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親子教養 > 親子教養
從B-到A+的猶太教養智慧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特別活動

內容簡介

猶太家庭能教出各領域的人才,正是因為知道──成功該由孩子自己去定義,父母只要在適當時機拉他們一把就夠了! 你想讓孩子成為弱智的知識貴族,還是能獨當一面的大人? 臨床心理學家溫蒂.莫傑爾透過風趣溫暖的筆觸,結合親身經歷、猶太教誨與心理分析,為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解答教養上的疑難雜症。她時刻提醒父母,別把自己的遺憾投射在孩子身上,以致於過度強求成績、嚴格管教,衍生出種種親子衝突。 莫傑爾把子女青春期裡令人挫敗、教人擔憂的事當成「福分」,讓父母了解原來那些狀況是心理成長及性格發展過程的必經階段,用不著過度干涉、焦慮。要培養出充滿自信、適應力強的孩子,重點是順應孩子的特質適時引導,教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書中提供實際指引與方法,內容包括: ◎ 薰陶青春期子女為何比管教青春期子女來得有效。 ◎ 如何寬容地對待態度粗魯的青春期子女。 ◎ 生活裡的例行公事有何價值。 ◎ 為何冒險是在為高中畢業後的生活做準備。 ◎ 父母何時該插手,何時又該置身事外。 ◎ 如何從神聖的角度看待性及可能令人成癮的物質。

目錄

◎專文推薦 讓子彈飛一下──一本讓家長豁然開朗的書 李偉文
◎專文推薦 創造青春期的教養福分 秦夢群
◎專文推薦 逐一破解青少年的問題,給爸媽帶來信心 陳安儀
◎專文推薦 對青春期孩子傷痛欲絕的父母,您有福了! 彭菊仙
◎專文推薦 多一份了解,多一份愛的交流 番紅花
◎專文推薦 如果教養需要一種信仰 黃文弘

◎作者的話

◎CH1能教養青少年的父母有福了
◎CH2孩子舉止怪異的父母有福了,因為你能接納他們的獨特光采
◎CH3孩子態度差勁的父母有福了,因為你能學會如何對他們寬容
◎CH4孩子只考B-的父母有福了,因為你能明白作業、家事和打工的真正意義
◎CH5孩子弄丟毛衣的父母有福了,因為你能讓他們控制物慾和惜物
◎CH6教孩子解決問題的父母有福了,因為你能讓他們從判斷錯誤與壓力中學習
◎CH7孩子熬夜的父母有福了,因為你能讓他們懂得空出時間來休憩、玩樂
◎CH8孩子闖禍的父母有福了,因為你能讓他們體驗真實生活的道德實驗室
◎CH9孩子宿醉的父母有福了,因為你能讓他們正確看待性關係、飲酒和嗑藥
◎CH10鼓起勇氣,放手吧

內文試閱

  孩子念小學時,會愈來愈熟悉讀書、做功課這些事。以理想的情況而言,父母會在家裡落實跟學校作業有關的家規(譬如「做完功課才可以看電視」),而孩子通常無須爸媽協助就能把功課做完。但是到了國中,學生的作業愈來愈多,必須考得好的壓力也愈來愈大,此時唸書可能會被披上崇高工作的外衣。當這種情形出現時,家庭的角色便錯亂了,青少年會被要求唸書、唸書、唸書,父母則彷彿同時兼具了苦力、守門人、和祕密警察三種角色:

  你說什麼?明天有西班牙文考試?你什麼時候知道要考試的?你怎麼沒早點說?我把晚飯盛在盤子裡端過來,你現在就開始準備考試。

  或是:

  我在你書包裡翻到這個禮拜的作業題目,被塞在最底下。你到底知不知道禮拜五要交一份歷史報告?你看這裡,我已經擬好作戰計畫了。我今天會載你去圖書館查資料,明天把大綱寫好給我看。禮拜三你要把報告草稿寫完,我們得趕在禮拜四之前弄好,這樣我才有時間幫你檢查一遍。

  請後退一步,暫且抽身。放下盤子,放下計畫表。當你把學業看得至高無上、還認為孩子需要由你施以高壓手腕時,你就是弄錯了重點。做家庭作業的用意,不是為了用完美的分數光耀門楣;家庭作業是一種例行工作。孩子會從這種工作裡學到二次方程式、法國的馬奇諾防線,更會學到被稱為「執行功能」的認知能力(做整體規畫、安排優先順序、延後眼前的享樂、忍受挫折感)。執行功能聽起來也許不怎麼有意思,但是少了它們,我們就無法設定方向,也難以實現目標。

  談到這個,我就得提一下紹恩,還有他那份八年級的科學報告(這男孩並非真的存在,而是我認識過的許多男孩綜合而成;他的故事會讓你對青少年的典型思考過程有點概念)。老師出了那份作業,希望學生自己查資料,寫報告,修改內容,並校閱一遍。紹恩爸媽認為,要是自己沒積極督促他寫這份報告,他就不大可能會堪稱滿意的把它寫好。不過我們來瞧瞧,當他爸媽把他當成弱智貴族時,當他們讓他順著靈感、抗拒、回饋、自信的正常學習過程往前走時,會發生什麼事。

靈感

  我記得書包底下好像有一小條花生巧克力。嗯……黏在上面的這張紙是啥啊?哦,珂洛思老師出的作業。我看看她是什麼時候出的……兩個禮拜前。哎喲,最晚禮拜三要交耶!這樣只剩下今天和明天可以做了。「請對照太陽系的地心說與日心說,並比較兩者有何異同」。好,沒問題。我知道天文學是怎麼回事,有大爆炸、有黑洞、還有蜘蛛星雲,我以前超愛這些東西。小四的時候我老是在畫彗星飛來撞上地球,畫了應該有幾百張吧。說不定我可以在報告封面上畫插圖。超讚的。

  紹恩一想起自己以前有多麼喜愛燃燒的外太空殘渣後,便由於獨具創意的靈感而一時間興致勃勃。靈感是極為關乎個人的事,你沒辦法直接把靈感提供給你家青少年。要是此時紹恩爸媽跟他一起在房間裡(「好,紹恩,我們開始吧。你想寫什麼?小行星怎麼樣?你以前很喜歡小行星的,還記得吧?」)他們可能會輕易扼殺了紹恩投入這份報告主題的一番熱情。

抗拒

  抗拒無可避免地隨著靈感而來,它以各種樣貌出現……我們再來探訪一下紹恩的思考歷程吧:

  這啥?「本份報告不可使用網路資源」。我只要瞄一下維基百科就好了。瞄一下又不會怎樣。「地心說」這條項目底下列了一本書,《夢遊者──人類宇宙觀之史》,亞瑟.柯斯勒著,一九五九年出版。哇塞,這看起來好像是經典耶。圖書館裡一定有這本書。……還有咧?「請注意,應正確使用標點符號,並按照現代語言學會的格式規定編寫註腳」。唉,我開始愛睏了。睏得要命。……嗯,今天就弄到這裡吧。

  正是由於這種自然而然產生的抗拒,所以光靠天分是打造不了藝術家的。做學校作業最實際的好處之一,就是學會如何戰勝抗拒,學會在最初一波的靈感、興致或興頭過了之後,仍能讓引擎繼續噗噗作響地爬上坡,而且是學著自個兒來。

回饋

  要是你這位家長任由紹恩去犯錯,那麼生活自然會給他教訓。紹恩正是在翻找巧克力和遲一天交了一份倉促寫成、註腳格式錯誤(學校館藏裡並沒有柯斯勒的著作)、最後拿了令人失望的B-的報告(在這個分數膨脹、高度焦慮的時代裡,許多家長認為這個分數令人難以接受)之間的戰火前線上學到了教訓。

  心理學家把這種情形稱為自然的結果。當你拒絕變成家中青少年的家教或私人助理時,現實世界會插手幫忙。從這個角度來看,就算結果不好,也是有益的。由於遲交作業或倉促寫成的報告內容鬆散又不完整,結果被扣了分數,教他心裡難過不已時,那股感受也珍貴無比。生活會給你家孩子一套自動回饋機制,根據實際付出多少努力決定結果為何。   我們不僅不該急著幫孩子解決問題,也該讓他們自由的犯錯,即便是犯下大錯也一樣。

  我演講時為了闡明這種觀點,往往會一開始就問聽眾他們是怎麼度過青春期的:在青少年時期,你們有多少人可以在外面晃到天黑,不用告訴爸媽自己跑去哪兒了?

  幾乎每一隻手都舉起來了。

  有多少人做了父母從來都不知道的事?

  幾乎每一個人都舉手了。聽眾全笑了出來。

  而且他們到現在都還不知道?

  舉手的情形還是一樣。

  我看你們都毫髮無傷地活下來了嘛。你們那時候玩得開不開心?

  大家頻頻點頭,臉上露出微笑。

  然後我問他們,有多少人讓自家青少年不論何時都可以去任何地方、用不著告訴爸媽。沒人舉手。

  如今我們認為當年狂歡作樂、惡作劇、鋌而走險的種種經歷,已經不適合這個年代了。當我對今日的父母提起他們還是青少年時所感受到的興奮之情,當他們談到當年逃學、躺在鐵軌上、矇騙爸媽自己跑去哪兒、或是不小心把車庫炸了一角的時候,自豪得掩不住臉上笑意……但是接下來他們便會老調重彈:「哎唷,以前那個年代沒這麼複雜,所以做那些事不要緊嘛,但是現在可就不一樣了,世界現在危險多了!」

  剝奪孩子的自由將會引起後遺症,就算你剝奪的是孩子在你背後做些傻事的自由也一樣(譬如躺在鐵軌上、或是把什麼東西給炸了)。孩子不只會喪失興奮和冒險的機會,也會錯過培養良好判斷能力的大好時機。對大學新生演講「如何保持自身安全」議題的大學校長和大四生都告訴過我,最令他們擔心的,是念高中時被保護得好好的學生。「哪些學生最容易惹出各種麻煩?」某間私立大學的校長對我說,「就是那些隨時隨地都倍受呵護的孩子,他們從沒喝過酒,從沒違反過規定,從沒不帶手機出門過。」這些孩子最容易由於愚昧魯莽而面臨危險,因為他們從來都不曉得冒一點小險之後會發生什麼事。



  當父母告訴我「時代不一樣了;以前比較安全,現在可不能冒任何險」的時候,我總會敘述一段青少女時期的親身經歷:

  有年夏天我在兒童夏令營擔任活動輔導員,八月某天我跟朋友派蒂站在路旁伸出大拇指。那天我們比平常多等了好一會兒,於是終於有個男孩子停下車時,我們只稍稍猶豫便鑽進了車裡。我們在乎車上還有另外三個男生嗎?不在乎。我們有想一想光是站在車外就聞得到酒氣味這件事嗎?沒怎麼多想。那天我們放假耶。天氣熱得要命,沁心涼的花生奶油奶昔在鎮上等著我們去享受,這只不過是搭個便車而已嘛。那個男孩子把車子開進一條偏僻的蜿蜒小路時,派蒂問他為什麼走那裡。

  「這條是近路啦,」他應道。

  那些男生全笑了出來。

  接下來我把派蒂的頭一把壓到我大腿上,說「慘了,她又來了啦。可以把車窗全部打開嗎,讓風吹進來可能會好一點吧。通常等到她看起來快要吐的時候就來不及了。都是因為這路太顛簸了。只要稍微一晃,她就會暈車暈得很厲害。我爸車裡的味道到現在都還沒散咧。大概一輩子都散不掉了吧。」

  那些男生馬上趕我們下車,然後加速開走了。我看他們一定一路上都在大呼幸好逃過了這一劫。我們走回營區,嘴裡「嚇死人了」一直唸個不停。

  我們兩個合作無間,救自己脫離了可能發生的夢魘。派蒂的方向感很好(像我就完全不知道哪一條路是往鎮上去的),我則是擅於臨場發揮。其實派蒂根本沒暈車。那天我們倆齊心協力,而且都長大了一些。我們坐上車時還很天真、大意,下車時則對世道人心多懂了一點。我們親身上了一課。

  我並不是在勸你為孩子找一個「野外搭便車大冒險」的活動,好豐富她的暑假經歷。我認識的長輩要是知道我碰上了什麼事,絕對沒有誰會再讓我去搭便車了。但是當時我和派蒂所擁有的,卻是今日青少年永遠也不會有的──我們能自由地去犯下大錯,去發現自己身陷險境,然後同心協力、把腦筋動得飛快來救自己脫離險境。

  沒錯,時代不同了,不過倒也沒那麼不同。改變之處在於,我和派蒂還在當活動輔導員的那個年代,父母不會一直查電子信箱,看看有沒有性侵罪犯住在夏令營營區附近的最新消息,也不會一直傳簡訊跟孩子聯絡,看看孩子那天做了什麼活動。老爸老媽就這樣把我們丟在營區六個禮拜,只叫我們要乖乖聽話,然後祝我們玩得開心。那種做法便是落實了信靠上帝。

  請花點時間,回想自己還是青少年的那些日子:你交了哪些朋友,犯了哪些法,在哪些地方鬼混,偷偷摸摸地做了哪些事,隱瞞了哪些祕密,撒了哪些謊。請回想那些僥倖的經歷,回想你此後是怎麼清楚劃分良朋益友與狐群狗黨、緊張刺激的惡作劇和非法的勾當、拖拖拉拉和成績不及格之間的界線的,回想你從所有那些令自己心想「哇,這次好險,我以後再也不敢了」的事裡學到了什麼。你變得更成熟、更明智了。數十年後,你人在這兒,安然無恙,坐在光線充足的房間裡看一本關於教養子女的書。

  現在該是時候讓你家青少年自行找出界線了,就跟你以前那樣子去找一樣。沒錯,青少年很天真、很不切實際,父母該幫忙他們判斷、協助他們解決危機才對。不過給他魚、不如教他釣魚,你家孩子學習的唯一途徑,便是親身去經歷。要是我們在青少年生命路途上必經的小站外面舉起「危險,請勿進入!」的告示牌,便是在為孩子創造出新的危險:過度恐懼的危險。

延伸內容

對青春期孩子傷痛欲絕的父母,您有福了!
◎文/彭菊仙(Chu-Chu 媽咪、親子教養作家)

  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能夠在孩子快要進入青春期前讀到此書,因為截至目前為止,我鮮少在路上看到讓我賞心悅目的青少年。特別是男孩,當他們勾肩搭背、穿著垮褲、頂著不明髮色又遮住視線的怪頭,言語無味地迎面而過時,我總是不屑一顧,卻不免想著,我家三隻小豬,長大就這付德性啊?不!我絕不相信!

  當我看到鄰家往日彬彬有禮的男孩,一上了國中竟然常常怒氣沖沖、摔門而入時,我揣想,我家的三隻現在就已桀驁難馴,將來我們家不就天天都像世界大戰?不!我絕不能接受!

  更有甚者,每當聽到友人教訓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最後演變成兒子罵老子,而且理直又氣壯、分貝加三倍之時,我真的害怕,非常害怕,因為像這樣爆炸威力無窮的炸彈,我家可是有三枚啊!不!我不要!我真的會崩潰啊!

  孩子到了青春期,就是宣告親子美好關係的終止?孩子總是忘恩負義、行為膚淺,給我們當頭棒喝,要我們認命:生養孩子不過是白忙一場的惡夢?

  當看到溫蒂.莫傑爾以嶄新的觀點解讀青少年的粗暴狂亂時,我像是突然戴上一副特製的透視眼鏡,超乎想像地穿透了青少年的深層心靈,看到我所想不到的,思考我所不知道的。

  作者雖以宗教智慧做理論基礎,但是只要掌握此理,任何一位深深苦惱著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必定會豁然開朗。她把猶太人離開埃及,前往應許之地的漫長路途,比喻為猶太人民的「青春期」。雖然上帝知道有一條捷徑可以直接穿越沙漠,祂卻刻意讓摩西花費四十年時光帶領人民繞行遠路,一路上人民叫囂抱怨、紊亂脫序,摩西卻秉持冷靜與智慧,終於帶領大家安抵目的。「猶太人民的青春期得夠長、得受夠磨難,才能真正生出得來不易的智慧,最終也才能真正長大。」

  以此延伸對教育青少年的思考,同樣是「不可抄近路」,教養青少年難若登天,各種痛苦卻都是必要之苦。作者特別提到,孩子種種叛逆的行為,並非針對我們而來,行徑怪異、奇裝異服,意味著他們獨特的性格逐漸浮現,而是源自於他們開始準備離開父母的意念。因此,孩子會以過度違抗父母、刻意拒絕父母,以完完全全感受自我意識;犯下愚蠢的錯誤,以便深深感受是非對錯。我們不給青少年夠多的時間發牢騷、打轉,甚至犯錯,那麼他們就如同猶太人到達不了最後的應許之地。

  這個古老故事正提醒我們,以正面、慈愛的眼光看待青春期兒女穿越崎嶇難行之路的種種反應與轉變,寬容看待他們意欲衝破一切、展露自我的強烈本能,如同長途跋涉中,摩西始終冷靜面對群眾的一切混亂一般,我們也得練習「縮減自己的力量,得收回,得吸氣」,當他們處在無傷大雅的危機、錯誤、心碎、被拒絕時刻,我們避免捲入過深,保持適度的關心與適度的置身事外。

  溫蒂.莫傑爾還供給我們很多實用的管教方法,比如:依據孩子的身心發展狀態,列舉一份「行徑過當的言行清單」,規範關於禮貌、應對、電腦使用規則、穿著、社交、夜歸等問題,要求孩子遵守清單並確實執行後果,才能避免孩子予取予求,並且避免自責。我們要學習對孩子的攻擊視而不見,而將焦點放在是否違背「言行清單」之上,一切都得「照規矩來」,否則很可能在這個風暴時期,讓家庭轉變成固定的叫囂溝通模式。

  對於青春期孩子情緒波動很大的苦惱,作者提出的「有益的受苦」,這真是父母的一大福音:「他們感到無聊、孤單、失望、挫敗、鬱鬱寡歡,都是有益的,因為他們必須在獨立以前,熟悉情緒波動的模式,而懂得去釐清與解決自己的問題。」看完這段話,我真是深感寬心,實在不需要對孩子的心緒起伏過度焦慮,因為我必須告訴孩子,生活裡就是容許正常的起起落落啊!

  對於性、網路、酒精、藥物等難以啟齒的問題,溫蒂.莫傑爾更風趣而務實提供父母們妙招,如何堅守孩子們看來古板的正義,而讓孩子擺脫成癮、不被輕浮的性觀念所扭曲?這裡,一定要見識作者所提的「惡之衝動」理論,如此,孩子在這段人生風暴中,將能把狂放粗暴導正而為朝氣蓬勃的力量!
讓子彈飛一下─一本讓家長豁然開朗的書  ◎文/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許多家長充滿了困惑與挫折:「這是我的孩子嗎?不久之前那個又甜美又貼心的小寶貝到那裡去了呢?」

  家長們以為孩子被朋友們帶壞了,或者以為自己在那個環節做錯了什麼事,或者是否在不經意中某些狀況被自己疏忽掉了?

  其實我相信很多時候,青少年的叛逆最主要是在反抗自己,憤怒於他們自身的徬徨與不知所措,甚至我也相信這個時代的青少年比以前的青少年壓力還來得巨大許多,因為這一代的孩子在生理上來得成熟,但是以前十六、七歲早已進入社會承擔責任,但是現今身體已長大的孩子卻必須跟小小孩一樣接受父母保護,甚至乖乖聽話學習,好應付這個變化愈來愈快,又愈來愈複雜的社會,所以青少年的苦悶與壓力,家長應該要設身處地感受一下。

  看了這本《從B-到A+的猶太教養智慧》,相信可以讓整天為這個與全家做對的「外星人」擔憂到睡不著覺的家長鬆一口氣,因為作者溫蒂.莫傑爾是個從事家庭諮商已三十年之久的專家,也同時是個家有青少年的媽媽,在專業理論與親身體驗之中,用非常生動的筆觸與具體實用的例子,提供了許多與似乎不再熟悉的青少年相處的祕笈,以及如何與叛逆中的青少年溝通的教戰手冊。

  我很認同作者強調的「別反應得太快」,家長要在家庭生活之外培養自己的嗜好,興趣,舒解自己的焦慮,甚至用幽默的心情來看待青少年孩子的搞怪與離譜的行徑。

  因為我在許許多多朋友身上看到,當年他們為了孩子煩惱得白了頭髮,整天長呼短嘆的,可是過了那幾年,孩子還是順利長成上進有禮的青年。

  當然,別反應得太快,不是完全視而不見,分寸的拿捏,管或不管視許多狀況與條件而定,是藝術而非不變的規則,但是其間也有許多專家的研究與過來人的經驗值得我們參考,讓我們在猶豫徬徨時,有個可以觀照的方向,這本書的確是非常好看又實用的指引。

  當孩子的挑釁行為像一顆子彈朝你射過來時,記得,請不要忙著反擊,就讓子彈飛一下吧!
創造青春期的教養福分  ◎文/秦夢群(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家有孩子的人都知道,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青春期的教養問題最讓家長感到憂慮及擔心。青春期是孩子由兒童期發展至成年期之過渡階段,因此必須面對生理與心理的劇烈變化,青少年心理學家霍爾(Stanley G. Hall)特別將此時期稱為「狂飆期」(storm and stress period)。顧名思義,可知此時期的青少年,表現在外的是如風暴般強烈而不穩定的情緒波動。對許多家長而言,當孩子進入青春期,親子關係即面臨驚濤駭浪而衝突不斷。最常見的驚恐往往是「曾幾何時,我家可愛的孩子不見了」。

  本書作者溫蒂.莫傑爾為臨床心理學家,以自身多年的諮商經驗及本身教養女兒的經歷,告訴父母別太擔心孩子看似「難搞」的行為,並以猶太教義鼓勵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在面臨孩子青春期時難以承受的轉變,其實正是教養孩子的必要之苦。

  本書的另一特點乃在以猶太民族的傳統,教導如何教養狂飆期的子女。猶太人歷經千年苦難,流離失所並遭受迫害,但其因宗教與家族之緊密結合,始終未被外族打倒。在美國讀書期間,身邊猶太同學展現之待人之道,隱約顯示出一份過人的成熟。與台灣家庭一樣,猶太人父母關切子女之行為更甚於一般美國家庭。他們如何在講究民主的西方社會中,發展出一條教養的康莊大道,值得我們加以關注。

  在書中,作者列舉出青春期常見且讓家長束手無策的狀況,如奇特的興趣、態度差勁、面臨錯誤及壓力、物質主義、違規的行為等。但令人驚訝的,作者卻將這些一般父母憂心忡忡的事視為「福分」。因其認為孩子正常的叛逆行為,其實正是他們邁向心理成熟發展的過渡期。只要家長能適性引導子女成長,絆腳石也能轉變為踏腳石。

  對於教養青少年的建議,本書作者最後提出請家長「鼓起勇氣,放手吧」。此並非鼓勵使用撒手不管的放任管教態度,而是提醒父母不要過猶不及。在孩子成長的旅途中,他們看似在繞遠路,但也是唯一能到達目的地的方式。因此家長不要堅持提供捷徑給孩子,要知道,成長沒有捷徑。父母需要做的,乃是尊重並支持這趟探索的旅程,只要適時給予指導即可。孩子也許跌跌撞撞,家長在心痛之餘,也必須瞭解此乃子女獨立人生的必經之路。歲月如白駒過隙,惟有親自體認成長痛苦與奮鬥的孩子,才能回首感謝家長的養育苦心。為人父母者實應多加深思。
逐一破解青少年的問題,給爸媽帶來信心
◎文/陳安儀(人氣親子部落客、媽媽play親子聚會創辦人)

  回顧我自己的青春期,實在不僅只用「風暴」一詞來形容。

  我媽常說,我小時候是一個安靜的天使,貼心、乖巧,從不惹事。但是,自從進入青春期之後,我和父母的關係簡直就像一場災難:我的功課一落千丈,小時候五科一百的模範生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數學十分、英文二十分的倒數成績。安靜內向的我消失了,改頭換面而來的我舉止、態度差勁,對父母刻薄、粗魯、蔑視、仇恨,每當他們教訓我的時候,我便伶牙俐齒的以激怒他們為樂。我熬夜、生活不正常;學會抽煙、喝酒、交亂七八糟的男朋友……讓我媽日夜以淚洗面,煩惱得夜不安枕。

  如今風水輪流轉,我女兒也將步入青春期。每當我回想起我自己當年與母親的關係,就彷彿一場惡夢,要從頭再做一次,只是苦主換人──這回,惴惴不安的人換成了我。尤其是當女兒逐漸開始顯現青春期的「症頭」:頂嘴、粗魯、態度差勁……我真的是誠惶誠恐、不知所措地等待著報應即將來到……

  因此,拿到這本書,就像是即將步入死期的人拿到了解藥!猶太心理學家溫蒂用非常實際而有效的方法,一項一項將青少年的問題逐一破解,並且以「有福的父母」來給做爸媽的帶來信心。例如:「孩子舉止怪異的父母有福了!」、「孩子態度差勁的父母有福了」、「孩子只考B-的父母有福了」、「孩子熬夜的父母有福了」、「孩子闖禍的父母有福了」……這裡面提到的青少年問題包羅萬象,包括藥物、性、宿醉、奇裝異服、穿環打洞……都提出了父母可以應對的方式和適當的解決辦法。

  不用說,拿到書稿我第一個看的就是孩子態度「粗魯、不遜」的那一章,讀完之後,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青少年的腦袋還有一部分尚未發育完全,他們雖然外表像個大人,但事實上體貼、同理、記憶、邏輯的部分,並無法像成人一樣。而作者身為一個心理學家,除了自身的專業,還有無數諮商的經驗與技巧,因此除了解說「為什麼」之外,她更仔細地教導父母如何辨別哪些行為是青少年的必經路程,父母必須「忽略」、「視而不見」,而哪些事則必須提出糾正。

  至於要怎麼糾正態度不好、叛逆的青少年?作者也舉出非常多實用的例子,比方如何列出「粗魯清單」,制定每個家庭不同的禮儀守則;如何以準確的言行對付孩子賴床、遲到?如何看待孩子的功課低落?以及如何鼓勵孩子在衝撞之後,找到自己處理問題的方法。

  這是一本非常實用的青少年教養書,也可以說是一本放諸世界皆準的工具書。無論是家有青少年、或家有即將進入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都應該預先閱讀,先做準備。在此推薦給大家。
如果教養需要一種信仰  ◎文/黃文弘(耕莘醫院永和分院、昱捷診所精神科醫師。)

  二○一一初春,美國耶魯大學華裔教授蔡美兒出書,記述她對兩個女兒的嚴厲管教及其「卓越成果」。由於在媒體上高調宣揚,這位「虎媽」(Tiger mother)意外掀起美國各界對教養方式的爭論,兩造激辯中式高壓管教和重視孩子尊嚴的西方教育孰優。這當然沒有標準答案,有趣的是蔡教授提到當小女兒反叛管教,即使強悍如她也只得調整做法,以挽回幾近冰封的母女關係。

  不管家教鬆緊,也不論是品學兼優的模範生、火爆衝動的校園老大、內向安靜的乖寶寶,還是明星學校裡最頂尖的資優生,青春期一到都像定時器般「發作」躁動情緒及詭譎行徑。其實,「叛逆」是尋覓自我的一段歷程,它的樣貌可以是叼著菸打撞球、拒絕聯考,也可能激戰網路遊戲、流連夜店,甚至嗑藥、援交。這些青春期的「衝撞」猶如蛹蛻,不僅孩子掙扎其中,在旁守候的父母也備受煎熬。昆蟲學家提醒我們,如因心疼蛻變之苦而幫忙破蛹,反將剝奪翅膀在擠壓過程中強化的機會,不利競爭生存。若干臨床案例雖然順服地度過青春期,卻在他們成家立業後出現遞延的反彈,不斷「叛逆」自己的健康、婚姻、工作或人際關係,甚而波及自己和下一代的親子互動。

  然而,面對不斷出包、挑釁的孩子,說來輕鬆的「放手」、「尊重」卻變成充滿掙扎的功課。每每和父母們談到他們叛逆的孩子,總要提醒「完美父母」對成長的窒息效應,以減輕他們在自責裡發酵的無力感和怒氣。不過門診/會談畢竟時間有限,一直在尋覓可以推薦給家長們的好書,陪伴他們釋放壓力、重建與青春期子女的良性互動。

  本書作者是知名的心理學者及親職作家,她以自身經驗重新檢視教養邏輯,發展出更貼近「家庭成長」的方法。書中分章討論美國青少年的各種疑難雜症,這些與本地家庭面臨的困境並無二致。作者捨棄艱澀拗口的心理術語,大量採用日常對話來重現生活場景,讀來頗具臨場感;在輕鬆詼諧的字裡行間,作者更不著痕跡地融入心理學的核心概念。她還特別引用古老智慧,以傳統的猶太教義來安撫千瘡百孔的家長。我建議不熟悉猶太教義的讀者,可以用自己的文化和宗教來解讀這部分的內容。記得有一位母親告訴我,她某天從掙扎的親子關係中頓悟佛法,不再擔心自己的不完美。幾個月後,她的家庭互動獲得改善,孩子和「不完美媽媽」反而更顯親近。

  耶魯教授媽媽的中式管教衝擊了美國社會。期待這本來自不同文化的著作,也能為台灣的教養討論激盪出更多可能性。誠摯推薦這本書,相信大家會和我一樣獲益良多。

作者資料

溫蒂.莫傑爾(Wendy Mogel)

臨床心理學家,教育工作者兼兩個女兒的母親,也是全美知名的親職教育專家,現定居洛杉磯。著有《紐約時報》排行榜暢銷書《孩子需要的9種福分》(The Blessing of a Skinned Knee: Using Jewish Teachings to Raise Self-Reliant Children)。自前作出版後,由於親身體會父母面對青春期子女的苦惱與擔憂,以自身經歷結合多年諮商實務與猶太教義,為束手無策的父母解決青少年教養問題。

基本資料

作者:溫蒂.莫傑爾(Wendy Mogel) 譯者:陳至芸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生活館 出版日期:2011-04-06 ISBN:9789861207001 城邦書號:BK5056 規格:膠裝 / 單色 / 320頁 / 15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