇權鬥爭中,永王璘被肅宗宣布為所謂的「叛逆」而加以鎮壓,李白也因所謂的「從逆」罪被下獄、流放。這段時期,杜甫也因疏救宰相房琯而得罪肅宗,經歷了交付三司會審、貶謫,最後自己毅然棄官表示抗議、飄泊秦州的艱難歲月。儘管杜甫自己朝不保夕,可是關切李白卻是刻骨銘心。「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不見〉),是為李白的生死存亡擔憂。「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天末懷李白〉),是勇敢地為李白鳴冤叫屈。〈夢李白二首〉其一說:「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黑。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其二:「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孰云網恢恢,將老身反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這是唐詩中最深情的詩篇。杜甫的交友之道,真誠,生死不渝,故永遠能感動人心。

作者資料

鄧小軍

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擔任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學教學工作。著有《唐代文學的文化精神》(台灣文津出版社,一九九三)、《儒家思想與民族思想的邏輯結合》(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五)、《詩史釋證》(中華書局,二○○四)。

鮑遠航

一九六七年生,河北承德人。一九八八年參加工作,二○○一年獲河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二○○四年獲首都師範大學文學博士學位。現任教於湖州師範學院人文學院。主要研究魏晉南北朝隋唐文學,發表文史論文十餘篇,參與編輯書籍數部。

基本資料

作者:鄧小軍鮑遠航 出版社:麥田 書系:歷史選書 出版日期:2011-06-13 ISBN:9789861208671 城邦書號:RH3056 規格:膠裝 / 部份彩色 / 368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