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目錄
◎如何使用本書(體例說明) 10
◎2008年份報告 11
◎2007年份回顧 13
◎值得一試的新品牌 14
◎葡萄品種 17
◎葡萄酒與美食 25
◎法國 46
◎波爾多的城堡酒莊 124
◎義大利 158
◎德國 210
◎西班牙與葡萄牙 240
◎波特酒、雪莉酒與馬得拉酒 269
◎瑞士 282
◎奧地利 290
◎中歐與東南歐 302
◎其他歐洲地區:英格蘭與威爾斯 331
◎亞洲、北非、前蘇聯、以色列與黎巴嫩 333
◎北美洲 338
◎中南美洲 379
◎澳洲 392
◎紐西蘭 414
◎南非 428
◎南美洲葡萄酒 449
◎前扉頁:葡萄酒年份參考一覽表
◎後扉頁:葡萄酒小知識/侍酒溫度建議
序跋
葡萄酒市場已陷入瘋狂,或者至少可以說部分地區確實如此,英國就是一個例子。英國向來不缺好酒鑑賞家,嗜飲杯中物者也不少,但兩者的差別任誰都清楚。可是現在英國政府竟然有意將晚餐搭配葡萄酒的飲食習慣給妖魔化。法國更是荒繆:竟然慎重考慮恢復類似過去禁酒令的法規。
當然我指的是在法國一個名稱極為怪異的「艾文法」(Loi Evin)。艾文正是當初那位異想天開,提議立法的部長先生的大名。根據如今負責這項政策的現任部長表示,法國政府的目的是要「調和」歐洲各地鼓勵民眾減少飲酒的法令規範。盡管全世界仍有許多比這個更迫切的問題有待解決,只怕這項政策還是有可能會順利施行。
對我們這些葡萄酒的愛好者而言,我們務必要說清楚、講明白我們最珍惜的是什麼,為什麼值得我們如此重視。我們必須指出,葡萄酒及其特質、傳統、種類和影響實為歐洲文化與認同的一部份,而且其重要性絕不遜於歐洲文化的其他元素。享用葡萄酒就跟在街上走路、去河邊釣魚一樣,都是我們該有的基本權利。事實上我們也有義務為後代子孫保存這份文化資產。
法國政府蓄意暗指葡萄酒是「會令人上癮的有害產品。」更驚人的是,部長還表示這項政策希望能夠「還給消費者選擇的自由。」他說葡萄酒的引誘及其傳承的文化讓消費者失去了選擇的自由。難道他說的是免於文化涵養的自由嗎?德國納粹頭子戈林(Goering)聽到的話,肯定會擊掌叫好。戈林曾經說過:「每次只要聽到文化這兩個字,我就想伸手拔槍。」
法國政府想說服歐洲各國領導人,人民做選擇的自由已經遭到剝奪。而罪魁禍首正是葡萄酒「導致」成癮的問題。可是究竟有多少喝酒的人真的到了成癮的地步呢?答案是少之又少。或許六十歲以上年紀的人還會記得,過去確實有些法國勞工階級嚴重酗酒。一般建築工人每天喝個六升紅酒算是稀鬆平常的事。可是到了六零年代與七零年代,整個飲酒量大幅下滑。現在法國人的飲酒量其實比英國人要來得低。
接著還有歐盟努力做著愚不可及的事:設法摧毀歐洲葡萄酒嚴挑細選的精緻文化。這種對歐盟一統化(EU-niformity)的盲目追求實在已到了瘋狂的地步。
歐盟一本正經地宣布即將廢除原產地命名控制(AC)及其他類似規定。這些龐大且鉅細靡遺的規範在舊會員國與新會員國內各有不同的代表意義,就前者而言,這些規範是一種認識葡萄酒的方法,而且這個方法影響遍及全世界每一個生產葡萄酒的國家。而對新會員國來說,他們必須調整自己原有的葡萄酒產製方式以符合這些規範。但是就在2008年8月歐盟正式宣布原產地證明即將廢除。
歐盟宣佈新制度將在12個月內,亦即2009年8月前正式上路。歐盟做出這項宣佈時可不是在開玩笑。歐盟似乎真的相信可以落實新制。等到各位讀者讀到這篇文章時,相信情況已經更加明朗,不過就在我現在下筆之際,整個歐洲仍處於一團困惑、靜觀其變的狀況。
所謂的新制其實並不代表一個全新的環境;因為食品管理早已沿用這個制度。於是在廢除AC之後,原產地命名保護(AOP)將取而代之;義大利原有的DOC也將由DOP替代。西班牙、匈牙利、德國、保加利亞和其他地區也都是一樣的情形。法國地區葡萄酒(Vin de Pays)等級、地方餐酒(IGT)等評級以下的葡萄酒,則一律以產品地理標誌(IGP)代替。
這看起來似乎簡單明瞭。但是法國VDQS等級的葡萄酒該怎麼辦卻看不出端倪:是升等還是降級?而且這還涉及各方同步簡化,譬如說,法國有470個 AC產區,義大利也有470產區(denominations),這些數字都要縮減才行,就義大利而言可能就要減少到182個產區。
究竟怎麼做才行得通,現在還看不出來。我們聯繫了幾個國家,結果只有法國的國家法定產區管制局(INAO)能夠提供一個前後一致的答覆,而其答覆基本上是勸大家不用期待太高。新制度真的能夠在2009年8月前順利實施嗎?我想只要看看波爾多地區例子就知道了;當地曾經試圖改變中級酒莊與格拉夫列級酒莊(Graves crus classés)的分級制度,結果引發訴訟大戰。這告訴我們:只要你試圖改變現況,就會有人把你告上法庭。
適度的改革不見得是件壞事。AC制度存在已久,很多酒廠也只是照表操課,填選表格交差。大家不妨回想是否喝過明明有AC等級,卻難喝到不行的香檳。所以AC制度本來就不是品質的保障,各界也不該有此錯覺。AC制度本質上保存了早期酒莊製酒的精神與做法,但它的許多限制對有心人來說不見得有那麼大的約束力。
也許我們可以自我安慰的是,盡管有些葡萄酒實在不值得AC的肯定,但同時也許會有酒莊願意為了堅持品質而不惜違反新制。或許堅持從一開始就把規矩訂好是英國人特有的習性。因為我們很清楚,一旦歐洲酒莊真的設法規避歐盟官員訂出的新法令,那麼結果肯定是粗製濫造、造假欺瞞。
真有人相信消費者可以因此受惠嗎? 葡萄酒本身就是個極其複雜、深刻的文化。全世界受過專業訓練,對於黃金坡各產地名稱瞭若指掌的葡萄酒鑑賞家或許人數不多,但是他們非常重視這個專業。如果有人建議以新規定取代這套花了幾世紀才建立起來的制度,恐怕他們會很不開心。事實上,他們大概不是毫不理會這些新規矩,就是會試圖規避這些規定。一個根深蒂固的制度要連根拔起,絕不可能一蹴可幾。
總結而言,在景氣如此低迷的時刻,英國對葡萄酒愛好者大加撻伐,法國對於推動禁酒令還舉棋未定,而歐洲則打算將愛酒人士奉為圭臬的分級制度摧毀殆盡,我們必須拿定主意,確認我們的優先要務。我們有幸從前人手中傳承如此豐富、提升性靈的葡萄酒文化,我們有責任要捍衛它。本書所介紹的葡萄酒種類繁多,但它們與其他藝術品不同的地方在於葡萄酒是眾人熱情澆灌下的產物,每個人對葡萄酒都有自己的想法與樂在其中的方式。事實上,全世界有多少國家有足球運動,大概就有多少國家裡有葡萄酒的愛好者。
盡情去探索、品嚐與分享正是捍衛葡萄酒的最佳方法。讓我們舉杯祝福大家健康快樂!
作者資料
休.詹森(Hugh Johnson)
休.詹森自從第一本著作《酒》(Wine)出版之後,便在長達超過52年的時間裡,於許多方面領導著全球的論酒寫作。《世界葡萄酒地圖》(The World Atlas of Wine)、《葡萄酒全書》(Wine Companion,已出至第六版)、自1977年來每年更新的《葡萄酒口袋書/世界葡萄酒袖珍手冊》(Pocket Wine Book)、《葡萄酒的故事》(The Story of Wine,後來還被拍成13集的電視劇)以及他的回憶錄《葡萄酒:開瓶人生》(A Life Uncorked),本本暢銷。他的《葡萄酒口袋書》已銷出了1,200多萬冊。他讓複雜的話題,變得淺顯易懂且饒富趣味,在豐富知識與嚴謹的文字中,兼有風趣與樸實的筆觸,這成為他獨特的表達方式,為他贏得了全世界葡萄酒愛好者的青睞。 休.詹森的International Book of Trees和The Principles of Gardening等書,以及他在tradsdiary.com上的定期園藝專欄,為他贏得了另一批忠實的粉絲。他的Trees: A Lifetime's Journey一書於2011年獲得了園藝媒體協會(Garden Media Guild)頒發的「年度參考工具書」大獎,此書的法文版於2012年獲法語最佳園藝圖書「Redouté 大獎」。他所有著作的總銷量已超過1,900萬冊。2003年,休.詹森獲時任法國總統席哈克授予「國家功績騎士勛章」(Chevalier of the Ordre National du Mérite)。2007年,他因在葡萄酒釀造和園藝學(他最熱愛的兩個領域)上的貢獻,獲頒「大英帝國勛章」(OBE)。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